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诗歌鉴赏

2024-04-22

雪诗歌鉴赏(共12篇)

篇1:雪诗歌鉴赏

我斜身靠着阳台上的栏杆

从天空深处飘来雪花

对我眉来眼去

仿佛像是那些

曾经错开的花

穿过大雪的喧嚣

风把早年的诗歌翻遍

这潮湿的日子里啊

请允许我把它

当做疼痛心事的

一种回忆方式

路的终点不能够删除

生命中每一段行程

都安排得那么紧凑

如果,当再回首的时候

可以修改

谁还会心甘情愿地

把自己出卖

篇2:雪诗歌鉴赏

银色粼粼,冷风缕缕,被月弦笼罩的夜色,

弥漫着从天而降大朵大朵的质感晶莹的白精灵,

恰如万只蝶羽纷沓飞凡间…..

城市的喧嚣声被凛冽呼啸的寒风淹没,

雪花骤然急飞,大地开始变得洁白、空灵、沉郁……

寒月依旧清冷明艳,

我站在这天际一线纯白的世界,

看青灯烟火 、声声长叹……

前世是谁许我一世的温柔的`晴空,另我今生如此贪恋红尘的暖……

拂去落英满地的心事,心绪恰如雪,

镂刻着冰做的魂,凝练着隔世的沉香,这般素朴的清婉遁寻着前世的迹影……

额前的发丝缠绕着一种无奈的相思,等你……

雪落了,雪落在发丝上、雪落在鼻尖、雪轻吻着我的唇,嗖地一下化成了水,入口,沁冷了心扉……

惜那一世

你为清风,我为白雪,形影交措,不能相守的缘……

你在清水河畔,我在奈何桥旁,你在浅浅的眉间深深的呼喊……

遇见你,画地为牢,是清风熏染了谁的魂魄?

花开花落,飘雪成泥,可否是等你的情未老……

蝶舞梦魂,清雪冰魄,可否是我前世的一滴眼泪在飞……

我伸出柔软素手,漫过雪舞的空中,揽一抹冰冷的月光,衣衫蹁跹处,柔情似水,

皑皑白雪中,我的心,空幽幽……

不停地问,不停地问,你知道吗?你懂吗……

你来,寂静欢喜 ,

你若去,波澜不惊……

一直在想,何时让那份牵念之情不在蔓延,那份渴望之心不在荡漾…..

在夜色人静,尘世的灯火迷离中,忍不住触碰那份温柔……

恰如雪,总是在冷风中悠然坠落,遇暖,无处遁寻…….

恰如雪,让我穿梭在这曼舞的时空,,

纷扰着我的思绪,濯洗着我的一腔柔情,浸润着我无从静放的妩媚…….

篇3:浅析诗歌鉴赏中的分类鉴赏

一.怀古诗

怀古诗将史事与现实扭结到一起, 或感慨个人的遭遇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或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与评价 (如杜牧《赤壁》) 。

(1) 形式标志:标题中常有古迹, 古人名, 或在其前加“咏”, 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等。

(2) 特征意象:古迹、古代建功立业的人物

(3) 基本主题:a.寄托诗人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志向;b.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多为借古讽 (伤) 今;c.揭露统治者的昏庸, 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 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d.悲叹年华易逝, 壮志未酬。

二.送别诗

1、形式标志:标题中一般有“别”、“赠”、“送”等字眼。

2、特征意象:柳、酒、歌、船 (舟) 、长亭、短亭、灞陵桥、南浦。

3、基本主题: (1) 依依不舍的留恋; (2) 离情别恨的愁绪; (3) 对友人的思念; (4) 从对方落笔, 写友人念己, 实则反映自己孤寂情怀。

三.羁旅行役诗、闺怨诗

古人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飘泊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他们或写羁旅之思, 或写征人思乡, 或写闺中怀人。内容上或触景生情 (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 , 或托物传情 (如月、雁、笛、柳) 。

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

2、羁旅诗的基本主题:行旅之人的旅途艰辛、飘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清冷孤寂、思乡思亲。

