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诗歌介绍

2024-05-05

现在诗歌介绍(精选5篇)

篇1:现在诗歌介绍

关于《曾经,现在》诗歌

曾经,蓝蓝的天空,

小鸟在自由的飞翔,

雨后的`天空,

蓝天架起彩虹桥。

可是现在,

蓝天不见了,

小鸟不在了,

雨后的天空,

彩虹消失了。

曾经,繁茂的树林。

现在,不见了,

以前停在树上唱歌的小鸟,

现在,不叫了。

曾经,繁星点点的野花,

现在,枯萎了,

曾经,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

现在,失踪了。( )

环境为何变得如此糟糕?

为什么没有了鸟语花香?

从现在开始还不晚,

等到地球毁灭的那天就真的晚了!

从现在开始,

从我们做起,

给大地换上新装,

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篇2:现在诗歌介绍

今日白露与霜恋爱,

爬满青青庭院,

落下来,

融合我的晨时,

开了一排。

应是昨日清冷,

我的孩提时代,

在溪边蹂躏黄泥,

做成宫阙。

阳光应该会暖些,

却让城楼干裂,

而月光脉脉,

予我一些小小的色彩。

今儿个晨光,

日月并行,

而我少年时的星星,

倒映给斑点清露。

酒杯应该会暖些,

给渐冬的草坪上色,

抹成妖娆的.诗行。

等今夜,

夜今天开始等着。

等桃花夫人泡酒,

我饮个三杯两盏,

等暗潮沁润沙痕,

洗净昔时的多情句子,

我再送你寂哀的故事。

落落大方……

快递给明朝的红日,

可能晚一会儿去的,

太阳在西天死亡,

慢慢的,

篇3:现在诗歌介绍

首先,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杜甫过去的读者”一节中,倪教授引用车淑珊(Susan Cherniack)的观点,称黄庭坚对“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感受“似乎部分受到宋人对前代作品记忆的衰退的影响,这种衰退是11世纪印刷业迅速发展造成的结果”。按车淑珊这一观点见于其《中国宋代书籍文化与文本传播》〔“Book Culture and Textual Transmission in Sung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94(54)〕一文,相关内容(原文第48—51页)大意为:由于宋代印刷术的进步,书籍变得更加易得,人们不再需要像此前一样主要依靠记诵和誊抄来获取书籍。而这使得宋人读书不再如前人那样细致认真,并且对记诵前代典籍这一优良的阅读传统产生了消极影响。文中,车淑珊还引用了一段朱熹的言论以为佐证:

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如古人皆用竹简,除非大段有力底人方做得。若一介之士,如何置?……盖古人无本,除非首尾熟背得方得。至于讲诵者,也是都背得。然后从师受学。如东坡作《李氏山房藏书记》,那时书犹自难得。晁以道尝欲得《公》、《谷》传,遍求无之,后得一本,方传写得。今人连写也自厌烦了,所以读书苟简。(《朱子语类》卷十)

车淑珊的推论虽然不能说毫无道理,但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按朱熹这一段话原是针对当时学者贪多广阅的弊病而发,语气中带有十分明显的主观上的不满与嘲讽意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确乎存在的不良学术风气,但援此作为“宋人由于书籍易得而不再愿意记诵前代作品”的证据,显然并不十分合适。首先,宋代印刷术的进步的确促使了刻本的大量出现,再加上统治者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使得宋代书籍的数量明显多于前代,并且更为易得。然而在刻本流行的同时,誊抄这一简便易行且成本低廉的书籍获取方式实际上在宋代依然存在,而且一直到明清时期,传抄誊写依然是书籍流通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其次,强调学问和功力是整个宋代的学术风气,虽然确实存在一些学者因读书贪多求广以致博而不精的现象,但记诵前代经典这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宋代并未断绝。翻检《宋史》,有关宋人博闻强记的例证俯拾即是:

(郎简)幼孤贫,借书录之,多至成诵。(《郎简传》)

(黄庭坚)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黄庭坚传》)

