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课文读书笔记

2024-05-05

蜡烛课文读书笔记(通用14篇)

篇1:蜡烛课文读书笔记

蜡烛本为普通物,但在西蒙诺夫笔下却被赋予了最厚重的意义。当这小小的蜡烛出现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战场上时,当育乞西老人插在苏联军人契柯拉耶夫的坟头时,当点燃在饱受法西斯战争摧残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时,这小小的蜡烛闪耀出了“明晃晃”的光芒。

一个老妇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战火时,怀中的两支蜡烛对于她是多么重要呀!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给在痛苦与不安中的她带来最好的抚慰。她把蜡烛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时她应该不会害怕,因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挚爱呵护着她。也许她会在这两支蜡烛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程。蜡烛与老人相伴,但硝烟更将老人包围,心中对法西斯入骨的恨随着炮火的猛烈与日剧增。

此时有另一种爱毅然出现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她知道苏联红军为谁而来,她知道苏联红军正在为自己的祖国——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战,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一颗炮弹就在近旁炸开了”。战争就这样无情地把伤痛留给了老妇人,“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死亡对于老妇人应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为自己的生而死。谁是亲人?就是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人。在此时两个遥远的国度已经没有了距离,在此时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心应该贴的很近很近。

地窖外面可怕吗?耳边飞着炮弹的碎片。但对于育乞西老人又怕什么呢!有什么比亲吻亲人的额头,让死去的亲人安息更重要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 可敬而又令人伤心的小伙子呀,应该把最珍贵的东西,最真的心送给他。对于这个老妇人还能有什么最珍贵的东西吗?“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是蜡烛,是与丈夫结婚时的蜡烛,是已经保存了45年的蜡烛。时间没有让蜡烛丢失,此刻她要把她认为最珍贵的东西献给她认为最可爱的人——一位苏联红军。“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动摇。”在烛光中透着正义、勇气、坚定。那是一个正义的战士奋勇前进的火焰,是在一个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可敬的火焰,更是人类心中渴望和平的最崇高的精神火焰。老妇人用她的心点燃起“柔和的火焰”,用她瘦弱的身体作“挡风”的屏障。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闪烁。”痛苦与悲伤体现在每个受侵略的人民的脸上,也许还有擦拭不完的泪水,但烛光会闪动着,战胜邪恶的思想会一直闪烁着。因为还有一支蜡烛已被点燃,点燃在“老地方”,它们互相支撑着,会一起燃烧在革命的土地上,会燃烧在每个正经历痛苦的人的心里,会点燃每个正义者心中永不熄灭的“蜡烛”。红军“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喜烛是会燃完的,但会有更耀眼的烛光跟随战斗者的脚步而闪亮。

怀里的蜡烛只有两支,但谁能数得清没有国界的正义者的心里的蜡烛有多少呢?

篇2:蜡烛课文读书笔记

西蒙诺夫的《蜡烛》向我们描绘出一幅悲壮而崇高的画卷,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将心爱的花烛点在苏联士兵的坟头,将和平的火种种在了这片土地上。

合上书本,我的眼前仿佛浮现了一幕幕血腥残暴的画面,心中不由得悲恸,在战争年代,有多少人无家可归,民不聊生!这些炮火侵略的土地上仍有百姓的骸骨,尸体!为什么我们不能共同创造和平,而圣洁的和平鸽又在何时才会将临呢?

“中国一点都不能少!”这是前不久菲律宾南海仲裁事件中国作出的回答,在南海事件中,美国,日本虽说“积极”掺和仲裁案,但据统计,仍有66个国家表态支持中国,呼吁和平,不愿挑起战事。

而在网络上,网民们更是表示,“南海不让,和平永存!”在各国的帮助支持下,终于戳穿了仲裁谎言,维护南海和平。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我看到了各国对于和平的向往,中国亦同各国努力维护和平,避免战火的侵袭。

虽然南海一案早已过去,但在我心中早已种下了热爱和平的种子,生生不息,如同那支不灭的蜡烛。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战争和平的观念,我们不能如同战场上的战士一般抛头颅洒热血,我能做的,只是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维护它,使它得以永存。

篇3:蜡烛课文读书笔记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几乎占了每册课文的一半, 过去一部分教师对此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精读课文没什么两样, 既耗费了时间, 又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一部分教师干脆不教。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觉得两种态度都不可取, 为了抽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精读课文和作文教学, 也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以此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从2006年下期开始, 我们语文组进行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研讨。首先从教学的时间安排和教学的模式上使自读课文和精读课文有所区别, 我们把自读课文教学时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叫做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首先从初中的最高年级初三开始, 进行了小说和议论文的探讨, 然后在初二进行了文言文和说明文的探讨, 再在初一进行了一般记叙文的探讨。下面是具体的做法:

1.小说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模式

(1) 课前预习模式

①资料查找:作家、时代背景。

②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读音、解释。

③通读全文, 概括小说的情景及中心思想。

④画出描写小说主人公的语言、行为、外貌、神态、心理的句子。

⑤画出难于理解的句子。

(2) 课堂教学模式

①作家、时代背景的补充介绍。

②生字词的检测。

③小说情节的探讨。

④描写手法的探讨。

⑤人物形象的探讨。

⑥中心思想的探讨。

⑦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探讨。

⑧拓展延伸。

2.议论文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模式

(1) 课前预习模式

①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课文注释了解作者。

②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③整体感知课文, 找出文章中心论点。

④画出疑难字句留到课堂上讨论。

(2) 课堂教学模式

①导入课文。

②作家、背景补充介绍。

③借助“四读法”读课文:跳读—了解作者及文章梗概;速读—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细读—理清文章结构, 探讨关键问题;研读—学习本文论证方法。

④拓展延伸。

3.文言文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模式

(1) 课前预习模式及策略

①提前一至两天布置预习并给出要求。如查找作家相关资料;读熟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试着翻译;画出疑难。

②教师精心准备思考题和训练题。这些题目既要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要促使他们去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 还要对课文的思想观点进行反思, 从而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这才达到古文学习的目的。

③教师对于课文必须烂熟于心, 而且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课堂四十五分钟。

(2) 课堂教学流程

①导入课文。

②师生交流作家及背景资料,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

③检测生字词的音义。

④多种方式展示朗读成果。

⑤学生提出自学疑难, 共同解决。每小组推选同学熟练地翻译课文, 集体纠正。

⑥教师用训练题的形式 (多媒体呈现) 来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内容包括本课文言文重要的基础知识。

⑦问题探讨, 激发思维 (关于思想感情的探讨, 鉴赏其精华与糟粕) , 进行反思及迁移的训练。目的是古为今用, 学以致用。

⑧组织背诵比赛。

4.说明文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模式

(1) 课前预习模式

①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课文注释了解作者。

②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③整体感知课文, 找出文章说明对象的中心 (筛选信息要点) , 画出疑难。

(2) 课堂教学模式

①导入课文。

②作者介绍。

③整体了解说明对象的中心。

④探讨课文结构及相关问题。

⑤研读课文语言及说明方法。

⑥拓展延伸。

5.一般记叙文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模式

(1) 课前预习模式

①查找资料:时代背景及作者。

②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音义。

③整体感知课文。

④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⑤画出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或重点句。

(2) 课堂教学模式

1) 导入课文。

2) 作家、背景补充介绍。

3) 整体感知课文。

①小声朗读课文。

②正音正字。

③理清文章结构, 找出文章线索。

④探讨关键词和语段。

⑤归纳文章主题。

4) 反思:写作上的特色, 以及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5) 拓展延伸:拓展视野, 联系实际。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模式, 具体到某一篇课文, 要根据课文的特色, 有所取舍, 有所偏重, 不能面面俱到, 否则也不能称为有效教学。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 使教师对自读课文通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是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二、自读课文有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政策探讨

问题主要出在预习上, 一个单元有一半的自读课文, 预习的内容那么多, 有的一个晚上都完不成, 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于是在预习中部分学生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一是看书不专注, 因此一些题答非所问;二是蜻蜓点水似的把课文看一遍, 草草地做一下预习题, 几乎没有答完整的;三是懒得看书, 直接从参考书上找答案。这样对于一部分同学而言, 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不但无效而且有害。这使我们感觉到不能面向全体, 否则这样的探索只是流于形式。

于是, 本着“既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又培养学生专注地读书的习惯;既不增加课内的时间, 又能使学生自学能力有所提高”的目标, 对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新一轮的探讨。

常言道:“目标越小越容易实现。”过去我们的探索, 没有根据学生实际量力而行, 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力, 因此对于部分学生收效甚微。新一轮的研讨, 我们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缩小, 只抱着一个宗旨, 不增加学生任何课外负担, 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训练学生专注地读书,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 来进行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呢?

第一步, 作家、时代背景的介绍还是由教师负责, 因为收集资料的能力, 初中生早已具备, 不必经常训练。

第二步, 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 然后让其在十分钟内专心致志地默读课文。

第三步, 自由朗读课文, 边朗读边思考合作探究的问题。

第四步, 对学生们掌握生字词音形义情况进行测试, 然后对主要内容、结构、语言、修辞以及质疑、拓展等进行合作探究, 共同解决一些问题, 对于难点教师作相应的引导。

这只是基本的步骤。四十五分钟, 时间有限, 要做到有效, 就要求在基本原则——既读好书, 又培养能力的基础上, 根据每篇自读课文的特色, 有选择性地进行训练, 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如文言文《五柳先生传》, 生字较多, 又是自传性散文, 于是我们把训练重点放在读懂读通课文内容, 深入探讨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上。而《满井游记》有一些字不常见要多关注, 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而富有特色, 白描手法和比喻修辞的运用, 可多加探索。

