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人

2024-04-24

再塑生命人(共8篇)

篇1:再塑生命人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一

教学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学习海伦•凯勒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盲人猜字,设置情境。

教师请两名同学做盲人猜字的游戏:一名同学按照卡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另一位同学手心上写字,另一名同学猜字。

请猜字的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的色彩斑斓,听到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课件展示: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二、整体感知,背景了解。

(一)析字正音,疏通字词。

(二)文题切入,了解背景。

1.初识“再塑生命”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题目“再塑生命的人”,“塑”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塑造)。

师:同学们觉得“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文中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字面意思。)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一段,抓住最后一句中“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地默读课文:

尝试概括文中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状况。

默读后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这篇课文中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莎莉文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

那么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凯勒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划出来,请同学回答海伦“此前”的生活。

学生回答(第三段“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第四段“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

师:同学们想一下,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愤怒、苦恼、疲惫不堪”,有谁能猜透她的心事吗?

师:对于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海伦•凯勒作为一个盲聋孩子的心情。那就让我们试着去走进她的内心。

师:关于这点,她在本文中的描述就是:“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

师:现在大家可以理解小海伦•凯勒为何那么愤怒、苦恼了吗?这是因为她对外面的世界无从知晓,她的内心很害怕,她很想挣脱出黑暗的无声的世界,以至于在不理解她的人看来她就显得有些古怪了。

3.了解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

师:“再塑”了生命,海伦•凯勒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她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学生发言(在课文中为获得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课件补充背景资料: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本文就节选自其中。

师: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课件展示: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她也曾是一个双目近乎失明的孩子,她接受教育海伦•凯勒这一艰巨任务时还不到21岁。海伦是安妮•莎莉文一生中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在她身上倾注了安妮大半生的精力。没有安妮的关怀,海伦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说海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安妮就是创造奇迹的人。)

三、见证“再塑生命”历程。

师:知道了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1. 莎莉文是怎样来塑造小海伦的呢?

(1)师:首先我们来看,莎莉文老师出现是在课文第几自然段?

课文第5自然段——相识。学生朗读,教师点拨,划出关键语句。(a.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人生影响:“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b.前5段的铺垫:交代了莎莉文到“我”家的时间及对我的重要性,激发读者阅读欲望;介绍我内心的烦躁、苦恼、以及对光明的渴望,为下文埋下伏笔,又与下文经过莎莉文老师的指导,“我”对生活充满期望形成对比,突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

(2)莎莉文怎样塑造小海伦——逐步引导她认识具体事物。(课文中用笔较多,如莎莉文作为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出“doll”;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她的另一只手手心写“水”,使她领悟到“水”这个字的含义。)

2.课文详写了“再塑生命”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一说。(引导学生分析段落:海伦学习“杯”和“水”的区别。)

师: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刚开始认字的时候是怎样的经历。(或者有没有弟弟妹妹,教他们写作业是否有困难,你是否不耐烦?)

四、体味快乐,再悟情感。

1.体味“我”学习的快乐

师:刚才我们看到海伦•凯勒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过程艰辛更能体会其中的快乐,那么在学有收获之后她有没有感到快乐呢?请同学们从整篇课文中寻找描写海伦•凯勒学有收获后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

参考:动作描写如:“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部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写出了海伦会拼写“doll”这个词时内心的自豪、激动之情;心理活动如:“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这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海伦井房经历后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2.感悟作者情感

师:先前我们了解到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之后,性格变得古怪,但后来她却成为了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的过程,离不开的是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大家能从课文中感受到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怎样的感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见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历程,感受到了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里的无助和学习的艰辛。而莎莉文老师的出现,她对海伦倾注的爱和热情让海伦•凯勒重新见到了光明和希望,现在同学们对于再塑生命的含义有没有更深层的理解呢?同学们可以带着这个思考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打动你的语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和品味。

作业布置:读读写写;思考再塑生命的深层含义;熟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打动你的语句;课外阅读《了解“爱”的含义》。