(陈抟)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陈抟传》)

凡此种种,不遑备举。可见对于宋人来说,记诵前代经典作品的阅读习惯并没有衰退。至于足以代表有宋一代文学最高成就的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更是无不以学富五车、博闻强记而著名。而宋诗“学问化”的发展倾向,也正是在宋人对前代典籍熟知牢记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因此,车淑珊的观点并不完全符合宋代史实,更不足以证明“宋人对前代作品记忆的衰退”。倪教授对此未予详细考辨便加以引用,并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推导论证,以误证误,或有失于严谨。

其次,在论述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人对杜诗及杜甫“精神文库”的接受情况时,倪教授称唐代诗人“致力于记忆留传至初唐约4000首诗歌(约3300首六朝作品、《诗经》300首以及数百首古诗和楚辞)中的优秀作品”,并由此创建出了“一个与同代人共有的精神文库”。然而到了宋代,由于唐人作品的总数过于庞大,“现存杜诗有1400余首,加上李白的1100余首与白居易的3100余首诗歌,三位诗人的作品数目就已超过唐前所有诗歌的总和”,因此“宋代文人和今天的读者相似,已不可能再像他们的唐代前辈那样记住所有存诗。7、8世纪诗人的共有性精神文库在11世纪变为选择性精神文库”。黄庭坚作为一名宋代杜诗读者,“不可能在内心重建杜甫以及杜甫同代人在8世纪所拥有的独特的精神文库。因而,宋代文人的阅读是选择性的”。这一段论述实际上在史实与逻辑两个层面都存在问题。首先,从史实的层面来说,按清人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的统计,留传至清代的先唐诗歌作品已有近万首,这其中还不包括汉代以前的部分。由唐初至丁福保所在的清末,历经一千二百余年的时代变迁,尚有近万首诗歌历经劫难保存了下来,那么在去汉魏六朝未远的唐代,存诗数目必定远不止此。不知倪教授“留传至初唐约4000首诗歌(约3300首六朝作品、《诗经》300首以及数百首古诗和楚辞)”的统计数据从何得来。至于说“现存杜诗有1400余首,加上李白的1100余首与白居易的3100余首诗歌,三位诗人的作品数目就已超过唐前所有诗歌的总和”一句,更是无从说起。且不论倪教授所用的统计数据是“现存”的而非“当时”的,不足以代表三人的实际创作数量,即便将李、杜、白已经亡佚的全部诗歌都加进来,三位诗人的作品总数也绝不至于“超过唐前所有诗歌的总和”。其次,从逻辑的层面来讲,倪教授先称唐代诗人“致力于记忆留传至初唐约4000首诗歌中的优秀作品”,也就是说,唐人的“精神文库”并不包括那些不够优秀的前代诗歌遗产,他们的阅读同宋人一样也是选择性的。而这显然与后文所述的唐代诗人可以“记住所有存诗”自相矛盾。而即便唐人真的记住了前代的全部存诗,按倪教授的观点,唐代诗人的“精神文库”本由这留传下来的“4000首诗歌”构建而成,那么,无论唐人的诗歌总量是否已经庞大到使宋人“不可能再像他们的唐代前辈那样记住所有存诗”,都不会妨碍宋人“在内心重建杜甫以及杜甫同代人在8世纪所拥有的独特的精神文库”——他们只要记住那些“留传至初唐的约4000首诗歌”就可以了。因此,无论从史实还是逻辑的角度来看,倪教授的这一段论述都存在十分严重的漏洞,其论点并不能成立。

