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案参考:上册第一章

2024-04-18

初一地理教案参考:上册第一章(共8篇)

篇1:初一地理教案参考:上册第一章

初二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

一、伟大的祖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2、跨近50个纬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

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的`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邻?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领土面积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篇2:初一地理教案参考:上册第一章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及海陆面积比例。

2、使学生掌握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大洲间的分界线。(重点)

3、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在图中找到各大洲,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难点)2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有部分了解,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读图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时,主要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3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大洲间的分界线。(重点)

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在图中找到各大洲,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难点)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预习检测

学生完成预习检测题,然后教师出示答案对子互判。统计全对的人数,计分。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均匀、不均匀)

2、全球共分 大洲,最大的是 洲,最小的是 洲。

3、位于最南端,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

4、我们所在的大洲是。活动2【活动】展示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及海陆面积比例。

2、使学生掌握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大洲间的分界线。(重点)

3、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在图中找到各大洲,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难点)学生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活动3【导入】问题导学 展示图片,导入海陆分布。活动4【活动】独学环节

学生阅读教材11——15页,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2、就半球而言,海陆是怎样分布的? 就南北半球而言: 就东西半球而言:

3、全球有七个大洲,请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写一写。

4、找出各大洲的分界线,连一连。亚洲、欧洲 苏伊士运河 亚洲、非洲 巴拿马运河 南、北美洲 土耳其海峡 活动5【活动】展示

利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然后展示,学生自主展示。按组加分。

最后教师追加一个问题: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只有土耳其海峡吗?还有其他的分界线吗? 学生回答。

活动6【活动】研学环节 小组合作研讨完成下列问题。

5、结合13页图G,找出符合以下条件的大洲。①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 ②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③太平洋沿岸的大洲: ④北冰洋沿岸的大洲: ⑤赤道横穿的大洲: ⑥纬度最高的大洲:

6、读图填表。

利用课本和图册完成下表。

两侧的大洲沟通的海洋所在半球(东、西)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海峡小组研讨完成后,每组出一名代表到老师前抽签。各组抽到的题就是本组要展示的。

各组派代表先去板展,把答案写在自己的区域。然后再派代表到前面根据图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各组代表展示完成后,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质疑或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补充、质疑加分。活动7【活动】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归纳。活动8【活动】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归纳。活动9【测试】当堂检测

1、距南极洲最近的洲()

A、大洋洲 B、非洲 C、南美洲 D、亚洲

2、被赤道穿过的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3、下列大洲,被赤道横穿中部的是()A、非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4、纬度最高的洲是()

A、南极洲 B、南美洲 C、非洲 D、大洋洲

5、我国位于 洲 部。

A、亚洲、西部 B、亚洲、东部 C、亚洲、中部 D、亚洲、北部

6、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

A、亚洲、欧洲、北美洲 B、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 C、亚洲、欧洲、非洲 D、亚洲、欧洲、南美洲

学生完成测试题,大组互判。组长统计平均分并记录。教师统计全对的人数,查看教学效果。活动10【作业】布置作业

篇3:初一地理教案参考:上册第一章

现在新课程的使用已全面铺开。发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高中地理新教材 (湘教版) (以下简称地理新教材) 中有大量的“活动”内容, 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解决。我们知道, 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但主要还是通过学生自身学习来实现的。也就是说, 教师是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的外因, 而学生是其学习成绩变化的内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 毫无疑问, 学生就处于主体地位。尤其是随着新教材的使用, 这种状况越来越明显。而且,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也是目前发展均衡教育的需要。作为教师, 如何发挥学生在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就成了目前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三年来使用地理新教材的比较成功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做法, 与同行们商榷。

二、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1. 让学生“占有”课堂。

从地理新教材的结构来看, 插入了大量的“活动”内容, 或“探究”、或“阅读”、或“实践”、或“思考”。例如, 必修I当中的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一节, 这些内容大致占到了该节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其中这一节当中, “探究”和“实践”活动所占的比重更突出。且大多是地理学科的重难点知识。例如, 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时间、线速度、角速度的计算;昼夜更替的成因;某地的经度计算;时区、区时的有关计算;日期的判定;日照图的绘制及昼夜长短的判定;正午太阳高度及计算。所有这些要通过“活动”来解决, 就必须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而学生学习地理的主战场就是课堂。因此, 教师必须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 让学生去思考和解决地理的相关问题。

