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变更的定义

2024-04-20

企业变更的定义(精选6篇)

篇1:企业变更的定义

企业文化的定义

定义1: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时代性、层次性。从管理的角度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流动的血液,为管理制度与管理实施供应足够能量的一个精神支持系统。

定义2: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在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

定义3: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定义4:

(1)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的规范。

(2)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

(3)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宗旨。

(4)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要为企业所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

(5)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

(6)企业文化就是传统氛围构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

(7)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8)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指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处世为人的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所在。

(9)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核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

(10)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道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定义5:是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时空。

四层含义:

①企业文化的质的规定性,是经营思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②企业文化像阳光空气一样,影响企业和员工的行为;

③企业文化是继承下来的,又是不断变革的;

④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棋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定义6: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

四层含义:

①企业文化不是思想政治工作 ;

②企业文化不是CIS ;

③企业文化是研究企业如何生存、竞争、发展的经营科学;

④企业文化是功利性的。

定义7:企业文化是特定企业内人们做事情的方式和结果,内涵极其广泛,既包含了内在的人们共同认可的精神观念,又包括了外在的行为表现和一切有形的物品设施。

定义8: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中要运用各种文化,包括各种经营文化和管理文化,企业运用企业文化以达到相应的目的。

定义9: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精神文明财富的总和,是代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企业精神力量的体现,是以人为本、做人做事相统一、实现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的转变,即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到文化人由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到文化经营;从胆商到情商、到智商;从随意管理到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从人治到法治、到自治的转变等等。

定义10: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其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以最强的经营管理机制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主体,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被基础的企业管理学说。

1.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

2.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

3.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4.被引用最多的国际公认的组织文化定义是沙因(Edgar H Schein)先生在《组织文化与领导》中的定义: 群体在解决其外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学得的一组基本假定,因为它们运作的很好,而被视为有效,因此传授给新成员,作为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感觉的正确方法。

5.孙兵先生定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6.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工作习惯。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支柱。简单来讲,就是在一个企业里把事情如何做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有时它更体现在细节之中,比如员工之间的谈话、员工间的关系、员工工作的方式。其实,不管有没有写出来,任何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员工言行、处事风格。

篇2:企业变更的定义

定义1:

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靠企业理念的驱动而形成的所谓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理想、精神和信念其中企业精神是核心

定义2:

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如何回答“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为谁而做”、“怎么做”等问题.其实质是如何看待顾客和员工

定义3:

企业理念是指一个企业的宗旨、经营哲学、价值观念和中长期战略.企业实施CS战略就必须从顾客需求出发制定经营理念,以此为指导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并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传递给顾客,使其获得印象,并做出反应

定义4:

所谓“企业理念”是指企业的基本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也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高宗旨和终极目的.长期稳定的产品质量是维系老顾客之根本

定义5:

企业理念是指企业经营哲学、经营宗旨、经营信念、经营理想和价值观,这是企业的灵魂, 也是Cl设计的基础.企业的行为系统是企业运行的全部规程策略,是使企业理念具体化的措施

定义6:

企业理念通常是指企业精神和指导思想,如有的企业确定“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一流声誉、一流效益、一流企业”,这五个“一流”就是反映了它的企业理念

定义7:

企业理念主要是指企业经营目标方针、企业信仰、企业座右铭、企业性格、精神标语.那些成就斐然的公司都有着明确的、积极的、深入人心的信仰

定义8:

它实际上是指实力相当的企业在产品质量和销售能力持平的情况下...所谓企业理念是指企业的经营方针或经营观念

定义9:

企业理念是指企业根据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化要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文化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由此而行成的整体氛围

定义10:

篇3: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定义及要素

探讨、分析成立时间不到二十年, 处于成长状态的中国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主要对报业集团企业文化进行界定, 并分析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概念

要给报业集团文化下定义, 首先必须了解企业文化的定义。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 理论界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述, 大致可以将这些观点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是一种价值观念。美国学者科特和赫斯克特持此种观点。他们认为,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的各个部门, 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威廉·大内认为, 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 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

二是认为企业文化是观念和物质的多重结合体。迪尔和肯尼迪认为, 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还有人认为, 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 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 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三是认为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 表现为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特征的行为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 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

四是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的氛围和外在的行为方式。它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 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

五是认为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 即指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 (1)

由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编写的《2006-2020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通常是指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综合与统一。狭义的企业文化, 通常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 即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企业价值观、理念、愿景、精神、道德、习惯、风尚等的综合与统一。这里所说的企业文化, 主要是指后者而言。 (2)

考察上述各种定义, 可以发现这些企业文化定义存有共同的要素:第一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第二为核心价值观的沟通和呈现机制, 无论是行为规范、氛围、外在的行为方式以及广义文化中的物质、制度、行为文化等方面都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沟通和呈现。因此, 为了研究的方便, 本文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公司的精神和持久的原则——是一套不需要外部调整的永恒指导原则。它对于公司内部的人拥有固有的价值和意义” (3) , 核心理念的沟通呈现机制是指核心价值观借以传播并实现沟通的文化沟通网络和呈现机制, 包括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文化网络等。

本文对企业文化作这样的界定, 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首先, 该定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企业文化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无论怎样定义, 其核心要素是确定的。该定义既包含了中外学者对企业文化定义的要点, 又没有拘泥于具体的定义形式, 列出了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 便于从这几个要素对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分析, 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从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所包含的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文化网络等方面考察报业集团企业文化, 可以对报业集团企业文化作一全面、综合的考察, 得出可靠的结论。因此该定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 该定义偏重于文化的软性特质, 有利于分析企业刚性制度与软性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关文化的定义有很多, 而且存在一种泛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的趋势。但在本质上, 文化仍属于精神范畴, 呈现出软性特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 既不同于硬性的物质生产资料, 也有别于刚性的规章制度。后两者可以体现企业文化的特质, 企业文化也为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 物质生产资料的良好运行提供了文化保证。一个成功的企业总有一个强势的企业文化作为保证, 公司的各项制度、物质生产资料的投入可以被借鉴、仿效, 但公司的企业文化却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因此, 该定义有利于厘清报业集团企业文化与其规章制度、企业战略以及其他刚性制度方面的关系。

第三, 这一定义更符合文化传播的规律和要求。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播行为, 理想的传播追求沟通和共享, 也只有达成沟通和共享的传播行为才是致效的传播。该定义包含了核心理念及其传播共享的要素, 意味着企业文化的传播不仅通过规章制度来实现, 更重要的是通过英雄人物、文化网络以及礼仪和仪式等非制度化的传播形式达到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分享。这是一种更人性的传播, 也是成功的企业文化所体现出的特质。因此, 从传播的角度看, 该定义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当前我国报业集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报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报业要在竞争中取胜, 占领制高点, 必须建设强企业文化, 事实上中国报业集团的佼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是符合强文化特质的。因此, 所谓报业集团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环境中, 中国报业集团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方面呈现的文化特质。

报业集团企业文化要素分析

报业集团企业文化要素的分析, 是分析报业集团企业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方面的文化要素。具体包含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所包含的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文化网络等要素。

