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读后感700字左右

2024-05-01

豆蔻年华读后感700字左右(精选5篇)

篇1:豆蔻年华读后感700字左右

读黄晓鹏老师的小说《豆蔻年华》,感触颇深,让我想起自己单纯的学生时代,想起了自己充满幻想的青葱岁月,想起了曾经关心、爱护自己的可敬可亲的老师们。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是老师们的根本任务;解惑,是老师们必备的素质;传道,是师德的根本要求。一个老师,能够授业解惑,但未必能够传道。换句话说,做为老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更要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二者兼而有之,才能够算作一个合格的老师。

老师,被誉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学,是太阳底下最阳光的职业。一名学生,就像一张洁净的白纸,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就把自己摆在老师们的面前,而作为一名老师,在这一张张满获期待的白纸上面如何描绘、如何书写,绝对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用心、用爱、用情对待自己所担负的教育教学工作。

曾几何时,许多家长、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学生不好管理了,尤其是留守儿童、问题少年,他们成为家长、老师们的“爱之难、心之痛”。这一现实问题,与当今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也与当前占主流的应试教育的制约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更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行为引导与管控有关。

几千年前,教育家孔子能够“因材施教”,倡导“乐学成才”,而现在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和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应该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然而,当前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让社会、家长、老师,乃至学生本身都陷入了迷茫,“钱学森的问、李东昌的信”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例子,这不能不让广大教育工作者陷入沉思。

我们现在的老师,如果都能够像小说中的黄老师那样,专注教学,关爱学生,少一些应酬和功利,多一些责任和思考,绝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绝对没有转变不了的“差生”,绝对没有解决不了的教与学的难题。诚如是,则是国家之幸,教育之幸,学生之幸。

作为老师,教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你是否扑下身子去教学;转变一个学生并不难,难的是你是否能够找到对症下药的突破口。常鼓励,多肯定,勤诱导,善赏识,是突破学生难教育、难管理瓶颈问题制约的有效手段之一。

小说中,黄老师与小芳的促膝相谈就是一个经典的“问题少年”教育转变的例子,他“亲切地让小芳坐在办公室的凳子上,笑着说,课堂上,我是你的老师;课下,我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愿意把我当成你的朋友吗?”没有居高临下的威慑,没有咄咄逼人的教训,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把学生当朋友,拉近师生之间思想和感情的距离,这是黄老师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高明之处;进而又循循诱导,和小芳交流“什么是美”的问题,让小芳懂得“世界上最难忘的,是自然之美;美是一种善;一个女生要获得别人的喜爱,还要依赖于她的人品;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穿戴过分反而会折损了美;不适当的美丽会给自己招来耻辱;矫揉造作,失去真实的不是美……”,一席真诚、中肯的话语,直接切中问题的要害,达到谈心、教育的目的,这是黄老师做学生工作的超常之处。浪子回头金不换。也因此,小芳从一名“时髦”女孩转变成一个爱学习、爱劳动、爱班级的班干部。正如小说中写的那样,“我惊喜地发现小芳变了!她的头发染回了黑色,脸上没有用化妆品,耳环、项链也取了,穿了一身适合初中生穿的普通衣服,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战而胜的效果。

知人善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是增强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好学生思想转变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小说中,黄老师组织班级演讲,让小芳组织排练文艺汇演的舞蹈节目等一系列的集体活动,使“小芳像一朵粉红的蔷薇花,芳香了白开水般枯燥单调的学校生活。”一个曾经“头发染为黄色,又烫成了卷儿,蓬蓬松松地散着;脸上浓妆艳抹,眉毛用眉笔描过,嘴唇涂有口红,戴着一对银耳环,挂着一条银项链;穿着一身成人样式的黑色套裙”的问题学生成为一名热情、自信、守纪、爱学的学生干部,转变之大,令人刮目相看。可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人说,人与人之间,除了至亲至爱的亲情外,值得珍惜的感情就是“同过窗、抗过枪”了。可见,同窗之谊、战友之情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小说的后一部分,用饱蘸师生情义、同学情义的笔,浓重地描述了同学们即将分离时的表现和做法,正如小说中写到“即将离别的难过、忧伤和不舍,像一片巨大的阴云笼罩在同学们的头顶上。班上少了一些往日的欢声笑语,多了一些压抑和沉重。课余时间,同学们纷纷忙着相互在同学录上写留言,赠纪念品。全班每一位同学的脸上,都挂着悲伤;每一位同学的眼里,都有晶莹的泪花在闪烁……”这无疑是同学离别时情形的再现,读之,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文章中小芳给老师的一封信,是小说的画龙点睛之处,把浓浓的师生之情、满满的感激之心烘托出来,让人拍手叫绝。

“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的第一次谈话,您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您把我当成朋友,我的第一位老师朋友!在内心里,我也把您当成了朋友。”“您总是不断地鼓励我,使我越来越有信心。八年级这一年真的很好,很温暖,满满的幸福的回忆。您辛苦了,谢谢您!我很喜欢您这样的老师。有一次,在梦中,您就是我的爸爸啊……”这是小芳的如泣如诉的真情表白,是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和敬爱之意。

师爱如父,可歌可泣!

