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事作文

2024-04-25

一诗一事作文(通用4篇)

篇1:一诗一事作文

一、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消除其不敢改和不想改的心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成功人物及其事迹。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由来,古典巨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著成等,都足以说明文章修改的重要性。以诸如此类的事例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让学生知道有名的大作家尚且如此热衷文章修改,更何况是初学写作的我们,那就更应该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在激发学生学习作家名人的同时,我也不忘以身边的优秀学生作文为范例,使学生树立“别人行,我也能行”的自信心。

二、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传授和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 中有所体会,有所收益,我在教学时采用如下方法:

1、教中学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是典范,是标本,教师利用课文的讲读让学生领悟课文写作的特点、谋篇布局的思路、遣词造句的方法等一些基本写作知识,这些知识积累无疑是学生创作、修改作文的坚实基础。所以,应当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习作进行写法暗示、渗透。例如从《南沙卫士》学习作者怎样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守卫南沙群岛的战士们的英雄主义精神,从《白衣天使》学习作者通过内容的详略、侧面描写的写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从冰心先生的《山中杂记》学习怎样写出真情实感……教师的点拨指导在学生的习作实践中,会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提高习作能力。作文教学的精髓就是在阅读中体会、揣摩,从而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于是对作文中怎样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怎样处理好作文内容详与略的关系,怎样写好过渡段等作文中常见的问题,就会处理得有模有样。同时,要求学生明确作文修改的基本符号:一是删,二是补,三是调,四是换。要让学生掌握每个修改符号的用法和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巩固,达到人人规范使用,提高阅读修改作文的效率。

2、读中发现

学生在自读、互读作文中,发现问题,修改作文。学生读同学的作文与读自己的作文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读自己的作文,通常是“当局者迷”,带有主观色彩,读别人的作文是“旁观者清”,比较理性、冷静、客观。曾经我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发现有哪些不通顺的地方,有哪些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修改。哪知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得一溜烟,觉得很通顺,并且很满意,基本没有发现自己的不足。然而,学生读别人的作文,反应就不一样,很容易发现问题,也容易认识到别人的优点。读,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先整体读,再精读。在整体读中,看整篇作文是否符合作文主题,书写是否工整,内容是否具体,感情是否真实,中心是否明确,想象是否合理,情节是否曲折。第二步精读,通过精读找出作文修改的突破点,把整体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深思。看语句是否简洁、准确,条理是否清楚明白,运用的写作方法是否恰当。写人的作文,是否综合运用了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写事的作文,看是否交代清楚了“六要素”,叙事是按时间顺序,还是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更为妥帖。这样的一丝不苟,逐字逐句,细嚼慢咽,定会写出一个好作文。

3、找中求异

让学生找出别人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在找的过程中,先找“字”,即错字、别字和句中的漏字,学生在写作文时,容易写错字或别字,在句子中还容易漏字,自己很难觉察,而让别人找就很容易发现。再找作文中用得词不达意的“词”,把词语堆砌重复、用词不当、用词不准的问题,发现后及时修改。再次找作文中的病句,学生在写作文时,语句可能颠三倒四,表达的意思不清楚,让人读起来不知所云,找出这样的的病句加以修改,使其变得语句通顺、表达清楚。最后找问题段落,学生在段落过渡时常常很突然,不会用过渡句、过渡段使前后段落变得连贯。纵观全篇,看开头是否有新意,给下文作好铺垫;结尾是否深化主题,做到了前后呼应;过渡是否自然,有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除了找字、词、句、段外,还要找标点符号有哪些地方运用得不准确。当然,找出了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也要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描写优美的段落等,在旁边做上记号,加上批注。

三、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作文修改。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同时,更要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只要教师在“导”的方面下苦功夫,做到巧导善引、切实有效,学生在“学”的方面就能点铁成金,在不断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提高作文水平。

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后,重点就落在了实践锻炼上,可分三步进行:自主修改、相互修改、展示交流。让学生在写好草稿后,自己先反复阅读,大胆修改;接着是同桌或同组之间互相修改、提出修改建议;最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分享优美的句子、段落,互评作文得失,共同扬长避短。作文经过学生充分修改后认真誊抄,再由老师批阅,接着将习作点评课上成习作欣赏课,这时要重点表扬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别对待。个别学困生哪怕只是学会了修改错别字,学会运用了一种修改符号,只要有进步就及时鼓励,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喜爱作文且写得不错的学生,让他们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中养成勤于动笔、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最终形成能力,提高作文素质。

