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寺》翻译赏析

2024-04-09

《夜宿山寺》翻译赏析(共17篇)

篇1:《夜宿山寺》翻译赏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字词解释: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说话。

⑸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夜宿山寺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夜宿山寺作品背景: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夜宿山寺中心思想:

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表达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和高耸的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

篇2:《夜宿山寺》翻译赏析

《夜宿山寺》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说话。

⑸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白话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赏析】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作者介绍】

篇3:电影片名翻译的美学赏析

从美学上来说, 审美客体以审美主体的存在为前提, 审美客体受到审美主体的制约。译品作为审美对象, 是以人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翻译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它产生于人对译品审美活动的基础之上。译品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译品的“美”却因主体不同而异。译品具有双重性质, 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文化产品, 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依赖于人的审美对象。作为文化产品, 译品是成形的, 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而作为审美对象, 它是依赖于人的, 依赖于主体对它的审美活动。这正如金子作为自然矿物是不依赖于人的, 但金子作为“货币”, 却是依赖于人的, 依赖于人的经济活动的 (赵铮郈, 2004:120) 。译品的审美受人的审美需求, 审美能力和审美活动制约。而译品作为审美对象, 它具有主体性, 因为它体现了人的审美偏向和审美情趣。

很多的译品可谓经典之作,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给我们的视觉, 感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力, 引发我们产生美好联想, 给予我们启迪。但是由于原语读者的审美观念、审美角度、审美文化与译入语读者的审美观念、审美角度、审美文化有着差异, 使得译品再现原语美的内涵就甚是艰难。如我国的凤凰牌自行车翻译成“phoenix”, 凤凰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 富贵”, 可是英美文中“phoenix”, 有“死里逃生”的联想意义。很明显, 将凤凰翻译成“phoenix”产生的审美效果不但不能促进译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可能还会赔本。因为它产生的审美效果会让消费者望而怯步, 达不到原语消费者的那种积极的反应。由于文化的不同, 影片名的翻译应有所取舍。如有一部英国影片的片名为《B&B》, 讲述的是父女二人为了生活, 苦心经营自家旅馆。片名是英文《Bed&Breakfast》的缩语, 这是在英国很常见的一种家庭旅馆, 为顾客提供床位和早餐。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说, 直译名《床位与早餐》显然起不到导视的作用, 因而译者把它译成《欢迎光临》, 这样既点明了影片的主题, 又顺应了中国人的习惯思维与表达方式, 这种译法比较容易为中国人理解。

虽然要做到使原语从形式到内容与译语达到美的对等很难, 但是各行各业中的许多译品却展露了美的身姿。接下来将从电影片名这一行业探索和挖掘美的亮点。

二、

1.影片名的创新美

今年的新片《非诚勿扰》, 运用了符合中国观众审美情趣的四字成语。这一电影名称不仅形式上简洁明了, 而且这四个字的含义也与影片的内容相当的一致。中文片名从字面意义上已经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激起了观众的观看欲, 它的美就体现在意思明了, 用字精炼之上。它的英文译名《If You Are The One》, 从字义上去理解仿佛与中文译名不匹配, 但是细细体会, 于这简朴的外表下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主人公对真爱的追求。其中文名采用的是否定的形式, 而英文名采用的是肯定的形式, 译名在忠实于原名内涵的基础上增添了情感色彩, 更加深化了主人公渴望找到理想对象的那份热情与执着。另外译名用了第二人称, 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拉近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票房机率。

《梅兰芳》的英文译名《Forever Enthralled》, 众所周知, 梅兰芳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京剧大师, 其名声享誉国内外, 国内观众一看到这一电影名会肃然起敬, 心中油然而生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迷恋, 而英文名却为何没直接用主人公的名字呢?这就是译者的高深之处。因为梅兰芳毕竟在国外还是不如在国内有知名度, 而且京剧是我国独有的文化, 外国人对京剧没什么概念, 对京剧的感知远远不如国人的深刻。如果采用直译的话会影响它的商业价值。译者将之翻译成《Forever Enthralled》, 脱离了采用人名直译的局限性, 浓缩就是精华, 这一译名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就这么两个字就把梅兰芳一生的成就给浓缩了。译名涵义深邃, 充满悬念。

电影名《The Wedding Planner》《爱上新郎》, 《Ashes of Times》《东邪西毒》, 《Holloween》《月光光, 心惶惶》, 《Moonstruck》《月满抱佳人》等等译名都透露着创新美。

2. 影片名的意境美

《Slumdog Millionaire》译名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slumdog”是英语中比较口语话的语言, 将之直译成“贫民窟”, 译名意境生动, 形象, 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通俗的语言中折射出小人物也有时来运转, 逆转命运的奇迹, 刺激着人们对于一夜成名, 一夜暴富的幻想, 增强了人们想要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希望。译名虽通俗, 意境却悠远。

《Hilary and Jackie》的译名《她比烟花寂寞》, 此译名意境深远内涵丰富。主人公Jackie曾如烟花般绽放了最动人的时刻, 这种成功却是用她一生的孤独为代价换来的, 最终却还因病致死。她如烟花一般灿烂, 如烟花一般转瞬即逝, 但她比烟花更寂寞。译名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主人公看似完美却又充满遗憾的矛盾人生。

《You Cannot Take It With You》《浮生如梦》, 《Ghost》《人鬼情未了》, 《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ry》《廊桥遗梦》, 《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 《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等等影片名都体现了意境美, 朦胧的情愫牵动着观众的心, 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3. 影片名的文化美

动画片《Kung Fu Panda》, 曾一上映就引来了巨大的反响, 中文名称《功夫熊猫》中的功夫是大家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独特文化, 其犹如一块吸附国内外众多追随者与仰慕者的磁石, 并且熊猫又是大家喜乐见闻, 家喻户晓的国宝。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对这两种审美客体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 所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是引起观众共鸣的最好的方法。成功的电影译名应忠实地转述另一种语言所传达的文化信息, 力求达到“形神俱似”。《功夫熊猫》这一译名就是把握住了审美主体观众拥有的关于这一审美客体的的文化底蕴, 从而成功地传达了原名的信息。译名形象生动, 无限新奇, 令人不禁想象到底是什么样的熊猫这么厉害, 还会武功, 钓足了观众的胃口, 让观众无比地期待。

