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2024-05-12

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篇1: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在这两天时间里我有幸在沧州参加了“北派名师”第八届全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名师教学研讨观摩课活动,观摩了来自福建省教研室的罗明亮,江苏省张冬梅,余颖,我们泊头教研员李海军,苏州无痕教育研究所所长徐斌这5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并听取了他们的专题讲座,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罗明亮老师与学生互动问好,缓解课堂紧张氛围,李海军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师叫什么,还有余颖老师解答了学生“为什么周末还要上学,因为要上一节游戏课”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罗老师整节课以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车,以拍卖的形式让学生估价,猜对并赠送小礼物为主线;张老师向学生提供了“测距神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李海军老师和徐斌老师都是讲解的数学教材中的“解决问题”这一类型题,向同学们提供了村庄有一鱼池要扩建这一信息,引导学生自主画图理解题意,分析问题,从而解答问题。并且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新知,老师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与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样的文字应用题模式,引导学时理解图意。这次听课找到了这样的佐证,且效果很好。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这一点从周玉仁教授的报告中体会到。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和他们的精彩报告和学生独特的思维,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期待下次学习的机会。

篇2: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20170523

羊山新区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去武汉学习、观摩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帮我上课的各位老师们。这次武汉之行无论是从学习上还是体验上确确实实收获了很多。在武汉我体验到了很多以前没尝试过的东西,比如第一次参加全国型的研讨课,看到了各大师级的课堂风采,也明白自己有许许多多的不足。第一次坐高铁。亲身感受到了高铁的干净、快速、舒适、便捷。第一次尝到了武汉地道的热干面和周黑鸭。第一次踏进干净、植被茂密的武汉科大校园,还第一次骑了校园内的共享单车„„小黄车。所以说这次学习的时间虽然短但收获很丰厚。

在武汉两天的学习中,我们听了8堂课,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都有,听课的地点是在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能参加这样大型的研讨会是非常荣幸的。所以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认真的听每一堂课。现在向大家汇报下学习的心得,说的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参加这次研讨课的专家和名师们。

主持人刘延革,是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北京市小学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罗鸣亮,福建省教研室小教室主任,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首批专家。被聘为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齐华,南京市北京路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致力于数学课堂文化的探索和实践。

赵 震,北京市育翔小学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第一批名师发展工程培养对象,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先锋教书育人标兵,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顾志能,特级教师,浙江省海盐县教研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师用书》编委,教育部“优课”评比小学数学专家组组长。

朱德江,著名特级教师,全国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浙江省嘉兴市小数会副会长。

会议由刘延革老师主持,介绍了“数的认识”的重要地位,分别从“小数”“整数”“分数”“百分数”四个方面展示了名师们的精彩课堂,使我们明白了,数学往往是一种规定,学习数学就是思考规定背后的道理。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验证所学是课堂学习的重中之重。

下面再来交流一下,这次学习的感悟和深刻体会。

一、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素养。

对于这个词,我是第一次听到,当时不明白是什么,只知道很多人对于这个词,理解颇多,说法各异,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刘延革老师,当时说了一句话,感触颇深“教学素养是什么呢?每个人都能说出很多,探索能力,想象力等等。比如要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人的道德素质,这些是语文学科和品德学科的素养!”到底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我也第一次,深思这个问题,数学学科只是交给学生那些课本上,试卷上的死知识吗?这显然不是编者的意图。我们学习数学,究竟对于孩子将来受益终身的是什么呢?培养孩子是那些方面的能力呢?后来呀,听了刘老师的深层解析,终于明白了。数学素养包含十个方面,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可以说,这十个方面涵盖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素养,甚至连高中也离不了这几个方面。这次学习交流的名师们,就是以培养孩子们的数学素养来详细解析教材,设计课堂教学,的确让人受益匪浅。

二、给我的深刻感受是,所有老师都是以一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走进课堂。他们或以哥哥、姐姐、朋友,妈妈,以及亲人的态度和孩子打成一片,摒弃了传统了“严师”,以及高高在上的态度,放下身段,从孩子们的角度去交流,来探索。每位老师,在课前,都会和孩子们亲切互动,增进距离感,培养师生感情。

比如,刘延革老师,上来就说“知道我是谁吗?”“猜猜!”