3、闺怨诗的主题: (1) 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或对战争的厌恶; (2) 表现宫中女子自由被禁锢, 遭人冷落的怨恨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战争, 边塞为主题的诗歌发展到唐代, 由于战争频仍, 士子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 要比科举进身容易的多, 且统治者尚武轻文, 再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 昂扬奋斗的时代气氛, 雄奇壮丽的边塞诗得到了空前发展, 形成了边塞诗派。

1、形式标志:标题中含塞、征等字, 有的用乐府旧题 (如凉州词、从军行等) 。

2、特征意象:玉门关、阳关、胡人、胡马、羌笛、明月、大漠、胡天等。

3、基本主题: (1) 表现雄奇壮丽的边塞景观; (2) 建功立业, 奋勇杀敌、视死卫国的决心; (3) 山河破碎的痛苦; (4) 久居边关的思乡之愁; (5) 塞外生活的艰辛苦痛; (6) 报国无门的怨愤; (7) 归家无望的哀痛。

五.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 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 发展到唐代, 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张籍、王建。

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 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清新洗练。这类诗歌的特点常常是情景交融。

1、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盛景。

2、基本主题: (1) 寄情田园山水, 渴望安静、恬淡以及农家的悠闲与欢乐; (2) 描绘山川美景, 抒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3) 厌弃官场黑暗, 抒发闲适情调, 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隐逸情怀; (4)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六.咏物言志诗

1、形式标志:往往以“咏梅”“秋菊”“孤桐”等为题, 常用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 由物到人, 由实到虚, 寄托某种志趣、精神、品格。

2、特征意象:岁寒三友 (松、竹、梅) , 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 等。

3、主题内容: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心志或追求, 或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或对人世的评价。

4、分析角度:抓住物与人的相同点, 物我合一的结合点加以赏析。

篇4:《沁园春 .雪》鉴赏

《沁园春·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多角度赏析课文,培养学生简单的诗歌鉴赏能力。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

一、导入新课

好的课堂导入是学生进入学习氛围的关键,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对于阅读课我非常重视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导入本课的:“同学们,几乎每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都会为北方的大地带来奇异的景观,大家一定见过粉妆玉砌白茫茫一片的世界吧?男孩子也一定打过雪仗,那么下面这几幅画面应该似曾相识。”于是我用PPT打出了六张北方美丽的雪景图,这六幅图主要从大处着眼,比如雪中长城,雪下森林,雪覆盖下的丘陵高原等。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又为下文理解毛泽东诗词的壮阔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我转到课文,“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曾观赏过北国雪景。”这时候顺理成章地出示了《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在本诗创作的背景介绍中,我还插入了这首诗发表的小插曲——蒋介石看到此诗的气急败坏,着重强调了诗词的气势磅礴。

二、整体感知

对于本首诗词的感知,我主要运用了朗读法,在读中了解大意,在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为此我分层进行了三次有目的的朗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为学生带着表情动作背诵了这首诗,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很快就出现了:气势豪迈,意境壮美,令人振奋等词语。我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自读一遍,说说哪些字音在朗读中应该注意,学生们飞快说出了“娆、分、汗、数” 等字,并且根据朗读体验说了读好诗词要注意的几点:读准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朗读节奏停顿等。最后由两名学生合作朗读上下阙,同学们点评。通过这三读,同学们既训练了诗词的诵读能力,也基本了解了诗词的内容,为下面的鉴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鉴赏上阙

指名一女生朗读上阙,让学生明白上阕描写北国壮美的雪景(女生的朗读声音优美,与诗词美好意境吻合,这是我有意的安排)。然后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为什么喜欢?学生在自学五分钟后开始各抒己见。比如有的同学说喜欢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因为“千里万里 ”

