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赏析

2024-05-02

左思咏史赏析(共15篇)

篇1:左思咏史赏析

左思咏史诗赏析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

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1]

作者简介

左思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

[4]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品注释

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叶:七代。珥(ěr耳):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伟:奇。招:招见。不见招:不被进用。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

[2]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赏析1】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四句,意为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作者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用“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四句,意为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作者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是个奇伟的人才,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通首皆用对比手法,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2】

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松树郁郁葱葱地生长在山涧之底。郁郁,形容草木繁盛的样子。,离离„离离‟形容小草分散下垂的样子。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径寸茎‟直立一寸的茎,指小草短小的枝叶。,荫此百尺条„百尺条‟指松树高大的树枝。

世胄„世胄‟世族子弟。胄,后裔。蹑„蹑(niè)‟登,踩踏。高位,英俊沉下僚„僚‟官职。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汉代的金日(dī)和张汤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从汉武帝时起,到王莽篡汉止,七个朝代,世代做汉朝的高官。七叶,七世。珥汉貂,插着貂尾的帽子。汉代侍中、中常侍等官帽上都插着貂尾。藉,借助、依靠。珥,插。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像汉代冯唐这样的英俊之士,到了老年时尚职位低微,不被重用。冯公,汉代的冯唐,文帝时年已七十左右,仍作中郎署长,一个很小的官。伟,人才出众。招,召见、重用。

欣赏指要

左思出身寒门,虽有振世济困的志向和令洛阳纸贵的才华,却因为生活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魏晋时期,终究得不到重用。左思的这首咏史诗是在借咏史而咏怀,表达自己对曹魏以来严酷的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批判。诗人从涧底松和山上苗起兴,以“涧底松”喻寒微出身者,以“山上苗”喻世族出身者。在诗人看来,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诗人还从历史人物中找出了例证:“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在金张和冯公的对比中揭露和谴责腐朽制度所衍生出来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魏晋诗坛上,用诗来抨击门阀制度,左思是第一人。他以古喻今,从切身之痛出发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在咏史诗方面的贡献,犹如谢灵运之于山水诗,陶渊明之于田园诗,可以说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其慷慨激昂之气、质朴豪迈之风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朗读时需要多加体会。

有关资料

据《世说新语》记载,左思貌丑口讷。与左思同时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与此相对应,《世说新语》描写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据《晋书〃左思传》云,左思少时学书与音乐不成,其父认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发奋勤学,历十年而写成《三都赋》。《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价涨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由来于此!《文心雕龙〃神思篇》称“左思炼都以一纪”,把他列为古来文思迟缓的作者之一,评为:“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沈德潜说:“太冲(左思)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制伟词,故是一代伟手。”(《古诗源》卷七)。

篇2:左思咏史赏析

原文: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篇3:左思咏史诗产生的内外因素

先秦时期咏史题材已经出现了萌芽, 《周易》中就有在断占词之前先概述一件历史事件的语句, 《诗经》的《大雅》中的《民生》、《公刘》、《皇矣》, 《周颂》中的《清庙》、《思文》, 《商颂》中的《玄鸟》、《殷武》等, 都是周人对先祖的颂歌, 反映了周民族的历史观念和社会特征。此外,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等也包含着深沉的咏史成分, 涉及了许多历史传说和历史人物的叙述, 并且具有以史咏怀、借古讽今的意义首篇以“咏史”命题的咏史诗是东汉班固的五言古诗《咏史》, 这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最早的一首咏史诗。班固的这首诗直接依据史传, 表现手法也是平淡无奇, 故被钟嵘讥为“质木无文”。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他现存诗十四首, 《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 这八首五言诗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心雕龙》说他“尽锐于《三都》, 拔萃于《咏史》”。虽然目前对于左思的研究成果比较多, 但是对于影响左思咏史诗创作的因素则较少论及, 因此本文将对左思咏史诗产生的原因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探究。

一.左思咏史诗产生的外在因素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现实生活, 作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他的创作必然也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 从而成为时代生活的反映。因此要探究左思咏史诗产生的原因, 必然要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生活环境。

