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计划书

2024-05-15

期货交易计划书(通用6篇)

篇1:期货交易计划书

一:期货市场特点:

1:国内目前四大期货交易所:上海金属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北京中国金融交易所。 2:期货交易特点:保证金制度10%--20%不等,当日无负债结算,当日涨跌停限制,每天交易四个小时。

3:交易所合约:铜、锌、黄金、白银、铝、铅、橡胶、燃油、线材、螺纹钢、大豆、玉米、豆粕、豆油、棕榈油、PVC、塑料、焦炭、白糖、小麦、棉花、水稻、菜油、PTA、国债等等。

4:资金三方存管,您开户,钱存您账户,我们来操作,盈利和风险我们大家承担。资金由中国保证金监控中心监管. 二:投资产品选择:

1:我所关注的合约主要是:沪锌,沪白银,沪螺纹钢。 2:我现在只就其中的白银做个投资计划书:

A: 白银一手15公斤,保证金7000人民币。目前国际白银5800人民币附近,20xx年10400,目前筑底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维持震荡上升行情。现在做多白银1212合约报价6000多人民币,持有三个月,利润目标在7500---8000.一手单可赚20xx点左右,就是3万人民币。

B: 螺纹钢一手10吨,保证金4000人民币,目前国内螺纹钢

成本价3800左右,期货1210合约目前报价4090人民币,趋势看涨,买进一手螺纹钢合约,持有看多目标4300附近,一手可赚3000多人民币,时间1个月。

三:投资理念和操作:

1:60%风险管理+30%交易心态+10%技术分析=交易成功。

2:在实际交易中,注重日内交易,不频繁做单,每日控制在两次交易以内,长线趋势交易单长期持有。

3:清晰明确的投资交易策略,实行稳健的交易策略,科学的资金管理,严格控制风险

四:投资资金规模:

1: 10万人民币,月盈利5%--8%,一年50%--70%利润。

2 : 风险分担模式:客户投资10万,亏损控制在30%以内算客户,超过30%操盘者承担。盈利部分投资者分70%,操盘者分30%。

篇2:期货交易计划书

一、投资项目,做黄豆就简介黄豆;做原糖就简介原糖。

二、建议投资金额。

三、交易规则。列明合约单位,每口货保证金(注明相当于合约总值百分之几)以及手续费等。

四、走势回顾。将过去一段时期走势作一概括性说明,使客户对“来龙”有所了解。

五、走势展望。对未来一段时间走势作一客观性分析。第一部分讲基本因素,利多因素一二三四要列清楚,利空因素一二三也要讲明白。第二部分写图表讯号,将图表附上,说明讯号指示性。再加上强弱指数、随机指数、价量变化等角度的分析。第三部分是结论,预测大市主要倾向。

六、投资原则。列出不怕错、最怕拖,摘西瓜、不贪芝麻,分兵渐进、不要孤注一掷等指导思想。

七、入市策略。

首先是将资金作分段入市的分配方案,列出什么价位准备买入或卖出,即投石问路。

第二点是看对的话在什么价位投入第二支、第三支兵,乘胜追击;到什么价位开始套利结算,什么时候全部离场,即鸣金收兵。

第三点是看错了出师不利的话,止损单(SToP loSS oRDeR)摆在什么价位(升破阻力线或跌破支持点),即壮士断臂。

篇3:期货交易计划书

目前, 我国衍生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场内期货市场一直受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变相期货交易的困扰

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始终受到“变相期货”问题的困扰。十五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后, 以广西白糖、海南橡胶、吉林淀粉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全国性、网络化、规范化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相继成立, 国家质检总局在2002年制定了国家标准GB/T18769-2002《大宗电子商品交易规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采用当日无负债的结算、保证金等期货交易市场采用的制度。由于其“准期货痕迹”受到抨击。2003年出台了GB/T 18769-2003《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明确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现货交易的性质, 并删除了某些交易制度的表述, 尽可能划清与期货交易的界限。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 实践中,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许多中远期合约交易实际上都演变成了变相赌博或变相期货交易, 市场操纵和欺诈恶性案件频繁发生。

自2006年开始, 打击变相期货交易就成为我国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一个重要内容。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就提出 (国办法 (2006) 21号) (十五) 就提出要“取缔地下钱庄和变相期货市场”。我国2007年《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提出了一个“变相期货交易”的概念。《条例》第89条对变相期货交易作了如下定义, 即变相期货交易是指采用以下交易机制或者具备以下交易机制特征之一的交易 : (1) 为参与集中交易的所有买方和卖方提供履约担保的 ; (2) 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和保证金制度, 同时保证金收取比例低于合约 (或者合同) 标的额20% 的。鉴于2007年《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关于变相期货交易认定标准存在的严重缺陷, 2011年的清理整顿实际上是中止了相关规定的实施, 采用了38号文及配套文件规定的政策标准而非法律标准作为认定变相期货交易依据, 负责清理整顿领导工作也由证监会牵头、各部委参加的联席会议取代了法律上规定的监管机构, 联席会议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对违法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性质进行认定。2007年4月13日商务部《关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限期整改有关问题的通知》, 规定凡未经证监会批准, 而采用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交易的机构或市场, 应当对照《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89条规定进行检查。商务部在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进行整顿同时, 也试图为该市场发展制定出明确行业规范, 在2008年3月27日发布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 (征求意见稿) 草案, 征求公众意见。2009年中央开始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进行清理整顿, 效果并不理想。2010年2月, 商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法制办、银监会和证监会六部委下发了《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规范意见》, 六部委试图联合监管执法, 协调处理变相期货交易的问题, 但其实效仍然不理想, 未能有效遏制变相期货交易泛滥。

《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 (国发 [2011]38号) 则笼统地列举了认定各种变相金融交易的标准, 如买入或卖出时间价格 (买卖同一交易品种间隔不少于5个交易日) 、集中竞价等。

很显然, 国务院认为, 要解决变相期货交易认定的问题, 首先就必须解决期货交易的定义问题, 必须对什么是期货交易作出了明确规定, 才能够为变相期货交易的认定建立一套适当标准。鉴于此, 2012年修订后的《条例》删除了有关“变相期货交易”的规定, 而在续订后《条例》第2条增加了关于期货交易的定义。它规定:期货交易“是指采用公开的集中交易方式或者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方式进行的以期货合约或者期权合约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活动”。《条例》紧接着将期货合约定义为“是指期货交易场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期货合约包括商品期货合约和金融期货合约及其他期货合约。《条例》将期权合约定义为“是指期货交易场所统一制定的、规定买方有权在将来某一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约定标的物 (包括期货合约) 的标准化合约”。修订后的《条例》第6条第2款规定:“未经国务院批准或者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期货交易场所或者以任何形式组织期货交易及其相关活动。”结合上述规定, 可以推导出, 尽管取消了“变相期货交易”的规定, 但修订后《条例》实际上是扩大了“变相期货交易”的外延, 即所有在未经国务院批准或者国务院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期货交易所场所以任何形式组织的期货交易及相关活动都属于“变相期货交易”。

