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的作文

2024-04-13

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的作文(精选18篇)

篇1: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的作文

当大自然穿上绿色、蓝色的、红色的披纱,这样的衣着,你可否喜欢?

——题记

我随着父母来到太行山脚下的一处小山,顿时我发现,这里的大自然,竟然披着五彩缤纷的衣着。

那些高耸的树,高高地撑开手掌,那些叶子将湛蓝色的填空,分割成一块块的空间,大有“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之势。风犹如神奇的受,草如绿色的键,风行草上,轻抚出一阵天籁,堪比“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幽静,添了许多“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

天是那么深邃,有着梦幻般的蓝色;空气中夹杂着湿润的气息;天空中,鸟儿在歌唱着盘旋;白云想洁白的长裙子,轻盈地在空中飘浮着。此情此景,简直是“风烟俱静,天山共色”。

整日里听政治老师念叨国家要边发展经济边净化环境,今日所见,足以验证。我们走到一个小湖泊边,欣赏水中的游鱼,看它们与阳光嬉戏,与水缠绵,是不是露出水面,似乎向我们乞讨食物,这真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真视无碍”。再想想城市里的臭水沟,真的无语。

这是多么安静的、健康的、纯洁的世界啊。聆听时,简直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听觉盛宴。

正恍惚间,风吹落花瓣,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就仿佛记忆破碎的流年,随着呼啸的风在空中飞扬,然后悄无声息地落在树边,衬托出“万树丛中一点红”的意境。

西面的天空渐渐泛红,原来已是接近黄昏,藏匿在阳光的橘色,就是那么一瞬间闪射出来,行动缓慢的云躲不起,被染上了橘红色,整个天空像燃烧的火。

大自然竟然有如此美丽的衣着,不经意间让我饱览无余。这真的人生的福分,我多么希望,将这片和谐的、绿色的、充满生机的衣着,也披到繁华的、布满灰尘的城市。

篇2: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的作文

大家好。

连续几天的浩荡春风,终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绵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了天地万物。春的使者用神奇的双手为大地披上了新装:小草吐绿,柳枝含苞,鸟雀和鸣,在这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植树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我们的祖先正是从那铺天盖地的绿色中走过了蒙昧走到了文明,可以说,森林是人类的乐园,也是文明的摇篮。这一片片绿色的植被,正是大地母亲的衣着。

如果毁灭森林、失去绿色,就毁灭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圈,就失去了人类社会繁荣富强的基础。曾经孕育了古代巴比伦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由于森林的毁灭竟成了荒芜不毛之地。古代埃及的文明也是在森林消失后铸就了三千年的荒凉与贫困。席卷非洲的大饥荒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森林锐减的结果。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多发的国家,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固若金汤的绿色屏障。

我们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物质文明,但不可否认,森林锐减、植被减少、土壤沙化、垃圾泛滥、物种灭绝,象征生命和希望的绿色正从人们的视野里一点一点地消失:漫漫黄沙正大片吞噬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珍贵的土地,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已从西北大地疯狂肆虐到东南沿海一带,洪涝灾害、泥石流不断地挑战人类忍受灾难的极限,厄尔尼诺、海啸更是横冲直撞、势不可挡……

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呢?的确,我们的力量可能比较渺小,无法阻止大片森林被砍伐,也不能遏制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贪欲,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维护日渐稀少的绿意:不攀折花木、不践踏小草,不使用一次性木筷、不互赠贺卡……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呵护非常珍贵的绿色的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树木上刻画,清除花坛、草坪里的杂物,做好保护环境的.宣传。

篇3: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的作文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说说我自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轻松导入

师亲切地询问:大家喜欢做游戏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游戏,共度快乐时光。先来说说一个人会有哪些方面和其他人不一样,然后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你们觉得与众不同的同学当代表,大家一起找一找,他和她相比,各自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同学说完以后,当代表的同学自己来补充。

【设计意图: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学生自然而全身心地参与自主学习。】

二、轻松交流

1.初步了解写什么

教师和学生商量,让学生争取一个机会自己来介绍自己。既然是自己介绍自己,那么自己的事情就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了。想向别人介绍什么,不想向别人介绍什么,自己说了算。那你想向大家介绍自己些什么呢?学生自信地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充分自主、自由、自信地开动脑筋,大胆联想,积极创新,在轻松的习作中引发出众多的童真童趣、奇思妙想。】

2.提示抓住特点

经过同学间的讨论,大家明白了可以“抓住自己的特点”来写,特点要到自己身上、自己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找。老师鼓励大家,如果能在你的自我介绍中尝试运用一些有新鲜感的词句来描述自己的特点,你的文章一定会很精彩。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3.打开思维和记忆之门

教师利用有趣的课件和轻松的音乐为学生打开思维和记忆的大门提供帮助,学生在高兴之余又想起了许多和自己有关的内容,并高兴地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多替他们想一想:他们还需要什么?他还需要什么?】

三、轻松动笔

教师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拘泥于形式,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展示一个生活中真实独特的自我就可以,在写完后,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写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第二课时:习作讲评

一、轻松导入后展示

1.题目展示

通过课件,隆重推出学生习作中的“精彩题目套餐”:《我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小男孩》《小小“电脑虫”》《未来的小歌星》《这就是我》……

2.习作展示

请两位学生为全班同学朗读他们的习作,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四人小组讨论,每人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几句或一两段在小组中读一读,全组评议推荐公认写得最精彩的,再读给全班听。

【设计意图:题目、文章、精彩段落的展示,一次又一次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

二、提出修改建议

教师以学生写的一个段落为例,教给学生阅读同学的文章时,要尊重同学,看到同学的优点,同时尝试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并提出一些建议。然后由学生自愿组合,互评互改。之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要仔细推敲,认真修改。

