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技术与数字技术

2024-05-06

空间技术与数字技术(共9篇)

篇1:空间技术与数字技术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Spatial-Informatics & Digitalized Technology(SDT)

一、专业简介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各行业数字工程的实现,如:数字国防、数字政府、数字国土、数字规划、数字电力、数字水利、数字公安、数字交通、数字农业等。

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和空间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知识基础,能运用数字工程技术对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复合型空间信息产业、技术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城市信息管理、航空航天、交通、铁道、国防、公安、旅游、国土资源、海洋、建筑、金融、冶金、水利、电力、石油、煤炭、农业、测绘等)、政府机关、各类高新技术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各类数字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或教学科研工作。

二、学制与学分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修满155个学分

三、课程设置

主要专业课程

数字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空间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算法及应用,项目工程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空间信息导论,通讯技术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技术基础,C语言,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网络信息与安全,虚拟现实与仿真,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IT经济学等

篇2:空间技术与数字技术

——技术更新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姓名 学号 院系

从1985年电影诞生算起,百年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换言之,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促成了电影艺术的重大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第二次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这两次变革并未在电影产业化上产生太大影响,其影响是针对于电影艺术的。

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使得电影真正成为视听综合艺术,促成了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的诞生,也预示了默片时代的终结。但是这一次变革也引发了反对的声音,当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默片大师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以及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20世纪30年代,尽管电影在世界各国已经相当普及,而且这门新兴艺术已经引起一批欧洲先锋派艺术家的兴趣与重视,但在当时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的再现现实,鲁道夫·阿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紧紧抓住电影影像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论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差别来进行电影独特的艺术创造。阿恩海姆在其著作《电影作为艺术》里对无声电影和黑白电影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并对无声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于无声电影的理论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认为无声电影艺术上的优点是由其技术上的缺点所造成的,从而完全拒绝和排斥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但这些反对的声音并未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即使是默片大师卓别林,也在1940年推出其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在美国诞生色彩造型成为电影又一个强有力的表现手段,似的银幕上的世界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一样多姿多彩、五彩缤纷,大大增加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阿恩海姆反对一切可以使电影更加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技术进步,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认为如此可以保持电影的艺术地位,以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绝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也完全可以避免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电影艺术美学特性中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离不开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同样也离不开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带来了电影留声机和彩色电影胶片,从而引发的这两次电影产业的变革与第三次相比只是序曲,环境音响和对白带给电影的影响增加了电影反映现实的逼真性,真正影响到电影产业化的,还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如果从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1977年首先将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作的特技效果成功运用到《星球大战》中算起,这场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目前正在进行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与美学观念,为电影产业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以极其逼真的技术手段和虚拟现实的表现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电影产业的魅力与生命力。

从《侏罗纪公园》里栩栩如生的恐龙健步飞跑到《真实的谎言》中庞大的战斗机在摩天大楼之间横冲直撞,再到《泰坦尼克号》中巨轮倾覆在冰冷的海面上,这些震撼场面无不归功于数字技术,特别是2004年获得奥斯卡11项大奖的《指环王:王者归来》,更是用数字技术创造出了无法复制的效果。“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制作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保住了电影产业。早在20世纪下半夜,由于电视业和录像业的迅猛发展,许多人宁可在家里看电视或录像,而不愿到影院去,这造成了电影票房的萎缩。正是高科技技术的更新与运用拯救了电影产业。技术更新带来的震撼效果,只有在影院中才能深刻体会。

“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既涉及技术层面,也涉及艺术层面;既涉及发行制作,也涉及特技效果;既涉及电影本体,也涉及虚拟现实;既涉及电影创作,也涉及电影美学。” ②总体看来,数字技术的更新与运用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方式;同时,数字技术创造出电影的虚拟影像,创造出极具视听冲击力的影片;数字技术还带来了影视艺术的普及与融合。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是多方位和多领域的,除了影片的制作外,数字技术对影片的传播方式、发行渠道、接收方式,乃至美学观念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代电影产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还在继续,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带给电影产业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

注释:

①《数字化电影制片》 【美】托马斯.A.奥汉年

迈克尔.E.菲利浦斯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②《影视美学》 【中】彭吉象

篇3:空间技术与数字技术

关键词:智能手机,广告,媒介

一、手机广告的概念

早期, 手机广告多以短信的形式出现, 因而早期的大多数研究论文中手机广告也叫做“短信广告”或者“手机短信广告”。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 手机广告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WAP (最初的手机网络, 同样是基于GSM网络) 、彩信、IVR (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互动式语音应答) 、品牌植入式java游戏等都可以成为手机广告的载体。目前对于“手机广告”的定义还不统一, 比如手机广告、无线互联网广告、移动广告、无线网络广告等都是表示同一个概念。随着手机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网络广告包含手机广告。但这些概念的核心都是一致的——以手机为平台发布。

综上, 可将手机广告 (Mobile Advertising) 简单的定义为:通过移动互联网, 手机内置应用或手机本身作为广告传播载体而传播的广告形式。

二、早期的手机广告形式——以短信为主

20世纪90年代, 手机以“大哥大”的形式进入中国, 早期基于模拟信号通讯的手机不具备承载广告的能力, 一直到GSM网络的引入, 这项基于数字化通信技术的手机网络, 为广告进入手机平台开创了条件。1992年, 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 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 会成为日后最普遍也是沿用至今的最基本的广告形式——短信广告。

手机短信广告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低成本、大规模、分众化, 以及具备一定交互性。

第一, 低成本。短信广告的发布费用非常低廉, 与传统媒体动辄上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广告费用相比, 短信广告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通过短信平台提交短信广告, 比直接用手机发信息更便宜, 大大降低了广告主的广告发布成本。

第二, 大规模。先从受众的数量上来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 2014年, 全国电话用户净增3942.6万户, 总数达到15.36亿户, 增长2.6%, 海量的用户数量奠定了手机广告的坚实基础。其次, 从受众的质量上来说, 拥有手机的人都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也就是说, 手机广告受众的经济水平要高于其他传统大众传媒受众的经济水平。最后, 从手机广告传播范围来说, 其范围十分广泛, 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手机就能接收到手机广告, 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

第三, 分众化。运营商可以根据手机开户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精确的受众分类, 尽管存在一定的用户隐私问题, 但这对于广告的精确投放提供了数据基础, 以往一直困扰广告主的问题“广告费浪费了一半, 但不知道浪费在哪一半”在精确的分众化基础上得到了一定解决。

第四, 交互性。用户可以通过发短信进行互动, 如在《超级女声》节目中流行的短信投票, 便是短信广告交互性的一个典型体现。

三、智能手机时代:大放异彩的多媒体广告

2007年, 苹果公司发布的i Phone手机可以看作是这场技术革命的里程碑, i Phone不仅支持3G网络, 也拥有苹果自家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i OS, 以及革命性的电容式多点触摸屏, i Phone的发布为后来的智能手机, 无论是外观还是功能都设立了标杆, 从初代i Phone到现在, 智能手机的发展基本遵循着初代i Phone的模式。技术上巨大的更新给广告带来了更加自由的表现形态, 在智能手机时代, 手机广告的表现形式纷繁多样。

(一) 基于手机App的广告

手机App中的广告形式本身就极为多样, 通常的苹果i AD和Android的admob都是通过banner的形式展示广告, 用户点击后进行消费。App内的banner广告十分灵活, 它可以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 判断用户需求, 然后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比如用户最近通过手机浏览过关于洗衣机的信息, App广告便可将相关的广告信息推荐给用户。当然它的形式并不局限于banner, 而是有着非常灵活的形式, 如进入App后的欢迎界面后, App主页的幻灯片都可以作为广告的表现形式。这类广告不仅具有丰富的富媒体特性, 且具备很强的交互性。有些手机应用完全就是为宣传而开发的, 如依照某电影背景而制作的手机游戏。

(二) 手机二维码广告

当前, 无论是在餐厅就餐还是在商场购物或出门散步, 随处可见一块块黑色的正方形马赛克图案, 店员或者户外的广告牌上都会提示你描该图案, 这就是如今应用广泛的二维码广告。二维码广告是将二维码技术与广告行业成功“嫁接”的产物。在二维码广告中, 二维码承担着“移动互联网入口”广告的接收, 从以往传统广告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识读, 用户主动接收信息, 即主动“Pull”出广告信息, 而非被“Push”地被动接收。二维码广告在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发展势头绝对强劲。