(二) 金融衍生市场及监管碎片化阻碍了金融创新

从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包括银行间柜台市场和证券公司金融衍生柜台市场, 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市场, 证券公司金融衍生柜台市场目前还处于建设初期 ;②从上市品种和规模看, 银行间柜台市场还处在发育阶段, 交易产品品种少和规模相对较小 ;③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的规范主要依靠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部委规章, 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④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银行间交易商协会、证券业协会对于银行间柜台衍生市场、证券公司金融衍生柜台市场监管职能分工及其协调关系上还不清晰。

总的说来, 我国柜台衍生品市场和监管都处于市场分割、多头监管的碎片化的状态。这给我国衍生市场发展及监管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①场内与场外衍生品缺乏明晰区分和认定标准的情况下, 就为变相期货交易在场外滋生和泛滥提供了便利 ;②在证券合约、期货合约、远期合约的区分与认定标准不明晰的情况下, 市场分割和多头监管很容易引发监管上的冲突或监管上重叠, 同时也很容易产生监管缝隙和漏洞, 这就为非法的衍生交易活动和非法证券交易活动滋生和泛滥创造了条件 ;③金融创新会不断削弱场内与场外、证券合约与期货合约之间的界限, 在市场分割和多头监管的条件下, 如果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任何具有跨产品、跨市场特征的产品创新都可能遭遇到多头监管的障碍, 并引起多头监管机构间管辖冲突。

二、现行期货交易认定及法律规范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立法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的规定、监管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 现行立法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的规定

现行采纳形式意义上定义无法为监管执法过程中对期货交易认定或变相期货交易 (非法期货交易) 的认定提供一个准确的标准。

(二) 监管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

从表4可以看出, 监管执法和司法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立法上关于期货交易的认定标准, 尤其是法院提出目的测试、整个情形分析的认定标准。但其缺陷仍然十分明显 :

第一, 标准化的定义及认定标准含糊不清。

第二, 作为目的测试一个重要要件, 对冲平仓与实物交收认定标准没有阐释清楚, 缺乏明确区分的认定标准。

第三, 集中化交易方式没有加以定义, 但现行立法没有对“集中交易方式”、“国务院期货监管机构规定其他交易方式”做出解释, 监管执法和司法实践也没有对此作出明确阐释或认定的标准。

第四, 交易场所。交易场所是区分期货交易与其他非期货交易, 如远期交易、证券交易、柜台衍生交易的一个重要因素。2012年《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关于期货交易的定义中, 规定了集中交易或规定, 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监管机构批准的交易场所进行交易, 但它并没有交易所和其他交易场所加以定义或做出解释, 没有一个明确的认定交易所或其他交易场所的判断标准。这就无法为区分合法交易所或交易场所交易期货交易、合法柜台衍生交易与非法变相期货交易之间提供一个明确判断标准。

第五, 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 远期、期货、证券、场内与场外市场立法和监管的碎片化现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不断恶化, 新近推出的证券公司金融衍生柜台市场和2011年开展的各种交易所的清理整顿都是最好的例证。

三、政策建议

基于上文的分析, 政策建议如下。

(一) 期货交易的定义

立法上关于期货交易的定义实际上是两个概念的定义, 一是期货合约的定义, 二是期货市场的定义 ;三是关于商品的定义。期货交易的定义可以通过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加以明确, 无需单独对期货交易下定义。

说明:现行立法在期货交易定义上采用形式意义上定义方法, 把外在的期货合约和交易的外在特征作为认定标准。从2007年、2012 年关于“期货合约”、“期货交易”、“变相期货交易”、“非法期货交易”的定义, 可以看出我国“期货交易”的定义采取形式意义上的定义方法。把以下几个特征作为认定期货交易的标准:①标准化合约 (交易客体) ;②中央清算;③实行保证金和当时无负债交易机制;④交易场所。集中交易市场或国务院或监管机构批准其他交易场所。

说明:① 38号文是《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 (国发 [2011]38号) , 37号文是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 [2012]37号)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②《实施意见》明确列入清理“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是指以大宗商品的标准化合约为交易对象, 采用电子化集中交易方式, 允许交易者以对冲平仓方式了结交易而不以实物交收为目的或不必交割实物的标准化合约交易”。这实际上是把“集中交易”、“标准化”、“平仓对冲”作为认定期货交易三个标准。③标准化的认定标准。《实施意见》把“标准化合约”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交易场所统一制定, 除价格外其他条款固定, 规定在将来某一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的物的合约;另一种是由交易场所统一制定, 规定买方有权在将来某一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约定标的物的合约。④司法实践, 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提出目的测试认定方法, 在目的测试上借鉴了美国多因素法 (总体情形法) 的认定标准, 以修正 2007年《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 89 条关于“变相期货交易”概念提出的认定标准的不足。 ①

我国将来期货立法可以对这三个概念加以定义 , 不再单独对期货交易下定义。期货合约的定义除应期货将来债务、价值性的特征、合约标准化和合约与期货市场关系阐述清楚, 更重要的应该将区分期货合约与远期合约之间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通常也是认定交易目的 (是投机或避险) , 还是真实进行商品买卖的特征, 即是否可以对冲平仓作为期货合约构成要件。目前《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定义遗漏了这一重要特征, 可以将其修改为:“期货合约, 是指根据期货交易所或期货交易市场统一规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商品并允许在合约到期时按照期货市场交易规则或惯例通过对冲平仓和结算差价方式取代实际交付的标准化合约。”

对于期货市场的定义, 则可借鉴新加坡的立法 , ②将期货市场定义为:“期货市场是指能够接受多边买卖期货合约的报价并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和交易规则自动对报价进行撮合和匹配的场所或设施 (包括电子交易设施) 。但不包括下列设施或场所: (1) 只为一个人使用的进行买卖报价或接受买卖报价; (2) 当事方能够对合约重要条款 (除价格外) 进行谈判, 合约重要条款 (除价格外) 不是由该场所或设施事先根据交易规则或惯例拟定好的。”

对于“商品”, 则可定义为, “是指任何可以作为期货合约标的物的资产、比率 (包括利率和汇率) 、权利与权益。”

(二) 立法上对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外交易区分的解决方案

立法上对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外交易区分有如下解决方案。

1. 对于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场外期货交易及变相期货交易的认定

立法上可以授权期货监管机构可以将某些商品合约交易纳入到期货交易的范畴或排除在外。如可以在期货合约的定义后紧接着规定加一个限定条款, 规定:“期货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规定解释性的规定, 将符合上一款规定的合约排除, 或将不在上款规定范畴内的合约认定为本法意义上的期货合约。”

