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2024-04-23

看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精选16篇)

篇1:看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我观看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这些大人物都来自普通岗位,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善行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正因为这样所以更让我们感动和震撼。

在这些人中有一生靠磨刀为生,却把自己辛苦挣得钱捐给灾区的八旬老人吴锦泉;有到处帮别人寻找失散孩子的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并建了“宝贝回家寻子网”;有为国家赢得荣誉而战的“铁榔头”——郎平;有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屠哟哟,她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到对于疟疾的治疗中,让更多的人逃出疟疾的魔掌,为人类带来福音;有为人类带来听觉享受,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词曲的阎肃老先生,像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团结就是力量》等等;还有很多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的平凡人。

我最喜欢的是张宝艳阿姨和秦艳友叔叔,因为他们的孩子小时候差点走失,所以他们就帮那些孩子被拐卖或者走失的爸爸妈妈找孩子,还自己建立了一个“宝贝回家寻子网”,用来登记走失孩子的信息,他们的行动帮助了很多家长找回孩子,让他们全家团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个行动中来。

我也希望警察叔叔把坏人全部抓起来,让小朋友们都能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健康平安的成长!!

篇2:看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我最喜欢的第一位就是吴锦泉爷爷,因为他磨刀从小到大钻了1000元钱,因为别的地方大地震吴锦泉爷爷骑着自行车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捐钱,他吃的菜都是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随然他很穷但是他很勤劳,就这样一但出现什么问题他都去捐款,去年他的老伴死了但他还是天天做好事,为人民服务,他来到颁奖区,男的主持人对大家说:“以后看到老爷子就让他给你们磨磨刀,让老爷子帮助更多的有需要人。”大家一同同意并且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最喜欢第二位是徐立平。他创造火箭的发动机的这个工作很危险,但是他还是坚持下去了做到最出色了。他的专业的必须好好干要不就会爆炸,他除了听见“沙沙”的声音还能听见自己的心在跳,这样为了不让他的同事干活所以他必须多干一会才行,这样他的身体会很累很累的,还特别危险随时有可能面对死亡。颁奖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欢呼他的名字。

篇3:看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对此项工作, 我做了一些尝试。诸如在班会课上让学生从家人身上或从自己知道的身边人身上找责任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从课文所写的取得成就的人物身上找责任感;在布置工作任务时要求学生用一颗有责任感的心去完成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等等。

一天夜晚, 我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的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节目时, 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让同学从这些“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找出责任感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有着怎样的影响, 开一节主题班会课, 班会的主题就定为:从2009年“感动中国”的人物身上看责任感的可贵。

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读事迹, 写体会。把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有关事迹印发给同学们, 让他们认真阅读, 从中选定两三个人物, 看一看评选组委会为他们撰写的颁奖辞中是否都有承载着责任感的词句, 写一篇心得体会, 谈一谈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强烈责任感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有着怎样的影响。

第二步:小组交流, 达成共识。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就“责任感”这一话题, 对自己阅读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有关事迹后的心得体会, 在组内交流, 然后选出两篇写得较好的心得体会, 推荐到班会上发言。

第三步:召开主题班会。课前要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选好主持人, 二是在黑板上用艺术字写上班会主题:从2009年“感动中国”的人物身上看责任感的可贵。

这次主题班会, 由于准备充分, 安排有序, 主持得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将同学们的发言归纳整理如下。

2009年一共为十个个人和一个集体颁发了“感动中国”人物奖, 这些人物之所以“感动中国”, 就是因为他们身上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从评选组委会为他们每个人撰写的颁奖词中都可以找到承载“责任感”的词句。

卓琳作为妻子, 不怕磨难, 对丈夫尽了妻子应尽的责任。“携小平手五十八载, 硝烟里转战南北, 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 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 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卓琳对邓小平的爱, 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责任感的体现。没有责任的践行, 爱又如何落实?

宋文骢作为中国的飞机设计专家, 倾注毕生心血, 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尽了一个中国飞机设计专家应尽的责任。“少年伤痛, 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 澎湃强国雄心。”宋文骢有伤痛, 肯发奋, 正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阿巾帕作为一位大爱无疆的母亲, 克服重重困难, 对落难受苦的孩子想尽一切办法, 尽了一位无私母亲应尽的责任。“风霜饥寒, 全都挡住, 清贫劳累, 一肩担当。”是母爱, 让阿巾帕承担起了如此艰巨的责任;反过来, 正是因为阿巾帕承担起了如此艰巨的责任, 才更能体现出母爱的伟大。

