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光影观后感

2024-05-02

百年光影观后感(精选6篇)

篇1:百年光影观后感

电影,为儿子打开了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通过观影,让儿子感受到成长的正能量,发现光影世界里别样的美好情致。透过那一部部经典影片,让儿子了解到一个个或曲折或感人的故事。

这要感谢张祥听老师,在他的启蒙下,儿子学会了电影赏析,学会了写观后感,从此,也让他爱上了电影。让他在看书、看电视之外多了一个爱好。有空时,在电影频道看看喜欢的电影;偶尔也走进影院,一起享受分享看电影的乐趣;有时候,想到哪一个好看的影片,从网上搜一下,看个过瘾。每次看电影,都是儿子最快乐的时光。

有一次去时代影院,刚好赶上影院的4d厅开放,就第一时间观赏了《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惊涛骇浪涌动时,坐椅飞摇,水花四溅,那逼真的场景让我们印象深刻。

元旦在家,儿又欣赏了一遍影片《墨水心》,这是他以前在张老师那里曾看过一次的一部经典影片,还曾经写过一篇读后感《魔法舌头》。影片讲的是一个男人拥有一条银舌,那是一条魔法舌头,他在朗读时,能把书里的人物读出来,在现实世界里复活。有一次,他在读一本叫《墨水心》的书时,读出了书中的坏人等,却把他的妻子读进了书里去了。他的女儿长大后,也拥有了一条魔法银舌,她与这帮坏人斗智斗勇,最终将那些人读到了他们该去的地方,也救出了妈妈,一家人得以重新团聚共享天伦。这部影片反映了善与恶,爱与亲情,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力量。

篇2:百年光影观后感

他个子高高的2113,身材瘦瘦的,一副瓜子脸5261,一双水灵灵的且炯炯有神的4102大眼睛,一对大大的-“1653,招风耳-”,,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大嘴巴,知道他是谁吗-?,没猜出来啊-?,继续,继续往下看-!

他有很多优点。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下课除了认真完成作业外,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众多的活动中,他最喜欢打乒乓球。刚上一年级时,他打不过别人,气得他是又想哭来又想闹。接着,他就开始向学校里的大哥哥们拜师学艺,经过不断地练习。渐渐地,他也掌握了一些技巧。但他没有骄傲,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锻炼着。现在,他也掌握了一些高超的球技,也是别人好生羡慕的对象了对了,他还特喜欢看书。凡是他姐姐看过的书,他要拿过来一一地读。妈妈带他去超市,他进超市后哪都不去,直接去图书区看书。该回去了,他还不想走。在家里,

只要一写完作业,他就拿出书看,就连去个厕所,他也会带本书,他还往厕所里放了张-“,书桌-”,(其实是个小板凳-),。这样,一到厕所,他就把书往上一放,便一页一页地看起来。妈妈批评他用眼不当,可是,我却说:-“,没事,没事-!”,。

篇3:百年光影观后感

一百年前, 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布满灰尘的摄影棚里, 查理·卓别林创造了一个流浪汉的形象, 这些动态的画面被拍摄下来连续投向银幕, 光与影灵动于上, 从此, 在纷繁的生活中, 人们有了一个可以唤起精神共鸣的文化产品——电影。一个世纪以来, 无声到有声, 黑白到彩色, 35毫米到70毫米, 普通银幕到i Max宽银幕, 单声道到立体声环绕, 再到现如今的3D影像技术、电脑特技及数字化技术, 电影这部造梦的机器, 一直在用无尽的创造力留给人们不可磨灭的印记。