用了夸张的修辞。另一位同学补充说,这几句话写出了白茫茫一片的壮美雪景;还有同学补充“封”和“飘”用的好,写出了北国雪天的寒冷以及大雪在空中飞舞的姿態美,我请这位同学读出这三句话的广阔意境,感觉这两个字的妙用。于是我根据几位学生的回答从中提炼出了鉴赏诗句的角度:①练字(诗句中哪个字用得很妙);②内容;③修辞。还有同学说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因为这几句话是动态描写,和前面静态描写形成动静结合,我进一步引导大家认识这两句还是以动写静,静态的山和原却在作者眼中是动态的,源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豪迈的心境,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映射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还有的同学说到了最后三句:“须晴日,看红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是作者想象的天晴雪景图,和前文形成虚实结合,我及时点拨说这就是写法。同学们边发言我边总结鉴赏角度,最后并用PPT出示了上阕所用的描写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运用;所选景物很大气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学生再次把这些描写方法逐一与课文句子对应,深刻体会多角度品位鉴赏诗词。通过上阕的鉴赏,我带领学生找到了一根鉴赏诗词的拐杖:只要选取任何一个或几个角度都可以进行简单的诗句鉴赏。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多角度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鉴赏下阕

对于下阕我主要训练了“炼字”的能力。推荐一男生朗读后,我问学生: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毛泽东只评价了哪五位英雄?用哪个字评价的?这个“惜”有什么含义?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白了要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惜”,大家相互补充最后总结出了:①惋惜,叹息;②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他们是英雄,但这几位英雄只重视武治,不重视文治;③毛泽东有后来者居上的弦外之意,意思是自己文武兼治。于是很快就能理解了这首诗的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下阕的炼字训练为学生诗词鉴赏中的炼字能力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全体同学和老师一起想象站在高山之巅,诵读《沁园春·雪》,再现伟人的风采。学生激昂的声音说明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这次朗读对文本的理解用声音进行了诠释。

五、课外拓展

为了加强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与中考试题接轨,我进行了 “诗词鉴赏,我能行”的小练兵。我把柳宗元的《江雪》用多媒体显示出来,让学生和课文进行比较。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轻而易举地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非常到位,使本节课达到了高潮。也充分说明本课的重难点已经突破,目标已经实现。

篇5:雪诗歌鉴赏

远远望去,

雪花是梦一样的纯洁

中间还有一道缓缓流动的小河

在这浮荡着绯色春意的小河岸边

我暗自思量着,

从心里一并迸发:

坚持我们的梦,

努力去实现这些梦想,

加油!

我想,你是深懂我的深意

你淡淡地没有一言半语

低调着,

沉默着,

等待着……

正如那雪,

纷纷落下,而又纷纷融化在爱的大地里

从此,把爱藏了起来

藏在心底,化作动力

带着爱,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对方

努力拼搏着

在困难面前相扶相伴

手牵手,一起迎接所以困难

无论是谁被绊倒

另一个激励着对方,永不放弃

加油吧!

让我们一起见证吧!

在来年的飘雪时节,

篇6:雪诗歌鉴赏

曾背着儿时的我在雪地留下两行脚印:

一行留在去看病的路上,

一行走向温暖的茅草房。

雪中的父亲,

曾陪着我在雪地里留下两串声音:

一串是踩在雪地时的吱吱吱的脚步声,

一串是我们一起打雪仗时彼此开心的笑声。

雪中的父亲,

曾留给我两个背影:

一个留在送我上大学时的车站广场

一个留在送我生活费时的学校大门前。

雪中的父亲,

多少年里,

雪中的您正手拿铁锹铲倒

铲倒一棵棵又大又壮的白菜,

我们一起分享着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喜悦。

啊!父亲,我雪中的父亲!

今天,就在今天!

我却只能在雪花飞舞中走进您

走进丛林中的您,

走进白雪覆盖中的您,

默默地叫一声爸爸!爸爸!

又下雪了!又下雪了!

爸爸!您冷吗?

而您,您却再也看不到了,

看不到了这漫天飞舞的雪花。

再也听不到了我千百次的呼唤!

我只能,跪在您的面前

点然一撵纸祭拜您!

只能用文字做冥币怀念您!