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

之前:黑暗 之后:光明

第二课时

一、回顾,品评。

1.回顾文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见证了她重塑生命的历程。现在有谁能告诉我,海伦•凯勒为什么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学生回答。(参考: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用其比喻义)。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

2.品味语言

师:这篇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再读课文之后你发现了哪些优美的打动你的语句呢?现在让我们来分享交流一下。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赏析。(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形象地写出了海伦•凯勒内心的迷惘、无所适从,以及对光明的渴盼。)

二、探究再塑生命的要素

师:海伦•凯勒最终战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得益于完成了生命的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她成功地再塑生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从两方面引导:莎莉文老师和海伦自身。(提示:“塑”的本义是用泥土捏人,如果莎莉文老师捏的是泥人,还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吗?)

参考:a.莎莉文老师富有爱心且独特的教学艺术;b.海伦•凯勒自身:毅力(小海伦没有放弃去认识文字);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求知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师: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聪明好学,坚强有毅力,自强不息,情感丰富,热爱生活……)

师:海伦•凯勒没有被不幸的命运打败,她勇敢地生活、快乐地学习。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也是克服了自身缺陷,刻画出了美丽的人生,除了本文的海伦•凯勒,你还知道哪些人?

学生交流,课件展示相关人物: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海聋人足球队的故事。

三、“爱”的教育

师:海伦•凯勒是坚强的,课文中,在莎莉文老师细心耐心的教导下,她逐渐认识了具体事物学会了拼写。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仔细揣摩,莎莉文老师教给海伦的仅仅是知识吗?

参考: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可结合文中海伦•凯勒对洋娃娃前后态度的变化:“我并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师:根据之前的内容,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课堂小结:回顾再塑生命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海伦•凯勒是坚强的,而她的重生则源于莎莉文老师无私的爱。莎莉文老师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她就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习海伦•凯勒的自强不息,勇敢面对一切;领会莎莉文老师的爱的教育,用爱点燃光明。跟随着这两个伟大人物的脚步,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生命奇迹。

作业布置: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摘录语句,写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两个人物 两种精神

篇2:再塑生命人

再塑生命的人

①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 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 doll ”。

②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 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利文小姐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片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③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 ” ——“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④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⑤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 2002 年版)

1.结合选段说说标题中“再塑生命”的含义。(2 分)

2.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耐心、有慧心的老师。请在选段中分别找出依据。(4 分)

耐心:

慧心:

3.为什么“我”此时会“悔恨莫及”?(3 分)

答案:

1.“ 再塑生命” 从字面意思看,是“ 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 我” 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 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 光明” 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 我” 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 我” 懂得“ 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 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耐心:当我不明白“杯”和“水”的区别时,我大发脾气,摔碎娃娃,莎莉文老师极富耐心,把布娃娃碎片扫到炉子边后,便领着“ 我”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慧心:“散步”让我心情愉悦,把“ 我” 带到了井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契机。让“我”通过触觉感知事物,巧妙的教会我“水”这个词。

3.“我”对于刚才的所作所为后悔莫及,所以就可以概括刚才的所作所为都包含什么即可。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明白“杯”和“水”的区别,自己大发脾气而且还摔坏了莎利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当我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有了进步,心情平复以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莫及。

再塑生命的人读后感范文

这篇课文记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生。海伦1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她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说话,用手指讲话,并掌握了五种语言,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着名的哈弗大学拉德克利女子学院,此后,她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的事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高等学院的赞扬。

一个不幸的聋哑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和荣誉,是多么令人敬佩啊。如果没有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那他就可能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是莎莉文老师给了她生命;莎莉文老师给了她内心的光明;是莎莉文老师给了她自由的世界。如果她向命运屈了头,那她会是什么样的。然而,她没有,她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走完了人生的道路,并为人类作出贡献,成为一个知识广博,令人尊敬的人。

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给予我们极大地鼓舞。一个又盲又聋的残疾人都能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成为那么令人尊敬的人。而我们有些健全人了。却总以条件差呀,困难多呀作为借口,但是和海伦相比,这些困难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只要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此,我们少年儿童都要学习海伦‘凯勒那种不去不挠的精神,努力克服一切困难,这样我们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真正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