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公司的精神和持久的原则——是一套不需要外部调整的永恒指导原则。它对于公司内部的人拥有固有的价值和意义” (4) 。价值观是任何企业文化的基石, 而核心价值观则是一个组织的基本理念和信仰, 是“世代相传的不朽思想” (5)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是企业领导人的个人信念和主张, 也不仅是几个高层管理者的约定和共识, 而是全体员工共同的精神追求。对员工而言, 核心价值观界定了“成功”这一概念的具体内容, 并建立了组织内部的成就标准。核心价值观不能与特定的文化或作业方法混为一谈, 也不能为了财务利益或短期权益而放弃核心价值观。无论外围的行为和活动怎样变化, 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如一, “甚至使我们受到惩罚, 我们依然如此” (6) 。这样才能够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同时, 仍然保持一种很强的公司身份认同, 才能引领企业不断发展, 实现企业愿景。

报业集团作为“企业”, 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应有之义, 而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也必然是报业集团文化的核心。重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传播与共享是报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重要任务。事实上, 中外发展良好的报业集团都有一套为其员工认同、信奉和实践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南方报业集团以“传播中华文化、承载民族记忆”为理想, 立志成为一家跨媒体的大型国际文化传媒集团, 下属子报《南方日报》的“高度决定影响力”、《南方周末》的“深入成就深度”、《南方都市报》的“办中国最好的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新闻创造价值”等分别体现了各个子报的核心价值观。又如日本《读卖新闻》的“读卖信条”:倡导有责任感的自由;在尊重个人尊严和基本人权的基础上, 追求人性主义的目标。立足国际主义, 为日本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通过真实公正的报道和有勇气肯担当的言论来回报读者的信赖。 (7) 再如《纽约时报》首席执行官珍妮特·鲁宾逊曾说:“阿道夫先生的理念今天仍然有效, 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创造、采集以及发布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和娱乐资讯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最高质量与最公正的新闻就是我们声誉的基础, 同时也是我们满足公众期望和获得政府信任的途径。” (8) 由此可以看出, 核心价值观对于报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英雄人物。所谓英雄人物即体现企业文化, 并为员工提供有形榜样的人。如果说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 那么英雄人物就是“这些价值观的人性化体现和组织力量的集中缩影” (9) , 成功的企业不乏英雄人物。按照迪尔和肯尼迪的归纳, 英雄具有以下影响:使成功有可能性, 也有人情味;提供榜样;对外作为公司的象征;留住企业的独特魅力;树立绩效标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英雄人物的存在不仅提供了可供其他员工效仿的行为, 更提供了一种精神, 一种境界, 一座值得攀登、超越的山峰, 这对知识分子聚集, 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报界来说更是如此。因此, 报业集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其企业文化必须提供英雄人物生存的土壤, 鼓励英雄人物的出现, 通过英雄人物的榜样力量带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共享。成功的报纸从不乏英雄的身影, 比如南方报业集团的沈颢、刘洲伟、陈朝华, 丁旺主持《中华工商时报》时期的胡舒立、方向明、水皮, 《体坛周报》的瞿优远, 等等。成功的报业需要不断涌现的英雄, 也只有英雄人物辈出的报业集团才是成功的报业集团。从这个意义上说, 南方报业集团应是中国最为成功的报业集团之一, 因此南方报业校园招聘引起的轰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礼仪和仪式。礼仪和仪式是公司日常生活中一些系统化和程序化的惯例。 (10) 按照迪尔和肯尼迪的解释, 礼仪即日常行为表现, 它向员工表明他们期望的行为方式是什么;仪式即盛大的典礼, 仪式可以生动而有力地提供公司支持与赞赏的范例。礼仪和仪式范围很广, 渗透到公司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 从录用到解聘, 再到提供报酬、会议形式、书写规范、谈话方式、奖赏仪式、游戏、庆典, 甚至工作本身也是仪式。礼仪和仪式的关键作用就在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将公司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达给每一位员工, 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沟通 (不是传播) , 让员工认同企业的做事风格, 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业界和学界通常认为确立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制定和颁布相关的规章制度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 就可以确保企业的顺利运行。国内研究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相关著述也多没有明确将礼仪和仪式纳入考察的范围, 报业集团自身也没有明确地将礼仪和仪式上升到构成集团企业文化要素的高度来对待。然而考察成功的报业集团, 我们仍可以发现礼仪和仪式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仍以南方报业集团为例, 南方报业的招聘录用机制体现了其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的文化理念, 为员工内部流动提供的“良性自由流动空间”又彰显了南方报业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追求人才流动的“泉涌效应”的人才观背后体现了以“包容、理性、创新、激情”为特质的“南方文化”。

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是指企业内部的非正式的传播网络, 它有别于企业内部正式的组织传播网络, 它以人际传播的形式发挥作用。文化网络是组织内部强有力的“沟通”工具, 不仅传播着企业的信念和价值观, 而且能够解释制度信息的真正含义。迪尔和肯尼迪认为说书人、牧师、小道消息传播者、谍报人员、耳边私语者和非正式团体构成了企业的文化网络, 发挥着传播、修饰和强化企业文化的价值观, 以实现价值观的真正“沟通”。迪尔、肯尼迪的文化网络的参照意义不在于说书人、牧师、谍报人员等文化网络的构成成分, 而在于文化网络通过人际传播形式以及非正式的组织传播形式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沟通作用。对习惯于通过“刚性”的组织形式传播企业价值观的中国企业来说, 探索如何通过“软性”的、更为人性化的传播方式传播企业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这也正是迪尔、肯尼迪关于文化网络的研究意义所在。

报业集团作为一个“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特殊“企业”, 一方面因为其“事业性质”决定了企业文化传播更偏重于“刚性”的组织传播形式, 另一方面则因为报业集团作为追求实现个人价值观的知识分子聚集的“企业”, 建立“软性”的文化网络传播形式显然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事实上, 但凡运用了一些“软性”传播方式的报业集团, 其价值观也能够被广泛地认同。比如《纽约时报》内部采用了一种报社内称之为“交通规则”的高级管理模式。这些规则包括对报纸和对工作环境的态度, 具体有:“待人诚实, 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 “宽容大度, 接受差异”, “敢于冒险, 勇于创新, 意识到失败偶尔出现”, “信息即力量, 需要大家分享”, “保持看待问题的多视角并要有幽默感”和“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极其神圣的新闻事业”。 (11) 在南方报业集团内部, 工作时间里从社长到集团其他领导的办公室的门永远是敞开的, 每一个普通的员工都可以推门而入, 员工找领导交谈从不会被拒绝, 能解决的为其解决, 不能解决的耐心解释。在编辑部里, 一个普通的采编人员有权利和报社的中高层领导针对办报平等地交换看法, 这在拥有6000名员工的南方报业集团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总体来看, 中国报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文化网络的因素还没有被足够重视。

结语

文章认为报业集团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环境中, 报业集团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方面呈现的文化特质。通过对报业集团企业文化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所包含的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文化网络等要素的分析, 可以得出报业集团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结论。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定义和要素, 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 包含核心价值观以及属于沟通呈现机制的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文化网络等要素;认为报业集团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环境中, 报业集团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方面呈现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文化网络

注释

1 刘光明:《企业文化》第3版,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年版, 第8页。

2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2006-2020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3页。

3 (4) (6) 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美]著, 真如译:《基业长青》,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年版, 第253页, 第253页, 第83页。

4 (5) 特伦斯·E·迪尔、艾伦·A·肯尼迪[美]著, 孙健敏、黄小勇、李原译:《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13页。

5 (7) 崔保国:《走进日本大报》,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年版, 第104页。

6 (8) (11) 马克·唐盖特[英], 许怡勤等译:《国际传媒巨擘品牌成长实录》,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年版, 第86页, 第93页。

篇4:重新定义企业的发展模式

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发展模式必须重新定义,好的商业模式可以创建一家伟大的公司。如何找到企业创新引擎?如何创新商业模式相关利益之间关系?价值链如何整合才变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从最初以有色金属起家,到近年进军移动互联产业,二十年来,正威集团把握了五次机遇,做了五次改变,完成了五次商业模式的转型。2015年4月18日下午,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2015全球总裁创新峰会上,正威集团副总裁章强就“互联网时代下商业模式创新”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以下为章强口述,《新营销》记者整理:

创造价值链接点

商业模式最大的本质就是价值链接点。一家企业作为一个基点,与外界可以产生多少有价值链接的点?能找到的点越多,越能进行有效链接,这种商业模式的价值也就越大。

在链接点方面,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抢银行。抢银行这一行为只有两个链接点。你需要钱,于是你就去一个钱的聚集地,把钱抢进自己的口袋。这是链接点最少的一种商业模式,但相应的法律代价也是极高的。

相反,一个伟大的、成功的商业模式,应该能够产生无数链接点。这些点的汇集同样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这些链接点的本质就是利益相关者。你做的一件事,能够让多少人参与进来,并且从中受益?

