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文章

2024-05-14

诗歌鉴赏文章(精选9篇)

篇1:诗歌鉴赏文章

诗歌文章鉴赏

我生,我死;我自焚,我自溺。

炎热中我感到周身发冷:

生命对我过于温柔,过于残忍。

我烦恼透顶,却又满心欢喜:

我突然欢笑,突然痛哭,

巨大的痛苦我快乐地忍受:

我的财富远去了,它从不持久:

我一下子变得翠绿而千枯。

爱情就这样变幻无常:

当我以为还会有更多的不幸,

幸福却已悄悄来到身旁。

当我相信自己将开心欢畅,

渴望已久的时候即将来临,

我却又回到了最初的不幸。

译文:

拉贝是法国16世纪“里昂诗派”女诗人。拉贝的作品不多,一般都歌颂缠绵的爱情,维护妇女的地位,在当时舆论反响强烈,褒贬不一,有人斥之为“娼妇”,也有人尊之为新时代的“萨福”。她的诗名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几经波折,直到浪漫主义时期才得到应有的地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推崇。

拉贝一共有24首十四行诗流传于世,《我生,我死……》是其中的第8首。在这首诗歌中,拉贝将自己心灵深处的爱与恨、希望与失望、喜悦与悲伤等相互对立的情感全部释放出来,让它们伴随着诗节和韵律相互冲撞、相互共存,留给我们一个复杂微妙、变幻莫测。

全诗的中心意图在于表现爱情的极端感受,有时在一节诗中,有时在一句话中,甚至有时在一个断句中都会出现两个截然相反的词语,令人时时刻刻置身于情感的漩涡。比如诗歌一开始,拉贝便通过“生”与“死”这两种对峙的生命存在形式来刻画内心的体验。当生活被爱情的甜美与幸福包裹着的时候,相知相守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又怎会嫌长久呢!而当生活沉溺在爱而不得的失落与痛苦中的时候,那种绝望和虚空可以将人推向死寂的深渊。在爱情的国度,理智不再具有居高临下的权威性,它臣服于心灵的海洋,随着波浪的起仗而摆动,或被推向最高点,热烈地拥抱生命,或被甩入最低点,恶毒地咒骂人生。拉贝写下此诗的时候,很有可能正在经历着一段令她死去活来的爱情,否则她何以在诗歌开篇就抛掷出如此强烈的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拉贝不但在措辞上富于变幻,让我们在生与死、自焚与自溺、温柔与残忍、欢笑与痛苦等各种具体的感受中贴近她的爱情世界,还在语言的衔接上煞费苦心,处处张扬一种对立又依存的关系。有时候,她直接用逗号隔开两个独立的`主谓结构短句,比如”(我生,我死)。有时候,她用连接词语“et”来表示并置的关系,比如(我自焚,我自溺),将烫如火烧、寒如水溺这两种感觉置于同一个短句中。有时候,她用介词“en”来引导一种同时进行的状态,比如“”(炎热中我感到周身发冷),这句话在语义上与前面的例句类似,都是描绘爱情带给人的忽冷忽热的感受,但拉贝的重复是通过全新的组句方式来实现的,在反复中加强读者的心理感受,从而一再与她形成共鸣。有时候,她也用连词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来表现情感的复杂体验,比如在最后两节诗歌中,两个“o;(当……)将幸福的转瞬即逝、不幸的虎视鹰瞵形象地联系在一起,让读者的心情在爱情汪洋的潮涨潮落中跌宕起仗。

通观全诗,一组组意义对立的词语被拉贝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仿佛地球的南极和北极,时间的正午和夜半。它们在我们的思维惯性中是截然相对的两个方面,但仔细揣摩之后,我们便会发现:地球是圆的,从南极可以走向北极,从北极也可以走向南极;时间是循环的,从正午到夜半,又从夜半到正午。拉贝的那颗善感的心灵,就在这样的重复中煎熬并快乐着。理智的人或许会嘲弄她爱得疯狂,而更多的人会在情感上与之共鸣。别林斯基曾说:“爱情是生活的诗和太阳。”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爱情的生活,更无法想象没有激情的爱情。爱一个人,也许有无止境的痛苦,但对方带来的幸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

篇2:诗歌鉴赏文章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2、《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3、《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4、《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5、《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6、《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7、《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8、《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9、《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0、《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1、《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2、《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13、《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4、《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15、《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16、《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17、《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中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8、《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篇3:怎样培养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 要让学生改变小学时上语文课的习惯。在小学教学中, 教师把所有的都给学生讲得清清楚楚, 这还怕学生搞不懂, 还要把重点标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初中学生就得摆脱这些习惯, 必须自己去阅读和鉴赏文章, 教师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先预习, 找出中心、重点段落、全文分成几段, 主要此文章描述了什么。

最后, 学生要理解性地去看书, 抛开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只要引导学生做到上述这几条, 学生就会逐渐地学会鉴赏文章的能力。

