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意识征文

2024-04-15

责任意识征文(共6篇)

篇1:责任意识征文

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一环

天津师范大学 王涛 法学院 07224014 引言

近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又日渐高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报道不断见于报端,并体现在了国家和政府的报告和决议中。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形成“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国务院机构改革也主要围绕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明确界定部门分工和权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展开的。

从政府报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国务院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决心,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五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可以说历次的机构改革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出现了很多的缺陷,而最大的教训就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以后,政府机构改革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之后的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的,以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为基本途径的思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可以说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充当的只能是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那么在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这也是今后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即“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建立“权责统一”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即政府的权力和职责要相适应,这是行政权力或国家权力的特点,权力人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行使权力,同时又要承担责任,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有多大的职责,权力多于职责就会导致权力集中容易滋生腐败,职责多于权力则会弱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使政府畏首畏尾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权责统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权力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必须承担违法责任;二是权力人必须行使权力,不作为也要承担责任。在我国这样一个深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的背景下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可能更应当注重权力的限制和职责的明确界定,加强责任意识建设。

按照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理论,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实践又反作用于意识,使意识

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更好的指导实践。建立服务型政府更多的是针对行政机关的外部行政行为而言的,在这样的实践中我们更应当强调意识的指导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必然要加强国家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同样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要同时注意到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内部控制的强调,即加强国家公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两者不可偏废,他们共同作用于国家公务人员的思想意识领域,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一、公共服务意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意识保障。

行政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是指“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以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具有愿意扮演好服务者角色,自觉主动地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服务并承担服务责任的认知、思想和理念。”[1](P31)行政人员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和有效树立,对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达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行政人员的思想道德意识

行政人员首先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而存在的,所以应当具备基本的道德意识,这也是达到其他思想要求的基础。其次行政人员还要具备基本的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法治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利本位,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行政人员行政人格的层次,应考虑将公务员思想教育和道德要求与各种具体行政管理制度,各种有关法律,各级政府颁布的各种行政法规等有机结合起来,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法律法规或制度形式要求行政人员履行道德义务,约束其不道德行为,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必要时对其实行道德惩戒,促使行政人员队伍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2](P7)从理念上更新自我,从角色上改变自我,加快实现从过去的习惯于充当“运动员”和“裁判员”转变为充当合格的“服务员”的进程。

(二)建立健全公务员权力约束双重机制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已建立了一整套行政管理内部机制,这固然是必须的,但是要建立健全司法监督机制,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舆论的监督机制作用,进一步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或保证政府服务机制的可信度,提高政务运作的透明度,便于司法,公众,社会,舆论等方面的监督,解决公务员轻视、无视或蔑视现行服务性规章制度的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顾客”选择机制

把人民群众看作“顾客”才能使得行政人员更能摆正自己的定位,这种机制的优点就在于:一是有助于政府部门树立顾客至上观念,优化政府服务质量,按照顾客的要求提供优质的服务。二是有助于顾客对服务所拥有的选择权,使服务提供者面临激烈的竞争,以促进服务者不断地寻求减少成本,增进服务质量的手段。三是有助于对行业垄断的否定,有效地清除政府部门利用特权侵害公众利益,谋取不义之财的行业歪风。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服务意识的核心的一点行政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行政人员应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为己任,这使政府每做一件事都要首先想到自己使人民的“公仆”。行政人员树立起对民众强烈的服务感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够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消除掉那些积习很深的负面观念,如行政组织的自我中心意识,自我服务意识、漠视民众的诉求和曲解民意的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行政人员“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行使权力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二、责任意识是建立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关键意识要素。

责任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行为负责的一种主观意识,是社会整体利益对个体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实现的积极因素。”[3](P57)行政机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意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责任感或责任心,而是更高理念层次上的,是他们负责任的做出行政行为所应具备的内在要求,是行政机关人员心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责任政府的主体条件之一,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必不可少的积极因素。