1.西晋门阀政治的促成

西晋是一个门阀制度兴盛、“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的时代。虽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儒学, 一再要求举荐人才, 但是选拔上实行的仍然是“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的门阀制度, 当时所任用的官员不是开国元勋之后便是皇亲国戚, 如杜预“尚帝妹高陆公主, 起家拜尚书郎, 袭祖爵丰乐亭侯”, 羊琇“景献皇后之从父弟也”等等, 由此可见, 在当时的人才选拔上个人的才能已经失去了优越性。

而左思只是出生于下级官吏之家, 他的父亲左雍曾在三国末年做过低级官吏, 后来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 认为左雍很能干, 就请来做殿中侍御史。他的家庭并不是世家大族, 对他的仕途没有什么帮助。后来左思的妹妹左棻被晋武帝招为嫔妃, 全家就都搬到京城去。左思来到京城主要是想展示他的满腹经纶, 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结果却难如人意, 左思很难进入上流社会。眼见许多才能平平却因出身世族者轻而易举地高官厚禄, 而自己却连一个勉强满意的官职都难以谋取, 这使他内心充满了愤懑。“咏史”就成了他喷发不平和愤怒的有利方式。他在《咏史》其八中写道:“落落穷巷士, 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 枳棘塞中涂。”咏史言志, 以此来表达他在谋求仕途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艰难坎坷中, 看到的西晋政治的腐败。因此可以说, 左思的八首咏史诗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写照, 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 更是当时西晋门阀政治的形象反映。这种借史抒怀的方式, 正是左思对我国咏史诗的杰出贡献。

2.西晋文人风气的影响

晋氏帝王虽然没有曹氏父子那样的文学才华和成就, 但是当时司马氏提倡以儒学治国, 建立学校并且督促士人学习, 宽松的文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时文学的发展。学校的建立为士人学习提供了机会, 而且当时图书的保存也在逐步好转, 据《旧唐书》记载, “及魏武父子, 采掇遗亡, 至晋总括群书, 载二万七千九百四十五卷。”这为文人们研读诗文典籍提供了条件, 从而促成了博物好学之风。

魏晋期间文人普遍爱好谈今论古, 史学十分繁荣。在文学界也有咏史论古的风气。前有三曹、七子的许多咏叹古人, 议论史事的诗歌散文著作, 嵇康、阮籍也是喜欢“非汤武而薄周孔”, 借重新论史来表达自己的政见。左思同时的许多作家也有著史论史的风气。他们把知识投注到了创作之中, 在创作题材上, 这些士人充分表现出对历史的热情和关注, 具体表现在史书的修撰和史学典籍的出现上。博学多才的西晋文人以典籍创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他们凭借渊博的学识给后人留下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著作。这些史书典籍渗透着文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在当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晋政治统治, 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高度重视。在对历史充满热情的时代里, 饱读诗书的左思同样也收到了这股爱史热潮的影响, 他的咏史诗便是对这种风气最好的回应。他将历史浓缩于诗句之中, 在征引古人古事的过程中, 渗透着自己对历史的解读, 他以独特的组诗形式表达了对历史的关注与思索, 寻找着心灵的慰藉。

二.左思咏史诗产生的个人因素

《毛诗序》中写道:“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任何一个作家作诗, 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倾诉他对社会的看法, 倾诉他的欢快与痛苦。因而情志合一、情志结合是诗歌尤为突出的特点。而左思的咏史诗正是咏史与咏怀的统一, 这八首咏史诗, 便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历程以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吟咏。因此要探究左思咏史诗产生的原因, 除了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外, 也需了解作者作诗时的心态。

1.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

西晋初年, 晋吴对峙的局面尚未改变, 统一的大业也未完成, 但是当时整个上流社会却弥漫着享乐主义之风, 毫无进取之心, 建安时期的英雄主义早已丧失殆尽。生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的左思, 为形势所推动, 有志于全国的统一, 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便应运而生。到了洛阳, 由于对天下形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在心底酝酿了很久的这种思想更成熟了, 终于爆发出来并寄托在自己的诗篇中, 如《咏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 卓荤观群书。著论准《过秦》, 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 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 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 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 梦想驰良图。

