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老师是这样的

2024-05-26

原来老师是这样的(共18篇)

篇1:原来老师是这样的

~-6-9 字数:2089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它就像一个生动的实例,让我懂得了: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题记我们都有同样的经历:在讲解一些枯燥的理论时,如果配上一个实例,就会顿时趣味盎然,易于理解。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在实例创造出的生活化的氛围里,听众很容易融入这样的空间,不知不觉中理解讲演者的目的,而且还能印象深刻。将道理生活化,具体化,这就是实例之所以有这样魅力的原因所在。

而生活,对我这种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几乎就如同盲人摸象,似懂非懂,更不用说能深入理解,实际应用了。虽说从老师、家长、朋友、长辈的口中听到了不少对生活的感慨或忠告,总觉得那是离我很遥远的东西,就好比苍穹中闪烁的星星,看不真切,却又对它充满了幻想。也许是我所处的环境向来比较好的缘故,我总认为生活是幸福的,是充满光明的,即使有一些困难挫折,这些小黑点在生活的万丈光芒中是那么渺小而不起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是这样盲目乐观的肤浅认识构成了我最初的人生观。

这一切,在不久前的一个中午,当我从图书馆的书架中取下那本《浮生六记》对,已悄悄的开始改变。

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自传。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它就像一个生动的实例,让我懂得了: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

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在病榻上,“骨瘦形销”、“换汤索水,上下厌之”;在客居异乡时,“三日所造,不敷一日所出,焦劳困苦,竭蹶时形":在作者四处奔波时,“踌躇终夜,拟卸衬衣,质钱而渡”;在妻子去世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在“回煞”当夜,“张灯入室,见铺设宛然,而音容已杳,不禁心伤泪涌。又恐泪眼模糊,失所欲见,忍泪睁目,坐床而待”。

何等的夫妻深情,又是何等的坎坷离愁!

他们是如此的相爱,曾经也有那样的幸福生活,为什么却有这样的结局?在这样的痛苦面前,他们的幸福是显得这样的脆弱!这样的不堪一击!生活不是应该幸福而光明的吗?挫折不是应该渺小而微弱的吗?为什么这次他们显得这样的截然相反?难道是我错了?我困惑。

掩卷长叹,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生活究竟是什么样?我的人生态度又应是怎样的?

长辈们无限的感慨中是否还藏有更多的辛酸苦楚没有说出?或许从他们深邃的目光.饱受人间沧桑的皱纹中,我早该看出,生活不是那么的一片光明,生活也有令人痛苦的一面。纵观世界历史,有过那么多的战乱、瘟疫、和孤苦无依……

我忽略了那么多的人生苦难。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过去的我只是一相情愿的看到了他们积极的一面,对于背面的黑暗,我总是轻易地略过。

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

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池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寻找快乐,追求幸福,有句话说的好,精彩的过程远比~的结果来的重要。从这个角度讲,人生是有厚度的,还是可以很快乐美满的。

同是清朝人,沈复不如曹雪芹有名,《浮生六记》也不如《聊斋志异》那般广为流传,但我想他的人生是成功的,他的这本书

篇2:原来老师是这样的

今天,我们早早来到外婆家,我已经看到外婆在厨房忙东忙西了,我过去问外婆在干啥,外婆说:“做年夜饭。”我惊讶地说:“那么早。”婆婆说:“早做就早一点吃团圆饭。”

我又到门外看到表姨在粘福字,我已经知道粘福可以让人们幸福,可并不是我想的那样,表姨把福粘倒了。

我对表姨说:“表姨你把福贴倒了。”表姨笑着说:“把福贴倒了才是福到了。”我的脸红了起来。

篇3:原来老师是这样的

关键词一:欢笑。微笑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表现。我们看到, 王老师整节课都面带微笑, 还不时地笑出声, 哪怕是面对孩子不佳的表现, 启而不发、甚至启而“乱”发时, 王老师都是从容、宽容、笑容可掬地应对。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倍感安全, 脸上时时洋溢着阳光灿烂的笑, 还时不时开怀欢笑、哄堂大笑。

关键词二:鼓励。“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赏识来到人间, 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赏识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亲爱的”是赏识;“拍拍手”是赏识;惊讶、惊喜、惊叹是赏识;风趣幽默的提醒是赏识;不究根问底地“纠错”也是赏识……更为重要的是, 王老师把对个体的赏识置于小组之中———“爬格子表扬法”, 最后各小组都“置顶”———都是最棒的!赏识孩子的核心是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的期待, 一个字———爱!

关键词三:趣味。学习首先是很有趣的事, 如果学习是件苦差事, 那为什么人人都要去受苦呢, 尤其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要使学习有趣味,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效学习来自有趣的心灵。” (台湾·林文生) 是的, 首先, 教师要拥有一颗“有趣的心灵”, 指导学习才会“有趣”。比如, 王老师把“一毛”“二毛”请进课堂, 并且在黑板上画出如此滑稽的漫画形象, 等等。

关键词四:生活。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经历,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营”的一种生活。我认为, 课堂是生活, 有这么四重含义:第一, 生活, 首先是真实的, 无法“预演”、“彩排”的。我们看王老师的课堂生活, 充满“阳光雨露、风花雪月”, 多好!第二, 课堂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生活, 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如王老师用的“牛肉面”———“这碗牛肉面……”;王老师用的“停电的晚上……”;王老师“信手拈来”的在福州宾馆的所见所思———“柔柔的风, 淡淡的云……”, 等等, 都充满生活气息。第三, 生活中的人是平等友善、相互尊重、彼此关心的;生活中的人与人的交流总是亲切的、朋友聊天式的, 有时还是游戏式的, 而不是人人都一本正经、时时都正襟危坐的, 那样的生活就不“生”不“活”, 就不是生活。如整节课, 王老师没有多少正经的说教, 有的只是对话;没有多少“拉长脸布道”, 有的只是小朋友式的聊天。第四, 只有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 才能从容面对, 在关键时候扶一把、拉一下、指点几句、鼓励几声。正如王老师说的“把学生的每一件事都会当做我和学生一起成长的经历, 在与孩子的交流和讨论中, 也就没有那么生气了”。

