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密探题型教学法

2024-04-17

学海密探题型教学法(精选2篇)

篇1:学海密探题型教学法

一、紧拉识字之绳,方可扬帆起航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识字更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学生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然而,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老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改进方法,提高质量。所以,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将听、想、读、说、识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

1. 直观演示,形象识记。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图画、投影、实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感官,将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人教版第一册《比一比》的教学内容是学习“黄牛、小猫、小鸟”等几个字。我运用多媒体软件,把这几种动物的动态画面展示在屏幕上,并配上声音。这样马上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实践证明,利用直观演示法识字,让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掌握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2. 赛场竞技,热情高涨。

小学生好胜心强,一提起比赛就来劲,所以在识字时,穿插一些“争金星”、“摘果子”、“夺金杯”、“搭积木”等识字比赛,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开火车”比赛,教了生字后,开两列火车比赛,看哪组同学读得又快又准,就评出哪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好;又如“一字开花”比赛,教了生字,让学生口头组词,看谁组得多;又如“词语串串烧”的说话比赛,让学生用当堂学的词语说话,看谁用的词多。这些比赛,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得语文课堂更具高效。

3. 创设情境,将字想活。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如对于“鸟”字,学生比较容易写漏一点,教师可以出示一幅“鸟”的图画,再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鸟的样子,指出“鸟”上一撇表示鸟的嘴巴,一点是鸟的眼睛,并用彩笔突出这一点,并说:“如果‘鸟’没了眼睛可怎么生存呀。”再请学生读一读这只可爱的“鸟”吧!这样学生一定会牢牢记住这个字,与汉字的对话也更具童趣。

4. 授之以渔,自主择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运用方法。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我注意渗透给学生识字的基本方法,如笔画加减法、部首更换法、形声字学习法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对一些简单的生字我就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形式上先让四人小组自学,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体会字意。然后让某一小组汇报,说说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怎样记住字形,字的意思是什么,组里面谁的方法最好,谁读得最好等。汇报后再由其他小组补充、纠正。这样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自由发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等,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紧握读之桨,方可畅游于学海中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都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遵循孩童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基础来确定“认读、连读、精读、诵读”这四个阶段的不同目标,以此促使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产生新的需要,产生学习阅读的动力。

1. 认读字音,扫清初读课文的障碍。

音准字熟,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起点。(1)一目双行,借助拼音,感知语言,尝试朗读;(2)读中圈画,自学生字,教师指导,读准字音;(3)初步练读,多读多练,熟能上口(自由读、同桌互读、相互指点;交流朗读,教师点拨,学生评价)。对于不要求掌握读音的字,教师可提示跳读(读拼音)。

2. 连读流利,感知语句的基本意思。

眼到口到,流利朗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要求。(1)营造氛围,让学生放声朗读,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琅琅上口;(2)读中反顾,找出难读词句,反复试读,同桌请教,解决问题;(3)质疑再读,教师对于学生已努力仍读不好的地方实施点拨或范读,学生体会,掌握方法;(4)朗读交流,互听互评,互读互促,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认识“自然段”,并能说出课文的大体内容。读时要求学生声音响亮,自信心强,不指读,不唱读,能正确停顿,达到流利朗读的水平。

3. 精读有魅力,情感融其中。

低年级阅读教材,所选文本或韵文,或诗歌,或童话,或故事,均短小精美,充满童趣,皆有利于学生学习,融入自己独特的理解去有感情地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口到、心到、手到”的良好习惯。(1)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自由确定朗读重点,或优美句、或哲理句、或对话句、或特点突出句等(也包括相应的自然段);(2)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3)研读展示、群体品评,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主动联系生活思考,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学习朗读方法;(4)多形式感情朗读,或比赛读,或分角色朗读,或边演边读,或配乐读,或师生共读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在朗读教学中,我总是不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去读,哪怕只是读一个字,一个词,只要你的感受是怎样,你就怎么读,把你与别人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如在教学《识字5》诵读部分时,我让一位学生先读,当读到“海风、海鸥、浪花”时,语气变得轻柔舒缓。我想:此刻,他眼前呈现出的一定是风平浪静的景象。于是我评说:“嗯,这是一片非常安静的海,风儿轻轻地吹,我也想读一读。同学们可以听听我读的感觉与他有什么不一样。”当我读这一串词时,我的语调故意变得高昂一些,语气也加重了许多。学生在评议时说:“××读的感觉海风是轻轻的,浪很小,海鸥贴在海面上飞。老师读的时候,我感到海风很大,海面上的浪也很大,海鸥飞得很高,海上很热闹。”我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学生,老师这样读,是因为老师的感受和那位同学不一样。每个人读书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如果能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了,书就读好了。