2. 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

“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当是学, 而不是教, 承认理解应当是学习的目标, 因此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主张应当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在教学目标上, 丰富性教学强调从多维度、多层面完整地把握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来预设和实现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在地理新教材中插入的“探究”活动, 是地理课堂上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并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地球自转”处插入的关于“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时间”的“探究”活动。其中第2个问题是:“以太阳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 称为恒星日。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并根据已学的知识, 以太阳日为标准, 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时多少分, 将结果填入下表。”并且课本还配有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和相关表格。在这里, 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有关问题去思考和发现结论,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但教师可以在这里设计相关问题来进行调控, 并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参考答案:

(1) 请说出该问题有哪三个要求? ( (1) 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2) 根据已学的知识; (3) 以太阳日为标准) 。

(2) 请结合“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 说明太阳日和恒星日形成的情形并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有什么差异? (从插图上来看, 一个恒星日里, 地球上的点P随地球自转了一周即3600。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当地球上的点P随地球自转而形成一个太阳日时, 显然, 地球自转的角度已超过了3600, 这样一个恒星日的时间长度就小于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 。

(3) 以太阳日为标准, 看看表格中给出的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多少?这时怎样去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时多少分? (从表格可以知道, 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根据对星空的观测, 若在不同时间, 要观察到同一星空, 日期要推迟15天, 同时时间点要提前1小时。即第二天要比第一天提前4分钟。也就是说, 一个恒星日要比一个太阳日短4分钟, 这样一个恒星日即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的时间长度为24时-4分钟=23时56分钟。也找到了一个太阳日里地球自转的角度是360059/。) 这样, 使学生了解了结论的产生过程, 并容易理解和掌握结论。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

3.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课文中插入的“阅读”内容, 一般是课本的重点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如果设计成具有层次的相关问题, 就不仅能激发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同时, 还能有利于他们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例如, 关于“地方时”这部分知识的“阅读”, 让学生结合地球自转情境去品味东早西晚所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在这里, 可以把它设计成具有一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阅读”: (1) 什么是地方时? (2) 经度与地方时有什么关系? (3) 如何定量地分析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由浅入深地去“阅读”这部分内容时, 不仅感觉不到它的枯燥无味, 而且还较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效果。

4. 让学生及时地去参加“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所在。作为学生, 除了在教室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外, 在教室以外的其它地方, 也可以获得许多知识。从地理新教材的内容看, 插入了相当多的“实践”活动。例如, “地球自转”部分的“动手演示昼夜更替”、“用观测日影的方法, 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以及使用地球仪或其它地球模型和手电筒来探讨地球上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现象。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及时地在适当的地点去做。尤其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 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这个活动, 需要学生在学了相关内容之后到教室外去做。从课本内容的编排来看, 这个活动安排在课本中“地方时”这个“阅读”内容之后。可以说是为求证“地方时相差多少导致经度相差多少”而设计的。该问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及时地让学生结合课外实践去验证。且在晴朗的白天, 在教室外去按步骤做。让学生的全身心完全动起来, 让他们在实践中去获得这方面知识。这样就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经度分布的知识和东早西晚的时间观念, 算出当地的经度约数, 从而达到突破难点, 掌握计算某地经度的方法的目的, 还可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提高他们预测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三、需注意的问题

1. 时间分配要合理。

上述所进行的“探究”、“阅读”、“实践”等适宜于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各环节, 都需要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同时, 在哪一个知识点之后进行哪一个环节, 都需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否则, 就不利于相应知识点的拓展或巩固, 也就不利于学生相应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 在探讨“如何归纳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这个问题时, 不仅要注意到需要一个较长一点的时间, 还要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探究应放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地球的公转, 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之处。

2. 教师要当好向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来实现的。这就是说, 在学生自主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当好向导。这就如在旅游区当导游一样。把学生从一个问题引向另一个问题。但每一个问题是什么, 如何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去确定了。很显然, 这里涉及的就是教学方法问题。正所谓教而得法, 事半功倍。可以说, 发挥学生在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以一定适当的教法为载体的, 而教法的确定必须以教材为前提。例如, “区时的换算”部分的第三个问题, 即“从上述计算结果中, 可以看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试提出一些具体方案。”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 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就是待他们产生“愤悱心理”时, 再去开导他们, 进而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采用两种方案即: (1) 跨00经线, 不考虑日期的方案; (2) 跨1800经线, 考虑日期的方案。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的思考, 就把这个难点解决了。

参考文献

[1]褚绍唐, 孙大文.地理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2]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1) .