nlc202309081721

此外,在文章第四部分“《江汉》中的老马”一节中,倪教授先是引用了大段宇文所安对《江汉》一诗的解读作为立论基础,尤其强调了其对结尾“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一联的分析:“这是个奇特的自我象征世界,在老马的形象中达到顶峰,老马如同年迈的官员,在临终岁月应当被照顾而不是被放任至无休止地漫游。”“在此诗人也是一匹老马,他流离失所、独一无二,他的境遇不适宜于普通老马,与它们不同,他必须跋涉长途。”继而以此为前提,引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宇文所安的论述进行修正:“宇文所安或已意识到最末联关于老马的暗喻是一个典故,但对此他没有明确指出。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个典故不仅关系到最末联而且关联全诗。诗中‘老马’正是朱熹(1230—1300)所谓‘缝罅处’,全诗通过它‘脉络自开’。它也是本诗‘第二重’意义的关键。”并指出杜甫所用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按倪教授颇费周折所提出的这一观点,实则并不能算是创新之见。关于《江汉》中“老马”一词的用典,在各类杜诗注本中早有论及。如仇兆鳌《杜诗详注》“老马之智可用,出《韩非子》”、顾宸《杜律注解》“盖即管仲之事而翻案用之”等。而宇文所安对《江汉》一诗末联有失偏颇的解释,南京大学的莫砺锋先生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曾予以指出:“宇文对‘老马’的理解可能源于《韩诗外传》卷八田子方同情被弃老马的故事,但我认为这是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之典,正如仇注卷二三引周甸之言:‘不必取长途,取其智而不取其力。’这种理解才与‘落日心犹壮’句相合,而宇文的读法显然与全诗旨意捍格难合。”(《〈初唐诗〉、〈盛唐诗〉书评》,《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而这一批评意见也早已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倪教授以宇文所安的一则学界公认并不恰当的解释作为引论,详加评述后做出一段算不上新见的修正,若非对已有学术成果疏于考察,则不免失之繁冗。

另外,在“《江汉》中的老马”一节的末尾部分,倪教授在对另外五首含有“老马”意象的杜诗的用典进行了分析之后,认为《江汉》中的“老马”一词可能蕴含有《韩非子》中的识途老马、《韩诗外传》中被遗弃的老马和《诗经》中“反为驹”的老马等三重涵义。在此基础上,倪教授对整首诗的尾联做出了解释:“诗歌最末两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主语或许并非特指,只是通常意义上的‘他们’,正如宇文所安所译。但更可能特指统治者们,就像《韩非子》‘识途老马’故事中的齐桓公。末联第1句,正是这些统治者‘存’了老马。在唐诗中,末联两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含义是相当普遍的,因而‘统治者’也可能同样是末联第2句的主语。在这种理解下,末联第2句的含义即为:由于老马(即杜甫)‘识途’,统治者(即唐代宗)便无须再走遥远的路途,而能选择一条更好更合适的道路。”在这里,倪教授对此诗的尾联似乎给出了一种迥异于前人的新颖解释。然而这种解释是否真的符合诗意,笔者认为仍有进一步推敲的必要。首先,从词意的角度来讲,按照倪教授的说法,“长途”相对于“更好更合适的道路”而言,应当是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的“遥远的路途”,也即绕远路的意思。然而检索《全唐诗》中提到“长途”一词的诗句,如“连镳赴长途,五马当路嘶”(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大战希游刃,长途在着鞭”(张祜《送韦正字贯赴制举》)、“南国贤侯待德风,长途仍借九花骢”(徐夤《送王校书往清源》)等,其中的“长途”二字虽然也是指“遥远的路途”,但更多着意于强调路程的漫长艰辛,或表达任重道远之意,并没有体现出“绕远路”这样一层偏于否定的意思。其次,从结构与文义的角度来讲,《江汉》前三联皆以作者本人作为抒情摹景的动作发出者。如果尾联按倪教授所说的那样,以两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含义,并将主语换成“统治者”,不仅这种转换会显得扞格突兀,而且还会使结尾与前三联产生十分明显的割裂感,使全诗的文气不够流畅。同时,还会让“老马”一词所蕴含的原本丰富的涵义变得单薄,不足以体现出杜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热切志意,削弱了结尾的情感力度。

