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村容整治方案

2024-05-01

乡镇村容整治方案(共7篇)

篇1:乡镇村容整治方案

20xx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镇实际,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计划,下半年我镇共确定了王村、李村、小曹村、泥洞、范庄、刘庄、高庄等7个精品村,并针对各村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了包括道路硬化、饮用水管网改造、文化广场及文化墙建设、路灯安装、垃圾池修建等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村庄规划,形成了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了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为各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村围绕镇党委政府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了村级建设项目,使各村建设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下半年确定的7个精品村由镇党委副书记统一指挥,党委政府成员亲自包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一起谋划,一起施工,镇长樊振华同志每天一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明确了各村的分片领导及责任人并明确划分了各村的责任区,做到包片党政领导和村级负责人任务清楚、工作具体、目标明确。

二、广泛征求民意,制定科学规划。

由于各村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村级财力等有所差别,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在制定村容村貌治理方案时因地制宜。严格按照“三议一行一监督”工作机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着重解决村民的急、难、盼、愿问题,对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并打造特色。积极与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沟通联系,完善施工手续,加强对重大项目工程的监督验收,确保项目建设科学、合理、有序。

三、做好宣传发动,营造干事氛围。

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投身到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中来,我镇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和村干部会议,对工作进度进行回顾梳理,及时针对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调整工作方案。10月份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收尾阶段,为确保按时完工,我镇召开精品村整治及基层建设年活动再动员、再部署会议,并邀请部分驻村工作队参加。会上对镇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出了硬性要求,即按时完工、打造特色、对口帮扶、避免形象工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我镇利用“村村通”广播对各村的典型经验、先进做法及时宣传报道,扩大舆论宣传范围。

四、以村容村貌整治为抓手践行“四个覆盖”。

村容村貌工作不仅是对村级面貌的提升改造,更是“四个覆盖”理念的拓展延伸,我镇始终坚持在谋事干事中践行“四个覆盖”,通过在村容村貌整治过程中的具体行动,以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改善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利用好四个覆盖组织网络人员达到凝聚人心、真正把群众组织起来的目的;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带动长效机制建设,使其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通过挖掘各村村容村貌整治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评定亮点村干部、壮大能人队伍和优秀党员后备队伍。

经过努力,我镇下半年7个精品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已全面铺开。现已完成修水泥路7180米,硬化侧铺砖3060米,路肩侧铺砖8300米,平铺转1平方米,街道围墙1845米,新建文化广场3668平米,喷墙涂料45000平米,安装路灯290盏,新建垃圾池33个,吃水管道改造3500米,新建水眼五处,水道两处。

下一步,对下半年的7个精品村,镇党委政府决定和村干部一起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管理措施,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和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做法、典型案例,表彰先进,为以后其他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借鉴。

篇2:乡镇村容整治方案

为实施贯彻落实党中央及各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计划,进一步做好村庄整治工作,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根据库车县委人民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乡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村庄整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完善村庄最基本的公共设施,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村庄整治工作总的思路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整治,后规范;先试点,后推广;先近期,后长远”的工作原则进行,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的原则。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整治项目,规范运作程序,严格按规划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建立政策体系,引导村庄整治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2、坚持群众为主、政府扶持的原则。建立农民参与机制,确立农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整治的积极

性;坚持政府主导,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注意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充分利用农村现有条件和设施,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农村风貌。

4、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推进,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5、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不随意拆房开路或取直道路,维护农民利益,营造安全、方便、舒适的村镇人居环境。

三、村庄整治的重点内容和目标

村庄整治的主要内容是“三清”(清理粪堆、垃圾堆和柴草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栏)、“四通”(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宽带网)、“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

村庄整治的着力点要放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上,引导和推动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居住社区化、厕所水冲化、厨房燃气化。村内道路全部硬化,主要街道两侧有排水设施。村庄主要街道两旁栽植花草树木,庭院内外搞好绿化。村内主要街道安装路灯,实现亮化。村内设有垃圾集运点和垃圾箱,公共部位无粪堆、柴草堆、垃圾堆,无脏污水,无大牲畜在院外拴养或畜禽散养,规模禽养

殖集中圈养,建设卫生厕所,有环境卫生、环境保护、村容村貌治理的规章制度,有环卫清洁队伍或专门人员。整治后的村庄,要努力达到村容整洁、路面硬化、饮水达标、厕所卫生、塘渠清洁、垃圾收集、住房适用、设施配套、村风文明。

四、村庄整治的主要步骤

(一)编制规划、制定行动计划。一是以乡、镇、办事处为单位统一编制镇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明确整治侯选对象。二是所有保留的村庄,都应编制村庄整治规划。行动计划要确定整治项目和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明确整治的重点和时序、组织领导的方式和费用分担的模式、监督检查的内容与形式等。所有整治内容都要由农民自主决定。对生态环境、村庄的安全防灾(如防洪、防水、防震、防地质灾害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要重点做好专项规划。