这样就可以为实际监管执法中, 期货监管机构可以在期货交易的认定上, 重实质, 轻形式, 在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区分与变相期货交易识别的认定标准上, 采取功能意义上与形式意义上的相结合的认定标准。即除审查合约是否具备标准化和场内交易外在特征外, 还可以结合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分析当事人交易目的, 以此作出更为准确的认定。

就目的认定而言, 可借鉴国外普遍采用以下的目的测试标准 :①当事人是否具有交付或接受交付能力 ;②是否具有实际需要对冲的风险 ;③合约约定是否具有交付或接受交付的意图。

2.证券与期货交易的区分

在证券与期货的区分上, 可以有两种选择 :一是如果是将来允许证券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交叉上市证券期货产品, 则可以《证券法》第2条第3款后增加一款, 即在“证券衍生品发行、交易的管理办法, 由国务院依照本法原则的规定”增加一款, 规定 :“不包括在期货市场上市的期货合约”。二是如果仍然沿袭目前市场分开、立法分开与分别监管的体制, 则可以在《证券法》第2条第3款后增加一款规定:“上款规定的证券衍生品, 不包括期货合约”。

3. 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在监管执法协调机制建立健全上, 可在2011年清理整顿基础上让期货监管机构作为牵头方,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建立和完善明晰期货交易、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的认定标准, 建立健全协调监管机制。

(三) 期货交易的法律规范

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内与场外的区分本质上要解决它们之间法律适用与监管协调的问题, 在这方面, 应坚持一个基本原则, 即功能相同的产品也应该在法律适用和监管上采取统一标准, 这样才能消除监管套利。

1. 明确期货交易或场内交易优先原则

在现有体制下, 在法律适用与监管上, 明确期货交易或场内交易优先原则。①期货交易、远期交易与证券交易发生重叠与交叉时期货交易优先。所谓期货交易优先, 就是该交易应优先作为期货交易来监管。②场内与场外发生交叉和重叠时, 场内交易优先。场内交易优先是指凡适合场内交易的适格衍生品, 应要求必须进场交易, 不能在场外进行。在场外与场内衍生品区分及管辖划分上, 可以采取凡是适合场内交易的足够标准化和具有足够流动性 (主要依据交易量、价格发现功能) 的适格衍生品 (无论是期货, 还是互换等柜台衍生产品) 都必须在组织化交易平台, 所有组织化交易平台都应纳入统一立法和统一监管的体制下。

2. 明确交易所或其他负责场内交易执行的交易设施的概念与外延

明确交易所或其他负责场内交易执行的交易设施的概念与外延, 逐步实现组织化交易平台法律与监管上协调统一, 开放组织化交易平台在产品上交叉上市, 活跃市场竞争, 推动金融创新。

3. 建立健全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和监管

从长远来看, 建立健全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和监管, 确保其协调统一才是最有效解决期货交易、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内与场外交易之间因监管差异所导致各种监管套利问题, 无论我国今后是选择美国模式, 还是选择新加坡或澳大利亚模式, 期货立法、金融衍生立法、商品交易立法、证券立法都必须有整体构思、整体设计, 在监管执法上应该完善的运转高效的协调机制。

摘要:我国衍生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场内期货市场一直受到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变相期货交易的困扰、金融衍生市场及监管碎片化阻碍了金融创新等。现行立法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的规定、监管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中存在问题。建议对期货交易进行准确定义, 立法上对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外交易区分提出解决方案, 进一步完善期货交易的法律规范。

关键词:大宗商品,中远期,期货交易,变相期货交易

参考文献

[1]李明良.金融期货合同的法律属性研究——以股指期货合同为中心[J].政治与法律, 2008 (5) .

[2]朱丽群, 冒小建.非法证券、期货交易案件问题研究——以非法经营罪为视角[J].犯罪研究, 2010 (2) .

[3]Lower&Ryan, Futures Trading by National Banks, 98 Banking LJ 239 (1981) .

[4]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The Forward Contract Exclusion:An Analysis of Off-Exchange CommodityBased Instruments, 41 Bus.Law.854.

[5]CFTC v.Co Petro Marketing Group, Inc., 680 F.2d 573 (9th Cir.1982) .

[6]Sanford A Fine, Back to the (Single Stock) Futures:the New Regulatory Framework Governing SingleStock Future Trading, 54 Admin.L.Rev.513.

[7]William L.Stein, The Exchange-Trading Requirement of the Commodity Exchange Act, 41 Vand.L.Rev.492.

[8]Jerry W.Markham, Regulation of Hybrid Instruments Under the Commodity Exchange Act:A Call For Alternative, 1990 Colum.Bus.L.Rev.1.

[9]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 v.Sec.883 F.2d 537 (1989) .

篇4:如何制定股指期货交易计划

股指期货的全称是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也可称为股价指数期货、期指,是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买卖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股价指数的大小,进行标的指数的买卖。作为期货交易的一种类型,股指期货交易与普通商品期货交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和流程。

制定股指期货交易计划的重要性

投资股指期货不同于投资股票, 投资股指期货所考虑的因素要比投资股票要多很多,不仅涉及到股指期货本身的市场状况,而且还涉及到标的股指和重要股指现货市场的市场状况, 涉及到指数权重股和活跃股的业绩和市场走势;不仅涉及到基本面, 而且还涉及到技术面、心理面等因素。

投资股指期货是采取部分保证金交易,收益和风险都因此被放大了。而且,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对客户的保证金采取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因此,对投资者的现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金是股指期货投资者得以在市场中生存的生命线。在期货交易中,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赚钱,而是要考虑生存,只有生存了,才有可能赚钱,而现金是生命线。

投资股指期货因为是采取每日无负债结算,因此,它不可能像投资股票一样可以无限期地套牢,甚至是无限期地被深度套牢。因此,对一个投资股指期货的投资者来说,在股指期货市场中,选择合适的买入和卖出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境外早期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商品期货交易中,有85%的商品期货投机者是亏损的,有10%的商品期货投机者打了平手,仅有5%的商品期货投机者是盈利的。但这并等于讲是5%的人赚了85%人的钱。事实上,从长期来看,这85%的亏损者并不是输在交易中,而是因为过于频繁的无效交易而输在佣金和手续费支付上。

期货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期货咨询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交易系统。但据统计,大多数的交易系统的准确率在50%左右,而一个期货市场的投资者要在长时间内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当他在多次成功交易中所获得的利润大于其几次失败交易中所遭受的损失,而其总体利润为正时,而且其总体利润应当大于其支付的佣金和手续费。而那种想通过期货交易暴富的想法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现实的,有时候是相当危险的。