张正祥作为滇池养育大的儿子, 用自己的生命作代价, 对养育自己的滇池尽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是责任让“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是责任让他成为“一个战士, 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张正祥的行为印证了罗曼·罗兰所说的一句话:“一切责任的第一条:不要成为懦夫。”他的英勇无畏, 使他站出来勇于承担责任, 而不是推卸和逃避责任。

李灵作为教师, 不怕苦, 不怕累, 不怕欠债, 对学生尽了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正因为有了可贵的责任感, 她才会“一切从零开始, 从乡村开始, 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 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 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 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有责任感的老师, 学生会终身难忘。

陈玉蓉作为母亲, 用顽强的毅力, 对儿子尽了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是无论如何要救活儿子的强烈责任感, 使她才会“忍住饥饿和疲倦, 不敢停住脚步”。

朱邦月作为一家之主, 即使是病残之躯, 也要对家人尽一家之主应尽的责任。是责任让他“头发花白, 面带微笑”, “他这支拐杖, 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 扛住了生命的重量”。责任, 在这个病残的男子汉身上熠熠生辉。

沈浩来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 坚定信心, 对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尽了一个党支部书记应尽的责任。这位“两任村官, 六载离家, 总是和农民面对面, 肩并肩”, 他以振兴小岗为己任, 带领小岗村群众呕心沥血求发展, 凝心聚力奔小康;他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 他不畏艰辛, 迎难而上, 敢于突破, 勇于创新, 大力弘扬小岗村精神, 为加快小岗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责任, 在他身上做出了最生动而又最有力的诠释。

翟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航海员, 置生命于度外, 为昭示中华民族拥抱海洋的勇气尽了中华民族的一名航海员的责任。“他眺望先辈的方向, 直挂云帆, 向西方出发, 从东方归航。”责任感是如此巨大。

萨布利亚这位双目失明靠盲文获取知识的姑娘,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对还没有盲文不能靠盲文获取知识的双目失明的藏民, 尽了一个也要让有着同样不幸命运的人获取知识的良知者应尽的责任。“她看不到世界, 偏要给盲人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 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而来, 不企盼神迹, 全凭心血付出, 她带来了光明。”这种大爱的责任感让所有中国人感动。

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青年作为大学生, 不顾生命危险, 为救落水儿童尽了我们这个时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他们纵身一跃, 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 他们奋力一举, 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没有责任, 他们就不会纵身一跃;没有责任, 他们就不会奋力一举。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强烈责任感的赞歌。

同学们对问题的分析不仅是深刻的, 有些分析也是细腻的。如有一位女生说:在十年“文革”中, 有不少人在受到迫害后, 他们的妻子由于无法忍受如此的苦难, 便选择了与丈夫分手。但是卓琳在十年“文革”动乱中, 却能够与丈夫风雨同行, 与丈夫不离不弃, 陪伴丈夫在江西度过流放岁月, 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无私的帮助和激励。这说明卓琳不仅珍惜夫妻之爱, 更懂做妻子之责。相比之下, 张正祥的妻子就显得太自私了, 她因不堪家庭的落魄而离开丈夫, 就是没有尽到一个妻子应尽的责任。我们将来要做卓琳一样的人, 而不能做张正祥妻子那样的人。

班会课结束时, 主持人进行了如下总结:

作为肩负祖国未来建设使命的中学生,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责任感。

1、时刻强化主人翁意识, 时刻提醒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家庭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 在每一件事中尽自己应尽的责任。

2、帮家长做家务劳动。在做家务过程中体验自己对家庭应尽的责任, 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在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3、从小事做起, 培养责任感。值日生每天做宿舍、教室和清洁区的卫生;科代表、组长每天收发作业, 班干部团干部干自己分管的工作, 每件小事中都能体现出我们对集体大家庭的责任, 久而久之, 我们就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主持人最后很动情地说: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存有继续往前的使命感。努力奋斗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对这样的责任怀有一份舍我其谁的信念。”我把它送给大家, 与大家共勉。

篇4:从《感动中国》看媒介的文化建构

一、电视媒介权力的彰显

电视媒介权力,是“由电视媒介文化人代理,政治人、经济人和文化人共同控制的,以有意影响和改变权力对象思想、行为和精神——文化、信息生产和传播权力”。在文化领域,电视媒体通过议程设置等功能关注某些文化资本,邀请权威的专家学者与媒介人一起对这些文化资本进行展现、评析,并赋予其不同的象征符号,从而以文化命名的形式完成电视媒介权力对文化资本的梳理和占据。由此观之,《感动中国》正是中央电视台借助自身在媒介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运用电视传播方式,精心设计电视文本,凝练文化价值内核,积极建构优秀社会文化的一种成功实践。