篇4:地理必修1第一章潜在知识点注解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界面,人们依据对地震波的分析,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界面,而后根据这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划为三个层次。endprint

现行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经过数次整合改编,简明、凝练,这一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正因为精减,使教材中存有不少潜在知识点。虽说这些知识点并不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全部涉及,但也绝非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全面回避的,有些甚至是必须加以补充的。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对这些潜在知识点,更要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把控知识、指导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加以说明。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界面,人们依据对地震波的分析,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界面,而后根据这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划为三个层次。endprint

现行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经过数次整合改编,简明、凝练,这一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正因为精减,使教材中存有不少潜在知识点。虽说这些知识点并不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全部涉及,但也绝非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全面回避的,有些甚至是必须加以补充的。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对这些潜在知识点,更要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把控知识、指导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加以说明。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篇5:初一地理教案参考:上册第一章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文特别准备了这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以供参考!【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第 1 页(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篇6:初二地理上册第一章检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检测题(B卷)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1、当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还是繁星满天,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我国纬度跨度大B、我国经度跨度大C、我国地势落差大D、地形复杂

2、有关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东临太平洋,东部沿海地区降水丰沛

B、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C、我国的地理位置不利于与陆上各邻国来往

D、我国的南北跨度纬度较大,气候多样

3、我国领土的最东端在()

A、黑龙江省B、辽宁省C、山东省D、台湾省

4、下列海域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A、渤海、黄海B、渤海、琼州海峡C、东海、南海D、琼州海峡、台湾海峡

5、下列四个我国陆上临国中,与我国有不连续疆界的是()

A、蒙古B、朝鲜C、哈萨克斯坦D、印度

6、北回归线穿过的省级单位的简称从西到东排列正确的是()

A、广、广、云、台B、云、贵、粤、台C、滇、黔、闽、台D、云、桂、粤、台

7、我国临海的省级单位共有()个

A、11B、12C、13D、14

8、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三级,它们是()

A、省、县、镇B、省、镇、乡C、省、直辖市、自治区D、直辖市、省会、市

9、下图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请选出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对应正确的一组()

A、手鼓舞——壮族B、跳板——朝鲜族C、摔跤——藏族D、泼水——彝族

读下列四个省区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四个省区的简称分别是()

A、①鲁②新③湘④藏B、①冀②疆③湘④藏

C、①鲁②新③赣④青D、①晋②新③湘④西

11、图中四个省区中,濒临渤海和黄海的是()

A、①B、②③C、①②D、③

12、图中4个省区中,人口密度较小的两个省区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3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A、山地人口多,高原人口少B、东南人口多,西北人口少

C、西北人口多,东北人口少D、城市人口多,农村人口少

14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A、人口地区分布不均B、农村人口比重大

C、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多D、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

15关于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B、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少,内陆地区人口多

C、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

D、经济、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16、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A、东北、华北、西北B、西北、西南、华北

C、华北、华南、华东D、东北、西北、西南

17、藏族人民主要在下列省区中的()

18列省级行政区中由高纬向低纬排列,正确的是()

A、晋、豫、鄂、湘B、陕、鄂、闽、赣

C、内蒙古、冀、黔、豫D、冀、鲁、浙、苏

19、我国民族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民族交错分布居住,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合作

B、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经济强大了都可以另立国家

C、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D、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20、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的.行政中心是()

A、乌鲁木齐B、贵阳C、昆明D、南宁

二、综合题(60分)

21.读中国疆域图,回答问题。(14分)

(1)填出图中数字代号所表示的我国邻国、岛屿、濒临海洋的名称。

邻国:A_______B,

C,E。

隔海相望的国家:F。

岛屿:⑥,⑤。

濒临海洋:⑧。

(2)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为度,

按五带的划分最南处于带,大部分

领土在带。

(3)我国海岸线长达________千米,漫长的

海岸线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条)

22.读“中国行政区域图”,回答问题。(16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字母ABCDEF

简称

(2)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名称。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

(3)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____________,图中字母是_____,该省区的少数民族有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2个);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___________,

图中字母是_____。

23、读下列四省区轮廓图,回答问题。(14分)

(1)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其简称是,省会是。

(2)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简称为和,省会是,它与、、三国相邻。

(3)人口密度最小的省是,简称为。

(4)是我国人口总数居第二位的省,居第三位的是________.