(三) LBS广告

位置的服务, 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 (如GSM网、CDMA网) 或外部定位方式 (如GPS) 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 (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 ,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 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携带LBS功能的手机可以实时为广告主提供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 从而依靠用户地理位置信息来精准地投放广告, 如用户可以通过LBS搜索附近的商家。在LBS移动广告中又可分为:

位置感知广告:位置感知广告通过使用实时动态的位置信息, 基于用户离目标地点的距离来投放特定或动态的信息给用户。

地理围栏广告:广告主可以通过用户离目标地点的距离来定向这些群体, 如定向那些离线下实体店1000米以内的用户。

位置受众数据定向:广告主可以利用匿名的第三方线下数据来定向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活动的用户, 这些数据可以是用户在线下的购买数据、人物特征、心理偏好等。

场所定位:广告主可以基于位置和时间的受众细分来定位这些客户。

(四) NFC近场通讯广告

NFC即近场通讯功能, 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 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 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这项技术嵌入手机可以使手机与其他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点对点数据传输。打开NFC功能后, 用户的手机靠近NFC通讯点就可以在手机上接收NFC通讯点发送的信息, 这项功能现在已经作为一项新的广告形式应用于广告领域。比如日本一家公司在某些地铁线上推出的Feli Ca NFC广告。使用手机“刷卡”的形式来接收广告, Feli Ca公司的想法是, 通过手机NFC功能, 将广告更多的多媒体功能加载到手机上, 让户外平面广告变得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D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12-16/6880261.shtml, 2014-12-16.

[2]李南.试论手机短信广告[J].新闻窗, 2011 (1) :114-115.

[3]张治江, 张海天.3G手机广告形式探究[J].广告大观 (综合版) , 2009 (007) :132-133.

[4]山彤彤.二维码广告的发展前景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14 (3) :87-90.

[5]贾换换.广告营销新主张——二维码广告[J].新闻世界, 2013 (11) :128-130.

[6]张梅华.WAP手机广告研究[J].时代人物, 2008 (10) :143-144.

[7]叶志飞.试析我国手机广告的传播特征和发展现状[J].商情, 2012 (22) :116.

篇4:数字技术与大脑进化

数字技术对大脑的影响

数字技术其实是首先影响大脑,然后才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美国的调查为例,现在以休闲娱乐为目的而阅读的青少年人数比上一代少多了。哈佛大学的托马斯·帕特森教授等人发现,自1928年以来,在18~34岁的人群中,阅读文学作品的人数已下降了28%。而且,如今在18~34岁的人群中,只有16%的人看报纸,但在36岁及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数字为35%。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美国人平均每天看电视或电影的时间接近3小时,远远超过了花在休闲和体育运动上的时间。但是,因特网的发展比起电视更能影响人们,而且成为取代电视刺激大脑的首要刺激源。在美国,每10个家庭已有7个连上了因特网。娱乐、政治讨论乃至社会变革,以及与朋友和同事们的交流无不依赖因特网和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这种无孔不入的渗透必然会影响大脑,其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就不利的方面而言,大脑可能正在失去基本的社交能力,比如失去察颜观色的能力。在过去传统的交谈中,人们是面对面的,双方都会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或把握对方一个微妙手势所包含的情感内涵。但是,成天只在键盘上与他人交往,就有可能让人们丧失大脑这种察颜观色的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每在电脑前度过一小时,用传统方式与他人的交流就减少近30分钟。这就让科学家担心,随着控制人类交流的神经回路的退化,人们的社交技巧将变得笨拙不堪,我们会经常曲解,甚至会忽略微妙的非语言信息。如果大脑的社交能力进一步退化,10年后的一个国际首脑会议可能会受到影响。那时,一个被误解的表情或手势就可能造成军事冲突的升级,但也可能达成和平的协议。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数字化对人类大脑的影响其实更多的是正面的,使我们的大脑变得更为聪明,智商更高,甚至会改变人类对自己智商的定义。大脑神经回路时刻都在回应着感觉刺激,人们在电脑上进行网页浏览、收发电子邮件、开视频会议、即时通信和网上购物等,无一不在刺激大脑。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刺激加速了大脑的反应。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发现,数字技术的刺激可以使计算机高手的大脑特定区域刺激更为稳定,如大脑颞叶内侧;而从未接触过电脑的新手每天只用一小时在网上浏览,结果在使用计算机5天后,大脑的同一区域也会同样敏感起来。所以,研究人员认为年轻人的神经回路有更高的可塑性,而且如果每天花七八个小时在网上时,他们的大脑反应将更为迅捷,智商会更高。