(二)先行试点。抓好3个试点村、80个示范户的整治工作。力争全乡把3个试点村庄达到“五好”、“五新”标准,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治重点,积极开展整治工作。要重点治理村 “脏、乱、差”现象,达到村容整洁的标准。

(三)分类整治。村庄整治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意不同类型:

1、改造重点村。根据全乡规划实行综合开发,规划一步到位,有计划、分步骤就地改造或集中迁建,使驻地村成为城镇社区。

2、建设中心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庄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尽快将其建设改造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的新农村。

3、治理空心村。以村庄规划为抓手,对一户多宅和空闲宅基地进行有效清理;对于经济基础好的村,实行连片拆旧;经济实力一般的村,抓旧建新,填实“空心村”。

5、培植特色村。对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建筑特色、农业产业特色的村落注意保护和开发,发展特色产业。

(四)检查验收。今年10月开始,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当年村庄整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和考核。各村要对列入整治的村庄进行检查和考核,县级考核的基础上,对试点村、示范村逐个进行考核验收。对达到目标要求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编制村庄规划或规划过期的、整治成效不明显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试点资格。

五、保障措施

(一)领导机制。开展村庄整治活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量大。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乡政府成立村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乡办工楼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村庄整治的指导、督促、检查、考核等工作。乡党委和人民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来抓,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靠上抓,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保障,用主要精力抓好这项工作。

(二)责任分解机制。村庄整治工作,市里主要负责面上的

指导,主要责任在乡党委政府,关键在村支部、村委会。各试点村、示范村,要根据本方案,结合今后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整治标准和时限要求,示范带动,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和村庄建设。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各个村庄,确保村庄整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资金支持机制。采取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各村建设办公室要与农业、水利、卫生、交通、林业等有关部门搞好协调,争取各部门涉农资金适当集中向试点村倾斜。要本着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动员群众投资投劳。

哈尼喀塔木乡2011年庭院改造村容整治工作方案

篇3:乡镇村容整治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广大农村进行村庄规划,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举措。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景色优美的村容村貌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从生态学角度讲,村容村貌是由村庄建筑、林草地、农田、水体、历史遗迹等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型生态系统。村庄容貌有其特殊性,其重要特点之一是大小不一的村民居住点和农田混杂分布,既有居民点、商业中心,又有农田、果园和自然风光。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传统乡土特色的村容村貌是长期历史发展留下的痕迹,它的形成是人类与当地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结果,是农业文明的文化遗址,同时也记载着历史的变迁。从建筑学角度看,村貌的背景——民居建筑,无论其选址、布局和构成、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和材料等等,都体现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因材施工的营建思想,体现出自然与人工的有机统一。

村容村貌的营造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代表了村庄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向游人展示村庄的人文地理积淀,阐述了村庄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村庄的独特魅力。村容村貌整治规划是从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村庄自身的条件,有条理地、有步骤地针对村庄村容村貌方面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二、村庄风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的传统布局特色和传统建筑艺术正在消失

首先,传统村落的风貌是村庄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但有些传统村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古树被砍伐殆尽、弯蜒曲折的自然河道被填埋或被裁弯取直、有数百年历史的祠堂宗庙被拆除,村庄原始的风貌以及文化历史资源的完整性正在被逐渐的吞噬,其历史的传承功能正在渐渐地逝去。

其次,许多传统村落的新建住宅基地面积偏大、建筑密度低、空间分散、功能混杂、结构不明确;很多房屋年久失修,墙面、屋面色彩杂乱;住宅配套设施落后,安全卫生隐患突出;私搭乱建临时建筑的现象严重。部分新建房屋的尺度、色彩、形式大都与村庄传统的住宅风貌不协调,民居的传统乡土特色正在消失。

再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型住宅”的居住理念开始冲击传统的居住模式。传统民居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在传统村庄发展过程中采用了“复古”、“仿古”的方法来简单模仿传统建筑形式,或在传统民居上扩建现代风格外观的建筑,生硬照搬“欧陆风情”,破坏了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底蕴。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使得农村的整体人居环境质量不高

国内大部分村庄都未经过科学的规划,部分村庄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路系统方面:

村庄道路系统不完善,道路分级不明确,部分道路为尽端路,无法形成通畅的道路系统。道路附属设施不完备,路灯、指示标志等设施缺乏,现有的设施维护较差。居民点内部道路狭窄,许多村庄路面维护较差,破损严重。道路空间过于呆板,缺少引导性和可识别性。路边绿化不成系统,道路缺乏人性化设计,普遍没有阅报栏、休息坐凳等建筑小品。

2. 建设用地布局方面:

住宅布局缺乏规划,住宅院落占地过大。村庄工业厂房、闲置地、村民住宅、园地及家畜舍布局交叉、无序,这种现象特别是平原地区以农业耕种为主的村庄较为严重。既影响了村庄人居环境质量,也影响到土地集约使用。

3. 公共绿地方面:

村庄普遍缺乏公共绿地,已有的绿地亦不成系统,山川河道等宜人自然景观利用率低。

4. 基础设施方面:

村庄的整体环境质量不高,基础建设相对滞后,电线杆林立,电线乱拉,生活垃圾随意堆积、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村庄缺乏垃圾收集装置、雨水排放及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排污系统不完善,坑塘沟池以及一些废弃地被用作临时的垃圾收集点。

三、村容村貌整治规划的动力机制

村庄是人类聚居的重要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是接近自然和生态的居住场所,它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村庄风貌特色传递了一座村庄历史发展的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和价值。村庄风貌特色是多种因素“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村庄的特色美需要保护、追求和塑造。村庄风貌的整治将产生双重效应,首先是内在效应:通过对村庄特色的规划设计,有效地利用村庄内部资源,不断增强村庄的自我发展能力;再者是外在效应:村庄的特色可以激发当地村民的自豪感,由此形成的感染力能够吸聚更多的外部资源,促进村庄更快更好地发展。

纵观村庄发展与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在一定时空内积聚与发散的过程。同时,村庄成长的过程也是与其他村庄展开资源配置竞赛和市场竞争的过程。然而,在一定的时空内,资源与市场都是有限的,挖掘村庄特色及其信息载体,科学合理地组织各项风貌特色构成要素,逐步形成和完善村庄特色系统,才能使村庄具有吸引力。一旦特色丧失,人们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损失是金钱不可弥补的。就这个意义而言,在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基础上浓缩、提炼而成的村庄环境景观特色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情。当前新农村建设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村庄环境整治的有利支撑。

四、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风貌的保护和利用对策及建议

(一)保持村庄风貌整体风格的延续

从宏观上把握村庄的传统风貌特征。村庄风貌中山水系统和街道系统是村庄风貌的核心。对于山水系统应予以保护和利用,应尽量不破坏原有山体的自然形态,避免随便挖山、填塘,对水体裁弯取直。保护现有河道及池塘水系的完整与贯通,按照自然环境加以整治和疏浚以满足防洪和排水要求;滨水村庄的驳岸应随岸线自然走向,避免刚性呆板界面;护坡的建筑材料应选用地方乡土材料。

山区型村庄地质地貌比较复杂,地势起伏比较大,村庄形态多呈现点式分散布局。村民住宅顺应地势,采取“尺度宜小,体量忌大,宁低勿高;高低错落依山就势,忌开山平地成行成列”的原则;避免民居建设平原化,使村落住宅失去山区建筑的特色。平原区村庄的地势平缓而开阔,居民宅基地相对宽敞,院落规整,建筑风格宜有地域特征。

村庄绿化系统包括山林农田绿化、街道公共绿化及住宅院落绿化三个层面。应选用本地树种,对古树名木予以重点保护,并配以环境小品,营造出简单、自然、亲切的乡村风景。

对于街道系统,应结合道路布局对街道两侧建筑的风格与体量、绿化景观节点、广场节点等综合分析,在保护总体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新建建筑风格应与原整体风貌协调统一,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同时选用清新淡雅的色彩以保持地方特色。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可以按建造年代、风貌等分成保留、整治、更新三类,具体原则如下:

1. 保留类建筑:

与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风貌较为协调的建筑,采取基本保留、有机更新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可进行维修或小规模改造,但应保证更新建筑在空间布局、高度、材料、建筑风格等方面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

2. 整治类建筑:

主要指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主要采取整修的方式,维持原有外观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

3. 更新类建筑:

与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风貌不协调、简陋的、质量差的建筑,采取近期整修、适时更新的原则,近期对其立面外观进行修饰,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予以拆除或翻建。

(二)村庄历史遗存的保护与整治

村庄风貌特色的营造首先依赖于村庄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历史遗存是村庄文化的载体,是构成村庄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村庄历史文化遗存应采取分层次评估、保护的方法,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保护和修缮,对占用文物保护单位但不具备保护和合理利用条件的单位和居民,应采取措施予以搬迁,改善文保单位的整体环境。

对各类完整的传统建筑(主要指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建筑形态或院落空间反映了典型传统格局或近代建筑特征,具有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建筑)保护方式可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方法。

对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如个体古建古庙、古城门、古围墙、过街楼、古井、古桥梁;古建构件如民间砖雕及木梁彩绘等)应积极保护、合理恢复部分,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修缮。