【设计意图:教师从维持型转向创造型,从灌输型转向指导型,从再现型转向研究型。】

篇4: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衣着为话题作文

穿着它们的人,即勤劳又朴实。他们从早到晚的忙碌着,穿着这样的衣着。从这条街到那条街。从大马路的小巷子。他们无时不刻的忙碌着,没有任何怨言。城市的清洁由穿着这样的衣着的他们来守护,连衣着上都沾满了勤劳而又艰辛的汗水,在烈日的烘烤下,散发出刺鼻的汗酸味。这更是一种对他们,对衣着的考验。

这样的衣着,每天都为它的主人而自豪,它不嫌弃污秽,也不嫌弃垃圾。它爱那美丽的落叶,爱那掉落的果实。它喜欢夏天。因为在这炎热的季节,它的主人可以品尝掉落的芒果,可以时不时站在树荫,不必享受冬日刺骨的寒风。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

这样的衣着开始减少,开始老去。它原本鲜艳的色彩开始褪去,变得暗淡无光。穿戴这样衣着的人,也开始老去,是不是会停下来喘息。但他们依旧未停止对这个城市的守护,大街是洁净的,行走的人不会乱丢垃圾。小巷是整洁的,里面的人会捡起地上的杂物。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样可以让穿着这样的衣着的人,更轻松。是穿着这样的衣着的人,让这个城市更美丽更洁净。这样的衣着开始破损,穿着这样的衣着的人此时也已老去,他退休了,他把这样的衣着放在柜子里,在闲暇时穿上它,去洁净这座城市,他要让它知道。

即使这并不是一件很好的衣着,也不显眼。它既不值钱,也不好看,即使是那样破旧的它,也是最实用,有价值的它。

篇6:以衣着为话题作文

我想,我会在未来里发明一种衣服,一款可以调节空气的衣服,简称空调服。我的设想是在每件空调服的背部都缝上电风扇,通过超小型的电池为电风扇供电,使穿着者皮肤表面的空气流通,体温下降。而且这种衣服使用的电量仅为小空调的50分之1,但是这种衣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会显得臃肿,因此爱美的女生可能不喜欢穿。

不过,你们别急,我给这件衣服升级了,这种升级版衣服是用相变调纤维制成的,相变调纤维是指在纤维表面用高科技手段制成的,在吸收热能后才能变为水,在零度时从水中提取热能量,水会变相为水的微胶囊,在正常体温状态下,该材料和固体液体共存,同这种纤维成活。当人从正常温度环境进入高温环境的时候,相变材料由固体变成液体,吸收热量,当他从正常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时,相变材料又从液体变成固体,放出热量,从而转变人体温度变化,保持舒适感。

篇7:以衣着为话题作文

很久以前,人们只能穿土布衣服、裤子,土布很粗,穿起来一点儿也不舒服,而且颜色很单调,只有黑和蓝两种颜色。那时,人们还没有鞋子穿,都是赤脚走路,很容易被石头、树枝等一些锋利的东西划伤脚,很不方便,人们下地干活时,还可能会滑倒。到了20世纪初,人们穿上了洋布,洋布比土布细多了,穿着舒服多了,颜色也多起来了:有黄的、黑的、花的……比土布衣裳好看多了。

这时候,心灵手巧得人们又编出了草鞋,但只是在砍柴或请客的时候用。请客时,爷爷总是带上草鞋,赤脚走到主人家,再把草鞋穿上。因为它很快破。而现在,衣服裤子都是棉的,穿着舒服极了,颜色应有尽有,衣裤旧了就扔掉,哪像以前一样,一条裤子要穿“9”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的鞋子即牢固又舒服,跟以前相差太大了!

篇8: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的作文

我的课堂,也尝试着进行了“翻转”,操作方法归纳起来就是这么三句话:做好准备来分享,带上困惑来讨论,形成焦点来探究。接下来以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莲叶青青》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我的“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

课前的“自学”和“仿学”

“翻转课堂”课前干什么?学生以“先学单”的形式通过“自学”和“仿学”进行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一是文本通读。学生在家借助工具书,认读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莲叶青青》的“先学单”中就有以下相关内容。

1. 生字新词我自学。

(1)摘录文中你不认识的生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带点的字注音。

蔫:___ ;疮:___ ;种藕:___ ;一物降一物:___。

(3)联系上下文,写一写下面词语的意思。

成色:___________ ; 念念有词:___________ 。

2. 初读课文我做主。

(1)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文中的祖母留给你什么印象?试着填一填。

____________ 的祖母; ____________ 的祖母。

3. 积累资料我先行。

(1)写出“荷花”的几个别名。

1 _________ ;2 _________ ;3 _________。

(2)写出歌咏荷花的古诗句。

1 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

二是模仿学习。简称“仿学”,是指学生通过观摩老师的讲授或示范,模仿着学习课文内容。“仿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观看视频,教师可以将自己讲解的环节拍成微视频,让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另一种是阅读文本,教师可将讲的内容形象化地表现在纸上,由学生阅读后跟着一步一步地学。在《莲叶青青》中的“谈感受”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模仿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思考:祖母对荷花的特别的爱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按照李老师的提示再找出两处文字谈谈感受。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大胆提出质疑,以此确立课堂教学的起点、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这么几个角度来提问:(1)从文章内容入手,关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2)从写作方法入手,关注作者的表达意图;(3)从字词入手,关注某个字或词在文章中的作用等。

学习《莲叶青青》,我请学生重点关注第4~7自然段,先认真读读课文,然后针对这四个自然段的内容提几个问题。

课上的“分享”与“探究”