再塑生命的人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全文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篇3:再塑生命人

关键词:《再塑生命》,莎莉文老师,教育艺术

伟大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 一个是拿破仑, 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

在一岁零七个月时, 海伦·凯勒突患急性脑充血病, 当她苏醒过来, 眼睛烧瞎了, 耳朵烧聋了, 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 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

心灵之窗被禁锢, 造成她性格乖戾, 脾气暴躁。 直到7岁那一年, 一位老师来到她的身边。 这位老师在小时候也差点失明, 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她用爱心和智慧引导海伦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寂。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 海伦用手触摸学会了手语, 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 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和喉部学会了发音, 到后来, “即使是莎士比亚剧本中扣人心弦的诗句也能表达自如”。 海伦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五种文字, 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 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 建立慈善机构,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海伦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与这位年轻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密不可分, 她就是———安妮·莎莉文。 可以说, 是莎莉文唤醒了海伦的生命, 点燃了她的生命, 重塑了她的生命, 改变了她的一生。 海伦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她对莎莉文老师的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

当然, 海伦创造的奇迹与她自己的主观努力密不可分, 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 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莎莉文的教育艺术。

什么是教育艺术?

艺术是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有学者认为, 教育艺术是“一种达到娴熟、精湛境界, 能巧妙地获得创造性教育成效的技艺”, 是优秀教师在反复的教育实践中, 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综合、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 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 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地综合地体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独特教育个性特点与审美风貌。

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 教育既然是一门艺术, 当然也应该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或环节中灌注生动丰富的情感。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初次接触, 莎莉文给了海伦一个洋娃娃, 这个普普通通的洋娃娃, 却化成了一座连接莎莉文和海伦的桥梁, 让海伦感受到关爱;莎莉文借助这座桥梁, 和海伦玩起了“手指游戏”, 把洋娃娃的单词写在海伦手上, 在不知不觉中, 渗透了单词的学习。 这个娃娃, 不仅是莎莉文对小海伦的爱心表达, 更是启迪海伦智慧的钥匙。 莎莉文灵活运用儿童心理, 赢得了海伦的信任, 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莎莉文老师真是用心良苦呀。

在海伦因分不清“杯”和“水”而撒气时, 莎莉文既不是简单粗暴, 更不是撒手放弃, 而是换一种教育方式, 寻找让海伦乐意接受的办法, 领她到阳光中, 让她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 从而产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 获得最佳教育契机。 当莎莉文把海伦的手放在喷水口下, 清凉的水从她的手上流过时, 再在她的手上写“水”这个单词, 在触觉的刺激下, 海伦恍然大悟, 莎莉文的教育取得了神奇的效果, 她用“水”开启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激发了海伦炽热的求知欲, 让海伦真切地享受到了“幸福”, 觉得整个世界变得美不胜收。 她竟然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这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

莎莉文不愧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老师, 能随机应变, 敏捷、果断、恰当地处理问题;莎莉文不愧是具有高度智慧的老师, 能巧妙、准确、发人深省地给人以引导、启示和教育;莎莉文不愧是具有高度责任心的老师, 能倾力、深入、发自肺腑地思索、探究解决难题的途径。

教育情景千变万化, 海伦的特殊性需要教师适宜地发挥教育机智, 这也决定了莎莉文教育艺术的创造性。 莎莉文善于引导海伦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 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 莎莉文让她在草地上打滚, 在田野跑跑跳跳, 在地里埋下种子, 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 到河边玩水。 甚至, 莎莉文帮助海伦坐到树上, 在野外就餐。 虽然, 海伦体验到大自然严厉、暴躁的一面, 受到了惊吓, 很难说这是莎莉文的巧妙安排, 但让海伦获得对大自然全面、 深刻的体验, 无疑符合莎莉文的初衷。

作为一个学生, 海伦是具有丰富多彩个性和能动性的人, 她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 而是以主体身份参与发展自我的过程, 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 教育艺术就是诞生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之中。