行政责任意识是对责任行为的内部控制。相对于外部行为强调服务意识,这种责任行政意识可以视为行政机关人员对其行为的内部控制。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责任意识的建立是关键一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公共行政责任性与道德之提升最终要依赖公共行政官员个人行动。”[4](P581)这就突出了有效地唤起内在责任意识的重要性,所以责任主体的内部控制就成为避免个人责任问题出现的必然要求。行政公务人员不仅不能推卸责任,更要善于尽职尽责,要以更高的责任标准和要求来维护公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总之,“负责任的行为除了需要有外部控制因素以外,还要有一种‘心理因素’。”[5](P141)因此外在的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需要内化为行政公务人员心中的良心和自觉,树立起责任行政的意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一)树立敢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公共行政人员在执行行政任务的过程中,应做到刚正不阿、弘扬正气,具备一种敢于承担责任并认真负责的态度。自觉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是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就要在工作过程中主动地承担责任,敢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想方设法地逃避或推卸责任。行政人员只有具备了这种敢做敢当的责任行政意识,才能够出色地完成行政管理的任务。不敢负责任,得过且过,整个政府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人民权益也得不到维护、满足和发展。

(二)树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意识

要接受来自社会各方的监督,行政人员就要主动公开行政而不再暗箱操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共行政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一切行政管理行为的做出都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向人民解释。因此需要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主动地向民众公开行为的依据、过程和结果,用公开、透明行政的意识代替暗箱操作的传统消极的行政意识。要做到接受人民的监督,还需保证人民在行政过程中的参与和获取信息,以制止并惩罚那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公民要参与到政治和行政过程,以便能够惩罚那些不负责任、不能很好履行职责的人员,公民还要得到有关行政人员行为的信息,以便对他们负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估。”[6](P630)实践证明,哪里的政务公开搞得好,哪里的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就比较负责。反之,哪里忽视了人民的监督,哪里的腐败现象、侵害民众权益的现象就比较严重。

(三)树立法律至上和依法行政意识

事实证明,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的侵害民众权益的现象、行政人员任意行为的现象、市场秩序混乱、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总是与这些地方和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直接相关的。依法行政是现代化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这无疑要求公共行政人员树立起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法律至上的意识,在法律范围内负责任地行使自己掌握的权力。行政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意识,这是责任行政意识的题中应有之意。

(四)树立官民平等的意识

这要求行政人员去除根深蒂固的权力本位和官本位的特权思想,树立官民平等意识,以及在责任约束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政府工作人员与普通个人之间是平等的,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职责是一致的。进一步说,行政人员手中掌握的权力最终是为了履行职责和尽到自己对人民的责任而起作用的。邓小平就曾经指出,不管

是领导、还是普通人,“都应以平等态度互相对待,都平等地享有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履行一切应当履行的义务。”[7](P331)行政人员需要强化责任与权力对等的意识,在行使公共权力的时候牢记与权力并行的责任,维护行政过程中政府的权威和良好形象。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实现十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形成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这首先需要我们从思想意识的高度审时度势,在先进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可以说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关键一环,关系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

参考文献:

[1] 胡凌艳,庄锡福.论行政人员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和有效树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5(6).[2] 杨鸿台.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及政府职能转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7).[3] 孙彩红.责任行政意识:建构责任政府的主观条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2).[4] [美]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美]特里.L.库拍.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 Timothy Besley and Robin Burgess.Political agency,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and the role of the media[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5,2001.[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篇2:责任意识征文

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各单位:

为了更好地展现我公司青年员工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提供青年员工互相交流从业过程中的各种心得体会,携手共勉的平台,同时激发全行员工的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公司决定在青年员工中开展以“增强责任意识,弘扬奉献精神,争当爱岗敬业标兵”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此次征文活动活动要紧紧围绕本职工作予以开展,以“一要增强大局与责任意识,对单位负责、对自己负责;二要强化珍惜意识,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三要弘扬奉献与服务意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为重点,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努力解决和克服影响工作的消极不利因素,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使全公司所有青年员工爱岗敬业,从而推动全公司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活动组织

