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经济法期末复习资料

2024-05-08

12经济法期末复习资料(精选6篇)

篇1:12经济法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题

一、判断题:(示例)

1、一国即便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它也可以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2、如果一国中某生产者通过贸易能使自己的境况得到改善,那么,该国中所有的生产者都

会通过贸易来改善自己的境况。

3、在两国间均衡贸易价格条件下,一国对某种商品的过度供给必然与另一国对该商品的过

度需求相等。

4、根据简单贸易模型,在贸易发生之前,如果各国的某种商品价格相同,这些国家之间就

不会有交换该种商品的动机。

二、单项选择题:(示例)

1、开放贸易给进口商品的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的绝对值:()

A.大于该种商品的国内生产者的损失;

B.小于该种商品的国内生产者的损失;

C.正好等于该种商品的国内生产者的损失;

D.不可度量。

2、以下各项中哪一项不会促进国家间木材的贸易?()

A.贸易前各国木材价格相等; B.追求利润的木材价格套利;

C.国家间存在木材供给的差别;D.国家间存在木材需求的差别。

3、消费者剩余是:()

A.消费者为了商品的生产而必须向政府支付的东西;

B.消费者通过支付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而得到的收益;

C.以下状况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消费者购买商品所需要支付的价格低于他们中一些人愿

意以及能够为该商品所支付的价格;

D.消费者可以在各种价格水平得到的收益。

4、在进行贸易后,一国的收入分配会发生如下变化:()

A.受到进口品竞争压力的国内生产者受到损失,而出口商品的生产者则会受益;

B.作为整体的国家会受益,而个人则会受到损失;

C.消费者受损,生产者受益;

D.收入由消费者转向生产者。

5、H—O理论说明:()

A.相对于其他资源,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B.一个劳动力资源对非劳动力资源比率较高的国家,应当减少对国际贸易的参与;

C.一个非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将不会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D.国际市场的力量将引导各国专业化于生产和出口大量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商品。

三、多项选择题:(示例)

1、关税同盟比自由贸易区一体化程度更高,体现为()

A.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非关税政策

B.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

C.消除了成员国经济贸易政策方面的差异

D.消除了贸易偏转效应

E.实现了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2、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可称之为()

5、一国生产要素的增长总会使该国更加自给自足,进而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

A.贸易顺差B.贸易逆差

C.贸易赤字D.出超

E.入超

3、进口附加税的征收目的主要有()

A.应付国际收支危机B.维持进出口平衡

C.防止外国商品低价倾销D.对他国实行歧视或报复

E.增加财政收入

4、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B.贸易发展严重不平衡

C.进出口商品结构恶化D.贸易条件持续改善

E.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主要是发达国家

四、简答题:

1.试论述21 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2.试述H—O 理论的基本原理。

3.什么是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试述倾销与反倾销。

5简述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不足。

6.简要阐述里昂惕夫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里昂惕夫悖论进行解释

7.试述加入 WTO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8.为什么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

9.简述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0.简述非关税壁垒的特点及关税与非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1.简述二战以后,国际经济一体化兴起的原因及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12.当代各国鼓励出口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13.什么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它包括哪些内容?

14.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15.简述中国加入WTO的基本原则立场?

16.跨国公司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五、论述题: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分析。

2、试述关税同盟效应。

3、什么是幼稚工业保护战略?试论述该战略的缺陷。

4、试述倾销的认定与反倾销的实施条件。

5、国际贸易对一国福利影响的分析。

篇2:12经济法期末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解答题:

篇3:期末复习的策略

杨明同学的这种学习干劲是积极可取的, 可谓是“紧张有序”。那么, 一个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元素和催化剂呢?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明确期末复习的人力资源因素, 从而确立孩子期末复习的能动性链接