-然后孩子们七嘴八舌,有说东北的,有说武汉的。“你可太棒了!这都能猜出来”“不知道”

-“我姓刘,听说和你们班主任一个姓,你们可以叫我什么呀!”-“刘老师”

-“叫着还比较顺口吧,我还告诉你们,我的名字后面两个字,你们听了可别犯咻!我姓刘,名严格!” 听到“严格”,学生齐刷刷的严肃了

“你们别害怕呀!我虽然叫严格,可是我并不严厉,我可是一个很温柔的老师呢!”

-“好了,孩子们,今天老师就和你们共上一节课,好不好?”

“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就这样被调动起来了。

三、高素质的教师会把课堂中意外,变成快乐的小插曲。

如顾志能老师的示范课《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

老师问:我们见过一、十、百、千,万十万、等等,这样的单位,那么有没有见过“万万”这个单位? 学生答:“没有”-大多学生都摇头

老师说:“有的,看大屏幕图片——四萬萬人民!” 有的孩子就不相信,就摇头

-“这是真实的内容,就是我们武汉解放前的人口。” 老师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吗?” 一学生答:有,电视上,比如:万万没想到 所有孩子都“哄”的一声笑了!

老师答:“真的啊?你这样回答我真是’万万没想到’ , 可是呀,你说的是语文中的成语,老师问得可是计数单位呀!”

四、充满人性化的评语

在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少看到“真好”,“真棒”等这些含糊性评价的语言,看到的是人性化的评价语:“善于观察,肯于动脑,敢于提问,太好了。”“我很分佩服这个同学的分析。”“我很佩服这位同学,他想到了动脑子。”“真了不起,给他掌声。”

”“某某同学的这种说法你同意吗?你太有创造性了”,这些自然、精炼的评价语,充满了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不同的见解,来享受成功的愉悦。

五、课堂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如罗鸣亮老师的《小数的意义》这节课,让我感受颇深!听他讲课,就好比是欣赏一部夸张幽默的搞笑话剧,而学生也是其中的小演员。事后交流时用他自己的话说“学生太热情了,我快吼不住了!”可见当时再课堂上孩子们是多么的热情和投入呀!有这样的一个小情节,罗老师引入小数的时候用的是涂色方式,把一个大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7份涂上了红色,表示小数0.7,然后师生又探讨了0.4的涂色方式。后来老师就说,“下面我再说一个小数,你们猜猜是多少?” “这个数比0.8大” 孩子们有的猜是0.9 “接着猜” 有的孩子说,可能是两个0.9或者是1.0,还解释了原因,如果涂色的是九块就是0.9,如果涂色是满的,就是1.0。

老师不语,接着展示了一个图形,分成的十份,涂颜色既不是9份,也不是十份,而是8份半。

孩子们一见,一时哗然,感觉被老师忽悠了,不过孩子们的热情却一发不可收拾,原来是0.85呀,然后就更加积极的投入后面的学习。

可以这样说,这节课,老师从来就没有教什么内容,也没总结什么,但是所有的知识都被孩子们自己给掌握了,给总结出来了,这才是真正的高手老师!

六、教师素养高。

我仔细观察了下这次上课的名师们,他们的年龄都不是很大。但是各方面素养却很高,无论是从知识能力、从课堂的机变能力,还是老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看,这都是非常优秀的。从这些优秀老师的身上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老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学的不仅是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还有老师在平常生活中起到的榜样作用。素养高的教师肯定是受学生、家长、同事喜欢的。所以听了这8堂课后,我就对自己说:如果你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当然这个优秀不仅仅是指成绩好、也包括品行方面),如果想让自己站上更高的舞台,你就必须要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