本次活动由党支部、办公室联合举办。

三、活动安排

1、征文对象:全公司青年员工

2、征文要求:

以“增强责任意识,弘扬奉献精神,争当爱岗敬业标兵” 1

为主题,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可联系自身“打工经历”,“应聘过程”,“实习感受”,“工作感悟”,“信心决心”,对“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珍惜意识”、“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的心得体会等;

立意新颖,突出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联系自身实际,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真实、生动;

字数以800—1500字左右为宜,A4纸打印。

稿件交至办公室处,交稿时请在封面页注明作品名称、作者、部门等相关信息。

3、收稿时间:2012年4月15日—5月15日。

4、评分标准:

(1)主题突出,联系实际,内容有新意,(2)文字表达流畅,内容生动,感情真实,富有感染力;

(3)对广大员工有一定的启发、借鉴作用。

5、征文评选

党支部、办公室将组织评选委员会对征文进行评选,6、相关要求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次征文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及时通知本单位所有员工,要求大家积极踊跃投稿,每人至少1篇。

篇3:责任意识征文

一、普遍意义上的责任意识观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期, 责任意识应该是具有普遍道德意义的。一方面, 无论是个人、集体或国家, 它们都是行为主体, 都应享有自己的权利, 承担自己的责任, 他们应有“选择”的自由, 否则就无法对其行为追究责任。具有自由———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并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才意味着勇于承担后果, 不逃避, 也不推卸责任, 国家和集体也与个人一样享有自己的权利, 责任意识在个人身上体现为人格, 而在国家就体现为国格或主权。另一方面, 每个行为主体都有可能面临处理多个角色责任的压力, 因而把握一个正确的道德尺度很重要。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 而不顾国家的利益, 也不能一味牺牲自身利益, 应在自我责任和外部责任之间, 在现实责任和未来责任之间, 找到契合点, 或做出理性的选择。

普遍责任意识是多元化价值之间的一种近乎中性的调和或妥协, 它作为一种普遍的事物,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然而又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普遍责任意识是全人类共同发展、追求幸福的条件, 而不是目的。它本身不带有任何价值形态和观念的倾向性。它超越了民族、国家、阶级、宗教、行业等界限而为所有人的经验和条件所认同, 它不仅存在于人们的道德理念中, 而且在实践中也是人们共同的伦理底线。普遍责任意识的建立遵从社会和人类的需要, 遵从了绝大多数人的意愿, 并因它的普遍性而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它的建立是人们对整体自身责任的深刻认识, 是人类整体权利的实现, 而权利又是保证责任得以承担的条件, 二者相辅相成。普遍责任意识作为一种价值体系, 首先应使人类在主观上达成统一, 然后才能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和共同规范在现实中付诸实施。普遍责任意识尊重了传统意义上的主权和道德界限, 也尊重了历史潮流, 从而决定了它将保持巨大的生命力。

二、普遍责任意识及其建立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

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生命力, 取决于它对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程度, 而普遍责任意识的建立不是一种简单的主观臆想, 社会发展与责任意识的关系是普遍责任意识建立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全球性问题是当前道德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 建立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意识是提高人类素质的核心。青年承担着人类及全球发展的责任。为此, 提高当代青年对全球性问题的责任意识是当前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可持续发展问题与责任意识

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最佳理念与途径, 人类发展到上个世纪, 众多环境问题开始显现, 并急剧加重, 甚至危及到了人类个体的生存。作为青年的责任, 应该从单一的经济发展的利益追求, 延伸至普遍的环境伦理, 尊重自然已形成循环发展的新型责任理念。这一责任意识的形成, 有助于基础技术的广泛接纳与应用、有力新经济政策的延伸与实践、更保障的新政策与立法的理解与完善。因此, 青年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主体,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道德教育而言尤为重要。