左眄澄江湘, 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 长揖归田庐。

这首诗是左思早年渴望建功立业的真实写照, 诗歌用自序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文武兼备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因此左思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 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是具有时代所赋予的内容的, 是与建安时代相一致的呼声, 是建安风骨的遗韵。左思的咏史诗植根于现实的土壤, 具有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襟怀和揭示人生哲理的功能, 使咏史诗的思想内容远远超越前人。这样, 强烈的现实感受和观念, 通过“咏史”这种方式传达出来, 他对整个门阀政治状况的不满和批判, 倾泻于咏叹古人历史之中。

2.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在西晋腐朽的士族制度和世系门阀观念的束缚下, 一般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很难凭借自己的才能在政治上找到出路, 许多士人都因为出身低微而得不到重用, 左思便是其中之一。左思在美好愿望受到士族制度的压抑和摧残后, 他把这种压抑化为无比强大的激愤之情发泄出来, 他要控诉罪恶, 控诉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 荫此百尺条。世胃蹑高位, 英俊沈下僚。

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 七叶拜汉貂。冯公岂不伟, 白首不见招。

这首咏史诗中, 士人向门阀制度发出了愤怒的抗议, 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说到, 这首诗是“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也”。诗中他把像自己一样才高位卑的寒门子弟, 喻作生于涧底的松柏, 把依赖祖业居于要津的才劣质拙的士族纨绔子弟, 喻作长于山顶的柔弱的小苗。松质柏节似的人才, 受到柔条弱枝般的人的遮挡, 是什么原因呢?“地势使之然”, 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 然而士族制度又是由来已久, 根深蒂固的。在此, 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 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 使得对这种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批判显的更有力。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对左思咏史诗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了一个了解, 这主要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有关, 当然与他内心的思想情感变化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总之, 左思的创作推动了咏史类诗歌的发展, 他的《咏史》把史料与抒情融合, 以众多的历史人物入诗, 通过古人的遭遇反映出社会现实。左思的咏史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在咏史诗上的贡献, 犹如谢灵运之于山水诗, 陶渊明之于田园诗, 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

摘要:左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咏史作为咏怀方式之一的诗人。他的咏史诗成为他在文学史上的主要标志。左思之所以会如此, 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现实政治、文人风气的影响, 以及他个人思想观念和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所致。

关键词:左思,咏史诗,产生因素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 中华书局, 1974年。

[2]范子烨:《世说新语》, 中华书局, 2011。

篇4:简论左思咏史诗

关键词:咏史 咏怀 建安风骨

最早以咏史诗命名的当推东汉班固的五言《咏史》。钟嵘在《诗品·总论》说:“东京二百载中,唯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1]班固的这首《咏史》几乎用的是史事的叙事手法,我们很难窥视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因此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无法与左思《咏史》相比,但不难看出后者对前者的承袭。清人何焯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太冲多自虑胸臆,乃又其变。”[2]从咏史诗的发展顺序来看,以“隐括本传”为正体,以“自抒胸臆”为变体。前人的咏史诗虽有咏怀成分,但偏重于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把历史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如此成功的结合在一起,始自左思。刘熙载《艺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3]所谓“论体”,重在议论。惟有采用议论方式,才能坦率咏怀。诗人把议论融于形象,使作品富于感情。不管是回顾过去,还是面对现实或驰想未来,一切理想和雄图的表述,都紧紧地扣合着激发人们想象的具体事物。每首诗中,诗人的自我都得到了升华。

张玉谷所言:“(左思的咏史)或先述己意,以史实证之。或先述史实,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与史实暗合。或止述史实,与己意默寓。”[4]诗人往往错综史实,连类引喻,从容调度,纯熟而自然地直抒胸臆,名咏史,实咏怀。如《咏史》第一首,直抒胸臆,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与慷慨抒写无遗。第二首“郁郁涧底松”里,一边是赫赫洋洋的金日磾和张汤,一边是年老官微的冯唐。对比了他们的悬殊地位,这样“蹑高位”和“沉下僚”的具体事例有了,“由来非一朝”的铁证也昭然若揭。在《咏史》第三、五、六三首中,左思歌颂了段干木、鲁仲连、许由、荆轲、高渐离等高节之士的情操。鲁仲连建有功业,诗人景仰;许由不慕功名,自甘退隐,作者追慕;荆轲、高渐离傲岸世俗更为太冲赞赏。第四首诗中,作者表示愿以扬雄为准的,著论辞赋,希以“立言”求“不朽”。第七、八首中,诗人“直举胸情”,诉尽寒士的悲辛。