一些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布局往往遵循中国几千年的风水学思想,对这类村庄更应制定详细的规划保护策略,整体规划、保护。如北京延庆县康庄镇榆林堡村,该村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驿站。该村总体平面呈“凸”字型,村堡城墙由夯土筑成,原外包城砖已脱落,只残存部分遗迹,村落的传统风貌犹存。针对典型堡寨式聚落布局特点,在村容村貌整治规划中,立足于对现有古遗址的保护,保持现有的街道空间,对村中建筑状况进行评估,质量较差的建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翻建,对质量一般的建筑予以维修。重点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结合村庄的民俗旅游进行村庄重要节点的绿化美化。

(三)注重村庄公共空间的传统风貌营造

村庄中与村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主要包括: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绿地、街道、广场、打谷场等,是村庄公共活动组织的重要场所,也是形成独特村庄风貌的要素。

在村庄公共空间的保护和更新过程中,根据不同空间的布局特点,确定公园绿地、街道和广场的性质、规模、相互之间的连接路径以及发展措施。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展现具有乡土文化氛围的新农村景象,并通过植物配置、小品等手段营造空间景观氛围。

村庄入口是村庄空间环境形成的重要标志点,对整体环境引导和识别起着重要作用,村庄入口一般可通过建筑小品、小型游园绿地等来加以组织,应简洁鲜明地表达出村庄的入口标志和环境特色。如北京昌平区流村镇韩台村,位于北京市西部山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该村村口小山上有区级保护文物九圣神祠。在村庄风貌整治过程中充分结合九圣神祠的人文特色,对其所在的山体进行绿化,对部分悬崖地段进行加固,修建登山步道,使游客能够登山观景;在村口建设小广场,设置休息坐椅,形成人文特色丰富多彩的村庄入口环境。

(四)在保护村庄传统风貌基础上改善基础设施状况

传统村庄的用地布局规整,街道空间狭窄,而市政设施通常比较薄弱,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各种市政管网应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以减少对村庄环境的二次破坏。对于村庄环境有污染的设施更应在规划中注意位置、风向、建筑风格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北京昌平区兴寿镇上西市村历史悠久,村内至今还保存有古庙等部分历史文化遗迹。该村养猪场规模较大,会排出大量粪便垃圾,如果这些垃圾随意堆放将对村庄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规划中将养猪场位置选择在远离村庄的地方,同时配套建设了一组智能化沼气站,利用猪场的垃圾粪便为原料产生沼气,不但很好地解决了垃圾处理的问题,而且为村民做饭提供了燃料。由于养猪场位置距离村庄有一定距离,且处于村庄的下风向,不会对村庄的传统环境和风貌特色产生不利影响。

五、结论

良好的村容村貌不但能够给村民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促进村庄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村庄的建设中应注重保持传统乡土风貌,有效组织村庄景观绿化并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同时,要改善村落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水平,以提高村庄整体人居环境。

摘要:村容村貌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村容村貌的规划与整治不仅提高了村庄人居环境,而且可以有效保持乡土风貌,同时对村庄旅游业发展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总结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传统村庄村容村貌整治的经验教训,归纳了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对村庄风貌保护和利用的原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邵爱云赵辉.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实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董艳芳陈敏单彦名.新农村规划设计实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4:乡镇村容整治方案

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高度,郎各庄村为确保环境整治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由黑庄户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统筹、指导和协调。郎各庄村针对村庄的环境治理工作成立现场指挥部,内设办公室、内务工作小组、外场协调小组及工程管理小组等,在第一线落实、推进各项具体工作。在建设过程中,市、区领导经常与乡村领导到一线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问题,领导高度重视,政策大力扶持是做好环境工作的前提,近年来,市、区、乡三级领导对郎各庄村投入了巨大的心血,高度重视郎各庄村的环境建设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给政策、给项目、给资金,让郎各庄村旧貌换新颜。新农村建设政策、村庄社区化管理等项目的实施,为郎各庄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创新管理功能模块化

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探索和实施,郎各庄村各项工作达到了日常管理到位、责任到位、监督到位的“三到位”,达到了管理功能模块化,责任落实网格化,群众监督常态化,管理成果长效化的“四化”效果。