应该讲,许多交易系统还是相当不错的,许多投资建议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不少期货投资者即使获取和认同这些交易系统发出的正确建议和信号,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仍然是输钱。这些输钱的期货投资者并不笨,也不缺乏信息,他们之所以输钱在于这些期货投机者在交易过程中没有严守纪律,没有去全面、仔细地去考察标的物以及影响标的物走势的所有因素,在交易中,因为没有周密的计划和铁的纪律,交易行为容易被个人的情绪变动所左右,因此,在交易中往往追涨杀跌,而当他们追涨杀跌的时候,往往是市场变盘的时候。

由于没有周密的计划和铁的纪律,投资者往往不能果断地获利了结和斩仓止损。特别是当亏损出现时,他们往往无视市场已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而一味寄希望于行情会有转机,结果却事与愿违,越亏越大。

交易过程中,个人的情绪极容易随盘面的变化而波动,而个人的情绪波动对交易的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当期货投机者在盘前手中持有现金时,其个人情绪相对会较为稳定和冷静。因此,在盘前制定交易计划就显得相对较为理智和科学。

交易计划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便于在交易后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盘前的分析是否准确,及时发现盘前哪些研究和分析还有欠缺,哪些因素或被高估了,又有哪些因素或被低估了等等。

有人也许会说,我尽管没有书面的交易计划,但我心中自有计划。但事实证明,心中的计划难以取代书面计划。心中的计划往往从人们的意志和意愿出发,而不是从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分析的角度出发,而且,书面计划考虑的问题远比心中的计划周全,还便于在盘中实施,也便于盘中总结。

如何制定股指期货的交易计划

一个完备的交易计划应该在计划中有一些纪律性的规定,如买入和卖出点位,加仓、斩仓、止损点位。有了这些纪律性的规定,投机者每天确定一个进出点位后,就基本没有必要整天盯着盘看个不停,整天盯着盘看往往使人的思维空间变得越来越窄小,而多出来的时间完全可以考虑市场中更广和更深的问题。

一个完备的交易计划应同时考虑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因素,任何偏废都是片面的,有时是危险的。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交易计划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总体部分:该部分主要是有关基本信息的介绍。如指数的名称、合约的月份、保证金、佣金,日期等。

2.股指期货的技术分析部分:分析的内容主要有趋势分析、K线图的阻力位和支撑位、形态、对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数量的考察、超买或超卖情况等,最后有个对技术分析部分的总结。

3.现货指数的技术分析部分:该部分的分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对目前市场中最重要指数的阻力位和支撑位、形态、趋势以及量能变化的研究和分析,如上证指数的最重要指数的阻力位和支撑位、形态、趋势,量能变化等。

二是股指期货标的指数的阻力位和支撑位、形态、趋势以及量能变化的研究和分析。如上证指数的最重要指数的阻力位和支撑位、形态、趋势,量能变化等。

三是股指成分股中的权重股和活跃股技术面的研究和分析,成分股中的权重股和活跃股的走势往往是指数的先行指标。

4.基本因素分析部分:基本因素涉及的面较广,常见的和股指期货市场密切相关的基本性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因素、通胀因素、利率因素、货币供应量因素、GDP增长率、境外股票市场的情况等。

5.其他问题部分:这部分主要考察期货和现货间的“基差”及其变动、考察各指數间的差额及其变动。除此以外,就是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如恶劣的气候、战争、政府对价格的管制和对证券与期货市场政策的变化等。

6.总结部分:这部分可以说是整个交易计划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总结的因素不仅要有对近期因素的考察,还要有中长期因素的考察。总结部分的作用主要是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有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即把所有的有利因素放在左边,而把所有的不利因素放在右边。如果这些因素都在预期之中,那么,按此交易就有可能盈利,但如果这些因素出于预料之外,那么按此交易就有可能导致亏损,这要求交易者要么迅速获利了结要么迅速斩仓。

篇5:期货交易计划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举办的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活动,保障交易所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顺利进行,制定本规则。第二条 交易所、仿真会员、仿真客户必须遵守本规则。第二章 仿真会员资格

第三条 有技术接入条件的期货公司可以申请成为交易所仿真交易会员、仿真交易结算会员或者仿真全面结算会员从事仿真交易经纪业务;有技术接入条件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可以申请成为交易所仿真交易会员从事自营业务;有技术接入条件的商业银行可申请成为交易所仿真特别结算会员专门从事仿真结算业务。第三章 仿真交易席位管理

第四条 仿真会员交易席位是仿真会员通过与交易所计算机交易系统联网的电子通讯系统直接输入交易指令、参加交易所竞价交易的交易通道。第五条 每个仿真会员可以向交易所申请一个交易席位,申请时须填写相应的申请书。

第六条 仿真交易席位仅供本次仿真交易活动使用。第四章 仿真交易编码

第七条 交易所实行仿真交易编码备案制度。仿真交易编码是指仿真会员按照本规则编制的进行仿真期货交易的专用代码。仿真交易活动结束后,仿真交易编码自动失效。

第八条 交易编码由会员号和客户号两部分组成。交易编码由十二位数字构成,前四位为会员号,后八位为客户号。如客户交易编码为000100001535,则会员号为0001,客户号为00001535。

第九条 一个客户在交易所内只能有一个客户号,但可以在不同的会员处开户。其交易编码只能是会员号不同,而客户号必须相同。

第十条 会员必须按会员服务系统中关于客户录入的提示输入客户资料,不得跳栏或者漏输。第十一条 会员通过电子文档方式将客户开户、变更及销户资料向交易所备案。会员应当保证备案客户资料的真实、准确。

第十二条 会员在会员服务系统中录入客户开户资料后,客户交易编码由系统自动生成,经交易所确认后方可使用。

如果接受开户的会员为交易会员,则交易所在收到客户资料后,要将开户成功和交易编码的确认信息同时发给交易会员和为其结算的结算会员。第五章 仿真交易合约

第十三条 本次仿真交易合约标的指数为中证指数公司的沪深300指数。该指数计算公式、成份股、基期及调整的相关事宜,依中证指数公司有关公布文件为准。

第十四条 合约的中文简称为沪深300期货,英文代码为IF。

第十五条 每一合约的合约乘数为每点人民币300元。合约价值为股指期货指数点乘以合约乘数。

第十六条 合约交易的最小变动价位是0.2点指数点,交易报价指数点须为0.2点的整数倍。

第十七条 合约的交割月份分别为交易当月起连续的二个月份,以及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中二个连续的季月,共四期,同时挂牌交易。第十八条 合约的交易时间为上午9:15到11:30,下午13:00到15:15。最后交易日当月合约交易时间为上午9:15到11:30,下午13:00到15:00 第十九条 合约每日涨跌幅度为前一交易日结算价的±10%。其中,熔断价格幅度为前一交易日结算价的±6%。第二十条 合约最低保证金水平由交易所确定,交易所有权根据市场风险情况进行调整。特殊情况交易所有权调整计算方法。第二十一条 合约到期交割方式为现金交割。

