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2024-04-19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共13篇)

篇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诗词大全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释】 ①禅房:僧侣的住房。

②万籁:各种声响。【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赏析】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篇2: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2、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万籁俱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9、D

10、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1、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2、A

13、“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14、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篇3:《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意解读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题壁的传统

唐代以后,题诗已经成为一种诗人惯于使用的写作方式。从唐初开始,题壁就形成风气。题诗的墙壁,主要是禅寺壁、邮亭壁、楼壁等。诗人姚合有诗云:“棋罢嫌无敌,诗成贵在前。明朝题壁上,谁得众人传。”诗人王绩“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的名句,就是题在酒楼壁上的。题壁诗至唐而盛极,几乎到了无人不题,无处不题的状况。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题壁诗。盛唐如王维、崔颢、王昌龄、李白、杜甫、高适等都有题壁诗,常建也是题壁诗的钟情者,《题破山寺后禅院》更是题壁诗中的翘楚。古今各种唐诗选本,大多录入此诗。远者如唐人殷璠的《河岳英灵集》,近者如清人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殷璠的《河岳英灵集》甚至把他列在李白之前,居诗人之首,称其“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这首诗家喻户晓、饱受好评,唐诗的题壁功不可没。加之齐梁古刹破山寺(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的名胜效应,这首诗作更是名声大震。当然,这首诗广为流传更有其诗歌本身的语言魅力与禅意精神。

二、禅境的营造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营造了幽静美妙的禅境。“古寺”即破山寺,是古老的佛家禅院。“高林”既是破山寺古木参天的实景刻画,又是佛家僧徒聚集的处所“丛林”的隐喻,诗人常建称颂佛家禅院的虔诚之心跃然纸上。“古寺”由来已久,“高林”环境阔大,古寺身处高林,高林掩映古寺,是空间上相互指代,一起突出了禅院的优雅与宁静。“清晨”与“初日”则在时间上互为因果,有清晨才有初日,有初日意味着清晨。“古寺”“高林”“清晨”“初日”这四个意象时空并驭,共同营造了清幽的禅境:旭日初升,光照古木,古寺掩映,心旷神怡。在这样的时空场域中,诗人才能进入参禅悟道的阿兰若处。

“古寺”是道的象征,道在清晨的光亮中得以显明。“高林”神秘幽深。“清晨”和“初日”都有明亮之意,象征着佛法的智慧之光,启蒙众生和诗人自己。“清晨”和“初日”是轻柔的、年轻的、敞亮的,而“古寺”和“高林”则是庄严的、年老的、有深度的。时光流逝,浮华褪去,古寺常新,佛法常在。至此,禅境的营造才得以完成。

三、禅意的流露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清幽的禅境上更进了一步。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缤纷。诗人站在后禅院前,举目望去是曲折的竹径,禅房在葱郁的花木掩映下,半遮半掩,幽深异常。我们借用摄影中“景深”的概念,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精心布局的景物。从后禅院到竹径再到禅房,景物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这种层次感增添了环境的幽深和幽静美,使得禅房显得高深神秘。禅房,是佛家修行的地方。诗人想去这花木扶疏的“禅房”,必然要经过“曲径”。现实的到达很容易,但心境的弥合很困难。《四十二章经佛说》云:“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我们不要忘了诗人常建曾是一个进士及第,以修齐治平为己任的儒家学子。对于他而言,想入此“不二法门”,“曲径”自然要走,难度可想而知。弯曲小径既是园林的视觉美学,又象征了修行之路的漫长,极似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同学佛之人,一方面希求从佛法中探求人生之路向,又常常因为修行之艰,智慧之浅,不能洞彻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只有克服万千艰难,才能最终证得菩提。“幽处”这个词一方面印证了曲径,因为径是曲的,所以不能一眼见之,非曲则不能幽。然而,幽处的安静和舒适又消解了之前“曲径”的艰难和迷茫,欲达幽处,必经曲径。这可以解释后世诗歌流传中,曲径取代竹径之原因。“禅房花木深”从表至隐可以有三种解读:一、禅房恰好在花木茂盛之处;二、禅房周围的花木长得茂盛,隐喻栽在“道”里的生命丰盈充沛;三、把“花木”看作“世界”的代名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禅就在世界的深处。“花木深”一方面进一步刻画了绿树掩映中寺院的幽静之美,另一方面又象征着探索宇宙与人生深处之真理的欣喜。