第一,管理功能模块化。针对全村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采取模块化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将全村各项工作分为十个模块,分别为人口管理、经济管理、环境建设、社会治安、应急保卫、社会保障、便民服务、党建宣传、安全生产、群众文化等工作管理模块,十个模块包含全村各项工作,如环境模块包括门前三包、日常保洁、垃圾分类、绿化美化、新增建筑、暴露垃圾等基础工作;经济管理包括村域企业管理、村级经济建设等基本内容;社会治安包括流动人口管理、社区化治安管理等基本工作。可以说,模块化管理,将全村的大事小情全部进行涵盖,使村级工作科学有序,可以合理地对当前和今后工作进行统筹和安排,形成了工作之间无漏洞,问题之间无缝隙的闭环工作模式。同时,在采取管理模块化的同时,还达到了条块结合,信息共享,精细管理,科学决策的目的。对各个管理模块的基础数据进行有效关联并分类汇总,将会得到科学准确的工作数据,为村级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如将流动人口基础数据与日常保洁员数据相互关联,可根据流动人口数量及时调整保洁员数量,配备充足保洁工具,合理解决日常保洁中的基本问题;如将人口管理模块基础数据与经济管理基础数据进行关联,可根据人口管理模块中村民性别、年龄、学历、就业情况等信息与经济管理中企业管理模块中的用人需求等信息相互关联,为企业开展用工招聘,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为百姓提供工作岗位提供可靠依据。看似相互独立的模块,通过适当的关联,为村级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基础的保障,从而使村级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便民化、综合化。

第二,责任落实网格化。如果说模块化是将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范围明确、措施明确的话,那么网格化为模块化管理提供更为充分的人员责任保障,同时也为村级建设的人员安排、定岗定责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划分方式,为责任落实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标准。“网格化”并非只是单纯的“分片包干”,而是以“网格”的形式来做到职能的主动履行和责任的自觉落实。将郎各庄村按人、户、地、房划分基础网格,针对每一个网格配备三名工作人员,即“一格三员”,指导员一名、监督员一名、协管员一名,通过“一格三员”,将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信息全部纳入网格,并以网格为标准,结合模块管理,确定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标准,保证工作责任的顺利落实与公正、公开、公平,也使每一项工作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了人,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保证了工作的效果也保证了工作的长效性。

第三,工作监督多元化。村级管理的初衷和最终目的就是服务百姓,让百姓在科学管理之中得到实惠,让惠民的措施在科学管理之中得到充分体现。作为百姓不仅仅是村级建设的受惠者,更是村级管理建设中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实践者。村两委运用各种手段、激励模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百姓对村级建设的参与度。同时,加大工作的监督力度,工作除各网格的督察员监督外,还设立投诉举报电话、电子邮箱,运用科学、有效、综合的方式,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将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标准、奖惩等全部进行公示,让百姓真正能够心里清、心里明、工作看得见、评价说得出、意见能解决、建议能采纳、参与能主动、监督能积极。群众真正树立起了“郎各庄是我家,建设依靠你我他”的主人翁思想意识,达到了群众参与,监督落实,齐抓共管,监督到位的良好效果。

二、村庄社区化管理出亮点

村庄环境整治、日常保洁与社会治安工作在郎各庄村通过社区化管理已形成了工作亮点。

一是环境整治规范统一。针对村民门前的堆物堆料,进行统一清理,坚决拆除私搭乱建。村里有监督员定期监督,按照村规民约规定,村委会给予每月每户100元标准奖励,促使村民自愿保持门前街道畅通。对村里各绿地和门店牌匾进行统一规范,在主街两侧、街心公园、健身广场、停车场周边进行绿化美化,达到街道整洁、街边绿化的效果,村庄处处绿意盎然,处处生机无限。对村外村内全部商业门店,采取村委会、企业各出资一半的形式统一制作牌匾,牌匾统一高度、统一字体,撤除灯箱占道等问题,做到一店一牌,达到了街道、胡同两侧整齐划一效果。

二是强化社区民警的核心位置,经乡党委研究决定社区民警任村党支部成员,主管村级综治工作,确立社区民警在社区化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确保优势互补、专群结合、形成合力、完善管理。郎各庄村社会治安有三站两室:巡防站、流管站、警务站、民调室、监控室,并按要求集中办公,做到定制度、定岗位、定责任和定人员。并通过广播、宣传栏、发放一封信等形式,加强对村民及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宣传;通过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军事训练,提高本村社区化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

三是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郎各庄村共有三个进出口,所有流动人口都要持出入证才能进村,这张出入证由村委会免费发放。现在郎各庄村所有出租房的信息都在村委会办公楼外的信息公开屏上滚动播放,村委会为村民和流动人口搭建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多,车辆停放成为难题。为解决村内车辆乱停乱放问题,防止机动车被盗、被砸,减少可防性案件,郎各庄村在村外新建一处容纳近500辆车的停车场,所有流动人口车辆统一规定在此停入,并安排专人看管,解决了消防、救护车通行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村内主要大街设有消防栓,达到街街都有消防设施,户户都能及时救灾的效果,为保护百姓生命安全打造了一条平安、和谐的生命线。

四是日常保洁社区管理专业化。郎各庄村道路、绿地日常保洁落实“七定”制度,目前现有50名保洁员,按照面积划分责任区,即定人、定时、定车、定责、定岗、定点位、定制度,确保了村内外所有道路、胡同、绿地都有专人管理。另外,逐步推广了垃圾分类工作,实行上门收垃圾,按照每20户配备一名垃圾收集员的标准,进行统一收集,达到垃圾减量效果。