可以说, 在期末复习中, 一方面需要跟着老师的“布置和要求”走, 这是由于老师的主导作用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 老师组织的期末复习是按照教材和考试大纲的要求面向一个班级的一般水平而言。这种复习安排既有其广泛性, 也有其局限性, 主要是个体针对性有所欠缺。为此, 有些细心的老师就会准备几套复习方案, 以分给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使用。比如, 复习题就分为基础卷、达标卷、提升卷三个部分。即使是这样, 老师所解决的的也也只只能能是是期期末末复复习习中一个层面上的问题, 而不能够对每个孩子做到面面俱到。因此, 在认真接受老师指导的同时, 家长有必要发挥自己在孩子期末复习中的帮扶作用, 为孩子能够进行持久有效的期末复习护航。加上孩子本身, 于是就可以形成一个“孩子自我推进+教师指导+家长协助”的期末复习链接。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期末复习计划

这个计划可以由孩子采用适当方式自己提出。先口头的、简单的, 再书面的、具体化的, 经过家长熟悉和了解, 最后可以交给科任老师把关审核。

计划应该体现以下信息:

⒈突出目标性。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描述。一个明确的复习目标应该有两个基本的承载功能:复习进行中的方向标以及复习效果的“对照单”。其中, 我们又可以将这些目标归类和细化, 有期末复习总体目标, 各单元或称章节的复习目标等。对于这些复习目标, 一般可以在老师有序的指导下制定完成;当然, 学生或家长还可以参看一些正版的相关学习辅助资料予以获取和充实。

⒉突出知识整理的系统性。一是能够分类整理, 分类的标准或依据一般是对某一类相关特征问题的解答。当然对于一册课本来说, 可以按照一章 (一单元) 来做整理;二是知识整理中要突出“四个特性”:基础性、重点性、疑难性、针对性。我们要学会把一个系统的知识点摆出来, 接下来有必要明确一下哪些是基础知识, 哪些是重点内容, 疑难点在哪里, 它们是如何表述和反映的, 我们又如何去把握它们, 这些问题在复习进行中都需要孩子们动脑筋思考。而“针对性”, 就是要求孩子们能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的不同, 做好“查漏补缺、有的放矢”的复习文章,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三是注意知识整理上的规范性。不管是哪一门功课的复习, 我们都要注意按照知识本身的发展序列和表述要求做好规范性整理, 从而可以培养孩子有序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优化复习效果。

⒊突出复习题的针对性。这里分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方面, 对于老师给出的复习题, 一个聪明的孩子可以向老师提出哪些事自己可以免做, 哪些类型的题目需要加强练习;另一方面是孩子自己在选择复习题时, 一定要加强针对性, 对于还没有牢固掌握的知识点来说, 这方面的题就有必要多加强训练, 而对于那些“超级难”、自己连一点风都摸不着的“偏题怪题”, 也就没必要花费什么精力去“啃骨头”了。

⒋在期末复习中, 不要忘记了阅读课本。在很多情况下, 甚至是一些老师, 往往是新课一上完, 书本就扔得老远, 取而代之的就是成本的练习册和考试卷, 其实这是不可取的。试想想, 在期末复习中, 孩子们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口头讲解或“忽悠”一下, 相比让孩子们自己去翻阅课本做再学习再认识来说, 后者就会凸显主动性和深刻性了。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强烈的信号:要想解好题目, 一定要学好课本上的基本知识, 课本就是我们解题的钥匙。

⒌复习措施既要守住主要的、有效的, 又要能够灵活多样。教无定法, 但有章可循。就一个班级而言, 其科任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稳定性;就一个学生而言, 其学习方法同样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固定性。因此, 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积极引导孩子审视和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 使之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得到丰富和发展;二是恪守自己成功的学习方法, 并以这些为主, 灵活地结合其他方式提升学习效率, 既能学法兼收, 又能换一下思维方式, 相得益彰。

⒍进度表的安排要详尽严谨。复习进度表重在两个方面, 一是时间安排表, 二是复习内容安排问题。用一句话来说, 就是什么时候该复习到什么知识内容得有个明确的安排或规定。这是整个复习策略中的重点问题, 它就相当于一根指挥棒, 因此要细心制定, 做到科学合理。它可以在老师、家长、孩子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予以敲定。