如果说莎莉文教海伦认知具体事物还算顺利, 那么对抽象事物有感知可谓是难上加难。 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 莎莉文确实能独辟蹊径。 如:爱是什么? 这个问题意会容易诠释难, 更何况是海伦呢? 莎莉文用拥抱、用文字向海伦传递爱的信息。 当海伦好奇地追问什么是爱时, 这正是莎莉文要引导海伦进行的探讨。 她并没有直接回答。 对于一个视听健全的人来说, 要回答这个问题都不是一件易事。 她要如何向海伦解释呢? 她要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 “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她不希望对爱理解得太具体, 她想通过对爱的探讨, 进一步开发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你摸不到云彩, 但你能感觉到雨水。 你也知道, 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 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 爱也是摸不着的, 但你却能感受到它带来的甜蜜。 没有爱, 你就不快活, 也不想玩了”。 莎莉文对爱作了绝妙的解释, 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 深刻的内涵又与海伦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教育的技能、技巧、艺术都是以教育技术为基础的, 但它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追求是教育艺术。 莎莉文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式方法艺术,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循序渐进, 善于抓住教育时机, 让海伦体验、模仿、顿悟、知觉。 在海伦有所悟而又困惑不解时, 给予解释和引导, 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 不愧为杰出的教育艺术家。 这是她的教育策略与机智, 富有个性、特殊规定性和灵活性, 为教育提供具体的变通策略和技艺。

莎莉文热爱海伦, 海伦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位学生, 也是她唯一的学生。此后半个世纪她一直与海伦朝夕相伴。 她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 隽永深沉的爱心, 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的生命。

篇4:由《再塑生命》到再塑教法

关键词:反思;教学方法;真爱;艺术;耐心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教学中,海伦的家庭教师莎莉文的爱心和独具魅力的教育艺术深深地感染着师生,同时如一道电光射入我的心灵。我无比惭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并对从传统教学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究,莎莉文的教学和海伦的成功,无疑向人们宣告了一个教育永恒的主题,即教育的真谛在于用真爱唤醒蒙昧的心灵。

众所周知,海伦在出生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脑充血病以致双目失明,两耳失聪,丧失语言表达能力,成了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但她却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雅典语五中语言,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美国哈佛大学。海伦的成长与莎莉文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试想,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想要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条信息出口都已向她关闭。但是海伦竟然奇迹般地从地狱走到天堂。莎莉文老师是照亮她天堂之旅的灯塔。

请看莎莉文老师教学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莎莉文老师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ii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画。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写针、杯子以及作、站、行这些词。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我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才领悟到的。

【片段二】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上,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上述的教学案例中,莎莉文老师无疑是成功的。洞悉她貌似平凡的教育艺术,我感慨颇深。

一、真爱无我,光破黑暗

莎莉文不仅是一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特殊教育家。她对特殊教育的热爱,使她忘记了自己,她把自己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献给了海伦的家庭教育生涯。她丝毫没有关注自己生活待遇的优厚,也并不单纯地关注海伦学习成绩的提高,她站在另一个高度,关注的是生命的复活。她的教学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注重一个黑暗生命的唤醒。再看时下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目标,为了打好基础,乏味地重复练习,铺天盖地的练习试卷,可以说不顾摧残学生身心,许多孩子和家长已是叫苦连天。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注重方法,讲究艺术

当海伦无法辨清“水”与“杯”时,不耐烦,发脾气,并且觉得她的世界是黑暗的、寂寞的,根本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这时的莎莉文老师并没有强制地生硬地教她练习,而是拉着小海伦的手到大自然里去散步,走到井房,拉着海伦的小手在喷水口感受清凉的流水从手上流过的感觉,并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水”字。这一举动的确无比高明,海伦的感受胜过一切比画、讲解,莎莉文老师不但巧妙地引导海伦自己发现水、感受水,更可贵的是唤醒了海伦的心灵,给予海伦走向成功人生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激发了海伦求知的强烈欲望。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对学生的困惑时常发出学生愚钝的慨叹,面对记不住的单词、背不会的文言文,司空见惯的是无尽的责问和频频的竹板打手式的责罚。面对学生由于基础差而难以和老师交流互动时,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侃侃而谈的说教和滔滔不绝的讲解。