今天, 电影已成为全球人的挚爱——每天观看电影的观众有数百万, 全球电影从业者有数十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在宣布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时表示:作家和演员, 导演和制片人, 编剧、作曲家和设计师, 声光技师, 特效和新技术的创造者, 每个人都在向这个最需要合作的行业贡献着他们创造力的火花和创新才华。电影的发展史, 就是创新迸发的技术革命史。十年前人们还在为能够“打开电视看电影”欢欣鼓舞, 而今只要打开机顶盒、打开电脑, 甚至打开手机, 就能看到大片。“新技术给电影带来了无限可能, 也为电影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理事长朱永德在25日召开的中关村知识产权论坛上说。以促进创新和发明来推动原创技术发展的智谷公司副总裁施伟专职于知识产权投资与评估, 他非常赞同朱永德的观点:“传统电影业如何向互联网这个平台推介自己的好作品, 并寻找到良性的商业模式、保护好自己的作品,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据朱永德介绍, 美国的电影产业只有大约20%左右的收入从院线上获得, 剩下绝大多数的收入全部由线下获取。“如今, 随着网络技术以及各种视频终端设备的发展, 很多影视作品已经不仅限于从大银幕上看到, 而电影不仅涉及技术专利, 更多的还是著作权、版权。”施伟告诉记者。

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电影产业面临着技术与内容双重的考验。尽管我国的电影产业发展迅速, 但与欧美等电影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 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然存在差距。北京市盈科 (广州) 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主任牟晋军律师告诉记者:“近年来, 我国对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 加强了对侵权以及盗版行为的查处, 这都加强了我国电影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的培养, 希望能够推动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在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致辞中说:“所有这些促成电影制作和发行的参与方都受到国际法律框架的保护。这个框架始自十九世纪的《伯尔尼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其成员国一道, 努力确保这个法律框架与不断变化的世界同步, 继续实现其基本宗旨, 使知识产权推动创新和创造力。”

多方参与促成了电影的创作, 剧本、音乐、影像与演员的表演构成一场天衣无缝的演出, 其中交织着多种知识产权, 也成为整个电影工业背后的基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示:希望通过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不断拓展电影产业创造力的疆界, 让全球挚爱的光影之梦继续延续。一百年前, 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布满灰尘的摄影棚里, 查理·卓别林创造了一个流浪汉的形象, 这些动态的画面被拍摄下来连续投向银幕, 光与影灵动于上, 从此, 在纷繁的生活中, 人们有了一个可以唤起精神共鸣的文化产品——电影。一个世纪以来, 无声到有声, 黑白到彩色, 35毫米到70毫米, 普通银幕到i Max宽银幕, 单声道到立体声环绕, 再到现如今的3D影像技术、电脑特技及数字化技术, 电影这部造梦的机器, 一直在用无尽的创造力留给人们不可磨灭的印记。

今天, 电影已成为全球人的挚爱——每天观看电影的观众有数百万, 全球电影从业者有数十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在宣布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时表示:作家和演员, 导演和制片人, 编剧、作曲家和设计师, 声光技师, 特效和新技术的创造者, 每个人都在向这个最需要合作的行业贡献着他们创造力的火花和创新才华。

电影的发展史, 就是创新迸发的技术革命史。十年前人们还在为能够“打开电视看电影”欢欣鼓舞, 而今只要打开机顶盒、打开电脑, 甚至打开手机, 就能看到大片。“新技术给电影带来了无限可能, 也为电影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理事长朱永德在25日召开的中关村知识产权论坛上说。

篇4:回望:光影百年

19世纪前半叶,摄影术在欧洲诞生,人类进入到以设备和光线记录图像的影像时代,世间万状都可以在瞬间定格为永恒的图像。在清代后期,摄影术以其非凡的纪实功能,伴随着社会动荡进入中国,进而风靡朝野内外,仅故宫遗藏各种基质的历史照片就近4万张(件),成为特藏文物中最为生动的一类。其中院藏老照片近2万张,玻璃版底片2万张,既有清宫旧藏也有民国旧藏。除社会上一直热门的清宫题材外,还有很多影像涉及百年前的人物、政治、经济、军事等,涵盖了晚清至民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拍摄时间最早可上溯至19世纪60年代。在为数众多的影像收藏中,众所周知的拍摄于1903-1904年的慈禧太后系列照片,总量在700张以上:包括紫禁城、西苑三海、三山五园在内的大量皇家建筑照片,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今日对现存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照片中的新式学堂和工厂,展现了近代中国自强求富的急迫心态和艰辛探索: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曾拍摄过一批中央部院大臣及京外官吏的组照,再加上民国时期在政治、商业、学术、文艺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众多影响中国近代史的人物影像得以保存:还有反映溥仪退位后“小朝廷”的历史照片以及寓居天津的生活掠影等等,这些都是故宫博物院在影像收藏方面的特色种类。