例如, 在讲曹操的《观沧海》时, 教师应先让学生自己预习, 并给出学生一些简单有趣的问题, 这样做, 不仅让学生试着自己分析文章, 逐渐养成独立鉴赏文章的能力。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这门学科, 同时也使他们鉴赏文章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让学生学会自我鉴赏语文, 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是学生打牢基础的时代, 初中是培养学生自我鉴赏文章、独立思维开发的时期。怎样教会学生自我鉴赏文章, 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给学生上第一课时, 就告诉学生, 不要把我讲的文章剖析当做自己的完整答案, 你们要把我讲的东西自己整理出来, 自己要思考、要多想。要在第二天上课之前把我要讲的文章好好预习一遍, 要知道讲的是什么, 自己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简单地写下来, 到第二天我上课的时候, 你能阐释出来, 不论对与错你敢大胆说。例如, 讲《在山的那边》时, 我问:哪位同学能给陈述一下这首诗作者主要阐述了些什么内容?有的学生说是听妈妈讲了一个故事, 有的说是励志故事等等。这些想法都说明学生预习了, 不论对与错都是他们想象和思考的结果。然后再由我去讲, 学生心中的谜团也就随之解开, 同时也开发了学生思维。

三、培养学生鉴赏主动性, 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抛开死记硬背、满堂灌, 学生上课被动听讲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

怎样才能做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呢?我多年的经验得出有两点:一是每次讲完课后给学生留下下一堂课的问题, 不要过于复杂和难以理解, 要有趣味。学生课余时间可以根据问题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到下次上课时, 在课堂上讨论, 这样就可以促进互动。二是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找出文章中关键的问题和大家讨论,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 在合作中提升自己。

总之, 初中是学生获得知识, 开拓眼界的时期。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打好文章鉴赏的基础, 提高学生总体素质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要:初中语文主要是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初中生正是充满好奇的年龄, 学生智力系统生成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课程主要开发学生的心智水平, 只要学生在这个阶段打好阅读鉴赏的能力, 就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感知世界、充实生活。语文鉴赏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学生可以从中吸收中华文明的精髓, 从而为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打下牢固基础。所以, 培育初中学生鉴赏能力非常必要。

篇4:文章境界鉴赏论

[关键词]文学欣赏 境界 意境 诗境

文章境界(文境)是相对于诗境而言的。长期以来,在文学鉴赏领域谈诗境者多,论文境者却很少。为了更透辟揭示这一深层世界,本文从文境与诗境的比较,文境鉴赏的特征,及文境的深层艺术创构三个方面试作论述。

一

文境和诗境都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同属于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但文境不是诗境,不同于诗的文体特点决定了不同于诗境的文章境界,有着独特的艺术特性。

诗境尚虚,文境征实。诗境强调大胆想象和夸张,也允许虚构与概括,追求避实求虚的空灵,常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即所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也”。而文境相对来说是趋近于实的。文境善于描写具体的、真实的客观景象,着力于实境的艺术创造,追求的是真切实有、客观存在的实在美。它能使人感到“真力弥漫,万象在旁”,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给人以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艺术美感。文境不同于诗境的这种艺术特性,我们可以从以下诗、文的比较分析来加以认识: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诗句。诗人前去游园,主人外出,十分扫兴,偶一抬头,一枝不甘寂寞的红杏仰首怒放,伸出墙外。它那昂然的生机足以引起诗人对满园春色的遐思,园虽未入,园中春景已布满胸怀。你尽可想象:芳草萋萋,绿荫匝地,群芳斗妍,莺飞燕舞,而或蜂围蝶阵,绿柳轻拂,微风习习,阵阵花香飘来……总之,这首诗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幅包容万象、回味无穷的风景图。它是虚无缥缈的,是神游的非实的幻景构图。也就是说,它是情显于境,是“以意胜”。而同样是写春的文章中所展现的“闹春”景色,却与之大异其趣。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是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景,它没有像叶绍翁诗中那样一笔传神,引人无限遐思,而是工笔细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春景图: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似火、如霞、像雪;绿草遍地,芳英未缀,甜滋滋的香味,飞舞的蝴蝶,嗡嗡的蜜蜂,可视、可感、可听,五彩斑斓、鲜活活的一个春天,使你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田野,醉心于那一片大好春光。可见文境毕竟不同于诗境,它重在客观景物的描绘,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实际景色来感染人,重在佳境的创造,具有使人“于形求意”的征实特点,境显于情,是“以境胜”。

从鉴赏角度讲,明白文境有别于诗境的这一特征很重要。正因为文境征实,所以鉴赏中对文境的分析,必须从它的这个特征出发,着力于它所展现的实境的具体剖析,以揭示文境营构的特点和规律,而不是象诗境分析那样,注重联想想象而在虚境分析上大作文章。