关键词五:合作。关于合作, 在前面有关的“点评”中已经论述过, 不再赘述。

总之, 这一切, 都源于教师对教学、对学生的爱;源于教师对自己的爱———爱自己, 方能爱他人;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对“师生人格平等”的理解, 对民主、自由的课堂的不懈追求。更为重要的是王老师把这些观念上的、价值观的意识形态, 化作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的行为———教学行为。如王老师对学生的欣赏———不时的惊讶之状、惊喜之态、惊叹之情;学生对同伴表现的祝贺———拍拍手, 对老师给予自己表扬的感谢———“谢谢老师!”等等。

篇4:老师们原来是这样的

(臭美型)安徽·吴老师:#我们班的少年们#一个班的学生的风格果然是像班主任的,他们已经染上我的臭毛病了。我问他们对班服有什么要求,他们异口同声地给我回答了一个字:帅! 据说运动会过后班上冒出来好几对小情侣,看来我得准备上一节关于早恋的班会课了。

小编评论:早恋的同学们好自珍重!

(鼓励型)浙江·黄老师:悦婧人很乖,是个好孩子,发言再大胆点就更好了。诗瑶的文字越来越有感觉了。子越的文章总是很有现实感的。

小编评论:看到黄老师对同学们的鼓励,突然感动了。

(解脱型)云南·钱老师:哈哈,下面两张图是老师们高考前和高考后的心情对比,有点意思。(附图)

小编评论:对于高考,钱老师表示压力很大,哈哈。

(愤青型)武汉·郑老师:学校为什么要公布学生的考试排名?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考试是学生自己的事,学校不需要假借竞争的名义来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小编评论:终于有老師站出来说实话了!

(暖男型)陕西·杨老师:教育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激发孩子们内在的动力,唤醒孩子们的心灵。

篇5:《天使原来是这样的》阅读答案

(1)三四岁的时候,我被妈妈故事中的天使迷住了。妈妈说,在我身边时刻都有着守候天使的陪伴。我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我总是设法挤出些地方给天使;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和天使说着悄悄话,希望有一天能见到她。我脑子了清清楚楚地浮现着她的形象;她身着轻柔的白纱裙,有一对美丽的翅膀,浑身笼罩着神秘的光环。

(2)6岁的时候,我在学校参加了耶稣降生宗教剧的演出,我对天使的迷恋,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点。妈妈在我脑子里填满的那些奇妙的人物故事,使我在爱尔兰老家 度过了一个欢乐的童年,并使我日后成为一个白日梦者和乐观主义者。

(3)相反,我的外婆根本不信这一切,她只知道不停地劳作,日复一日地为全家人操心吃喝,妈妈的温柔而美丽,外婆则很刚强,只是看上去总是疲惫不堪。她是那时所见到的最慈祥但却是最不可理喻的女人:只相信行动,从不轻信言语。当我们隔壁邻居的女人半夜因小产而大出血时,妈妈陪在那个女人身旁,不停地哭泣,而外婆立刻跑到一英里半以外去找医生。

(4)外婆是左邻右舍的人心目中的主心骨,人们免不了需要这样那样的帮助,而她则乐意帮助每个人,我常常看到他给些人家送去牛奶和食物。她自然·直率的慷慨,使接受帮助的人没有丝毫的难堪。她设法给我们做衣服,在毫无希望的时候,像变戏法一样给我们做出每一顿饭。

(5)长大以后,我把天使的迷恋转移到对天使的认真研究上来了,试图证明天使的真实存在。我约见那些声称见过天使的人,听他们讲他们是如何从严重疾病中恢复过来,或如何奇迹般地躲过灾祸的。

(6)有一个小男孩因为在全家人上火车前不停地拼命嚎哭,使全家人都dān 误了上火车,后来,那趟火车出了事。男孩说,在这之前,他看到了天使,她对他说,不要上那辆火车。外婆不相信这个故事,她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天使为什么不救每个人呢?”

(7)9年前,外婆死了。我的心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崩塌了,她带走了,被称之为生命力的那种东西。没有人能代替她留给我的这种感觉。

(8)日常报道中充斥的净是罪恶·谋杀和痛苦,即使是在白天,我也时常感到脆弱和胆怯。我常常想象我3岁的女儿可能会遭到绑架或被人谋杀。我尽可能使她在我的监护之下。

(9)有件事对我来说是个转折点,我发现我证明天使存在的立足点似乎摆错了。

(10)外婆去世约一年后的某一天,我去加油站加油,交钱时候发现皮夹不翼而飞。是丢了还是被偷了?眼泪不知不觉在我的眼睛框里打转,这时,站在我身后的一个男子把钱放在柜台上,安慰我说:“别难过,这种是谁都有可能碰上。”还没等我明白过来对他说声谢谢,他就快步走开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11)生活中,天使无处不在。她会带着慈爱和真情在朋友,家庭或陌生人中间偶尔出现。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你就能经常看到她,并受到感染和鼓舞。

(12)天使没有美丽的翅膀,也不一定穿着柔和的.纱裙,他肯定不是我孩提时的想象的那个样子。他看上去也许是个餐厅招待员,教师或加油站的机械修理工。他们的行为像······就像我外婆那样。

(13)我的女儿有时侯问到我的外婆,前不久,她说:“你的外婆现在变成天使 了吗?”我说:“亲爱的,她一直就是个天使。”

1. 看拼音写汉字

dān (耽)误

2.从全文看,“我”对天使的认识过程分三个阶段,请简要概述。

(1)童年时候,我深信天使的存在,十分迷恋天使。

(2)长大以后,我试图证明天使的存在。

(3)现在,我发现生活中天使无处不在。

3.第(7)段中说,“9年前,外婆死了。……,没有人能代替她留给我的这种感觉。”请细读(3)(4)(6)段,说说外婆给我的感觉。

“我”感觉外婆是个(注重行动(勤劳)、不轻信言语、不爱幻想;慈祥、关爱家人;慷慨、乐于助人的人。

4.第(13)段中有两个“天使”,它们的含义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不一样。女儿说的是身着轻柔的白纱裙,有一对美丽的翅膀,浑身笼罩着神秘的光环,时刻守护并帮助人类的,传说中人类派出的使者。我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具有慈爱和真情,急人之困,助人为乐的人。