第二十二条 合约最后交易日为合约到期月份第三个星期五,遇法定节假日顺延。

第二十三条 合约最后交割日同最后交易日。

第二十四条 手续费收取比例为成交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五。第六章 仿真交易业务 第二十五条 交易指令分为市价指令、限价指令等指令类型。所有指令当日有效。

(一)市价指令是指不限定价格的买卖申报指令。市价指令尽可能以市场最优价格成交。

(二)限价指令是指限定价格的买卖申报指令。限价指令在买进时,必须在其限价或者限价以下的价格成交;在卖出时,必须在其限价或者限价以上的价格成交。

(三)交易所规定的其它指令。

第二十六条 交易指令的报价只能在价格限制之内。

第二十七条 交易指令的每次最小下单数量为1手,限价指令每次最大下单数量为200手,市价指令每次最大下单数量为50手。交易指令当日有效。第二十八条 开盘集合竞价在交易日开市前5分钟内进行,其中前4分钟为买、卖指令申报时间,后1分钟为集合竞价撮合时间,集合竞价产生的成交价为开盘价。

集合竞价未产生成交价格的,以集合竞价后第一笔成交价为开盘价。第一笔成交价按照第三十一条确定,此时前一成交价为上一交易日的结算价。集合竞价期间不接受市价指令申报。

第二十九条 开盘集合竞价采用最大成交量原则,即以此价格成交能够得到最大成交量。高于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的买入申报全部成交;低于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的卖出申报全部成交;等于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的买入或者卖出申报,根据买入申报量和卖出申报量的多少,按少的一方的申报量成交。第三十条 开盘集合竞价中的未成交申报的限价指令自动参与开市后连续竞价交易。

第三十一条 限价指令连续竞价交易时,交易所计算机自动撮合系统将买卖申报指令以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排序, 当买入价大于、等于卖出价则自动撮合成交。撮合成交价等于买入价(bp)、卖出价(sp)和前一成交价(cp)三者中居中的一个价格。即:

当 bp≥sp≥cp,则:最新成交价=sp

bp≥cp≥sp,最新成交价=cp

cp≥bp≥sp,最新成交价=bp 第三十二条 市价指令只能和限价指令撮合成交,成交价格等于限价指令的限定价格。市价指令的未成交部分自动撤销。

第三十三条 新上市合约的挂盘基准价由交易所提前公布。挂盘基准价是确定新合约上市首日交易价格限制的依据。

新上市季月合约的,上市首日不设熔断机制,且涨跌停板幅度为正常涨跌停板幅度的二倍,如有成交,于下一交易日恢复到合约规定的涨跌停板幅度;如上市首日无成交,下一交易日继续执行前一交易日涨跌停板幅度;如三个交易日无成交,交易所可对挂盘基准价作调整。第七章 仿真结算业务

第三十四条 结算是指根据交易结果和交易所有关规定对会员交易保证金、盈亏、手续费、交割盈亏及其它有关款项进行计算、划拨的业务活动。第三十五条 交易所的结算实行保证金制度、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等。第三十六条 交易所实行结算会员制。交易所对结算会员进行结算,结算会员对客户和交易会员进行结算,交易会员对客户进行结算。

第三十七条 交易所内设结算部,负责交易所仿真期货交易的统一结算、保证金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及结算风险的防范。第三十八条 交易所仿真会员必须设立结算部门。

第三十九条 所有在交易所交易系统中成交的合约必须通过交易所进行结算。

第四十条 仿真结算会员虚拟结算准备金最低余额标准为200万元。仿真结算会员和仿真交易会员应当在结算协议中约定交易会员虚拟结算准备金最低余额。虚拟结算准备金最低余额不得低于50万元。

第四十一条 交易保证金是指结算会员存入交易所专用结算账户中确保合约履约的资金,是已被合约占用的保证金。当买卖双方成交后,交易所按持仓合约价值的一定比率向双方收取交易保证金。交易所按买入和卖出的持仓量分别收取交易保证金。

第四十二条 交易保证金的收取标准按交易所仿真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结算会员向交易会员和客户收取的交易保证金不得低于交易所向结算会员收取的交易保证金。交易会员向客户收取的交易保证金不得低于结算会员向交易会员收取的交易保证金。第四十四条 交易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

每日交易结束后,交易所按当日结算价对结算会员结算所有合约的盈亏、交易保证金及手续费、税金等费用,对应收应付的款项实行净额一次划转,相应增加或者减少结算准备金。

结算会员在交易所结算完成后,按照前款原则对客户及交易会员进行结算;交易会员按照前款原则对客户进行结算。

交易所根据当日成交合约按合约规定的标准计收结算会员的交易结算手续费(含交易费用和结算费用)。

第四十五条 当日结算价是指某一期货合约最后一小时成交价格按成交量的加权平均价。

合约最后一小时无成交的,以前一小时成交价格按成交量的加权平均价作为当日结算价。该时段仍无成交的,则再往前推一小时。以此类推。合约当日最后一笔成交距开盘时间不足一小时的,则取全天成交量加权平均价作为当日结算价。

合约当日无成交的,当日结算价计算公式为:当日结算价=该合约上一交易日结算价+基准合约当日结算价-基准合约上一交易日结算价,其中,基准合约为当日有成交的离交割月最近的合约。合约为新上市合约的,取其挂盘基准价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基准合约为当日交割合约的,取其交割结算价为基准合约当日结算价。根据本公式计算出的当日结算价超出合约涨(跌)停板价格的,取涨(跌)停板价格作为当日结算价。

采用上述方法仍无法确定当日结算价或者计算出的结算价明显不合理的,交易所有权决定当日结算价。

第四十六条 期货合约以当日结算价作为计算当日盈亏的依据。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当日盈亏=∑[(卖出成交价-当日结算价)×卖出量×合约乘数]+∑[(当日结算价-买入成交价)×买入量×合约乘数]+(上一交易日结算价-当日结算价)×(上一交易日卖出持仓量-上一交易日买入持仓量)×合约乘数

第四十七条 当日盈亏在每日结算时进行划转,盈利划入结算准备金,亏损从结算准备金中扣划。

当日结算时,结算会员账户中的交易保证金超过昨日结算时的交易保证金部分从结算准备金中扣划,交易保证金低于昨日经纪账户结算时的交易保证金部分划入结算准备金。

手续费等各项费用从结算会员账户的结算准备金中扣划。第四十八条 结算准备金余额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当日结算准备金余额=上一交易日结算准备金余额+上一交易日交易保证金-当日交易保证金+当日盈亏+入金-出金-手续费等