三、文化宣传凝聚力量

郎各庄村成立了由村委会委员、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流动人口代表组成的巡查监督小组,公布举报电话,进行不定期巡查,对社区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垃圾分类、保洁工作等进行检查和监督并适时公布检查结果,增加群众参与度,确保长效机制的建立。如何增加群众参与面,突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让“红袖标”飘起来,让群众动起来,郎各庄村在文化宣传上下功夫,凝聚力量,构建和谐。

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一封信、入户走访进行广泛宣传,大力普及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以文化大院、村民活动中心为依托,带动周围百姓参与,营造和谐氛围。通过舞蹈健身协会、空竹协会、诗书画协会等民间团体,达到“村集体搭台,文体唱戏,百姓受益”的效果,从而带动百姓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营造乡村文明的氛围。通过益民书屋、阅报栏等媒介,增加全民学习的动力。在营造和谐文化氛围的工作中并不将文化建设孤立的执行,将文化建设与建党九十周年、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精细化管理、垃圾分类、社区化管理等活动相融合,达到了在文化中推进活动,在活动中彰显文化的效果。

篇5: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开展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活动,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县农村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整治内容

针对目前广大农村柴草乱垛、棚圈乱搭、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等“四乱”现象,开展“三清”(清理垃圾、污泥;清理路障、塌墙破房;清理柴草垛)、“三治”(治脏、治乱、治差)活动。

二、整治标准

(一)美化。清理整顿乱摆摊设点现象,清除乱搭、乱建等临时建筑,彻底清除墙面上不规范的标语及垃圾广告,张贴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宣传标语,做到整治范围内无乱贴、乱画、无乱摆摊设点及乱搭乱建现象。

(二)净化。实行“三清三治”,彻底治理脏、乱、差问题。

1.清理垃圾、污泥。村庄房前屋后和公共区的垃圾污泥要清理干净,做到垃圾定期清理,分类处理。

2.清路障、清残垣断壁。对占用公共道路、场所的违章建筑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残墙断壁、破旧房屋均要彻底拆除,需整修的旧房要统一标准整修,美化村容,保证道路畅通。

3.清柴草垛。牲畜饲草要存放有序,妨碍村容的废弃柴草要及时处理,柴草垛堆放无碍整体环境整洁,房屋周围破败的房屋均要清除,达到村容整体整洁、和谐。

(三)绿化。村庄两旁栽植行道树,并刷红涂白。

(四)亮化。镇镇主街道要安装路灯。

三、奖惩措施

到2015年年底,杨米涧镇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会同有关单位对全镇各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组织得力,环境卫生整治效果明显的村委给予奖励,并纳入全镇年底综合考评;对组织不得力,环境卫生整治效果不明显的村委将对主要负责人通报批评;对评比出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先进村颁发荣誉证书。

四、保障措施

一要加强领导。各村委成立村容村貌治理领导小组,出台村容村貌整治管理办法,各村支书为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直接责任人,要认真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镇领导班子成员要分片包村,抓好落实,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要加大投入。镇上将要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各村要在适当位置建设垃圾箱和垃圾存放点,要配备专职保洁员及保洁工具。

篇6:上坝镇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上坝镇2012年村容村貌集中整治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委会、各相关部门:

现将《上坝镇2012年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2年3月1日

主题词:政务△

村容村貌

整治

实施方案

通知

上坝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2012年3月1日印

打印:王 琼 校对:夏尚上 共印25份

上坝镇2012年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现状,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全镇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结合全镇实际,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基本原则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大力推进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教育引导群众提高卫生、环保、文明意识,决定在全镇范围内集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行动,着重对影响全镇环境卫生面貌的突出问题,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确保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工作步入新的台阶,使全镇经济在一个又好又快的社会环境中有序推进。

二、整治重点区域

村容村貌整治以各村组为主体,以农户参与为原则,以集镇、312国道沿线、上东公路及上红公路沿线、村委会周边、各村组道路沿线及居民点为整治重点,采取集中整治和专项督察检查相结合、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努力促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通过整治,不断改善全镇面貌,提升全镇形象。

三、整治任务及标准

1.集镇。保持街面干净整洁,两侧树穴内无垃圾杂物;建筑物墙体无乱喷乱涂、张贴小广告;商户门前无悬挂横幅,牌匾无破旧、残损,门前无乱停乱放车辆,无堆放物品、乱摆摊点等店外经营现象;对集贸市场占道经营,以路为市、违规摆设的摊点、修车点、洗车点、违规建筑、临时屠宰点等进行彻底清理整顿;保洁人员做到“日清扫、日保洁”,及时清运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2.主次干道的卫生。确保312国道路面干净,无沙石,两侧树沟内无暴露垃圾,树上无悬挂塑料袋;村组道路沿线及村庄内外无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柴木杂草、秸秆、粪堆等一些废弃、破旧、不整齐的物品和设施;严格杜绝农户在居民点马路碾砸饲料,晾晒粮食的行为,确保居民点道路畅通。