然而,尽管倪教授此文对杜甫诗的个人解读尚存有对史料与文献疏于考辨、论证逻辑不够严密等问题,但全文在理论方法层面,依然有着不可磨灭的闪光点。其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观察视角、融贯中西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诗歌文学本体的重视,都是值得我们吸收与借鉴的。面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应当本着平和的心态与客观审慎的态度,“既肯定其带有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论素养和思维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颖的观点,也指出他们在文本解读、诗意阐释以及论点归纳等方面的错误和不足”(莫砺锋《新旧方法之我见》,见《宁钝斋杂著》,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以其所长,补己所短,以期为古典文学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篇4:《圣火中国》现在诗歌

啊,中国

亚运圣火

迎来你雄狮震吼

抖落灰尘

抖落阴影

抖落你四十一年仍觉压抑的痛苦

这光洁的圣火

光耀亚洲

照亮你——中国

啊,中国

你从来不是病夫

只是曾经沉睡了的`雄狮

四十一年前,你便站起

四十一年后,你又点燃属于你的圣火

照亮东方,照亮亚洲

代表团结,代表友谊

这圣火点燃了全球期待的心火

啊,中国

亚运圣火

迎来你雄狮的震吼

吼出污秽

吼出希望

吼出你四十一年来最强音

这光洁的圣火

光耀亚洲

篇5:现在诗歌:欣赏

此,想拿起身边的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字、一顿符号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可惜此却无能无法坚持下去。

随着窗外的风吹进,桌上的历史纸张也散落在了地面。

有的甚至随风飞向了外面的天空。

飞的越来越远…越来越高…最后不知消失在汪洋大海或是田野乡村还是繁华闹区。

但是有的却无法忘怀!藕断却还丝连…就像一份承诺!

缘不知缘是否为尽…是否未散…

那不是最美的遇见

友人托我写的文章,不过是“最美的遇见”。兴许那时她正遇见一份美好的爱情,想和故事媲美。那些零零总总,都是许久以前的事了,只是约模记得她的所托,内心里一直没有关于美好爱情的沉淀,于是写不出。夜半,寒咳醒来,电脑硬盘仍呜呜地转动,音响里一路唱着京腔秦曲,我想起那个故事,不过,却不是最美的遇见。

在初冬来临的时候,她去往那个城市。那是一个,有着美丽的鲜花的城市,你走在街上或道路上,随处可见,置身于随意一处花丛边,仿佛能忘却一切不美好的事,那些朵朵鲜花,像是耗尽了生命来展示她们最美的年华。后来待她回忆起来,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走出车站,她徘徊在地铁和公交之间,她看着一张张拥挤中的激情充沛的脸,下意识的后退了一步,于是,转过身转进了一辆出租车。

周日的下午,他定了回程的飞机,走出机场,便是他熟悉的城市,有有关他成长的所有记忆。他第一次离开,不得不离开,亦带着伤痛的心离开,谁也不知道他竟这么快就回来了,也许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如果早晓得他会这么快就回来,他都不必向她苦苦哀求,她也不会离她而去。她到底是走了,他仅仅离开了一个月,她就走了。后来他说,她的爱情,经不起别离,更经不起等待。

他走出机场就赶往公司,冬天渐至,但这个城市丝毫没有一点冷意。他带着不紧不慢的心情,从一个红灯,到另一个红灯,直到在那个车站的红灯路口,他看见一个女子,拖着拉杆箱,站立在地铁与公交之间,静静的看着路边的正开的灼热的三角梅。她兴许也看见他了,兴许又根本就没看见,他不知道,他也想象着自己曾经深爱了两年的女子,想象着她决绝地离开这座城市时的样子,待他回过身来,那个远处的女子已经转进一辆出租车里。

整个星期,她都躲在狭小的屋里,抽烟,哭泣,发呆,睡觉。就这样,过着她以为再也站不起来的混沌的日子。每天也接到电话,若不是朋友的关心,就是那些关于情感的旧事,却又不是情事,而是一段感情结束之后的利益清算,她不想计较,却又无力背负,于是就这样纠缠着,争吵着,然后在挂掉电话后因为一段感情变得模糊丑恶而放声嚎哭。