5.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第二段“爱尔兰老家”一词,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应是在法国。

B.第二段我觉得自己“成为一个白日梦者和乐观主义者”的原因是,妈妈在我脑子里填满了天使的故事,使我感觉奇妙,甚至在白天也会幻想。

C.第三段说外婆“不可理喻”是因为我深信天使的存在,而外婆却不相信我迷恋的一切。

D.全文以我对“天使”认识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渐此展现我对“天使”认识错误到认识正确的过程。

6.联系上下文,写一段心理独白代第(10)段的省略号。

篇6:原来是这样

说到牡丹园,我再也熟悉不过了。在这里可以观赏国色天香的牡丹花,还可以支起一根钓竿垂钓。

我们先来到特殊学校,学习手语――《让世界充满爱》。老师一点点地教我们,直到我们学会为止。我模仿着老师的样子,一点点的做,做时有点困难,比如:不知是出左手还是右手。学会了几个动作,老师就露出会心的微笑。在老师一点点的指导下,我们终于学会了如何用手语表示《让世界充满爱》。

接着参观园中的花。一上小路,就看见了一簇簇的紫荆花,粉红的桃花像一只只粉色的大蝴蝶,停在树枝上,雪白的梨花洁白如玉……我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走,有的牡丹花才长出花骨朵儿,有的牡丹花开除了两三片花瓣儿,有的牡丹花全都展开了,宛如一个个娇艳欲滴的花仙子。

来到了百昌亭。百昌亭仿佛坐落在花的海洋里。人们走累了,一边坐在亭子里休息,一边也可以观赏花儿的艳丽,甚至有的还在花丛中抚摸着花朵儿,我们也迫不及待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仿佛是一个个快乐的花精灵,在花丛中跳来跳去。

篇7:原来是这样

有一天,我正在吃最爱的芝士汉堡,刚咬了一口,就吐了出来,原来我忘了放盐。我拿着汉堡跑到厨房,打开盐罐子一看,一粒盐也没有了。不巧的是今天又是星期天,商店都不开门,我只好走到不怎么聪明的邻居小猪家去借盐。为什么说他不怎么聪明,因为他竟然用草盖房子,我敲了敲门,那个用草做的门就倒了,我在门外说:“小猪先生,你在吗?”没有回答,不巧的是一根稻草刚好捅进了我的鼻子里,我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整所房子就倒了,里面的小猪吓得晕了过去。我赶紧把他扶起来,让他躺在草堆上休息一下,小猪醒来后,发现我救了他,感激不已,痛快的给了我一大勺盐,我拿着盐高高兴兴地和小猪告别,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回到家,我吃着汉堡,望向窗外,忽然看到无家可归的小猪正坐在草堆上哭。对啊,我可是狼家族里最棒的建筑师,我得帮帮他,在我的帮助下,一个月后,一座漂亮的砖房子盖好了,别说是喷嚏了,就算是十几台风也吹不倒。

篇8:原来老师是这样的

一、财经节目不必曲高和寡

央视网站有一段介绍CCTV-2的文字是这样写的:“覆盖率和入户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 仅次于中央一套……被电视观众评价为最有活力的电视频道之一、最具品牌特征的电视专业频道之一。”相信这不仅是观众的评价, 也是同行的共识。

央视二套经济频道的定位理念语是“经济生活就在您身边”, 一声“就在您身边”拉近了经济和生活的距离、拉近了频道与百姓的距离, 奠定了经济频道的亲民风格。经济是生活的大动脉, 渗透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角落落、方方面面, 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都关乎经济, 股市和房地产之所以是眼下经济中最热的字眼, 就是因为它们关联着中国的千家万户, 抓住了民生经济、大众经济就抓住了经济的脉搏, 也就抓住了收视率和观众忠诚度。因此, 经济节目应该不只是让人高山仰止的高尖端学术经济的一种形式, 应该不仅仅是经济学家之间的专业交流和讨论, 未必一定要曲高和寡, 近两年我们看到的经济节目也可以做得很草根, 很贴近生活、贴近民生, 这一点从央视二套的许多栏目中可以看到。

二、围绕为民服务的宗旨生产栏目

央视二套的频道宗旨是一句话:经济频道是面向大众, 具备经济特色的服务频道。

对应这面向大众提供的“经济特色的服务”, 我们看到了系列栏目《生活》、《健康之路》、《为您服务》, 一起为观众提供着无微不至的生活服务;《超市大赢家》及《快乐主妇》、《购物街》等一批可视性强、广告效益好的栏目成为脍炙人口的特色品牌栏目。

对应这面向大众提供的“经济特色的服务”, 我们看到了《为您服务》的经济法律系列节目《斯伟江说案》, 看到了开拓新兴市场的《艺术品投资》、《鉴宝》, 以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吸引了大批观众, 形成了全国市场的影响力, 曲高未必和寡。

对应这面向大众提供的“经济特色的服务”, 我们看到了关于房屋装修《生活周末版之交换空间》, 看到了关于饮食的《生活周末版之烹饪大赛》、《美食宝典》, 看到了全新改版的《为您服务———旅游风向标》, 推出全新旅游概念:“怎么玩, 你做主!”打造国内第一档与观众真实互动的旅游节目, 栏目摄制组提前一个月公布将要拍摄的目的地, 向观众征集线索、征集问题, 然后根据热线、网络提供的线索和问题制订拍摄方案, 拍摄、制作并播出电视节目, 观众提出的线索及问题也将成为节目中的一条明线, 使之成为真正的包含观众意见的旅游节目, 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更专业更全面更实用的旅游方案, 让观众体验了国内第一档真实互动的旅游节目带来的旅游乐趣。

2008年春节期间, 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电视剧《闯关东》, 在观众中广受好评, 电视剧中东北的风土民情和其中的一些特色饮食备受关注。为配合一套《闯关东》的播出, 《为您服务》在3月中旬推出了特别节目“美食走四方———闯关东”, 再现《闯关东》中的东北特色名吃, 让电视剧中的情节在生活中得以再现。