只能任

眼前的雪花飘落在您的坟头。

只能在雪地里留一行孤独的脚印

篇7:晶莹雪胭脂心原文鉴赏

世间有很多的事物常常蒙蔽人们的眼睛, 他们往往理所当然嘴上说要用“心”,而嘲讽的是却总在最后的结论里更倾心于自己的眼睛。——题记

而故事就这么不着调的开始了。 那时候他只是一介匹夫,麻木于世,于情于理于周遭都总淡淡的,没有一丝的人情味。如若有情,也不过是一把寸步不离的钢刀。他居住于依山傍水的村庄,时有漫山的芦花,风拂过,洋洋洒洒落满整个村庄。于是在这芦花开尽的秋分,迎来了一位横眉竖目,外带一点凶相的姑娘,有点莫测的`老年人,凭着多年的感觉,聊定其定是不详人。 她就这么顺道的住下,顺道开了酒栈 ,因为人生地不熟,而不愿亲近又不易让人亲近,而生意也就冷淡。也许是巧合,在她寥寥的客人里,也有他。他总是傍晚而至,挥着汗,看似练武归来,他总是讨了一碗酒静坐着,看着这个村庄的山色。而只有这时她才可以仔细打量这位冰山侧脸的男子,或许是日落时刻,光线格外柔和,柔和的好像世界只听到心底某个种子在慢慢的发芽。 他们的对话也只有一句,因为都同冷漠,同不善言辞,相处间也只有沉默。 这年的雪意外下的很久,也中断通往外界的路 ,人们衣食住行也诸多不便,因而这个冬季也难耐许多。

而他在着冒风雪,扛着那把刀,找着出口,开始估摸,而后大刀阔斧般横扫积雪,一具女尸就浮现,发丝掩面凌乱,衣裳上也有冰霜,他轻轻的把她放在一旁,而后仍执念随刀一扫,路也开了。他转身横抱着她,心里越发空落,步子也难迈,他颤颤手拨开遮住眉眼的发丝。他闭眼,深吸一口气,在这雪地里踏出了深深的脚印。“不是早料到了吗,为什么,不是很傻吗?”他喃喃的自语,看着那不是好人的吊眼早已闭上眼睛,而嘴角上扬,已无遗憾。

篇8:诗歌鉴赏——读懂诗歌的方法

下面我就按照诗歌的组成部分来探寻读懂诗歌的途径。一首诗歌通常包括:诗歌标题、作者、诗歌正文和注释四部分, 偶尔有些诗歌还附有小序。所以要想读懂诗歌, 关键是要学会四读:读标题, 读作者, 读注解, 读正文。

一读标题:辨别诗歌题材, 大致确定诗歌思想内容

就我多年的教学实际总结,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有一个阅读诗歌的不良习惯:跳过诗歌标题, 直接读诗歌正文。诗歌标题就好比一个女人的香水, “闻香识女人”;读诗歌标题, 同样也能初步判断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的地方。

从题材上看诗歌可大体分为: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 如果学生掌握了各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在鉴赏诗歌时从标题入手未尝不是一条捷径。因为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 定下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江苏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为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从诗歌题目中的“凤凰台”这一古地名可判断出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由“黄鹤楼”这一历史名迹可知这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王昌龄的《送魏二》中“送”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忆”字可看出是一首怀人诗, 初步判断出是杜甫春日里对李白的回忆与思念。这样从诗歌标题就能大大缩小学生思考的范围, 缩短学生阅读诗歌的时间, 也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读诗人:知人论世

《孟子》中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就是说:吟咏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 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 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 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 但一般是接近诗人主创风格的。如陶渊明的农耕与恬淡, 柳永的相思与艳情, 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文天祥的四海奔波忧国忧民。因此读诗人不仅要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如何, 更要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如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 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 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 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 国破家亡, 他少年从军, 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己任。转战各地, 艰苦斗争, 为的是“收拾旧山河”。再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岳飞所写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小重山》这两首词, 就可以推断他写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应该是抒发直捣中原, 收复失地的爱国理想, 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阻挠, 深感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情感。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 像李白、岳飞、王昌龄、杜甫这样的名家等。所以, 读这样的名家作品就需要调动我们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回忆提取。