篇3: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走进昌乐二中的课堂, 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 课堂充满亲情、热情和激情, 处处流露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尊重、平等、和谐, 学生的学习是紧张的, 但学生的学习同样是快乐的。昌乐二中的课堂是完全开放的, 他们不排斥观摩老师的听课, 他们的教师和学生专注于交流和讨论, 课堂上自信展示, 大胆质疑, 激情投入交流和演说, 一切都显得淡定从容,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教育的质朴和自信。课堂上,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中心和权威, 教师不再是课堂绝对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观察者, 是良师更是益友,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犯错、一起纠正、一起成长, 共同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甚至还有遗留的困惑, 在学习交流中, “老师”二字变得不再永恒, 这就是昌乐二中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漫步在昌乐二中的校园, 看着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展示栏, 看着学生实践活动中的风采留影, 看着校本课程辅导老师个性的简介, 看着校长和老师向学生推荐的阅读大餐, 看着教室外班级文化建设的展示, 各种考核量化制度的独具匠心、各具特色, 让人不由被昌乐二中师生们的细心策划和特色管理深深折服, 让人不由产生共鸣——这就应该是一个学校真正的面孔, 用最朴实的形式诠释着什么是教育, 师生和谐, 自主管理, 彼此尊重, 用亲情、热情、激情共同维系着真正属于教育的一片晴空。正如培训老师所说, 唯有亲情式的师生关系, 才能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 才能使学生在这样和谐快乐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研究小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机制保障

走进昌乐二中的课堂, 通过几节物理课的观摩学习, 一个感触就是课堂高效学习研究小组的建设, 这是实现课堂高效性的机制保障。昌乐二中从2007年开始尝试课堂高效学习研究小组制, 到目前为止可谓成果斐然, 去年在山东一本上线率达53%。他们倡导班级建立高效学习研究小组,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 发挥传帮带作用, 提升协作交流能力。课堂上他们互相借鉴, 合作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有效促进了学习能力的提升。俗话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 学习的热情与激情在互相鼓励、互相帮扶下被点燃;学习小组设立各种考核制度, 制度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 讲民主, 抓落实, 最终实现小组自治, 班级自治, 学生自治, 这是高效学习研究小组的动力源泉。学生管理学生, 充分发挥学习主体功能, 学生真正形成了“我的学习, 我做主, 我的班级, 我做主”、“小组荣辱, 我的责任, 班级荣辱, 我的责任”这样一些观念, 启动学生团队引领作用, 发挥学生舆论正向能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果可以目睹, 全校一色的学生装, 教师一色的教师装, 没有发现学生拿手机的, 每一位学生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师生思想统一, 胸怀大志。星火可以燎原, 一个人能登得更高, 一群人能走得更远。这样的小组建设有效促进了课堂高效的实现, 从我的理解来看,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一种课堂职能的倾斜,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是展示交流、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平台, 学生教学生, 发扬传帮带的功能, 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已经成为历史。我总结了两句:高效课堂就是课前自主研习, 积攒疑惑;课堂高效交流, 促进提升。当然, 这里肯定要重新涉及老师的定位问题, 老师的课前策划要更周密, 备课要更有广度和深度, 要未雨绸缪, 对老师的要求更高, 课堂上老师看似轻松, 课下却工作量更大。课前的学生自主研习, 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我侧面了解了昌乐的三小时晚自习, 就是通过教师对小组长培训、小组自治, 让学生完全自主做好导学案的80%左右, 确保第二天的课堂交流讨论有的放矢, 实现讨论的高效性, 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自主”。由于学习时间仓促, 我始终没有直接目睹晚自习的辅导培训过程, 我觉得要破解如何让学习小组高效运转、动力不竭, 就是要研究小组培训机制, 但是至少可以肯定与教师团队的通力协作密不可分, 也更需要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

三、导学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推手

在昌乐二中的课堂上, 每位学生上课时导学案人手一份, 而且, 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情况都非常好, 说明其对导学案的研习是充分的、有效的, 我也问学生, 学生说他们晚自习三小时要求绝对安静自主地完成相应导学案, 准备好自己的疑问, 第二天课上再对这些疑问进行讨论交流, 是有小组量化考核的。课堂上的确也是这样的, 导学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推手。导学案的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体会和思考, 最终学会学习。导学案的编制, 就物理来看, 分为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部分, 预习案问题的设置多以回答的形式出现, 填空较少, 探究案问题设置分A、B、C三个梯度, 便于分层教学, 课前研习也做分层选做, 导学案编制的难点并不是单纯的知识, 而是如何通过导学案引领学生学知识并最终通过课堂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即体现能力立意的原则。学习的时候, 还听说学校有专门的导学案编制团队, 人员的组成由最早实操导学案的教师担任, 导学案需要多次审核才能推广使用。导学案的使用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是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的路线图, 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导航图, 不是习题、例题的单纯剪贴。