篇2:一茗·一诗·一人生

犹记儿时,牙牙学语,长姐诵诗,顿挫抑扬,我见颇为有趣,吱吱呀呀地跟读,长姐说古人多才,作诗留于后世成经典之学。邻家爷爷总爱沏一壶茶,抱一本泛黄的诗书,在摇椅上低吟,他也说诗词是好东西,得多读。我并不明白其中道理,但爷爷儒雅的风范久久印在我小小的心底,我爱读诗,爱诗的琅琅上口,更爱爷爷读诗的醉意。

待识字后,一字一顿,字里行间中,我开始看诗意,渐渐了解作者的用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李白的《静夜思》,我知道他思念故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是赞美青青柳条。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对鹅情有独钟。那时才觉得诗并非将若干不相关字硬凑在一起,这其中有一定的用意。

到中学之后,对诗词认识便深了,“诗词”更像是一根线,连古至今,我从诗中窥作者思想,品其中情愫,悟其中道理。我颇爱李白的《行路难》,从中,我读出的不是惆怅满怀,不是失意沮丧,而是狂人独有的旷达、乐观、自信。每当吟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就心潮澎湃,满腔热血翻涌。二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心似平镜,眼眶润湿,内心啜泣,这次第,怎一个伤字了得!这些或许是诗词馈赠给后人的。

后来,不再见邻家爷爷,或许他去了远方,但那儒雅的风范,满脸的醉意却在心头拂之不去。我也有了煮茗读诗的习惯,茶墨飘香依旧。

清晨,朝阳初升,沏一杯香茗,手持一卷诗词,吟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倦意全无,唯墨香入鼻,茶香缥缈,离诗意人生更进一步。

看那都市繁芜,听那车马喧嚣,品茶读诗,已变作奢侈之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已隐没杂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闲适又去何处追寻?“人们走得太快,以至于灵魂都跟不上步伐了。”《在云端》中说,那是否传统已落入远方,追不回来了?并不是,只是传统已落满灰尘而被忽略。我们要做的是拂去尘埃,让传统在当代熠熠闪光。

朋友,于都市一角,一杯香茗,一卷诗词,静心品味。诗意人生……

篇3:一诗可以多问

有个方法可以弥补,就是采用以一当十的复习策略,充分挖掘一首诗的训练资源。也就是说,鉴赏这首诗要从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多方面入手,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或者某一句话。

阅读鉴赏的出题形式主要有单首古诗阅读鉴赏和两首诗比较阅读鉴赏。下面以两首《野步》为例,通过设计各类问题进行比较阅读,来说明以一当十的复习策略。

野步

周 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

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

烂醉春风野草花。

野步

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

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

红他枫叶白人头。

这两首诗题目一样,题材也一样,但在表达的情感、语言特色等多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样就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了。

设计问题如下:

1、这两首诗的人物形象都写的是野步者,二者分别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周诗野步者是一个悠闲散步郊野、陶醉于春天大自然美景中的诗人形象。

赵诗野步者是一个在秋寒时节倚杖近游郊原、感伤时光流逝、年已老迈的老翁形象。

2、这两首诗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周诗所写景物有麦、草、水、蛙、蝴蝶、春风、野花,景物特点是色彩绚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赵诗所写景物有秋风、枫叶,景物基本特点是寒冷、萧瑟。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这两首诗哪些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周诗“噪”字用得好,富有动感,生动地写出青蛙春天里使劲地鸣叫的特点,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烘托出作者愉快的心情;“烂醉”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蝴蝶翻飞野草花丛中的特点,烘托出作者陶醉于春天美景的心情,用一“醉”字,既写蝴蝶“醉”,也是写诗人“醉”。

赵诗“催”字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秋天的特点,一天比一天寒冷了,让人赶紧换上棉衣裳;“白”字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岁月催人老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感伤的心情。

4、一般说来,诗的思维跳跃性大,但作为一首诗来说,其思维也有着清晰的脉络。试从思维结构方面,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何不同?