“光影百年——故宫老照片特展”聚焦于距今百年前后的近代中国,时跨晚清至民国,一个新旧交替的重要转折时期,既有战乱频仍、内忧外患,也有变法图强、新政实施。在“光影百年一故宫老照片特展”中,以清末民初交替的历史时段为主线,分“殿堂余晖”、“群像浮光”、“兴业图强”、“禁宫新生”四个单元,反映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跨越。特展精选近300帧影像,虽属挂一漏万,亦足证当时的建筑风貌、人生百态、社会变迁和王朝更替。老照片整体稀缺、珍贵,无论是纸质影像还是玻璃底片,质量上佳,清晰度高,史料价值高。很多照片系仅见孤品首次发布,皆乃弥足珍贵的影像史料,使历史的瞬间永久留于世人心间。

19世纪上半叶,摄影术诞生于法国,人类由此进入影像时代。鸦片战争后,摄影术传入中国,随之风靡整个皇宫。从宫阙、坛庙到苑囿、陵寝,昔日的皇家禁地第一次以影像的方式映入人们眼帘。中海海晏堂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在原仪鸾殿旧址上仿长春园海晏堂建起的一座西洋楼。楼成后,这里作为慈禧太后接见外国公使夫人和女宾的场所。照片中海晏堂楼前水池两侧设有“十二生肖”铜像,与长春园海晏堂不同的是,这里的生肖铜像并不喷水,但它们仍然具备授时功能。奥妙就在铜像的手中各执一盏电灯,会根据一天中时间的不同分别亮起。从长春园“水力钟”到中海“电力钟”,两座海晏堂水法的变迁体现了授时技术的进步。仅有的这一照片为我们展现了巴洛克风格在清代宫廷建筑中的最后辉煌,该建筑现已无存。这些摄于清末民初的老照片,忠实地记录了内忧外患背景下皇家建筑的恢宏与悲凉,也承载着中国一个历史时代的记忆与沧桑。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数百年来,严禁平民百姓涉足。清末民初留下的影像资料,忠实地记录了皇家建筑的恢宏与高敞,也承载着一个历史时代的记忆与沧桑,向后人展示了昔日皇宫建筑及陈设的真实风貌。百年历史,浓缩在灰白发黄的老照片中,这是紫禁城的记忆遗产,更是全民族的历史财富。

宫禁生活,历来为史家讳莫如深。那一圈高墙围起的人和事,距离寻常百姓遥不可及……直到有一天,照相机被携入皇宫,尘封久远的宫门得以重扉轻启,从天潢贵胄、达官显宦,到普罗众生,影现出百年前各个阶层人物百态,凭借着一帧帧照片而播散天下。

中国连绵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于晚清,也结束于摄影术诞生之后,可凭借影像记录历史的时代。后来者可以不需再像从前一样,单纯依靠文字记载来想象逝去的人和事。“群像浮光”单元以人物为重点,选取近代史生活在清宫中,从清王朝最后的主人慈禧太后开始,至最后一刻都在为逊清小朝廷服务的宫人们结尾,以光影为载体,将近代史中生活在清宫中,及环绕于其周围的人物影像,为世人展现那个时代舞台上的代表人物的缩影。

晚清宫廷人物的照片,珍稀度较高,皆为清宫原装特制之作,影展上首次面世的巨幅慈禧太后七旬大寿全身着色像,照片长75厘米、宽60厘米之间,非常精细平整地托裱在硬纸板上,装帧极为考究,并镶在长108厘米、宽86厘米的特制雕花金漆大镜框中,上悬行龙圆头银制挂钩,御用明黄色丝帘垂遮,在20世纪初的技术条件下,把照片放成如此之大,甚为不易。且这些照片影像清晰,色彩雅丽,采光极为柔和协调,构图十分讲究,画面意境深邃,人物传神,立体感、质感均佳。这样的照片不仅在当时罕见,即使用现代标准来衡量,也堪称是人物摄影的佳作,足以体现出御用摄影师的纯熟技法和高超的艺术水准。