三、充满耐心,攻坚克难

对于一个学习语言发音的人来说,在海伦而言是极度困难的。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交瘁,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她始终没有退缩,终于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等词语。因此,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一堂课的精彩,一次耐心的辅导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耐心地付出,这才是成功教育的真谛。

面对时下教学改革的浪潮,反思课堂教学的困惑,莎莉文老师的案例是一剂良药。愿我们从《再塑生命》中找回再塑课堂的灵感,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美]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M].李汉昭,译.华文出版社,2002-01.

篇5:再塑生命的人课堂实录

师:你的回答用了非常肯定的语气。那么请告诉大家,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在刚才介绍海伦凯勒的生平时提到了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帮助她考上大学,而且从通读全文中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来了之后,海伦的生活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全面很精彩,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请同学注意文章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千。”那么,请大家思考,之前海伦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是怎样描述的?请你到文中找一找!

生2:感觉比较痛苦,没什么目标。

生3:生活在黑暗之中,没有任何光明。

生4:她说自己像在迷雾中行驶没有方向的航船,特别害怕!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都不错,很好的语言概括能力。那么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文章的哪一处呢?

生齐答:第四自然段!

师:那让我们带着感情共同齐读第四然段!(生齐读)

我们通过读第四然段确实可以看出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犹如迷雾中的航船,十分形象的展示了当时的心路历程,“我”的生活确实是痛苦、黑暗的(板书痛苦、黑暗)

师:莎莉文老师来了之后,发生了哪些事情?或者说,作为老师的莎莉文,她教会了海伦什么?请你用一句话高度的概括。

生5:教她认识了一些例如洋娃娃、水、杯

师:很好,但是没有注意老师的附加条件,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你说的洋娃娃、水、杯它们都应该是怎样的事物呢?

生5: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具体的事物

师:很好,很概括

生6:教她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生7:教她明白了什么是爱

师:非常不错,果然是一语中的!那么,文中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我”认识具体事物的,“我”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请在你的书上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幻灯片展示)

生8:她给海伦一个洋娃娃,然后让她去玩洋娃娃,并在她的手心里拼上洋娃娃这个词。

师:那么这是充分利用海伦某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呢?

生8:她看不到,听不到,失去了视觉和听觉。老师就是充分利用她的触觉。

师:那么利用这种方法海伦还学会了什么?

生8:还学会了其他的一些词,比如“针”“杯子”“坐”等等,甚至还利用这种方法学会感受大自然。

师:非常好,你帮大家解决了不少问题,请坐!但是老师又在想难道这个学习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

生9:不是,也有不顺利的时候。

师:例如呢?

生9:她区分不了什么是杯,什么是水。

师:老师认为你的回答还不够准确,妥当,再整理一下。

生9:她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

师:那么莎莉文老师是怎样做的?是怎样解决这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的?

生9:她把海伦带到水房去,把她的手放在喷水口下,让她摸到水,然后再在她的手心里拼上水这个词。

师:那么,此时海伦有怎样的感受和体会呢?

生9: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师:还有呢?在学会了认识事物、认识文字时还有怎样的内心感受?

生10:当我能拼写这个词时,高兴的脸都涨红了……

生11: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期盼着新的一天的到来。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篇6:再塑生命的人阅读答案素材

一场大病,让幼年的海伦成为盲聋哑人,在一个无声?无光的黑暗世界里,她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创造了奇迹;与此同时,也缺少不了为她“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师。

文中的莎莉文老师以正确的方法教会了海伦许多东西,由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带她感受大自然,教她懂得什么是“爱”。井房的`经历,唤醒了她的灵魂,让她懂得了宇宙万物的意义;一场大自然的暴风雨,使她体会到了大自然并不总是那么可亲,自然界激起了她对知识的渴望;抽象的事物,她懂得什么是“想”和“爱”。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谆谆教导,让她感悟到生命的可贵,找到了指南针,使她重新又明确了方向,激起了她求生和求识的欲望。