四、“高效课堂”是学生交流学习的舞台, 不是老师讲解的展台

“高效课堂”就是要最终实现让学生会学、学会, 在课堂上绽放生命的快乐。培训时有位老师调侃着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在一次北京市组织的优质课评审活动中, 有位老师经过几次师生演练, 在课堂上讲的是环节齐备, 逻辑清晰, 语言干净利落, 而且是妙语连珠, 学生也是配合默契, 踊跃作答, 效果良好, 课后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可是有位旁听的老外却站起来抛了一句话:‘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学生都会了, 你还讲什么? ’”虽然是故事, 但也足以引起我们思考, 思考什么, 思考课堂的归属问题。诚然, 我们不否认这位老师的能力, 我们也不乏这样的老师, 也有过这样自我陶醉的感觉, 可是高考毕竟不考老师, 甚至老师讲过的题目一个也不考, 考的是学生, 考的是学生的能力, 而课堂上你的学生呢, 也许也跟着老师此刻感觉良好, 但殊不知, 这种感觉没有经过自主思维加工和提炼, 不深刻, 是无法转化为能力的, 当然也是很容易被遗忘的。你说这样的课到底算不算是一节高效课, 这样的老师算不算真正对学生负责。我对此感到惭愧, 而且在之后的听课中, 这对学生负责。我对此感到惭愧, 而且在之后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我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物理课, 课题是觉越来越强烈。我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物章:题目章:题目节:内容主要知识节:内容主要知识示学习目标, 白板出示具体的展示安排, 分配到组, 提出具体板出示具第一节摇第一节摇关系》, 两位老师1. 非生物因素1. 非生物因素2. 生物因素展示安排, 分配到2. 生物因素《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场强的关系》, 两位老师课前让学生出势差与场要求, 展示人员由各组自定, 开课后, 教师都出示了一张《电由各组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开课后, 教师都出3.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3.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场》章节的结构图, 用了大约5分钟的串讲, 引出电势差和场强分钟的串讲引出分钟的串讲, 引出电势差和的关系式, 然后就是让学生展示导学案中的习题, 共九道题, 1. 种群的特征示导学案中的习题, 共九道1. 种群的特征而且这九道题都涉及解题方法和技巧, 但是学生在展示讲解法和技巧, 但是学生在展示2. 种群密度的一种调查方法———2. 种群密度的一种调查方法———和研讨中的良好表现, 确实很让我震惊, 也确实让我真正体会好表现, 确第二节摇摇第二节摇摇让我震惊, 也确实让我真正重捕法重捕法到了什么是高效课堂, 毋庸置疑, 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提升。“高什么是高效第八章摇摇种群的特征效课堂, 毋效课堂就第八章摇摇生物与环境种群的特征很大提升。“高效课堂”就是要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引生物与环境疑, 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得3. 种群数量变化3. 种群数量变化要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4.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4.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导他们主动参与, 积极展示, 大胆质疑, 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们主动参与大胆质疑, 真正体会到自主学5. 生物群落的概论5. 生物群落的概论高效学习的快乐。公开课评课, 老师更多的是观察学生的情感课, 老师更多的是观察学生的6. 生物群落的结构6. 生物群落的结构体验和成功喜悦情况, 评课评学生体验而不是评老师严谨, 治学要严谨, 课堂不是治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 不再是老师激情洋溢的展台, 时代在变革, 课堂也要变革。昌乐二中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老师给予了学生更多权利, 让他们自主选择;给予了学生更多机会, 让他们自主把握, 让思想与思想相碰撞, 启迪学生思维, 提升学生能力,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如赵未平校长所说:“回归教育的本质, 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让教育真正走向育人。”这就是昌乐二中及昌乐二中老师们所秉持的最质朴的教育观。

篇4:小学数学观摩课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多样化 生活化 探究性 鼓励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39-01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也呈现出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然而最近所听的几节数学观摩课,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下面我就这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误区一:算法多样化,忽视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化,不搞一刀切,很多观摩课都想方设法的贯彻这一思想。如,数学计算中,算法多样化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观摩课上,由实例引出21×13=?第一步,先由学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组交流,经过归纳共三类。第二步,由学生评价,一致认为三类算法都合理,但第一类太麻烦,其他两类各有优势。第三步,教师将题目改为21×14,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结果都选择为21×10+21×4,此乃笔算乘法的算理。此时,教师便因势利导引入了乘法竖式,并使学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操作性强,简捷而不易出错,并具有一般性。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正确的,又促进了儿童的发展,凸现了“算法多样化”的实质。