三、复习质量要及时检测, 适时改进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复习效果如何, 其做法通常是采用解答问题或考试的方式来实现检测的。这样做可以继续做一下“查漏补缺”的复习工作, 做到再巩固再提升。当然, 当学生经过大量的复习工作还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时候, 我们要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和进取心, 多帮助其分析失利或“学而不得”的原因, 要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 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 取长补短

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功率。因此, 要积极鼓励孩子多将自己的所想所学同人交流, 在老师师那那里里获获得得有有效效的的点点拨拨和和指指导导, , 在在同同学学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交换, 在家长那里获得欣赏和安抚, 等等, 学生学法上、信息上、心灵共鸣上就会弹奏出一首和谐奋进的交响曲。

五、家长及时为孩子的功课复习排忧解难

篇4:生物:期末复习策略

根据考纲要求,同学们要重点复习三个层面的知识。第一层面,新陈代谢、遗传(含减数分裂)变异与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重中之重、比例很大、难度体现);第二层面,稳态与免疫、细胞(每年必考、比例居中、难度不大):第三层面,生殖与发育(不含减数分裂)。复习策略是:合理分配时间,详略得当,重点出击。

首先,本阶段的章节复习和实验复习要同步进行,主要是为了强化实验与知识的联系。考纲规定的教材实验是复习中最重要的,它不仅是高考的直接目标,也是实验设计的基础。我们不仅要掌握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方法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与结论,更要灵活地将这些实验所涉及的方法和技术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解决相应的生物学问题。

其次,吃透生物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酶的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等,这些实验蕴含了生物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学生应通过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实验能力。

再次,教材内容实验化。尽可能将教材内容实验化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矿质元素的作用中讲硼元素有促进花粉萌发的作用,我们可以将此内容实验化,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硼对花粉萌发的影响。通过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的分析解答,既强化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多种能力,还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图表是生物学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常以图表材料为背景,要求利用所学知识对图表信息进行分析作答,从而考查同学们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及分析表达能力。

这类试题条件隐蔽,灵活多变,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在复习过程中,要多练习用生物学术语描述教材上和试题中的图表、图解和数据等,努力培养自己用多种表达形式阐释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能力,熟悉图文转换、图表转换、表文转换等。同时对不同图表要进行整理、归类。如:坐标曲线图、坐标直方图、流程图、模式图、概念图、显微摄影图、饼状图、表格等。

篇5:12经济法期末复习资料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计算题(15)

下表是4个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效率的比较,请根据表中的数据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

生态系统类型

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能(%)

呼吸消耗/总初级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

玉米田

1.6 23.4 76.6

撂荒地

1.2 15.1 84.9

Meadota湖

0.4 22.3 77.7

Ceder Bog湖

0.1 21.0 79.0

简答题(10*5)

一般来说,森林遭受皆伐破坏后,林地中的养分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在某一个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3.6%,中位芽植物占2.0%,地面芽植物占41.1%,地下芽植物占19%,一年生植物占33.4%,请分析该群落可能分布在什么区域? 简述草原和草甸的区别。

岛屿生态理论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设计有何意义? 请图示次级生产过程。判断(9*5)

K-对策植物主要把能量投资在后代的关怀上,主要通过密度制约进行调整。

净初级生产量中包括一定时间内植物的掉落物和被动物或其他消费者所啃食的量。最理想的山地垂直带谱是热带岛屿上的高山。

在一个发育较好的群落中,植物的种类的分布是均匀的。在种群增长的过程中,受到自身的密度制约,其存活个体的生物量与种群密度存在一定的规律,这成为—3/2自疏现象。

中国植被分类时,划分植物的高级类型侧重于利用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确定中级以下单位时,则主要着重于植物种类的组成特征。

篇6:12经济法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B.斯宾塞C.迪尔凯姆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B.工具理性C.有机团结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B.自然主义C.主观主义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B.个人主义C.集体主义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C.社会组织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B.几何学C.心理学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B.生物学C.几何学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B.社会形式C.社会规律D.社会行动

11.韦伯主张用(C)的方法开展社会学研究。

A.客观论B.主观论C.理解论D.认识论

12.韦伯把自己的社会学称为(B)社会学。

A.科学的B.解释的C.正确的D.德国的13.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最系统、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B)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A.价值理性B.有限理性C.工具理性D.科学理性