这使我想到:连盲聋哑人都能如此,为什么我们平常人就不可以?海伦以她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学到了许多知识,创造了震人的奇迹,无人不竖起大拇指。知识如同海上掌控方向的指南针,只有拥有它,才不会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我们何尝不掌握知识;论自身条件,我们比海伦优越.有许多的青少年放弃了学习,其中有的是家庭因素,可有的是自己宁愿在街上溜达?鬼混,从而成为社会的垃圾。与海伦相比,他们应感到惭愧。

对待学习,我们都应该坚持不懈,要有毅力对待每门功课。

做任何事都得有坚强的毅力!

篇7: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文,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文章,有了一定学习基础,而且对于海伦·凯勒的故事,他们已经在小学六年级学过《永远记住您,老师》。在生活经验上,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教过他们的老师,有着和老师深厚的情谊;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各有千秋,学生能够感知出来。

1、理解课文主题,概括文中主要事件,理解人物形象。

2、学会复述课文,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1、理解人物形象

2、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3、进行一次爱的教育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两课时

1.创设情境2.引导点拨法3.对话教学法。4.自主探究

一、新课导入

你听说过海伦凯勒的故事吗? 爱,确实能创造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体会作者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

二、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走近海伦。

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还要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2.掌握字词。

搓捻(cuō niǎn)

繁衍(yǎn)

迁徙(xǐ)觅食(mì)

惭愧(kuì)

譬如(pì)栖息(qī)

小憩(qì)

遨游(áo)花团锦簇(cǜ)

冥思遐想(xiá)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题。】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1.生命的原貌──黑夜

(1)“我的生命──像大雾中的航船。”

(2)“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的同情。” 2.生命的火光──莎莉文老师走进我的世界(1)希望的起点:相识

(2)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文字 3.生命的光明──生命中拥有了爱 对“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我的灵魂被唤醒,莎利文老师让“我”认识了文字,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使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所以,莎莉文老师就是我的“重生父母”。

四、再读课文,合作研讨。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意在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感悟作者的感情。】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明确: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六、布置作业

好书推荐:海伦 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史铁生《好运设计》。

七、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

之前:黑暗

之后:光明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见证了她重塑生命的历程。现在有谁能告诉我,海伦•凯勒为什么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参考: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用其比喻义)。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两个主要人物。】

创造奇迹的两个人──安妮·莎莉文和海伦·凯勒,你认为她们的成功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

(一)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充满爱心,耐心。

(二)自身因素: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

三、品味与积累。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意在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感情。】

课文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喜欢的文字进行品味。

(一)“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了教育的人,生活航船才能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二)“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这句话表面看来说的是文字的神奇,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人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幸福,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

(三)“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

三、拓展延伸,爱的呼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的情感真正受到洗礼。】 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到人生的那些启示呢?

示例: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利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作为学生要正确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

四、课堂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生活中还有许多人遭遇不幸,比如去年的汶川地震,让我们的一些同胞不再健全。再如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送一缕春风,掬一捧清泉,送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

五、布置作业

写给海伦•凯勒或莎莉文老师的一封信。

六、板书设计

两个人物 两种精神

篇8:教育应关注人的感性生命

1. 教育 (学) 科学化。

今天, 很少有人否认科学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的巨大威力。自然科学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以至于人文社会学科不得不打着“科学”的旗号才能勉强登上大学的殿堂。随手翻翻国内出版的教育学教材, 几乎都将教育学定义为“一门……的科学”, 把教育学定位于科学, 必然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与改造教育。于是, 大搞量化评估, 如为了衡量德育效果, 学校实行操行打分, 扶一个老太太过马路记两分, 捡到1元钱上交给学校记一分;大兴教育实验, 如教改实验班比对比班平均成绩高0.1分就大呼实验有效, 恨不得立即推广。表面上看来, 虽然上述教育仍然是以人为本的, 即所谓培养人才, 但这种培养不过是把人当作没有生命的物来塑造和量化了。试想, 按照前面的操行评分规则, 是不是“扶一个老太太过马路”就等于两次“捡到1元钱上交给学校”呢?教改实验能像科学实验那样随机分派被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吗?显然不能!

