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2024-04-20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精选6篇)

篇1: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高一期末复习之诗歌鉴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练习操作;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炼字型

答题示例: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04浙)

练习操作;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第三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答题示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提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练习操作: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写梦魂,不着自己现实处境一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课堂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提问:请谈谈“侵”“拂”两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篇2: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能力层级要求最高的一道题(E级),分值一般为8分。高难度和高分值,使得广大考生既失分严重又心有不甘。纠其原因,瓶颈往往在于答题不得要领。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题的探究和梳理,提炼出了古诗词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应景意境?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第12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高考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高考参考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三、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范式]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二诊)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17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高考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五、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范式]思结构 +(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虑主旨(它对突出全诗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高考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六、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 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高考参考答案]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篇3: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初探

高考古诗鉴赏题模式归类

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2、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4、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5、第五种模式:一词统领型

6、第六种模式:观点不同型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

答:

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描绘画面)

2、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概括特点)

3、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分析感情)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

3、提问变体: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 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 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

(2) 联想和想象, 又叫虚实结合。 (3) 对比。

(4) 白描。如“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 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 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 比喻。 (3) 拟人。 (4) 夸张。 (5) 双关。 (6) 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1、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点明手法)

2、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阐释运用)

3、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分析效果)

三、分析语言型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2)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其答题思路是: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总评价) “黄莺儿”是儿化音, 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析效果)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点感情)

答题模式:

明特色 (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列例证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感情 (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或:答题格式是:总评价+析效果 (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 +点感情 (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四、一词 (句) 领全诗型

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设题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 全诗的感情调、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其答题思路是:

(1)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范式:虑主旨 (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思结构 (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唐诗, 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虑主旨)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思结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五、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 应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描景象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情境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影, 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 指闭目静坐, 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发出低呤, 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由于山林幽暗, 似乎显得阴冷 (释含义, 描景象)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意境) (点情境)

六、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 有人那样认为, 你觉得呢?解答分析:依据原诗 (词) 作答, 一定要从原诗 (词) 中找到理由、原因。答题范式:找要点 (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 +分条述 (用翻译的形式)

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 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 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 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 归乡无期, 更添愁苦 (找要点, 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 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想游人归途艰难, 感叹相逢无期 (找要点, 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 传达了“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的情思。

七、总结:

篇4: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关键词】高考 诗歌鉴赏 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和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步骤】

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出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且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范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主要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其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再次,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

本诗某句运用了()的表达方式,诗中()表达了诗人()感情,这种方式有()效果(好处)。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些考生从语言的运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語言的运用。

【答题步骤】

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其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再次,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

本诗()(两三个双音节词概括该诗特色)。本诗通过()的描写(刻画、运用),体现了(写出了)()(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答题示例】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一词领全诗

【提问方式】某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首先,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其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五种模式:观点品评

【提问方式】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或某人的观点)?为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答分析】观点品评是指针对前人对诗歌的理解或评论进行的品评。这种题型开放性强,解答的要求高,难度大。考生如果熟悉这种题型的特点,把握解题方法和技巧,作答并不困难。

【答题步骤】首先根据题目的要求,弄清要求品评的角度(内容还是形式,整首诗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语言风格);然后阅读诗作和对其的评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接着亮明自己的观点;最后结合原诗具体分析并阐述理由。

【答题范式】同意(不同意)()的看法。因为(),所以()。

【答题示例】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阙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1)同意。因为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不同意。因为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苦涩,为整首词设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说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第六种模式:比较鉴赏

(一)意象情节

【提问方式】这两首诗都写到()意象(形象、情景),各有什么寓意?