“翻转课堂”课上干什么?基于“先学单”的共同学习与研究,主要有三大教学环节。

一是分享。组织学生畅谈各自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展示自己在先学环节中的学习成果,扩大交流面,增加信息量,让学生在倾听中相互借鉴。《莲叶青青》的“分享”主要有两个方面:(1)交流各自准备的古人歌咏荷花的诗句。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也把自己准备的内容与大家一块分享: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结合“先学单”中的“仿学”内容,围绕着“祖母爱荷花,对荷花倾注的功夫让人吃惊”来具体谈谈读了课文第2、3自然段的感受。关注文中的“雇人挑来”“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自己一枝枝种下去”“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等词句进行深度品味。

二是讨论。通过小组学习和集中交流的方式合作解决在先学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一般性问题,可以在小组中通过请教组员来解决。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互相启发、互帮互助,大大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益。对于在小组讨论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关注度很高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交全班讨论。学生在“先学单”中所提的问题,相对集中的是这么四个:“祖母非常喜爱荷花,为什么还要剪掉荷叶呢?”“那些人是来看荷花的,为什么祖母还要请他们喝茶?”“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邻居们喝荷叶茶的事儿?”“祖母把荷叶都剪了,她不觉得可惜吗?”我把这些问题作为全班讨论的重点。

三是探究。这是基于学生的先学情况,根据文本内容而进行的适度有效的提升和拓展。它能让学生拔高一点、学深一步,能打造成为课堂学习的“焦点”和“亮点”。譬如,在感受了“祖母爱荷花”之后,我引入一则想象写话练习:祖母爱荷花还会有哪些“惊人”的表现?(1)一日,天空瞬间乌云密布,在外劳作的祖母……(2)一日,调皮的二哥将吃剩的鸡骨随手扔在荷花缸里,祖母……(3)一日,表姐发现一只小蜘蛛悄悄地在莲叶间织起了一张不起眼的蛛网,祖母……我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情境来练习写话,以此凸显“关注表达,学以致用”。另外,对于文章题目中的“青青”一词的理解,我通过补充四句诗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文字蕴含的情感:(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4)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

篇9: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的作文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篇10:以衣着为话题作文

想不到以为距我有千里的场景,此时竟出现在了我眼前。眼前这一双蝶,仿佛是负了诗人多少岁月的悲情与感伤,从几个世纪前,一路飞来。

此时我正坐在老屋堂前,望着那双蝶。

蝶悠悠地飞舞在堂前丛生的杂草中。她们轻轻地扑打着斑驳的翅膀,在草丛中寻找着星星点点的野花。

她们飞的离我愈发地近了。此时我才终于看清了她们的样子。

是一对凤蝶。具体是什么凤蝶我不清楚,只是有一瞬间,我被那美惊呆了。

细到极致的纹路,早晨太阳还没升起时天空的那一抹浅紫,落日散发出的沉暗的红,深到忧郁的蓝,一一出现在了那对蝶上,却毫不突兀。

此时那蝶在我心中,俨然成了真正的人。

这样的衣着,这样的姿态,却又让我想到化蝶的梁祝。

梁祝的结局的悲伤的,或者是快乐的,他们最终化作这蝶,相互陪伴,却永远失去了人的样子,人的衣着,人的语言。在很长的岁月里,他们要沉默地追随对方,不能说话,没有甜言蜜语,没有山盟海誓,他们有着孤独却又满足的生活。

可是现在,有多少人之间有如此的真情,可以禁得起如此的磨难?前人已经不在,而后人又不来,蝶儿这样的衣着,恐怕没有什么人可以配得上吧。

又想到周庄的蝴蝶,梦里的蝴蝶。蝶在人们的梦中飞舞着,他们都是一样,像我眼前这双蝶一般,有如此美丽的衣着。

后来周庄被岁月淹没,它的灵魂化作了千万只梦蝶,自由地徜徉在天地之间……

可是,现实中的人怎么才能体会呢?

此时,周庄的遗骸留在了某个城市,人们也只是闹哄哄地行在里面,感慨一下历史的沧桑,仅此而已。而那些周庄的诗情画意有多少会再在人们的梦里出现?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没有纯粹的梦,没有美到极致的梦,现代人都背负了欲望与物质的肮脏,它们何尝有周庄梦蝶的影子?

我又看向了眼前那一双蝶。

这样的衣着,也许不会再温柔地覆盖在人的灵魂上了。

“蝶,你可是周公化来?”我轻轻地叹息。

篇11: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的作文

相信大家都知道,人的成长是非常缓慢的,并且总有一些人会一直默默的关注我们,陪伴我们,帮助我们慢慢成长!

从小,我在家里就是爸爸疼,妈妈爱。但唯独奶奶,她就像个“双面人”似的,我做了什么好事儿或是取得优异成绩时,奶奶就会非常欣慰,时不时还会夸我两句。反之,我一旦“犯了法”,奶奶就会非常严厉的批评我,甚至在我身上抽打几下。