如果说诗人站在破山寺前是渐入禅境的话,那么此时在幽深的后禅院,在唱经礼佛的禅房旁,心里的禅意就自然流露出来。

四、禅心的参透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从神秘幽深的禅房,转向了更具意味的自然风光: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初日挂梢,古木参天,山光使得诗人心情愉悦。诗人也觉得鸟儿在枝头心情愉悦。人心,指尘世之心。尘世之心就是儒家常说的出仕。潭影,水中的倒影,是虚像。佛家讲“四大皆空”,尘世的庸碌是虚幻的象征。眼前禅房、寺塔、空心亭的倒影使得这位儒家子弟瞬间顿悟:佛门即是空门,空门禅悦即是摆脱名利之心。除去这些尘世的烦恼,人就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山光”和“潭影”打开了另一个不同的空间,从曲幽深处的禅房到自然的山光水色,飞鸟行人,从山之内转向山之外,空间倏忽从小到大,深深的隐秘变为明亮的光影,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山光悦鸟性”写天,“潭影空人心”写地,天地之间,无论是鸟还是人,都喜乐空灵,去机心而守拙,这是诗人所参的话头。这一句先从远处高处找寻,最后得到的东西在心中。无论鸟还是人,有情众生都在明灭不定的无常世界;而修行者则只要内心获得宁静,如潭水般寂然不动,则智慧自然显现,勘破众生无常中的空性。“潭影空人心”,“潭影”是清澈的、澄明的、平静的,故能反照如镜,使人脱去世俗纷扰,觉察自己内心的真实。这一联同时与首联的“清晨”和“初日”互为隐喻,智慧之光照破黑暗,真理敞开,在山光下,诗人感到鸟自由自在的快乐。就如庄子知鱼之乐一样,这里“鸟性”和下句“人心”互为隐喻,是主客对立的消除,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观照,同时也暗合佛法中众生一体的慈悲和智慧。人与鸟本无差别,诗人不是把鸟当作观赏的对象,所以说鸟的自由快乐即是诗人的自由快乐。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时的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

五、禅味的回响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籁,指一切声响。此时并非都寂然无声,还有鸟叫和钟鸣,这显然是以动衬静的效果,极似“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钟磬音”象征佛法的声音,只有心极静方能听到。此时的诗人已经进入禅境,流露禅意,参透禅心。这钟磬音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诗人心中禅味的回响,是从禅房到山水到“万籁”到更广阔世界的隐喻:万法归一,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也是全诗的中心。诗人领略这空门忘情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怀,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我们透过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发现了这位儒者的真实内心和禅意精神。常建一生潦倒不得志,看破红尘,此诗顺应了他的解脱之志和求道之心。宋代书法家米芾曾手书此诗。欧阳修则说:“吾尝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竟不可得,始知造意者难为工也。”(尤袤《全唐诗话》)这既是世俗的认可,也是禅意的回响。在喧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建的诗句和他的禅意精神。

参考文献:

[1]吴承学《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2]殷璠《河岳英灵集二卷》卷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3]倪其心《<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4]钱翰 方建煌《禅音的回响—细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文化与诗学》,2002年。

[5]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09年版。

篇4:《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常建

(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

(3)颔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认为“欲效其语而久不可得”,你认为这两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在取景摄物上有何妙处?

篇5:《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阅读答案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 。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篇6: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

竹林半掩着铺满石子的小路,通向幽深处。我的脚踩在石子上,应合着鸟鸣咯吱咯吱响。阳光透过了禅房前后那繁茂又缤纷的花木,被打散成点点白色和淡黄,暗红的光斑,落到了我的肩膀上,仿佛一些高深的佛法文字。

山光明媚,使得飞禽欢悦的上下旋转飞翔。潭水清澈的能看清水底的白色石子和半透明的鱼卵,仿佛洗净了我来自红尘的神智、心灵,甚至气息。

篇7: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平。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二句似乎写得闲雅洒脱,良辰美景自得其乐,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个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凉意境。“莫道”是突兀而来,三个句子三个层次,不消魂承上逆转,引出下句“西风”,使重阳佳节带上萧索的凄凉;最后推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是重阳“愁”的归结。“瘦”是全词词眼,主题所在。全词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离别之苦。

三、参考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谏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贤任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别云间》

抗清斗争已经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敌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沦陷,双眼热泪不断,天地辽阔,可何处能诉说心中的悲愤!毁家纾难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铁蹄下的父老乡亲。待到魂魄归来故土的那一天,重举抗清的大旗与敌人决一死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上苍。(又)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驾风前去,又怕琼楼玉宇的极高处,(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况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间(痛快)呢!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不应有什么怨恨,(但它)为什么总是赶在(我)离别亲人的时候露着圆脸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以圆满。只求亲人平安,千万里之外共赏此美月吧。