4. 诵读记于心,语言靠积累。

引导学生从小学会“学海拾贝”,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段篇,则会终身受益,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内蕴的基础。结合课堂中的品读、悟情,内化于心后,再结合文本特点将其个性读出,使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状态下熟读成诵,或通过表演读诵,或由老师穿插揭示读诵,或假设情境读诵,还可集思广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读诵等。这样,学生便可在教师不提“背”字一语中,水到渠成,不知不觉中背诵了课文、积累了词句,并掌握了背诵的方法与窍门。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点,扎根于识字教学,教给方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时自主探究,在愉悦中学会知识,让课堂的效率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黄宗耀.引导自主探究优化阅读教学.

[2]任焱.享受读书——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

[3]杨根林.追求愉快的阅读.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7.

篇2:学海密探题型教学法

1 巧妙设计切入点, 适时导入教学内容

巧妙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成功的教师往往新课伊始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 促使学生在兴趣和急于求知的内驱力下进入学习状态。而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感兴趣, 就必须要了解学生实际, 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 善于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 从适当的角度寻找教材中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的:“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当然, 教师的投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投入, 所以教师应调动情绪, 用动情的语言进行传达, 才能更好的收获效果。比如在讲《琵琶行》的时候, 针对学生喜欢音乐的爱好和爱听故事的猎奇心理, 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高山流水》, 让学生陶醉于音乐的氛围中, 再适时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引发学生的兴趣, 进而引出话题——被贬的白居易也如俞伯牙般寂寞, 他客居异地他乡, 苦于无人理解他落寞而又不失雄壮的志向。浔阳江头偶遇知音, 他从乐曲中听到了相同的际遇, 并为她的技艺深深折服, 那么他的知音又是谁呢?又是什么激发白居易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呢?……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新课。这样的设计, 既顺利地导入课文内容,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 带着疑问迫不及待地阅读全文。

2 适当延伸课文内容, 让课堂贴近生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理论, 明确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而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因此, 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开阔学生视野, 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 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比如讲《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讲述自己的“保姆”,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意, 反思对自己对待家人、朋友, 老师的态度和情感……。这样的倾诉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同时在学生的自我讲述中也渗透了新课改的情感教育。因此,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 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 不仅可以有效地打破课堂有限的时空, 丰富课堂信息的容量,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关心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3 体现民主精神, 鼓励学生参与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正如钱梦龙所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 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 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 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 教师就必须改变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方式,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 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比如讲《雷雨》中人物对话时, 教师可以把课堂变舞台, 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 分小组互相协作“复原”剧中人物的对话情景及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 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在角色转换中理解话剧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突破了。因此,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转换角色, 充当导演, 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 科学、合理地指导演员 (学生) , 调动各种因素, 让舞台 (课堂) 充满光彩, 使演员投入其中, 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4 营造浓厚氛围, 突出以情感人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 更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而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着重要地位, 而浓厚的课堂氛围又需要师生的情感协调为纽带, 当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自然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 潜能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氛围, 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 需要渲染课堂气氛, 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 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仿佛身临其境,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 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 调动学生情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在讲授《雨巷》时, 我们不妨借助多媒体设置一种情境:青砖古道, 薄暮烟雨, 油纸伞下, 一袭白裙, 默默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再加之以悠长略带忧伤的配乐, 教师在音律中, 吟诵着《雨巷》, “徜徉”于学生中。此情此景, 学生也会“跃跃欲试”, 然后老师再调动学生一起走入“雨巷”, 感受其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教师的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 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 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 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而言, 在教学中不断的输入“愉悦剂”, 也将成为学生“乐”学的有效途径。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促使教学方式的变革,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展示教学魅力, 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本文将通过恰当选择切入点, 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鼓励学生参与, 营造真情氛围等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写丽江的游记作文800字下一篇:“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