(二) 经济全球化与责任意识

当前国家间的竞争已由军事力量的竞争变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竞争,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为人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是伴随而生的贫富两极化, 与经济发展的民族特性、阶级特性、利益差异同时产生的缺乏责任意识的现象日益增多。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毒废物, 不惜一切手段掠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在此更多地具体体现为国家和集体的责任, 但他们也是由人来支配的, 每一个个人和集体要为祖国的发展负责, 但也要为全人类的发展负责。作为发达国家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 要遵守公平竞争原则, 不能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获取自身利益;作为较落后的国家和竞争力较弱的企业, 应当努力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迅速发展自己, 以摆脱落后地位。

(三) 世界政治多元化和责任意识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然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尊严和主权得不到保障, “一超多强”的格局将长期存在。强调国家的主权、独立与尊严是一种责任意识的体现, 是正当合理的。不论是个人或政府, 都应当为国家的独立与主权负责, 坚决地抵抗侵害自己国家主权的行为。一些西方国家鼓吹“国家主权过时论”, 为少数国家干涉别国内政, 肆意践踏别国主权提供辩护。应当认识到, 在一定的范围内与世界经济接轨, 搞对外开放, 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负责,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 更是一种责任意识的体现, 这种责任意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四) 世界文化多元化与责任意识

文化多元化是全球化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他全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各民族、国家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被彼此所接受的同时, 文化上的民族差异性, 非但没有减少, 反而更加明显和突出。西方发达国家试图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发展中国家, “在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 并且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侵略和文化扩张, 这实际上强化了发展中国家觉醒的民族文化意识”。每个国家、民族和个人都有维护本国或本民族文化的责任, 同时也负有加强文化交流, 尊重彼此的文化观念的责任, 建立对自身文化和全人类文化的责任意识, 才能使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青年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立足点

青年人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也是道德建设的受动者, 他们的责任意识观念和道德水准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实际上, 社会发展各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青年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 因此, 青年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当今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重要任务。

劳伦斯·柯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 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发展分为七个时期, 在人的道德意识最终到达普遍的道德原则之前, 必须经过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时期。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的实现正是责任意识形成的前提, 因而青年阶段是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关节。柯尔伯格的理论还指出, 在青年道德意识的发展中, 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青年处于由未成年向成年的过渡期, 经过了儿童期和少年期的成长, 青年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并设想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意志、情感、信念, 要求独立自主, 并表示出成年人的要求。一方面大多数青年将要走向工作岗位或已经走向工作岗位, 开始面临各种社会关系, 较为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伦理义务和所应承担的责任。部分青年面临各种权利责任关系, 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表现出茫然和困惑。另一方面, 青年在摆脱各种束缚, 自立自强的同时, 也在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进行着设计, 这是他们真正具有自我意识的开始。从某种程度上讲, 青年的情感和智力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他们的行为已经是有意识的理性行为, 并开始在事实上成为道德和法律上的责任人。在我国, 青年通过童年时期的集体生活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教育, 初步具有了集体主义情感和道德责任感, 随着人的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 责任具体而明确, 人的责任意识不断加深, 最终在青年阶段基本形成。

当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 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决定着未来国家与世界的命运。不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还是在科技、网络、家庭诸方面, 青年都已经开始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 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青年正从传统的‘边缘人’向现代社会的‘参与人’过渡, 逐步实现其社会主体地位”, 青年的行为日益体现出独特的主体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正是引起行为选择的自由度和可能性的增加, 才使其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得以张扬。处于世纪之交的青年担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 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 主动的承担责任、参与竞争。我们党和政府正是认识到了青年深沉的历史责任意识, 才号召当代青年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到大西北最需要的地方去。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责任意识已成为未来青年的必备素质, 被称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 日益受到社会工作者的重视。因此, 青年在刻苦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 应着重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 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四、关于当代高效的青年责任意识培养的几点措施