美国电影《Notorious》的中文译名《美人计》, 就是一部饱含中国文化的译名。众所周知“美人计”是《三国演义》里面诸葛先生“三十六计”之一计。影片讲的是原德国间谍约翰的女儿, 热情, 迷人的利亚利用父亲的关系打入纳粹内部, 利用美人计成功窃取敌人情报为祖国效力的故事。虽然Notorious的意思是声名狼藉的意思, 但是它与影片内容不一致, 很显然将之翻译成《美人计》这一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译名更具有吸引力。

《Rebecca》《蝴蝶梦》, 《Stagecoach》《关山飞渡》, 《Nanking, Naking》《南京, 南京》, 《Forest Gump》《阿甘正传》, 《Romeo and Juliet of China》《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译名也体现了文化美。

三、结语

电影片名犹如人的名字一样, 是一种符号, 是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一个标志, 代表着一部影片的独有形象。但它又不像人的名字, 不是一种任意的符号, 是一种有着背景的符号, 片名的产生需要结合影片的内容、类型、主旨及其影片基于的文化等等方面。好的片名好比外观包装精美的商品, 能顷刻吸引住顾客, 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激发顾客的观看欲。为了能够获得美的译名, 译者要把握译入语观众的审美情趣, 审美文化, 审美期待, 引起他们的心理认同, 从而创造出能够激发观众观看的美的译名。

参考文献

[1]李永呤.文艺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赵铮郈.主体美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3]林葳.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与美学探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

[4]李楠芳.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8 (3) .

[5]李琳, 贾东亮.电影片名的文化美学特征与翻译[J].安阳大学学报, 2004 (4) .

[6]周其祥.电影片名翻译的四项基本原则[J].三峡大学学报, 2008

[7]李树.从翻译对等和接受美学角度解读英文影片译名[J].绥化学院学报, 2008 (5) .

篇4:唐诗导读——《夜宿山寺》

《夜宿山寺》题目意思是夜晚投宿(投宿等同于住旅馆睡觉,但是不一定付费)在山上的寺院里。文章第一个字“危”的正确理解对于理解本诗的深层意境非常重要,很多参考书,都将“危”简单解释为“高”,如果是这样的话能否将“危”字换为“高”字,把第一句变成“高楼高百尺”?我们先不考虑句中两个“高”字重复使得句子读起来不舒服外,诗的深层含义改变了没有?“高”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危”是会意字,小篆(古代一种字体)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是在高处而畏惧。“高楼高百尺”,只是说了楼很高,可能是人站在下面看着楼“高”,而不是站在楼上体会楼高,并没有映出人在心理上觉得楼高到什么程度;但是“危楼高百尺”中“危”带有人站在楼上感觉到楼很高的含义,高得让人觉着“危险”,高得让人腿都发软。“危”字多了一层人的参与,有了生命力,自然引出下面的一系列事情,包括“手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说话声音天上人可以听到”,文章非常连贯。笔者认为如果这个“危”字没有理解好就会使诗的美感大打折扣。

“高百尺”形容很高,“百”字不是确数,意为“很高、很多等”。汉语中经常使用数词表示程度上“多”、“高”、“大”等。例如百川归海、百花争艳、十分高兴、千变万化等。

辰,日、月、星的总称。第二句意思是手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了。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话又强调了楼高,大声说话天上的人都可能听到。“恐惊”二字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与第一句中“危”字对应。“恐”可能是楼高,让人畏惧,所以就更不愿意让天上的人知道自己站得这么高,也许神仙会不高兴吧;可能是诗人对神仙尊敬,不想打扰神仙;也可能是手可以摘到星星了,怕神仙怀疑自己偷星星吧。到底哪种理解更好呢?读者要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当时所处的场合,才能体会到诗的美。

本文是作者晚上在山上寺院里见到的和想到的,全文描写了一座楼,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的特点。文章短短二十个字,每个字都紧扣“高”字,前后非常连贯。有些参考书上认为前两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笔者认为第一句是从心理感觉上、第二句从视觉上、后两句从听觉和心理感觉上表现楼高。

篇5:李白《夜宿山寺》原文赏析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注释

宿:住,过夜。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语:说话。恐:恐怕。惊:惊吓。

夜宿山寺诗意/夜宿山寺的意思

篇6:山寺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古诗简介

《山寺夜起》是清代作家江湜作的一首古体诗,描写了诗人的羁旅行愁。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在住在山中野寺时,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翻译/译文

月亮从山石处升起,挥洒下来的光辉照得满溪烟雾腾绕。

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打开门,欣赏这夜景,抬头看那深寒的夜空。

有谁见过我这等没有家的流浪者,在这深山中孤独的难以成眠。

赏析/鉴赏

首联颔联写山寺夜景之美,颈联“惜”字表达作者对夜景的喜爱。作者不眠缘由有二:沉醉山寺夜景;自己为“无家客”,因思家而难以入眠。情景交融抒发孤独与羁旅思乡之情。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篇7:山寺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翻译

荒凉的山寺里和尚很少,蜿蜒的小路愈盘愈高。

麝香在石竹丛里安睡,鹦鹉悠闲地啄食金桃。

乱流的溪水行人可以趟过,悬崖上建构的屋宇十分牢靠。

登上山顶的高阁天色已晚,百里之外还能望见飞鸟的毫毛。

注释

山寺: 即秦州麦积山瑞应寺。

细路:登山小路。

麝香:鹿属。本名麝香鹿,俗名香麝,其腹部阴囊旁有香腺,其分泌物香气极浓,因名香麝。

石竹:属石竹科,多年生草本,丛生有节,高一二尺,夏日开花,色有深红、浅红、白色等。

金桃:即黄桃。

乱水:山中泉水,纵横乱流,可涉足而过的叫乱水。水一作“石”。

上方:指僧之方丈,在山顶。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细毛,比喻细微之物。秋一作“纤”。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乾元二年七月,杜甫便毅然弃官,携全家经陇县、张家川、清水来到秦州西枝村,并打算在这修建几间草庐,以安度晚年。《山寺》就是诗人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游览参观麦积山后乘兴而作。