因此,在创业之初,创业者就应当思考:我做的事情跟哪些人有关?不仅与销售对象有关,还与供应商有关,可能还与竞争对手有关。如果这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那么过去这些从中获取了利益的人,他们会怎么样?这些问题不梳理清楚,他们很可能就会成为你创业的障碍。但通过科学的设计,他们又可以成为你的朋友,成为你的队友。

迎接合伙人时代

商业模式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它所呈现的形态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当你终于做成一种模式的时候,这种模式可能已经“过时”了。正威集团一直在做各种商业模式的探索,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种新的版本。正威集团会在今年推出新的产业模式7.0版本,充分运用互联网、众筹、基金等模式建立一个庞大的生态圈和生态系统,让更多的企业通过模式创新实现自己的梦想。

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技术的发展,更使得沟通的成本大大下降、效率大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暴利,只能是基于全民互动。你做的事情,应当是你热爱的、能给你带来乐趣的事情,但它未必会形成一个暴利品。

比如我们要投一个千亿级的项目。但任何公司宣称要投资千亿级的项目,听起来都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因为你把一千亿的资本投进去,这个行为并没有产生利益相关者。可能只有供应商。如果是地产开发,还会有工程队和设计院的参与。

那么,如何产生利益相关者?答案是,对项目进行拆分。把每一个项目都拆成一个生意包,拆分成一个有人愿意出钱或是出力的项目包。如此一来,这个项目包可能就会以基金的方式呈现,另外再招募团队来运营。如果对方既是投资人,又是团队,那么大家就以合伙的方式合作。

我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以前,创业者和老板是少数,职业经理人是多数。但我预感到,2015年之后,传统的从业格局会被打破,创业圈可能会变成合伙人的天下——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循着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基于技术手段的连接,去实现他们共同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一定不只是以货币价值去衡量的项目。

未来的社会,随着信息成本的降低和传播效率的提高,“去中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未来必然是一个大家合伙共同“玩游戏”的时代。

寻找需求增长点

从今天的全球消费市场来看,可能只有印度和非洲依然存在众多的消费需求未被满足。但大部分人的物质生活都已经比较充裕。举例来说,现在我们一般人家都已经拥有冰箱、彩电等基本生活消费资料,由此对于铜、铁等物资的需求也会呈现衰退趋势。因为大多数电器都不像手机那样一年一换,而是在很多年后才会出现更新的需求。

此次石油价格暴跌,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美国针对俄罗斯导演的一场“秘密战”,但我认为,油价暴跌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需求的衰退。因此,正威集团作为一家以有色金属产业链为主导的集团,尤其需要伸出各种触角去拥抱新思维,需要寻找新的需求增长点。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通病。一部电影上映,几周之后就会下线,由新的电影来补充。而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人们的物质需求所占比重持续减少,精神需求所占比重则在不断上升。大家对于瑞典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宜家家居,但有多少人知道,每年全球流行音乐的产值,有25%是由瑞典这个小小的北欧国家创造的。

当一个社会的精神需求都在增长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寻找痛点。如果给未来画一幅漫画,里面的图像很可能就是全民手里拿着放大镜,寻找别人的痛点。这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因为人人都更加关心别人,因为每个人的梦想、未来、甚至生存,都取决于别人的需求。

在一个企业里,成本最高的行为往往是开会。但在移动互联时代,完全可以利用微信开会来提高议事效率。借助技术手段,大家可以在不同空间组建临时会议群,还可以制定严格的议事规则、表决规则。会议组织者甚至可以向表现出色者、精彩发言者、优秀决策者发送红包,以示奖励。这些都是利用技术手段来去除痛点、产生“互联网+”之价值的方式。

篇5:成功物流企业的定义

我们正在进入伟大的跨界时代!这是一种趋势,不是传说中的体验。对此,我们可从常听到的“微刺激、定向降准、精准发力、双向调控、互联网金融、混合所有制”等新经济名词中获得感受,更可在“海外仓、落地配、冷宅配、车漫游、轻资产、物流保理,海掏物流、供应链理财、第四方利润”等大量涌现的物流术语中得到体会。

何谓跨界?你可以理解为从一种经营范围转变到另一种经营范围的模式改变。但这不是跨界的真正含义!任何改变如果只是渐变过程的话,则是进化。如果改变不是提升反而是降低层次,则是退化。如果改变只是在同一个层次平行移动,则是变化。

物流企业现在面对的是快速提升层次。这是一种能够用明确的标志、标准加以衡量的突变,是一种向上的、快速的演进。这就是跨界,是物流企业必须面对的环境巨变!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跨界环境下,我国物流企业应该制定和实施什么样的战略来主动应对,以避免“被退化”,或者陷入所谓“转型发展”的原地打转的泥潭?

提出这样尖锐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即以往那种渐变式的调整和转型再也拯救不了跨界巨变给物流企业带来的退化命运。因为,物流企业目前均遇到了“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尴尬局面。

因此,物流企业必须学会采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精准思维、管控思维、底线思维体系,制定本企业跨界发展战略,主动应对环境巨变,科学配置要素资源,才能涉苦海、求磐涅,快速穿越到更高层次的新生界,进入未来发展的新世界!

一、物流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跨界就是“闯关”,应充分做好应对准备

早在20年前,凯文•凯利这位互联网预言帝和“硅谷精神教父”就预测到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新生物种”的出现。

“如果2前你可以选择,你是选择规模大、稳定性好、航程长的帆船,还是选择规模小、稳定性差、航程短的蒸汽船?”在今年6月浙商理事会上,请来演讲的凯文•凯利一如既往地举着这个百举不厌的例子,用以说明企业必须拥有的大格局。

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先进的技术代表明天,不稳定状态更具有活力;成熟的范式代表过去,稳定充满了陈腐的秩序。今天,时代正重复过去的故事。以大数据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正在颠覆一切,大数据正在为时代划界!物流企业面临着不跨界毋宁死的生死关头。

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不再是敲打键盘,芯片无处不在,感知技术把所有的事和所有的物联系到了一起。新经济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在全球格局中,美国目前仍然是世界创新中心,我国正在接近成为世界创新中心的临界点,其标志性事件是我国的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奠定了发展新经济的坚实基础。

二、物流企业必须承受“三期叠加”之痛,但更应找到“欠景气”时期的干法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出现波动下滑,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32个月持续下滑,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期现指数、钢铁指数全部出现下滑,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落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落0.2个百分点。