我们应从发展的角度, 慎重的审视和思考当前青年责任意识的缺失, 积极地唤醒青年的责任意识, 使其能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理性地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

首先, 建立行之有效的引导机制。当前大部分青年还是具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的, 但是落实到行动上, 往往表现出自私自利的倾向, 因而,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建立行之有效的责任意识引导机制相当重要。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经济体制对青年责任意识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我们建立引导机制就要从经济入手, 鼓励生产者、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 使青年认清什么是正当的利益和要求, 怎样才是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负责, 对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负责, 在强调经济效益最佳化的同时, 避免出现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

其次, 积极吸取中西方文化精华, 充实青年德育内容。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 在今天仍有着勃勃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德育研究工作者应积极的吸收这些见利思义, 仁爱爱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用以教育青年“以天下为己任”,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形成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同时, 应当引导青年对西方思潮中的道德观念进行科学分析和批判地吸收, 分清精华和糟粕, 对中西方文化进行科学地整理、融合, 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普遍责任意识评价体系, 克服以往偏见地、片面地强调社会或个人的责任意识, 把责任意识教育放在青年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

第三, 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当今青年可以分为不同的群体, 有青年大学生群体、青年工人群体和青年农民群体等, 应针对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 不同的思想境界和不同的责任意识能力,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 对于青年工人群体, 应着重进行爱岗敬业、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鼓励他们加强职业责任观念, 认清共同利益的所在, 用职业责任意识带动其整体责任意识的完善和发展;对于青年学生群体, 应注重改变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增强学生对于人类、国家、民族以及个体生命的文化意义和个体责任的体认和理解, 避免因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教育而导致的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

第四, 发挥教育工作者、先辈革命者和建设者的道德示范作用。在社会各部门从事思想工作的教育者, 以及从事多年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先辈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他们自身的示范人格对于当代青年会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能够正确地引导青年认识自身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在工作中应注重选拔中青年干部, 在学校中要注意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 把学生当作德育主体对待, 建立师生间平等的教育关系。同时, 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完善自身素质, 规范自身行为, 塑造良好形象, 用人格的巨大影响力感染、教育青年, 以提高青年的责任意识。

普遍责任意识对于解决社会问题, 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 应当认识到, 培养青年一代的责任意识是建立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意识的核心内容。通过引导青年,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其责任意识。责任只有在现实中才能被深切地感受到, 青年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都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现象的复杂多变性可能会引导青年把消极的事物看作积极的, 把非本质的东西看作本质的。因此, 应针对当今青年阶段的特点, 吸取以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 加强对青年责任意识的培养, 以维护全社会良好的道德秩序, 推动社会沿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利.时代变迁中的青年公民意识培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8) .

[2]杨勇.中国知识青年的成长:从社会责任到共同理想———关于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3]胡艺馨.中国青少年公民意识问卷的编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6) .

[4]戴蓥.高校青年的责任意识及其社会工作的介入[J].才智, 2011.

[5]张敏.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6]黄阳“.90后”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 2011.

[7]许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其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7, (01) .

[8]凌子平, 张娟.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教育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研究) , 2011, (01) .

[9]邹俊.青年的责任[J].神州, 2007, (11) .