在这里, 经济不再是数据和学术报告的面孔, 它成为贴近普通百姓、为日常生活服务的渠道。《为您服务》不仅是频道保持了十几年的王牌栏目, 也成为频道的行动纲领和栏目的运作理念, 由于节目内容的与时俱进, 频道因此也保持了常变常新的永久活力。

三、围绕市场需求催生栏目

为了有效应对暑期收视争夺战, 央视二套的节目随着暑期市场变化而变化, 《超市大赢家》之快乐主妇便衍生出“阳光少年”专场, 快乐孩子与母亲默契配合, 同场竞技, 孩子第一次成为超市抢货的主力军, 与生活高手妈妈联袂对付扣人心弦的超市决战, 一场场家庭之间的快乐较量, 背后支撑的是庞大的亲友团, 除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 还有七姑八姨、朋友邻里, 于是目标受众一网打尽, 老少通吃。同时《生活周末版之烹饪大赛》也繁衍出“小厨星训练营”及“小厨星大冠军总决赛”, 中外美食、名师高厨、各国各族少年儿童齐齐上阵, 传承中国美食文化, 研究西方美食厨艺。栏目锁定了未来的消费主导群并相伴成长, 共同营造了暑期的快乐时光。

为了有效应对2009年国际金融海啸演变成的就业难题, 在火热的6月, 数以万计的青年站在新的起跑线前, 为理想和信念开始新的奋斗之时, 央视二套经济频道隆重推出大型青年创业主题活动———“青年创业中国强”, 一时间关于创业就业的《创业英雄会》的系列节目在屏幕上热播。“创业是艰难的, 尤以创业第一步最为不易。然而, 创业也是积极的就业, 危机当中孕育着机遇, 青年人要勇于创业。”《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对话》、《财富故事会》、《创业英雄会》五档权威经济节目联手打造出立体互动的创业精神殿堂, 撑起一片追梦的天空, 助青年们成功迈出创业第一步。在这里, 青年们能聆听到中外著名创业家青春奋斗的故事;在这里, 青年们能体会到草根创业者的酸甜苦辣与创业之道;在这里, 青年们还可以与成功企业家、创业导师甚至市长面对面倾心交流。青年励志则国励志, 青年创业则中国强!

四、围绕着市场变化形成的经济主体框架布局

秉承面向大众, 经济特色的服务频道的宗旨, 央视二套精心打造五大节目板块, 构成了CCTV-2的主体框架, 也依此树立了一个龙头更突出、主干更强劲、枝叶更丰满、底座更宽厚的经济频道形象。央视二套经济资讯板块覆盖早间、午间、晚间三大高峰开机段, 早间栏目《第一时间》用资讯唤醒每一天, 午间栏目《全球资讯榜》和晚间龙头栏目《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共同构筑经济频道的主线;专业板块的《中国经济报道》, 主打经济评论;《中国证券》实时同步连接市场, 经济、证券信息同步传递;深度资讯板块的《对话》、《经济与法》、《财富故事会》、《今晚》, 透过人物, 展开话题, 站在国际化的高度, 多方阐释各类背景观点, 深入解读中外经济事件。既建立了自己独有的权威品牌特色, 又凸显了贴近百姓的大众路线。

五、财经新闻中的闪光点和趣味性

央视二套的《全球资讯榜》既包含了丰富的经济资讯又充满了趣味, 如《一周封面人物》对一周经济人物的点评, 如新鲜热辣的《图片之最》中, 聚集了最惊人的跳伞比赛、最老的选美、最丑的狗、最有趣的模仿、最逼真的恐龙表演等, 所有内容都蕴涵了丰富的经济元素在里面;《消费理财榜》中, 2009世界热气球节所折射出来的金融危机, 英国最古老城堡焕发的新型旅游经济, 虽然有别于其他的数字报道, 却也都直接与经济密切相关。曲高未必和寡, 央视二套的节目做到了。

六、曲高和众的经济节目之发展空间

从央视二套的经济节目我们联想到, 经济节目还可以做经济人物、经济明星、经济故事、经济娱乐或娱乐经济、民生经济。当然还包括港澳经济, 台湾与大陆的经济, 这些都可以是话题和栏目。比如章子怡的婚前公证, 算不算娱乐跟经济的瓜葛?巴菲特是世界著名的投资专家, 可他十来岁就开始买卖股票;我们有些同事在孩子刚上小学时, 就开始教孩子买基金, 这算不算是育儿经中的经济?也许这不是普遍现象, 但足以说明我国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变。信息、资讯泛滥的时代, 如果媒体不考虑受众的需求, 而始终把自己摆放在布道者的位置上, 做节目无视曲高和寡, 依然自娱自乐, 那么受众一定会毫不留情地离我们而去。央视二套这些好看实用的经济栏目印证了经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经济生活栏目不用曲高和寡, 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可讲可做, 开阔思路拓宽视野, 生活永无止境, 经济就永无止境, 而且经济节目应该也必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论

在CCTV网站上, 央视二套频道的一段留言令人感悟:一切渴求经济信息, 并想以此提升自己经济地位的人都是我们的受众, 因此我们将秉承大经济的概念, 报道能够反映中国经济脉动和趋势的信息, 而不是某几个专业领域的新闻。在内容上我们将秉承大资讯的概念、信息总汇的概念, 做经济信息的总装厂。来自国内外、台内外、频道内外的信息都将成为我们的资源。在新闻特点上我们秉承“实效信息观”的概念, 做有用的新闻。

篇9:原来老师还可以这样

电影里有两个情节最吸引我。

一是为了让学生能认真听他讲完一堂课,克拉克跟学生们“做交易”。他买了一大桌子的巧克力奶,说:“听我讲15秒,时间一到我就喝一罐。你们不是爱捉弄老师吗?那好,看老师能不能喝完这一桌东西。”就这样,他用了一个近乎自虐的方法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个情节是他为了帮助全班记住美国的24位总统,在全班学生不屑的起哄声中摇头晃脑地表演了一段自编自演的“总统rap”,到了最后,学生们和他一起载歌载舞,由此,他得到了这批“问题学生”的认可。

看到这样的情节,我不禁想起了《快乐大本营》节目里介绍过的另类“麻辣老师”——罗雨寒。他是珠海的一位音乐老师,有时也教地理。在节目里,他呈现了地理课上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的情景。他让胖胖的主持人海涛站在中间当太阳,自己扮作地球。只见他把头捧起来,脖子像跳新疆舞那样扭来扭去,身子也一圈一圈地转,这是在模拟地球的自转。接着,他又加了一些手部的舞蹈动作,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疯转,这就是公转了。这么形象、风趣的课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还会觉得这些知识枯燥乏味吗?