三读诗歌正文: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关键词

从某种意识上讲, 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 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王国维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 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 作者移情入景, 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 而是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诗歌意象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是诗人复杂微妙内心世界的形象表达和感性呈现。所以诗人选取意象必然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使人一读便可感知, 并迅速产生联想。在古典诗歌中庞大的诗歌意象家族中, 有些意象可以称之为典型意象, 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这主要是由于古典诗歌积淀深厚, 历代诗人递相沿袭, 使得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喻意义比较接近、比较固定。如柳、雁、鹧鸪 (布谷) 、长亭、南浦常表现离愁;雨、芭蕉、梧桐、落花、衰草、烟波、寒鸦等表现哀愁;明月、杜鹃、大雁、归鸟、孤山、孤帆、浮云、游子、落日等表现相思。这里以“月”为例。在古典诗歌中, “月亮”这一意象常常表达出望月怀远的主题, 旧梦重温的情思, 诗人想念家园、父母、妻儿、兄弟、故旧的情愫常寄托于明月来传递。对这些常见的典型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进行掌握。

刘勰说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如“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之句, 其意境的创造, 就是通过意象的叠加实现的。从这意境中, 我们可以读出“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的生活感悟。

所谓关键词, 即诗词的“诗眼”, 就是最能表现作品意境、情感和主旨的词语。

关键词中首抓“情感词”, 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 如苏轼的《卜算子》中除了要抓缺月, 疏桐, 幽人, 孤鸿, 寒枝, 沙洲冷等意象, 还要抓情感词, 如恨、寂寞、幽、孤、寒、冷等, 方能体会词人寂凉、凄苦, 却依旧孤高自赏, 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始终不渝, 并不屈服于现实, 不同流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多读诗, 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具备诗歌素养, 培养出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和兴趣。

四读注释:了解相关背景, 准确读懂诗歌思想感情

诗歌下面的注释绝不可以轻视。一般来说, 命题者提供的注解, 对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命题者绝不可能随便放一个注解在那里。这种注解要么是提供作者创作诗歌时的背景, 要么是解释诗歌中难以理解的词语, 要么是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信息。而这些对理解诗歌会有极大的帮助。

如 (2013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北宋文学家唐庚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世味门常掩, 时光簟已便”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通过对诗人唐庚的注解可知诗人是遭贬此地时写下的这首诗, 那么掩的“世味”即为官场的争斗, 所以此两句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所以诗歌中出现的注解, 我们不可忽视, 因为抓住了这些注解, 对后面问题的解答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 诗歌的鉴赏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 而只要抓住读诗歌标题, 读作者, 读诗歌正文, 读注解这四步读, 学生就能揭开诗歌鉴赏的神秘面纱, 鉴赏水平必然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渔、郑义主编.孟子·万章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篇9: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类

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2.(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名师指津】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题。这种考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2008年有2套高考卷(湖南卷、广东卷)……2011年有1套高考卷(湖北卷),均采用了这种题型。本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鉴赏,个别是3篇作品的比较鉴赏。

比较类古诗鉴赏题重在“比”。可以比遣词造句,可以比表达技巧,可以比思想感情,可以比观点态度,等等。回答此类试题,重在理解,重在分析,重在感悟。但也要注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在关注表现手法的同时,要学会答题,学会从动态、静态,正面、侧面等多方面去分析,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去欣赏。

例1.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例2. 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应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参考答案:

1.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 (1)和风细雨(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应试方略】

一、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答题思路: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解题指导

1. 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2. 语言比较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可从词法(词类活用)、句法(特殊句式)、修辞(拟人等辞格)、意境、音韵、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言之成理即可。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3.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铺垫伏笔、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当然,要提高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解题能力,单靠以上“方略”远远不够,考生还要在平时多读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关于古诗赏析的文章,多从审美和评判的高度去审视作品,辨析考题,以增强阅读和应试的能力。

【误区警示】

1. 只比作者,不比作品,本末倒置。2. 只比内容,不比形式,或者相反。3. 只见差异,不见联系,倚轻倚重。

例如:(2007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关于第一问:第一首写眼前景,第二首写图中景,如果就诗歌内容来看,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颇,会误读成寄寓了历史兴亡之感,以为诗人是发思古之幽情;或者以为是诗人遭逢不幸,仕途受挫,壮志难酬,于是“伤心”不已。诸如此类,望文生义,深陷误区,不能自拔。因此,考生一定要结合注释的提示,看作者生活的时代,才能把目光聚焦到现实中来。