还记得小时候,我过生日的时候,要爸爸去买蛋糕,我小的不要,偏要一个超大的。爸爸没同意,我硬是站在蛋糕店门口哭嚷了几个小时。不得已,爸爸只好去买了个大的蛋糕,这才哄得我回了家,到家后,奶奶看到这超大的蛋糕,没说什么,只是用责怪的眼睛斜了爸爸一眼。我也没管奶奶,活蹦乱跳地跑进房里,吵着要拆蛋糕。我开开心心的地吃着蛋糕,蛋糕似乎也很情愿的去往我嘴里。突然,奶奶走了进来,手上拿着碗,说:“让我切一点分给人家的小孩儿。”我一听,脸色顿时变了,心情从“阳光明媚”转成了“雷电交加”。我赶紧放下手中的蛋糕,把奶奶往外推,可我这小小的身板,就算是使了吃奶的力气也无法将奶奶推动。奶奶越过了我,开始切蛋糕,我怒气冲冲地朝蛋糕的方向走去,一个不小心,摔了个大跟头,一整盒的蛋糕全部掉在地上,烂了。我的心里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生怕奶奶来打我。果真不出我所料,奶奶将袖口撩起,怒发冲冠地朝我奔来。我撒腿就跑,奶奶一把抓住我的衣服,使我无法动弹。“啪,啪――”只见奶奶大力的拍打着我的屁股。“哇――哇――”我张口就哭,奶奶越打越用力,边打边吼:“你啊你,从小让你要大方,不听,不听!看我今天不把你往死里打!”

“奶奶,我的好奶奶,我求你了,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我一定有好吃的和好玩的都和人家分享。”“好!今天就饶了你。”奶奶见我承认了错误,便不再追究。就这以后,我懂得了与人分享的重要性。

奶奶对我的严格要求,使我在学习中不敢松懈;对我的教育,使我懂得了如何做人……

就这样,在奶奶的教育中,我慢慢地长大。

指导老师:明升双语学校 王佳美

作者:王敏

篇12: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的作文

“既已如此,还是一起努力吧!”她的笑容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仿佛这只是昨天才发生的事。她是个爱笑的人,张着嘴露出几颗牙来,伴着清脆的笑声,似是知道了什么顶开心的事情,再没有什么忧愁能困住她。

她很喜欢体育课,体育成绩也很好,这与大多数女孩子是截然不同的。每次的晨练跑步,她也可以愉快的将其看作是一场游戏。她似乎誓要做一个“异类”。当体育老师宣布自由活动,“男生可以去踢足球……”“老师,我,我们也要去踢足球!”她拉着几个女生这么说道。

晴空万里,蔚蓝深邃的天空中光芒万丈,绿茵草地沐浴着光辉,一切似乎都充满了活力。

足球场上,她跳跃,她奔跑,她的身姿如此矫健。纵然球技逊于男生,却也努力奔跑、尝试,像是不知累一般,有着一股冲劲儿。阳光柔和地洒在她身上,白短袖泛着金光,晶莹的汗珠挂在脸上,她咧开了嘴,露出了一口白牙,她笑了。

若说我刚认识她不久时,原以为她是个很感性,易落泪的人。那全归结于最初的那场数学考试。那次,她哭了一节课。不过,在那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她落泪了。她总是笑着,在数学课上,在写习题时,若是解开了一道难题,也会高兴地欢呼。

她的笑,总是爽朗的,不,有时,她也会微勾起嘴角,来一个微笑。我见过两次。一次是在下课时路过她的桌边,在一片喧闹的海洋中,她仿佛一个安静的港湾,怀抱着知识的巨轮。我看见了,一抹恬静的微笑,在她的脸上!第二次,是在一个阴天,一位路人骑着电瓶车经过,掉下了车上的包裹。她见了立刻上前捡起,喊停了那位路人,并且帮她装好。女子连连道谢,她微微一笑,是很温暖的笑。不久,太阳冲破了厚厚的云层,送来了光明,一切是那么美好。

篇13: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篇14:冬季的老年衣着等

章从文

唐诗云。“一叶落知天下秋”。随着千树落英,万花凋谢,秋去之后冬来了。

冬天气温低,气候干燥。人的皮肤此时处于收敛含蓄状态,大部分血液集中到皮肤深层和肌肉组织里,因而皮肤的保护能力大大减弱。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差,皮肤的油脂分泌和贮热量减少,丰润度就下降並缺少弹性。遇到冷刺激后,他们也就容易引起感冒和出现局部冻伤。同时,老年人由于骨髓杂质增多,关节韧带柔软度变差,逐渐呈僵硬和固定状态,受寒冷后就往往会出现酸痛感觉。手、脚、耳朵等末梢部位也较容易发生冻伤和皲裂。

因此,在冬临大地的时候,老年人除在饮食起居上要有合理的安排外,冬季服装更应作周密的安排。譬如,素有“老慢支”和胃溃疡的人,在配备棉服以外,最好再增加一件狗皮背心,因为狗皮暖性强,要比羊皮的保暖率增加20%,从而有利于保护心肺和胃部功能。对于常发关节痛的老人来说,制作寒衣时最好在贴近肩胛、膝盖等关节部位加厚棉花或皮毛,也可单独制作棉垫或皮毛垫。年岁大的人,由于骨骼老化,肱二头肌的腱与鞘、鞘与沟之间往往会发生粘连,使关节活动受到限制。这样,在购置卫生衣或打毛线衣时,就不宜选用套头式了,应尽可能选用对襟开扣式的,而且钮扣也要尽量少一些,目的都是为了穿脱方便。

爱在野外活动的老人,外出时应戴好皮、棉帽子和耳盖、手套,穿好棉鞋。不要认为自己抵抗力强而忽视了必要的防寒保暖。

总的说来,老人的防寒衣着原则上要宽松、轻便,保暖性能要好;布的颜色要选择得深一些,以增加光热的吸收量,鞋袜不能过小紧脚,否则就会使足部的皮肤和肌肉受到挤压而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加上因鞋小而使鞋内的水蒸气不易散失,就容易造成足部的冻伤。一般说,我国的布棉鞋最适合老人穿着。