篇4:责任意识征文

【关 键 词】 社会责任意识;高中生;伦理关系

责任感是个人素质的核心成分,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素质的优劣。在我国当前教育中,学生缺乏责任心,意志力薄弱,信心的来源萎缩,对于优秀意志品质的锤炼氛围几乎为零。一些中学生对自己所充当的责任角色模糊不清,缺乏情感和意志的职称,这使他们将来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的高中生被社会冠以“90后”这一称呼,这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知识文化素养较高、家庭环境优越,由此造成他们责任意识的普遍缺乏,具体表现有:1. 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2. 推诿责任,缺乏担当。但就在整个社会对这代人普遍持有这种看法时,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些场景:“汶川”地震发生以后,这一代人没有漠视,没有坐视不管,相反,他们踊跃地投入到了抗震救灾的活动中去,一些感人的场景至今使人记忆深刻,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我们以此为切口,面向刚刚入学不就的高一新生,做了一项校园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意识大于个人责任意识。如有一个问题:如果班级同学有困难时,你会帮助他吗?调查结果显示有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相反,在问及“你有没有参与过一些公益活动(如捐物、捐钱、献血等)?”有同学表示“经常参与”。这两者之间似乎是矛盾的,被认为普遍缺乏责任心的这代人,为什么会对社会公益事业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热心?

二、原因探究

(一)社会宣传以及舆论作用

在媒体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宣传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深远影响。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决定往往取决于媒体的导向,公益事业在全社会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媒体宣传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青少年的心智还未成熟,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媒体宣传的影响。榜样的示范作用对青少年的心智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代中学生崇拜的偶像大多是一些娱乐明星,这些偶像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发展。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明星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当中去,从某种程度上讲,比起只是对中学生一味进行单一的思想教育,只是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明星的这些实际行动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对“陌生人”的伦理关系

超越地缘、血缘的“陌生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伦理学研究的新主题。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中学生对身边亲近的人,如朝夕相处的父母、同学表现出的责任心令人担忧,但是相反的是,他们非常乐意帮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们的调查对象是高一新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人际交往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像小学、初中那般单纯,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相对“熟人”来说,他们和“陌生人”之间没有利害关系,对“陌生人”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如有一个问题就问到了“同桌在某些事情上做得不当时,你会指出吗?”有同学会“视情况而定”。因为经常面对的人,要考虑到人家心里是否会接受,以后我们的关系该怎么相处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对“陌生人”伸出援助之后,没有后顾之忧,也不用担心被救助人心里是否有压力、负担,以后的关系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等等问题。

(三)从众心理

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只是在学校或班级的组织下参加公益活动,我们不能否认学校或班级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部分学生在做公益事业时不是主动的、自愿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这里被消解,我们看到的有可能只是随大流,中学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看到别人都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我如果不参与的话,别人会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看待我?”

三、对策及建议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与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观高度统一的,是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动力。

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发达的社会责任感应为:关怀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的实现;关怀自我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实现;尊重生命,尊重且捍卫人格的独立性、完整性;关怀社会正义的实现,积极对抗邪恶与不义;无私助人;坚定地追求真善美,对抗假恶丑;倡导并践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友谊、爱;对周围世界富于激情,心灵敏锐,对抗麻木不仁;忠诚,对抗卑鄙;不断地超越自我,因为“人是提升自己和超越自己的生存,人的个体人格的实现即不断地超越自我”;个体与世界的合一,生存境界的丰富、充实、博大。

根据此次问卷调查,我们从中发现的问题是极为复杂的,“个人责任意识远不如社会责任意识”是值得怀疑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与个人责任意识的培养是紧密相关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责任的体现,即使自我对社会责任的反应,也是社会对个人责任的认同,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必须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认为,在初高中转轨期间,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迫在眉睫,具体的对策及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

媒体在后工业时代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尤其对中学生,他们很容易受到电视、广播、报纸,尤其是网络的影响,这些媒体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影响着他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所以说我们应该加大对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利用媒体的宣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首先,媒体人应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其次,媒体应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题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迈之情;再次,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针对青少年崇拜偶像明星的心理,搜集这些人参与公益活动的资料,对他们进行示范教育。

(二)中学目前实行“新课程改革”

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应深入开发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模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孙中山的“中国非革命不兴”;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无不洋溢着一股强烈的家国意识。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进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组织学生多参加公益活动,如绿化城市植树活动;创建卫生城市义务劳动;祭扫革命烈士公墓活动;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党史馆等活动;“传承雷锋精神”主题宣传活动;“学会感恩”主题宣传活动;城乡“手拉手”活动;“献爱心捐助”行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对这些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高中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个人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之间的错位,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希望笔者这些略显粗浅的拙见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 人的价值与潜能[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 唐雪梅. 浅谈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2).