尽管一天有七八个小时或更多时间沉迷于网络可能造成更深的社交孤独感,但这会提高我们目前所定义的智商。新西兰联合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保罗·科尔尼的研究表明,一些电脑游戏实际上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和多项任务技能。每星期玩游戏48个小时的志愿者的多项任务技能比以前提高了2.5倍。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证明,视频游戏还能改善周边视觉,而且网络还使心智反应的时间加快了,大脑执行许多任务时更有效了。因此,未来人们会对智商重新定义。

数字土著与数字移民

数字技术影响大脑同样是以神经回路为生理基础的。人的大脑重约1.36千克,约有1000亿个细胞。大脑皮质(灰质)是大脑的中心,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神经细胞(神经元),每个神经细胞都有延伸的电缆,即轴突,后者构成大脑内部的白质,并且与大脑中无以计数的树突相连,轴突与树突相连的地方就是突触。通过无数的突轴,大脑细胞形成了相互沟通的无数节点和回路。实际上网络就是人的大脑神经回路的现实翻版。这些神经回路形成了大脑皮质(灰质)和白质记忆、思考、推理、感觉的基础,并指挥着人的行为。

数字技术使得人的大脑在进一步进化,而进化的本质是由原始的状态演化到特化或高级的状态。当然,在数字技术导致人的大脑进化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的代沟,实际上就是“脑沟”。美国神经学家盖瑞·斯莫尔的著作《大脑革命》把从小接触数字技术的年轻一代称为“数字土著”,而把只在成年后才接触计算机和网络的人称为“数字移民”,他们之前接触的技术最多只有收音机、电话和电视。

显然,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对数字技术的感受和适应是不一样的,本质上就是大脑的适应程度,所以存在脑沟。例如,你有一个10几岁的女儿,她一边用新iPod练习上传,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即时通信,一边打手机,一边复习功课。她的大脑将产生神经递质,形成新的树突和轴突,以适应更高级的形态。她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响应环境的刺激并发生变化。最终,这种进化性的改变将影响今后几代人。

同样,数字技术也轻而易举地改变了数字土著认识世界的方式。一名14岁的女孩可以敲击键盘,同时与10多名同学聊天,并在几秒钟之内就知道谁和谁闹僵了。这并不需要打上10个电话,或者说,“我得等明天上学时亲自与他们聊聊才知道”。

这样的大脑适应和进化对于数字土著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他们很快就会改变人的大脑回路的重新分布线路和恢复一些正在减少的神经通路。而新的技术性回路使人的大脑具有了特殊的潜力,例如平均智商提高,一心多用并且还不出错的能力也得到改善。对于数字土著来说,这等于是一种新的大脑进化。

对于数字移民来说,他们的大脑最终也能适应数字技术的变化,但与数字土著相比,只能算是改善。例如,现在的青少年更愿意在同一时间做多样的事情。2006年,美国一项调查发现,84%的青少年在做家庭作业时也在听音乐,47%的人同时在看电视,还有21%的人同时在做3件或更多的事。

但是,对于大多数数字移民来说,让大脑同时做多项工作是极不適应的,而且效率极低。因为他们在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大脑和行为已经接受并适应了一心不能二用的模式,他们大脑的神经回路没有接受过这种同时做二项以上工作的训练和适应。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代斯大学的帕特丽夏·腾发现,婴儿潮(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多项任务同时竞争的不利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当背景噪音搞得人们心烦意乱时,他们很难理解那些叽哩哇啦的讲话。但是,如果让数字移民只专注一项任务时,他们

的大脑会表现得更好。

当然,对于任何人来说,同时做几件事都有困难。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近的一项实验表明,给18~45岁的志愿者安排学习任务,同时要求他们数那些让他们分心的嘟嘟声,他们的记忆力要比专心学习时低很多。不过,数字土著在同时做几件事上面显然优于数字移民,这就是大脑的进化。