但是,在一节低年级的计算观摩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的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如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有的愿意用“(长+宽)×2”的方法,有的则用“长×2+宽×2”的方法,学生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

误区二:追求生活化,忽视数学性

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观摩教学中,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有的通过调查衣服的含毛量、饮料的含糖量引入百分数;有的测量教室的面积引入长方形;有的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但是,在一节小学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观摩课中,课已上了15分钟,还停留在大量的多媒体生活情境渲染之中,丝毫没有涉及数学本身的内容,犹如皮厚的“沙田柚”剥不开也吃不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不仅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實际提出?“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看到,数学问题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误区三:追求探究性忽视接受性

目前小学数学提倡探索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观摩课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

但是,在一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观摩课中,教师也花费很多时间让学生去小组探索,效果不佳。“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改变学习方式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误区四:追求鼓励性忽视批评性

在观摩课中,广大教师都很注重为学生提供成功的契机,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赏识和肯定,这很有必要;但也看到这方面存在误区。有的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律给予夸奖,即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回答都表扬为“真了不起!真聪明……”,这种廉价的表扬并不能起到真正激励的作用。有的甚至还误认为当前不能批评学生,批评就是否定,就会刺激学生,影响其上进心,对课上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名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篇5: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这硕果累累满载收获的季节,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到了南昌市。在此次的观摩研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小学数学的研究方向:以课例研讨为主要载体、课堂观察为基本方法、课堂诊断为必需路径、学习培训加速教师成长、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为目标指向。在这里我们分别聆听了俞正强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赵振老师的《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和潘小明老师的《确定位置》等,精彩的课堂感染了每位学生以及在座的老师。

一、善于发现

数学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数学老师要善于发现,善于从生活中找素材,把知识生活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课上两位老师都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而非直接教教材。例如:孙老师在进行巩固练习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运用到的连线问题,既训练了学生的动口能力也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二、善于倾听

学会倾听非常重要,尤其是老师。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每位学生的思维都是不同的,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只听取正确的答案,还要去听学生们的不同答案,更要留时间让学生诉说他们的疑惑。这也让我想到自己,平时我在上课时只顾着在班上寻找正确答案而忽略了思考“错误”答案。

三、善于表扬

篇6: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商鹏飞

很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这对我们新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我们这次观摩学习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十七节小学数学说课,二是十七节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参赛者都是来自湖北湖南两省的老师,两项比赛都是同时进行的,因为我们学科组四人均参加两项比赛,所以我们听到了全部老师的竞赛单元。下面我就来浅谈一下此次观摩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我来谈谈观摩说课比赛的一些感受。

一、要想说好课,就必须要对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深入的了解。在没有观摩说课比赛之前,在我印象中,我以为说课就是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向黄主任以及自己的同事做一个汇报。但通过这次观摩,我很受启发。原来说课远远比自己想象中的更有内涵,它必须将教育理论与你的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表明自己的设计意图,并且还要有理论依据去支撑,这样说课才显得有深度。然而,要想把教学设计与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就必须认真的学习和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作为新教师要学习新课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课的内容是很丰富的。通过观摩说课,我明白了说课不仅仅是说教学过程。一节完整的说课必须包括课题、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内容。尤其在说教材分析时一定要找到数学知识的生

长点和延伸点,使数学知识成为一个体系。而且在说课的所有环节中要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说课的中心。下面,我再谈谈听优质数学竞赛课的感受。

一、课前导入要自然、贴进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我听过的所有优质课中,有一节课的课前导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位老师来自黄冈麻城李老师讲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精英版《圆锥与圆柱的表面积》,在课的一开始,老师通过动画的演示,幽默和蔼的语言,一步步揭示课题。过渡的非常自然,又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作为老师应该将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这两个概念区分开。在《比和比例》的一节课中。在课前老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但仔细分析这里的学习目标,其实就是老师的教学目标。在这之前我也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也就是在此次观摩学习时倪江主任对这节课的点评中才引起我的关注的。所谓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老师应当教什么;二是学生应当学什么;三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要实现什么目的。这里有对老师的要求,也有对学生的要求,如果都展示给学生,就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判断。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只写出后两部分,也就是写出“学生应当学什么,学生的学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学习目标变得简短、明确、易掌握,在学习活动中起着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有了明确、具