篇5:红墙意识的征文

“两学一做”的核心是“做合格共产党员”;每个党员合格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就会提升。从“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一开始,就遇到一个如何评价“合格”与否的问题。客观地讲:《党章》对党员提出的8条义务全面、具体;但是,做起来和评价时都不是很好掌握,这在以往主题教育中已经有所反应。如何制定一个凝练、好记、易行、便于评价的标准,对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近来,中央和北京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西城区践行“红墙意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工作的大篇幅报道,在社会上和广大党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据百度百科:“5月8日消息:在北京市西城区有个大家熟悉的词‘红墙意识’。这是当地的干部群众在长期工作生活当中逐渐形成和培育出来的一份特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它的核心要义是‘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

”。这不单是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要求,也是衡量党员合格与否的标准。

作为共产党员,要求加入党组织是自觉自愿的政治追求,有的党员说得好:“入党是我自觉自愿写的申请,宣誓是我自愿发自内心地向党组织做出的承诺;因此,我要用一生的言行兑现自己的诺言”。绝对忠诚党组织,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具体体现;党员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忠诚人民的事业具体化。接下来是高标准问题,作为基层党组织做到“首善标准”,作为个人应要做到让老百姓满意、让党组织满意。

篇6:党员意识提升行动征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 神为指导,以深入学习贯彻国家主席系列重要讲话和对 北京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 先进性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 斗力为基础, 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和党员实际, 丰富学习内容, 加强教育管理, 创新培训载体, 大力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 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 能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总体目标 实施“党员意识提升行动” ,是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进基层服务 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全区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1 求的具体举措。通过多形式开展党员学习教育培训,进一步 坚定广大党员理想信念,使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党 性洗礼,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得到提升,基层党组 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在加快推进“一区一城”新 XXX 建设和实现“新城新业新生活”的 XXX 梦,更好地发挥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二、参加范围 参加本次活动的人员范围为组织关系在本辖区的有活 动能力的所有党员。因年老体弱、生病、外出务工学习等原 因不参加活动的,要经支部同意,报请镇党委批准。

三、活动形式 各基层党组织要将“党员意识提升行动”作为“三严三 实”专题教育的重要载体,认真组织党员开展相关活动。可 结合纪念“七一”活动,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斯西战争胜利 70 周年相关活动安排,选择性开展以下 活动,也可结合本村、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特色活动。

(一)学习党史、党章。要通过参观、阅读、讲座、研 讨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学习党史、了解党史、宣传党史, 增强传承革命薪火的历史责任感和作为新时期党员的使命 感。同时,要结合“七一”前后全区开展“庆祝建党 94 周 年”系列活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学习党章、贯彻党章,使 广大党员树立遵守党章、维护党章的意识,进一步了解党的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增强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和自律意识,2 自觉做到讲政治、守纪律、懂规矩。

(二)重温入党历程。

“七一”前后,各基基层党组织 要组织广大党员到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相关纪念 场所进行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或入党志愿书,回顾自己 入党的心路历程,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提 升党员意识。

(三)开展缅怀教育。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斯西战争 胜利 70 周年之际,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开展悼念革命领袖、开国将帅、革命 先辈等系列活动,表达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学习发扬他 们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精神和共产 党人情怀。

(四)党员意识大讨论。各基层党组织要积极组织所属 党员深入开展以“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争做忠诚干净担 当的好党员”为主题的党员意识大讨论活动,旨在通过思想 交流,不断提升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树立良好形象。要广 泛利用“一课三会”等有效载体,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全体 党员深入学习国家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基 本知识和党的纪律规定,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准确把握党员 意识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每名党员都要在会上进行发 言,对照焦裕禄、杨善洲、沈浩、邹碧华等先进典型,深入 查找自身在党员意识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和下一步努力方向。