【解答分析】意象情节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情节不同,意境就不同,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同。

【答题步骤】首先找准具体的意象(情景),结合意象的通常义分析具体语境中意象的特殊义;然后比较分析提炼出各“意象”之“意”;最后对比分析辨别其寓意异同。

【答题范式】两诗中描写了()意象(形象、景象),寄寓着()含义,表现了诗人()情感。

【答题示例】

丹阳送韦参军

嚴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注],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生。

[注]凤城,京城。

【问】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水”具有流动、柔和、缠绵、悠长的特点,古诗词中常用来或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哀愁,或表达离别的伤感。这两首诗都借水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但抒发的情感却不同。严诗前两句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表达诗人因与友人韦参军离别心之“愁”,后两句又将前面抽象的离愁借助眼前日晚时分的景象,特别是悠悠流淌的江水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韩诗围绕“古今情”为轴线,前两句以黯淡的色彩映衬远行失意出京,以暮云中的楼阁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从而勾起诗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后两句又借用“宫前水”流逝来暗指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唐王朝国运的衰落,诗人的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交织在了“宫前水”中。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诗人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二)思想感情

【提问方式】这两首诗寄寓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解答分析】“诗言志”,“志”就是思想感情,但由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即使是同一题材同一形象,各人所寄寓的感情也会有所不同。

【答题步骤】首先结合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以及诗作的时代背景;然后从诗作中找出感情的具体载体(意象情节)及其关键词语;再后分层分句作对比分析,挖掘蕴含的情感,辨析其情感的异同。

【答题范式】两首诗通过(或分别通过)()的形象(或情景)的描写,寄托了(或分别寄托了)()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过 华 清 宫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 华 清 宫

杜 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紧,都向长杨作雨声。

【问】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和表达情感不同:《过华清宫》是通过描述唐玄宗派人送荔枝给杨贵妃一事,讽刺了 ;《题华清宫》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 的感慨。

【答】唐玄宗杨贵妃淫逸误国 作者对历代王朝兴废

(三)表现方法

【提问方式】两首诗都(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请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表现方法主要指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方法不同,对表达诗歌感情的作用也会不尽相同。

【答题步骤】首先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现方法的角度,然后结合诗句找出具体表现方法的表现点,确定所采用的具体表现方法;再后比较分析各自表现方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答题范式】两首诗都(或分别)采用了()的方法,描写了()形象(情景),表现了诗人()的情感,达到了()效果。

【答题示例】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 园 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问】两首诗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但所采用的表现方法差异很大,请具体分析。

【答】孟诗着眼于对时间过程的描写;而王诗却着眼于对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由静入动,诉之于听觉感受;王诗以动写静,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素笔白描,重在写意;王诗重彩绘色,以形写意。孟诗是古体五言绝句,格律自由,颇有行云流水之美;王诗是近体六言绝句,格律精严,对仗工稳,独具艺术匠心之妙。孟诗语言平易近人,自然天成;王诗语言清新明朗,工巧严整。

对于诗歌鉴赏题,要取得高分,就要懂得运用相关术语,学会准确表达。若是能让学生对这些诗歌鉴赏的模式熟练掌握,再加上大量的积累和练习,相信学生在考场上定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篇5: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

1.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2.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3.第三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4.第四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5.第五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答题示例: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诗的“愁”味,使主题更加显明。

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练习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

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

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案示例: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练习:

 绝句二首(其一)

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三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认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 春夜洛城闻笛

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认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

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2);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第四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练习2】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

闲田,农夫皆饿死”。

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答题示例:

 早 行  陈与义

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第五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示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 春怨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平淡

清新

绚丽

质朴

明快

含蓄

简洁

洗炼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梦微之(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两诗都写梦,但写法截然相反。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 罕有,写人之至情。

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幻灯片40 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白发,诗人在一、二句中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语言明白如话。

 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 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1.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

篇6: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4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表现手法)型 5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6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6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诗眼) 7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8

第七种模式:形象分析型 10

第八种模式 评价题型 12

第九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4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19

一:理解、品味词句题 19

二、理解、品味句段题 20

三:分析作者的思路(结构) 22

四: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23

五: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28

六:概括文章的主题(要点),筛选文章信息 29

七:评价作者的观点、感情 31

八:探究类试题 33

附:高考小说阅读总说 37

一.考纲解读 37

(一)考纲要求 37

(二)小说的考点 38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38

二.探究思考 39

(一)环境描写 39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41

(二)故事情节 42

情节类答题思路 45

(三)揣摩人物形象 45

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49

(四)概括主题内容 50

主题类解题思路 52

(五)分析写作技巧 53

写作技巧解题思路 54

(六)品味语言特色 57

品味语言类解题思路 57

上一篇:金沟河镇中心学校民主生活会小结2009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英语作文关于爱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