我自认为,《豆蔻年华》虽是一篇小说,但完全可以做为一份老师的培训教材。也因此,我迫不及待的把《豆蔻年华》这篇小说推荐到“新野教育工作”群和“教体局中层”群,让我意料之外的是,反响却非常的好,达到了我推荐的预期目的。

我释然了!因为我的举动实属有些唐突。

读《豆蔻年华》,感师生情谊,分享教育的快乐,在这乍暖还寒的初春,的确是件美事。

篇2:豆蔻年华读后感700字左右

作家程玮,江苏人,经常在《少年文艺》上发表文学作品,被誉为“80年代最有才情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曾受到曹文轩的大力举荐。由她编剧的电影《豆蔻年华》,也就是一部由本书改编而成的作品,获得了金鸡奖。现在定居德国汉堡,成为一位制片人。还记得《一次有趣的演讲》吗,那是她回国正在进行巡回演讲呢!

《豆蔻年华》一书的主人公是一位乡村女孩,名字叫姚小禾,她从偏远的农村考到了省城的重点中学,开始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新生活。在和同学们相处的三年里,有感人的友情,也有令人气愤的嫉妒和背叛。通过描写生活环境和性格观念迥然不同的中学生的校园生活,向人们展示了新时期少年的精神风貌和成长经历。作者将人物心理把握得非常到位,刻画细腻、准确。

山妹子姚小禾,来到了省城,来到了一个超乎她想象的大的金陵中学,在同一个寝室里,有与她关系密切的曹咪咪,也有处处和她做对的的张娣。有时,曹咪咪会因为姚小禾没有运动服,怕老师会惩罚她而鼓动全寝室的同学集体不穿运动服,而这时,张娣便会固执地穿着运动服来回炫耀。姚小禾考试得了第一名,张娣便会对这次考卷的好坏大发议论……这不是在我们小学生活中也经常出现的情形吗?班里到处都是“铁哥们儿”和“死对头”;有的经常为朋友做出“义气”的事情,当然也有打小报告看别人笑话的“不够朋友”的行为。于是,这本书与读者的生活就产生了联系,便可以使读者与书产生共鸣,就变得十分受人欢迎。

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夏雨老师,也就是姚小禾高一、二年级的班主任,那位年轻的男老师,非常像王刚老师《好看系列》中的吴小刚老师。他们都十分幽默,他们的办理方式都十分开放,他们都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也都是少有的男班主任……这位不经意间就给学生很大帮助,让学生深受感动的老师,是现在很多教学方法死板的老师值得学习的榜样。

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使我非常感动,一句“那当然。我们就是太阳!”十分富有激情,也写出了人们的心声。参加了高考,马上就要步入大学校园、步入社会的中学生们,有这样一种自信的精神,十分难能可贵。她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就算有成为“太阳”的潜质,也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这样一句短短的话,使得她们已经走完了一半的成为“太阳”的道路,耐人寻味又激动人心,真是神来之笔!

篇3:花样年华观后感700字

小憩听风雨

“侵略者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恶魔,是禽兽……”历史老师低沉而有磁性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呼噜……”一阵鼾声与之应和。历史老师皱眉,目光如炬。只见我班“睡袋”正伏案大睡,微笑着与周公相会。老夫子走到“睡袋”身边,教鞭轻轻地从他头顶挥过,一只蜜蜂应声落地。“老师好鞭法。”“睡袋”揉着眼睛赞叹道。老夫子无话可说,满脸怒色,然而教室里却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就这样,我们在老师引导下快乐地学习,以充满欢乐的青春收获知识的甘露。

青春喜洋洋

花样年华是美好的、快乐的。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向同学请教问题;做错了事老师细心地教育;答对了问题老师大力地表扬……这些事情虽极其细微,却体现了初中生活的有滋味。因此我想说:“花样年华喜洋洋,青春没有灰太狼!”

篇4:牛虻读后感700字左右

平时,孤独寂寞的亚瑟最信赖自己的教父蒙泰尼里。‘父子’俩的感情是真诚的。当亚瑟因母亲的早逝而悲伤时,教父给他抚慰;当亚瑟犹豫彷徨时,教父又催他奋进……但是有一回,亚瑟把自己参加革命的志愿告诉蒙泰尼里,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时,教父一反往日的慈祥神态,不容反驳的让他打消这个念头。这第一次使年轻的亚瑟十分失望。一次偶然的机会,亚瑟得知蒙泰尼里就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他迷惑、悲伤、愤恨,因为他心目中圣洁的神父竟然一直在骗他!但是他还是深深的爱着神父,因为他是教父,是父亲。