物流指标尽管略好,但并不能说明物流业能够独善其身,反而说明物流业是其他产业经济活动的派生物,属于后置的引致性活动,因而指标具有滞后性。换句话说,物流企业将要承受的磨难才刚刚开始,对此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无独有偶,在今年9月召开的“创富共荣资本高峰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评论员姚景源表示“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态势应该是3-5年”。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认为“现在国内经济有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消化过去十年里两次经济过热的后遗症。”知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在今年的物流企业家年会上告戒物流企业: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是真正的冬天,30年来没见过的冬天,三到五年内企业最宏伟的蓝图就是活下来。

因此,面对严峻局面,物流企业不能只是等待,而必须找到逆境时期的“干法”。

稻盛和夫,中日友好人士,拥有两家世界500强公司,与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并驾齐驱,被世人称为企业“经营之圣”。其人生最为浓重的一笔是年在其78岁高龄的时候,接手并重整问题重重的日航,仅用一年时间就使这个严重亏损的企业一举扭亏为盈。今年6月,稻盛和夫在杭州举行的报告会上,发表了“干法--经营者应该如何工作”的主题演讲,受到全国名企业家的好评。

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的现在是过去经营的结果,将来的结果不能只靠今天努力,还必须有大格局;当对目标有着强烈渴望时就会具有创造力,创造力 = 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不景气的时候,也是最应该作好准备的时候,不妨利用这段时间,思考自己的产品、服务和市场。稻盛和夫在51年的经营生涯中亲手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却在功成名就时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他认为,企业家的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

三、物流企业只有精准把握现状问题、未来机遇,才能精准穿越到新世界

当前,物流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维度向量发生着巨变,使得企业原定“愿景、战略目标、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重新归零。因为,在过去稳定环境中制定的战略只适合渐进式演化,而当前任何超出原来预测范围的向量变化“增量”的导入都将改变企业既有演进轨道。如果企业不重新作出决策,继续在原有轨道上运行,反而意味着“脱轨”。按照巨变时的思考问题角度,物流企业环境向量“增量”导入主要包括: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推动政治环境巨变。在倍受关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决策布置的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的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然而,面对秩序调整,已经习惯于政府“关怀”的物流企业,在有关部委取消政策扶持资金、贷款贴息“引导”后,失去了知觉,面对跨界发展紧迫局面,却“不想投、不会投和不敢投”好项目。与此相反,一些附着在物流概念上的“新生物种”却在此时发力,盘算着多“拿下”几块便宜的地。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利好因素充满不确定性。10月底美联储宣布结束QE,至此史上最大的货币宽松“试验”宣告结束,退出QE对我国来说意味着人民币将面临贬值压力。另据研究分析,油价在连跌之后仍将继续下行,最大因素来自美国利用油价打击俄罗斯经济。油价下跌对我国是利好因素,可使前期刺激政策时期上游产业获得的暴利回吐,反哺下游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盈利状况。但是,这些利好因素能持续多久是不确定因素。

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趋势是中高速发展、优化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但如果继续依赖投资拉动,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明显。所以中高速发展,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均增速7%就足够了,这样做有利于调整结构,消化过剩产能,留出可持续发展空间。对此,物流企业需要明白无误地判断物流业走势:任何短期瞬时的指标反弹都是退潮当中回头浪,掀不起涟漪。例如,9月份物流业景气指数刚有所反弹,10月份就被还以脸色式的下跌1.5个百分点。未来发展,在国民经济年均增速7%的压力线下,物流业增速很难保持在12%以上高位运行。任何乐观的预测,都很难有说服力。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内增高”,从物流存量中攫红利,不要指望“外拔高”,靠宏观经济高增长带来企业“大发展、大繁荣”。因为,“大潮退去不回头,抽刀断水水更流”。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行业发展导向规划,不具短期刺激效应。伴随《规划》出台,物流企业期盼着能像上个《振兴规划》那样,带来红火的局面,但是做出误判了。本规划与上个规划相比,背景和目的不同,上个规划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海啸,刺激经济增长出台的,本规划是在“三期叠加”下,推进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出台的。政策环境不同,上个规划出台捆绑在10大产业振兴规划当中,具有造市效应,本规划出台没有这个环境,而且近一段时间以来,领导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形形色色”的电商。后续落地政策不明,上个规划后来形成国八条、国九条政策,但过程较长,而且落地难,执行难,本规划最终形成实惠政策,预计过程较长。配套措施不同,上个规划出台后,中央部委马上拿出了政策扶持资金、贴息等政策措施,本规划能否出台此类措施是未知因素。因此,对物流企业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是规划提出的几个大的发展方向和十二项重点工程。但方向也好、工程也好,最终都需要得到市场需求根本检验,这是干物流项目和做物流业务的逻辑起点。

大数据代表未来,先进技术正在颠覆落后商业模式。自以来,大数据一词被广泛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海量数据。“这是一场革命,大数据使得各个领域开始进入突变进程。”哈佛大学教授加里•金认为,所有领域都将开启这种快速演进的进程。大数据是新的石油,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其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乃至可视化都被看作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奥巴马政府宣布,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联合国也发布了大数据白皮书,指出大数据对于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机遇。麦肯锡公司的《大数据,是下一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的专题研究报告中提出,“海量数据的运用将成为未来增长的基础”。大数据带来的巨大价值正在被工商业界所认识。大数据观察事物方法的创新,对信息全息式的记录,不采用复杂数学模型,只采用“素描笔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用事实说话”般的数据结果使用正在向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认知世界方法,即以往那种“差不多、大概其”式的企业经营管理将再也没有用武之地,精准才是硬道理。

一部《大数据时代》的问世,将改写企业经营史。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爆炸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幕布。书中碎片化的观点和段落大意却恰恰给出了一个不争的公理:人类在自己操作造成的数据大爆炸里,只有采用更大的数据,才能救赎自己。在现实经营中,物流企业应该明白,大数据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例如,用手机一分钟拍一次移动景物,形成结果是照片。如果一分钟连续拍100次,形成结果是电影。大数据就是进行全部数据采样,通过数据积累实现量变到质变,从而实现记录活动痕迹、建立活动联系、利用活动规律、产生活动价值的大数据价值。例如“双十一”、“618”等无中生有的购物狂欢节都是精准求导,被打造出来的机遇“窗口”,有了这样的窗口就可以精准建立地区库存布局。

四、物流企业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只有干正确的事,才能正确的干事

采用辩证思维,全面认识“新常态”。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物流企业只有按照新常态布局,才能牢牢抓住机遇。眼前存在着困难,更孕育着先机。物流企业应精准把握自己的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才能精准地扬长避短、化危为机。在跨界发展的项目布局上,要精准地找准重点、抓住关键,采用实招。深刻理解跨界意义,在创新和创造中谋划跨界发展。

采用系统思维,做好跨界准备。物流企业跨界发展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开阔思路、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定位服务、制定方案、配置资源、安排项目、设施建设、运营辅导等各关键环节的统筹兼顾、循序渐进。首先,需要立足跨界长远发展,反观并思考企业今天存在的痈痹。其次,需要把握推动跨界的技术与管理进步因素,精准地找出跨界所需资源并进行配置。第三,避免零敲碎打、碎片化修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以及缺乏整体筹划的所谓“转型”,必须着力加强变革设计,实现管理与技术双突破。