赏析

首联先写眼前近景:麦积山寺剩下不多的僧人;再写野眺远景:麦积山的形状和曲折盘旋的小道。由近及远,天然工巧,十分精绝。

领联一个“眠”,出了麝香鸟的疲倦;一个“啄”,出了鹦鹉的贪馋。此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色彩明丽。虽值秋季,但字里行间跃动着春天的旋律,给人心理上一种愉悦的美感。

首联和领联描述了战乱对山寺的影响。僧人或参战,或逃跑,已所剩无几。而麝香、鹦鹉却怡然自得,不知人间变故。

颈联写游人登上麦积山,要通过山峡上纵横流淌的涓涓溪流。“悬崖”句,仇兆鳌引《玉堂闲话》云:“麦积山,梯空架险而上,其间千房万室,悬空蹑虚,即‘悬崖置屋牢’也。”这两句写出了麦积山的险峻和诗人的兴致。

尾联接近傍晚,诗人登上了麦积山,看到了山顶上重重叠叠的楼阁台榭,山寺的长老就住在那里。凭槛远眺,那百里远的景物尽收眼底。

篇8:《五柳先生传》片段翻译赏析

严复提出翻译作品内容要忠实于原文谓信, 文辞畅达谓达, 有文采谓雅, 即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信”指不背原文, 即是译文要准确, 不歪曲、不遗漏, 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 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 简明优雅。中国古文在于简洁精练, 用较少的文字表达最广阔的含义, 是意合的文字。而英文是形合的文字, 重视逻辑和理性。加上两种语言生长的文化背景大相径庭, 将古典中文的作品翻译为英文时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缺失, 即译文的读者无法完全体会到原文读者的感受。译者能做的就是通过对两种语言机器文化背景的熟练掌握, 将这种文化缺失降到最低。如果译者在将中国古典作品译为英文时忽视了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别, 只完全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 不进行有效的取舍、增删、变通等则会大大地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 导致其信息传递的大量的缺失。

译者耿亮尤的译文简洁明快, 通俗易懂, 既不拘泥于原作的形式, 又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按照英文的语言习惯和英语背景下的文化习惯进行了合理的整合, 在遣词上准确而不重复, 造句上流畅而不松散, 是篇难得的佳译, 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学习。下面就通过一个片段的详细赏析对其进行说明。

《五柳先生传》片段: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片段:

His house is bare around, scarcely good enough to protect him from rain and wind.He is clad in a tattered jacket of hair-cloth, and his kitchen vessels are often found empty, but he is perfect at ease.He often enjoys himself by writing, thereby to show his opinions;and he is determined to remain so to the end, being indifferent about material loss or gain.

Epiloque:Chien Lu says, neither grumble about poverty, nor crave for honor and riches.This is probably said of men of his kind, who, with wine-cup upon their lips, recite poems, and amuse themselves with their own ideas?Are they Wu Huai’s subjects, or are they Ko Tian’s subjects?

(1) 汉语中的“环堵萧然”采用“His house is bare around”的意译是准确的, “不蔽风日”在翻译时多加了几个词, 以显示房子的破败而丧失了其最起码的保护功能。其中, 明显的变通是将“风日”译为“rain and wind”, 因为在英语文化中, wind and sun存在不能并置的矛盾, 同时阳光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人们颇为追求的, 与形容房屋环境的萧索矛盾。

(2)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描述的是衣和食两个方面, 所以译文进行了分句翻译。译文让人进入破布条般的衣服中, 形象生动。耿先生并没有直接译出“箪”和“瓢”, 而用kitchen vessels来代替, 省去了寻求“箪”和“瓢”英文对等词的困难, 如果将其准确译出, 则有太过冗长、太过琐碎之闲。但不能否认的是, 译文丧失了原文的简洁和韵律,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亏损。

(3) “赞曰”译为epiloque, epiloque常用于英文文艺作品的结束语, 在此与文意的转折和篇章的结语都很合适。接下来用“grumble about”译为“戚戚于”, “crave for”译“汲汲于”, 很传神。只译“贫”而略去“贱”, 因为其中文意思相同, 英文只需译出一个, 既达意, 又避免繁复。

(4) 由于英汉句法的不同, 译文用英文特有的定语从句把“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练成一句, 使得英文味道大增。“with wine-cup upon their lips”译“衔觞”, 不仅传神, 而且避免了呆译, 但是“recite poems”不如汉语“赋诗”来的雅致。但增加“with their own ideas”来帮助说明“amuse themselves”确比汉语原文清楚。

(5) 把无怀氏, 葛天氏直译为Wu Huai和Ko Tian, 阅读该文的西方读者则对其毫无概念, 如有需要, 可加注;或意译之法, 变具体为抽象, 只是说古时明君也能表达原文的意思。

总而言之, 耿先生的译文达到了严复所说的“信达雅”的标准, 用平易通俗的英文较为准确而精炼地翻译了《五柳先生传》, 传达了原文中陶渊明笑傲仙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将文化缺失程度降到最低, 让西方可以体会到中国文人的君子志向, 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摘要:《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其文风恬淡, 构思独特。本文选取香港译者耿亮尤的翻译片段, 以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进行赏析, 举例详细说明了译本在遣词造句方面的亮点与英译后不可避免的文化缺失, 给读者和译者以启迪。

关键词:《五柳先生传》片段,信达雅,翻译变通,文化缺失

参考文献

[1]郭宏安.恶之花之跋[Z].漓江出版社, 1992.

[2]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篇9:夜宿山寺等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在唐朝,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李白,他很爱游山玩水。

一天,他在山中游玩,玩得高兴,就拿出笔在石头和树上写诗。就在这时,树枝轻轻摇动起来,树上一只老鹰慢慢飞落在李白身边。

李白回头一看,老鹰竟然变成了一个年轻人,身后还有一对大大的翅膀。正当李白惊讶地张大嘴巴,旁边又走出一位年轻人,头发像是许多细小的树叶。

“我是大树,你刚才在我的树干上写了诗。”树叶头发的年轻人说。

“我是老鹰,我很喜欢你的诗。”长着翅膀的年轻人微笑地说。

两个年轻人指了指山顶:“那儿有座寺庙,寺庙里有座高楼,在楼顶欣赏风景才叫美呢!我们到楼顶去喝茶写诗吧!”