慈禧皇太后“御容”除了悬挂在宫内各处供她自己欣赏,还将其赏赐王公大臣。西太后晚年经常在颐和园内的乐寿堂、仁寿殿、排云殿招待外国公使夫人。故宫保存有一张慈禧与美国公使康格夫人等的合影,照片中的慈禧身穿绣满寿字和各色大朵牡丹并镶有金边的袍褂,又饰以许多美玉与珍珠璎珞:冠冕上挂满珠宝,有玉制的凤、蝴蝶及珠花、金簪等;绣袍外的披肩形似渔网,是由3500百颗专供帝后御用的东珠穿织而成,璀璨夺目:手上戴有几副珠、金、玉镯及宝石戒指,脚蹬饰缀着串珠的绣花高足盆底鞋,打扮得雍容华贵,端坐于御座上,左右站立着外国公使夫人等。这张照片,实为晚清时期中外关系史上不可多得的见证。一时间,慈禧太后的形象频繁地出现在欧美国家的书籍刊物上。看来,是“照片外交”起了作用,并定格了这位超重量级历史风云人物的晚年岁月。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退位,268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按照“清室优待条件”,溥仪退位后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岁用400万元由民国政府拨付;清帝可暂居紫禁城内廷,日后移居颐和园……从1912年退位至1931年投靠日本,溥仪在北京、天津两地度过了近20年的逊位生活。围绕在溥仪身边,有他的父亲载沣、宫中地位最尊崇的端康皇贵太妃、皇后婉容、皇妃文绣以及他的胞弟胞妹们,这些人组成了名副其实的逊清“第一家庭”,他们所因循的宫廷生活与社会活动在当时就是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话题。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这一时期历史照片以反映“第一家庭”宫内宫外的生活为主。正是这些照片为我们了解逊清皇室的生活提供了绝佳材料。

晚清大臣照片在故宫博物院的影像收藏中占有重要一席。一本名为《王大臣官弁亲兵照像》的相册显得颇为珍贵。这是一部时代较早的官员影像档案,里面的全部照片拍摄于19世纪80年代。在相册中,著名的洋务大臣盛宣怀尚是一名候补道员:还未被授予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尚为天津镇总兵:还有宋庆、左宝贵、叶志超等晚清名臣,后二人分别在1894年和1900年反抗帝国主义侵华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这些几乎是被拍摄者人生的第一张照片,有些还是他们唯一留存于世的影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除了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外,故宫博物院还保存了相当一批清末民初供职在紫禁城中的太监宫女的照片。这些照片中,有内务府的存档名册,有戴朝珠着补服的太监官员,有辈分较高的宫女妈妈,有以某一宫殿为组织单位的太监群像,还有宫廷遴选八旗秀女的纪实等等。从照片中一张张新奇不解或麻木忧郁的脸庞,我们能够一览这些将青春和前途埋葬在封建宫廷中的人们于紫禁城中的生活状态。就在这些照片拍摄后不久,溥仪便将他们遣散出宫,这一群体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20世纪初,面对庚子之后的社会危机及愈演愈烈的革命党运动,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新政以挽救风雨飘摇的末路王朝。摄影术在这一时期的中国,超越了赏玩留念的一般功能,以其特有的纪实方式,被广泛用于军务、工业、交通等各个领域。它与影像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面貌共同见证了20世纪初的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认识到旧式军队的落后,由此决定采用西法编练新式军队,1902年后,全国性的新军编练正式开始,与此相适应,1905年后新式军事学堂大量出现。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历史照片,从军事、教育、实业和筑路四个方面反映了清末新政这段时间的重大举措。通过这些历史照片,我们得以了解前人在将中国引向近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艰苦卓绝的探索,其精神堪与列强争锋。