我深深地感叹:原来老师还可以这样!

篇10:原来是这样!

我很好奇,心想:妈妈去哪儿了呢?加班?不可能,加班她会跟我们讲的,去奶奶家?也不对,奶奶晚上出去的。那会去哪儿呢?难道回去小姨家?小姨说过今天晚上带我们出去吃夜宵呢?我心里琢磨着这个问题。突然,爸爸说:“动作快点,不然学英语就要迟到了!”我这才回过神来。

路上,我又问爸爸:“你真的不知道?”老爸不厌烦了,生气地说道:“不知就不知!”学完英语,爸爸对我说:“小姨带我们去吃夜宵,车在门口,真准时。”于是就带我找到了小姨的车。车上,小姨对我说:“先去找你妈。”我的好奇心本来已经消失了,经她这么一说,好奇心又涌了上来。我问小姨:“我妈在哪?”“去了就知道。”

过了十来分钟,便看见妈妈在路边等。她上了车,就对小姨说:“今天我本来赢了,后来经工友这么一吵,反而输了。”“噢,原来如此”,我对妈妈说:“你是不是出去打牌了!”妈妈点了点头:“你怎么知道?”我回答:“你刚才不是说了吗。”

篇11:原来是这样

从前有个人,他请人们去他家,找一幅他自个儿画的画。人们在他家认真地找了起来。有的在书橱找,有的在抽屉里找,有的甚至猫着腰在床底下找,都一无所获。大家疑惑地问他,画到底在哪儿啊,这么难找?他得意地哈哈一笑,把窗帘拉上,再反过来一拉,果然有一幅画出现在人们眼前,弄的大家好一阵不好意思。

有一位画师,他想制制这个人的.傲气。

有一天,便对他说:“下午你来我家,我有东西要给你看。”他好奇,就跑了过去。他忽然看到一串葡萄挂在枝头,让人看的口水直流,大春天的,怎么会有葡萄呢?葡萄藤上停着一只小鸟,久久不动。他觉得奇怪,走上前去。哈,原来是一幅画!

这人看了以后,明白了画师的用意。从此,他不再骄傲了。

指导教师:肖姬

简评:十分有意思!像故事一样。

篇12:原来是这样

黑衣服,黑帽子,戴墨镜,还有口罩,非主流。我不禁想到:这天一身黑,怎么看都像是精神病院出来的疯了。

想着想着,我转身一看,怎么不见了?在哪?墙的后面?他什么身份”难道?难道是电视上说的神秘男子?听说他们专门找落单的小孩子骗走,把心啊肝啊什么的都挖出来,之后卖了的坏蛋。我不敢往后想,越想越打颤。

只好加快脚步向前走,人还是那么不,时不时飘下几片落叶。我甚至想了一百种死法,卖到国外,去当小乞丐。唉,还是想想我怎么逃走吧。

又偷偷的用余光看了看后面,他还尾随着。他好像怕我发现一样,又躲在暗处看着。马上就到家了快走,我又看见他躲在的那个地方有一点闪光,天啊!他要下手了!

他又过来了,他来了!我回过身去。

啊――

我像一个不会飞的难鸟,落下了悬崖却飞不上来,我动不了啦!他过来了,慢慢地也走了过来。这时很静,我可以听见他的脚步声,一步又一步。他伸出了只手拉起了我说:“小朋友,你知道万方汇在那里吗?”“在那边向前走,左拐,就到了。”

“谢谢你啦!”

“叔叔我想问你,可又不知道该问不该问。”

“说吧!”

“这么热的天你为什么戴口罩,还墨镜啊?”

他拿下了口罩对我说:“我在一次出去玩时伤着了,怕吓到别人……”一道很长的痕迹刻在了他脸上。

篇13:数学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一、重整体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求知的欲望。如,邗江实验小学洪副校长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让笔者耳目一新。虽然这是一位老教师,但她的课堂充满了青春活力。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小军、小红和学校的所在位置,用数学的方法记住无锡三国城里面的景点,当学生出现困惑时,她微笑着面对学生、鼓励学生,在巩固练习时,她别出心裁地用抽奖的方式和非常6+1中砸金蛋的方式巩固用数的方法确定位置。在她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丝毫的紧张,只有坦然、自然、亲切和对多媒体的娴熟操作。

再如,江都市实验小学赵素梅老师上的《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是一堂比较扎实的课。首先,逐次出三道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快速列出不同的算式,收集六道算式,结合第三道题的两种思路板书“分”和“配”两个字。其次,通过六个步骤让学生感受“配”的含义,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配在一起的情况,再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几组式子。再次,师生合作再写一组这样的式子,反复体会乘法分配律。这种重整体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既可以从左向右看,体会“分”的含义,也可以从右向左看,体会“配”的含义。最后,进行实际运用和初步拓展。教师有组织地设计小组内活动和个体活动,通过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赵老师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交流,对学生给予期望和信任,使学生很快走进课堂,主动担负起学习责任,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 、准 确 理 解 教 材 ,科 学 合 理 地 对教材进行补白