“好啊!”李白又高兴又发愁,“可我们怎么上去呢?”

老鹰拍着翅膀说:“有我呢!”

老鹰带着大树和李白飞到高高的楼顶,他们品尝食物,欣赏美景,写诗读诗,开心得不得了。

这天夜里,大家写了好多美丽的诗,大树写在树叶上,老鹰写在羽毛上,李白呢,他把诗写在了墙壁上。

篇10:《》夜宿山寺片段教学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月亮、星星、高山、高楼)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发现这座楼好像就在半空中,都快要到天上去了。这么高的一座楼,要是你在里面住上一晚上,会是多么刺激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就是诗人住在这么高的楼上写出来的,请同学们翻开书本。

二、揭示课题

1、找出时间、地点

师:谁来读一读题目?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里有两个生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你的记字方法真好。我们再来把题目读一读。

师:提问:你从题目里知道了什么?老师来提醒你们,找出时间和地点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找出了时间是在晚上,地点是在山上的寺庙里。所以题目的意思就是:夜晚住在山上的寺庙。是谁住在山上的寺院呢?对是李白

2、作者简介

李白,李白,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歌,他的诗歌有很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以前还学过几首李白的诗歌,还记得吗?(赠汪伦、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

3、自由读古诗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李白的这首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想象每句诗写了什么。

4、指名读诗歌。

师:谁来读一读?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来配上音乐,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楚停顿。

5、感受“高楼”

师:听完了朗读,同学们也试着再读一读古诗,读出诗的停顿来。同学们读得真好。读完了古诗,你对这座山寺最大的感受、印象是什么? 师:哦,你知道了山寺非常高大。(板书:高)

师:请你小声读读古诗,你从哪句话看出山寺很高?(危楼高百尺)师:那你知道“危楼”是什么意思吗?在古代危就是高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百尺”表示很高,不是具体数字

师:想像一下,李白所在的山寺高高的,可能都想不到的高,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和语气来吗?读得真好!

师:那么,李白站在这样的高楼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手可摘星辰)师:你知道星辰是什么意思吗?星辰就是星星的总称。

师:咱们也来摘摘。伸出手来,使劲摘,有没有?没有。但是,站在这楼上,仿佛伸出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这山寺真是高呀。同学们,现在,站在这么高的山寺上摘星星,你的心里肯定是非常非常的(高兴)。谁来读一读:手可//摘/星辰。大家读的很好,师:望着天上的星星,伸手就能摘到,真是太高兴了,恨不得跟每一个人说,可是李白却没有欢呼起来,他又想到了什么?(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你知道“语”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不敢大声说话)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恐惊天上人)

师:那“恐”是什么意思?(害怕)这句话的意思是?(害怕惊动天上的人)“天上人”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神仙)我们都快跟神仙成了邻居了,你们说这山高不高呀?真是好极了。想想,夜已经很深很深,天上的神仙都睡着了,那么,我们该怎么读才不把他们吵醒呢?(小声读)

篇11:《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二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只学过四首李白的古诗,对李白了解比较少,对古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王岩梅老师采取主要教学方法就是紧扣古诗中的楼高的景象,引导学生抓具体的诗句,师生之间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善于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从而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融入到古诗的情境之中,真正领会《夜宿山寺》里的意境之美。

课堂刚开始时用古诗对对碰的游戏复习旧知识促进积累,又巧妙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字理解古诗题目。自由朗读故事自己感知古诗大意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古诗的理解王老师以读为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开始是老师示范学生跟读,读出古诗节奏,多找学生练习读。在理解前两句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再读,鼓励学生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感受或者动作,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接着就是同桌互读、指名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伴奏是古诗教学丰蕴起来。

篇12:李白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原文: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篇13:《夜宿山寺》翻译赏析

电影字幕翻译有其自身特色,有时效性和短暂性等特点,对译者是一大考验。好的字幕翻译是影片成功的一部分。在翻译时,要仔细斟酌,结合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特点, 才能译出好的字幕,给影片增色,吸引观众。

一、影片介绍

当茱莉第一次看到邻家男孩布莱斯那明亮而澄澈的蓝眼睛时就喜欢上他了。她处处跟随他、偷闻他的气味、给他送鸡蛋。然而,这些都只是茱莉的一厢情愿。布莱斯觉得茱莉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他不得不躲避热情的茱莉,忍受同学对他的调侃、嘲笑。茱莉却与众不同,她坐在梧桐树上抗议砍树,饲养小鸡、给邻居送鸡蛋、收拾自家院子,慢慢地她发现布莱斯也许并不像他的外表一样美好。布莱斯在外公的引导下意识到了茱莉身上那难能可贵的品质与独特的魅力。两个人慢慢地成长,共同种下了一棵无花果树,将彼此美好的感情延续。

二、字幕版本比较与赏析

布莱斯为了摆脱朱莉的纠缠,他故意在她面前约会另一个女孩,朱莉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Sherry Stalls was nothing but a whiny,gossipy,backstabbing flirt,all hair and no substance.

译例1:雪莉·斯图不过是个爱发牢骚,八卦、喜欢暗箭伤人的轻佻女孩,秀发迷人但徒有其表。译例2:雪莉就是个无病呻吟的长舌妇,两面三刀的淫娃,头发长见识短!例1中爱发牢骚和八卦是直译,不如例2中“无病呻吟的长舌妇”简洁形象,但“淫娃”这个词很不妥当,较为粗俗,也不符合片中茱莉的形象,而“all hair and no substance”指外表迷人而毫无内涵,译文可以修改为:雪莉·斯图不过是个爱八卦、 无病呻吟又暗箭伤人的贱女孩,徒有其表。布莱斯拒绝了和茱莉一起爬树,怕同学又对他俩的关系说三道四,这是他的心理活动:Why don’t you just make me eat lima beans for the rest of my life.译例1:你还不如让我一辈子吃素算了。译例2:还不如让我余生都吃青豆算了。布莱斯宁愿一直吃青豆也不要和茱莉爬树,这句话带有夸张和调侃的语气,在翻译时,为了使语言更生动,贴近生活,“一辈子吃素”更口语化,在汉语中也有对等表达,例2过于死板,太过直译,不如例1译的好。当茱莉问布莱斯是否觉得梧桐树很美好时,布莱斯借机讽刺了她一番,茱莉愤怒地说:You’ re just visually challenged.I feel sorry for you.译例1:你只是眼里容不下美好的事物,我同情你。译例2:你眼睛出了问题,真为你惋惜。