塑造健康的适应数字技术的大脑

大腦适应数字技术并随之而进化并非总是积极的,也有很多负面的问题。就我们现在所知,问题不少。例如,网络成瘾、孤独、困惑、焦虑、抑郁、疲劳、缺少锻炼、身体状况不佳、分心并导致灾祸。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国家都在禁止开车时打手机,这说明人类大脑在适应数字技术的时候还没有完全进化得非常适应。

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是,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发现并抱怨,年轻人读书、完成作业的效率很低,而且做其他事情也是效率较低。这明显要归因于同时做多项工作,因为这种情况会让人们的大脑只是肤浅而不是深入地了解信息,这也让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踏实。还有研究发现,年轻人对数字技术的适应表现为,长期地同时处理紧张的多项任务可能延迟大脑额叶的充分发育。而大脑中的这个区域可以帮助人们看到大的图片,进行抽象思维并提前做出计划。如此,就可能造成现在的数字土著在完成任务的前瞻性(科学规划)、完成任务的强烈欲望和完成沉闷乏味任务的耐心上有所欠缺。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大脑全面适应数字技术,并拥有一个健康的大脑呢?斯莫尔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大脑非技术训练,也即离线训练。意思是,即使我们离不开数字技术,也需要定期定时离开网络进行非数字技术的大脑训练。因为,人可以通过训练控制自己的大脑,以改进自己的行为和社会技能。

而且,数字技术,如上网和非数字技术,如情感,是刺激不同的大脑区域并产生不同的功能。上网和视频会议等刺激的是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质,但是,人类的情感刺激则是作用于岛叶。岛叶前部把身体感觉变成人类的情感体验,让抚摸变成爱意,让香气变成欲望。同时岛叶也转换着嗅觉、味觉、触觉、疼痛和疲劳等状态下的情感体验。而这样的神经回路可以称为人性的神经回路,因此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情感体验。

例如,通过离线训练不仅可以改善面对面的沟通能力,而且其他复杂的心智能力也可以得到改善。这类离线训练包括下棋、学习新语言、绘画、体育活动或训练大脑肌肉,甚至进行驾车训练。同时离线训练也包括情感交流和训练。

可以采纳的方法和做法有很多。例如,每天减少数字技术使用时间,有意识地与你心爱的人在一起,经常和家人一起共享晚餐,与人一起打球或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甚至每天做一锓饭等,都可适当地减少数字技术时间,并使大脑的各种功能区域获得平均受刺激的分配,以完善大脑的功能。

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进行非语言交流训练也是塑造健康大脑的极好方式。应当了解各种肢体语言的意义,例如不同文化中挥手、点头、摆弄指尖、手势、耸肩等的不同意义。也要训练和了解面部表情,如微笑、皱眉,同时训练眼神接触,因为眼神可以表达多种情绪,如愤怒、激动、悲伤。此外还应训练触摸和身体接触,如把手掌放在别人肩膀上、握手、击掌等,另外,要组织和参加各种会议,尤其是在单位组织小型会议,让人面对面地探讨问题,当众发表意见,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聆听他人的意见,如果有争论更好。

篇5:空间技术与数字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主要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两者发展现状以及两者融合的必然趋势加以阐述,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价值。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1】

摘 要: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信息时代的核心产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

关键词:数字媒体 发展趋势 融合 人才培养

21世纪是数字信息的时代,数字媒体产业也被认为是数字信息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国家政府也对这一新兴的融科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产业给予大力扶持。

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许多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变革与发展。

在教育领域,国内各大高校都纷纷结合各自的优势背景和特色,开设和创办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之下应运而生。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新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主要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工科性质的技术,而将艺术修养,人文知识素养置于附属、辅助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的缺失,缺乏创意与内涵。

另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也不如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那样严谨,造成学生文化艺术不如文科或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术也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往往难以顺利就业。

2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艺术媒介的变化和基于数字手段的内容整合,使得以数字科技、艺术设计和新媒体研究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的应用性人才。

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求具备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相关的数字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

同时也比较注重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陶冶。

但是,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难以精进,对相关技术软件的使用也局限于表面,因此即使有好的创意在运用数字技术表现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作品的展现形式不能完全符合于本人的创意和思想。

3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3.1 科技、艺术与文化

在古代,技术与艺术都指的是在劳动生产中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才逐渐分化。

但随着数字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又有了共同生长的土壤,依托于现代数字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更是与新兴数字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数字艺术只有依赖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其艺术创作形式和风格才会趋于更加成熟与完美。