从听“百堂好课”到听育才小学、厦大附小的常态课,再到专家的点评,笔者发现,教师并没有抛弃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使新方法与老方法有机结合,这样课堂容量才能比较大。如,育才小学六年级(18)班王老师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一节新授课,除了课前复习题以外,这节课共讲和练了8道复合应用题。教师的讲解非常干练,学生的思维活跃,整节课学生都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通过与老师们的交流得知:他们很重视集体备课,有专家引领,专家们每月到学校进行3-4次现场指导,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填补教材的空白。将教材的框架充实得有血有肉,能够使这节课既体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巩固练习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另外,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瞿玉康老师的讲座,他认为:首先,课堂要增强时间观念,缩短反馈周期,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时间的紧迫感,要讲得丝丝入扣,师生互动要有序,气氛要活跃,一分钟都不能浪费,不讲一句废话,分分秒秒要算账,这样学生才能听得聚精会神。其次,学生负担的减轻是教师负担的加重。在课前、课后付出的大量心血是别人看不到的。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找出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途径,甚至要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出现的课堂情况。最后,要常常换位思考。学生什么时侯出现卡壳需要启发,什么时候出现困惑需要点拨。每节课必须揣摩再三,对整个教学流程了然于胸,才能充满信心进入课堂。

这次学习使笔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数学教学的理解,用“受益匪浅”难以言尽学习的体会,以“感受颇深”无法描述内心的充实。其实,作为数学一线的教师,应静下心来仔细学习课程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扎扎实实地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多一些有助于数学思考的探究、实验;少一些不利于教学顺利开展的浮躁和热闹。用精当的讲解和恰当的点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实现讲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展现新颖的教学风格。

篇14:献血,原来是这样的

如果是你的爸爸或妈妈准备献血,首先你得提醒他们带上身份证。

来到献血地点,医生会先询问爸爸妈妈昨晚有没有休息好,有没有吃东西等问题。献血和检查身体不同,饿着肚子可不行。一切OK,就会递上《健康情况征询表》和《献血登记表》。填完表就要测血压及量体重(体重必须在45千克以上)。如果这两项合格,那就继续初筛化验:取一两滴手指血,进行血色素、血型等项目的初筛检验,通过了就可以献血了。采血只需要5~10分钟。献血完成,医生会递给爸爸或妈妈献血证,并建议他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再离开献血车。

镜头1 献血车

事件:离开主人身体进入血袋

走上献血车,就像来到一个小小的诊室。这里有温和亲切的医生、护士,有营造轻松愉快氛围的音乐和电视,让主人不至于太紧张,还有采血专用的采血椅和一些仪器设备。

采血针的一端是针头,另一端接采样管,管子再接血袋。Biu!针头刺入血管啦!采血针里面的压力是大气压,而我们血液则承受着来自人体的血压(血压高于大气压);另一端的血袋位置放得比心脏低,这时候心脏就像一个微型水泵,把我和兄弟姐妹们挤进血袋。

血袋像个小宝宝一样被放置在特制的“摇篮”里。因为我们血液很容易凝固,所以血袋里会放上一些抗凝物质,摇呀摇,我们和抗凝物质充分混合后就不会凝固啦。

接着,我们被送进献血车上的冰箱里,暂时低温保存起来。

镜头2 血库检验科

事件:挑出不健康的小伙伴

虽然主人是出于好心来献血,但是他的血液中可能会有某种病毒。所以即便我们进入了血库,都还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把不健康的(主要指带有传染病原体的,比如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等)小伙伴挑选出来,保证以后输入病人身体的都是健康的血液。

镜头3 血液分离机

事件:制作血液制品

现在我们就可以等着被输进病人的身体了吗?还不行呢。

通常,大部分病人都不是使用全血是直接抽出来,成分完整的血液),而是使用血液中的某一种成分。不同的病人需要用到不同的血液成分,比如血友病人体内由于缺乏凝血因子,一旦出血就很难止住,所以需要输入相关的凝血因子。

血库就像一个加工厂,用血液分离机等设备把血液中不同的成分分离出来,做成不同的血液制品,比如血小板、粒细胞或外周血干细胞,方便以后使用。

镜头4 血库检验科

事件:区分血型

在任何一滴血液去帮助人类之前,有一件事情必须搞清楚,那就是血型。在血库里,区分血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们现在就等待着被贴上血型的标签。目前最常见也最广泛的分类是A型、B型、O型、AB型和RH血型。

我们血液都有H抗原,它是形成另外两种抗原的基础。另外两种分别为A抗原和B抗原,它们不一定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血液中,于是它俩与H抗原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人类血型的身份标签。

每个人的免疫系统都认得自己的血型,如果输入了不恰当血型的血液,免疫系统中捍卫身份标签的斗士——抗体就会奋起回击,把输进来的血当成侵略者,不争个你死我活绝不罢休。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主人的身体可就跟着遭殃了。

那么我们血液怎么区分战友和敌人呢?

A和B肯定不友好。AB血型因为两种抗原都有,所以都是自己人。而O型血呢,因为它只有H抗原,A和B对它来说都是敌人。相反,对A和B来说,只有H抗原的O型,它的红细胞看起来似曾相识,就不会被认为是侵略者。所以说,O型血是万能献血者,而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

影视剧里常有这样的情节:某人拥有“熊猫血”,也就是RH阴性血型,很难配到合适的血型。这种血型分类叫做RH血型,只有阴阳性两种区分。它也是由红细胞表面的抗原来命名的,拥有RH 抗原的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在中国,绝大部分RH血型为阳性,阴性的人十分稀少,大概不到1%。所以,RH阴性血型如同熊猫一样稀有,被称为“熊猫血”。还有一种“钻石级熊猫血”,是更为稀有的P型血,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率低于百万分之一,全国登记在册的仅10人。因此如果你是罕见血型,血站一般都会要求你留下联系方式,在紧急关头有可能救人一命。

血型小故事

关于血型的来源,现在还没有确定的观点,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人类的血型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果实。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以果实为生的人类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公元元年)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是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因此如今大多数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人体的4种血型中最后出现的是AB型,它的出现还不到1 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的结果。

镜头5 血站冷藏库

事件:睡个凉爽的觉

太好了,来到这里的都是健康宝宝了!

我们血液不喜欢炎热的地方,那只会让我们很快失去活力,所以血库会把我们送到低温冷库里好好享受清凉,随时待命,病人有需要就立刻“冲锋陷阵”。

这段旅程的最后,就是被输入新主人的身体,我们又可以活蹦乱跳地在血管里奔跑啦!