体、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有序、有方向的进行学习。所以上好一堂课,好的学习目标是基本前提,在教学中应非常重视学习目标的制定。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三、在小学数学优质数学竞赛课中,大部分老师采用交流引导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学分成若干的学习小组。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这一教学理念。但在合作学习中有些老师没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例如我,引导的太细致,问题繁琐,实际上应当寻找关键的点来设问,先观察,思考哪儿是突破口找到突破口之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还有当问题提出后,并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就匆忙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这样可能对后进生非常不利,使他们有了偷懒不思考问题的机会。这一点给我带来一些反思,我想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合理的使用合作学习。

四、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听的这几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来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这一点很值得我去学习。

我想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所欠缺的还有很多,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为教育事业而服务。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觉得,讲台就是我的舞台,这个舞台不一定多么豪华,台下也不一定有观众和掌声,只要有学生,有我不断地耕

篇7: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郑莎莎

2018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18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习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习的设计结束,贴近生活的练习,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习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习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习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习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麼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篇8: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注重优化师生关系, 努力营造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首先注意建立亲和的课堂对话平台, 畅通对话渠道;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个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学会独立思考;最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合作交流, 让课堂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场所。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可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前面学的小数乘除法计算与整数乘除法计算之间的密切联系, 然后大胆放手, 由学生独立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计算的原理、解题的思路等。让学生认识到, 必须根据商不变的性质, 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不为0的数, 转化为整数除法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可激励学生思考:被除数和除数到底乘多少比较简便呢?学生在和谐的探究氛围中讨论、争辩, 认识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比较简便。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之目的,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学习方式的产生, 关键在于创设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 激活其思维的问题情境。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 根据教材的特点, 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 创设合适问题情境, 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 从而使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老师非常自信地对学生说:“你们给出任何一个数, 我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告诉你们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结果学生一个个报数, 教师回答, 学生验证, 一个个都对了, 可真神。这时, 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 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规律?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究知识规律。

事实说明, 富有启发性的故事, 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 动手操作, 等等, 都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 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内在需要。

三、注重体验活动过程, 努力提升探究品质

日本学者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 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 一两年后, 很快就忘掉了, 然而, 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 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 这些却是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段话涉及数学的精髓, 也涉及人的数学素质。数学教学的核心意义在于数学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等对学生进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正因如此, 探究性学习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设计如下几个环节进行。

1. 提供独立探究空间。

教师先向学生提出挑战:你能利用以前学的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及计算公式, 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然后在学生跃跃欲试时,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方式去探究、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 才能“再创造”出自己的数学知识来。

2. 提供合作交流机会。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彼此的交流和讨论中, 学生互相倾听、质疑、说服甚至争论,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最终得到了8种不同的推导方法, 并且把获取知识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理解了知识间的关联, 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3. 提供实践运用机会。

认识来源于实践, 最后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因此教师要及时提供机会, 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或能引起争议的问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各抒己见, 自主解决问题, 还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学生探究的成果不仅体现在问题的解决和结论的发现上, 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提升也是一种更大的收获, 能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注重评价学习过程, 不断扩大探究成果

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一种体验数学。教学中, 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去体验、反思探究发现的“过程”, 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和调控自己的能力。例如:在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课时, 组织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的态度及程度如何?自己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反思:我是怎么悟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的?在这一过程中你还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因为有亲身的体验, 所以学生的感悟也颇深:有的说我懂得了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 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去解决新问题;有的说我了解了数学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慢慢拓展的, 而且它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我对学好数学的信心更足了……

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愉悦,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而反思过程, 谈各自的想法或收获, 能促使学生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回顾, 去感悟研究的方法、思路等道理来, 其作用是使学生学会探究方法, 养成探究习惯, 提高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篇9: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笔者有了很深的体会,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要想实现有效和高效,首先,教师要对新课标的理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现有的评价方式以及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相符了,教师也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教学改革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32