二

作为反映主客观世界的文境是一个情景交融、意象契合的有机整体,一种立体的多层艺术空间,富有生命的灵动的境界深远的艺术结构。因而在文学鉴赏中进行艺术分析,必须致力于文境的整化分析。

所谓整化分析,就是立足于文境的整体观察,着眼于文境艺术营构系统的整体性探索和立体性研究,把文境作为一个血脉贯通的艺术整体来观照,而不是一鳞一爪、一砖一瓦的肢解割裂式的剖析。关于境界的整体性,古人曾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论断,他们推重“气象浑成”,反对雕琢堆砌。在文学鉴赏中,只有遵循这种“浑然天成的境界说”,才能胸有成竹而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朱自清的《背影》,要深入领略这篇作品的文境,就必须首先从整体上了解它的文境构成的主体形象,把握文境营构的轮廓,感受作者倾注的内衷诗情的基调。文境构成的基本因素是形象,朱自清抓住父亲一个特定的“背影”形象,作为创造文境的构图中心,凭着它营构、布设全篇文境的轮廓,表露感情的微波洪涛,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作为文境的构图中心和主体形象,创造了一个立体的多层境界。第一层是“南下奔丧”,叙写“背影”出现的背景——家境暗淡,父亲赋闲,祖母去世,父子双双为之奔丧。“背影”的忆起,交融着子对父的爱,情调是伤感、低沉的。第二层是“南京送子”,叙写了“背影”的出现,即“我”所看见的父亲穿道买桔时的“背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这一幅父怜子爱的特写中,交织着子爱父的感情浪花。情调由伤感低沉走向热烈深挚。第三层是“父子离别”,叙写“背影”的隐没:“等他的背影混于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做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父亲的背影上浸润着儿子依依惜别的苦痛泪水,情调由热切酣畅而又转为凝重、滞涩。第四层是“别后致书”,叙写深深怀念父亲时的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舒缓延宕的尾音中,凝重滞涩的惜别情韵又跌宕为怀念父亲的无限缠绵之情。显然,这样从文境的整体入手进行具体剖析,就可以把文境深层的艺术创构进行深刻揭示,更好地把握文境的真谛。随着文章层层深入地展开,感情的浪花一浪高于一浪,旋转向前,变化腾挪,诗意热烈地刻画出感情的波澜,强化了整个文境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背影”,给读者留下了难望的印象。 “可怜天下父母心”,留下一个旷大的艺术空间,表现了难以言尽的父子之爱,富有蕴籍的艺术美感。可见,这种抓住文境构图的主体形象,从浑成角度进行的整化分析,能高层次领略文境的深层意蕴和浑然天成的整体艺术美,把握文境的内部构造和艺术营构系统。

三

人们由于长期受诗境鉴赏的影响,对文境的分析一直囿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鉴赏模式,认为文境是不可分析的,一分析就会支离破碎,失掉原有的韵味和美感。其实不然,由于文境求实,是一个由若干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序立体的有机整体,是可以分析的。因此文学鉴赏中的文境分析,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意会”和“主观感受”,而应探求文境的艺术构筑系统的深层,揭示文境的艺术营构规律。

要做到以上的要求,应当首先弄清文境构成的每一幅画面的艺术营构。艺术营构规律的研究表明,一篇作品的文境系统是由一系列画面组合构成的,在弄清每一幅画面的艺术营构的基础上,还要弄清这一组画面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组合起来的。虽然组合方式因各篇作品而不同,但就其一般规律来说,其基本形式不外乎两种:

一是横向式的画面组合结构。即由几幅具有并列关系的画面构成全篇的文境整体。如茅盾的《风景谈》,作者艺术地撷取了六个风景画面,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艺术画廊。这些不同时间、地点、环境、人物的风景片段,在作者审美的贯穿下,构成天衣无缝的一个整体。从沙漠驼铃到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再到石洞雨景,桃园小憩,北国晨号。在作

者富有艺术感觉的笔下聚拢而来,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和整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欣欣向荣、积极向上、抗日卫国、创造美好未来的画卷。通篇采用横向式的画面组合营构。这是文境创造的一种基本艺术形式,不少现代作家在表现日益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现状、情感冲突、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打破原有的抒情化结构模式,采用生活化的结构状态即采用生活断面的板块式综合排列的艺术组合技法,让多种艺术媒体竞相介入,使文境成为多种意蕴的复合整体,具有多层性的艺术结构,从而展示作者直觉层次中的世界各个层面,开拓立体化的多层审美空间。