14.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A)的。

A.非逻辑B.合逻辑C.合理性D.合规律性

15.帕累托认为,只有在(D)的社会才能涌现出较多的确有才干的精英。

A.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C.高度发展D.流动开放

16.帕森斯认为,(D)是社会现实最小的和最基本的单位。

A.家庭B.群体C.个体D.社会行动

17.帕森斯认为,动机取向的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D)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

A.价值理想B.社会进步C.道德要求D.直接利益

18.帕森斯认为,(B)是行动者对超越直接功利的道德目标和理想信念的追求。

A.行动目标B.价值取向C.社会进步D.物质利益

19.默顿认为,(C)功能就是这样一些客观结果,它对系统的调节和适应做出贡献,而这种作用是系统参与者所期望并公认的。

A.积极的B.重要的C.显性的D.组织的20.默顿认为,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C)。

A.隐功能B.功能失调C.反功能D.显功能

21.默顿认为,所谓()是指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

A.反功能B.功能失调C.隐功能D.显功能

22.黙顿认为,(B)功能就是那些并非人们预先期望和公认的功能。

A.显性的B.隐性的C.反面的D.正面的23.米德认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A.情感沟通B.语言交流C.姿势对话D.意义表达

24.米德认为,西方语言中我的主格I同宾格me之分,实质是自我意识(C)的清楚表现。

A.正确B.清楚C.分化D.整合25.霍曼斯认为,群体的一些活动、互动和情感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此而形成了群体的(B)。

A.内部系统B.外部系统C.客观系统D.主观系统

26.霍曼斯认为,(A)指人们在社会交换行为中为获得某种利益,或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预先做出的支付。

A.成本B.关爱C.友谊D.帮助

27.布劳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获得权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向别人(A)。

A.提供帮助B.显示能力C.开展竞争D.学习优点

28.以下哪些学者是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ACD)。

A.科塞B.布劳C.达伦多夫D.柯林斯

29.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对立与冲突,而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的(D)。

A.严重障碍B.不利因素C.破坏因素D.根本动力

30.()是柯林斯展开冲突理论从微观迈向宏观研究所使用的核心观念。

A.社会矛盾B.利益关系C.阶级斗争D.互动仪式链

31.常人方法学超越了(C)的对立。

A.个人与社会B.唯物与唯心C.主观与客观D.传统与现代

32.丹尼尔•贝尔认为,(C)在产业结构中总的比重迅速上升,这是后工业社会来临的首要标志。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知识经济

33.丹尼尔•贝尔认为,知识阶级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力量,一个重要根据在于:(B)上升到首要地位。

A.生产技术B.理论知识C.文学艺术D.发明创造

34.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A)。

A.历史社会学B.发展社会学C.解释社会学D.实证社会学

35.福柯主张,知识考古学要在实证性的话语实践中揭示出具有(B)的规则。

A.相似性B.差别性C.规律性D.普遍性

36.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福柯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科学话语如何制约或构造着人们的()。

A.理论知识B.思维能力C.感性经验D.理性选择

37.布迪厄试图从()的立场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A.主观B.实践C.客观D.实证

38.布迪厄试图从实践的立场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的对立。

A.生物学B.心理学C.现象学D.历史学

39.布迪厄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行为是由()支配的。

A.理性思维B.宗教观念C.理想性D.实践感

40.布迪厄指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

A.现象B.场所C.领域D.网络

41.马尔库塞认为,本能革命的目的在于建设无压抑性文明,而无压抑性文明的根本点在于()的解放。

A.人性B.思想C.理性D.爱欲

42.哈贝马斯认为,目的理性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展开于主观与客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之间。