今年,我们学区组织了校本培训学习,笔者有幸参与了本次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地认识到,课改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教材的改变,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将课改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就能明显地体会到课改的重大变革:传统教学对于知识的学习比较注重,而新课改则是将培养方向和目标放在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上;传统教学对于教学过程不太重视,只要能够达到结果就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新课改则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发展上,并设立了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个方面并重。因此,教师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使我们的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自己的感受,我浅谈一点浅陋的看法。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我们懂得,“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并且,它还知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对数学进行观察、实验,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猜测与推理。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有效、高效,教师必须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还要把握住新课标的总体思想和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本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研究,进而准确地掌握教材的主旨,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使难点得到分散、疑点实现轻松突破。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轻松驾驭,灵活地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调整。

二、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标认为:数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理解、接受能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并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思考,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完成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小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习潜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当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时,教师要多加鼓励,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进行探索和实践。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简单的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们,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组织和协调。小学生的知识面还较为狭窄,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进行敏锐的捕捉,并将这种长处进行拓展、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好的发挥。

三、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评价的形式和性质有很多种,有的评价是终结性的,有的评价则是发展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评价形式,它是一个较长时期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发展的评价。它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不仅有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有他们的技能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和多种领域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我们之所以采取发展性评价,是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有效的发展。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和诊断的功能,只有在实际教学和评价中使它的功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我们的评价才算是有意义的,学生也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同时,对于评价的主体,我们要尽量避免单一,利用多元化的主体以及交互性的形式,使评价的主体得到扩大。小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获得健康的心理,幸福、快乐地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篇10: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非常有幸参加了江都“百千万工程”观摩学习活动,在短短一天内观摩了市教学能手王守英老师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市中青年骨干李长青老师的《复式统计表》,盖国娟老师的《认识平行》以及是市学科带头人凌丽老师的《时分的认识》。

此次学习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各位数学老师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强大的课堂掌控力,更让我从中发觉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浅薄与不足。下面浅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画龙点睛的导课非常重要。

观摩的四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小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有的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有的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印象深刻的是凌丽老师在教授《时分的认识》时,以“猜猜我是谁”介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

二、情境设置的实际性,有效性

李长青老师在讲授《复式统计表》时,创设了贴近学生的“兴趣小组”环节,从独立的单式统计表出发,通过不断提问题,让学生感知单式统计表在实际比较中的不便,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变化或调试单式统计表的想法,循序渐进地引入复式统计表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深刻体会复式统计表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与价值。

三、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的目的一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为了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而且使用效果好,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而且大多数都引用了视频型的文件,既形象又生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四、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细致得当。

在《时分的认识》这节课中,凌丽老师讲授钟面上所有小格数的时候,与学生一起复习了“5的乘法口诀”,5大格就有“五五二十五”个小格,接着后排一位小朋友脱口而出“六六三十六”。介此,凌丽老师停下来跟学生一起分析这里一个“5”表示每一大格有5小格,另一个“5”表示大格数;细致分析过后,让学生更加清楚透彻地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从而将知识点化难为简。

篇11: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来自杭州文海实验小学的刘松老师做的关于优效课堂教学的报告,感触颇深使我认识到:在备课时要思考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样教?

一、教什么;

刘松老师说:一个成功的人首先知道自己一生该干什么;其次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干。那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知道一节课该教什么,也应该知道怎么教;这之前备课时总是看看教参、教案,留心一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怎样设计的,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通过学习才觉得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困惑是什么?学生最困难和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什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2、根据学生制定目标:教学中做到三讲和三不讲;

三讲:①学生想不到的要讲;②学生易出错的要讲;③学生容易混淆的要讲。

三不讲:①学生自己会的.不讲;②你讲了也不会的不讲;③学生已经会的不讲。

3、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基本的练习题、容易出错的练习题、容易混淆的题、提高的题型都要涉及到。.