在英语中visually challenge是盲人的委婉说法,这里茱莉用委婉语回击了布莱斯,意指他眼瞎了,译例1太过婉转,起不到反击效果,例2相对来说较为贴切,该句可以改为:你眼睛有问题,真可惜。布莱斯的外公查特知道他把茱莉送的鸡蛋都扔了之后,和他进行了一段对话,劝说布莱斯,其中有一句:One’s character is set at an early age,I’d hate to see you swim out so far you can’t swim back.译1:一旦坏习惯养成,就很难改变了。译2:一个人的品性在少年时就定型了, 我不想看你误入歧途。查特外公是在暗示布莱斯他的做法不妥,要他改过自新,译例1中“习惯”没有表达出走得远就难以回头的意思,例2的翻译更好,但没有表达出坏性格难以改正。综合来说,该句可以译为:人的品性早年间就定型了, 我不想看你误入歧途而难以回头。

外公和布莱斯在小区里散步,他告诉布莱斯茱莉是个很好的女孩,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some in satin,some in gloss.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And when you do,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译例1:有些人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有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之后,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译例2:我们中有的人暗淡无光,有的色泽艳丽,有的光彩照人,但是偶尔你也会遇到色彩斑斓的人。当你真遇到时,会觉得其他人只是浮云而已。

译例2翻译完全按原文翻译,读起来十分令人费解,实际上原句带有暗喻手法,用颜色来比喻人的内在实质,译例1不仅将其中暗含的意思翻译出来,还运用了汉语中的俗语和明喻的手法,译文简洁,翻译得很出色。布莱斯的好友知道茱莉有个智障的叔叔后,竟然嘲笑地说出一句令布莱斯震惊的话: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译例1:有其叔必有其侄女啊,脑残也会遗传。译例2: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句话是一个英语谚语,直译为:苹果落地,离树不远,意为有其父必有其子。译例1按原意稍作改动,并加以解释,例2则用汉语意思相近的谚语进行套译,但在电影中的意思并不是该句的原意,翻译时要稍加改动:真不亏是一家人,脑残代代遗传。这样翻译意思虽达到了,但却失去了原句的形象的效果,但为了做到忠实,还是这样的翻译还是合理的。

三、结语

篇14:古诗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会认“百、尺、声、语”四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百、尺、声、语。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声”字的读音。

2.去掉拼音,检查认读生字。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老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指名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板书:

夜宿山寺

危楼

高百尺

恐惊

天上人

篇15:夜宿山寺朗读

《夜宿山寺》这首诗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认为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说话。

⑸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白话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作品鉴赏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

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相关考辨

这首《夜宿山寺》,一般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在湖北省黄梅县所作,写的是黄梅县蔡山峰顶山的江心寺。但也有不同看法。《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月所刊载的李德书的文章《李白〈上楼诗〉与〈题峰顶寺〉、〈夜宿山寺〉考辨》认为,李白在湖北黄梅县所写的诗是《题峰顶寺》,诗句是: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李白诗歌《夜宿山寺》的内容,应为李白少年诗作《上楼诗》的内容,而《上楼诗》实为李白上绵州越王楼诗。李白中年在蕲州黄梅县所作《题峰顶寺》来源于宋代邵博《邵氏见闻录》、赵德麟《侯鲭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书。

篇16:《夜宿山寺》翻译赏析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 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1、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请分点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诗歌一、四两联虚实结合(1分);第一联从视觉、味觉等角度描述诗人与表兄在夏夜庭院中重逢畅饮所见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2分);第四联设想与表兄离别后将面对的孤舟离别、亲友在桥边搭起青帐饯别的场景。(1分)

2、与表兄久别重逢的愉悦畅快;回忆往昔乡书不达、故交零落的凄凉;想到明朝又要分别的忧愁。(每点1分)

二:

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⑵前人评论此诗“好起结,中本真情,不费斧凿”,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与表兄久别重逢的愉悦畅快;回忆往昔乡书不达、故交零落的凄凉;想到明朝又要分别的忧愁。(每点1分,共3分)

(2)同意。这是一首平易自然的抒情诗,全诗语言亲切自然朴素,朴素中自又有一番真趣。①首联融情于景,虚实结合,“夜合花开”紧扣诗题“夏夜”,令人浑然不觉。花香满庭,透入帘幕。人未出户,已知香气的浓郁。从视觉、嗅觉角度描述诗人与表兄在夏夜庭院中重逢畅饮所见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表现诗人心情愉悦;②颔联写话旧的内容。相互远离,虽曾写过信互道珍重但都没有收到,以至于音问皆绝。今日重逢,可以当面诉说别后的事情了,然而,所发生的事情又使人感到凄凉,不忍心听下去。③颈联谈今昔的变迁。当初分别尚幼的儿女今日皆长大成人,当年的亲友不少已经辞世,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这两句信手拈来,自然妙对,不露斧凿痕迹。④尾联设想与表兄离别后将面对的孤舟离别、亲友在桥边搭起青帐饯别的场景,表达了不尽惜别之情和人生坎坷的感慨。(对语言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句任意一联分析即可,3分,共5分。答不同意酌情给分,不超过3分。)

注释

宿:留宿过夜。

话旧:叙谈过去的事。

夜合花:落叶乔木的花朵。

远书:远方来的书信。

珍重:珍贵。

何曾:不曾。

达:到达。

旧事:往事。

去日:离开的日子。

皆:都。

昔年:过去的年代。

凋零:死去的委婉语。

明朝:明天一早。

别:离别。

愁:忧愁。

酒幔(màn)青:从前酒店门前招客的幌子。

译文

夏日的深夜,小雨轻轻的下着,庭院里的百合花的清香阵阵袭来,我从酣睡中醒来,和兄弟叙起往事,想起离家久远,在纷乱的年代写一份叮咛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寄不到,家中的事情,件件桩桩都够凄凉的,当年离别时的那些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过去的`亲戚大部分已经亡故,明天一早又要孤零零的乘船远离,想起河桥下青色的酒幔,心中不由得一阵忧愁,因为又要在那里与亲人分别饯行。