24.读我国东、西部面积比例与人口比例图,回答问题。(8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并不均衡。其界线大致是黑龙江的市——云南省的县。该线以东部分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该线以西部分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2)这说明我国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多,少。

25、读甲乙两村人口与人均收入的示意图,回答问题:(4分)

(说明:左图为甲,右图为乙,甲乙两村几年前的人口数和人均收入等条件基本相同。)

(1)图示反映了一个什么关系问题?随着时间推移甲村会出现什么结果?

(2)建国后我国为什么人口会迅速增长?请简要说一下原因。

(3)你认为我国应该采取哪些人口政策才能使得社会和谐发展。

26.将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分布的省区以及风俗节庆用线连接起来。(4分)

蒙古族西藏泼水节

藏族云南那达慕大会

回族内蒙古晒佛节

篇7:初一地理教案参考:上册第一章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

2、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差不多同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

3、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其中与我国相望的国家中纬 度最高的是日本,最南的是印度尼西亚。

5、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 海峡属内海;台湾海峡属东海。

6、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7、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自治州属县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其中面积最大、位置最西的是新;少数民族最多的是云;人口最多的是豫;全部位于热带、位置最南、跨纬度最广的是琼;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位置最东、最北的是黑;与3个自治区相邻的是甘;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是澳;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是台和琼;四个直辖市中面积最大的是渝。

8、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人口密度小。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9、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 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彝 族、满族、土家族。

10、中国各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体育项目、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如藏族的集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朝鲜族的跳板、蒙古族的摔跤;壮族的干栏式木楼;傣族的泼水节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11、中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3。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12、中国的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高原的特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青藏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冰川广布、雪山连绵,远看是

山、近看成川。云贵高原的特征是地面崎岖不平,岩溶地形发育典型。中国的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大盆地的特征是: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盆地内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盆地内有沙漠。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盆地内的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中国的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的特征是: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它位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华北平原由黄、淮、海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开阔,它西起太行山,东至海滨,北起燕山,南抵淮河。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盛产稻米、淡水鱼,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中国的三大丘陵是指辽东丘陵(位于辽东半岛)、山东丘陵(位于山东半岛)、东南丘陵。都在第三级阶梯上。

13、中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全国分三级阶梯,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14、中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从北往南依次是: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喜马拉雅山——南岭(南岭是湘粤的分界山脉)。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从西往东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太行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山脉)——巫山(巫山是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山脉)—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闽赣分界山脉);台湾山脉。塔里木盆地

15、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山脉两侧都是大的地形区。天山的南北两侧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昆仑山的南北两侧分别是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阴山的南北两侧分别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秦岭的南北两侧分别是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横断山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太行山的东西两侧分别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巫山的东西两侧分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

1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山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劣是:优势: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的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不足是 ①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②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③多自然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如舟曲泥石流)。

17、泥石流:多发地带:在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覆盖差的地方。多发季节:夏季。我国泥石流分布区: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和平原的交替处。主要防治措施:①护林造林。②修建水库、拦沙坝。③ 开挖导流沟。

18、我国气候的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的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夏季气温最低的是青藏高原,平均气温8℃,主要是海拔高。19、1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20、根据活动积温的多少,我国从北到南划分的5个温度带依次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海南全省、台湾的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云南的西双版纳是热带。秦岭——淮河

以南,横断山以东,除去以上的热带地区,全部是亚热带,如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都属亚热带。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南部、塔里木盆地是暖温带。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准噶尔盆地是中温带。黑龙江省的北部、内蒙古的东北部是寒温带。青藏高原是高原气候区。温度带的分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如果树的种植、作物的熟制、传统民居的建筑等。

21、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位于迎风坡),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深处内陆)。

22、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的四个干湿区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湿润区的植被是森林;半湿润区的植被是森林、草原;半干旱区的植被是草原;干旱区的植被是荒漠。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以及东北地区的东部边缘,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是湿润地区。如三江平原、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都属湿润地区。东北平原(除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半湿润地区。内蒙古高原的东部、黄土高原的北部、青藏高原的中部是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东北部、塔里木盆地是干旱地区。气候湿润程度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农业的类型、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23、影响我国的季风分夏季风和冬季风两种。夏季风主要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夏季风温暖湿润;冬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风向为西北风。冬季风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季风区内降水多,非季风区内降水少。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多为锋面雨。

24、我国西北地区深处内陆,距海远,加上层层山脉的阻挡,降水少。内蒙古高原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主要由距海的远近造成的。