至于老人盖的被子,也应力求做到松软、轻便和暖和,有条件者还可垫上一条兽皮褥子。遇气温突然下降时,要注意加益一条毛毯。

配戴眼镜要注意什么

谢莉娜

有近视眼、远视眼或老视眼的人需要配戴眼镜。但假如你贪图省事,随便去买副眼镜戴起来,结果对于保持你的视力就会很不利。比如,由于镜片与眼睛的屈光度不合、中心点偏斜或镜框不台式、镜片倾斜度不宜以及镜架与脸形不合等原因,能够引起眼胀、头昏、镜架滑动等弊病。

这里给你在配戴眼镜时提几点建议:

1事先要准确检查屈光度(验光),这是能否配一副合适眼镜的关键。假若验光的近视度数偏高,甚至把轻度远视错验成近视,那就难以获得满意的眼镜了。

2选择镜片玻璃要合适,磨制镜片要精确。优质的眼镜玻璃应该是质地均匀、无条纹、无气泡,有比较稳定的光学性能。磨制后的镜片光度、光轴和中心点要求精确,即与验光所得的情况一致。

3镜架要适宜。选择镜架可请镜店技术人员指导,应考虑脸型、屈光情况、鼻梁高低等因素。一般来说,长方脸型适宜选择方型镜架;方脸型以及鼻梁低的人适宜选择秀郎镜架,短脸型或尖脸型适宜选用有棱角的镜架;肤色较黑的人适宜选用深色镜架,而肤色较白的人可选用浅色镜架。但通常主张,镜架以颜色略深为宜,因为这可在不同程度上遮除外来光线的干扰,使眼睛舒适些。装有镜片的镜架要求松紧适宜,装置平稳,不能一侧高、一侧低。眼镜的倾斜度应以75°角为宜,这对于有高度近视和高度远视的人来说,是不可忽视的。

有些年青人喜欢戴从香港或国外进口的、体型较大的成品眼镜。这常可因为镜片的中心点与戴镜者瞳孔的距离不一致而引起视物不清、头晕、目眩等不适的感觉,我们不主张随便配戴这样的眼镜。

4近视或远视眼镜(老视镜除外)应经常配戴,有高度近视的人尤为必要。经常配戴眼镜可使工作效率提高,保持正常的阅读距离,防止眼肌过度紧张,避免发生某些眼病,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近视的发展。如果配戴眼镜一段时期以后,发现视力有所下降或出现眼胀、头痛等不适,需及时去医院检查,在排除其它疾病的情况下,尽早重新验光配镜。必须提醒,四十岁以上的戴近视眼镜的人,若发现近视度数不断增加;戴远视眼镜的人远视度数逐渐减少,戴老视眼镜的人老视度数逐渐减少,甚至看近不需戴镜了,这有可能是晶体混浊(即白内障)的先兆,应尽早去医院查找原因。

5老视眼镜在正常情况下,约每隔三年左右需要更换一副。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睛也和身体其它器官一样,会发生衰老。待到六十岁以后,老视镜的度数就变化不大了。

篇15:这样的衣着作文

到了公园,大家是东摸摸,西看看,好久没来过空气这么好的公园了。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小草,各色的小野花,再加上蓝天白云,简直就是“水天一色”呀!

逛了大半天,终于看到了一个刺激的项目:激流勇进。大家都想玩,都在下面跃跃欲试,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只去了四个人:郭冬研、张笑语、我、谷子怡。

我们坐在一个“青蛙船”上,“突、突突、突突突”--------船开了。

开始上坡,一点点的往上挪,到下坡了,大家都开始尖叫起来,那声音,足有300分贝。“船”嗖的一声“飞”了下来,溅起了一个个巨大的水花。这次从小坡上滑落时的害怕还没有散去,“船”又向大坡上爬,这个坡足有4、5层楼高,吓得我们是把尖叫提高到了500分贝。快了,快了,船下坡了,我紧闭双眼,只听见风在耳边呼呼地作响,这时,我忽然感到呼吸困难,我想,这可能是正常现象,后来一问他们,他们也说有这种现象。

船伴随着我们的尖叫声安全的进入了水道。激流勇进做完了,当我们向下一个游乐项目进发时,我还沉浸在激流勇进的刺激中,我想,这是对我的勇气进行的一次挑战,这挑战,我的勇气战胜了懦弱,让我明白了:勇气可嘉这个词的意思。

篇16:外貌的作文:这样的衣着

那是不是从前的衣服,也和现在一样各式各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找到了妈妈。“妈妈,你们小时候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我托着下巴,死死的盯着妈妈,想从她那里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妈妈摸摸我的脸,回答说:“我小时候,人们为生活而奔忙,衣服更是少得可怜,一年四季有件衣服、有条裤子、一件毛衣,已经是十分不容易了,算是有钱人家。““妈妈你们以前的衣服好不好呀?““才不好呢!全是布做的,夏天,是当时人们最爱的季节,因为夏天热,衣服还可以换着穿。可是冬天,就太掺了,因为冬天穿脏的衣服,洗了后,只能在夜里用火烤干,第二天继续穿。“我挠挠小脑袋,瞪大眼睛,好奇的问:“妈妈,你小时候,除了毛衣外,比较而言还有什么衣服罕见?“妈妈笑了笑说:“我们小时候,如果谁有军服,也是万分稀奇,这代表着这家人里有个军人,这可是十分了不起的呀!“可我刚想接着问,妈妈的一句:“快去做作业。“打断了我。

但我还是不甘心,跟随“历史的脚步“我找到了婆婆。婆婆叹了口气说,她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七八个。一般哥哥、姐姐穿的衣服、裤子小了,就传给弟弟、妹妹穿。不但传到弟弟、妹妹手里的是旧衣服,而且还破破烂烂,补丁摞补丁。兄弟姐妹只有一套衣服穿得出去,如果谁要出门办事的话,衣服就给谁穿。衣服发颜色可单调了。不是黑、就是灰、不是灰、就是蓝,看上去,世界仿佛只有冷色,没有暖色的。