后,亚瑟带着满脸伤疤和残缺的身体由南美洲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投入了火热的战斗中。他用‘牛虻’作笔名,一次次用锐利的笔锋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从此,牛虻的名字便震动了意大利。这时的蒙泰尼里已经是一个深受人们尊敬的红衣大主教了。牛虻以自己的爱父之心,常常用各种方式和他接触亲近。当牛虻发现蒙泰尼里在13年中无时不忍受着痛失爱子的煎熬中时,心中的爱和恨交织着,更加矛盾。

一次,牛虻和他的同志遭到骑兵的袭击,他勇敢的接受了掩护任务。当他拿起手枪,准备突围时,忽然听见蒙泰尼里的声音,拿起手枪的手无力地垂了下来。就在这一刹那,骑兵包围了他。

看到这里我被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情深深地感动了。我既为牛虻的被捕感到惋惜,又深以为蒙泰尼里会设法救出他唯一的儿子,使得父子团圆。不料,这个忠于上帝的卫道士并没有手下留情:是他‘让’牛虻再度入狱。在监狱中,一心想保卫自己所谓的‘清白’、‘地位’的蒙泰尼里,在牛虻的死亡判决书上签上了名字,把自己心爱的儿子送上了刑场……蒙泰尼里很爱孩子,可是,作为一个反动主教,在关键时刻,在他所信奉的上帝的利益和孩子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上帝,保住了自己。直到这时,人们才看清他的真实面目。他是上帝的忠实信徒,他所代表的是宗教统治阶级,,他之所以献出儿子是为了保住这个反动阶级的利益。

篇5:《飘》读后感700字左右

后来,我又去看了根据这本书所翻拍电影《乱世佳人》,电影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斯嘉丽在生产的时候,弗雷德在外面焦急地等待的时候的场景,他觉得荒唐的是为什么他不可以进去看他的孩子,他一点儿都没有嫌弃是个女孩儿,并且他还觉得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孩子,谁也及不上。我觉得他是爱屋及乌,正是因为他热爱着斯嘉丽,所以他才会那么地激动,那么地喜欢那个孩子。

就在不久前的这个暑假,我又在家里重温一遍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看完后我对这本书又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

女主斯嘉丽自私、虚荣、傲慢、自私自利,她乐于炫耀自己的美貌,就像一只花蝴蝶一样穿梭在异性之间,喜欢被众星捧月地对待,以此来满足自己那膨胀的虚荣心。她是不会爱的,男主竭尽所能想要把自己所拥有的,女主所想要的全部都给她,想要像宠一个孩子一样地去宠她,想要把自己最好的、更好的,全部都给她。可是,女主却没有在乎过,她跟男主在一起只是因为男主的富有,只是因为她想要过上安稳的生活,只是因为她穷怕了,她 想要变成人上人。所以,她就一次次的践踏男主的真心。

同时,女主又是可怜的,因为没有人来教她应该如何去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经历了亲人的离世、战乱、饥饿、寒冷,战争的残酷,让她看透了人性的险恶,同时也看淡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过渡,她直接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只想要自己不会再饿肚子,除了自己,她不再去相信任何人。她变得不择手段,她又一次出卖了自己的婚姻就是为了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她变得无比刻薄,为了降低成本而去雇佣那些劳改犯,压榨他们的劳力。同时她又有着一腔孤勇,在被人劫持的时候,她并没有太过惊慌失措,而是拼了命去与他搏斗。但是,没有人去教会她成长,没有人教会她爱。

男主弗雷德对于女主是爱的,哪怕是最后离开了她,但是毫无疑问,他还在爱着她。只是他爱得太累了,他是最了解她的人,能够看清她的每一个想法,自私自利的、愚蠢的、不情愿地想法。他甚至知道她从来就没有爱过他这个人,之所以会跟他结婚,只是因为她爱极了他的外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富有。

但是,弗雷德以为总有一天,总会有那么一天,自己会得到她的那颗高傲地心,她也会像爱上阿希礼一样,爱上自己。可是,真的太难等了,太累了,她永远都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一样,永远都对他的付出选择视而不见,永远都爱着她的阿希礼。而他,就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一样,在她的面前放下了自己全部的骄傲和尊严,却也换不来她丝毫的怜惜,她只是冷冷地看着,心里甚至还止不住地冷笑。也许是他太过于高估自己的,哪怕是在虔诚的教徒,也都有停止信仰的一那天。

丧子之痛使他几乎痛得快要死掉,那是他一心一意去爱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属于他的人,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最珍贵的宝贝。谁也不知道对于他来说,这个孩子的重要性,这是他对斯嘉丽爱的延续。

最后的最后,他离开了,带着满身的伤痕,他需要去到一个温暖的地方,一个没有她的地方,也许是为了疗伤,也许只是为了不让自己更加难过,他真的是痛到怕了。

《飘》是一本世界名著,里面有许多的经典名言,但是,我最最喜欢的还是在最后男主对女主所说的那一段话,他说“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地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也不愿把它修补好,然后终身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男主一直想要的都是女主完整的爱,她却始终都不愿意给。这是他最后的自尊与骄傲,他不愿再爱她了。

上一篇: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总结201下一篇:苏芳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