A.人与社会B.人与人C.人与群体D.人与物

43.哈贝马斯认为,到近现代越来越模糊的公共领域,在()时期是界限分明、形式清楚、功能明确的。

A.古希腊B.中世纪C.文艺复兴运动D.启蒙运动

44.为了强调研究语言问题的实践性,哈贝马斯把自己的语言行为理论称为()。

A.实用语言学B.普遍语用学C.对话语言学D.行为语言学

45.为了强调研究语言问题的(),哈贝马斯把自己语言行为理论称为普遍语用学。

A.科学性B.实践性C.客观性D.规律性

46.吉登斯提出以结构的()原则来取代主客二元论。

A.多元论B.二重性C.统一论D.实践论

47.吉登斯认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是由人们头脑中的()亦即结构观念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创造出来的。

A.理论观念B.记忆痕迹C.价值理想D.传统观念

48.吉登斯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不是注重类型划分或理想类型与模式的讨论,而是把社会行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称之为()。

A.行动链B.行动态C.行动化D.行动流

49.吉登斯认为,()既是现代性的动力之一,又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

A.时空压缩B.时空分离C.时空聚合D.时空一体化

二、多选题:

1.孔德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AD)原则。

A.客观性B.自主性C.能动性D.相对性

2.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BCD)三个不同的阶段。

A.原始阶段B.神学阶段C.形而上学阶段D.实证阶段

3.斯宾塞站在(AB)立场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A.自然主义B.个人主义C.集体主义D.人文主义

4.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包含着生物有机体一样的系统,包括:(ACD)等系统。

A.循环系统B.骨骼系统C.神经系统D.营养系统

5.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的主要特点是:(ABD)

A.不可还原性B.对个体的制约性C.主体能动性D.社会普遍性

6.迪尔凯姆指出,解释社会事实基本原则是(AD)。

A.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B.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C.坚持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方法D.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源与功能混同起来

7.迪尔凯姆指出,到现在为止,社会经历了两种最基本的团结形式:(CD)。

A.个体团结B.群体团结C.机械团结D.有机团结

8.迪尔凯姆论述了以下几种自杀类型(ABD)。

A.利己性自杀B.利他性自杀C.恐惧性自杀D.失范性自杀

9.齐美尔根据(ABD)几个标准对统治和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

A.服从于个人B.服从于多数人C.服从于组织D.服从于思想原则

10.韦伯指出,理解社会行动的基本形式是(BCD)。P68

A.关心B.投入C.体验D.设身处地

11.韦伯概括出三种权威类型:(BCD)。P74

A.专制权威B.传统权威C.感召权威D.合法权威

12.韦伯划分的社会行动类型包含下列哪几类?(ABCD)

A.价值理性行动B.工具理性行动C.传统性行动D.情感性行动

13.帕累托认为,下列属于派生物的是:(ABD)。P86

A.哲学B.伦理学C.本能D.政治学

14.价值取向是行动者对()和()的追求。(CB)P95

A.有用事物B.理想信念C.道德目标D.物质利益

15.下列哪几点属于帕森斯论述的社会系统结构功能框架的内容?(ABCD)

A.适应B.目标达到C.整合D.模式维持

16.米德论述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CBD)P125

A.孕育B.游戏C.嬉戏D.普遍化他人

17.米德指出,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BCD)。P126

A.娱乐性B.复杂性C.组织性D.规则性

18.丹尼尔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在(ABC)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A.产业结构B.就业结构C.阶级结构D.家庭结构

19.哈贝马斯认为,古希腊时期的广场型公共领域具有如下特点:(ABD)。P262

A.公私分明B.对话沟通C.关注市场D.讨论政治

20.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ABC)P262-263

A.古希腊广场型公共领域B.中世纪代表型公共领域

C.近现代资产阶级公共领域D.当代社会主义公共领域

21.哈贝马斯认为,实现语言的有效沟通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BCD)。P271

A.表达的可领会性B.陈述的真实性C.表达的真诚性D.言说的正当性

22.吉登斯认为,传递性经验是通过(AD)而形成的间接性经验。P300

A.知识信息B.人际交往C.群体互动D.通讯媒体

三、名词解释:

1.社会秩序(孔德)

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间稳定的有序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

2.实证阶段(孔德)

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

3.有机团结(迪尔凯姆)

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4.社会比率(迪尔凯姆)

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等。

5.集体表象(迪尔凯姆)

人们在社会交往或集体活动中形成的共有的集体观念,包括公众意见、社会心理、社会规范、道德理想和思维模式等。

6.社会形式(齐美尔)