透过《感动中国》,我们看到电视媒介权力在社会文化场域中最集中的凝聚和张扬。一方面,它充分利用了电视传播规律,在感性体验与理性诉求中巧妙地实现主导性文化价值的宣传。譬如,采取“故事化”的叙事策略,融合各种音响、音乐等电视手法,从告知、交流和评论等环节使意识形态宣传变得润物无声;它选择专家和精英这样一些“快思手”参与人物选评,使受众由于“信任权威有卓越的才能或专门的知识”而对评选结果深信无疑;它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作为主持,借助其在观众中的个人威信和沉稳大气、睿智理性的个人魅力,使生硬的价值宣传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变得更加令人易于接受和信服……媒介权力的彰显首先建立在对媒介传播优势与规律的充分把握上。

另一方面,《感动中国》节目之所以能成为今天中国人年度文化盛典,还在于它背后所拥有的独特的政治、文化资源。相比于其他电视机构,中央电视台以其国家电视台的身份占有了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作为党和政府重要的舆论宣传机构、百姓眼中信息权威和国家形象的代言,中央电视台不仅承担了传承文化、树立时代新风的文化传播重任,其节目往往还可以超越一般媒体节目的功能和特性,具有一种价值塑造和精神召唤的特殊功能。

《感动中国》生动地向人们显示着电视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权力的实现与行政权力等硬性的控制力量不同,它更多地依赖信息内容(文本)来完成。

二、电视文本策略的引导

约翰·费斯克将电视符码分为三个层次。其一,现实的层次。我们看到的现实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的现实,而是经过了编码之后的现实。其二,再现的层次。电视通过技术性符码,如镜头、灯光、音乐等,使叙述、对话、斗争等得以实现。其三,意识形态层次。电视的符码同意识形态符码(个人主义、种族、阶级等)结合,被社会接受。也就是说,电视是在通过编码传播意识形态。《感动中国》结构里,这几层符码系统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各个环节中,它们相互渗透,共同编织着一场主流意识形态自我加冕的神话。

规定情境。在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中,现场灯光、舞台造型效果、摄像手法等方面的设计和表现,都有着相似的成分。以2006年《感动中国》为例。节目开始之时,茫茫苍穹中,耀眼的星辰伴随着圣歌般飘渺而肃穆的主题曲在天空中闪烁着。每一颗星星上都有着前几届“感动人物”的头像。当星光逐渐暗淡之时,金黄色的光芒勾勒出感动中国的奖杯的轮廓,划破了黑暗,镜头由片头切人现场;太阳般散播出绚丽的光芒的奖杯,将黑黢黢的观众席逐一照亮。当所有的观众都沐浴在这从天而降的光芒时,音乐变得激昂。镜头从“感动中国”四个大字摇到伫立在舞台中央的巨大的感动中国的奖杯影像。在热烈的掌声和点点灯光的照耀下,那奖杯的影像在仰拍的镜头中显得异常高大、雄伟。这样,观众仿佛跟随着摄像机镜头,穿越茫茫时空,进人了一种纯洁的、神圣的、朝拜的殿堂,准备接受“上天派来的使者”——那奖杯背后感动精神的感召。电视手法营造出的一种仰慕的、众生期盼的特定情境,首先就为后来的意识形态编码奠定了情感基础。

定义人物和事件。在对于人物和事件的展现中,意识形态的渗入使得电视媒介权力必定要对于特定文化现象进行构建和定义,而不是全然的客观映射。在《感动中国》里,电视是这样对获奖者及其事迹进行定义的——

引言的暗示。介绍每一位获奖者之前,主持人都会用简朴而庄重的语言做简单介绍。引言部分的功能接近于新闻的导语,它不仅概括获奖者的性格特征,暗示获奖者被认可的精神品格或人生经历,而且字里行间都蕴涵着对获奖者的感动、感谢和感激之情。最为关键的是,引言的叙述往往能从获奖者与公众生活、公共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那一点出发,这就又从受众的心理上获得认同的优先权。如2006年《感动中国》介绍华益慰的引言是:

“有这么一个职业:他们绝大多数的时候穿的工作服是白颜色。这个颜色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被看成是洁净的颜色。……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这个名字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采访的证实。作为交流环节的采访,它在沟通的同时起到了证实的作用。主持人的提问往往是有导向的。看似平常的提问,实则一步步“引导”获奖者亲口“证实”自己身上被大众肯定的精神。如在2006年《感动中国》中,白岩松是这样采访王百姓的:

“……平常在电视上看到您的那些故事的时候,我们收获的就是‘感动’这个词,但是家人可就是担心了吧?