篇15:原来是这样作文

那是一个百花怒放、鸟语花香的早晨,被如此美景包围的我的心情也格外地好。在春风的伴随下,我骑着我的“小马”——活动板在小区附近的公园里畅游。尽管小区的公园并不大,但在“小马”的眼里,它是如此的宽阔。运动中的我是一只小鸟,一只自由的小鸟,在无边无际的天空里,看着树木、花草、房屋……

当我沉浸在幸福中,我的活动板不小心撞到一块大石头。顿时我被摔倒到地上,手和膝盖多处都被擦伤,我疼得直叫了起来,眼泪也忍不住快掉下来了。这时,一个急切的声音传过来“小朋友,你还好吗?",跟随着声音的方向,我抬头一看,在不远处的一个陌生阿姨正急忙的向我跑来,她立即把我从地上扶了起来,并检查我的受伤处,关切的问我“哪里摔疼了?要不要去医院?”阿姨的关心顿时让我倍感幸福,同时也因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摔倒而不好意思,我红着脸告诉阿姨“我没事,谢谢您。”随后我就准备拿起活动板回家,但阿姨不放心受伤的我,坚持帮我拿活动板并送我回家,她还骗我说她顺路呢。在阿姨的“悉心护送”下,我平安地回到家。

篇16:原来是这样作文

就在十分钟前,我一如既往地走在路上,路过超市时,想进去买几袋牛奶,就在这时,我偶然间瞟了一眼对面的货架,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一个小男孩正将货架上的所有香肠都拿了下来,他看上去也就八九岁的样子,比我矮一些,俏皮的锅盖头毫无遮掩的流露出他的天真活泼,他似乎还没有注意到我,十分吃力地将那堆香肠放到柜台上,“这些我都要了”,他利落地说道,我放下了手中的牛奶,走出了超市,显然他比牛奶更有吸引力,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偷偷跟在他身后,可能是我的脚步声惊扰了他,走着走着,他还会时不时地转头东张西望。

我就知道这中间肯定有鬼,这种种行为的背后肯定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决定一探究竟,正想着,周围时不时传出几声狗叫声,他正趁路上没人时悄悄绕进一条幽静的小径,四周都是茂密的草丛,狗叫声依旧断断续续,我隐约有些害怕,突然,他在一块空地停下了脚步,他谨慎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小声说:“出来吧”,紧接着,几只瘦的皮包骨的流浪狗踱步走了出来,看见他,就像看见亲生父母一样亲切、激动,看见小狗们着津津有味的啃着香肠,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篇17:原来是这样作文

每年暑假回乡下时,总会看到种在道路两旁的水稻苗--被大雨冲刷过后的东倒西歪的水稻苗.母亲这时候便会说: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是一开始精心栽培岂会被如此容易给击垮.一开始总是不理解妈妈的这句话,直到有一次我向干农活的阿姨索要一根苗,学着她把苗像玩飞镖似的往土地上扔,妄想着能扎个准,却总是扔的东倒西歪,此时便深深的领会到母亲的这句话-原想轻松点只是把它给扎进去就完事了,却未将它深深地扎入泥里,此刻轻松却迎来日后的再次辛苦.农民们重新整理完庄稼后嘴巴念念有词,虽是埋怨但是更多的却是来年丰收的期待,他们的幸福大概就是那辛勤劳动后的收获吧.

每次回乡下还未接近家门口,便能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坐在门口四处张望.家门前总会有许多鸡在走,母亲每次看到便忍不住小声嘀咕:"自己行动不便养那么鸡来干什么,自己又不吃,每次等到我们回来就杀那么多,我们在外面又不是没得吃!唉."母亲的心情我能理解,年迈外婆已经七十多岁了,瘦小的身子,花白的头发,脸上岁月的痕迹着实让人怜惜,更何况她独自守着这偌大的老宅.母亲和舅舅们曾经百般请求她一起回城市,住在一起不仅能更好的照顾,还不用相隔几百公里久久才见一面.但奶奶偏偏却不愿意,她不喜欢大城市的繁荣,还有因不会普通话无法与人沟通的感觉,她像是融入不了这个城市一般,或许更多是因为她在这个小村庄已经有太多太多的回忆.说到这些年的变化外婆总是能精神抖擞,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她对这个村庄,对这种生活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

篇18:原来老师是这样的

关键词:龚琳娜,民族声乐,“千人一声”,创新,思考

最早认识龚琳娜, 是因为喜欢电视剧《血色浪漫》里的秦岭唱的西北民歌, 字正腔圆, 韵味浓厚, 真是听得如醉如痴, 百听不厌。后来在网上搜索, 知道了龚琳娜的名字。但是后来对她的关注渐渐的少了, 直到2010年8月有人向我推荐一首在网络上被称为“神曲”的歌, 才重新认识了龚琳娜。第一次听龚琳娜的《忐忑》, 很震惊, 原来民歌是可以这要唱的啊!

2010年2月, 在人民大会堂的新春音乐会上, 龚琳娜演唱了一首歌《忐忑》, 后被传到互联网上, 被网友奉为“神曲”, “听一万遍也学不会”, 甚至连王菲也表示“眼珠子都转丢了也没找着那忐忑劲儿”。目前这段歌曲视频的点击率已超过10万次。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和争相模仿, 甚至有不同的版本的, 有声乐版的, 钢琴版的等等, 着实的“火”了一下。2010年底, 龚琳娜受邀参加了湖南电视台的跨年演唱会, 再一次演绎了这首被称之为“神曲”的歌曲, 创新的夸张的民族服饰, 夸张的表情, 戏曲唱腔多种角色的音色的转变, 再一次引起轰动, 同时《忐忑》和龚琳娜再一次的引起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讨论。

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包括各地方、各民族的民歌、戏曲、曲艺、说唱等。中国国土面积广大, 民族众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不同的地域文化, 又衍生出代表地域文化的民歌、戏曲、说唱等, 形式繁杂, 种类众多。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它博采众长, 不断吸收和创新, 在众多文化艺术形式中脱颖而出, 它历经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虽然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新的民族声乐模式, 特别是现在, 虽然有人在声乐界创新, 称为“新民歌”派, 但是, 中国的传统文化依然是民族声乐的魂, 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 具有中国传统声乐特点的“腔”和“调”最能表现中国人的情感。