二是纵向式的画面组合结构,即由几幅具有递进关系的画面构成全篇的文境整体。如《白杨礼赞》,开篇从高原上的白杨入手:那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枝,笔直的干,枝丫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这个画面是自然界的白杨,朴实、挺拔,使读者获得直观性的美感,并产生联想。紧接着,作者以楠木作比,突出白杨内在的平凡,非贵族化的形象,由此你的联想便有了大致的轮廓——平民化刚直的白杨。最后,作者写到了北方的一种力量,勇敢、坚强,是不是很像这白杨——北方的农民,敌后的抗日军民。三幅艺术画面,沿纵深走向,逐层发展,而达到了一种境界层深的艺术意蕴美。蕴藉、委婉而又荡气回肠。在文学鉴赏中,这是一种文境创造的很常见的有效形式。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和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铺垫,从而达到更美更高的境界美。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纵向式画面组合营构的一条艺术规律:从自然实境入手,首先描绘出客观物象和生活场景,使读者由此获得直观性的美感和印象,创造出初步的文境;进而由客观物象生发开去,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推出更为宏大壮丽的艺术画面,开拓并深化文境,然后再以艺术手段加以修饰渲染,从而达到“气象浑成”。所以,我们在鉴赏中,应切实把握文境的营构规律,以便能更深入地领略文境的深层意蕴,更正确地把握其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春青. 在人格与诗境相通处——论中国古代诗学的文化心理基础. 文学评论,1996,(2):75.

[2]曹明海等. 论语文教学中的诗境解读.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36.

篇5:优美的情感文章鉴赏

现在回头想来,哪里遇见一个人,哪里找到一份工作,每一步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以往的所有累积,把你推到今天这个位置。在你寻得真爱前,过往都是陪恋。在你获得成就前,过往都是云烟。每个不能打败你的事件,只会把你变得更加璀璨。不盲目乐观,不轻言放弃。

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淡定。长大了,成熟了,这个社会就看透了。累了,难过了,就蹲下来,给自己一个拥抱。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同情你,怜悯你。你哭了,眼泪是你自己的;你痛了,没有人能体会到。你一定要坚强,即使受过伤,流过泪,也能咬牙走下去。因为,人生,就是你一个人的人生。

相爱没有那N容易 每个人有他的脾气 ,过了爱作梦的年纪 轰轰烈烈不如平静 ,幸福没有那N容易 才会特别让人著迷 .什N都不懂的年纪 .曾经最掏心 所以最开心 曾经 ,想念最伤心 但却最动心 的记忆 ,

我们总是爱得太早,放弃得太快,轻易付出承诺,又不想等待结果。戒指,不再是一生一世的承诺,终生相守的誓言,却成了纪念伤感的烙樱戒指好比爱情:戴在手上,也是戴在心上;伤在手上,便也伤在心上;不愿摘的,是那难舍的爱;不敢碰的,是那心里的伤。

不是每个人,在你后悔以后都还能站在原地等你。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被伤害过后可以选择忘记,既往不咎。也许到那个时候,重归于好就变成了最大的奢求,即使重圆的破镜,映照出的也不过是伤过后变成残渣的爱情。只怕在明白最想要珍惜的人是谁,最大的幸福谁能给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散入人海的那个人。

有时候,一个建议你离开的人,可能是最爱你的。一个希望你放弃的人,可能是最关心你的。一个渴求不再联系的人,可能是最挂念你的。一个默默离开的人,可能是最舍不得你的。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矛盾而纠结里渡过。爱并不是一场在一起的游戏,爱...

人生的许多平凡、平淡、平庸,常归因于一个字:怕。怕得到的会失去,怕转身了就是永别,怕摔跤后再也起不来,在怕中畏首畏尾,终究裹足不前。人生就是一条路,走一步有一步的景观。上帝不会眷顾谁,你有勇气放弃,才有机会得到。华丽的跌倒,胜过无谓的徘徊;哪怕败得彻底,就当赶上了命运的另一盛宴

走着走着, 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 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 就醒了, 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 你不见了, 忽然我乱了

生活,有些事情永远是矛盾的,永远会矛盾下去。

而记忆里的许多事情,有时候并不需要解释,到时间的时候我们自然就能懂了

有些人,给点阳光她就灿烂。别人随口哄几句,就恨不得把整颗心都拿出来。结果温柔没享到,受伤却没跑。所以说,只有别人爱你时,才可以爱回去。若对方没实际行动,就别傻傻的痴情了。感情真不是靠努力就能得到。不受伤的秘诀只有一条:有爱时有情有意,没爱时没心没肺。

吵架最激烈不过一分钟、而那一分钟你说出的话、是你用一百分钟都弥补不回来的

很多女孩一但被对方感动,就会爱上他。但一只想说的是:爱不是感动,不是甜言蜜语,不是陪同说笑,不是虚寒问暖。爱是要牺牲自己的一些部分、某些东西,来使自己变得更好。爱不是感动,而是成全。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在说不快乐的事,事业成功的说工作压力大,工作清闲的说这行没前途,没成家的说遇不到适合的人,遇到的却说不合适。幸福像足球一样踢来踢去,烦恼像奖杯一样不可撒手。其实我们拥有的才是自己的幸福,争取的既是希望,失去的只是记忆,而快乐是源自内心......