由此可见,左思所关注的不只是事件所蕴含的得失意义及道德评价,而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通过历史上的人、事来抒发,这样的咏史诗往往有所寄托,他把历史人物作类的归纳以探讨寒士的命运与出路,从中获取的不是某件事的具体教训,而是抉择生活道路的启示。这使他的《咏史》超出事件的限制而真正具有“史”的意味。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文学家。他是当时重视形式而轻视内容的不良风尚中重振建安风骨的唯一诗人。钟嵘评其诗“出于公干”,[5]公干即建安诗人刘桢,在论及陶渊明时说“又协左思风力”[6],“风力”与“风骨”相近。可见钟嵘标举“左思风力”,含有左思再现建安风骨之意。钟嵘还说他的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7],也批评他“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8]。这固然是囿于齐梁时尚,但我们从中可知钟氏所谓“左思风力”并非指其诗的文采,而主要就其内容而言。很显然,左思不像以前的咏史诗人那样,只在客观铺叙史事中略见自己的意旨,而是能慷慨地以古人自喻,做到了咏史而己之情性俱见。他的咏史诗具有强烈的抒发性。再加之他恰当而变化多端地以史实作为抒怀的素材,这就使他奔放热烈的感情能多角度地自由迸发。故他的咏史诗典而怨,精而切,得讽喻之致。其建安遗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他在咏叹古人古事中抒发了自己慷慨敷昂、高洁不凡的功业理想

咏史第一首,叙写自己早年的文才武略、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铅刀虽钝,犹贵一割,为国捐躯,何等慷慨。一“眄”一“盼”,一“澄”一“定”,表现了他为国立功的勃勃雄心。“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与渴求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建安诗人曹子建何等相似。

(二)无情的批判了黑暗的现实

如果说前面抒发的理想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那么咏史其二则是他对当时门阀世族的直接揭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涧底松喻受屈的寒士,山上苗喻依仗门第世代为官的士族。通过比兴,揭露了当时贤愚不分的黑暗现实,指出了这种历史悠久的根源。“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观今鉴古,全诗洋溢着强烈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晋时代,在门阀世族制统治下,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左思着他的身世之感,同时还替古人发了牢骚。如果说曹操的《蒿里行》是用民歌体的形式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实,是“汉末实录”,是“史诗”,那么,左思以咏史诗的形式展现了魏晋门阀制下庶士受压的历史。他在兴寄讽喻中嵌进史材,咏史以咏怀,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建安风骨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左思作品中抒发了高洁不凡的人格理想,鲜明地提出了评价人物的独特标准——尊重“寒士”,追随“隐士”,钦佩“侠士”,倾慕“达士”。

咏史其四,以赋的手法铺写京城的豪贵繁华和扬雄穷居著书的寂寞,表现了对寒士的崇高评价。清人何焯说:“此首言地势既非,立功难觊, 则柔翰固在,潜于篇籍,以章厥身者,乃吾师一也。”[9]指出了左思在“铅刀一割”的理想没有实现之后,力图“以翰墨为勋绩;以辞赋为君子”以寂寞寒士自况。左思的确有与扬雄类似的经历。公元272年,他送妹入京而迁居洛阳。当时著名文人陆机听到左思想作《三都赋》就讥笑他说:“此间有绝父欲为此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但左思仍穷居著书,赋成之初,时人看不起,最后左思请有高誉的皇甫谧为之作序延誉,终于使得“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由此可见,左思对历史上的寒士的崇高估价渗透了他个人独特的身世之感,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豪贵士族的蔑视。

咏史其八抒发了作者认清黑暗现实后产生的愤嫉和绝望。他反对苏秦、李斯之辈的暴兴暴亡,主张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虽于反抗黑暗现实是消极的,但与那些虚伪狡诈、逐鹿荣华的人相比,就高洁得多了。左思独善其身的归隐思想是真率自然的感情流露。他能在污浊的现实中坚持独立的人格,正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骨气的真实表现。