篇4:蜡烛课文读书笔记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选课文;读书笔记;阅读;写作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自选课文教学看似容易,其实现在已经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自读课文选材均是很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和一定时期的文学风格的作品,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很多自读课文就会成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的鸡肋,感觉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想,,这里面除了自选课文本身内容比较多,难以驾驭的原因外,就是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在几年的教学中,我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思考,最后发现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本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是提高学生挖掘文本的内涵最好的解决途径。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然而,很多时候在操作上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学生不明白什么是读书笔记,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因此写作内容五花八门,没有明确的能力训练目标;(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仍然依赖教辅资料,缺少自己的深入思考,知识难以内化为能力;(三)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写作意识,只是被动地应付,不能有针对性培养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增强语文素养的目的。如何解决这几个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读书笔记的写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主要是对老师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有选择地记录、存储、补充、整合、加工和创造,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记下问题,听讲时记下重难点,复习时记下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而自选课文重在自我探究,发展学生的独立钻研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读书笔记只需要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并从中寻找到一个切入点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把握重点,力求思想的深刻性、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工整性、思维的创新性。课堂笔记是单向记录;读书笔记是多向性写作。课堂笔记是知识的传授;读书笔记是思维创新能力的开发。一个是封闭性的,一个是开放性。明确了这些,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具体的目标。

第二,让学生明确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自选课文时都感觉很轻松,这并不是他们能很好地把握自选课文的内涵,而是学生对自选课文学习目标把握不好,是一种不作为的表现。很多学生只听不写,即使上课发言也只是被老师逼迫无奈,很少自己主动地、有思考地去写。很多学生认为,课堂自己去写读书笔记,费时费力不说,自己也并没有从中有新的收获。这主要就是没有认识到写读书笔记对对自己思维能力开发的重要性。写读书笔记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第一,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发大脑的出新思维能力;第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果学生真正认识到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他们就会主动地拿起笔进行写作。现在的学生思想都比较开放,爱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只要我们正确引导,积极开发,就一定能让他们的能力在学习自选课文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要明确写作形式,也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目前课本的开阔空间,及时地写下自己的感想、观点和拓展内容。这样,既能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现在的课本版面留有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时而有效地记录自己的收获。学生可以就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词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一两句有启发性的话,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写成一篇小文章,记录在空白处。老师一定要有明确的要求,最好是能给学生提供一定范例,对学生加强指导。如,从语言形式上要求不能信手就写,杂乱无章,从思想主题上,要求学生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等。

第四、要努力形成习惯。自选课文文章内容多选自经典作品,学生比较爱读。然而,很多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自读课文的重要性,仅仅就情节、观点进行感知。比如,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只能记住里面几个典型的情节,如阿Q偷萝卜、调戏小尼姑、和小D打架等等,很少能就这些情节深入分析。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很多人只是留意宝黛的爱情故事,很少能解读作者的内在写作动机。读到西方文学,运用和理解文本的能力更是欠缺。如,读到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时,对西方的意识流手法更是无从下手,根本就读不懂。这时,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学会读出问题,寻找到突破口,并把问题随手写在书页上。在老师引导之后,进行思考和写作。对于比较难理解的文本,教会学生从语言形式、观点主题等角度进行思考探索,绝对不能无所作为。时间一长,学生自会在自选课文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最后,要及时进行成果展示。教师要从学生读书笔记中选择写的比较有深度、或有文采、或有创意的语段进行现场点评,并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及时对其他同学的写作起到引导作用。我在讲解自读课文《道士塔》一文时,给学生制定了“写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话”的课堂读书笔记,要求读完一遍课文迅速动笔,可就某一段话,或某一人物形象,或全篇主题进行立意构思,注意语言有震撼力和美感,并能发人深思。学生利用二十分钟读完课文,十分钟写作,五分钟修改,教师再利用十分钟进行成果展示。下面摘录部分同学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1、淡淡的夕阳将紫色的轻纱笼向大地,遮住了莫高窟沧桑的面庞。缕缕清风吹起石窟上千百年积淀的灰尘,每一尊石像都在颤抖,它们的心已经被历史积攒的辉煌禁锢!每一座雕像的破败处,都裸露出整个民族的悲哀!(朱海梅)

2、在心情沮丧的时候,只要想一想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想一想专家们一脸的凝重,以及文中小人物一副可憎至极的面孔,你就会发现:我们现在不应为一点小事而消沉,也不必因别人的言行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因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早日肩负起国家的重任,让这个民族找回昔日旺盛的动力和永恒的荣耀,让子孙们都能昂首向前,骄傲地走完每一段路程。(杜欣)

3、读了《道士塔》全文,又看了前面的彩图,我在内心深处怎么也想不明白:王圆蓚——这个敦煌的罪人,怎么也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塔?我困惑:历史是为了铭记,还是为了嘲弄?或许谁也不能够给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答案。塔顶雕花绽放,似盛开的面庞,朝向八方,嘲弄着王圆蓚的猥琐,讥讽着一个时代的悲凉!风吹尘起,地起无火之烟;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过去的悲哀,或许,在风烟之中更加清晰,在雨雪之后更加深刻。(周卫林)

4、余秋雨先生深谙莫高窟,因情而作《道士塔》,写尽心中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哀,让人们读懂了一个民族的木性和不和谐。

塔外是今日,塔内是昨天。然而昨日的故事已被无知填充,所有的华美也已消融,徒留黏合了些许悲哀的文物。今日,我们必须正视这场浩劫,必须抹去昔日所有的悲哀,

一个写满历史的敦煌,一个面目真实的敦煌,不只是一个问号,或一个句号,抑或省略号,它定要成为整个民族骄傲的感叹号!