采用战略思维,从大处着眼获得“早期收获”,从小处着手取得领先优势。物流企业的基业决定于企业的谋略。纵观国际国内经济物流大势,最大的不变就是变,一个“变”字考验物流企业的是在变中求不变的能力和运用这种能力的艺术。物流企业的经营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而物流企业坚守不变的是战略思维、战略定力、统筹能力。从大处着眼制定发展战略,是物流企业成功跨界的“早期收获”,可据此找准企业的“存在感”即定位。然后从小处即切入点着手配置资源要素,打响跨界发展的突破口战役即项目建设。

采用精准思维,精准地配置资源要素,形成推动跨界的项目。精准思维在物流企业跨界所起的作用上主要解决的是精准到位,避免战略规划尽说大话、笼而统之局面的出现。采用精准思维,按照跨界要求配置资源,目的是形成项目体系,以重点项目积极推进作为切入点,撕开一个突破口,以小变推大变、从小跨到大跨、积小胜为大胜,是解决“高屋建瓴提原则、空洞口号为措施”的有效方法,才不会照搬“已成功、待成功、伪成功”者的现成经验,使跨界措施避免被描述成不着边际的天方夜谭式的“宏伟蓝图”。

采用管控思维,建立战略转换成计划、模式、项目、运营及监控、评估机制。好的战略需要有好的执行力,战略管控是为了实现跨界发展目标,物流企业所采取的监督政策、控制程序和评价方法,是对战略实施过程的管理,目的是使资源要素、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的配置“跨界化”。建立战略转换体制机制,需要建立战略审计机制,对战略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重点是管理者将战略目标转换成行动计划的体制、机制与措施情况。为了便于评价,在战略审计中需要确立评价焦点,焦点指标涵盖内容主要是跨界措施的可操作性。

采用底线思维,明确经营不可逾越的“雷池”。随着一批港航、钢贸物流企业被披露存在重大欺诈行为和违法经营,曾经的“1+N”、“平台+基地”模式受到公众质疑。“上半年大会上交流经验,下半年法庭上唇枪舌剑”成为金融企业与钢贸企业翻脸的真实写照。这类企业出现问题不是偶然的,物流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一直以来,港航、钢贸物流企业是个难题,打着小算盘,想的永远是自己;武大郎开店,排挤战略人才;惰性大,深陷“熟练者的无能”;安于现状,没有战略意识,认为过去的经历就是成功之道;不讲诚信,以拖欠客户货款为快事;门口一对石狮子,大厅金盏吊灯子,老总打坐在金銮殿般办公室的紫檀凳子,已经见惯不惯。因此,对于物流企业来说,首先应该提高的是自身素质,需要树立底线思维。只有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才不至于使跨界变成“出界”。

五、只有重新定义物流,提前进行布局,物流企业才能取得跨界发展先机

企业要想跨界发展,就必须对未来的产品和服务“重新定义”。谷歌用“智能格局”重新定义手机,结果使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商诺基亚廉价出局。亚马逊用“网店”重新定义书店,结果使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兰登书屋完全失去定价权。数码相机用“数字产品”重新定义相机,打跨了机械相机,使世界最大的胶片生产企业柯达公司没有任何还手之力。苹果的iTunes用“单曲”重新定义唱片交易,不但使“专辑”再也做不成交易,更使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百代唱片公司,次大的唱片公司贝塔斯曼唱片公司倒地不起。因此,物流企业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即每当自己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迷失在被定义的黑夜里,不要把所有的痛苦都留在心里,相信自己的眼睛,让夜空中那颗会给出定义的“星”靠近你。

只有提前布局,才能赢得先机,获得“价值激发效应”。先进的管理学工具Logtriz研究表明,价值激发效应是企业提前布局,获得未来发展的“能量种子”,在后来某个时间点上,其运营模式迅速被市场认同,使得企业价值由原来的算术增长迅速转变为指数增长,从而获得企业价值激增的突变现象。这一现象,Logtriz从今年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市的三家典型电商,即聚美、京东和阿里的价值激发中得到了实证。用数据举例来说:

从创业到上市所用时间看,阿里,京东10年,聚美4年,说明市场对电商认同的时间变短;

从瞬时激发的公司市值看,阿里2370亿美元,京东285.7亿美元,聚美38.7亿美元,说明培育时间长的公司市值更大;

在基本面来方面,从年销售额看,阿里16295亿,京东1255亿,聚美50.72亿,从净利润看,阿里20.08亿,京东-0.5亿,聚美0.25亿,说明市场更看重前景收益;

在客户粘度方面,从平台上交易的商家数量看,阿里800万户,京东2.9万户,聚美0.17万户,从活跃用户看,阿里2.31亿人次,京东0.47亿人次,聚美0.105亿人次,说明粘度需要培育过程;

从订单量看,阿里1130亿个,京东3.23亿个,聚美0.36亿个,说明业务能力提高需要培育过程;

在设施能力与货物特性方面,从仓储中心数量看,阿里0个,京东86个,聚美4个,从客单价看,阿里136元,京东408元,聚美142.9元,说明货物价值越高越需要物流设施和管控能力。

对此,Logtriz方法对价值激发效应给出的概念模型是:

跨界成功 = 管理与技术 + 项目投资 + 运营模式适时投放

根据Logtriz的评价结果,目前的野蔬坊、在乎你、嘉特商城、拉手网、天天网、好乐买、麦包包等获得了“能量种子”;兰缪、尚品网、红孩子、唯品会、梦芭莎、玛莎玛索、凡客诚品等将会以“土狼”结盟的办法,对综合电商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击;苏宁易购、金象网、趣商品、珑柏、58同城等将会考虑大数据、工业4.0客户以及实体店与网店互动模式,构建未来以物流环境为突出标志的生态城。

根据实证分析,Logtriz通过筛法,给出了16个物流企业能够有效跨界的方向:

方向1:向平台“统治”供应链束的方向跨界,成为平台核心构件。随着大数据应用,目前已经出现供应链间合作并形成平台的案例。今后的竞争是平台与平台的竞争。平台是统治供应链束的“高级物种”。从而,Logtriz给出了供应链束形成的判断依据,以及物流企业如何快速发展成为平台不可或缺构件的充分必要条件和物理模型。

方向2:向生态圈“领导”实体网络的方向跨界,成为圈中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生态圈是为了满足需求,所有供应组织将本组织供应能力分解成不可再分的单元,将所有单元作为资源构建成的“供应云”即生态圈。在生态圈中,单个企业考虑的是如何用本企业优势去撬动生态圈的资源优势,以便领导好实体供应网络。在具体应用时,Logtriz给出了物流企业有效跨界进入生态圈,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在构建特定供应平台即“云供应”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如何成为优势资源,被配置进入“云供应”的方法体系。

方向16:向大数据服务“引领”物流调度方向跨界,成为精准物流即“第五方物流”与第五利润来源的创造者。跨界时代,大数据给物流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想象力。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初,彼得•德鲁克提出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以来,世界工商企业先后经历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第一利润,提高生产效率获取第二利润,压缩物流成本获取第三利润,实现信息共享和供应链管理获取第四利润阶段。Logtriz研究表明,今天我们已经来到通过大数据实现精准物流即第五方物流,获取第五利润的时代,从而给出了物流企业如何在第四方物流平台上构建大数据服务,指导物流调度,获取第五利润来源的物理模型。

采用跨界发展方法,制定跨界发展战略,实现变革式发展。跨界发展方法不是立足竞争,而是着眼变革,因为本界竞争取胜与跨界求生发展相比已经显得没有意义。Logtriz给出的跨界发展战略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即:

战略方向:明确给出物流企业今后长期发展方向,如何在未来大界当中的平台经济、生态圈、工业4.0、智慧社区、共同、进化、共生经济、协同商务、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网络社区、网络经济、大数据圈等层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战略目标:明确给出物流企业跨界的时间节点与标志性事件,对战略方向进行量化。与成功电商以互联网颠覆传统商业作为标志一样,物流企业跨界的时间节点,应选在大数据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点,标志性事件应以变革后的全新运营模式得到市场认同为准。

战略重点:首先是层次选择,例如,是进入平台经济还是进入智慧社区,这是对未来栖息地的选择,也称为对象产业战略;是选择本地区发展还是跨境国际化发展,又称为区域战略;是选择工业4.0客户实现共同进化,还是选择网络社区实现协同商务,被称为客户战略;是选择第三方物流升级版,还是选择第四、第五方物流,称之为服务战略。这四大战略重点,构成了物流企业跨界发展的具体战略路径。

战略执行: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完成战略重点任务,物流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进行的职能战略设计,包括服务功能定位、运营模式设计、服务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战略、客户服务战略、设施建设项目、数据平台项目、项目融资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支持战略等等方面作出的体制与机制安排,以保证公司的各项职能都必须按照战略目标协同互动。

物流的成功定义就是在于对社会资源有力的整合:

第三方物流内部的构成一般可分为两类:资产基础供应商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对于资产基础供应商而言,他们有自己的运输工具和仓库,他们通常实实在在地进行物流操作。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则是管理公司,不拥有或租赁资产,他们提供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专业管理顾客的物流功能。

广义的第三方物流可定义为两者结合.第三方物流因其所具有的专业化、规模化等优势在分组担企业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再造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成为21世纪物流发展的主流。随着“买方市场”在物流行业中迅速形成,物流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信誉度”很差的3pl公司自然很难赚钱,而有诚信的物流公司赚钱机会将大增。其二,服务至上这是一个老话题,但讲的最多,做得最少,许多物流公司就败在这个“服务”上面。

一、外部资源整合

包括是社会车辆资源整合,如“合同制”、“会员制”、“挂靠制”方式;社会仓库资源整合,如“租赁制”、“合建制”方式,以及仓储的“自管”、“托管”、“合管”形式;社会人力资源整合,如“录用制”、“合作制”、“加盟制”方式等。

二、内部资源整合

如人力资源整合,采取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特别对市场营销人员的激励机制。其它如多客户整合,多线路整合,多品种(产品)整合,多区域整合,多物流环节整合,管理费用整合等。

3pl公司一定要站在货主企业的同等高度,与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发展,达到双赢,这同样是3pl企业的成长之本,赚钱和发展之道。

三、遵守法规

许多3pl公司打“法规”的“擦边球”,比如超载超限运输,这是一些3pl公司赚钱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但短期内赚的一些钱,长期看却是巨大的损失。如超载运输引发的业界恶性竞争,最后使大家谁也赚不到钱。遵守法规,不只对国家社会,也对物流公司自己有着长远好处。“合法赚钱”才是长久之计。

四、体制灵活迅速

在国内发展壮大的3pl公司,大多是有灵活的体制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的民营物流企业。它们大量引进高学历管理人才,大胆启用新人,如远成、宝供、华宇、大田等。

物流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革新迅速,并已完全市场化。3pl公司要采用灵活的体制,随着市场和客户的变化而变化,把握瞬息万变的赚钱机会,随时做出正确的抉择。

五、保证15%毛利润

物流是一种服务,服务是有价的,为竞争而过于降低价格只会出现“豆腐渣工程”。

调查显示,3pl公司赢利较高的只有7%左右,微利的60%左右,基本盈亏平衡的是15%左右,亏损的有18%左右。

3pl企业追求的毛利润不能低于15%,这是近2年来所有3pl公司的共识,否则就会亏损。6个百分点的税率和6个百分点的管理费率(管理规范的企业在5个百分点左右),加上其他费用,3pl公司的成本在13个百分点左右。因此,毛利润低于15%的3pl公司也就无钱可赚了。

六、应用信息系统

有专家说,“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物流区别于传统的运输行业,其本质就在于物流有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兴起,得益于IT技术的高速发展,得益于部分高科技的应用,如GPS、北斗、路歌物流电商平台等。

物流发展到今天,也许只有车辆还需要人“驾驶”以外,大部分都可以由系统来完成并进行机械化全自动或半自动作业。3pl公司要想赚钱,就必须应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武装自身,不使自己落后于时代。

物流企业处理客户投诉的五大技巧:

海陆空专业物流运输大型货运代理企业,因其特殊性决定了在日常业务操作中会有客户投诉,如何处理好客户投诉并将投诉转为营销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危机公关,自然也就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日常业务中可能产生的操作失误

1.业务人员操作失误。计费重量确认有误;货物包装破损;单据制作不合格;报关/报验出现失误;运输时间延误;结关单据未及时返回;舱位无法保障;运输过程中货物丢失或损坏等情况。

2.销售人员操作失误。结算价格与所报价格有差别;与承诺的服务不符;对货物运输过程监控不利;与客户沟通不够,有意欺骗客户等。

3.供方操作失误。运输过程中货物丢失或损坏;送(提)货时不能按客户要求操作;承运工具未按预定时间起飞(航)等。

4.代理操作失误。对收货方的服务达不到对方要求,使收货方向发货方投诉而影响公司与发货方的合作关系等。

5.客户自身失误。客户方的业务员自身操作失误,但为免于处罚而转嫁给货代公司;客户方的业务员有自己的物流渠道,由于上司的压力或指定货而被迫合作,但在合作中有意刁难等。

6.不可抗力因素。天气、战争、罢工、事故等所造成的延误、损失等。

以上情况都会导致客户对公司的投诉,公司对客户投诉处理的不同结果,会使公司与客户的业务关系发生变化。

二、对不同的失误,客户有不同的反应

1.偶然并较小的失误,客户会抱怨。失误给客户造成的损失较小,但公司处理妥当,使多年的客户关系得以稳定。

2.连续的或较大的失误会遭到客户投诉。客户抱怨客服人员处理不当,而此时,客户又接到他的客户的投诉,转而投诉货代等。

3.连续投诉无果,使得客户沉默。由于工作失误,客户损失较大,几次沟通无结果。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般而言,通常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客户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另一种则是客户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继续与我们合作。

所有这些可以归纳为四步曲:客户抱怨、客户投诉、客户沉默、客户丢失。其实这些情况在刚出现时,只要妥善处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当客户对你进行投诉时,就已说明他还是想继续与你合作,只有当他对你失望,选择沉默,才会终止双方的合作。

三、正确处理,投诉会带来相应商机

1.一位客户的投诉得到了圆满解决,他会将此次满意的经历告诉他的客户,至少会是三个以上。据专业研究机构研究表明,对客户投诉的圆满解决,其广告效应比媒体广告效应高两到三倍。

2.问题被圆满解决了的投诉客户将会比其他客户更加忠诚,他们甚至会积极地赞美并宣传货代公司的产品及服务。

3.有效解决有难度的投诉,会提高客服人员今后与客户打交道的技巧。

四、客户投诉处理五大技巧

1.虚心接受客户投诉,耐心倾听对方诉说。客户只有在利益受到损害时才会投诉,作为客服人员要专心倾听,并对客户表示理解,并做好记要。待客户叙述完后,复述其主要内容并征询客户意见,对于较小的投诉,自己能解决的应马上答复客户。对于当时无法解答的,要做出时间承诺。在处理过程中无论进展如何,到承诺的时间一定要给客户答复,直至问题解决。