综上所述,左思咏史诗能直抒胸臆而不颓废,抒发感情时有《古诗十九首》那样的真率自然,而去其庸俗颓废的糟粕。整组咏史诗达到了历史感、现实感和身世之感的统一,洋溢着向上的情调,托史抒怀,使人感到风力内充,有建安诗人“骨气奇高”、“慷慨悲凉”的风骨。

注释:

[1][5][6][7][8]周振甫:《〈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别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2006年版。

[2][9][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清]刘熙载:《艺概(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清]张玉谷:《古诗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篇5:左思咏史赏析

咏史(八首其八)

作者:左思朝代:魏晋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赏析】左思的《咏史》诗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另外,《咏史》诗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诗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钟嵘说,左思的《咏史》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诗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黄河,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因而《咏史》“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咏史诗体同左思的名字便紧紧联起来了。

篇6:左思咏史赏析

试分析左思对咏史诗的创新之处。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此后文人也都有咏史之作,曹魏时王粲、阮璃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但班固以来的咏史诗,大抵是“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一诗咏一事,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影响,又有一定创新。

具体说来,左思的咏史诗多自抒胸臆,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抒怀的新的创作道路,成为后人效仿的范例,这是左思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陈祚明曾评价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又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最能表现左思气概。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日“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日“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日“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日“得讽谕之致”。总之,左思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被称之为“左思风力”,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

篇7:左思咏史赏析

咏史二首

作者:张祜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汉代非良计,西戎世世尘。无何求善马,不算苦生民。

外国雠虚结,中华愤莫伸。却教为后耻,昭帝远和亲。

留名鲁连去,于世绝遗音。尽爱聊城下,宁知沧海深。

篇8:浅析左思咏史诗《郁郁涧底松》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 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 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 白首不见招。

本文试就三个个方面来解析这首精品, 一是从诗歌开创性的将咏史与咏怀相结合的内容主题;二是是从诗歌的艺术特色, 尤其是它的修辞手法;三则是左思诗歌的独特魅力, 左思风力。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史实背景以及左思其人生平。

一、内容主题:借咏史以抒怀

本诗首句起兴, 以自然景物起篇最后四句点题并延伸意境, 以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引申至西汉时期的门阀制度, 最后四句引申题意, 层层递进, 内容主题都十分鲜明。 但是, 很明显, 对于汉代金张冯公旧事的叙述评价并不完全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借这一史实讽喻当代, 以他人之酒杯, 浇己心之块垒即借咏史以咏怀, 才是本文的题旨。

“太冲《咏史》, 初非呆衍史事, 特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也。或先述己意, 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 而已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 而史事暗含。或止述史事, 而己意黙喻。各还悬解, 而能脉络贯通。”2这首《郁郁涧底松》, 应该是属于“先述己意, 而以史事证之。” 诗歌的前八句以自然界的景象起兴, 喻地势不同而境遇迥异, 后四句则是以金张冯唐之史事来印证这一观点。 而左思之所以采用这种手法, 则是为了以史事“引古证今”, 突出“咏怀”的成分。

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性灵所钟”, “心生而言立, 言立而文明”3, 钟嵘《诗品》的“吟咏情性”4再到清代袁枚的“性灵说”, 在许多中国古代诗论家的眼里, 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与性情的抒发, 是一种内在情愫的表达。然而, 作为特殊名类的咏史诗, 却自诞生起就具有他的特殊性。历史是确定的, 是权威的, 诗人在写作咏史诗时往往着重以理性来表现其对现实, 对理想的看法, 着重表现历史得失, 而鲜少抒发自己的性情, 早期如汉代班固的《咏史》, 甚至带有很明显的史传散文的特点, “百男何愦愦, 不如一缇萦”与《史记》每篇结尾的 “太史公曰”几乎是异曲同工。而左思的咏史诗, 则跳出了这份范畴, 他不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客观看待这件事情, 而是书写出了自己作为当事人本身的一种感受与胸怀。