交易所对仿真结算会员的经纪账户和自营账户的结算准备金余额分别结算。

第四十九条 结算完毕后,结算会员的结算准备金余额低于最低余额标准时,该结算结果即视为交易所向结算会员发出的追加保证金通知,两者的差额即为追加保证金金额。

结算会员结算准备金在下一交易日仍低于最低余额标准的,该账户不得开新仓。

第五十条 当日结算完成后,结算会员应当通过会员服务系统获得相关的结算数据。

第五十一条 遇特殊情况造成交易所不能按时提供结算数据,交易所将另行通知提供结算数据的时间和方式。

第五十二条 结算会员每天应当及时地取得交易所提供的结算数据,做好核对工作,并将之妥善保存。

第五十三条 结算会员如对结算数据有异议,应当在第二天开市前三十分钟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交易所。遇特殊情况,结算会员可在第二天开市后二小时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交易所。

第五十四条 如在前款规定时间内结算会员没有对结算数据提出异议,则视作结算会员已认可结算数据的正确性。

第五十五条 股指期货合约采用现金交割方式。

股指期货合约最后交易日闭市后,了结所有未平仓合约,交易所以交割结算价为基准,划付持仓双方的交割盈亏。交割盈亏由交易所在最后交易日结算后直接从亏损结算会员的保证金账户划入盈利结算会员的保证金账户。第五十六条 股指期货交割结算价为最后交易日标的指数最后二小时的算术平均价。交易所有权根据市场情况对股指期货的交割结算价进行调整。第五十七条 股指期货的交割手续费为交割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五,交易所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第八章 仿真交易风险控制 第五十八条 交易所仿真交易风险控制实行保证金制度、价格限制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强行平仓制度、强制减仓制度和风险警示制度等。第五十九条 交易所实行交易保证金制度。新合约上市保证金水平由交易所确定并提前公布。

第六十条 在期货合约的交易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交易所可以根据市场风险调整其交易保证金水平:

(一)期货交易出现涨跌停板单边无连续报价(以下简称单边市);(二)遇国家法定长假;

(三)交易所认为市场风险明显增大;(四)交易所认为必要的其他情况。

第六十一条 当期货合约交易保证金的标准调整时,交易所应当在新标准执行前一交易日的结算时对该合约的所有持仓按新的交易保证金标准进行结算,保证金不足的,应当在下一个交易日开市前追加到位。

第六十二条 交易所实行价格限制制度。价格限制制度分为熔断制度与涨跌停板制度。每日熔断与涨跌停板幅度由交易所设定,交易所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期货合约的熔断与涨跌停板幅度。

第六十三条 股指期货合约的熔断幅度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正负6%,涨跌停板幅度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10%,最后交易日不设熔断机制,涨跌停板幅度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正负20%。

第六十四条 每日开盘后,股指期货合约申报价触及熔断价格且持续5分钟,该合约启动熔断机制。

(一)启动熔断机制后的连续5分钟内,该合约买卖申报在熔断价格区间内继续撮合成交。5分钟后,熔断机制终止,涨(跌)停板幅度生效。(二)熔断机制启动后不足5分钟,第一节交易结束的,熔断机制终止,恢复交易后,涨(跌)停板幅度生效。

(三)收市前30分钟内,不设熔断机制。熔断机制已经启动的,终止继续执行。

(四)每日只启动一次熔断机制。

第六十五条 期货合约以熔断价格或者涨跌停板价格申报的,成交撮合实行平仓优先和时间优先的原则。第六十六条 单边市是指涨(跌)停板单边无连续报价,即收盘前五分钟内出现只有停板价位的买入(卖出)申报、没有停板价位的卖出(买入)申报,或者一有卖出(买入)申报就成交、但未打开停板价位的情况。第六十七条 期货合约在某一交易日(该交易日称为Dt交易日,Dt前一交易日称为Dt-1交易日,Dt后一交易日称为Dt+1交易日,以此类推)出现单边市,且Dt交易日为最后交易日,则该合约直接进行交割结算;Dt交易日不是最后交易日,交易所将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一)当Dt交易日与Dt-1交易日同方向累计涨跌幅度小于16%时,Dt交易日结算时该合约交易保证金按12%标准收取,收取标准已高于12%的按原标准收取。

(二)当Dt交易日与Dt-1交易日同方向累计涨跌幅度大于等于16%时,交易所根据市场情况采取以下风险控制措施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提高交易保证金、限制开仓、限制出金、限期平仓、强行平仓、暂停交易、调整涨(跌)停板幅度、强制减仓或者其他风险控制措施。

该期货合约Dt+1交易日未出现单边市,Dt+1交易日结算时交易保证金标准按正常水平收取。

Dt+1交易日出现与Dt交易日反方向单边市,则视作新一轮单边市开始,该日即视为Dt交易日。

第六十八条 交易所实行限仓制度。限仓是指交易所规定会员或者客户可以持有的,按单边计算的某一合约持仓的最大数额。

第六十九条 同一客户在不同会员处开仓交易,其在某一合约月份的持仓合计,不得超出一个客户的限仓数额。

第七十条 会员和客户的股指期货合约持仓限额具体规定如下:

(一)对客户某一合约单边持仓实行绝对数额限仓,持仓限额为600手;

(二)对从事自营业务的交易会员某一合约单边持仓实行绝对数额限仓,每一客户号持仓限额为600手;

(三)某一合约单边总持仓量超过10万手的,结算会员该合约单边持仓量不得超过该合约总持仓量的25%。”

第七十一条 交易所实行大户报告制度。当客户的持仓量达到交易所规定的水平(含本数)时,客户应当通过结算或者交易会员向交易所报告其资金情况、持仓、关联账户、实际控制人情况。交易所可根据市场风险状况,制定并调整持仓报告标准。交易所在合约挂牌前公布大户报告水平,并可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第七十二条 客户的持仓,达到交易所报告界限的,客户应当主动于下一交易日闭市前向交易所报告。如需再次报告或者补充报告,交易所将通知有关会员。

第七十三条 为控制市场风险,交易所实行强行平仓制度。强行平仓是指当会员、客户违规时,交易所对其有关持仓实行平仓的一种强制措施。第七十四条 会员、客户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交易所对其持仓实行强行平仓:

(一)结算会员虚拟结算准备金余额小于零,且未能在规定时限内补足;

(二)客户、从事自营业务的交易会员持仓超出持仓限额标准,且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平仓;

(三)因违规、违约受到交易所强行平仓处罚;

(四)根据交易所的紧急措施应当予强行平仓;

(五)其他应当予强行平仓。” 第七十五条 强行平仓的执行原则

强行平仓先由会员在开市后第一节交易时间内执行,交易所特别规定的除外。规定时限内会员未执行完毕的,由交易所强制执行。

(一)会员执行

因第七十四条第(一)、(二)项强行平仓的,强行平仓原则由会员自行确定,强行平仓结果应当符合交易所规定。

(二)交易所执行

1.因第七十四条第(一)项强行平仓的:其需要强行平仓的头寸由交易所按上一交易日结算后合约总持仓量由大到小顺序,优先选择持仓量大的合约作为强行平仓的合约,再按该合约所有客户持仓比例分配。

多个结算会员需要强行平仓的,按追加虚拟保证金数额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选择需强行平仓的结算会员。