关于第二问:前一首诗用陈述句表达“画不成”的意思,后一首诗用反问句形式,表达“画得成”的意思。于是,考生匆匆作答,以为两位诗人思想感情迥然不同。其实,“画不成”“画得成”在诗歌当中都有依据。前者认为由景生情,悲伤在诗人内心,画家是画不成的;后者认为“画人心逐世人情”,画家能体察世人的心情,用艺术手段,形象地表现国事衰微的情形,所以“伤心”可以描绘得出。但请注意,两位诗人站的角度不同,抒发的情感确实一致的,都是“黍离之悲”。因此,比较鉴赏类题目,一定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既看到它们的区别,也看到它们的联系,二者不可偏废。

参考答案: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所以说,伤心是画不成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篇10:癸丑春分后雪全诗鉴赏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鉴赏

原来读这首诗的时候有点不相信,过了春分杭州还下雪,怎么可能呢?到了我才相信了。因为20到了清明南方还下了大雪。看来极端天气古来就有。

这首诗是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写的一首“感事”诗。其准确的写作时间,当是宋神宗赵顼(xū)熙宁六年(农历癸丑),亦即公元1073年。这一年的杭州,春分之后居然落了一场大雪,苏轼有感于时令的反常而作。表面上,仅为“春分后雪”而作,但却绝不单单是因为“感时”,而更主要的则是“感事”。正因为是感事,颇具哲理,所以很值得后人玩味。

众所周知,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颇为重要的人物。他不但诗、书、画的造诣都很深;而且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衷心拥护者和热心推动者和实践者;又是豪放诗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至今仍脍炙人口。

大家知道,北宋王朝,早在康定、庆历年间,国势几乎已经变成一个“烂柿子”:朝内机构臃肿,官员庞杂,贪墨成风;民间土地兼并严重,水旱灾害频仍;外部西夏频繁内侵,贡赋屡年增加。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有鉴于此,凡朝野有识之士、庙堂中兴之主,都感到了朝廷已经危若系卵,变法势在必行。庆历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主张变法,史称“庆历新政”。因为遭到既得利益的守旧派极力反对,新政推行不及一年,范仲淹被迫离开相位,新政也就“流产”而不了了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参知政事(宰相),又推出“王版新法”,得到神宗赞许,开始网络人员、设立机构,推行新法,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宣告开始。开始时,因势单力薄,难于实践,只好大量招募“新近”,蝇营狗苟之徒,得以趁势钻营,借新法之名,售一己之奸。本想以“新法”利国家、解民困;不料因所用非人,反而弄得国将不国,人民叫苦。当此时也,诸如司马光、文彦博、欧阳修等一斑旧臣更群起而攻,思辨颇为冷静的苏轼也出来“敲边鼓”。于是,苏轼便被稀里糊涂地纳入守旧派中。由于新旧两种势力的激烈争斗,变法运动就演成了党派之间的群斗,甚至发展到诬陷攻击、栽赃陷害的程度。出于这种情况,苏轼清醒地看到,如果继续这样混战下去,必将重蹈庆历覆辙,于是就主动上书朝廷,要求“外放”杭州。这当然也是新派求之不得的事。于熙宁三年,苏轼便出任了杭州通判。

通判,就是副知州。宋代通判的职能,前后曾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到了宋神宗的时候,其原有职能逐渐萎缩,只相当于知府的.副职,所以也称“府贰”。苏轼就是一个副知府。

雪入春分省见稀:过了春分之后,杭州还落这样的大雪,回省(xǐnɡ)起来,确实是许多年来还很少见。当然这个“多年”,并不单只苏轼蒞杭的这二三年;这个“省见稀”也可以是当地同僚、乡老们的多年“经验”;

半开桃花不胜威:桃花开在梅花之后。而春分前后,正是将开未开的时节,所以说是“半开”。桃杏虽然争春,但却没有梅花那样耐寒傲雪的骨气。经不起这场春雪的威猛欺凌。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和梅花相比,桃花显然应该感到自己的见识短浅,没有预料到老天爷还会在春分之后落这么大的雪。看人家梅花,这时候早已开败了,花瓣儿落地了,“任凭雪下得再大,却能奈得何来?”在这种突然打击之下,桃花虽然还是半开,但也只能片片化作柳絮、漫天飘零了。这显然是横遭不测的桃花的极大不幸!