周诗先写景后抒情,赵诗先写事后议论。

5、这两首诗的三四句在诗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周诗三四句在一二句写景的基础上抒情,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春游闲适愉悦的心情。

赵诗三四句在一二句叙事的基础上议论,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面对阵阵秋风感伤年老的心情。

6、这两首诗的语言分别有什么特色?(或者分析这两首诗的语言风格)

周诗语言清新、自然、明丽、生动,赵诗语言深沉、含蓄、生动。

7、这两首诗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二者有何异同?

赵诗运用描写、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烘托、动静结合、拟人等表达技巧,赵诗运用记叙、议论、对比、拟人等表达技巧。

8、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野步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周诗野步者心情愉悦、闲适,陶醉于春天美景;赵诗内心悲凉,感伤于头白年老。

以上所设计题目,几乎涵盖了古诗鉴赏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既有人物形象的鉴赏,又有景物形象的鉴赏;既有单个词语的赏析,又有整个句子的赏析;既有思想情感的解读,又有思维结构的认知;既有表达技巧的训练,又有语言特色的概括。

以一当十的复习策略,除去能够充分利用古诗资源和其多方面的训练价值外,更有利于形成阅读鉴赏融会贯通的能力。融会贯通,指的是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又能够把握诗的每一个句子甚至是每一个词;既能够分析,又能够综合;既能够把诗大卸八块,条分缕析,又能够把卸下的东西重新组装起来,组装得严丝合缝。

在以上基础上,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9、诗中的野步者与景物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景物是人物所见之景,是人物产生某种情感的触发物,是人物情感的寄托者,又能烘托人物之心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10、诗的思维结构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之间有何关系?

思维结构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一个载体与展示,识别思维结构有助于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诗的语言与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表达技巧之间有什么关系?

语言特色与所塑造之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表达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心悲愤抑郁者、景色暗淡萧瑟者,其语言特色沉郁者居多。而运用表达技巧不同,语言特色也有不同。运用拟人,则语言生动;运用象征,则语言含蓄,等等。

12、诗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关系?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思想,就必然选择能够融入作者情感思想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13、诗中所炼之“字”与表达技巧、作者的情感思想有什么关系?

炼字本身就是一种技巧,里面也必然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思想。

由以上所设计题目可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思维结构、炼字造句、表达技巧、写作目的、思想情感等等都是息息相关的,它们交织在一起,纠缠在一块,共同构成了整首诗。而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在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个灵魂上了。如果能够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那么就能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

当然,融会贯通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通过训练几个问题就能形成的。

首先,阅读鉴赏古诗,要把握从整体到局部又到整体的阅读鉴赏策略。要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具体阅读赏析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此时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表达的思想情感。

其次,要善于设问。阅读古诗时,要不断地提出问题来,问题可以参照以上所设计。

其次,重要的是要不断积累,多读古诗。也就是说,以一当十的复习策略只有在一定的阅读鉴赏基础上才能运用,融会贯通的能力只有在相当的阅读鉴赏基础上才能形成。

篇4:徐特立一诗两写

徐特立幼时家境贫寒,9岁时方才人私塾读书。他13岁时过继到伯祖母家。伯祖母去世后,徐特立不得不中止读书。他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一面在乡村当私塾老师,一面学习八股文。8年后,他参加了全省会试,在5000多名考生中,考了第19名,因而名声大振。不久,他又考入长沙最高学府,从而结束了“以书为师”的个人自学道路,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新式学校的教育事业。

徐特立20多岁时曾撰写名为《书愤》的诗:

为恶既无恶报,为善又无善报;

何必安分守己,不做土匪强盗。

作者写这首诗时,情绪激愤,所以题为《书愤》。他当时听闻维新变法的谭嗣同等人被杀,义和团遭到八国联军的镇压,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阶级却继续对百姓巧取豪夺,安富尊荣,对外奴颜婢膝,变中国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徐特立在诗里批驳了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以“土匪强盗”来表现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愤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有些共产党员经不起考验,消极逃跑,甚至投敌变节,而这时徐特立却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在革命低潮时期,他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徐特立为此曾说道:“从此真正获得了新生,政治上有了归宿。”当时武汉一张报纸上曾披露过湘籍老教育家徐特立入党来汉的消息,并刊登了他的一首《言志》诗

为恶既无恶报,为善又无善报;

何不揭竿上山,去当“土匪强盗”!

上一篇:领导在2021年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我的一次选择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