做人需简单,不沉迷幻想,不茫然未来,走今天的路,过当下的生活

篇6:周紫芝词作鉴赏的文章

下片承前“真个睡不着”句转入心理刻画,道出了游子夜不能寐的原因。“归期”两句写游子并没有忘记跟闺中女子先前所立的盟约——梅花盛开时如期归来。而眼下梅花早已开放,残冬欲尽,春意已动,自己却依旧飘泊外,行止无定,归期杳然。失约的内疚和刻骨的相思交织一起,使得游子更加思念远方的情侣。“晓寒”三句是游子的想象。身卧江边客舍,而心驰远方闺室。想象她仍依梅花旧约,日日企盼游子归来。早上起来即精心梳掠,然后不管飞雪满天,仍自独上西楼,阑干一角相候。“谁看伊梳掠”者,是有梳掠之事,不过旁边无人看着而已。由此又可知,良人远出期间,她定是如《诗经。伯兮》所写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及至梅开雪至,才又梳妆打扮,如期迎候远人归来。

这一想象之笔,更觉闺人情意之深挚热切,又暗暗道出游子愆期之自愧自责之心。一笔映照双方,精力弥满。孙竞称周紫芝的词“清丽婉曲”。此词正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踏莎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

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

如今已是愁无数。

篇7:周紫芝词作鉴赏的文章

上片首句“一点残红欲尽时”,写夜静更阑,孤灯将灭的景象。不说孤灯残烛,而说“一点残红”,盖油将尽则焰色暗红,形象更为具体。写灯,则灯畔有人;写残,则灯欲尽而夜已深;注意到“残红欲尽”,则夜深而人尚无眠,都可想见。到下句“乍凉秋气满屏帏”,则从感觉凉气满屏帏这一点上进一步把“人”写出来了。“乍凉”是对“秋气”的修饰词,虽然是从人的感觉得出,但“乍凉秋气”四字还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到了“满屏帏”,这才和人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凉气满室而且凄凉满怀的境界。以上两句,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

以下两句再作进一步的铺展——“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上句似乎是笔锋一转,由室内写到室外了。但如细加体味,这两句原是一个意,是透露出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的。离愁本是存、潜伏着的,由于听到了“声声”,而触发,而加浓了。这“声声”,是来自楼外的“梧桐叶上三更雨”。梧桐“一句,是为了渲染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别恨而设置的,所谓”因情造景“者是。这两句的落脚点仍是那听到了”声声“的人,即楼内人,写他的听雨心惊,这还是写的”室内“。两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作者把”滴到明“的意思先寄”残红欲尽“处,又把”叶叶声声“同”别离“即离情画了等号,也还是有点新意。词的上片把人的感情写得如此深沉,却未用明着道出,而是于平淡之语中隐含款款深情。

下片回忆中的欢乐之音与上片离别后的凄凉雨声,构成昔欢今悲的`鲜明对比。过变承接“别离”意脉,写出昔聚今离、昔乐今愁的强烈对比,主人公的感情波澜起伏更大。“调宝瑟”三句是对昔日欢聚的追忆,由“那时”二字体现。“调宝瑟”是奏乐,“拨金猊”是焚香,“同唱鹧鸪词”是欢歌,三件事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活场景,也是艺术场景。从中交代出男主人公所以为之产生离愁别苦的那人是歌女身份,两人有过恋爱关系。当时他们一个调弦抚瑟,使音调谐和;一个拨动炉香,使室中芳暖。这无限温馨的情境中“同唱鹧鸪词”,此乐所以使他至今不忘。“金猊”是铜制的燃香器具,成狻猊形。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故都紫宸殿有二金狻猊,盖香兽也。故晏公(殊)冬宴诗云:”狻猊对立香烟度。‘“”鹧鸪词“当指歌唱男女爱情的曲子。”鹧鸪“唐宋词中大都以成双欢爱的形象出现。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双双金鹧鸪“,李珣《菩萨蛮》中的”双双飞鹧鸪“,顾夐《河传》中的”鹧鸪相逐飞“,都是作为男欢女爱的象征。本词用”鹧鸪词“作为”同唱“的内容,其用意也于此。这个”同“字既揭示了主人公与”别离“者的关系,还追忆了温馨欢乐的昔聚之情,同时也就开启了今别孤单痛苦之门,盖言”那时同“,则”如今“之不”同“可知矣。于是词笔转回到”如今风雨西楼夜“的情境,连贯上片。当此之际,许多追昔抚今的感叹都不言之中了,只补一句,就是”不听清歌也泪垂“!本来因有离愁别苦而回忆过去相聚同歌之乐以求缓解,不料因这一温馨可念的旧情而反增如今孤栖寂寞的痛苦。这个”泪“是因感念昔日曾听清歌而流,如今已无”清歌“可听了,而感旧的痛泪更无可遏止。为什么?如今身处”风雨西楼夜“,自感秋夜之凄凉,身心之孤独”泪“是因此而”垂“的。