当落日余晖映红西天,斜照到敦煌的莫高窟,每一尊石像都透露出惨然的美。如此辉煌的文化,现在都已被摧残得支离破碎。飞天袖间,散出的朵朵鲜花,是对一个民族的祭奠;石壁之上,镌刻的道道裂痕,写尽一个民族的昨天。(马黄龙)

5、当雪白的刷把在墙壁上来回游动,当沉重的铁锤在婀娜的身体上撞击,当清脆的驼铃在茫茫的沙漠上空回响时,莫高窟涕泪纵横!

读到如此优美的读书笔记,我想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已经显得多余,我们能做的只有为学生鼓掌。

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是运用读书笔记进行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顺利进行自选课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篇5:《蜡烛》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一篇短文,题目叫《蜡烛》。读完之后,我为文中谦虚的蜡烛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而感动不已。

短文里的台灯不但趾高气扬、骄傲自大,还喜欢到处炫耀自己,它因为自己有着漂亮的外表而瞧不起普通的蜡烛。但当骄傲的台灯坏了,而人们急需要光明的时候,主人把默默无闻的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了它,它的火焰依然照亮了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而蜡烛谦虚地说:“我发出的光太淡了,的确没有台灯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可它自己却默默地燃烧着,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蜡烛虽然没有台灯那样美丽,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它,它总是发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是多么平凡而又伟大啊!在赞美蜡烛的同时,我们不由地想起了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就象蜡烛一样永远照亮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从短文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只看外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对社会都有不同的作用,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不能骄傲,我们要向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

篇6:蜡烛课文读书笔记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所写的一篇战地通讯。

该文作者西蒙诺夫是一名战地记者,他随苏联红军参加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战争,亲历战场,以真实的故事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战地通讯。文章的主体记叙并不复杂:老妇人育乞西为一位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堆了一座坟墓,亲吻了死者的额头,还点燃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婚礼蜡烛。

该文收录于语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篇7:课文读书笔记

诗人的眼总那么敏锐,诗人的心总那么敏感,诗人的脚,总行的那么远,我们的生活需要诗,诗让我们变得柔软,变得温柔。变得善良。因为有诗歌陪伴,在困难面前我们才有了面对新生活的勇气和处于逆境中的举重若轻。

“若灵魂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一种流浪”世上总有我们双脚无法到达的地方,却没有心灵无法抵达的地方。生活给不了的就在书中找,在诗中找吧。

篇8:课文读书笔记

《哈利波特》之所以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是因为它表达了我们内心的愿望,渴望拥有一种力量,超出自然的力量。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哈利波特要快点成长,拥有了最令人羡慕的强大魔法力量才可以胜利,可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真正打败伏地魔的是,哈利与伙伴的团结,哈利父母对他的祝福,以及自身的勇敢,和无数人的舍身成仁。

哈利波特的结束,我也完成了自身的成长,我不再渴盼自己瞬间拥有强大的力量,而是渴盼,岁月的温柔可以细水长流。

篇9:白杨课文读书笔记

合上书本,那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便浮现在我的脑海,它们不畏风沙,不畏严寒,不畏狂风暴雨依然站立在路的两旁。由此我想到:我们身边不是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吗?军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解放军叔叔不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数九寒冬,他们每天都刻苦训练,他们的手冻坏了,他们的腿受伤了,他们没有怨言。深更半夜接到紧急任务,他们顾不上疲倦,义无反顾的冲向前。有洪灾地震他们不退缩,冲在最前面的总是他们。他们有的累倒在工作岗位,有的积劳成疾,有的放弃高薪,有的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有的……

篇10:白杨课文读书笔记

白杨树生活在西北贫瘠的土地上。它很普通,但很不平凡。它笔直、坚强不屈地在西北的土地生长着。

在今天,有很多人也拥有白杨树的那种精神:鲁迅以前学习成绩优异,获过一枚金质的奖章。之后,鲁迅立即把它卖掉,用换来的钱买了几本书,还买了一串辣椒。凡是他困了,就吃一点辣椒让自己精神起来,最后他取得了成功,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这不也体现了白杨树的精神吗?

生活中,还有许多像白杨树一样的人。比如:诺贝尔、居里夫人、邓稼先。他们在从事科学中遇到了许多痛苦,但他们从未向失败屈服,最终页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篇11:二年级课文读书笔记

说实在话,我真的很喜欢看《名侦探柯南》,那里面的江户川柯南,也就是工藤新一,他就是个福尔摩斯迷,但是,在那之前,我也早就就认识了福尔摩斯,并且,也为他那高超的技术而深为着迷。

前几天,我从汇文读书馆那里借到了英国的阿·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这好像已经是我第三遍看这本书了,但每次总都有些新的收获。在中篇里,我最感兴趣的就算是《归来记》的第一篇,也就是《空屋》。它非常的使我惊讶!没想到福尔摩斯在最后一案的时候,竟没有从那么深的峡谷里掉下去,而是躺在岩架上,竟然躲过了两次的大石头的袭击,真的是很了不起。我也很佩服福尔摩斯的模仿技术,他竟然化妆成一个买书的老头,非常的像,当他回到贝克街他和华生医生的住所时,又让华生医生吓了一大跳,这是他的一次昏过去了。接下来,他们就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探险,福尔摩斯用一个蜡像,给他披上自己的睡衣,当一次他自己,而这样,就把了一个伦敦的猎手套上了勾,而且,用的还是他自己的办法,真的是太奇妙了!