不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

因此,我认为科技与艺术的灵魂都根植于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文化之中。

最高的科技,一定需要人文思想作为基本指针,才会避免人类全面彻底物化的危机或毁灭的末路。

因此,在数字高科技摇篮中诞生的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3.2 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数字产业需求的是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又具备一定艺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长远来看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此外,人们对数字媒体产品也越来越挑剔,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层次和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考验着作品设计与创作人才。

一件作品好不好,关键看创意好不好,创意在于赋予作品什么样的灵魂与思想,只有灵魂思想饱满充实的作品才会被人们所认可,而一件作品的灵魂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精粹的体现。

既然现代的数字艺术根植于文化而又借助于数字技术得到展现,那么在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逐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之于文化的滋养,以赋予其鲜活的思想与灵魂又未尝不可呢。

俗话说,过去的奢侈品是今天的必需品,那么今天的奢侈品也将成为明天的必需品。

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较好的掌握使用,但在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了。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媒体技艺在作品创作,娱乐视听等各方面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普遍化,运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人将不再局限于艺术家,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有可能,所以说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于更加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等都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比如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就拥有经济政治学的背景。

总之,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吸收和借鉴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逐渐融合的过程。

4 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一种文化涵养缺失问题。

艺术创作的内容来自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

缺失了文化的底蕴,即使再精湛的艺术,运用再好的技术,创作出的也不过是缺少灵魂的作品。

因此,在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中应重视文化修养。

另外,数字媒体技艺是在交叉学科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上的再次交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的知识分离化现象。

在教学指导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避免陷入培养“被复合型”人才的误区。

最后,由于缺少实践,许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因此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可以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激烈的数字信息市场的竞争中,二者通过互相吸收借鉴,取长补短以完善自身价值的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将来,数字媒体技术不再只是由理工科学生或科学家才能运用的计算机技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再是由艺术家或是对艺术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创作,而是将出现二者兼具的人才,即数字媒体技艺人才。

笔者认为这样的融合才真正有利于数字媒体信息的长远发展。

篇6:数字录音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摘要:本文重点从处理噪音、实时录音、分布录音三个方向分析了数字背景下录音技术的现状,并根据现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字;录音技术;噪音;实时;分布

一、前言

录音技术出现的时间超过了一百年,从其涎生开始,就广泛地应用在各行各业当中,而用途最广效果最明显的当属对音乐的录制。随后就有了专门对歌曲进行录制的录音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录音技术也逐渐翻新,从最初的磁录音到后来的光碟刻录,再到现在的数字处理录音短短的一百年时间内,录音技术已经完成了蜕变,现在的数字录音技术不仅没有噪音,同时还能实现分布录音,修改录音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因此,本文重点针对数字录音技术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做出展望。

二、数字录音技术对录音噪音的处理

人能听到20Hz一22Hz区间的声音,如果高于这个频率则会变成刺耳的声音,振幅越大声音也就越大。而在录音的过程中,因为各种设备的影响,不断地增加录音过程中录音棚内声音的振幅,磁带录音又不能对这种振幅进行处理,所以极容易造成噪音。因此,我们常常在老旧的磁带中听到“吱吱”的响声,这都是录音时留下的问题;传统录音过分依赖“媒介”,局限了录制规模,增大了录制成本。例如,磁带录音,一盒磁带最长的录音为磁带内词条长度的2倍,其制作成本和资源占用成本较数字录音技术大很多。数字录音技术的出现完全解决了这两个难题。数字录音技术通过现代化计算及手段,提供二进制的数字信号低电平和高电平,从理论上完全杜绝了噪音的出现,而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电平值相对稳定,无论外界干扰有多大,最终均可复原为没有杂音的原声场,从技术角度解决了噪音的难题。数字化理念将声音变成了字符,每个字符变成了计算机通用的二进制字节,这样就能够用一台电脑存储海量内容,通过现代化数字影音设备手段,不断地缩小制作费用和承载媒介费用,加速了录音的传播。