篇17:河北中考作文这样的衣着

时至今日,他曾是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崇祯眼里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以区区几万元人马,凭着险关要隘,独撑危局,多次抵御住满清南下的铁骑。身经数十战,令对手望而生畏,望风而逃。他的勇武曾是没法企及的神话传说。

目前,李自成义军攻占北京市,思宗煤山自缢,大明王朝土崩瓦解。自身忠君报国的理想化已成为泡影,仅借助山海孤城,自身又将出路在哪里?面对农民军高傲的使者,以便家眷,以便数十万给自己出生入死的关宁弟兄,他憋住了,委屈求全,服务承诺归顺新权大顺,再次做戍边天然屏障,殊没想到,农民军出尔反尔,背信弃盟,表面同意保全自己老小,背地里拷问家翁,占据爱妾,是可忍孰不可忍,无英才大略的草莽匹夫,庶子不足与谋!国仇家恨,不共戴天,誓两者之间血战到底。

面对李自成亲带领的五十万精兵,自身四万关宁铁骑,早已捉襟见肘,何况背后满清政权虎视眈眈,为避免腹背受敌,他决策,与清王朝依靠援兵!却没想到,多尔衮对裂地以筹不屑一顾,借机威胁,要自身剃发易服,投降清廷。

想当年春,本身据守东三省,屡败清军,多尔衮也曾是本身手下败将,速度派人劝降,许之以官员优奉,尚无动于衷。目前,却要向自身的手下败将摇尾乞怜,俯首称臣,情何以堪?一心要忠君报国,名留青史;哪甘心背后骂名,千夫所指。在历史时间的骨节口,谁可以体会到,自身做为一个配角的孤苦与无可奈何。

也是一阵敲门声传出,探马来报:李自成已兵临城下,形势危若累卵。历史时间交给他挑选的空间不大,時间十分比较有限,手上沒有一切能够议价的砝码。罢,罢,罢。以便存活,以便追随自身很多年的关宁弟兄,“全身远害亦天常”,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咬咬牙,狠狠地的跺了一下脚,手重重地击在桌面,作出了一个危害他一生的艰辛选择……

篇18: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议程设置,新闻由头,主流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目前, 这一假设已经经过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验证。

在议程设置理论中, 其中一个受到关注的研究方向是:媒介设置公众的议程, 那媒介的议程又有谁设置, 即媒介议程设置的来源问题。粗略地看, 这个来源包括多个方面, 比如政府发言人、新闻当事者, 也包括媒体自身。“这一阶段也包括媒体间的议程设置, 即新闻媒体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2]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 议程设置的影响是多个过程循环进行、共同作用。媒体报道新闻, 直接对受众产生影响是一个过程;部分受众接收新闻后对其他受众进行传播时可能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这是第二个过程;媒体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和由其他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进行评论, 这又是一个过程。第三个过程即是媒体对媒体的议程设置。不同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差距很大,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哪些媒体处于引领状态, 哪些媒体处于跟随状态、被其他媒体的议程所牵引, 这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

评论是媒体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众多媒体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开设了评论栏目 (节目) 。评论不仅仅是在传达观点, 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哪些议题值得评论, 哪些不值得。不同媒体提供的值得评论的议题的多少,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设置媒体的评论议题中所起的作用。时评界一般将这种评论的议题称为新闻由头。

一、样本选择的基本介绍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版“青年话题”为例来进行分析。“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 其带动了时评的兴起与繁荣, 而时评也是当下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中最常用的评论形式。目前, “青年话题”在全国纸质媒体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选择它作为分析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样本分析中,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10年6~9月“青年话题”中所有的评论进行分析, 共获得样本501份。本文主要考察的是两个问题:一是, 在提供新闻由头的媒体中, 不同类媒体的表现是怎样的;二是, 哪些具体的媒体表现比较出色?媒体种类有多种划分标准, 笔者将所考察的媒体分为4类: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专业、行业类媒体;都市报、晚报等, 主要是想观察这几类媒体的具体表现。

需要做出的解释有:一些评论, 是作者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或观察到现象作为新闻由头,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按“其他”统计。有数量较多的评论并没有标出新闻由头, 这一般都是热点新闻, 即便不标出新闻由头公众一般也熟知,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标注为“不确定”。一些专业类媒体本身就是由中央媒体创办的, 比如新华社创办的《经济参考报》和《财经国家周刊》, 这些专业媒体在新闻由头中被都列入“专业、行业媒体”而没有列入“中央媒体”。

在新闻来源中出现的央视《新闻1+1》、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还有央视网, 都列入“央视”的统计范畴。同理, 新华网、新华社都列入新华社范畴;中新社、中新网都列入中新社;人民网和《人民日报》都被列入《人民日报》;《大河报》和大河网都列入《大河报》;环球网和《环球时报》都列入《环球时报》;中国之声和中广网都列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这次统计总共出现了7次这种情况。

二、统计分析:不同种类媒体的表现

运用SPSS软件将每一类媒体进行编码, 输入数据后运用频数分析, 得出表一。

通过表一不难看到, 在为“青年话题”提供新闻由头、设置评论议题的媒体中,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占得比例最高。值得评论的新闻, 一般都是有争议的热点新闻, 由此可见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引发舆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央级媒体所占的比例与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媒体总量上看, 前者要远远少于后者, 在这种情况下能占到19.6%的比例, 也说明其表现比较出色。另外, 中央媒体中, 《人民日报》主办的《京华时报》和《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新闻由头获得的频数为22, 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财经国家周刊》、《现代快报》和《现代金报》获得的频次总共为17, 如果将这两个数字合并到中央媒体中, 其作为新闻由头的百分比将提到高27.3%。而评论议题最多 (频数为43) 的《新京报》, 其主办方之一也包括中央媒体《光明日报》。