担心一天两天有时还容易,担心这么多年,她们是怎么过来的,您想过没有?

有没有过忘了报平安的时候?

您也害怕?

您也在那个时候想到死?

但是又为什么继续把那腿向前迈了?”

“二重评论”的再定义。推选委员会的感动印象和颁奖词则直截了当地给人物美德予以更高层次的再定义。推选委员会的感动印象说明颁奖理由。委员会的精英色彩给予了获奖者充分的合法性和权威的肯定。隐去了作者的颁奖词则给予获奖者以高度的评价和精神价值的提升,将个人的精神品质赋予国家和民族的集体价值。

名称的归结。最后,在颁奖环节对人物的定义以名称的“双重含义”作为归结点。在获奖者手握奖杯,向观众席致意时,他(她)身后的大屏幕上的红绸被揭开,呈现出一个凝练着人物精神和社会评价的四字短语。如定义为百姓的“百姓平安”、赞扬华益慰的“大医有魂”等。在节目的官方网站上,获奖人物是被一个个偏正短语这样概括的:独臂英雄丁晓兵、阳光少年黄舸等。到节目现场,人物的主体性已经隐没,直接成为了某种精神的表征。

授权的文化隐喻。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指出:“命名一个事物,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这个事物存在的权力。”《感动中国》颁奖环节,实际上就是通过命名的形式,赋予某种精神和代表这种精神的人物以文化的“优先权”。这里,颁奖的种种符码承载着这种优先权的文化隐喻,即它们既是被百姓褒奖的,又是被主流认可的,并可以成为我们社会文化实践的典范。

当主持人念出获奖者的名字,获奖者从舞台深处映有“感动中国”四个大字的屏幕背后走出来,长长的红地毯,聚光灯的时时跟随,观众的掌声,音乐的轻快而庄重,使节目现场仿佛在欢迎一位英雄或明星,充满了赞誉和褒奖之情。

节目在颁奖人的选择上独具匠心。五年来的颁奖人都不是官方领导、精英代表、楷模标兵,而多是模糊了阶级、财富、权力的这样一些人——天真的儿童、佩戴红领巾的少年、身着白色衣裙的少女,或是节目主持人、上一届的获奖人。颁奖人物的符码后面,暗含着这样的信息:感动人物的评选是民间的、朴素的、公平的,最终的获奖者是百姓公推公选的、民心所向的、毫无争议的。儿童、少年和少女,代表了感动精神给予民族明天的希望;奖杯由主持人、上一届获奖者来颁发,象征了感动精神的年年传递、生生不息。

当掌声响起,热泪流下,在受众的膜拜中,电视媒体对文化的命名和授权仪式得以完成。《感动中国》通过整体性的主导性编码策略,营造了感动的情境,界定获奖人物,使得受众按照预设性意义(pre-ferred meaning)来解读电视文本,巧妙地实现媒介传达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目的。

民族的终极价值与电视文本策略环环相扣、时时呼应,并通过媒介权力的力量将其重塑和放大,最大限度地掳获受众对于媒介建构文化的认同。显然,与一些消费主义气息浓厚的电视节目不同,《感动中国》唱响的是一曲抚慰心灵、激励人生、融合社会的文化之歌。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篇5:看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刚看的时候,韩红,唱了关于感动中国的歌。后来就映出了每个人要想完成的梦想。还这样就正式开始了。

后来主持人说,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人是一名教授:卢永根。

卢永根因为有其他国家侵入我国,就立志要保卫国家,于是他加入了“中国更产党”,他同时在美国留学了两年,成为教授。后来,卢永根,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他说:“是党中央培养的我,这些财产是祖国给我的,今天我要把这些财产都捐献给祖国。”卢永根的夫人是:徐教授。

接下来,就是一个飞行空军:刘锐。可是遇到了外军飞机,刘锐当时想要体会出我们中国军人的实力。他的目标是成为空军“战神”。

后有一个人,它是在感动中国领奖前就已经死了,这个人是“黄大年”。他是在回归祖国的飞机上死亡的。不过他很全面,中国队输了球他也会发火。他平常把钱用到生病的学生身上。学生们已经觉得无法报答黄老师了,只能好好的学习,为祖国效力!