福尔摩斯这个人,具有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又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在加上细致的调查研究,总是能使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好像是奇景一般,比如说在《海军协定》一案中,竟然使那个蓝色的纸卷突然出现在了密封好了的罐头盒,由此可见,福尔摩斯,真的很有才华,尽管他只是一个虚幻的人物。

关于二年级课文读书笔记2

《狼来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从小,爸爸妈妈就用这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来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不然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长大后,当我自己再次读这篇故事时,我又有了更深的感触:放羊娃因为接二连三的说谎,所以失去了大家的信任,即使最后他说了真话,人们也都把它当作谎言,最终才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不然吃亏的还是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我也吃过不诚实所带来的亏,因此,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亲身经历的事儿。

记得有一次放学前,由于我想偷懒,所以记家庭作业时,挑三捡四地选了字数较少的登记,其他的就忽略不计了。回到家后,我很快地就完成了当晚的作业,正当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时,妈妈回来了。她检查了我的作业,并核对了一遍我记下的作业题目,故意试探我:“今天真的就这些作业吗?”,我可不想在妈妈面前露出马脚,免得又要挨批评。于是很肯定地点点头说:“是的,就这些。”妈妈一向信任我的,她也不再多问什么了。正当我长长舒了一口气时,妈妈电话响了,是我们班同学的妈妈打电话给她,和她讨论今晚我们的作业题,只见妈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了,她一边和电话那头的妈妈说着话,一边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放下电话,妈妈再次问我:“今晚的作业真的就这些吗?是不是忘记什么了?”由于我不确定同学的妈妈和我的妈妈说了什么,所以我依然坚定地回答:“是呀,没错!”,这下事情严重了,妈妈式的狂风暴雨一下就来临了,最后我不得不流着眼泪把漏记的作业给一一补上。经过这件事以后,妈妈再也不相信我了,不管我说什么,妈妈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我后悔极了,为什么我要对妈妈说谎,害自己在妈妈面前失去了诚信,成了一个不诚实的孩子,令妈妈那么伤心。为了改变妈妈对我的看法,我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当个诚实的孩子,即使做错事了,宁愿受罚,也不再对妈妈编一次谎话。后来妈妈原谅我了,同时,她也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孩子,做人一定要讲诚信,这才是为人的根本,一个人连基本的做人准则都没有,将来长大了是会出大事的。”

现在我把妈妈的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所有的小朋友们也和现在的我一样,做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吧。

关于二年级课文读书笔记3

读完了《说谎的代价》这篇文章,作者将表哥说谎时的心情变化、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我不禁为表哥的知错能改,化过错为使自己终生受益的道理的辽阔心胸感到佩服。

表哥告诉“我们”,他从国外回来探亲,出关时,因不想交税,便谎称自己的劳力士表是假货。唉,可怜的表哥!他为自己的谎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价值近十万元人民币的手表被砸个粉碎,还必须接受严格的开箱检查,以后无论他何时出入境,也必须接受检查,还被列入了海关“黑名单”,以后再携带假货,将会被依法起诉!这让表哥脸面尽失。他损失的不仅是一块名表,还丧失了宝贵的诚信!

表哥回国后不断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公司的员工听,他并不秉守着“家丑不可外扬”的道理,而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明白道理。他这种高尚的精神,真令人佩服!

“他说,之所以这样刻骨铭心,是因为一笔额外高昂的学费,让他体会到了诚信的价值。”由此可见,这一笔“高昂的学费”并没有白交,它不仅让表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让他体会到了诚信的宝贵。从“刻骨铭心”一词中可以看出他并不后悔交这一笔学费,而且对这一节别开生面的课印象格外深刻。既然诚信这么宝贵,那它究竟价值多少呢?诚信,是感到迷惘时指引方向的路标,是黑暗中引导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是打开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诚信,也许在一些人眼中一文不值,在另一些人眼中价值连城。诚信,是无价的,是不可交易的!只有秉守诚信这一美好品质,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才有可能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看到指引我们前进的那盏灯!我们不应该轻易丢失这宝贵的诚信,自己都无法遵守诺言,别人凭什么去相信你呢?