地方党报的绝对数量比较多, 这不仅包括省级党报, 还有市级党报。但通过上表可以看到, 除去“其他”选项外, 地方党报在设置评论议题中的表现是最差的。而且, 地方党报中仅《广州日报》一家的频数就是22, 其后依次是《长江日报》 (频数为5, 下同) 、《南方日报》 (4) 、《大众日报》 (1) 、《济南日报》 (1) 。

专业、行业类媒体所占的比例不高, 这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是综合性评论而非专业化、行业化评论也有关系。这里的专业、行业类媒体, 根据统计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媒体, 其中表现较好的有:《第一财经日报》 (频数为7, 下同) 、《经济参考报》 (6) 、《21世纪经济报道》 (6) 、《中国经济周刊》 (6) 。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媒体分布的地区来看, 不同地区的媒体表现也差距很大, 表现出色的媒体基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城市。具体来看, (不含专业媒体和中央级媒体) 北京 (频数为75.5, 下同;一个评论用了两个新闻由头, 其中《北京晚报》频数按0.5计) 、广州 (45) 、南京 (23) 、武汉 (12) 、成都 (9) 、上海 (7) 。黑龙江、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新疆等中西部地区, 没有一家媒体入选。

三、统计分析:具体媒体的表现

本次分析共统计到97家媒体, 除去“不确定”和“其他”选项, 平均每家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频次为3.8。将出现频次最高的10家媒体进行列表, 如表二。

通过上表可以计算出前10家媒体作为新闻由头的平均频次为19.6, 是所有97家媒体平均频数的5倍多。而且, 这10家媒体总的频数, 占到了可以确定的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的一半多。由此可见, 在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明显地少量媒体设置较多评论议题的现象。

“这种精英媒体领衔与新闻专业普遍规范的作用, 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共同带来一个结果, 也正如我们已经留意到的, 就是新闻媒介的高度同质化。”[3]麦库姆斯在《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一文的这段话, 在中国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还是以新闻由头为例, 一个评论写手写的关于同一个新闻由头的时评可以同时投给全国几百家媒体, 评论的地域色彩减弱, 全国各地的报纸往往都是同时评论一条新闻。而这些新闻由头, 大多是由为数不多的媒体提供。

麦库姆斯提到的“精英媒体”在美国具体是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中国的情况则比较特殊。许多论者都将党报、中央媒体当做主流媒体来看待, 但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到, 地方党报在提供和设置评论议题方面已经与人们的期待形成较大的差距。在97家媒体中, 地方党报只有5家, 而且除《广州日报》外, 其他报纸的频数都非常低。

从表二可以看到, 《新京报》与《中国青年报》的频次最高。其中, 《新京报》自2003创办以来, 就一直以时政新闻为主打, 以高端读者为受众目标。在报道北京新闻的同时, 《新京报》还经常派出记者对全国各地的热点新闻进行报道, 这也是该报“核心报道”栏目主要内容。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6月3日的一篇评论《倘若“暴拆官员”奉命行事》, 引用的就是《新京报》对安徽阜阳官员暴力拆迁被问罪的报道。另外, 《新京报》还利用办报地在北京的优势, 报道了大量中央各个部门的新闻, 这往往也成为评论的热点议题。比如“青年话题”6月18日的冰点时评《公开“三公”支出到底难在哪里》就是以《新京报》对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高强的报道为新闻由头。

《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主办的全国性报纸, 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闻改革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比如备受业界和学界推崇的“三色”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等。新千年后, 《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6月1日创办了特别报道栏目, 根据该栏目主任吴湘韩在2009年4月的一次讲话, “从2007年的数据统计来看, 报道重大公共事件的专题67个, 占56%;反映重大社会问题40个, 占34%;解读重大公共政策12个, 占10%。”[4]上述三类报道, 无疑都是评论比较偏好的新闻由头。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7月8日的评论《媒体误报“批示”背后的真问题》就是以该报7月7日的特别报道《假“委员长批示”见报记》作为新闻由头。

另外,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是国内媒体中周期比较固定、操作比较成熟的精确新闻, 其“所涉及到的选题多种多样, 包括时政报道、民生感受、青年发展和社会研究……关注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公平, 形成了鲜明特色”[5], 该栏目所做的调查也常常作为评论的由头。如“青年调查”在8月31日刊登的精确报道指出, 63.5%的家长期望教育部门规定教师不收礼。9月1日, 有评论在该报以此新闻为由头发表评论《禁止老师收礼扭不过腐败文化的“粗腿”》。《中国青年报》的其他栏目如教育、科学、法治等方面报道的新闻, 紧扣社会热点, 也是评论者经常引用的由头。

作为一份党报, 在其他地方性党报全面式微的情况下, 《广州日报》在此次统计中的表现格外显眼。显然, 这与该报的锐意改革是分不开的。“从1996年1月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 (即广州日报集团, 笔者注) 起, 它就明确了‘党报通过改革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党报不应把自己置身于市场竞争之外, 而应主动出击参与市场竞争’这一发展模式。”[6]在具体的操作中, 《广州日报》通过改版、自办发行、大力引进人才、从制度设置到经营管理完全企业化、积极容纳新媒体等措施, 实现了报业集团中无论舆论引导还是媒体经营, 都以党报为核心。自1994年《广州日报》广告收入首次跃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的第一位后, 这一位置就一直都没有变动过。一系列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报纸的内容, 在众多媒体中, 《广州日报》的报道有22次作为本文统计的评论的新闻由头,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四、思考: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主流化转型与党报舆论引导的危机