“也泪垂”的“也”,正是从上句派生出来的,当然离不开昔日欢娱而今冷落这个背景。“不听清歌”四字,正是概括地写出了这个背景。末尾两句,以“如今”作为昔与今、喜与悲的转折词,以否定语气点出别离之苦,再相见之难,较直说更发人深思。

此词条用昔与今、悲与喜、正说与反说两相比照的手法,表情达意委婉曲折而又含蓄层深。全词通体浅语深情,虽“江平风霁、微波不兴,而汹涌之势,澎湃之声,固已隐然其中。

●生查子

周紫芝

春寒入翠帷,月淡云来去。

院落半晴天,风撼梨花树。

人醉掩金铺,闲倚秋千柱。

篇8:诗歌鉴赏文章

关键词:科普文章,文章鉴赏,文采

科普文章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法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文章。其中少儿科普文章根据读者的性质, 自成一派, 形成了独特的科普文章风格。这类文章如何甄别优劣, 或者说, 这类文章的鉴赏有什么标准呢?

一、文章要让人看得懂

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 首先要让人看得懂, 所谓文章千般好, 先要看得懂, 这是好文章的第一要素。一篇文章云山雾罩, 不知说云, 语言再优美也不能称得上是好文章。

例如, 有一篇文章叫《镜子里的阿凡达》, 看标题有点摸不着头脑, 来读其中的一段——

你想走进精灵的世界, 变成阿凡达吗?这面魔镜能圆你的梦。魔镜的大名叫作“阿凡达变形站”, 它来源于中国艺术家陈丹青的创意。它采用了最新的人脸识别技术, 能快速捕捉到站在镜前的观众的影像, 然后利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染色、变形和拉伸等处理, 最终, 一个阿凡达就出现在魔镜之中!更神的是, 这面魔镜还能分析每个观众独特的面部特征, 从而使阿凡达形象保留着观众的面部特点, 也就是说, 这个阿凡达和你非常神似。

原来, 这是讲艺术与科技结合在一起的新创意。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这么一读, 什么都清楚了。

二、文章标题要吸引人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 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 容易引起人的阅读兴趣。

例如, 一读到《来一克上帝的“大便”》这个标题, 脑子立刻冒出来好多问题:上帝的大便是什么?上帝拉屎吗?为什么上帝的大便是论克的?其实, 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金元素的, 一个很平常的选题, 但是引文从上帝的大便入手, 说生活在古代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认为, 上帝的大便是金灿灿的, 就跟黄金似的, 引出了文章要讲的内容——金元素。当然, 在文章中, 作者重申了“黄金当然不是上帝拉出来的大便”, 这里题目“大便”加引号是非常贴切的。

再如, 《在那海参崴脚的地方》这篇文章介绍的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海参崴, 作者原来的题目叫《美丽海滨海参崴》, 这个题目很一般, 而且海参崴的“崴”经常被人误读成“威”。编辑经过思考以后想了一个题目, 叫《在那海参崴脚的地方》。这么一来, 一是可以以“崴脚”一词来纠正“崴”的读音, 让学生记住这个字的读法;二是海参是一种生物, 以“海参崴脚的地方”来命名, 立刻增加了幽默感, 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文章选题非常好

文章选题很重要。好的选题能够吸引人去关注, 有一定的影响力。选题好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时效性强, 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例如, 《寻找空难的真相》, 这篇文章是从当时马航失联客机事件入手, 让读者了解发生空难的可能原因以及在空难发生时搜救遇到的一些问题。二是着眼点好, 是人们不知道的。例如, 《从太空中看沙尘暴》, 咱们平时看到的沙尘暴都是地面上的, 那么从太空中看沙尘暴会是什么样的, 读者非常想知道这个, 这个选题就很好。

四、文章内容很有趣

好文章主题突出, 趣味性强, 仿佛将人带进了一个开心乐园, 令人捧腹大笑。文章既可以让人快乐起来, 又可以让人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

例如某篇写动物的文章《奇猴相聚花果山》, 其开篇为:

“整天对着花果山上这些模样都差不多的猴子猴孙, 好没意思。世界这么大, 长相奇特的猴子肯定不少, 我为什么不把它们请到花果山来, 和我一起欢庆猴年的到来呢?”

猴年越来越近了, 住在花果山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突发奇想, 要举办一场奇猴喜乐会。主意已定, 大圣找出一本《奇猴名录》, 给名录上的一些猴子发出了邀请信。然后大圣吩咐手下, 张灯结彩, 备好瓜果梨桃, 准备迎接客人。

猴年了, 以《西游记》经典人物形象孙悟空来串起整个故事, 介绍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猴子, 很有趣。

再如一篇写植物的文章《吉星高照贺新年》:

电影宣传海报

电影名:《吉星高照贺新年》

编剧兼导演:菠萝

领衔主演:红星凤梨

参演嘉宾:黄星凤梨、紫星凤梨、虎纹凤梨、莺歌凤梨、火炬凤梨、白雪公主凤梨、水塔花等众多观赏凤梨

号外!号外!植物小学凤梨班集体创作拍摄的新年贺岁片《吉星高照贺新年》, 因集搞笑幽默喜庆于一身, 毫无悬念地登上本年度最新贺岁片排行榜榜首!