2.因第七十四条第(二)项强行平仓的:

客户、从事自营业务的交易会员超仓的,对其超仓头寸进行强行平仓;客户在多个会员处持仓的,按持仓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选择会员强行平仓。3.因第七十四条第(三)、(四)、(五)项强行平仓的,强行平仓头寸由交易所根据涉及的会员和客户具体情况确定。

当会员同时因第七十四条第(一)、(二)项强行平仓时,交易所先按第(二)项情况确定强行平仓头寸,再按第(一)项情况确定强行平仓头寸。第七十六条 强行平仓的执行程序

(一)通知。交易所以“强行平仓通知书”(以下简称通知书)的形式向有关结算会员下达强行平仓要求。通知书除交易所特别送达以外,随当日结算数据发送,有关结算会员可以通过交易所系统获得。(二)执行及确认。

1、开市后,有关结算会员必须首先自行平仓,直至达到平仓要求;

2、超过结算会员自行强行平仓时限而未执行完毕的,剩余部分由交易所直接执行强行平仓;

3、强行平仓结果随当日成交记录发送,有关结算会员可以通过会员服务系统获得。

第七十七条 强行平仓的价格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第七十八条 因受价格涨跌停板限制或者其他市场原因制约而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全部强行平仓的,其剩余持仓头寸可以顺延至下一交易日继续强行平仓,仍按第七十五条原则执行,直至强行平仓完毕。

第七十九条 因价格涨跌停板或者其他市场原因而无法在当日完成全部强行平仓的,交易所根据当日结算结果,对该结算会员作出相应的处理。第八十条 由于价格涨跌停板限制或者其他市场原因,有关持仓的强行平仓只能延时完成的,因此发生的亏损,仍由直接责任人承担;未能完成平仓的,该持仓持有者须继续对此承担持仓责任或者交割义务。

第八十一条 由会员执行的强行平仓产生的盈利仍归直接责任人;由交易所执行的强行平仓产生的盈利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因强行平仓发生的亏损由直接责任人承担。

第八十二条 强制减仓是指交易所将当日以涨跌停板价申报的部分未成交平仓报单,以当日涨跌停板价与该合约净持仓盈利客户按持仓比例自动撮合成交。

第八十三条 强制减仓的方法

(一)同一客户双向持仓的,其净持仓部分的平仓报单参与强制减仓计算,其余平仓报单与其反向持仓自动对冲平仓。

(二)申报平仓数量的确定

在Dt交易日收市后,已在交易所系统中以涨(跌)停板价格申报无法成交的、且客户合约的单位净持仓亏损大于等于Dt交易日结算价10%的所有持仓。客户不愿按上述方法平仓的,可在收市前撤单。

(三)客户合约单位净持仓盈亏的确定

客户合约的单位净持仓盈亏是指客户该合约的持仓盈亏的总和除以净持仓量。客户该合约持仓盈亏的总和是指客户该合约所有持仓中,Dt-2交易日前成交的按Dt-2交易日结算价、Dt-1交易日和Dt交易日成交的按实际成交价与Dt交易日结算价的差额合并计算的盈亏总和。

(四)单位净持仓盈利客户平仓范围的确定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的单位净持仓盈利大于零的客户的盈利方向净持仓都列入平仓范围。

(五)平仓数量的分配原则

(1)在平仓范围内按盈利大小的不同分成三级,逐级进行分配。

首先分配给单位净持仓盈利大于等于Dt交易日结算价的10%以上的持仓(以下简称盈利10%以上的持仓);其次分配给单位净持仓盈利小于Dt交易日结算价的10%而大于等于6%的持仓(以下简称盈利6%以上的持仓);最后分配给单位净持仓盈利小于Dt交易日结算价的6%而大于零的持仓(以下简称盈利大于零的持仓)。

(2)以上各级分配比例均按申报平仓数量(剩余申报平仓数量)与各级可平仓的盈利持仓数量之比进行分配。

盈利10%以上的持仓数量大于等于申报平仓数量的,根据申报平仓数量与盈利10%以上的持仓数量的比例,将申报平仓数量向盈利10%以上的持仓分配实际平仓数量;

盈利10%以上的持仓数量小于申报平仓数量的,根据盈利10%以上的持仓数量与申报平仓数量的比例,将盈利10%以上的持仓数量向申报平仓客户分配实际平仓数量。再把剩余的申报平仓数量按上述的分配方法依次向盈利6%以上的持仓、盈利大于零的持仓分配;还有剩余的,不再分配。

(六)强制减仓的执行

强制减仓于Dt交易日收市后执行,强制减仓结果作为Dt交易日会员的交易结果。

(七)强制减仓的价格

强制减仓的价格为该合约Dt交易日的涨(跌)停板价格。

(八)强制减仓当日结算时交易保证金按正常标准收取。按本条进行强制减仓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会员及其客户承担。

第八十四条 交易所实行风险警示制度。当交易所认为必要时,可以分别或者同时采取要求报告情况、谈话提醒、书面警示、公开谴责、发布风险警示公告等措施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以警示和化解风险。第九章 违规处理

第八十五条 各仿真会员及客户应当本着积极参与、诚实交易的原则参与本次仿真交易活动,不得有以下违规行为:

(一)仿真会员不得诱劝客户利用仿真交易价格信息进行真实资金的对赌;(二)仿真客户不得操纵市场交易价格;

第八十六条 仿真会员或者客户如有以上违规行为,交易所将根据情节轻重,采取以下处罚措施:(一)禁止开新仓;(二)暂停交易;(三)强行平仓;

(四)取消客户参与仿真交易资格;(五)取消仿真会员资格;(六)列入市场禁入者名单;(七)其它必要处罚措施。第十章 附 则

第八十七条 本规则解释权属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篇6: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期货交易,保护期货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简称交易所)期货交易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业务规则》,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交易所、结算会员、非结算会员、投资者必须遵守本细则。

第二章席位管理

第三条 会员交易席位是会员通过与交易所计算机交易系统联网的电子通讯系统直接输入交易指令、参加交易所竞价交易的交易通道。

第四条 会员申请交易席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营状况良好,无严重违规记录;

(二)拟开设远程交易的所在地的通讯、资金划拨条件能满足交易所期货交易运作要求;

(三)配备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通讯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远程交易管理办法;

(五)远程交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符合中国证监会相关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

第五条 会员可向交易所申请增加交易席位,需要提交下列材料:

(一)近两年期货交易基本情况;

(二)新增交易席位的理由、条件、可行性论证等内容的申请报告;

(三)机构、人员现状及拟负责交易管理事务的主要人员的名单、简历、专业等基本情况;

(四)交易管理的业务制度(包括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五)计算机系统、通讯系统(包括通讯线路)、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配置清单;

(六)交易所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 交易所应自收到会员提交的申请报告和有关材料之日起一个月内,对申请报告做出书面批复。