三、数字技术对分布录音的处理

录音技术在初期属于磁录音技术,我们也称之为模拟录音技术,这种技术有两大难点:第一需要录音师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剪切能力,并在剪切的过程中需要录音师不断地花费时间推敲录制过程中的“节点”.第二难点是模拟录音技术无法对“录制现场声音”、“复杂混合声音”进行分项录制。例如,流行音乐中经常使用的架子鼓就是将几种打击乐器紧密排列,以使它们在同一大体相似的混响声场中演奏。然而,如果前期录音采录了它们的本底声,后期制作时混响处理就差别很大,低音鼓一般不加混响,而小军鼓、哑哑鼓、立钗等应加不同的人工混响。这时,架子鼓所要表现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和模拟,而是需要录音师经过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段和精湛的审美修养为人们提供适合的录音作品。这都是传统录音技术带来的不便,而数字录音技术从最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首先数字录音技术改变了录音的模式,将其从传统的磁录制和光碟刻录中解放了出来,将声音从“承载媒介”中解放了出来,让每一个音节都变成了数字符号,储存在计算机当中,当数字变成符号,就可轻易地更改和替换,数字化录音技术甚至能纠正录音过程中的最难以察觉的“呼吸的错误”,这是任何传统录音师无法做到的,仅此一项就降低了对录音师的门槛要求;同时因为数字符号独立,且能够分布排列,分布录制的特点就是能够将原有复杂的声音拆分成多个区间,在通过分别录制最终汇总,解决了无法录制复杂混合声音的难题,降低了录音对艺术要求的门槛,推动了录音行业的发展。

四、实时录音技术

分步录音是数字录音技术对复杂录音环境的有效处理,而实时录音则属于即时对现场音乐的录制,因此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比较真实的录音,这是现代化数字录音的`重要表现方向之一。实时录音也分为两个重点:一个是叠加录音,就是在原有音频的基础上进行叠加覆盖,主要出现在录音师对原有的录音音频的某一个段落不满意,在重新调整后进行了重新覆盖;另一个则是插人录音,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录音中的某一段插人一段录音,用来丰富这一段的录音效果,这种手段在传统录音技术中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在数字化录音技术中,只需要通过计算机对原有的数字符号进行处理就能够轻松地完成,这种技术的好处在于不用重新录制、能够快速找到剪切点等。因此,极大地推动了录音修改的处理速度。

五、发展方向展望

数字化录音技术已经成型,其将来的发展方向必定是更便捷、更简单、更实用,但是在其发展的同时作者也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数字化的发展与改革的推动是不可逆的大势,但我们在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同时也应当考虑传统艺术的承载,音乐属于心灵鸡汤,如果因为数字化技术的推动而变成了“音乐快餐”,这便丧失了初衷。第二,计算机式的处理方式太过刻板,在未来的录音技术发展过程中,希望能够融合人性这一根本主题,死板的录音方式带人人性化的艺术层次当中,从而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双向结合。此外,在数字化录音技术成长的今天,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充实专辑技术知识,不断地更新知识内容,以便随时适应新的技术形势。随时应对可能因为技术更新换代带来的各种变革。

六、结语

数字化录音技术不仅仅是技术革命,同时承载着时代的责任感。因此,在彰显技术的同时更应当强调与大众审美的“零”解除,希望以后的数字化录音技术能够摆脱固有模式,不断地完善自身技术水平,实现智能化操作。当然,在技术为主导的录音发展进程中,不能抛去对人的依赖,人的要素始终是决定性的,是将技术变为艺术的唯一载体,重视技术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艺术。

参考文献:

[1]程伊兵。自己动手做声音--声音合成与制作基础[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朱伟。录音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马大酋。现代声学理论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篇7:空间技术与数字技术

为深入探讨数字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从艺术哲学和技术哲学层面上提出并阐述了“艺术的环境要素技术”和“艺术的自身要素技术”的概念,得出了数字艺术的环境要素技术主要在艺术形态演化和艺术家整体艺术素质的.层面上影响数字艺术的发展,数字艺术的自身要素技术则直接影响数字艺术的水平、发展方向和作品的具体创作的结论,提出了应当以此为基础探讨数字艺术人才技术素质培养的内容和形式的建议.