接下来,就是卢丽安老师,他的学生们也都也给这个卢丽安老师点赞。她是台湾的人民,为我们祖国也付出了很多。

后来,主持人说想到小草,想到了一首歌,那兰小草呢?兰小草,每次都悄悄地捐款。他的真名叫王爵。

还有黄大发,他住的村子很穷,全村900人用一口井打水喝。这个村子只能种一些难以下咽的苞米。经过黄大发三十六年的努力,终于挖通了水渠。全村有了无限的水源。他是19出生的。黄大发开的水渠,水既甜,又很轻。

看完这些,我为我们祖国感到荣兴,不过从感动中国里的人,都有一颗爱国的心,他们愿意放弃生命,让国家强大起来。

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说清洁工为祖国更加洁白、军人来保护祖国、医生救助中国的人民……

篇6:看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那年,中国正在召集外国的人士,回到祖国来,黄教授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回到了祖国,把自己的女儿留在了剑桥读书。回来后,黄教授尽心尽力的工作。一次晚上,黄教授正在办公室里工作,突然就从椅子上摔了下来,幸好助理发现及时,给黄教授吃了药。第二天一早,黄教授对助理说:“我没事,不用挂在心上。”

还有一次,黄教授在出差的飞机上突然发生了意外,“我我如果不行了,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有很重要的文件。”这是黄教授对空姐说的第一句话。出差回来后,黄教授的学生带黄教授去做了检查。两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黄教授得了癌症。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样,降临了黄教授的身上。黄教授说过,他从剑桥来到这儿已经七年了。

篇7: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全国人民感谢王哥的无畏付出,祝福你和孩子们健康幸福!”北京微友“铁木真”在微信中说,作为河南老乡,他一直关注着王锋,获悉王锋当选倍感欣慰;微友郑冰在微信中说:“嫂子,您好,王锋哥哥真是伟大的英雄,无畏又无私,致敬!”;微友“冠”留言:“催人泪下,王大哥是国人的楷模。”

微友“指间的阳光”说:“潘姐,看了感动中国你丈夫的英雄事迹,特别感动,真英雄也,他在天堂一定会很好的……祝你乐观地生活……”;素不相识的陌生微友“张媛”微信说:“我是一名护士,虽然素不相识,还是想对你说一句:坚强地活着……相信爱会融化一切,祝宝贝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元宵节当天,王锋家乡方城广阳镇党委书记陈万萍到古城村慰问王锋母亲后,又来到南阳看望潘品及孩子们,为孩子们送上了600元压岁钱,鼓励潘品坚强生活;当天上午,方城籍在宛经商务工的爱心人士10多人以及新野同城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汤玲等,向潘品送来爱心款共计1元,其中,南阳大印医疗器械公司负责人刘现印代表裕宛商会送去5000元现金。

篇8:看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1 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中看新闻人的审美能力

1.1 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生活中, 美无处不在, 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新闻人具有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他可以从一个个平凡的人中, 发掘出各种美的事物和品格。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的一个个人物在生活中, 都是很普通的, 有的甚至一辈子默默无闻, 没有人感受到他的存在。但是新闻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感受到了一辈子默默无闻同时又显现着伟大精神与品格的人。在这当中, 新闻人要具备很强的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而一个不会感知美和欣赏美的人是发现不了美和创造不了美的。新闻传播的信息内容是影响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 新闻人需要具备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1.2 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如果说感知美和欣赏美是新闻人进行新闻活动的前提, 那么表现美和创造美则是其进行新闻活动的升华。这要求新闻人具备更高的能力。具备感知美和欣赏美可以让新闻人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 而具有表现美和创造美则让新闻人提炼和升华美。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 新闻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审美素养和道德情操, 就无法用好的修辞, 美妙的语言对美的事物进行提取。他可以引领着阅读的人进行美好的意境, 仿佛真实的画面就在眼前。可以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就是新闻事件的升华,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没有一定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新闻人就称不上优秀。对新闻事件进行表现和创造有助于传播生活中的美, 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和感受到美在生活中的存在, 让更多的人在美的熏陶下成长, 有利于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1]。

2 新闻传播的审美表达

2.1 选题时注重审美性强的事例

对事例进行选择时, 新闻人需要对内容的审美含量加以考虑。受众有时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所以新闻人在提供新闻信息时, 有时也需要加入一些可以让受众产生愉悦心理的内容。据调查发现, 大部分可以赢得受众关注或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选题事例是能流露真情实感的、可以表现人精神与品格的事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基本都是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对人物事迹进行谱写, 所写的都是一个个朴实无华的人。相信每个看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人都会为那些上榜的人赞叹和动容。但是现在的大多数新闻却还是遵循那种老旧的套路, 刻意表现家人的哭喊场景来达到画面感动人的效果。但是这只会给人留下一时的感动, 其他什么都不会留下, 这样的新闻传播画面制作毫无意义。