回到他原本的安逸生活着的城市,却是没有了她的城市,他仿佛痛苦的站不起来。而恰是这个时候,她安慰他,给他一个可以埋下头的肩膀,虽然那是一个柔弱的肩膀。他们相识多年,是朋友,又甚朋友,两颗柔弱的心碰撞在一起。终于,他们无可防备的越过了最后的界限。

一个星期后,她走出房门,阳光刺眼,她对着迎面的人微笑,她发信告诉所有人她生活的很好,是想大家知道,那些看似无法承受的伤害,到底还不是鲜活的走过来了。她本来就喜欢一个受过伤的女人在洗净铅华后再次很干净很从容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她去一家公司面试一份工作,第二天,就接到了试用通知,她没有思考和顾虑太多,她只要一个能让她安静歇息的地方,她能得心应手的处理那些琐事,于是她去了。

他回到公司处理零碎的琐事,但他不知道,下一秒,他又几时会被调走,但他可以确定的是,他总不会一直留在总部的,一来他想要走出去锻炼自己,二来工作调度,也是上级早已指定好的分配。

她看见他,觉得那是一张干净腼腆的脸。因为不熟悉公司状况,她去询问他一些项目上的事情。他说了很多,她一直看着他的眼睛。她觉得那是一个多话的人,而她,已经很久没有那样滔滔不绝地说过话了。

他看见她,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又说不出具体来。她问他关于公司运作的项目,他说了很多,是想她能尽快融入公司,是想她工作做的漂亮。

这便是他们最初的遇见,却不是最美的遇见。后来,他对她说,为什么不是早一点,好比那个周日的下午。

整个冬天,他都和那个越过最后一条界线的`女子在一起,偎依,缠绵。

整个冬天,她嘴里说着没事,却过着半生半死的日子。

在最寒冷的时候,她终于抵不住,病倒了,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许久后,她第一次落泪,在最脆弱的时候,她仍然想念在另一个城市的那个和她共同生活过的男人,那个到底也曾对他呵护备至的男人,但却也是把她的生活践踏的面目全非的男人,想着想着,眼泪就止不住地流。这时,电话响起,她拿起来看,是他。她想起那一张腼腆的脸来。

还是头一天的时候,他就知道她病了。第二天,果真她的办公桌上空荡荡的,他看不见她,他猜想她大概是病得不轻。于是给她问候,叮嘱她吃药,让她照顾好身体。

生活再回到原位的时候,一切都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都一致说还不是爱,至少那时还没有。

他只是觉得那是一个柔情又有才情的女子,和她有说不完的话,和她有喜悦的心情。

她只是觉得,在阴沉沉的天空里,有一个每天不停对她说话的人,期间有开心,而时间的推移,她对这种开心有了些许的依赖。

直到他们的依赖成了两个人的。他们才发现可能有些危险。怕那会与爱有关。

然而爱情来的时候,却挡不住。

他牵起她的手时,是春天快要到来的一个阳光美丽的日子。他说,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冰冷的手,他把她的两只手捧在他的掌心。

她从未被那样一双宽大而厚实的手捧着,印象中除了父亲。她恋爱过两次,但都没有那样的感觉,她紧张的手心都出了汗。

她爱父亲,爱父亲一样的男人,有着生活的沧桑,能为她抚平生活的一切不平坦。

但他分明只是个大男孩儿。

她回忆着曾经深爱的那个大自己半岁的男人,可他并未给她带来什么,反而,她还要为他打理事业和生活的一切。她再次凝望着那一张腼腆的脸,她突然很想改变一下自己的陈旧的思想,她也想年轻一回,不用再做一个举止间尽显成熟的女人。她本来就还年轻,她回想,她都没有任性过。

他凝视着眼前的那个女人,她竟吸引了他所有的目光。他知道,她有读不完的故事,他想探究,他不知道换做别的男人,是否也会这样,但是除此,他还想保护她,给她温暖。

他也想那个在他一回到这个城市时安慰的他女子,那个一样也柔弱的女子,他以为生活本就是那样过下去,她给了他,于是两个人就那样,温温吞吞的过下去,不好也不坏。但是他动摇了,面对这个突然走进生活的让他有些不知所措的女子,他动摇了他曾经的想法和关于生活的计量。