《醉花阴》

漫长的白天难以挨过,铜香炉里的香料逐渐燃尽。重阳佳节又到了,碧纱橱中夜半时,玉枕冰凉透骨。傍晚在东篱下饮酒赏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无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风吹卷竹帘,赏花人比菊花还显得单薄清瘦。

四、诗词简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篇8:《题破山寺后禅院》扩写

清晨,我漫步到虞山的北边。

走到山角下,抬头望去,只见刚升起的旭日将金色的光辉洒向寺院,射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我沿着石阶走入寺院。忽然,竹林后出现了一条蜿蜒幽深的小路,一阵风吹来,竹子微微晃动,竹叶翩翩起舞。沿着小路,来到了一个花木掩映着的禅房。

草木繁茂,清香扑鼻,香气馥郁,幽静迷人,这些词,似乎都是专门形容它的。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翠竹幽林沐浴在金光四溢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鸟儿忽然婉转的啼叫起来,在青山绿叶的光彩中欢声歌唱,歌声时而快时而缓,时而好似涓涓溪流,时而好似滚滚波涛。

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清潭照影,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让人涤除尘念,心境空灵。一瞬间,世上一切的声音在都变得沉寂了,大自然似乎也变得宁静起来,没有一点声音,只听见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延伸……,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我抬头向天空望去,只见那钟磬之音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篇9: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

沿着布满苔藓的石阶,我缓缓走进寺院,每座寺仿佛都没有睡醒的样子,在薄雾中显得格外寂静。初升的太阳略带羞涩,一片高高的山林将阳光稀稀落落的筛下,残缺的洒了一地。这么金色的光辉把寺院照的绚丽明亮,将山林变得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来不及回味刚刚的美丽,眼前便出现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两旁繁密的草木将小道遮掩着,阵阵微风拂过,树叶翩翩作舞,深幽的小径在枝叶婆娑中蜿蜒着数十米。这时,身上的凉意已全部褪去,我沿着小路一直走,来到了尽头的一座古老的禅房,房檐上爬满花草,周围布满了草丛,眼前的景象令人心驰向往。

大地,房屋,树木都沐浴在这温暖的日光下,鸟儿在树叶“沙沙”的伴奏中卖弄起歌喉,如一股叮咚的泉水流过心间,余音绕梁之际,使人心旷神怡。走到房屋后面,一湖潭水深深地清澈了我的眸子,倏忽间,我的心被一池碧水填满了,又时不时泛起阵阵涟漪。而心中的杂念也被潭水冲洗的一干二净,只剩下对自然无限的爱与向往。

篇10:题破山寺后禅院作文

风和日丽的早上,我梳洗完毕,穿带整齐,来到虞山北边的破山寺。这座寺庙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有许多得道的高僧在这里修行。我对它慕名已久,今天正好有时间,于是来这里参观一下。我走到山角下,抬头望去,只见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我沿着石阶走入寺院,沿着弯曲幽深的小路向后禅院走去。到了后禅院我不觉心神一爽,看到花木繁茂清香扑鼻,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景色幽静迷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让人涤除尘念,心境空灵。世上一切的声音在都变得寂静了,只有那清脆悦耳的钟鼓之声有节奏的响着,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这景色使我如痴如醉,仿佛到了仙境一般。

篇11: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篇12:题破山寺后禅院作文

绿的鲜艳、绿的明亮、绿的刺眼,太阳冉冉升起,照射在大地上,但那第一缕光照在了竹林上,是那竹子更加美丽耀眼,又婉如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阳光下歌舞。

那曲折、蜿蜒的里间小路,仿佛没有了尽头,只能说哪一头是一个寂静、安详、修身养性的地方。僧人们休息的房间隐藏在花丛中,使禅房格外清香、诱人,在远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那芳香的气味,就能感觉到那美丽的禅房。

那美丽的山水仿佛与鸟的性格相通,引来了一大群的鸟来栖息、光顾,鸟儿也在这如画的山水般繁衍,也让下一代感受到美丽的景致是什么概念。潭水映出我的影子,使我那暴躁的脾气得以净化、安宁,也是我超脱了尘世的烦恼。

篇13:《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精选及答案】文章《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精选及答案出自www.cnrencai.com/article/1404958532393.html,请保留此链接!。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参考答案】

1、深幽寂静宁静、空灵

2、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9、D

10、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1、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2、A

13、“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14、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上一篇:银行中层年终述职报告下一篇:第一次领读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