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互动模式,是社会现实的表现形式,因此它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

7.社会唯名论

韦伯的立场被称为“社会唯名论”,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观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

8.合法权威(韦伯)

合法权威是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社会控制形式,无论是统治者行使权力,还是被统治者认可权力,都要以法律和规则为依据。

9.中程理论(默顿)

中程理论是一种介于微观描述和宏观概括之间的中介性社会学理论。这种社会学理论,不仅直接面对经验事实,而且能概括出不脱离经验事实的理论观点。

10.利益最小原则(霍曼斯)

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的关系来解释社会交换权力的形成。他认为,在社会交换行为中,如果一个人在交换中付出的成本大于对方,而获得的报酬却小于对方,那么他在交换中将获得支配对方和控制交换行为的权力。霍曼斯称之为“利益最小原则”。

11.稀有资源原则(霍曼斯)

在霍曼斯看来,如果一个人在交换行为中提供给其他人的东西是很难得的资源,他就能获得较高的交换权力,尤其在他提供的资源具有普遍性的需求时,他获得的交换权力就更大。

12.内部报酬(布劳)

内部报酬是从社会交换关系本身获得的报酬,内部报酬从内部交换获得;内部交换是带有非功利色彩的情感方面的交换,例如友谊、恋爱就属于内部交换;由内部交换而得到的内部报酬具有非功利的情感性质。

13.外部报酬(布劳)

外部报酬是从外部的社会交换中获得的报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从交换对方那里获取物质利益为目的的社会交换则属于外部交换,外部报酬具有功利性或属于物质利益。

14.场域(布迪厄)

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场域中有社会行动者、团体机构、制度和规则等因素存在,场域的本质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网络。

15.社会物理学(布迪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认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16.实践意识(吉登斯)

实践意识是有能力支配行为的感性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话语意识之间的“只做不说的意识”;实践意识具有日常性和惯例性。

四、简答题:

1.默顿是怎样批判结构功能主义?(见教材)

2.简述默顿提出的中程功能分析原则的基本内容。(见教材)

3.霍曼斯是怎样论述群体凝聚力的?(见教材)

4.柯林斯怎样论述社会冲突的根源?

5.加芬克尔是怎样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的?

首先,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具有权宜性。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者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而行动,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和特定的场景条件而行动,行动过程就是行动者在该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把有关的各种即时的相关因素联系整合起来的复杂的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进行了大量权宜性、创造性的努力和工作。其次,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具有情景组织性。常人方法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是在具体的局部的场景中完成的,任何社会行动都处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的,具有空间局部性。

再次,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索引性。索引性是指人们在实践行动中如在对话活动、情景互动中进行语言或体态表达时,互动双方往往省略(或者说隐含)双方共同知道的知识、信息,但这种省略或者不言明而隐含的知识、信息对彼此的互动并非没有影响。

最后,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和反思性。加芬克尔认为,尽管行动具有索引性,但行动还是可以观察和可描述的,也就是还是可以说明的。

6.丹尼尔•贝尔的学术立场是什么?

丹尼尔•贝尔的学术立场表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强调国家或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社会经济行为时,应充分考虑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因素和经济活动结果、经济调控政策的社会影响。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强调公众领域人人平等,私人领域个性自由,但是都应当有一定的规则与制约。

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强调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维护美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抵制具有刺激性和煽动性的文化现象。

7.丹尼尔•贝尔论述的中轴原理具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中轴原理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中轴原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功效性。

中轴原理不追求稳定不变的普遍性原则,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概括和回答各种新问题。不同的社会层面中有不同的中心因素或中轴原理,因此,不能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用这种“旋转着的中轴”研究社会问题,可以避免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根据的机械决定论。

8.福柯是如何论述权力和知识的关系的?

福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权力和知识的关系:

其一,知识是在权力的制约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没有脱离权力关系的抽象知识;

其二,权力离不开知识,不仅权力在特定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中形成,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权力;

其三,权力同知识不可分,只有在权力与知识的联系中才能把握权力的实质与作用。

9.福柯怎样论述西方社会纪律机制的极度扩张?