一时间, 红星凤梨红遍大街小巷。

这篇文章以植物小学凤梨班集体创作的新年贺岁片《吉星高照贺新年》引入, 主要介绍凤梨家族的几种植物。整个文章就好像贺岁电影的宣传发布会一样, 开头是介绍编剧兼导演, 接着是领衔主演, 还有参演嘉宾, 热热闹闹过新年, 看着就喜庆, 非常有趣。

五、文章的科学知识要讲清楚

知识要讲得清楚、精确, 如果讲不清楚, 还不如不说。

例如, 《又见圆明园》, 这篇文章是一篇资深编辑的采访稿, 来看其中有关知识点的部分——

二维码算得上是条形码的升级版。条形码是通过粗细不同的线条和线条之间不等的间距来存储信息的, 而二维码却是通过大小不等的黑点和白点来做到这点的。二维码中的黑点表示计算机二进制中的“1”, 白点表示“0”。通过它们的排列, 二维码就像一个小型计算机一样, 可以存储很多信息。比起一次只能存储几十位字符信息的条形码来说, 二维码的存储量要大得多, 它携带的信息量可以达到几千个字符, 而且识读的速度也比较快。通过摄像头等扫描设备, 平板电脑可以读取二维码中的信息或者从电脑中调取和编码相对应的资料。

2013年, 那时候二维码还没现在这么普及, 所以, 当时这个知识点很新。读了这一段后, 读者就会知道“二维码的黑点、白点排列起来, 就像一个小型计算机一样, 可以存储很多信息”, 非常好理解。

六、文章能感动人

好文章不干瘪、苍白, 有故事, 有情节, 有细节, 看后让人感动, 令人深思, 有所启发。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读者》, 它择稿的唯一标准就是“我选择让你感动的文章”。

例如《海豹宝宝的幸福生活》, 讲的是海豹宝宝和妈妈的温情故事。海豹宝宝全身雪白, 眼睛大大的, 看着好可爱。但是, 这篇文章刊登不久之后, 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给编辑打来电话, 说海豹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幸福, 它们每年都面临着被人类杀戮的凄惨境遇, 而且就在海豹繁殖的春天, 这种杀戮非常猖獗。所以, 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篇稿子, 这篇稿子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亚洲地区总代表葛芮的文章。葛芮亲自考察过海豹的生存环境, 看到海豹繁殖的温馨画面, 同时海豹的繁殖季节, 又是不法分子捕猎海豹猖獗的时节, 所以, 编辑跟作者沟通之后, 选择了两个故事角度——海豹的喜与悲, 来讲海豹的故事, 发表了《海豹的悲喜之春》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了海豹繁殖、哺育等感人的故事, 也写了捕猎者杀害海豹的故事, 真实、生动、感人, 能带给人反思, 激发人的爱心, 提高读者的环保意识, 这应该是一篇好文章。

七、文章语言活泼, 有文采

文章主要靠语言来表达和体现。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会惹人喜爱。在科普文章中, 优美的文字更是难得, 因为既要把知识讲清楚, 又要有文采, 作者文理兼备, 实在不易。

那么, 何为文采?文采就是要有美感, 语言上能给人带来鲜明的视觉冲击力和愉悦感, 让读者一接触就不忍放手。这里面大概包含语言的调子、语言的韵味、语言的组合、词汇的丰富、修辞的多样化等。不一定要有多华丽的语言和辞藻, 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有的放矢, 不能无病呻吟, 要通过真情实感来打动人。

还是拿《又见圆明园》举例。看其中优美的文字——

工作人员指导小编用平板电脑上的摄像头对准了一个半米见方的纸板上的二维码, 扫描了一下。霎时, 奇迹出现了——

屏幕上忽然矗立起巍峨的宫殿群, 粗大的红色廊柱, 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庭院里, 树木扶疏, 花红柳绿, 清泉喷涌。

小编手举平板电脑慢慢转动身体, 周围的景色随之变化, 就像在看360度全景电影一般。宫殿群东北角高大的戏楼仿佛传来喧天的锣鼓声, 正在上演着一幕幕戏剧;东边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 皇帝足不出宫就可以在此体验民间生活;御笔题写的“礼园书圃”匾额高挂在藏书楼内, 手抄本《四库全书荟要》静静地躺在书柜里, 等待着皇帝去翻阅……

将虚幻的场景用语言描述得生动有趣, 就好像读者现在就身临奇境, 看到了当时圆明园的盛景, 非常真实, 又虚无缥缈, 从而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

八、文章图文并茂, 读起来不累

文字描写一大堆, 不如一张图更直接。所以用图将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表达得生动、到位, 这样的文章才好看。