2.2 选取恰当的审美报道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反映的是角度的不同会影响看事物的面貌。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发现, 你会看到不同风格的美。这对新闻内容的分析角度也是一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新闻内容, 所反映的人的品格是不一样的。例如, 2012年2月, “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的胡忠谢晓君夫妇的颁奖词是这样的:“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 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 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 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 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所选取的是博爱的角度, 这也是显示他们伟大的地方。如果从孝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 那他们将遭受的是更多的攻击与诋毁。博爱也确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生活中, 每个人都很平凡、普通, 他们也不例外。但是从一个角度去很好的分析, 你会发现很多的伟大与美。新闻人需要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阐释美, 而新闻传播就是把更多的美带到受众面前[2]。

3 新闻审美信息传播的优化

3.1 注重美的真情实感的发掘

新闻传播既要把善的、美的事物展示给群众, 也要把恶的、丑的东西表现在大家的面前。每个人心中都有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 哪些是善的、美的, 哪些是恶的、丑的。相信每个人的心都是善良的, 只是追求的事物不同, 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新闻传播把善的、美的、恶的、丑的事物展现给群众, 一方面让受众区分这些事物, 另一方面通过相互的对比让大家趋向于追求美好的事物。但新闻传播需要以美的事物的播报为主, 这更有利于人们形成追逐美好的趋势。当一个人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的时候, 他是美的, 因为他是真实的。如今, 人们的生活和感情在生活中, 存在一些虚伪和不真实。在采写过程中, 新闻人要善于辨别一个人所说的真实性, 特别是一些美的真情实感。他在人们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 这样的真情实感更加容易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触发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 所讲述的故事全部都是真人真事。他所挖掘的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情感, 所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感动, 更多的是他可以给世人照亮前方前行的路, 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 做真实的自己, 找到自己的归宿, 走自己的路。而这也是新闻传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 挖掘人性中美的真情实感对新闻传播很重要。

3.2 注重审美信息的表达

新闻人挖掘了美的真情实感, 再加上好的审美信息的表达, 才能将新闻信息完美阐释。二者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好的审美信息的表达, 挖掘的美的真情实感将是贫乏的。如果没有美的真情实感作为内容, 好的审美信息的表达将是空洞的。优秀的新闻人需要对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好的审美信息的表达不是干巴的说教, 而是用优美的文字谱写生命乐章, 将人带入情境之中。是新闻人感情的流露, 在自己的想象中, 将自己置身于其中, 这通常会与受众产生共鸣。因此, 新闻人需要注重审美信息的表达[3]。

4 结语

总而言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活动不仅可以带给新闻人很多的思考, 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 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 仍有不足之处。在新闻传播中的关键人物新闻人, 需要注重新闻传播的审美表达和新闻审美信息传播的优化。跨进21世纪, 高素质、高能力的新闻人将会带给这个社会更多美的东西, 引领人们迈向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立生.传媒时代的审美期盼.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0 (3) .

[2]曾耀农.传播效果美学分析.石河子大学学报, 2011 (7) .

[3]金丹元.重视当下电视形态的审美特征.学苑论坛, 2012 (4) .

篇9:《感动中国2015》观后感

这位老人今年已经整整86岁的高龄了,仅仅靠着磨刀为生,虽然生活清苦,但却乐善好施。二十多年来,他把磨刀挣来的微薄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慈善公益,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捐款。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时,老人先后向红十字会捐出数千枚硬币。当得知某地发生自然灾害时,他又急匆匆地赶过去,带着那几个月辛辛苦苦磨刀挣得的几百枚硬币,坐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才来到红十字会,就是为了奉献一份自己的爱心。2013年,他将两年来磨刀积攒下来的积蓄全部捐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7枚,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累计捐款达到了23392.2元。

在我们看来,23392.2元或许不是一笔非常大的数目,但对于吴锦泉老人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磨一把刀一块钱,我们想想,这需要多少个日夜才能赚到这些钱呀!吴锦泉爷爷靠着辛苦赚来的微薄收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吴爷爷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很了不起,值得所有人去学习。

对比自己,吴锦泉爷爷,您的内心是多么的高尚呀,您宁愿在午饭时只用一杯白开水充饥,也要多省一分钱为社会多献一份爱心。而经常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却随意丢弃与浪费,在我们的生活字眼中,或许“节省”二字,根本就是陌生的。在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从此懂得如何让自己去帮助更多的人,同时我也想说,我们的社会需要多些像您这样的“正能量”。