诚信无处不在。还记得那一天,我对一样“新东西”――彩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我的零花钱只剩下一元钱了。于是,我便和我的朋友商量,一起买一张彩票,如果得到了钱,我们便五五分成。她答应后,我兴高采烈地走了,买到了一张彩票。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们一起买的彩票竟然中奖了!虽然只有五元钱,但还是令我这个“穷光蛋”喜出望外。一高兴,我就把我和朋友的约定抛到脑后,忘得一干二净。朋友见状,还以为彩票没中奖,便什么也没说。这一次,我丢失了两元五角的“诚信”,也辜负了朋友对我的信任。唉,现在想想,真是令我感到愧疚!可是,愧疚又有什么用呢?再愧疚,也无法弥补我丧失诚信所造成的伤害!我没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诚信。也许,人们也是如此吧。如此的漠视诚信,随意许下诺言,却不加以实现,加以完成。

诚信掌握在我们手中。来吧,让我们握紧手中的诚信,不要轻易丢失这个无价之宝!丧失了诚信,你也许还能找回,可是别人对你的信任,却是再也无法挽回的!我们要拥有诚信,拥有这唾手可得却无比宝贵的诚信,才会在这竞争激烈的世上拥有自己的一方净土,才会拥有全心全意相信自己的伙伴。

关于二年级课文读书笔记4

经过看《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仿佛和历史在对话。我明白了中国古代的三个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也明白了一些衰败的故事:烽火戏诸侯,刘阿斗乐不思蜀,风流才子李后主等。还明白了许多成语的来历,比如:老马识途、程门立雪、声东击西、纸上谈兵、四面楚歌等。

合上它,我在沉思。从孔子到孙中山,从屈原到李白,从范仲淹到文天祥——他们为民族的利益,为民族献身,他们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大英雄。而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从大泽乡农民起义、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等等,演绎着人民群众的伟大壮举,他们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完《上下五千年》,我明白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也明白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走向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历史赋予了我们神圣使命,我们必须要好好学习,肩负起历史重任,为伟大民族的复兴,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自我最大的贡献。

关于二年级课文读书笔记5

花生一直都是我喜爱的食物,而《落花生》这篇文章让我对花生有了更近一步地了解,它是著名的散文家许地山的代表作品。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在收获节的夜晚,全家人围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的情景,其中父亲的一番话让我们明白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不要一味讲究外表,要讲究实际的深刻道理。

在文中,父亲是这样描写花生的好处的,他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过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成熟了,也不立刻就分辩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花生优点的最完美的概括。虽然文中的父亲是在议花生,可实质上是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并且告诉“我”做人要具备花生这样的品格:踏踏实实、品德高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也懂得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去寻求和发现“真、善、美”,做到“真、善、美”的统一。其实,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或是人类,那些“真、善、美”的影子总是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就像荷叶、蚯蚓、老师。荷叶没有婀娜多姿的风采,可它却用自己碧绿如玉的叶子无私地衬托着多姿多彩的荷花,为大地增添美丽;蚯蚓总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泥土中,它默默地松土,让扎根在土壤中的植物茁壮成长,可是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它、赞美它;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人们对老师真心地赞美,我们的老师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的新人,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有多少次身患疾病。荷叶、蚯蚓、老师既平凡又伟大,他们都是“真、善、美”的化身。

篇12:白杨课文优秀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表面上是赞颂白杨,还赞颂了那些具有与白杨品性的人。他笔下的白杨树,是平凡的外观及非凡的内质的统一体。但白杨的意义却不仅仅是这些,它有着更深刻的内核。白杨树不仅仅是北方农民的象征,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是文章的文眼,也是作者的情感落脚点,是对抗日战争中民族解放斗争精神的歌颂。

白杨树是极其普遍的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善于观赏的外形,在西北极其普遍,但却力争上游,通身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横斜逸出,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拔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口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篇文章不仅象征意义深刻独到,描写也十分细腻逼真,在艺术上极具感染力。作者以白杨树象征“真人真地”,立意显得很奇妙,在画面上的形象和气势,既明朗又委婉。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在环境描写上颇有讲究,衬托了白杨树的壮丽挺拔的气质和形象。

《白杨礼赞》不仅在立意方面有深层含义,即象征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还有细腻的描写。文章布局层层深化,围绕讴歌白杨树,从外形到内核各个层面深入抒发,同时,开头结尾互相呼应,强化了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结合这几个方面,《白杨礼赞》的的确确不失散文名篇和散文经典等称号。

读《白杨》笔记

昨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白杨》。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父亲借白杨热情地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读完这篇文章,我有许多感受。 白杨树那忠诚无私、尽职尽责的特点和它不怕困难、坚强执着、生命力顽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我们人类也要学习白杨树的特点和精神,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成为对社会没有用的人。

读《白杨》笔记

上一个星期,我们在学校学习了第3课《白杨》,这一篇课文写了白杨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白杨树是 那么直、那么大、呢么高,不论遇到封杀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都不会死去。白杨树有这种独特的特点,为什么在我们的身上没有呢?

白杨树还有坚强不屈的特点,我要向你学习。

读白杨笔记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白杨》的课文,让我深受感动,文中写的是一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扎根边疆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沿着铁路的一行高达挺秀的白杨树。

我最欣赏文中一位父亲说的话:“白杨树从来都这么直。那需要它,它就在哪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没有白杨那么坚强,老是知难而退。我学拉丁舞,刚开始觉得挺好玩,最后越学越烦,到了第三年,我变得拖拖拉拉,该学拉丁舞的时候,不是找这理由,就是找那理由,我也因学拉丁舞挨了几次打。最后我终于苦心婆心的把我妈妈说服了——我不学拉丁舞了!

自从我不学拉丁舞,我慢慢的变胖了,身材也不如以前了,压腿也压不下去了。唉!