无论从表一还是表二来看,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而地方党报的表现难以让人满意。这也是本文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 在谈到党报时, 往往都会将其列到主流媒体、权威媒体的行列。赵克强在《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中还对我国媒体按照主流媒体、次主流媒体、边缘媒体进行划分[7]。这其中, 地方党报也被划入了主流媒体中。但“主流媒体”不是天然的或者可以凭着某种“身份”就可以自然获得的称谓。党报能否真正做到“主流”, 需要读者和市场的检验和认定。

在媒体为其他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党报的新闻多大程度上为其他媒体所转载, 多大程度以提供新闻由头的方式设置其他媒体的评论议题, 可以作为衡量党报是否主流的一个观察视角。评论的新闻由头, 一般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热点新闻, 评论者很少把地方党报的新闻作为新闻由头, 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这类报纸在关于国计民生的新闻报道方面存在不足呢?

与党报相比,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则在逐步向主流化转型。我国非党报纸媒的报纸, 最早是晚报, 如《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这类报纸被定位为“日报的补充”和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内容的表上形式上强调“软些软些再软些”。1996年, 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 报纸定位为“市民生活报”, 此后, 都市报类媒体大量涌现。此时的“市民”还是个宽泛的概念, 既包括干部群众, 又包括知识分子, 还包括广大市民。内容设置上, “就是满足市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娱乐的各方面的信息的需求, 强化新闻的‘实、快、短、热、活、宽’。”[8]按照赵克强的分类, 这样的媒体应该被列入次主要媒体行列。

“1998年3月, 时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的席文举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 这是对原有定位‘市民生活报’的一次革新, 其后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纷纷效仿。”[9]迈向主流媒体具体的做法包括:增加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开设评论栏目等, 整体内容变得更硬, 增强权威性、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部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新的诉求, 读者定位自然也不再是所有市民, 而是中高端读者。在报道范围上, 部分报纸经常超越办报所在地, 及时派出记者报道全国其他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力求在这些事件中把握主动权。

这其中, 《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还设有评论周刊, 前者还有《深度周刊》, 用以进行深度报道。这些报纸虽然在笔者的统计中也被划为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甚至其报名中也有“都市报”、“晚报”的字眼, 但其新闻的操作理念、提供的新闻类型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 《南方都市报》就提出, 要“记录时代进程, 培育现代社会, 启蒙公民意识”。[10]在本次统计中, 除了表二中列出的媒体外, 其他表现较好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为:《现代快报》 (频数为7, 下同) 、《北京晨报》 (6) 、《北京青年报》 (6) 。

一般认为, 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是比较主流化的新闻, 社会新闻则是次主流化甚至非主流化的新闻;而党报在时政和经济新闻报道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都市报、晚报则更多地报道社会新闻。在都市报、晚报的发展初期, 其确实以社会新闻作为主打。但通过本次关于《中国青年报》评论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 都市报、晚报在为评论提供时政、经济新闻的议题方面同样非常出色。利用SPSS交叉分析, 得出表三。

从上表可以看到, 无论是政治题材还是经济题材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 地方党报都远远低于都市报、晚报等媒体。本来就以社会新闻见长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社会新闻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只有在经济类题材, 才有媒体即专业的经济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超过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当然,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向主流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低俗的社会、娱乐新闻依然大量存在, 软广告、广告与新闻不分的现象等时有发生。但这并不能掩盖这类媒体在提供重要、热点的新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角色。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部分都市报、晚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这些媒体的报道经常就作为其他报纸国内新闻版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评论主要的新闻由头来源。《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一文把部分符合条件的都市报和其他符合条件的权威报纸也列入主流媒体行列, 这在本文的分析中得到具体的印证。

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舆论引导, 首先是要吸引公众关注什么, 然后才可能影响其态度, 即这是一个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的过程。对于党报而言, 如果其内容报道中涉及社会热点、公众关切的新闻不多, 除了其本身难以吸引读者之外, 其他媒体也不会转载其报道, 或将其作为评论的议题。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 是扩大部分媒体社会影响力、掌握舆论主导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致力于引导舆论的党报而言, 如何通过改进新闻报道,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深入思考。

五、结语

本文从《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的新闻由头入手, 试图分析媒体为媒体设置评论议题的过程中, 不同媒体的表现。分析表明, 中央级媒体尽管数量少, 但在媒体议程中依然占有很重的分量。一些逐步向主流化转型的都市类、晚报类媒体的表现最为出色。而地方党报则处于弱势, 市场化改革较早的广州日报是该类报纸中最显眼的明星。如何切实提升地方党报的影响, 让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名副其实, 还需要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朱一.聚合还是分流——多元视角下框架理论和第二层议程设置之比较[J].消费导刊, 2009 (7) :191.

[2][3]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 2007 (3) :60.

[4]吴湘韩.网络时代纸媒独家深度报道的空间[Z].http://book.cyol.com/content/2009-04/20/content_2630161.htm

[5]青年调查, 这里报道民意[Z]http://zqb.cyol.com/node/node_6465.htm

[6]文远竹.党报要成为城市报业市场的野战军[J].新闻战线, 2009 (7) :19.

[7]赵克强.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J].新闻知识, 2006 (3) :3~4.

[8]李鹏, 陈翔.华西都市报的三次理论创新[J].新闻战线, 2002 (6) :67.

[9]赖大彬.南方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J].青年记者, 2009 (9月中) :55.

上一篇:雪窦山之旅作文下一篇:玩网络游戏的坏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