3.村委会及其周边。村委会内部地面及桌面清洁干净,无尘土,物品摆放整齐,要求进行适当的绿化和美化;村委会周边花池及水渠内无杂草和漂浮垃圾,周围无悬挂小广告和乱涂乱画,周边门店无乱摆摊位现象、做到无堆放杂物、无垃圾。

4.农户庭院内外。院内无乱堆乱放,地面干净整洁,无乱扯乱挂;垃圾实行袋装存放,定期清理,无卫生死角;门前无散落的石头、砖块、水缸、木料等杂物。

5.建立长效机制。各村要成立环卫保洁队伍,细化保洁区域,明确保洁要求,落实保洁人员,定期进行卫生保洁;各村组要有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制度宣传栏和检查评比栏,做到“检查及时、评比及时、公示及时、整改及时”;每个组至少确定1—2个垃圾集中堆放点,供群众堆放生活垃圾。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作用,坚持“政府指导,部门支持,村为主体,农户参与”的工作格局。各村应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整治范围、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时间进度、责任人员和保障措施,并形成管理台帐,严格按照整治标准把环境卫生整治任务落到实处。

2.积极宣传,营造氛围。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要积极动员全体村民参与环卫保洁,引导全体村民形成定期打扫,垃圾袋装、定点存放、及时清运、定点掩埋,养成 “人人讲卫生、人人爱家园”的良好习惯。

3.强化管理,形成机制。各村要认真总结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工作中的经验,将一些好的方式方法,逐步提炼、总结,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使“村容村貌”整治成为日常性的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日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篇7:乡镇村容整治方案

为加强我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鲁发〔2011〕10号)、《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深入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的意见》(鲁建发〔2011〕12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淄发〔2011〕18号)精神,经区政府研究,确定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保护生态环境,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治理脏乱差,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工作目标

从2012年开始,利用4年时间,将全区209个行政村、41个社区中尚未进行村庄整治和整村改造的181个行政村、32个社区基本整治改造完毕。2012年计划完成57个行政村、19个社区;2013年计划完成36个行政村、8个社区;2014年计划完成34个行政村、4个社区;2015年计划完成54个行政村、1个社区,力争全区村容村貌“一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四年全达标”。

三、工作原则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区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实际状况,科学确定整治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社区)进行分类指导。

(二)发扬民主,尊重民意。镇(街道、开发区)、村(社区)制订具体的村容村貌整治方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让农民得实惠。每个村(社区)的整治方案,都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认真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建立村民参与机制,确立村民在村容村貌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

(三)实事求是,务求实效。根据每个村(社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整治措施,尽可能“小拆迁、大整治,小投入、大成效”,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营造安全、方便、舒适的农村人居环境。

(四)整村推进,分批实施。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实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以镇(街道、开发区)为单位,分期分批安排整治村庄。

(五)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维护和保持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成果。

四、整治类型

根据农村工作实际,村容村貌整治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新型农村社区型。指已按照农房建设规划实施的集中连片建设的社区。此类新型农村社区要参照城市社区标准,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必须同步配备水电,硬化道路,设置路灯,敷设排水管线或沟渠,配置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和简易适用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绿化美化,有条件的要配备管道供气、集中供热设施和太阳能热水器。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等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类型的整治,执行《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及一类村庄整治标准。

(二)保留村庄整治型。指未列入迁村并点规划,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原貌的村庄,包括历史文化名村和各类特色村庄。此类村庄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主要进行“三清、四改、四通、五化”(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垃圾实现集中收储、运输,污水实现集中处理或分户净化排放,户用清洁能源基本普及,户内卫生整洁。此类村庄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可分别执行一类、二类、三类村庄整治标准。

(三)近期搬迁改造型。主要是指村内生活环境恶劣,房屋布局混乱、破旧,在最近一轮市级规划中需要有序迁建或者原址翻建的村庄。此类村庄主要是以清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为切入点,做到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涂乱画现象。以治脏、治乱、治差为重点,彻底清除村内道路两侧堆放的垃圾、杂物及污染物,做好日常保洁。此类村庄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执行三类标准。

五、整治内容及标准

村容村貌整治的着力点主要放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改良村民的生活习惯上,主要内容是实施“三清、四改、四通、五化”建设。我区把“五化”建设作为村容村貌整治的重点和突破口,整治后的村庄,努力达到村容整洁、路面硬化、饮水达标、厕所卫生、垃圾收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村风文明。