(1)纪律机制扩展为各种机构的普遍性运作方式;

(2)纪律功能不仅具有惩罚的消极功能,而且也具有了促进的积极功能;

(3)纪律机制渗透到一切非制度化的社会层面,使社会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得到了控制;

(4)纪律机制成为国家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或基本形式,监狱成为国家机器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10.布迪厄怎样论述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状态?

11.哈贝马斯怎样论述公共领域原初形态的特征?

哈贝马斯认为古希腊广场型公共领域是公共领域的原初形态,它具有如下特征:

(1)公共领域同私人领域有明确界限;

(2)公共领域的活动形式是对话和交往,在话语沟通中发挥舆论的作用;

(3)公共领域涉及的公共事务主要是政治生活、军事活动和体育、武力竞技等,而生产劳动和经济活动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领域里的事情。

12.哈贝马斯怎样论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性质、结构和内部矛盾?

(1)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同公共权力领域的中间地带;

(2)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中活动的人是有私有经济地位、从私人领域出发的自主的个人;

(3)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中,私人因共同的利益和目的而联系起来,并同公共权力机关发生矛盾;

(4)矛盾的主要内容是商品交换和社会交往的一般规则问题,亦即从公共权力出发还是私人利益出发确立和调整交换规则;

(5)矛盾的展开形式是话语交流和观点论证。

五、论述题:

1.布迪厄怎样论述场域的特点?如何借鉴布迪厄的场域观点开展社会学研究?

首先,场域对影响社会行动者及其实践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机制。

其次,场域表现为不同类别或不同形式,各种场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或阶级结构中存在的,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益要求和政治作用。

再次,场域都是关系的系统,而这些关系系统又独立于这些关系所确定的人群,具有客观性。

根据布迪厄的这些论述,开展社会学研究时,应当把研究对象放到场域关系中考察,既要重视场域环境对行动者的形塑机制,也要考虑场域包含的利益矛盾和***。

2.试述布迪厄关于社会资本特点的论述,对现实生活有何借鉴意义?

社会资本有如下特点:

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

其次,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它要通过某种制度性的关系来加强,否则就是变动不居的偶然联系,而不是作为具有稳定联系的社会网络;

再次,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只有当社会网络被行动者调动或利用时,它才能以某种能量或资源发挥资本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时它就是现实的社会资本,而当它未被调动和利用时,它仅仅是静态的网络关系,是潜在的社会资本,可见,社会资本是动态的实践性概念;

最后,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3.哈贝马斯如何论述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之间的关系?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哈贝马斯把社会行动区分为两大类: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并指出两类行动具有不同的规范结构。

目的理性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展开于主观与客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人与物之间,而交往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则展开于主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人与人之间。

目的理性行动把功利目标、手段选择、技术操作、价值测评和决策筹划等因素考虑周全,并使这些因素在目的理性行动中协调一致,这就是目的理性的规范结构。

交往行动的规范结构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按照真、诚、正、通四条原则行事(或根据交往理性行事),这也就是哈贝马斯追求的交往行动理性化。

哈贝马斯观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要把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等面对客观事物的行动同面对人的交往活动区分开,不能用对待物的原则或行为方式去对待人。

4.吉登斯怎样论述传递性经验?有什么现实意义?

十分发达的信息技术和通讯媒体,不仅加速了时空分离化和抽离化趋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传递性经验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经验。

传递性经验是通过知识信息和通讯媒体而形成的间接性经验,实质上是知识经验或信息经验。

只有在现代社会进入知识化或信息化时代,传递性经验才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基本经验,在某些社会领域中甚至是主要的生活经验。

传递性经验也是一种某物可以不在场的经验,因而是一种超越具体时空点位限制的可能性经验。

依靠信息传递而形成的高度现代性的生活经验,伴随着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作用,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瞬息万变的风险世界,同时也是一个蕴含无限机遇的、可供人们创造和选择的世界。并且,这是一个在全球时空范围内展开的可能世界。

上一篇:监理技术交底对外下一篇:浓浓母爱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