结合左思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 他自己与自己笔下的“英俊”何其相似。自幼勤学苦读带来的惊才绝绝才智超群, 《三都赋》名动全国, 洛阳纸贵;他的文采引得出身大家的皇甫谧的赏识, 名列贾谧二十四友。然而他却终是未能舒展自己的抱负, 只求得一个秘书郎的职位。在左思的心中, 这完全就是出身的不够显赫所导致的。 大概也是这方面的原因, 他的咏史诗中, 那种对于历史得失评价的理性成分被更多的和自己的情怀结合了起来,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所展现出来的愤懑与不平, 看到诗人自己内心情绪的抒发。他所表现的对于士族门阀制度的抨击, 其实正是包含着对自己生平憾事的发泄。

“咏史者, 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 概括本传, 不加藻饰, 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 此又其变。”5这首《郁郁涧底松》很明显是属于 “变体”。而这种“变”即是对于先代咏史诗的一个进步与发展:比起单论史事的咏史诗, 左思真正超出了叙述事件本身的限制, 超出了前代咏史诗的桎梏, 而使自己的咏史诗真正具备了“史” 的意味。沈德潜对于左思的这种写法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具见。此千秋绝唱也。后惟明远太白能之。”6

二、艺术特色:多种修辞手法的联合运用

本诗最为重要的一个艺术特色就是左思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而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往往并不是单独使用的, 诗人们大部分喜欢将几种修辞手法混合在一起运用以达到更为贴切生动的效果。因此, 在分析本首诗的修辞手法时, 试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个部分, 后四句为第二个部分, 分别对这两个部分的修辞作一个解读。

(一) 比兴、对比、双关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 荫此百尺条。”生长在山涧之底的松树, 郁郁葱葱, 枝干繁茂, 枝条足足生有百尺之长;而生长在山上的小苗, 身躯不过寸许但是因着自身所处的地势之高, 反而可以把百尺的松树给遮盖掉。诗的前四句很明显使用了比兴的手法。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 。从《诗经》时代的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到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诗人们在诗歌中对比兴手法的运用越来越纯熟。在诗中运用比兴手法, 专指诗歌具有寄托之意。而联系到下文, 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种“寄托之意”所在。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在自然界相当常见的现象若是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则就显得非常不合理了。在左思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选拔人才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官员的选用更多看重的是家世而非才品, 也就导致了一批士族门阀的兴起, 而真正作为有才能的“英俊”则往往不能得到重用。

除开比兴, 左思在这里采用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辞就是对比, 而且多用双重对比。“郁郁”对“离离” 和“山上”对“涧底”, 生长在低处的松树要比生长在山上的草苗茂盛, 生长地与生长状况的双重对比;“径寸茎”对“百尺条”, 一个枝干稀疏, 一个枝叶繁茂, 强弱的对比, 然而弱者却“荫”了强者, 又是一个双重对比。而很明显, 这些对比都是象征着下文“世胄”与 “英俊”的对比。才智平庸的世胄借家世得以“蹑高位”, 而才品皆是上乘的平民子弟, 即“英俊”, 却只能“沉下僚”, 这是一种很讽刺的现象。而诗人也给出了这种现象的原因——“地势使之然”。很明显, 这里的“地势” 不光只是指“山上”与“涧底”这种地势的差异, 同时也是暗含了“世胄”与“英俊”出身的“地势”, 即家世, 这是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诗人在这种对比与双关中强化了矛盾冲突, 带给读者一种更为深切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而在这种对比中, 我们也就不难发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二) 借代、反问、对比

“金张籍旧业, 七叶珥汉貂。”金张者, 即金日磾和张汤, 张安世父子。金日磾者, “夷狄亡国, 羁虏汉庭, 而以笃敬寤住, 忠信自满, 勒功上将, 传国后嗣, 世名忠孝, 七叶内侍, 何其盛也。”7而张氏父子也不遑多让, “张氏之子孙相继, 自宣、元以来, 为侍中, 中常侍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惟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 比于外戚。”8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就是说金氏, 张氏凭借着祖先的七代都做汉朝的贵官。“功臣之后唯有金氏、张氏, 亲近贵宠, 比于外戚。” “七叶”即七世的意思, 即从汉武帝到汉平帝。而“珥汉貂”, 在汉代的时候, 是在侍中, 中常侍等高官佩戴的武弁作为饰物的。也就是说, 左思在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 以高官们身上的饰物—— 珥汉貂来代指高官厚禄。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在这里, “岂不伟” 三字是一种很强烈的反问的语气, 用在全诗的最后, 以一种激荡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冯公, 即冯唐9, 据《史记》记载, 冯唐曾经对汉文帝提出当时律法严苛, 不能用将的弊端, 可算作是非常有才能的人, 然而, 老年之时却仍居郎官, 才高而官微。其实冯唐的才华也不是完全没有得到赏识, 也曾经担任过楚国丞相这样的大官, 只是不久即被免职;汉武帝时, 冯唐也曾被作为贤良之士举荐, 只是那时候他已经90多岁了, 不能再做官了, 故王勃曾说“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滕王阁序》) 。 在这里, 左思用一种稍显夸张的描写以一种反问的口气在结尾提出, 给全诗增添了一股激荡之感, 使读者对于社会制度的不公产生更为深刻的感受。