例如, 《地震来了怎么办》这篇文章。这种选题如果只是用文字讲知识就很枯燥乏味, 但是用搞笑的漫画来表达, 知识就有趣了, 文章也好看了。

九、文章要百看不厌

百看不厌的文章必定是好文章, 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筛选, 成为杰出的艺术精品留传下来。要达到百看不厌, 除了故事好看、语言优美以外, 还要能给人以启迪, 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读者从头到尾把一篇文章看完, 没有任何感觉, 看完就忘, 那么这篇文章就没有发挥它的作用。

因此, 百看不厌的文章, 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是知心的朋友, 让人终生难忘。

十、结语

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莫言先生, 在《檀香刑》里有这么一句话:世界上的事情, 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 你看那天上的月亮, 一旦圆满了, 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 一旦熟透了, 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 才能持恒。

篇9:试谈文章语言的鉴赏

一、标点的使用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给人们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因此有了断“句读”之说。后来有了标点,这给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皖南事变中,新四军9000多人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其中句末的问号和叹号连用,表达了周恩来同志对这一惨案的强烈不满和万分愤怒。

《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焚诗后,临终前说了一句:“宝玉,你好”,有的版本在句末用省略号,有的版本不用标点符号。 人们是百思不得其解:她到底想说什么呢? 也许她想说:“宝玉,你好狠!”黛玉宝玉两小无猜,已有了深厚的感情,如今宝玉竟要与宝钗成亲,恨他的薄情,恨他的寡义。“狠”这个字恐怕有一定道理。 如果说:“宝玉,你好苦!”到也合情合理,林黛玉看透了世间的一切真假虚实,临终前的大彻大悟让对还在红尘中挣扎的宝玉充满了同情。她想到宝玉还要在这人世上饱受痛苦,她只有发自肺腑地替宝玉担心。如果理解为“宝玉,你好自为之”也行。这句话饱含了她对宝玉的规劝和安慰,离开这污浊的世界黛玉很快乐,可是宝玉还留在这里,宝玉就强迫自己忍受吧!一切顺其自然。理解为“宝玉,你好好活吧”也应当没问题。也许黛玉在临死前想到了人生的艰难,懂得了生命的宝贵,她留恋宝玉。此时此刻的她早已不怨恨宝玉,祝福他好好的活在世上,好好的留在人间。

二、词语的选择与搭配

我国文学自古就有锤字练句的传统。贾岛著名的诗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足以能证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或“推”等“咬文嚼字”,《红楼梦》中的“这”的佳话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红楼梦》中还有一例,作者写俏丽爽俊的史湘云称呼贾宝玉时用的咬舌的“爱(二)哥哥”让人眼前一亮,给本已亮丽的史湘云这一角色增色不少。

现代作品中,也有不少锤炼词语的的典型例子。周恩来在庆贺《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会上讲话中插了一句话:“新四军最近在向北移动中被敌寇重重包围。”使用“敌寇”二字是一种临时处置,这二字一般是指日本侵略者,借用来指称国民党反共顽固军,既能对付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又表达了对破坏抗战屠杀新四军刽子手的无比仇恨。这真是一连三座庙——妙!妙!妙(庙)!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是神来之笔。“击”本来是指“攻击、打击”,“翔”本来就是指鸟類和其他飞行器的,现在润之先生用来写“鹰”和“鱼”。“击”、“翔”两个动词精炼传神,极具表现力。击,能准确地形容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勇猛的雄姿。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形象生动。

词语选择精妙如此,词语搭配也是一样。孟郊“冷露滴梦破,峭峰梳骨寒”之句,造句硬朗,组合奇特,历来为人所推崇。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贾岛在他的诗作《雨夜》中这样写道:“而你的微笑,将印在红色的月亮上,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唤醒记忆。”“微笑”是“印”在“月亮”上的,而“月亮”则用“红色”的来修饰。这不合常理却深合感情,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难怪西方著名美学家雅各布森说诗歌(文学)是“对普通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有“违反”才有可能有所创新,才能有诗意,才能达到普通修辞无法达到的最佳效果。

三、句式的选择

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同一个意思是用常式句还是用变式句,用整句还是散句,用长句还是短句,应取决于情感的倾向和艺术协调的需要。诗圣杜甫在《秋兴八首》中的名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如果硬要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老凤凰栖碧梧枝”。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的开头写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要写成“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的常式句,就会神韵大减,意味索然。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开头的那个长句:“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此文中间“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如果我们把长句改成几个短句来表达,或把几个短句改成长句,就会大大消解原文沉痛悲凉的意味。同样,《故都的秋》中“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如果换成一般散句,就会味同嚼蜡,体现不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那份特别的喜爱。由此可见,在文章中句式的选用不是可有可无可此可彼的末枝,而是事关成败的大事,欣赏文章时要用心体味才是。

上一篇:因数的概念下一篇:描写我家的电视机作文: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