第七条 会员在收到交易所同意其新增交易席位的批复后一周内,须与交易所签订交易席位协议书。无故逾期的,视为放弃。

第八条 会员交易设施安装和系统调试完成之后,达到标准要求和符合开通条件的,方可投入使用。

第九条 会员必须加强交易席位管理和交易系统维护,主要设施需要更换或作技术调整时,必须事先征得交易所的同意。交易席位迁移出原登记备案地,须事先报交易所审批。交易所有权对交易席位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交易席位予以撤销:

(一)会员提出撤销申请,经交易所核准的;

(二)私下转包、转租或转让席位的;

(三)管理混乱,或有严重违规行为,或经查实已不符合开设条件的;

(四)利用交易系统窃密或破坏交易系统的;

(五)所属会员丧失会员资格的;

(六)交易所认为其不适宜拥有席位的。

第十一条 由于计算机终端、通讯系统等交易设施发生故障,致使10%以上的会员不能正常交易时,交易所应暂停交易,直至故障消除为止。

第十二条 结算会员可以允许非结算会员指令直接进入交易所系统,也可以要求非结算会员指令必须通过该结算会员系统进入交易所系统。

结算会员采用前款任一方式的,均须以书面合同确定与非结算会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章指令与成交

第十三条 交易指令分为市价指令、限价指令等指令类型。

(一)市价指令是指不限定价格的买卖申报指令。市价指令尽可能以市场最优价格成交。

(二)限价指令是指限定价格的买卖申报指令。限价指令为买进申报的,只能以其限价或限价以下的价格成交;为卖出申报的,只能以其限价或限价以上的价格成交。

(三)交易所规定的其它指令。

第十四条 交易指令的报价只能在价格限制之内。

第十五条 交易指令每次最小下单数量为1手,每次最大下单数量为500手。交易指令当日有效。

第十六条 开盘集合竞价在交易日开市前5分钟内进行,其中前4分钟为买、卖指令申报时间,后1分钟为集合竞价撮合时间。集合竞价产生的成交价格为开盘价。

集合竞价未产生成交价格的,以集合竞价后第一笔成交价为开盘价。第一笔成交价按照第十九条确定,此时前一成交价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

集合竞价期间不接受市价指令申报。

第十七条 开盘集合竞价采用最大成交量原则,即以此价格成交能够得到最大成交量。高于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的买入申报全部成交;低于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的卖出申报全部成交;等于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的买入或卖出申报,根据买入申报量和卖出申报量的多少,按少的一方的申报量成交。

第十八条 开盘集合竞价中的未成交申报的限价指令自动参与开市后竞价交易。

第十九条 限价指令竞价交易时,交易所计算机自动撮合系统将买卖申报指令以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排序, 当买入价大于、等于卖出价则自动撮合成交。撮合成交价等于买入价(bp)、卖出价(sp)和前一成交价(cp)三者中居中的一个价格。即:

当 bp≥sp≥cp,则:最新成交价=sp

bp≥cp≥sp,最新成交价=cp

cp≥bp≥sp,最新成交价=bp

第二十条 市价指令只能和限价指令撮合成交,成交价格等于限价指令的限定价格。市价指令的未成交部分自动撤销。

第二十一条新上市合约的挂盘基准价由交易所确定并提前公布。挂盘基准价是确定新上市合约第一天交易涨跌停板额的依据。

第四章 交易编码

第二十二条 交易所实行交易编码备案制度。交易编码是指会员和投资者进行期货交易的专用代码。

第二十三条 交易编码由会员号和投资者号两部分组成。交易编码由十二位数字构成,前四位为会员号,后八位为投资者号。如投资者交易编码为000100001535,则会员号为0001,投资者号为00001535。

第二十四条 一个投资者在交易所内只能有一个投资者号,但可以在不同的会员处开户。其交易编码只能是会员号不同,而投资者号必须相同。

第二十五条 会员必须按会员服务系统中关于投资者录入的提示输入投资者资料,不得跳栏或漏输。

第二十六条 会员通过电子文档方式将投资者开户、变更及销户资料向交易所备案。会员应保证备案投资者资料的真实、准确。

第二十七条 会员在会员服务系统中录入投资者开户资料后,投资者交易编码由系统自动生成,经交易所确认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八条 会员应建立投资者开户、变更及销户资料档案。个人投资者为《个人投资者开户登记表》(见附件一)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法人投资者为《法人投资者开户登记表》(见附件二)、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投资者销户资料包括:《投资者销户申请表》(见附件三)等。

会员对上述资料的保管期限不得少于5年。

第二十九条 非结算会员代为开户的,交易所将开户成功和交易编码的确认信息同时发给非结算会员和委托其结算的结算会员。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投资者交易编码予以注销:

(一)投资者备案资料不真实的;

(二)投资者被认定为市场禁入者的;

(三)未按交易所要求提供投资者备案资料的;

(四)会员申请注销的;

(五)交易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条 投资者提供虚假的资料或会员协助投资者使用虚假资料开户的,交易所责令会员限期平仓,平仓后取消该投资者交易编码,同时按《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违规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章 套期保值管理

第三十二条 投资者申请套期保值额度的,应向其开户的会员申报,会员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向交易所办理申报手续。

会员为自营账户申请套期保值额度,直接向交易所办理申报手续。

第三十三条 申请套期保值额度的会员或投资者,必须填写《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套期保值申请(审批)表》,并向交易所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个人投资者须提交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法人投资者须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以及近2年经过审计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二)申请人需要保值的现货资产持有状况的证明;

(三)申请人的套期保值交易方案;

(四)申请人历史套期保值情况说明;

(五)会员担保申请人的材料真实性的声明。

第三十四条 交易所对套期保值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定其套期保值额度,并按此额度调整该投资者在该合约上的持仓限额。套期保值额度不超过其所提供的套期保值证明材料中所申报的数量。

第三十五条 交易所收到套期保值申请后5个交易日内进行审核,并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一)对符合套期保值条件的,书面通知其准予办理;

(二)对不符合套期保值条件的,书面通知其不予办理;

(三)对相关证明材料不足的,告知申请人补充证明材料。

第三十六条 套期保值额度分合约进行审批,在合约最后交易日前(含)有效,有效期内可以重复使用。交易所有权根据市场情况对套期保值额度进行调整。第三十七条 申请人需要变更套期保值额度时,应及时向交易所书面提出变更申请。

第三十八条 交易所对申请人提供的有关经营状况、资信情况及期货、现货市场交易行为进行调查和监督,会员及相关投资者应予协助和配合。

第三十九条 会员和投资者在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时,有欺诈或违反交易所规定行为的,交易所有权取消其套期保值额度,将其已建立的持仓予以部分或全部强行平仓,并按《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违规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的,交易所按《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违规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上一篇:学校校运会广播稿例文下一篇:关于我县乡镇工业情况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