2.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当接到客户投诉时,首先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如果是本方的失误,首先要代表公司表示道歉,并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为其设计解决方案。对问题的解决,也许有三到四套解决方案,可将自己认为最佳的一套方案提供给客户,如果客户提出异议,可再换另一套,待客户确认后再实施。当问题解决后,至少还要有一到二次征求客户对该问题的处理意见,争取下一次的合作机会。

例如,某货运公司的A、B两名销售人员分别有一票FOB条款的货物,均配载在D轮从青岛经釜山转船前往纽约的航次上。开船后第二天,D轮在釜山港与另一艘船相撞,造成部分货物损失。接到船东的通知后,两位销售人员的解决方法如下:

A销售员:马上向客户催收运杂费,收到费用后才告诉客户有关船损一事。

B销售员:马上通知客户事故情况并询问该票货物是否已投保,积极协调承运人查询货物是否受损并及时向客户反馈。待问题解决后才向客户收费。

结果A的客户货物最终没有损失,但在知道真相后,对A及其公司表示不满并终止合作。B的客户事后给该公司写来了感谢信,并扩大了双方的合作范围。

3.承受压力,用心去做。当客户的利益受到损失时,着急是不可避免的,以至于会有一些过分的要求。作为客服人员此时应能承受压力,面对客户始终面带微笑,并用专业的知识、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

例如,某货运公司接到国外代理指示,有一票货物从国内出口到澳洲,发货人是国内的H公司,货运公司的业务员A与H公司业务员D联系定舱并上门取报关单据,D因为自己有运输渠道,不愿与A合作,而操作过程中又因航班延误等原因D对A出言不逊,不予配合。此时,A冷静处理,将H公司当重要客户对待。此后,D丢失了一套结关单据,A尽力帮其补齐。最终,A以自己的服务、能力赢得了D的信任,同时也得到了H公司的信任,使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

4.有理迁让,处理结果超出客户预期。纠纷出现后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不应回避。在客户联系你之前先与客户沟通,让他了解每一步进程,争取圆满解决并使最终结果超出客户的预期,让客户满意,从而达到在解决投诉的同时抓住下一次商机。

例如,C公司承揽一票30标箱的海运出口货物由青岛去日本,由于轮船暴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船公司甩舱。发货人知道后要求C公司赔偿因延误运输而产生的损失。

C公司首先向客户道歉,然后与船公司交涉,经过努力船公司同意该票货物改装3天后的班轮,考虑到客户损失将运费按八折收取。C公司经理还邀请船公司业务经理一起到客户处道歉,并将结果告诉客户,最终得到谅解。结果该纠纷圆满解决,货主方经理非常高兴,并表示:你们在处理纠纷的同时,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营销活动”。

5.长期合作,力争双赢。在处理投诉和纠纷的时候,一定要将长期合作、共赢、共存作为一个前提,以下技巧值得借鉴:

A、学会识别、分析问题;

B、要有宽阔的胸怀,敏捷的思维及超前的意识;

C、善于引导客户,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D、具备本行业丰富的专业知识,随时为客户提供咨询;

E、具备财务核算意识,始终以财务的杠杆来协调收放的力度;

F、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G、处理问题时留有回旋的余地,任何时候都不要将自己置于险境;

H、处理问题的同时,要学会把握商机。通过与对方的合作达到双方共同规避风险的共赢目的。

篇6:企业成长性的定义

“成长”的定义最早来源于生物学的研究,生物学上的成长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体积或重量的由小到大;二是能力的由弱到强,生命力的由成熟到衰老的过 程。经济管理学中的成长是一种变化和趋势,在经济学中,成长表现在数量的增 加,往往用增长代替,如“国民经济增长”、“消费指数增长”等;管理学中的成 长表现了一种趋势或者过程,如“企业成长”、“成长战略”、“素质成长”等。企业成长是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生存的目的,企业只有在生存的条件下才能谈的上发展,企业只有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大的收 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国外有关企业成长的理论主要是对企业成长的动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关于

企业成长定义的界定却很少。国内对企业成长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 2-1。表 2-1 关于企业成长的定

Tab.2-1 the definition of the enterprise growth

代表人物 定义

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本文对成长性的定义如下:企业成长性是以持续经营 为前提,以企业价值增长为最终目标的过程,企业成长过程的外在表现是企业规 模的由小到大,内在表现是企业素质的提高,是企业生存能力的由弱到强、企业 素质的由低到高、企业竞争力的由弱到强。

企业成长是质和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见图 2-1。企业在 义

成长过程中,质和量不可能脱离对方呈现单方面的增长。当企业的规模扩大,量 增长时,会促进质变的产生,因为质变的前提是量变,当量达到一定的基础必定 会引发企业质的提升。量的扩大会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能够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促进质的提高。同理,企业质的提高必定会促进量的增加,因为质的提高会促进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既定资源的基础上产品的数量会增加,同时企业的收入、利润等都会增加。

国外有关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

(1)古典企业成长理论

在古典经济学中,亚当#斯密最先对企业成长问题进行研究“斯密(1860)在5国富论6中通过对制针广制针程序的描述,阐述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

效应及其原因,认为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是分工,不同行业因分工不同,企业成长的机会将会不同,他把企业的雇佣人数和分工程度作为度量企业成长的指标”

后来马歇尔(1890)引入了外部经济!企业家生命有限性和居于垄断的企业避免竞

争的困难性这三个因素,认为企业不可能无限的成长,但如果企业所有者能够认

识到个人的生命和能力的有限性,用一种更为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替代个人所有

者的管理,就可以突破企业盛衰循环周期,说明了企业制度影响企业的成长“

(2)现代企业成长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的创立者科斯(1937)从交易成本的角度阐述了企业扩张的动力

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并认为/当追加的交易(它可以是通过价格机制协调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企业就变大;当企业家放弃对这些交易的组织时,企业就变

小0,把企业规模的大小看作企业成长的重要指标”与科斯的企业是对外部市场

价格机制的替代不同,彭罗斯(1959)从企业内部资源来考虑成长问题,认为:企

业的成长能力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

扩张的引致性因素又是限制性因素“彭罗斯将企业成长概括为包括企业的量的增 长(谊creaseinamount)和质的提高(inereaseinquality),企业的成长性包含素质与结

构的改善”马瑞斯(1963)分析了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认为企业的目标是成长率

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资源的供给增长要等于需求增长;企业成长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每年的增长速度不变“而企业的增长率包括产品需求增长率和资本增长 率,企业的目标就是将两种增长率同时最大化”可见在马瑞斯眼中企业的销售增

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可视为衡量企业成长的财务指标“

(3)近代企业成长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出现了一些专著,从企业成长的过程出发,着重考

察企业成长的发展阶段和路径,把企业看作一个活的生命体,动态地评价企业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及对策”如伊查克#爱迪思(Ichak.Adizes)的5企业生命周期6(1988 年),阿里#德赫斯(Ariede.Oeus)的5长寿企业6(l9%年)“伊查克#爱迪思

(1988)认为:如同生物体会经历出生!成长到死亡的生命历程一样,企业也有

一个产生!成长!老化!消亡的过程,但/规模和时间都不是引起成长和老化的原因0,企业的成长和老化主要是通过灵活性与可控性这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来