篇13:初一课文读书笔记100字

今天,我如饥似渴的读了詹天佑这篇课文,给我的感受很多。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卓越的才干和高度的智慧。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有力的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藐视和嘲笑,表现了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秀好。”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詹天佑坚持不懈的爱国决心。读到这里,我的脸顿时红了。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看到自行车就飞快地骑上去了。在一瞬间,我就摔到了,摔了一次又一次,最终,我一生气把自行车推到一边去,说:“讨厌的自行车,我不练了。平时,我们遇到困难不是逃避就是放弃,胆小的表现会使我们变得不堪一击,而詹天佑面对困难既没有逃避也没有放弃,而是勇敢的去面对,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一定要詹天佑学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达到目标,还要做一位对祖国有用的人。

《詹天佑》的读后感感想2

读了《詹天佑》这篇课文,充分让我体会到了詹天佑很爱国,不怕嘲笑,不怕困难,我们应该多向他学习,我非常敬佩詹天佑。

詹天佑在帝国主义的阻挠下,在他们的嘲笑之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在这里,我要给詹天佑说声:”谢谢。“若不是詹天佑的那份坚持,可能帝国主义会打败我国,将我国购买。但是,詹天佑并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去接受任务。我很敬佩詹天佑。

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遇到了许多困难,但这些困难,对于詹天佑来说,像是种种考验,詹天佑总是能想出办法解决。但是,在詹天佑遇到苦难时,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让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是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看到这里,我知道了詹天佑非常爱国,他一定要把铁路修好。我非常欣赏詹天佑的爱国之情。

铁路在不到两年就全线竣工了,这给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是詹天佑教我学会了遇到困难要勇敢、坚强,詹天佑使我受益匪浅。

《詹天佑》的读后感感想3

老师教了詹天佑这篇课文后,给我的印象多深啊!

这篇课文讲了京张铁路是怎么修筑成功的。说明了詹天佑是个爱国的工程师,文章有一句话:“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会惹外国人讥笑,还会让我们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这句话突出了詹天佑是个爱国的工程师。他的爱国之心根本无法用文字表示。

自己有困难时还居然想着国家。他还提早2年把铁路修好了!我们祖国还有许多爱国之人呢!例如:有王进喜、雷锋等人。科学方面有一个人为了祖国可以不要性命,他就是邓稼先先生了。他在一次原子弹意外摔裂的时候,他用双手拿起碎片检验。导致他得了癌症。

詹天佑,你做事认真。我为中国有你这样的工程师而感到自豪!

《詹天佑》的读后感感想4

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们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他伟大的杰作—京张铁路,这条铁路的修筑成功完全是在他的带领下完成的。而这条铁路也是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实施完成,这也是我国第一条自己修筑成功的。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经常去鼓励他的工作人员,要求他们做事一定要仔细,技术一定要精确,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他常常都会想: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把这条铁路修好,因为这条铁路是我们国人自己修的第一条。同时也要让外国人对中国刮目相看,这条铁路如果没有修筑成功的话,也会惹外国人的讥笑,同样也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去信心。这些一直在他的脑海里,遇到困难时都会成为克服困难的动力。

这位伟大的工程师,也是一位爱国人士。为了自己的祖国他自己的一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从而使我们的国家更加自豪,而我们呢也要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建设我们美好的未来。

《詹天佑》的读后感感想5

当我阅读《詹天佑》这篇文章时,突然间心潮腾涌。兴奋,激动,不知该怎么言说,因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勤于思考、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感动了我,震撼了我。

在勘测线路时,处处都是悬崖峭壁、高山峻岭。可是,詹天佑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一马当先,走在众人的前面,亲自领着他的学生和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有时还常常出现恶劣天气,如: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但是,无论情况怎么恶劣、怎么凶险,他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谁都劝说不了。白天,詹天佑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紧张的勘测工作中;夜晚,他就在忽闪忽暗的油灯下绘图、计算。每当要想寻找一条最好的线路时,他还降低身份好声和气地寻问当地的农民,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总是勉励自己:我必须要把铁路修好,不然的话,一定会让帝国主义讥笑的。

当然,修铁路必然少不了开凿隧道的。可是居庸关和八达岭这两条隧道最艰巨,詹天佑就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解决了这些难题。在修筑居庸关隧道时,他和工人们商量用两端凿进法。而八达岭隧道更是艰巨,它是居庸关的三倍长,足足有一千一百多米,他和工人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中部凿井法”。在凿隧道时,还常常会从石缝中渗透出许多的泥浆,詹天佑就带头和工人们挑着水桶去排水。这样,开凿隧道的工期就缩短了一半。

铁路到青龙桥的坡度极大,他又想出了设计“人”字形线路,一共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另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等到换方向时,原来拉的火车头变成了推,原来推的火车头变成了拉。这样一来,火车就更加容易上山了。

在詹天佑的领导以及努力下,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竣工了。詹天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神话;他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洗刷了中国的耻辱;帝国主义的嘲讽,压不垮他修筑铁路的勇气;恶劣的天气,阻挡不住他勘测线路的脚步,一切磨难都将会过去,坚持的人则会迎来胜利。山儿高,坡度大,重重困难都压不倒坚韧智慧的他——詹天佑。

《詹天佑》的读后感感想6

在课文中,我最喜欢的词语是:“不怕困难、不怕嘲笑”这些,虽然才几个字,可是里面蕴含着什么,你可能不知道?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以詹天佑为榜样!例如: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很了不起,整天顾着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或工作上。那些勤奋的人即使没有聪明的人那样聪明,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努力,—定会赶上聪明的人。不是有—句话是“聪明在于勤奋”吗?我们还要多实践,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到时候,我们就会像詹天佑—样,有创新的精神!