1924年11月,清逊帝溥仪在国民军的解送下离宫,清室善后委员会开始清查皇宫遗留的各种物品。次年10月10日,博物院开院典礼在乾清宫前举行。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李煜瀛告知到场观众:“从今天起,这个地方属于每一个国民了。”自此,600年的“皇宫”禁地,脱胎为全新和开放的“故宫博物院”。本单元通过建院伊始的人员、机构、事务、展陈等影像,再现了90年前那段历史辙痕和风貌。

其实照片,尤其是历史照片,其价值就在摄影师有心抑或无意的快门瞬间留下的那个基于一张平面的时代,时间越久远,变迁越频繁,这张“平面”对今人而言就越有意义。平面的影像,折射出无限广阔的立体图景。在故宫博物院90华诞之际,回眸百年历史筚路蓝缕的成长经历,更别具温故知新的深远意义。在照片的时间节点上,好像前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时间之窗,如此洁净透明,百年光景,触手便可感知。透过这扇时间之窗,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豪迈: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可以再现消失的光阴,这就是记录的意义所在。这一切,让人情不自禁地去窥秘、探索、考证、揭示……世人在欣赏、感受、感怀与思考中,共同见证老照片特有的多重价值,共同领略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篇5:百年光影观后感

父亲出国首战就是被载入史册的道峰山穿插迂回战斗。道峰山是汉城和议政府间的最高峰,海拔716.7米,也是西线守敌退往汉城的交通隘口。1951年4月至6月的第五次战役开始前,西线之敌美王牌军一军指挥三个师、两个旅成一梯队展开,防守临津江东,道峰山北这一地带。我军部就设在与道峰山仅隔一条铁路的议政府,战役发起与敌人正面交锋,我军的伤亡会很大。4月20日,军首长命令我父亲去指挥部,接受了穿插迂回先锋营任务的父亲立下军令状:“我在阵地在,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打好出国第一仗,为祖国争光!”

4月22日,我父亲带领加强营1000余人,从临津江两岸的高浪浦里出发,直插议政府以南的道峰山,切断敌人后路,阻敌增援部队,敌人以优势的空军和炮兵火力,疯狂地封锁临津渡口,妄图阻止部队前进,父亲带领几个连干部,到前沿阵地察看地形,临津江潮大水深,无法徒涉,便埋伏在临津江畔,利于荒草作掩护,瞅着敌人空袭和炮击暂停的瞬间,率领全营跑步强行通过便桥,以迅猛的动作,突破前沿,楔入敌人阵地,穿插沿途山高林密,有锦屏山、鹦鹉峰等高地。父亲命令,全体官兵扔掉行装轻装快速前进,采取钻、绕、打相结合的战术手段,以坚决勇猛的动作,插得快、攻得下、站得牢,在敌纵深战斗了20个小时内,冲破敌人7次阻击,翻山越岭前进60公里,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腹之地-道峰山,摧毁敌人指挥部。

4月23日敌人失去指挥乱成一团。我军连夜构筑工事,做好粉碎敌人进攻准备。美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连续发起猛烈攻击,一次次地被打退了。敌人见进攻难以得逞,即纵火烧山,妄图将父亲及全营战士烧死在山上,父亲急中生智“以火制火”,先将荫蔽地区的草木放火烧尽,截断火路,又粉碎了敌人的火攻,由于在敌人的心脏,后方无法支援、缺粮、缺水、缺弹药的艰难情况下,坚守阵地四昼夜,挫败敌人3次大规模的围攻,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此战,共毙敌三百二十余人,俘敌三人,缴卡枪支十余只,击毁敌坦克四辆、汽车十余辆。4月28日,终于胜利地与支援部队会师。

战役结束后,父亲所在的三营被志愿军总部授予“道峰山营”光荣称号,全营荣立三等功,父亲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本人荣立二等功。至今“道峰山营”这面弹痕累累旗帜仍在64集团军的展览馆内保存。后来,板门店谈判中,美方高级军事代表团提出要见见道峰山营的营长,非要看看打败他们王牌军的人是否长了三头六臂,是何等高级指挥院校的高材生,在敌我人员的悬殊、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取得胜利。我父亲坚定地说:“靠人的精神”,多么扑实的语言,多么让人振奋的话语。正是这种顽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父亲这一辈革命者奋勇前进,道峰山战役是第五战役中关键一仗,从而我军由防守转向大反攻。接着,父亲又参加了马良山、高旺山等战斗。