表现的,随着灵活性和可控性间关系的变化,企业可分为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

阶段!老化阶段”并认为资本不足和以销售为导向是成长阶段企业的主要财务特

征“

2.1.2国内有关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

杨杜(1996)从企业经营资源的数量!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特征四个侧面来考察企业的成长,指出企业成长包括量的成长和质的成长,即企业成长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数量扩张,还必须包括质的变化”企业一般是先追求规模扩张,再追求继续成长,然后会追求多样化“

吴世农、李常青和余玮(1999)提出,成长是一个上市企业在经营管理及发展趋势等多方面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特征;成长性的上市企业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股东权益报酬率高于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样的企业才有通过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并求得发展的机会或前提条件;二是企业的净利润与上期相比有一定的增幅,呈现出上升趋势,根据其成长的动力不同可分为外力型成长和内力型成长,根据其成长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成长和长期成长” 朱和平(2003)企业的成长性是指企业持续挖掘内外资源潜力,在一定时期的整体发展和扩张态势“企业的成长过程是指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企业的成长性由发展性!持续性和结构变革三方面内容组成“企业成长性是对企业成长能力的较长时期的总体概

括,它包括总结过去,鉴定现状和预测未来”可见,成长性不是仅仅指某一时点,而是要从连续的整体状态来考察“

马璐!胡江娴(2005)认为企业的成长性最根本的体现是企业能力的增强,包括企业的管理与整合能力!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力!企业的学习能力!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及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

高鹤(2006)认为企业的成长性就是企业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能否维持现有的经营状况,甚至具备更大的潜力“说明了企业的成长既要看当前的成长性,又要包括未来的成长性”

王怡(2007)认为成长性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表现在规模上,但不等同于规模的扩大,科学成长要求企业在规模由小变大的同时内在要素质量也要同步提高“科学成长应当是可以持续的”企业成长性

在当今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技术变革日益加快,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

杂,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维持和发展持久的成长能力和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企业成长没有固定的模式,也

不存在着统一的组织体制和成长道路,企业的制度结构和成长方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是一种动态的演绎过程“然而,尽管企业成长千差万别,我们仍然可以对企业的成长过程和内在要素进行研究,从中发掘出一些共同的因

素及其组合”这种总结工作有利于减少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起伏,为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一些支持“

由于人们对企业成长的理解及研究角度的差异,很难为企业成长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所属的行业不同,组织结构不同,其成长的内含

和外延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部门的报告中认为:/所谓

成长型中小企业,是指在较长时期(如5年以上)内,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

源的能力,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整体扩张的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中小企业”0

抛除企业的行业和组织结构的差异,从一般意义来看,企业的成长性是指企业持

续挖掘内外资源潜力,在一定时期的整体发展和扩张态势“企业的成长过程是指

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企业的成长性由发展性!持续性和

结构变革三方面内容组成“发展性是指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和整体扩张的扩张态

势;持续性是指企业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成长;结构变革是指企业的技术创

新!制度创新!产权结构!组织运作机制的变革和发展等”其中动态持续性发展

轨迹是成长的外部延续标志;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整体扩张是企业成长的量的积累过程;创新机制的构建!产权形式的变革和组织结构的发展等结构变革是成长的内在支撑机制和状态指标“

企业成长性理论

3.1国外理论发展现状

国外学者对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始于18世纪,在这个领域中,最早的研

究是亚当斯密(1776),他在古典经济学中用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解释了企

业成长问题”之后,企业成长性研究领域经过快速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

发展阶段:古典经济的企业成长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现代企业增长理论“

在古典经济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斯蒂格勒(王975)以企业的功能划分为

基础,根据产业寿命周期分析了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重新解释了基于规模

经历利益的企业成长与稳定的竞争均衡条件相容的原因;在现代企业理论阶

段,科斯(1937)从交易成本的角度阐述了企业扩张的动力是为了减少市场

交易费用,并认为企业扩张的动力与企业的追加交易成本呈正向比例关系” 马瑞斯(1963)认为企业的目标是成长率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增 长率应有产品需求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两方面组成,企业的目标就是将两方 面增长率同时最大化;在现代企业增长理论阶段,主要是考察企业成长的发 展阶段和方式,动态地评价企业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及对策”伊查克爱迪思认 为,企业与其他生命体一样,也要经历产生!成长!老化!消亡的生命周期,企业的成长和老化不是由时间和规模决定,而是通过灵活性与可控性这两大 因素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的,随着灵活性和可控性间关系的变灰暗从而产生不 同的生长阶段“

分析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规模经济角度分析,企业成长是以科斯的企业与市场相互替代理论为 出发点,主要是观察企业的外部环境”

(2)从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企业成长的出发点是组织规模的扩张以及企业文 化的不和谐性,主要是在观察企业的动态成长观“

(3)从基因组合角度分析,企业成长的出发点是企业内部管理过程和管理职 能的相互关系,主要是观察企业内部微观运作机理”

创业板公司成长性研究一以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为例

3.2国内理论发展现状

与国外的企业成长理论相比较,国内的企业成长理论发展还处于探索阶 段,还未形成系统性理论“在此列举一些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杨杜的企业成长论,基本观点是经营资源概念是理解企业成长的基础,未利用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内在原动力;现实的企业成长那个,是在竞争和未 利用资源这两种动力推动下的增值和质变过程;能够同时享受由规模经济” 成长经济和多样化经济所构成的最大限度的复合经济效益,是现代大企业得 以成功的原因“

有效竞争与企业成长,傅红岩(1998)以/环境决定论0作为研究的逻

辑前提,强调企业成长所需要的竞争环境”提出应在中国建立企业成长的有 效竞争机制,从分利用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利益的企业分布格 局,以消除中国多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1企业成长性界定

对于企业成长性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在此列举一些较 具代表性的观点:科斯(1937)企业成长性是由企业功能的扩大来体现;彭 罗斯(1959)企业成长主要是由规模大小是否扩张,以及获取资源能力是 否增强来表现;斯达巴克(1965)成长主要是指组织规模的持续扩张,而 发展则是指组织历史的延伸;托斯(1976)成长主要体现在销售额!资产 规模!员工等的增长,而以上指标属于成长性指标;特瓦沙和纽波特(1979)成长是指一个组织在其所属环境中生存!同时其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钱德勒(1992)成长主要表现在企业组织能力的增强以及市场范围的扩大” 本文认为:企业成长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结构的转换,及两者

间的互动过程“我们在认同企业也存在生命周期的同时,也需看到企业的成 长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而且不同成长阶段所 面临的影响因素不同或同一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企业成长 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要素质量的基础上,使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一种能力和状态,它决定了企业发 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程度“

(1)企业成长性可以于规模上体现”但是,它不等同于简单的规模扩大, 科学的成长要求企业在规模由小变大的同时,内在要素质量也同步提高“

(2)企业成长性是一个过程和发展趋势”研究企业的成长性要从企业过 去!现在和将来的变化趋势来研究,是一个动态研究“

(3)成长并不完全等同于发展”企业的发展是指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好的变化也包括不好的变化”企业的发展可能 表现为企业在行业内地位的提高,盈利能力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 影响的扩大,也可能是相反的表现“而企业的成长,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 企业规模扩大!盈利能力上升!在行业内的地位提高!社会影响扩大,也可 以理解为,成长属于正向的发展”

(4)财务指标能够直观的反映企业成长性的高低“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财 务指标,如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现金流动能力等,与历史水平相比较,通 过分析这些财务指标的变化,来判断企业的成长性”

上一篇:新闻晚知道2完整版下一篇:练声曲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