以上是“就事论事”,并不旁及别的事物。下面便是借题发挥了:

不分东君专节物:“不分”,不按常规行事,令人难以预料;“东君”:主宰东方之神。按照阴阳五行的传统说法,东方,青色,属木,主生长。此处有暗指改革派、王安石等掌有权柄的朝臣的意思。

故将新巧发阴机:难以捉摸的“东君”们,本来就捉摸不定,却又巧发阴谋,暗设机关,图谋摧残半开的桃花们。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寒衣:“造物”,创造万物的天神,主宰万物命运的“老天爷”。“春分后雪”这一事件启迪人们,造物操纵的阴晴冷暖,变幻无常,难以预料。即使是在已经很暖和了的时候,大家也必须准备着御寒的衣物啊!

请注意,这后四句中,先是指责“不分东君”,如果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指王安石等执政者;那么,“造物”便是抱怨主政的宋神宗无疑。隐隐暴露出一个贬官对于“圣上”不满和幽怨。抱怨他们耍阴谋迫害善良。

这也是苏轼悟出另外一番道理:即使天已转暖,也须留着御寒的衣物,预防意外状况的出现。

篇11:雪诗歌鉴赏

雪后阴云散尽,拂晓时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放晴。杨柳绽放着嫩芽新叶,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更有风流多情,是那一点梅心。远远地与杨柳相映,隐约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

一年春光最好处,不在繁花浓艳,那梅柳初绽的清艳花朵和疏淡芳香最是娇媚温柔。到了清明时节,繁花盛开一片纷乱,现极盛衰微的征兆,已丧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游乐追欢,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红颜浑身自然温暖。

篇12:雪诗歌鉴赏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

(1)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中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2)雪:此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此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4]

(3)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莽莽:无边无际。

(4)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6)天公:指天,即命运。

(7)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8)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9)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4]

(10)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11)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12)数:数得着、称得上。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我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我的最爱,毛泽东具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长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他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诗体词调,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有时严格按古代韵书规定押韵,有时为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不拘泥。毛泽东诗词以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巧妙继承和革新,颇为完美地表现了丰富而又崭新的内容。上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描绘了一幅辽阔的北国雪景图,更隐喻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下阕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中华历史长卷,更暗含了建设国家的全盘大计。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时空交织而又浑然一体。艺术上足以令人神醉,情感上抒发拳拳至爱,军事上吹响胜利号角,政治上评说文武之道。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沁园春·雪》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这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是真正的激扬文字,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这是诗中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琢;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试问中华诗词的巅峰在哪里?李白的《将进酒》可比作昆仑,苏轼的《水调歌头》可喻为太行,而《沁园春·雪》就是当之无愧的珠穆朗玛!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以“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几句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中的“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此词的意境。

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第四句至第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第八句至第十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第十一句至第十三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第十四句至第十五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第十六句至第二十二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第二十三句至第二十五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 江雪诗词鉴赏

★ 《八阵图》诗词及鉴赏

★ 李白诗词鉴赏

★ 《木兰花》诗词鉴赏

★ 清平乐诗词鉴赏

★ 立冬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示范

★ 雪的诗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雪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诗歌鉴赏题材分类鉴赏02-17

鉴赏诗歌读懂诗歌07-06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07-14

秋兴诗歌鉴赏04-07

古代诗歌鉴赏06-20

英文诗歌鉴赏07-25

诗歌艺术鉴赏04-08

《春思》诗歌鉴赏04-17

诗歌鉴赏借代04-26

雨情诗歌鉴赏04-26

上一篇:心情低落到极点的说说下一篇:西庄学校教师量化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