战争是残酷和艰苦的,每时每刻都有牺牲的可能,父亲生前经常讲给我们听,有一次,父亲带领部队夜间行军,露宿风餐,上空有敌机袭扰,战胜极度疲劳和零下30多度的严寒,寒风刺骨,战士们跑的满头大汗,眉毛胡子都结了一层冰,为了争取时间,一边走,一边吃炒面,没有水喝,父亲看到路边有一个小坑,有点冻冰,并有牲口的粪便,父亲第一个蹲下来,砸开冰冻,用手捧起来喝。

父亲带着硝烟和征尘回国到家后,我母亲惊呆了,站在母亲面前的父亲,人很瘦,很黑,衣服是用铁丝串起来的,破的不成样子,父亲笑着解释说,供给跟不上,到了夏天,只有将棉裤子的棉花扯下来,没时间,也没钱缝,就地取材,就用铁丝串起来穿,抖抖裤子,虱子从裤腿内掉下来,父亲风趣地说:“今天改善伙食了,有大肥猪吃了”,父亲又兴趣地跳起了朝鲜舞。这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在父亲身上的体现。

篇6:百年光影观后感

第一,抗美援朝是美国逼出来的。党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大规模内战刚刚结束,整个国家百废待兴,面临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清剿匪特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任务。但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北南双方爆发战争后,美国立即做出了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而与此同时,美国派第七舰队入侵我国台湾海峡,插手中国事务。9月中下旬,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后迅速向三八线推进。中国政府面对朝鲜战争局势,出于和平愿望,通过外交途径警告美军不要越过三八线。但是,狂妄的美国政府根本无视中国警告,不仅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向中朝边界,还一再侵犯中国领空,对中国境内目标进行轰炸。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在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朝鲜向中国提出援助请求后,中央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得已做出的决策。

第二,志愿军的战斗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抗美援朝是人类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相比,不仅在武器装备上有巨大差距,在后勤补给上,更是不能与美军相比。但是,志愿军将士奋勇拼杀,视死如归,展现了无数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感人场面。在上甘岭战役中,孙占元身负重伤坚持战斗,最后时刻冲向敌群,拉响手雷;黄继光身负重伤,爬上前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掩护冲锋的战士。此役结束,在战场上随手抓一把土,就可数出32粒弹片。在第二次战役中,为了切断敌人后路,38军113师连续14小时边打仗边行军,靠双腿前进了72.5公里,先敌占领三所里,成功阻击敌人大部队的撤退,创造了世界步兵攻击史上的奇迹。在长津湖战役中,许多志愿军战士为了伏击敌人,坚守在冰雪中,直到冻死仍然保持着战斗姿态。在战争相持阶段,由于没有制空权,志愿军沿三八线构筑了一条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坑道战,创造了世界坑道战奇迹。许多战斗中,往往连长牺牲了,排长接着指挥,排长牺牲了,班长接着指挥;在战斗最艰难的时刻,炊事员也成为顽强拼杀的勇士;即便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守阵地,战斗下去。

第三,抗美援朝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全国人民积极为抗美援朝出力,各行各业捐款捐物,支援前方将士;不少文艺工作者亲临战场进行慰问,有的甚至牺牲在前线。而与此同时,国内顺利完成了艰巨的剿匪反特任务,保障了全国的和平与安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内亿万民众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三年时间,顺利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率达到21.1%,国有工业产值增长了2.6倍。抗美援朝的胜利和国内建设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一个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示了一个历经百年磨难的民族期待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意志。

第四,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如彭德怀所讲,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持久的有利的国际环境。在抗美援朝期间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苏联给予了中国很大的支持,在苏联援助下完成的15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抗美援朝的胜利还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一系列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成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整个世界格局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上一篇:傍晚的风景英语作文下一篇:37行政执法强制执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