他对她说,为什么不是早一点,好比那个周日的下午。

他不想伤害任何人,但他又想随着自己的想法而活。

她迷失在地铁,她故意让他找不见,直到真的丢了,谁也找不到谁,她有些着急。等到他满头大汗地找到她时,她迎合上他紧紧的拥抱。

在整个的春天里,他们牵手走遍了城市的大半个角落。

他们只牵手,有时也拥吻。她没有谈过这样的恋情,尽管每个人的恋情都是这样。她的第一份恋情尚小,没有什么记忆,而第二份呢,只记得每一天为那个男人操持着一切,没有单纯又美好的温存。于是和他度过的每一天,在她的心中都充满了美好和喜悦。

他给她买甜筒雪糕,以前她只觉得那是小女生的吃的廉价食品。接过他手里的甜筒雪糕,她尝到了甜蜜的味道。于是后来她总喜欢让他从很远的地方为她去买甜筒雪糕,她喜欢看见雪糕快要融化在他手上的刹那,然后两个人争先恐后地吃起来。在她的足迹里,她从来没有那样任性过。

美好的时候,时间再长也是短。

很快,他又要被公司调配出去。他们从来就没有过任何许诺。他走的很干脆,她亦没有送他。只是在临行的前一晚,他们一场接一场的看电影,就像最初相识时那样,他们坐在电影院里相同的位置,一场接一场的看下去。她看见他留在钱包里的电影票,她不知道,关于那些一并的记忆,他会保留到好久。

没有期许的等待果然更容易些,他不必让她等,她亦不必为等他。

只是想念滋生。

他每天隐藏想念,隐藏自己带给她不负责任的伤痛。他不再联系那个和生活有着原计的女子,他知道,他越是疯长的想念现在的她,就越是证明他对那个女子的情义无关于爱。

她每天不断的说服自己,说服那无果的爱情。

某一天,某一个相同的时刻,两个人止不住的寻找对方,然后不住的诉说,其实只有两个字,那便是想念。

她依旧等他,只是累了便走。

门当户对——亘古不变的真理

近几天来,无意中翻起《悲惨世界》这部长篇小说,不觉神神秘的被吸引。看到奥古斯汀与泰奥多尔的爱情悲剧之后,我的脑海中只有门当户对这四个字。泰奥多尔的做诶艺术家的浪漫与上层家族的生活方式,丝毫没有让奥古斯汀这么一个小工厂主的女儿有能真正进入他的世界的缝隙,更别说途径。不光是经济上的不合适,更深层的在他们的精神世界。泰奥多尔是一个艺术家,文中曾用天才来说他,而奥古斯汀只是一个小家庭的女儿,没有饱读诗书,没有社交经验,那么纯朴无暇,尽管在俩人婚后她为了挽回失败的婚姻,尽力弥补这些不足,但毫无疑问他还是失败了。奥古斯汀甚至向丈夫的情人公爵夫人请教如何才能留住男人的心,公爵夫人“热心”的传授他秘诀:“让这些人来追求我们是好的,可是如果和他们结婚,那就翻了严重的错误。我们这些女人,应该崇拜天才,应该把他们当成一出戏一样欣赏,可是千万不要跟他们共同生活。呸!和天才在一起生活,就等于坐在包厢里向上那些人的歌剧,却跑到后台去看布景的机关……”而奥古斯丁偏偏这样。不由想到了现实中的我们。多少分分合合。恋爱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超乎想象的甜蜜,恨不得分分钟在一起,但真的面对柴米油盐的时候,一切仿佛都从梦中突然回到现实,最最朴实的生活成了两个人感情失败的催化剂。

最近怎么地了

今天的班不如昨天,相比较来说,昨天好幸福,没人管我。无忧无虑的上着网,今天要带个新人,见第一眼就不是很喜欢啊。矮矮胖胖的,感觉没啥亲切感,所以一天都很提不起精神来。