二、怎么教;

刘松老师说:所有的好课都是当堂生成的!课堂一定关注生成,关注学生。他借用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如果一节课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一样的话,绝不是一堂好课,因为这说明他没有关注学生,没有当堂生成。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按照上面的这些去备课、去教学。力求让课堂教学更优效,教学的的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篇12: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开幕式上,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马云鹏提倡我们听课看课时要多角度看课,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看四基是否落实,核心素养是否养成,教师要立德树人,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方法、模式、提问、回答、各环节的衔接,要关注创新,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形成课堂的特色。带着这样的指引,打开了听课的大门。

第一天上午的三节课分别教授的是《植树问题》 《数与形》 《数图形的学问》,三节课均与图形有关系,教学上三位教师都是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教学,印象最深的是甘肃的王仁江所执教的《植树问题》中,教师打破传统的让学生先研究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后在探讨其他的两种情况的模式,而是采用另一种学生更加自由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先将三种植树的情况用实物图的方式展现出来,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要研究的情况,一个小组研究一种情况,孩子们在汇报时,将实物图又提炼为更加简洁的线段图,最后再用算式表示出来,汇报过程中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完整,以及生问生答的环节把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自然、巧妙地引导出来,在学生自主选择方案探究时,孩子对自己的选择更加感兴趣,也提高的孩子课堂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这环节的处理,王老师大胆创新,很有新意,在最后的总结环节,用一颗大树作为背景,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就是大树的枝叶,善于观察生活,这棵大树就会枝繁叶茂,植树问题本身不好总结,在以往的听课过程中,都是今天你收获的什么,而王老师用动画演示出硕果累累的大树,很好的对本节课进行收尾,也是一大亮点,总之本节课的学生参与率高,教师注重问题的引导,为大赛的开展唱响了第一曲。

《数与形》和《数图形的学问》中教师都采用生活中学生容易见到的生活现象为背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授,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把握好已有的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下午的三节课分别讲授的是《搭配》 、《分类》 、《掷一掷》,均属于数学广角类的课,三位教师在教学模式上都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自己动手,小组合作,回报交流等设计恰到自然的将重点知识引导出来,印象比较深的是 新疆的《掷一掷》,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实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类似这类活动课,教学时教师都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巩固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我的教学过成中,也要让孩子们对知识的形成,自己猜测、探究、获得知识,不再教师一味地把知识传授给孩子,要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动手动脑经历知识的产生,才是数学的价值所在。

本届全国优质课赛上,一等奖的第一名是来自北京的倪老师执教的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给我的感触很深,对于这样的全国性的大赛,倪老师用的是刚刚入学两个月的一年级孩子,课堂的教学的组织非常好,抓住孩子的年龄特征,用漫画的形式引入,让学生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也许11-20这些数很简单,孩子们在幼儿园都已认识,没有什么讲的必要,听完这节课,才发现数学的魅力。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这样的,老师在引导计数器时,用了两个大小、颜色一样的珠子问孩子们能表示出11吗?班里的孩子们分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可以,一种认为不可以,老师各派出几人来争辩说自己的意见,认为可以的孩子解释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一个珠子表示一个1,而认为不可以的孩子解释珠子长得一模一样,只能表示同样的,要不就全部表示十,要不就全部表示一,这个时候,老师引导的说出这么一句话“是呀,你们怎么区分谁是十,谁是一?”正是这句引导,让其中一个孩子说出了一个标上十,一个标上一,接下来对于计数器的出示和认识就水到渠成,本节课出彩点就在于此,孩子们在激烈争辩中把本节课的重点挖掘出来,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引导,给予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因此一节好课,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同时我也是倪老师,她也是倪老师,我们之间却相隔着很远的差距,她的从容、淡定,课堂的掌控,教学设计贴切孩子的年龄特征,对教材的把握以及她在教学中对孩子的放手,呈现出不同学生的想法,都值得我学习,听了他的课,我发现给孩子机会,孩子才会呈现出不同的想法,教师可能会想到学生的一部分想法,却预设不了全部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最精彩的恰恰是这些我们想不到的意外。

我的教学经历还很浅,因此我看到的层次还不够深,我学到了课堂的生动活泼,学到了用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看到了现在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堂活动的组织,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看到了要把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用孩子们常见的常做的一些事物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有时我常想,数学到底教会孩子的是什么,不是单单的会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方式和探索的精神,这次的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今后的教学方向,王永春教授说过好课没有唯一的标准,我们要追求完美,但是我们很难做到完美。教学的路还很长,知道并且做到就能做得更好。

★ 试析中等卫校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的教育论文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语文后进生转化之我见

★ 深化大学习提振精气神教育学习心得

★ 语文继续教育学习心得

★ 语文业务学习心得

★ 语文新教材学习心得

★ 语文高考后学习心得

★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之我见

上一篇:精选师范生实习体会下一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