2. 培养听话的人。

在我国现实的教育中, “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被奉为教育者的座右铭。在大人们眼里, 孩子终究是孩子, 什么都不懂。于是, 在家里不管是对小孩子还是大孩子, 父母们苦口婆心说得最多的是“要听话”;在学校不管是对小学生还是大学生, 老师们讲得最响的是不要越轨。为了使孩子听话, 我们设计了太多的规训, 只要稍一留意学校的规章制度, 你就会发现, “不要”、“禁止”等条款比比皆是。除此之外, 标准答案也在一步步把学生打造为“标准件”。学生们被各种规训限制得死死的, 控制与服从使人几乎成了一个面孔。在这里, 学生没有基本的选择自由, 也缺少应有的人格尊重。

3. 培养吃苦的人。

由于学习本身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 因此“苦”成为了人们衡量学习是否用功的标准。这也难怪, 古人既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 也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励志名言, 正所谓“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在今天, 与崇尚吃苦相对, 人们反对抑或至少是不提倡休闲, 原因在于:第一, 休闲更多体现为享受, 而传统的观念中享受成了好逸恶劳的代名词;第二, 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国家强调个人首先要尽义务, 多生产出物质产品以供分配, 也正因为如此, 多劳动尽义务是第一位的, 而争取休闲的权利是第二位的;第三, 即便是规定公民享有休闲的权利, 也更多认为休闲是个人的事情, 所以, 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加以引导和培养。因此, 在不少人眼里, 学校不是让人休闲的地方, 更不应该是教人享受的场所。看看今天的学校, 孩子根本没有享受与休闲的机会:不仅缺乏休闲的场所和工具, 也缺少休闲的课程和时间。今天的学校正在强化一个观念:刻苦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于是, 学校成为“苦海”, 学生成为“苦人”, 教师成为监督和设计“苦差”的人物。可以想见, 在没有休闲的教育里, 儿童是很难找到人活着的幸福感的。

上述教育把人当成了可以随心塑造的“器物”, 培养出来的人就如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 (one dimensional man) 。在《单面人———发达国家精神意识形态研究》中, 马尔库塞提出, 由机器、技术、市场、物质产品等元素构成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单面的社会, 它在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 压抑了人的精神自由, 它的标准化、批量化、模式化把统一的行为和生存方式强加给个人, 从而泯灭了人的个性。在这个社会内, 人变成了单面的人, 一方面满足于享受物质的丰富性, 另一方面在各种宣传媒体的刺激下满足于享受社会设计和控制的精神资源。如果说马尔库塞所指的是“现代社会”使人成了“单面人”, 毋宁说是现代社会的教育直接生产和培养了“单面人”。

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是自然对人说来生成的过程。[2]”客体作为实践的产物和认识的对象, 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通过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由“自在自然”转化生成的。在这种转化中, 马克思特别强调了人的感性的实践生成性, 认为通过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不仅自然界向人生成, 而且人也与此同时生成自身新的规定性。在某种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人的感性是人精神的栖息地, 是人的生命修养生息的港湾, 是人类灵魂的家园。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 关注人的感性生命就成为必然。

1. 人的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同等重要, 所以教育不能将人完全物化。

人具有理性的一面, 科学是人的理性认识的产物, 可以找到机理、客观性与可验证性, 然后可以控制与预测。但与此同时, 人又有感性的一面, 人的感性生命具有个体性的品格, 它强调情感、意志和欲望的“个别性”, 它是一种有“我”的、具体的、丰富的、侧重于对世界进行直接把握的生命状态。由于感性本身带有非理性的层面, 例如情感、思想、艺术等, 它们不遵循科学的法则, 无法进行精确量化, 也不能进行纯粹的实证研究。由此可见,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可能完全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看来, 作为研究教育的学问———教育学也不能完全科学化, 鼓吹教育科学化的人本身就在将人物化, 这是错误的。