上午在八楼叫她用非编,很冷,今天大雾的天气对我的影响很大很大很大,心里极其压抑,压抑的想哭。我这是咋了……这班上的我很郁闷,干了好多很欠很欠的事情,我怎么就那么不稳重,怎么就那么踏实不下来。甚至连和谁说说都不知道怎么说,都不知道该如何说起,这种感觉只能我自己慢慢消化,很难受……

快吃饭的,橙子来跟我说,新闻部的李老师要给我们发羽绒服了,只限五个,五个啊……不多说什么。不想要红色的了。所以不是兴致很高。不过五个名额也很难得啊。

中午吃饭特快,可能也只有我和橙子才知道其中的奥秘吧。不想多说话,不想说废话,一直吃吃吃。很快解决。我怎么那么多毛病呢,事怎么那么多呢。下午去八楼和三楼学习。期间橙子去三楼找我,我们俩在门口谈了好久好久,好像是偷情的俩人。窸窸窣窣的。对于某些同事真是一言难进啊,我的同情心又总是作祟,我管不好我自己。不是我上班,是班把我上神经了

然后回到14楼。发现连我坐到地方都没有了。想给刘阿姨打电话,就去一楼转转。橙子让我去四楼找他们的人聊天。我就是那么好劝,说两句我说就去了啊。跟那三个不是很熟悉的男生说着说那。但是心里还是很不踏实。接着去拿羽绒服,还好不是红色,紫色的。回到14,试试,偏小。决定给我妹妹。

今天大侄子两岁了,手机日历里我是这样写的。想去,但是得知他们去外面吃,我不认识,算了吧,还是算了吧。下班提前走会,和橙子推车走到车站,说了很多很多。这才是我最最痛快的时候,想什么说什么。痛快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虽然今天几乎没有喜和乐吧……突然觉自己过得很惨。

等车又是很久,无奈上了641,东西真的很多啊。还坐在一个有台阶的位置,膝盖一直呈45°。很窝得慌。一路上就这样窝着。飞信上曾经在校内上认识一个大帅哥左某人。跟我聊会天,当老师,真好。一路上腿难受,膝盖疼死了。同样的位置,不同的心情。那次是从未开始,这次却已经结束。

恩。好。行……

潇洒地走

人要经历多少,才会看清生命的真实面孔?又要看过多少、想过多少才会停止用梦一样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一切,从而抚平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那段沟壑;要受多少挫折才会被世俗之中那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无奈所驯服……

“回头多少个秋,寻遍了却又偏失去,未盼却在手,我得到没有,没法解释得失错漏……”

夜晚,桔黄色的灯光里听陈百强的《一生何求》,真是有太多的感慨。

人生是一次漫漫旅程,不同的路线会带来不同的故事,而一个人永远不会知道他自己所放弃的那条路线会出现怎样酸甜苦辣涩的情节,又会同怎样的一些人相识相知相亲相爱。

“一生何求,曾妥协也试过拥有,梦内也亦缤纷,一消散哪里收,一生何求……没料到我所失的竟是我的所有”

生命之中的许多都无需注视而自己又别无选择,正如一年有四季,四季有花开花落……此时此刻,清冽明亮的音符纷纷扬扬洒落。单薄的自己依然执著地伫立其中,一种恬淡的滋味正铺满心路……噢!还是潇洒地走好人生之路吧。

作者浪子情的文集

那一刻 她们相遇了

方丈静坐在一棵树下纳凉

面前放着一杯清水

方丈睁眼间

一片树叶落进了杯中

漂浮 旋转 跳动

时间仿佛静止

慢慢的树叶沉入杯底

杯中的水逐渐变了颜色

方丈端起这杯水饮下

… … … …

纵然千百种滋味

方丈抬头看了看

又低下看着杯底的那一片树叶

陷入沉思

多么慎重的相遇

上一篇:团员个人总结300字下一篇:专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