【赏析】

《夏夜宿表兄话旧》是唐代诗人窦叔向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平易自然的抒情诗。诗的主题是怀旧与惜别,诗中描述诗人与表兄夜晚一起畅聊往事,回忆旧时场景,抒发诗人的亲故久别,老大重逢的感慨之情。

诗从夏夜入题。夜合花在夏季开放,朝开暮合,而入夜香气更浓。表兄的庭院里恰种夜合,芳香满院,正是夏夜物候。借以起兴,也见出诗人心情愉悦。他和表兄久别重逢,痛饮畅叙,自不免一醉方休。此刻,夜深人定,他们却刚从醉中醒来,天还下着细雨,空气湿润,格外凉快。于是他们老哥俩高高兴兴地再作长夜之谈。他们再叙往事,接着醉前的兴致继续聊了起来。

中间二联即话旧。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绪。那纷乱的年代,写一封告嘱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往往寄不到,彼此消息不通,该说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真要说起来,那一件件一桩桩都够凄凉的,教人听不下去,可说的事却又太少了。就说熟人吧。当年离别时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聊可欣慰。但是从前的亲戚朋友却大半去世,健在者不多,令人情伤。这四句,乍一读似乎是话旧只开了头;稍咀嚼,确乎道尽种种往事。亲故重逢的欣喜,人生遭遇的甘苦,都在其中,也在不言中。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说的,也都是容易想到的。

末联归结到话别,其实也是话旧。明天一清早,诗人又将孤零零地乘船离别了。想起那黄河边,桥头下,亲友搭起饯饮的青色幔亭,又要见到当年离别的一幕,真叫人犯愁!相逢重别的新愁,其实是勾起往事的旧愁;明朝饯别的苦酒,怎比今晚欢聚的快酒;所以送别不如不送,是谓“愁见”。这两句结束了话旧,也等于在告别,有不尽惜别之情,有人生坎坷的感慨。从“酒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之间,在欢饮和苦酒之间,这一夜的话旧,也是清醒地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

篇17:《夜宿山寺》翻译赏析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教学,中国古诗词翻译赏析教学

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提出的翻译教学,其基本任务为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自1996年1月翻译测试首次进入CET-4,翻译应势成为高等院校低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旨在成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的翻译教学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却被忽视了,甚至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1。从考试内容的局限、教材内容的不足、教学方法的单一,到学生自身的不重视,能力不足2,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已成为不争事实。然而,一味地究其不足不如探讨改变此种状况具体实施之法3。笔者以开设中国古诗词赏析课时为例,佐证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之翻译教学来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教学进行初步方法论的探索。

1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促进英语学习技能的重要途径

翻译,首先是跨语码的转换。两种语码间的相对等效离不开两种语码语言修养程度的近似等同。这种近似等同虽由于文化差异难以完全达到,但其直接或间接地对原文理解和翻译的正确性有着深刻影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论及母语对翻译的作用曾这样写道:翻译几乎是在无意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从本质上说,翻译应该无异于用母语进行写作。(Eugene.A.Nida,1993:147)当然,这对于翻译者来说已无疑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非具有良好的汉、英双语修养之能人无法企及。在此,我们并非提倡把非专业的大学生以翻译专业的要求塑之,而是想从某种意义上强调,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正如翻译家张培基先生曾经指出:“人们可能认为,汉译英要理解的是母语不会太困难,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汉译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往往不是外语表达能力差,而是汉语水平不高。”(朱曼华,1996)不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单纯依靠英语句法的掌握是没有办法提高翻译质量的。那么,英语课就是英语课,想要将汉语能力提高那应该是中文教学的目标,英语课是否可以达到同样的功能,即在提高汉语能力的同时达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古诗词翻译鉴赏在英语教学中的引入可以为此目的的实现打开一扇窗。

在英译汉实践中,培养汉语素养及其重要。毕竟,语码之间的转换涉及到汉语和英语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如果没有很好的中文功力,就很难把原文用贴切、准确、通顺的中文表达出来。积极帮助、引导和鼓励他们多读一些汉语文学作品,不断提高他们的汉语修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这不是仅仅是语文课的学习才能达到的目标,英语课同样能做到。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开设古诗词翻译鉴赏课就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古诗词翻译鉴赏必先以古诗词鉴赏为先,通过对诗词的了解,对用词用句的琢磨,对效果的主旨体现的学习,都能对文字的敏感度加强;不仅如此,在对比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译作,通过对字词及其用法的讨论,直至最后的“牛刀小试”—自己或小组的尝试性翻译,达到提高语言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提升自我文学素养及促进翻译学科发展的目的。

2 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的难点

大学生毕竟非专业译者,对于作品的鉴赏也肯定不能像翻译评论家们那样一语中的,而是以一种学习的心态来鉴赏古诗词翻译。此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着难点。

以教师在翻译教学中的教法为例来说明翻译教学所面临的窘境。大学英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实施的翻译教学“基本上处在一种无序而随意的状态”(张喜永,2007)。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课文的讲解多集中于语言语法点和词语搭配等,至于译文的提供,仅在于对某些难句或段落。对于所提供译文的完全性与准确性的讨论、鉴赏与再创造实在无从谈起。许多学生也因为手握教参,对于教师提供的译文更是采取可听可不听得状态。于是乎,从教学效果上看,译文的提供成了“多余”的教学环节以致在不少课堂上逐渐淡化角色。

就所教的文理班级,笔者曾作过调查,问及他们对翻译讲解与翻译练习的看法。文科班的同学着重于语言与语言点的学习,而理科班的同学着重于语言交际运用的学习。但大多数同学认为,课后的翻译作业收获不大。原因有三:一是翻译的句子多提供可参考的课内短语与词组,做翻译练习不像做翻译练习,倒像是另一种方式的语言点练习,压根想不到需要用什么翻译技巧,可变性不大,创造性不高;二是测试的翻译题型多从课文相类似的用法上出,只要把答案记住,就算一知半解,考试时候也能马马虎虎过得去;三是教师布置翻译作业,但由于课堂讲评时间不多,就事论事,也没特别提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而上升到理论与技巧的高度。于是乎,作业虽做了,但收获不大。