篇10:“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今年的《感动中国》主要讲了陈俊贵,段爱平等人获奖者的动人事迹。其中,我最感动的人是格桑德吉和刘佩兰。

格桑德吉是一名教师,她在乡村长大是村上唯一的大学生,她本可以在县城教书,但她却选择了在乡村教书。并且他十分关爱学生,几乎每天都送他们回家,另外对于贫穷辍学的孩子,都几乎让他们免费上学……而胡佩兰,她是一名医生,今年已九十八岁了,但她任然走着她的行医之路。她不注重医生可以赚钱,他注重的是医德,遇上穷苦人家来看病,有时付不起钱,她就拿自己的钱垫上;遇上富一点的,她就只收别人20—40元钱,其余的自己垫上……在她那个医院里,每一个病人痛苦得来,都能高兴地走。并且她不顾自己九十几岁高龄,总为病人亲自治疗……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在我们的生活从不缺乏感动,只是我们整天在繁忙中生活,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动的眼睛。我们心中要装满爱,并常怀感恩的心,以道德为模范,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在一言一行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美德的光照亮我们的路,用美德的热来温暖我们的心。

篇11:“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我被孟佩杰所深深地感动了。孟佩杰在八岁的时候,她的养母就瘫在床上了,孟佩杰就担当起养家的重任,她烧饭时,因为不够高,要站在小椅子上烧,她不知摔倒了几次,不知有多少伤痕,她的养母看了非常心疼。孟佩杰说:“人要向前看,只有向前看才永远不会跌倒。”这名话让我铭记在心,在她每次出去时,她都会帮她养母把裤子换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她被大学录取时,她背着她的养母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在贫困面前,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是个孝女当家,听了孟佩杰的故事,你是不是被感动了呢?

吴菊萍,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很熟吧,她为了接住从十楼掉下来的孩子,手骨折了,但她说:“那个孩子也是她生命中的一部份”。她挺身而出,不怕危险,接住生命,她就是最美妈妈——吴菊萍。

篇12:“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当小何玥离开我们时,我潸然泪下,不为她的离去而痛心,而是为她的爱而感动。她未曾离去,她的爱融入了天地。她一直都在这里,带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勇敢前行。“何处春江无月明”是的,处处春江都有月明,你就是那明月,将爱融入清亮的月光,谱成一首动听的生命乐章,爱的乐章!在你身上,我们看到了那高悬头顶的大爱,从古至今,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还有一个大孝子——陈斌强老师,他从小没了父亲,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姐姐。母亲把三个孩子养大,陈斌强长大后,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生活能力。

妈妈,从我们出生,开始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妈妈的关怀无微不至,妈妈的大爱,我们无以为报,能做的只有在生活中多关心她,呵护她,让她也能感受到我们爱。陈斌强说:“我们孩子可以等,但是父母等不了了。”没错,我们要想回报母爱,必须行动起来。

从古至今,孝子数不胜数,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温暖的亲情不断传递。

篇13: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选登

今天晚上中央一台8点播放的《感动中国》颁奖仪式,讲述了11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让人映像深刻。

其中让我映像最深的是第二个故事,一对高龄夫妇退休后去乡村当山村教师,省吃减用,细心地教孩子们学习,尽管裤子都破烂不堪,也不舍得换,省下来的钱都捐给了孩子们,就这10年他们就捐了100多万元,让许多贫穷的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也因为长期被紫外线照射,和没有青菜吃,所以妻子孙丽娜的眼睛也越来越模糊,而丈夫朱敏才也应劳累过度而倒下,躺在医院的.他,还时刻想着自己的学习,真是太伟大了!

在这一刻让我感受到教师的伟大,他们可以选择回家乡北京颐养天年,与自己的儿女在一起,但他们却选择去乡村当山村教师,山村环境恶劣,他们住的地方与小学厕所就隔一堵壁,夏天的时候,一打开窗就臭气熏天,招引来许多蚊子和苍蝇,冬天冷得没办法洗澡,几乎整个冬天都洗不了。但他们却忍过来了。他们也很少回家跟儿女团圆,一年才回去一次,每次都是急冲冲地,他们为了那些山村的孩子付出了许多许多,让我再次感受到他们的伟大!