读完后,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他那种顽强不屈,不怕困难、挫折,一直坚强的精神。在生活中能像詹天佑这样不怕困难,意志坚定的人很少,我们经常因为一点芝麻大的事而不高兴,搞的大家都不愉快,又会因为碰到了点困难而退缩。可是詹天佑却在外国的阻挠和挖苦下坚持的把这条铁路给建造了下来。

我们常常在学习中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们很快就放弃了,而没有把它给解答出来。要是我们有这种精神,那么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呢,还有多少“绊脚石”、“拦路草”可以阻挡我们攀登科学呢?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詹天佑当时的环境那么的恶劣啊,他都坚持完成工作。而我们的学习环境那么的好,却不好好学习。

工程中最难事居庸关和八达岭,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他采取了从两边往中间一起开凿,由于山泉太多,他带着工人们一起挑水、排水。八达岭更是艰难,于是他决定从中间凿井,然后向两头施工,同时外面也向里面施工,这样工期缩小了一半。

青龙桥附件坡度特别大,他与老工人商量,采取了“人”字形路线,将坡度减少了许多。

篇14:变色龙课文读书笔记

小说《变色龙》,历来都是从情节(奥楚蔑洛夫态度的五次转变)和细节(对军大衣的四次描写)来分析人物的。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的是语言描写(对白),但却很少有教师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的主要功能,是用来交流,因此一般说话都有特定的对象。我们阅读这篇小说发现,奥楚蔑洛夫虽然说了很多话,但绝大多数时候,作者并未明确指出这句话是针对谁说的。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他语言的内容出发,分析他的每一句话的对象分别是谁,应该是带着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比如第一次描写奥楚蔑洛夫的语言:

“这儿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中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干吗举起那根手指头?……谁在嚷?”

首尾两句,是对着人群说的。中间两句,是在问赫留金。无论是对人群还是赫留金,奥楚蔑洛夫都显示出盛气凌人的样子,有的学生甚至用了“嚣张”来形容他。但同样是对着人群说话,奥楚蔑洛夫的第二次发言却表现出庄严的样子,以显示他作为警官的身份——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庄严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决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是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陪出钱来,我就要叫他知道养狗的滋味,养这种野畜生的滋味!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

还有奥楚蔑洛夫的第四次发言,主要也是针对人群说的,但却是要显示出自己好像见多识广高高在上的样子,以掩饰自己刚才的误判带来的尴尬: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的狗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东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露脸,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来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巴眼的工夫——它就断了气啦!”

对待赫留金,奥楚蔑洛夫的语气是居高临下的,即使认为赫留金是受害者的时候也如此:

“你赫留金受了伤,我们绝不能不管……”

但是一旦认为狗是将军家的,他对赫留金的态度马上就变成声色俱厉。比如:

“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咬得了你?”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伟!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损失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用不着把自己的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这些对赫留金的训话,多用判断句和感叹句,语气强硬,态度蛮横,显示出他作为一个警长的霸道。

对待属下,他颐指气使,微带不满,显示出一个长官所具有的派头。如:

“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

但第二次对叶尔德林说话却又与第一次不同:

“哦!……叶尔德林,帮我穿上大衣……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条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这也许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猡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用不了多久它就完蛋了。狗是娇贵的动物……”

表面上是在对巡警说话,实际上却是通过巡警在向将军说话,奉承讨好之心,阿谀谄媚之态,形诸笔端。

而当最后确认狗主人是将军哥哥以后,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在原有基础上再翻出新花样。这次他说话的对象不是人群,不是巡警叶尔德林,不是赫留金或者厨师普洛柯尔,而是直接在对狗说话:

“这小狗还不赖……倒挺伶俐……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干什么发抖?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跟狗的关系好似亲昵异常。比较之前还把这条狗称作“疯狗”“野狗”,要“弄死它好了”,作者对奥楚蔑洛夫的讽刺就通过这样的对比展露无疑。

总结起来看,奥楚蔑洛夫对待身份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说话总是训斥,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而对地位高的将军,甚至是将军哥哥养的一条狗,也是讨好奉承,一幅谄媚的样子。这样分析,学生不难把握该人物媚上欺下的品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蜡烛课文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课文蜡烛的日记04-19

西蒙诺夫《蜡烛》课文写作背景04-16

看课文的读书笔记04-26

蜡烛范文05-15

《半截蜡烛》05-07

蜡烛教案范文05-16

写蜡烛作文04-20

续写半截蜡烛05-06

蜡烛的精神05-07

阅微草堂笔记课文07-25

上一篇:赞美诗歌的名言下一篇:年终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