对以上三种原因,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从第一点上看,可见学生将翻译练习当成一种任务在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并未体会翻译的技巧甚至是翻译的本质,而是当作对语言点的一次练习作业来对待。这就说明需要提高学生对于翻译的正确态度来促进翻译教学的发展。从第二点上看,不少学生在完成翻译练习时,以一种应付式的心理来对待。也正是因此,在做翻译题时总感到不得要领,不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惯用表达。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其在完成翻译测试时“另辟蹊径”,想当然地译。写作练习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也间接地反映学生们对一些应该熟悉的句型和结构掌握得不尽如人意。不仅如此,这种平时学习中的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对于翻译能力的提高也产生了恶性循环。试想,翻译实践(尤其是英译汉)不同于一般的阅读理解,没有对原文作更为准确和透切地理解,如何能恰当地表述。故而,翻译成为他们的难项,翻译能力低下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从第三点上来看,学生是有了解翻译技巧和理论的期待的。只是由于翻译的作业量大,批改需费时,而课堂讲评又不可占时太多,故教师也只能“蜻蜓点水”,不能去条分缕析得讲授一番。

3 古诗词翻译鉴赏的教学重点

对以上提到的翻译教学上的难点,古诗词翻译鉴赏是否能攻克呢?首先让我们来探讨古诗词翻译鉴赏的教学重点该放于何处。

论及诗歌,肯定离不开音韵。确实,中国古诗词也正是因其独有的可吟可诵之特点让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尽折腰;中国古诗词也好,外国诗歌也好,没了音律音韵的赏析,便少了对诗歌领悟的一番乐趣。然而,音韵的掌握是古诗词鉴赏的重中之重的同时,亦是难中之难。在大学英语教学这块,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可根据学生特点,尽量淡化对音韵的专业要求,而寻求一种更深入浅出的教学。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重点原则可有三:

1)音韵音律为诗歌之本,求有所悉即可。何谓有所悉?以元代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为例

【原文】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译文1(翁译)4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little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译文2(节选)5

Withered vines,olden trees,evening crows;

Tiny bridge,flowing brook,hamlet homes;

Ancient road,wind from east,bony horse;

The sun is setting,

Broken man,far from home,roams and roams.

译文3(Schlepp译)6

Tune to"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By Ma Zhiyuan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

Anx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学生需要了解的首先是“曲”,知道其属于可以合乐歌唱的长短句;而其与诗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字数限制而后者有字数限制。其次是了解句式结构的特点,如曲与诗的句式都多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的结构,而很少使用简单句或复合句。再来便是对韵的感受。散曲用韵密,几乎句句押韵,而且一韵到底。正是其韵密及用词口语化的朴素使其易于吟唱。

有所悉即是有所了解。就指定诗词,了解该中国古诗词中基本的用韵用律,了解译者在翻译时的用韵用律,并学习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段,能根据自己诵读时的感受谈对译品语调语音,谈自己对诗词的体会及对译品的喜恶即可。教师可以提供英语诗歌中押韵方式的大体介绍。如上述三译,除译文1外,其余两首皆有较为可循的押韵规律,这些规律的发现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容易发现的。以此为切入,增加对音美的认识和赏析,进而深化译诗三美原则中对“音”的翻译知识的认识。

2)文化渊源为诗歌之脊,求有见地即可

何谓有见地?外语学习者皆知,“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Kramsch,1999:Preface)而翻译教育家王佐良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王佐良,1997:34)从原诗词字句的运用,可知文化渊源;加之译作中字句的使用对比,可知翻译中的理论技巧。同样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老树”的“老”,在三篇译文中,都有不同的译法。译文1的“rugged”,译文2的“olden”与译文3的“old”。根据Collins cobuild词典,rugged的意思是a rugged area of land is uneven and covered with rocks,with few trees or plants;If you describe a man as rugged,you mean that he has strong masculine features;if you describe someone's character as rugged,you mean that they are strong and determined,and have the ability to cope with difficult situations;a rugged piece of equipment is strong and is designed to last a long time,even if it is treated roughly.由以上4项定义,我们可以发现,rugged用来形容人的时候表示结实,意志坚强等意象。但此意象与原曲中提供的古老苍茫的昏黄意象不协调。Olden一词,Collins cobuild给出的定义是a period in the past,经常被用于in the olden days或者in olden days来表示in the past.此外,从词典中给出的例子可见,这种表达是比较书面的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书面语。这与原曲口语化表达的风格不相符。而Old一词无论在意义或是风格上都是较为符合原曲特点的翻译。

有见地并不是指要有对文化渊源的了如指掌进而能侃侃而谈,而是对于在浩瀚的文化大海中能淘出可供寻味,可供参考,可供学习的知识。这种见地不同于普通语法书或者是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众所周知,而是通过各种众所周知的材料得到通过自己大浪淘沙淘出的属于自己的知识。通过究字查句的对比,在学习如何做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明白字后面更多的意义的同时,也了解不同文化下不同字词有不同的背景,增强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3)鉴赏能力为诗歌之源,求有悟即可

何谓有所悟?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悟句,如“流水”为“流动的水”,是一个“定语+中心语”的结构。译文1“a sparkling stream”与译文2“flowing brook”都是较为形式对应的译法;译文3“stream running”为“中心语+定语”的结构。这两种结构哪种较为符合形式美呢?如果学生可以将平时学习的V-ing结构作定语时的知识并增加诗歌中经常前置的内容,便能让他们有所领悟。除悟句,悟音,悟意皆是使鉴赏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有所悟并不是要求学生领悟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世之语,而是期望学生即通过集体阅读、小组讨论和自我吸收消化,得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原创的想法,但即便是有参考的意见,不管这看法是否高深是否到位,教师或以接受或以开放的给与肯定。