25、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寒潮、水旱灾害、台风,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水旱灾害。

26、台风:①概念: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②带来的恶劣天气:狂风和特大暴雨。③危害:狂风具有很大的摧毁力;特大暴雨容易造成洪水灾害。

27、我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28、我国最大的内河流是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仑山、天山的冰雪融水。丰水季节是夏季,主要是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29、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它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的年运输量居全国第二位。

30、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由山东注入渤海。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黄河流经三级阶梯,9个省区,呈巨大的“几”字形。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个地形区。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奉献表现为①是世界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②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③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发电。④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成为“塞上

江南”。黄河又是世界上公认的害河:①上游土地沙漠化、凌汛。②中游水土流失。③下游的“地上河”、凌汛、断流。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治理黄河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31、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由上海注入东海,流经11个省、区、市,流经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4个地形区。是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上、中游的分界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是湖口。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有“水能宝库”之称。长江干流上的水电站有三峡水电站(在西)葛洲坝水电站(在东)。①长江支流众多,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②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③新中国成立后,重点治理了川江、荆江,加强了港口建设,提高了长江的运输能力。长江年运输量居中国第一位,有“黄金水道”之称。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带,其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外流河的水文特征要从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汛期最长的是珠江。水量最大的是长江。含沙量最大的是黄河。结冰期最长的是黑龙江。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32、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生物资源、风能、生物能(沼气)都是可再生资源。一切矿产资源都是非可再生资源。

3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34、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利用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35、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利用类型齐全。但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草场超载。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6、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中国的三大林区是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37、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南极洲淡水资源最丰富,其存在形式是冰川。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

38、我国降水①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其调节措施是兴修水库。②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跨流域调水。目前已建的跨流域水调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和引黄济青(“青”指青岛);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的水调到华北、西北地区。

39、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概括称“五纵三横”:五纵:(从东往西)①京沪线(北京——上海)②京九线(北京——九龙)③京哈——京广线(﹡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广线:北京——广州﹡该铁路线在五纵铁路线中最长、经过的省会城市最

多)④焦柳线(焦作——柳州)⑤宝成——成昆线(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三横:(从北往南)①京包——包兰线(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②陇海——兰新线(﹡陇海线: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第二亚欧大陆桥: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沪杭线:上海——杭州;浙赣线:杭州——株洲;湘黔线:株洲——贵阳;贵昆线:贵阳——昆明。)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是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运煤干线是大秦线,从大同至秦皇岛。我国的铁路枢纽城市有北京(有京广线、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包线交汇)、徐州(有京沪线、陇海线交汇)、郑州(有京广线、陇海线交汇)、兰州(有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交汇)、成都(有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交汇)。

4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无锡位于京杭运河沿岸,芜湖、九江位于长江沿岸,长沙位于湘江沿岸,都沿河分布,交通方便。

4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来确定。① 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②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③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运送。

4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华北平原种植的是冬小麦。东北平原种植的是春小麦。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43、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的四大牧区,它们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4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做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45、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分重工业和轻工业两类。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称重工业,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称轻工业。中国的四大工业基地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辽中南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①沿京广、京沪、哈大铁路线分布。②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分布。③沿海分布。上海附近没有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煤等资源,而发展了钢铁工业,主要是市场广阔。

篇8:初一地理教案参考: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班级姓名日期月日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和增长特点。(重点、考点)

2、理解科学的人口观和我国的人口政策(重点、考点)

3、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重点、考点)

自学检测一

我国人口增长的规律是:慢-------------

自学检测二

1、我国人口基数。

2、人口过渡增长对我国的带来巨大的压力。

3、课文中科学人口观的内容是

4、根据科学人口观,我国政府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自学检测三

1.我国人口密度是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人/平方千米。

2.我国人口密度以黑龙江省的到云南省的一线为界限,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人口占%;东部地区面积占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度。

节节清

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达到()

A.12.95亿B11.95亿

C.10.95亿D.13.95亿

2.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多、东北少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D.西北多、东南少

3.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中,人口数量居前三位的是()

A.豫、鲁、川B.京、津、沪

C.青、藏、宁D.苏、皖、湘

4、人口数量的增长,要同____发展和____条件相适应。

5、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______。

6、河南省的面积是16.7万平方千米,人口是9700万人,人口密度是。

7、我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从______到______。

上一篇:神九思想汇报下一篇:2022年下学期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