(一)三清(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保持村庄环境整洁,从清理粪堆、生活垃圾和柴草等随意乱堆乱摆入手,改变农村居住环境“三大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现象。

(二)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

1.改水。对饮用水进行改造升级。

2.改厕。改用卫生厕所,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

3.改灶。农户普遍用上节源灶。

4.改圈。牲畜养殖改造为符合村庄卫生要求的标准化养殖圈。

(三)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

1.通水。主要是指接通符合饮用卫生安全的自来水,保证水质达标与饮水安全。供水应满足用水水量和水质要求,供水入户率应达100%,水质合格率应达100%。

2.通电。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实现农电网改造,让村民用上稳定、便宜、安全的照明用电。

3.通路。结合实际,基本做到户户通便道,路面平整,路况保持良好。

4.通宽带网。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项目支持,通宽带网络。

(四)五化(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

1.道路硬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环境条件进行整治,改善道路交通功能,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村(社区)道路硬化应逐步由“村村通”实现“户户通”,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主要道路两侧及房屋四周有排水沟,实现雨水的自然排放;一类村庄主次道路硬化达100%;二类村庄主次道路硬化分别达100%、80%以上;三类村庄主次道路硬化分别达100%、60%以上。

2.实现亮化建设。村庄内主要道路及公共场所设置路灯,一类村庄亮灯率100%、二类村庄亮灯率达85%以上;三类村庄亮灯率达70%以上。

3.排水设施建设。主次道路必须设置排水沟渠,排水沟渠应与道路硬化同时进行硬化处理,并保持封闭、畅通,无污水乱倒现象,有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或采用排水沟渠排水;一类村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应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无条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及二、三类村庄,可采用分散式排水方式,通过整治排水沟渠,就近排入村庄水系或收集利用。

4.公园绿地绿化建设。村庄主要道路两旁栽植花草树木,庭院内外搞好绿化。做好村庄景观环境,一类村庄应建设1~2处公园绿地或小游园,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5% 以上;二类、三类村庄应建设1处公园绿地或小游园,为村民提供公共休闲活动空间,村庄绿化覆盖率达55% 以上。

5.生活垃圾处理建设。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建立“户集、村收、镇压缩、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村庄垃圾定点收集、定时清运;搞好村庄垃圾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一、二类村庄沿村庄主次道路和公共活动场所设置垃圾箱,500人以下的村(社区)设立2~3人的保洁队伍,500~1000人的村(社区)设立5~7人的保洁队伍,1000~2000人的村(社区)设立9~10人的保洁队伍,2000人以上的村(社区)设立12~15人的保洁队伍;三类村庄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垃圾池),积极推行“户集、村收、镇压缩、区处理”的模式,山区偏远村庄也可实行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每村配有专职保洁员(按人口的3‰配备)。在村庄文化活动中心、集贸市场、村庄游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应设置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100%。2012年,各镇(街道、开发区)完成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

(五)村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古村落有专项保护规划;做好山体形貌维护和植被修复养护,保护好历史水系,保持水系传统岸线、水质和水流的通畅;对古树名木挂牌,明确保护要求;保护好传统道路、桥梁、水井、沟渠、公共场地等人工历史要素;对构成历史标志性环境要素的街巷枢纽空间、古井、匾额、招牌、幌子等物质要素和街名、店名、传统典故、音乐、民俗、技艺等非物质要素,采取必要保护措施,延续村庄传统文脉。

六、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3月)。一是制订方案。各镇(街道、开发区)要深入调查摸底,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二是动员部署。各镇(街道、开发区)都要召开村容村貌整治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全面发动群众。三是组织力量。各镇(街道、开发区)要安排专人负责村容村貌整治,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2至2015年每年的3月至9月)。各镇(街道、开发区)要全面发动,按照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的工作顺序,逐步推进,集中抓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的各项任务的落实,彻底改善我区农村的村容村貌。

(三)考核验收阶段(2012至2015年每年的9月至10月)。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组织村容村貌综合整治的检查验收活动,采取看现场、听汇报、访百姓的形式对各镇(街道、开发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进行考核检查验收。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开发区)要把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作为一件大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具体抓,负直接责任。要精心组织,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划片包干,责任到村、到人,上下联动,形成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完善机制管理。建立健全村容村貌整治的部门协调机制、村民协同机制、长效管理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容村貌整治中的主体作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对上积极争取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同时区财政整合有关涉农资金,在一定时期内集中用于若干村(社区)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需要开展整治的村(社区)结对帮扶,为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出资出力。尽可能把各种渠道的资金、物资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发挥其最大效益。

(四)广泛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现场会、广播、标语、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村容村貌综合整治的重要性。要做好动员工作,发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本着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动员群众投资投劳,装扮自己的美好家园。

上一篇:风机基础施工资料目录下一篇:关于母亲节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