其四,鼓励创作新品为诗歌翻译鉴赏教学重中之重。前三点原则从诵-读-悟不同层面但同一主体对大学古诗鉴赏做出基本要求,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对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国文程度提高及翻译能力精进都有着重要作用,而鼓励学生创作出自己的译品并让更多地人欣赏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既提供熟悉的古诗词及不同的译文可使学生将看翻译与做翻译融合一体,体会翻译技巧,提高体现创造性;在对比翻译鉴赏中学习实践中可运用的语言点和知识点,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应付心理,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又满足了学生了解翻译的期望值,进而克服了翻译教学中前述难点。

4 古诗词翻译鉴赏提高外语综合能力的可行性

难点虽有攻破的可能,但大学生通过古诗词翻译鉴赏来提高外语综合能力是否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可由以下几点来尝试论证其可行性。

首先,教学大纲对“译”的能力要求是方向性指导。新的《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里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显然包括听、说、读、写、译这5个能力(《课程要求》中对这5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量化要求)。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认真执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全面发展的要求,把翻译教学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其与其它四项基本技能同时发展,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更优秀的跨世纪人才。“译”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体现,而这种体现必然或多或少引起学生注意。

其次,教学活动日趋多元化是内驱动力。从教学方法来看,大多数的大学英语教师只是简单地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中出现的难句,或用课文中所学的单词、短语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汉译英。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听说领先,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语法翻译教学法转变为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重视的语言的信息量及口语交际训练,忽视了传统教学法中语法分析的教学地位,忽视了翻译在考查理解程度方面的合理应用。为了解决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差问题,重视翻译教学必然是另一个可寻求的有效途径。

最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化是催化剂。随着中国在国际间的交流的频繁,社会对既懂外语又掌握某个或几个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的需求增。在很大程度上,多重性专业性的翻译人才并不能靠有专业局限的外语系来满足,而要靠各类院校来培养。而现实是,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中总是要自觉地进行英汉之间的对比,借助汉语思维进行英语表达。对于大多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外语最终的落脚主要还是外译汉,汉译外。

5 古诗词翻译教学的主客观条件

此上述三点皆可称得上外部客观条件允许了此可行性的出现,那我们现有的学生是否具备了实施翻译教学的主观条件呢?

孔玉华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一文中就学校近几届学生考试试卷与平时作业中分析学生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语感,不能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最佳词义,只能用自己所掌握的词义生搬硬套,造成译文不准确,甚至出现谬误;不能把握语句、语篇的结构,语法概念模糊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没有语境认识,不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原文;死译、硬译造成汉语译文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猜词能力差,不能根据上下文正确判断生词,胡乱猜乱译,造成错误的译文;其它方面的错误,如,汉语错别字,语序颠倒,漏译,添词,以及标点符号等。”(孔玉华;2007)如果说这是学生在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可想而知,在翻译学习能力上就会出现种种障碍,造成想译但不能译的结果。这不就不能对大学生实施古诗词翻译鉴赏了吗?毕竟连基本翻译都没有能够完成,何德何能达到鉴赏的高度?

笔者认为,这些存在的问题不仅不会变成无法进行古诗词翻译鉴赏的阻碍,反而能成为古诗词翻译鉴赏需要紧紧围绕的重点并最后攻克的目标。如果说,初中生不能进行翻译鉴赏,那是小瞧了他们的。毕竟他们学习的鉴赏不是高中生的鉴赏,不是大学生的鉴赏,更不是专家们的鉴赏,而是在理解能力范围内提高自我认识和素质修养。为何以初中生为例?因为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要求就应该以此为参照。比起小学生的诵读,初中生要求要理解全诗,要掌握必要的词句,要初步领会作者用词造词的用意,要有自己的读后感,要有自己的初步尝试性写作。而大学生在基本的文学知识及惯用的文学鉴赏下,用不熟悉的语言来对比鉴赏之前,必不可少的功课便是此类基本功。而孔先生提到的种种问题,都是基础不牢靠所致。于是,回归基础未尝不可行。此外,正如胡春洞先生所说,“在许多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首要或唯一教学目的情况下,语法翻译法这种仅能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常常被当作最佳方法。因此,在师资和教学设备较差、班级规模大、教师工作量较大或积极性较差的条件下,语法翻译法往往受到青睐。”(胡春洞,1990)

6 教师实施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如果说,从主客观方面都具有可行性,那教师在古诗词翻译鉴赏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在此提供五点不成熟意见仅供参考。

1)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融于阅读教学之中,进行点式翻译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尽管已知原文大意,但准确地译其内涵,并非易事。正是由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正确理解率达70%)使部分学生不求甚解,对难句、关键句或难度较大的段落的内涵有时不甚了了。在古诗词翻译鉴赏课时中,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尽量达100%,即要求学生尽可能加深对原文理解,通过诵———读———悟———作,达到完全吸收消化的程度。

2)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应以理解准确为主,表达通顺为辅。对翻译而言,理解与表达同等重要。表达水平直接反映对原文理解的程度和翻译的质量。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表达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基本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即是成功的,在语言形式上(主要是修辞层面上)要求不能太高。学生翻译的作品以欣赏为主,避免过多的批评指正。

3)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可结合课程实际给予选材,以作业与组讨论为主。对鉴赏材料的选择,可以依据课程话题设置,或以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话题选择;不管如何,至少要为学生准备三篇译文。作业可安排学生对作者与译者的相关情况,写诗与译诗风格的相关情况、对涉及到的相关翻译技巧等要求学生作一初步资料收集。课堂上可安排1课时给学生小组讨论,而另1课时给大家分享。再以小组报告或小组作品创作比赛等形式作教学评估。

4)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要将排除学生为难情绪,培养学习兴趣为主。教师在开始上述第三点建议前开设1或2课时,列举若干篇古诗词英、汉对照的范文,边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精彩优雅的译笔,边做些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尤其是要让他们看一看其中的一些长难句和不同于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地方是如何处理的,从而打消他们的畏难情结合所授技巧做针对性的讲评;也可将不错的译作做成文档,让学生下载后安排1课时进行讨论赏析。读周边同学的译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更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趣味性。

7 结束语

上一篇:武装保卫科科长先进事迹下一篇: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