另外, 很明显的, 后四句也是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金氏张氏七世为官的子弟与才高却“白首不见招”的冯唐做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同样也是谴责社会制度的不公平。

三、语言情调:左思风力

左思咏史诗的魅力不光在于其借咏史以咏怀的开创性贡献,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左思风力”。首先从语言上来说, 文笔矫健, 语言简劲, 笔调劲挺。而在情感方面, 此诗借古叙今, 情调慷慨激昂, 丝毫看不出一股落魄士子叹老嗟卑的腔调, 他的不满是愤怒的是外放的, 而非内敛的不甘的愁绪, 是一种上扬的情绪抒发。他将满腔的忿闷与激荡化为对社会制度的批判, 气韵沉峻。很明显的, 这个“左思风力”是与前代的“建安风骨”一脉相承的。

钟嵘《诗品》评价左思道, “文典以怨, 颇为精切, 得讽谕之致。”10左思的咏史诗中征引古事, 所以称作为 “典”;展现了诗人愤懑不平之气, 抒发诗人内心情绪, 故称为“怨”;借古讽今, 批评揭露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所以称作“讽喻之致”;而诗歌的语言和借咏史以咏怀的思想情感都十分精道, 所以称之为“精切”。

左思的咏史诗, 在文学上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他以进步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对后世的咏史诗创作影响颇深。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取法于左思, 唐代诗人大都咏史和抒情结合也是取法于左思。

参考文献

[1]沈谦.“郁郁涧底松”的不平之鸣—从修辞与咏怀论左思咏史之二[M].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C] (下) .2002.39-46.

[2]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4]萧统.文选[C].唐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篇9:左思咏史赏析

咏史

作者:鲍照  朝代:南北 五都矜财雄,

三川养声利。

百金不市死,

明经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

飞甍各鳞次。

仕子华缨,

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

轩盖已云至。

宾御纷飒沓,

鞍马光照地。

寒暑在一时,

繁华及春媚。

君平独寂寞,

篇10:左思咏史赏析

咏史

作者:皎然朝代:唐体裁:五古 独负高世资,冥冥寄浮俗。卞子去不归,何人辩荆玉。

鬻舂意不浅,污迹身岂辱。鸾铩乐,虬蟠甘窘束。

篇11:左思咏史赏析

咏史,咏史徐九皋,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

作者:徐九皋  朝代:唐  体裁:五律   亡国秦韩代,荣身刘项年。金槌击政后,玉斗碎增前。

圣主称三杰,明离保四贤。已申黄石祭,方慕赤松仙。

篇12:左思咏史赏析

咏史,咏史刘禹锡,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五绝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篇13:左思咏史赏析

咏史诗

作者:王粲朝代:魏晋 自古无殉死。

达人所共知。

秦穆杀三良。

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

受恩良不訾。

临没要之死。

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

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

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

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

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

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

篇14:左思咏史赏析

咏史诗・流沙,咏史诗・流沙胡曾,咏史诗・流沙的意思,咏史诗・流沙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诗・流沙

作者:胡曾  朝代:唐  体裁:七绝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

篇15:左思咏史赏析

咏史诗・鲁城

作者:胡曾朝代:唐体裁:七绝 鲁公城阙已丘墟,荒草无由认玉除。

上一篇:安全疏散管理规定下一篇:教师xx年8月思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