2. 人的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同等重要, 所以教育要关注人的精神生长。

重要, 所以教育要关注人的精神生长。人不仅有肉体本身的生长 (物质层面的生长) , 也有智慧和非理性的生长 (精神的生长) 。人类可以调控肉体生长, 但精神的生长却无法控制, 也正因为如此, 对物质有效的东西对精神未必有效。在这个前提下, 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的教育何为?《中庸》里谈到:“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在这里, “性”是“心”、“生”两个意符拼甲骨文而成;生, 《甲骨文字典》解释为“像草木生出地上之形”[3];“率性”即让人心生。整句话可以解释为:能将心里的“生”作为统帅谓道, 修习之谓教。在中国古人看来, 教育本质的东西是“心之生”。这一点,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论述与之相近。他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 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 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质言之,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一个人的“灵魂”或“心之生”, 显然不是给予的, 也是不能代替其生长的;别人不能控制它, 最多只能引导它。所以, 教育不过是发现或引导人的灵魂 (或精神) 的一种活动而已。由于人的“心之生”或“灵魂”本身是自由的, 因而具有无比的丰富性。显然, 对于教育对象来说, 不能有太多的规定性。因为规定性越多, 自由性就越少;每规定一次, 选择就少了一种。“我们都不是完整的人。我们都是在努力斗争以期达到人的关系和人的定义的存在。[4]”“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 他必须去尝试。[1]”在尝试过程中, 人都会犯错误, 有错误就要纠正, 只有在知错就改的激烈冲撞中才会有活力。所以, 学校应是包容的, “培养听话的人”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给人灵魂以自由, 发现和鼓励人发展其丰富性。由此, 教师要有“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语) 的宽阔胸怀。由于教育最核心的是发展人本身, 尤其是发展人的精神, 所以, 今天一些学校把学生当作“器物”培养在出发点上是错误的。

3. 人的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同等重要, 所以教育要重视休闲。

从字源上来说, 休, 从木从人, 像人倚树而息之形。[3]这表明了人在劳作之后的状态。在这里, 个人是自由的, 他可以做他自己想做之事, 至少在精神上如此。西方的休闲一词 (leisure) 来自拉丁文“licēre”, 意为“允许”或“自由”。从licēre生出法语loisir (意思是自由时间) 和一些英语单词, 如license (原意是不负责任、许可、放纵) 和liberty (自由) 。这些词是有联系的, 它暗示了自由选择和非强迫性。[5]亚里士多德强调:“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休闲高于劳动, 是劳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个人的幸福在于闲暇城邦 (国家、集体) 的幸福在于和平”“闲暇是全部人生的惟一本原”。[6“从历史上来看, 休闲意味着不考虑时间而为的行动。在古希腊休闲概念中, 沉思冥想是一种完美境界的标准。[7]”可见, 休闲的目标之一是心灵的净化和自身激情的勃发, 自我沉浸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 从而体验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快感。正是在这种自由选择和非强迫性中, 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激情得以勃发, 从而使感性生命不断丰富, 使人更具本质意义。由此可见, 休闲是丰富人的感性生命、使人获得本质意义的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 查阅学校的产生, 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 早期的学校其实就是休闲的场所。中国早期的学校“庠”其实是饲养牛羊牲畜的地方, 在那里, 不能出去干活的年老一代将生产生活知识传递给儿童, 主要采取的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儿童在其间是感到快乐的。同样, 在西方, school这个词源于拉丁文schola, 又源于希腊文skholē, 原意为闲暇或休闲[8]。当时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 今天的学校已不再具有其原本的魅力了。看来, 今天的教育要以人为本, 必须补上休闲这一课, 要提供给学生休闲的空间, 引导学生学会休闲。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21, 4, 64.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31.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9.687, 652.

[4]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 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48.

[5]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 16 (1) :59-64.

[6]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 (第九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273.

[7]Robinson John and Geoffrey Godbey.Time for life the Surprising Ways Americans Use Their Time, University Park, PA:Penn State Press, 1999.

上一篇:至赵老师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幼年的拼音解释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