范文二:

星期五我观看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

我看完后心灵备受感动,其中令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汉子孙“炎黄”。他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年龄将近70了,但他却任然放下疲惫四处奔波。他为何怎么做呢?请听我细细说来……炎黄的真实名字叫做张纪涛,他曾经为无数的学校、贫困山区、残疾人捐过不少的钱可他从来都不告诉任何人他的真实名字,连地址都是假的,他每次都用炎黄这个伟大的词来代替他的名字,而他的善举人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个大城市都陆续播放了他的好人好事寻找他。终于有一天“炎黄”倒在了一家银行的大厅里,工作人员上去搀扶看见了,老人手中的账单写上了“炎黄”两个记忆犹新的字出现在他们眼里。原来躺在地上的就是他们苦苦寻觅的人“炎黄”。当老人醒来时。记者问为什么要取炎黄的名字呢?老人慷慨的说我是大汉的子孙,那为什么不用真名呢?做好事不需要留名的,难道不是吗?记者听了倍感欣慰。最后在感动中国里给他了个五个字:涓涓见沧海。

篇14: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精选

看完20_感动中国,对于这些获奖人物,总是心生敬佩。有十月出塞,大器初成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有最美的乡村教师——朱敏才 孙丽娜;有“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有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的好心人“炎黄”——张纪清;有十三年相守,守护父亲的朱晓晖······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这里,我想特别的说一下最美的乡村教师朱敏才和孙丽娜事迹。他们支教9年,除了儿子和女儿,其他亲友甚至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只知道去了贵州;这9年,朱敏才没回过一次北京;这9年,孙丽娜一人奔波在贵州和北京间,处理家事、为老伴拿药;这9年,夫妇俩的足迹遍及望谟、尖山苗寨、遵义龙坪等地,哪里最需要就去哪里,与山区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朱敏才已经9年没有回过北京的家了,每年春节都在小学里过,因为年事渐高,72岁的他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危险疾病,孙丽娜两个月左右回趟北京,除了给自己看病,还要给朱老师拿药。朱敏才、孙丽娜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心系祖国教育的未来、模范履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用自己的辛劳汗水谱写了一曲曲辉煌灿烂的教书育人的动人乐章,为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思想境界之高,业务技能之精,事业心之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这句警句用在他们身上是太恰当不过了,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在校园中永驻光芒!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广大教教职工学习的榜样。

篇15:看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张宝艳、秦艳友——发起“帮助宝贝回家”活动的志愿者夫妇。1992年,张宝艳带着儿子去买东西,一转眼的工夫,她的儿子就不见了。她双腿发软,一边哭一边寻找孩子。哪怕最终孩子找到了,她也永远忘不了这次的惊险经历。他们夫妻深深体会到了走失儿童家长的心情。此后,他们就特别关心寻亲信息,希望能提供帮助。后来他们还建了“宝贝回家”网站,在网站上让全国各地的网友来帮助寻找走失儿童。张宝艳每天看网站里的信息至半夜,有时甚至凌晨三四点钟。她还辞去工作,一心一意地管理网站,全身心地投入志愿者工作……

截止到11月,他们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他们为了这些走失的儿童能早日与家人团聚,竟然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

官东——拯救“东方之星”客船的当代大学生。在206月2日,“东方之星”救援现场中,官东凭借过硬的潜水技术和机敏的临场反应,在极艰难的情况下成功救出两名幸存者。他虽然是一名90后,却已经多次参加救援活动,抵达现场后,他申请第一个下水。当天中午12时,官东身穿沉重的潜水装备,救出两名幸存者,自己则从江底潜泳出水。出水的官东满头油污、双眼通红、鼻孔流血,体能已达极限。“在最危急的那一刻,我只想着赶紧救人。”官东说。

篇16:看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吕保民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不忘初心、情系群众的高贵品质,学习他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的担当精神,学习他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好人风范,用榜样力量激励奋发有为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全镇广泛开展学习退役军人吕保民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大力宣传和广泛弘扬吕保民的可贵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传播正能量,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香河县安平镇镇长任振宇表示,广大党员干部严格做到“四个合格”,把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吕保民同志在与歹徒搏斗中,不顾生命危险维护社会正义和群众利益,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英雄之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大城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杨向利说:“我也拥有军人经历,深知部队生活不但磨炼本领,同时锤炼品质。今后工作中要以吕保民同志为标杆,做好本职工作,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最大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争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检察人。”

“吕保民同志不顾生命危险维护社会正义和群众利益,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新时代退役军人的优秀代表。”安次区光明西道街办处文苑社区党支部书记马静表示,作为基层工作者,将认真学习并大力宣传吕保民同志可贵精神,把英雄形象传播到每一个人心中,积极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大力营造志愿者服务意识,完善社区志愿服务队建设,将好人好事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社区的每个角落,为建设新时代社区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上一篇:城固县农技中心采取五项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下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