现在的“学院派”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拓宽了我们的民族声乐发展的道路, 歌唱中气息和共鸣腔体的运用, 使民族声乐在音域上, 高难度的技巧上都有重大的突破。但是, “学院派”的演唱方法和练习手段也给民族声乐带来了局限, 现今出现在大众媒体上的民族歌手都是一样的声音, 被称为“千人一声”, 为音乐评论家所反对。就像工厂里批量生产的罐头, 一个款式, 一个味道, 给观众和听众造成了“审美疲劳”。作者认为, 龚琳娜是一个民族声乐改革的先行者, 她也是出自“学院派”, 但是她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学院派的练习方法是一个好的基础, 在这样一个好的基础上, 才能有按照各自不同的风格和个人表现来确定声音的使用的可能性。就像是一个工匠, 一定先和师傅学基本功, 后来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就是大师;一味的墨守成规, 毫无创新的, 做的再好也就是个匠人。

声乐评论界都在说不能“千人一声”, 呼声很高, 但是真正付诸于行动来改变这一现象的或是真正能够想出创新的方法和措施的, 少之又少, 都处在探索和寻找的过程。龚琳娜《忐忑》的成功, 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忐忑》和龚琳娜为什么可以在网络上这么“火”, 这样受到网民的喜爱, 作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忐忑》非常具有中国传统声乐的特点

首先, 它的节奏鲜明, 从中可以听出京剧锣鼓经的节奏, 配以锣鼓经的“大大呆”的即兴的唱词, 就更有中国传统声乐的特色了;其次, 旋律线条是具有中国传统声乐的特点的, 开始部分像随口哼唱的戏曲, 但是随着音乐的发展, 又有非常个性化的变化, 最后经过几次大的旋律线的回旋上升情绪发展到极致, 酣畅到淋漓尽致。

二、创新是成功的基础

《忐忑》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音色, 表现形式等方面。我们的传统的民族声乐本来就是个形式丰富的艺术, 这样单一的音色不能体现出“个性”来。首先, 《忐忑》在音色上就颠覆了以往的歌唱的声音的音色, 不只桎梏于一种音色, 在老旦, 老生, 黑头, 花旦音色的应用上混合不同发声技巧, 以一种新的方式富裕歌曲全新的生命,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音色的变化使歌曲中有了角色的扮演和情绪的铺垫;其次, 《忐忑》的奇怪的歌词。声乐作品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 绝大多数歌曲是有唱词的。有了歌词的描述, 使我们更好的理解音乐。然而, 《忐忑》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歌词, 没有语法链接的文字, 只是用语言表现出戏曲的锣鼓经, 是戏曲锣鼓经的即兴演唱。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更给人一种神秘的, 想要探求它的欲望;再次, 《忐忑》颠覆了声乐的演唱的表现方式。和大众媒体上的各种比赛、演出中出现的民族声乐演员们相比, 龚琳娜的表现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没有那种精心设计的“超凡脱俗”的舞台造型、华丽的礼服、完美得“无懈可击”的声音, 她有的是本色的表现、纯粹的表现。夸张的音色、夸张的丰富的表情, 在短短3分45秒的时间里, 龚琳娜时而摇头晃脑, 时而瞪大双眼, 时而横眉怒目, 时而开怀大笑, 辅以大开大合的手部动作, 是各种晚会上千篇一律梨窝浅笑的民歌歌手完全不能比的。她唱的不是她的声音是歌曲的灵魂, 歌曲的灵魂通过她这个载体表现出来, 因此在她的歌声中更能读懂作品, 就更为深入人心。

三、优秀的团队是成功的有力保障

龚琳娜的团队是个优秀的团队, 是对音乐不懈追求的团队, 对中国的民族声乐有着独到见解的团队。乐队的作曲是龚琳娜的丈夫老锣, 他在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过古琴, 对中国内蒙古、西藏的音乐都做过研究, 对中国的民族音乐, 他是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表现的。简单的民乐队编制, 笙、扬琴、古筝、大提琴、笛子、打击乐器却演绎出了激荡人心的音乐。乐队的成员是非常优秀的演奏家, 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是发自灵魂深处的, 比起那些唱别人口水歌的歌手, 他们的作品不单是原创的, 也是在用自己的情感来感受歌曲。

四、厚积薄发是成功的必然

龚琳娜和她的团队很早就致力于中国民族新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唱。从2002年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中国新艺术歌曲。曾受德国“TFF RUDOLSTADT”音乐节、芬兰民族音乐节、法国世界音乐节、比利时欧罗巴艺术节等大型国际音乐节邀请举办数场独唱音乐会。2009年, 歌曲《忐忑》获欧洲“聆听世界音乐”最佳演唱大奖。他们陆续出版了新艺术歌曲唱片《走生命的路》《静夜思》《登鹳雀楼》《夜雪》, 中国民歌《走西口》《好花红》、古代琴歌《弦歌清韵》。在做了众多采风工作, 经过对中国传统声乐的不断研究, 学习了多种戏曲的发声方法, 演唱了众多民族新艺术歌曲之后, 终于, 《忐忑》叩响了大众的心门。

五、现场演唱是与观众沟通的最好的形式

每次演出, 龚琳娜都在乐队的伴奏下现场演唱, 激情四射, 在调动自己情绪, 努力表现歌曲的同时, 还和观众互动, 把握和调控着现场情绪的节奏, 观众情绪高涨, 不知不觉投身到这个歌唱的活动中来, 在这个歌唱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从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现场观众的反应就可以看到, 观众是多么的享受这个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每个人也有不同的音色和表达方式,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也是不一样的。龚琳娜对民族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和舞台表现的探索和尝试, 为“千人一声”“千人一面”的中国民族声乐开了一扇窗。

上一篇:2023吉林公务员面试考前指导:穿衣禁忌下一篇:项目监理部整改完成回复报告2014.3.4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