(五)党员承诺践诺。各党组织要在 6 月底前,结合自 身工作特点,通过公开栏、公示书等形式向群众作出公开承 诺,并积极引导广大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实际向群众作出 承诺,亮明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 和服务意识。其中,党员领导干部侧重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 中的现实困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 作作风等方面作出承诺;普通党员侧重在关心服务群众、为 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等方面作出承诺。离退休老党员、年老体 弱党员和流动党员, 可根据自身能力、条件和特长, 按照 “自 愿申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作出承诺。各基层党 组织在 6 月底前将公开承诺事项报镇党委组织部存档备查。

(六)党员志愿服务。各基层党组织要推动完善“在职 党员到村报到”的党员志愿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组织党员以 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为主题,广泛开展“党员活动日” 、“党 员服务日”等活动。发动和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利用 8 小时工 作日以外时间,积极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使广 大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重点开展四类党员志愿服 务

1.扶贫帮困类。

建立党员联系困难户制度, 组织开展 “献 爱心送温暖”活动,积极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孤寡老人和 生活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

2.环境维护类。通过设定党员志愿服务岗等形式,开展 环境保护、卫生整治、绿化维护等活动。4 3.助农增收类。农村致富能手要积极帮扶未就业的劳动 力实现就业,镇党委将重点开展农林牧渔养殖技术培训等服 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4.治安维稳类。在重大节日、重要会议期间广泛发动党 员开展义务巡逻、矛盾调解、法律咨询援助等服务,维护地 区和谐稳定。

(七) “党员意识提升行动”主题征文。

区委组织部联 合区直有关部门,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党员意识提升行 动”征文活动。各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党员群体的特点,及时 总结活动中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镇党委将根据各支部好 的经验做法总结成典型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党员意识提升 行动”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

(八) “传递正能量” --党员微活动。各基层党组织要 积极引导党员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和微电影、微党课等 新形式,广泛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传播主流思想,传 递正能量,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激发 全镇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九)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各基层党组织要结合“三 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党员针 对自身在党员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研讨交流,使 党员在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 切实达到自我教育、互相督促、共同提升的目的。

(十)优秀党员风采展示。

镇党委将结合庆祝建党 945 周年、95 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展示活 动。

集中展示党员风采, 引导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在广大党员中掀起学习优秀、争当优秀的良好氛 围。

四、活动安排 活动开展时间为 5月至7月。

20 6月中 旬,各村、各单位党支部制定开展“党员意识提升行动”的 具体实施方案报镇党委组织部备案。207月上旬,全镇 各基层党组织上交活动总结。镇党委将适时组织召开座谈 会,交流研讨活动有效做法,把“提升党员意识”作为党员 教育管理的经常性内容来抓。

五、组织领导 (一)精心策划,加强领导。各党组织负责人要切实履 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发动和组织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普遍 参与。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督促和检查,注意跟进了 解活动的反响、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注意鼓励基层创新,组 织好正面宣传。要注重总结活动经验,着力形成长效机制, 运用于今后的党员经常性教育活动之中。

(二)周密部署,抓好落实。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担负 起组织主体责任,组织党员积极参与。注重结合实际,善于 创新,力戒形式主义,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要将“党员意识 提升行动”贯穿到党组织的日常活动中,与“三严三实”专 题教育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相结合,与党员教育培6 训工作相结合,处理好组织活动与开展工作之间的关系,做 到两不误、两促进。

(三)积极主动,自觉参与。党员意识提升行动要始终 凸显党员的活动主体地位,广大党员要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 召,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参与 活动的过程成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

中共 XX 镇委员会

上一篇:服装实习生自我鉴定下一篇:武汉上小学一年级有年龄要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