作 者:于占元 于静宜 YU Zhan-yuan YU Jing-yi 作者单位:于占元,YU Zhan-yuan(大连工业大学,管理与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于静宜,YU Jing-yi(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篇8:遥感技术与数字国土

遥感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逐步走向定量化的集成、从人工处理到计算机自动处理的过程。目前对遥感影像的处理普遍釆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与光学图像处理相比, 它具有以下优点: (1) 原始数据信息能够精确、长久地保存。数字化的遥感信息记录在磁带或光盘上, 无论存放多久、拷贝多少次, 原始数据都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2) 处理具有可重复性。在计算机中进行图像处理时, 用同一种方法对同一影像不论重复处理多少次, 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3) 遥感信息可得到充分的利用。计算机可分辨的图像灰度最大为256级, 并且可对图像信息作定量分析, 而目视判读仅能分辨出10余级灰度。 (4) 处理周期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多种遥感信息模型的应用, 可实现图像的自动分类与信息的自动提取, 大大加快了处理速度, 可充分利用已得到的遥感图像, 减少信息的冗余。

2 数字国土

2.1 数字国土的定义

“数字国土”是国土资源等空间信息的数字表征, 就是在结合现代以遥感为主的空间技术和以计算机科学为主的高新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国家综合资源调查计划, 最终实现国土资源数字化, 满足农业、土地、环境、水利和采矿工程对地学信息的需求, 是一种集方法、技术、模型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信息系统。

2.2 数字国土的构成与功能

遥感在“数字国土”中的应用, 主要是RS技术与CS (卫星通讯) 、GIS (地理信息系统) 、GPS (全球定位系统) 、DBS (数据库系统) 、DPS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可视化以及与之相关的CADS (计算机辅助设计) 、ANNS (人工神经网络) 和ES (专家系统) 等的结合, 形成“多S”系统。“多S”集成的信息系统是“数字国土”的支撑技术。其中ES可用于数字摄影测量资料的解译和智能决策, 语义和非语义信息的提取;GIS可用于RS图像的解译等。因而“数字国土”具有空间性、区域空间分析、综合分析、动态预测及决策服务的能力, 不仅能有效地管理分析空间数据和文本数据, 而且具有复合和显示来自不同渠道信息的能力。

2.3 数字国土的意义

“数字国土”是“数字地球”计划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具体体现, 它可以满足信息化时代人类对地学的需求, 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和全方位服务数据源, 是与“数字地球”服务目标相适应的, 是“数字地球”中具有特殊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将为我国“数字地球”中国土资源数字化的建设和国土信息服务产业的兴起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遥感技术与数字国土的关系

3.1 可应用于“数字国土”的遥感信息类型

遥感信息经过数字图像处理后, 以栅格数据格式存入“数字国土”的数据库中, 在系统中经过其他数据进行叠加、复合处理, 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遥感数据在“数字国土”中可以作为区域的宏观图像加以利用, 也可以将遥感数据本身与其他地理数据复合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如将遥感数据与DEM数据复合建立立体图像, 将遥感数据与各种地质图件复合, 形成各种遥感影像专题地质图。

基于原始遥感数据, 用户可以把遥感原始信息转化为所需要的各种专题信息, 从而加强了水面、芦苇、居民点的变化, 从中提取出水面、居民点等专题信息, 将这些专题信息按应用目的分别赋予属性码后存入数据库中, 就可以在“数字国土”中用于区域分析、专题制图等。

3.2“数字国土”对遥感技术的支持

“数字国土”具有空间综合分析和数据管理的能力, 在遥感数据分析结果的表达和对遥感数据分析方面可以提供支持。遥感影像的解译借助于“数字国土”可改善其精度, 并在数学模型中得到应用。

“数字国土”对遥感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管理:可以利用“数字国土”管理与存储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海量数据, 如遥感影像数据、专题图数据、地理底图等。

(2) 数据支持:“数字国土”中属性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 为遥感影像的识别与分类提供数据支持, 如用GIS数据辅助分类训练样区的选择;将DEM数据与经过处理的遥感影像相结合, 生成三维地貌立体图等。

(3) 功能支持: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 使遥感影像能与空间数据库中其他的各种图件无缝叠合在一起, 进行各种分析, 并将结果存储于数据库中;还可以在遥感解译前将未校正的遥感影像与有关的各种图件相配准, 以提高解译精度, 然后将解译结果进行校正, 并存储于数据库中, 应用于“数字国土”。

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 使遥感技术不再仅限于遥感影像的单纯采集, 它己经发展成为集数据采集、数据更新、目标识别、自动识别于一体的遥感信息科学。随着“数字国土”发展到一定阶段, 需要更方便、实时、有效地获取多平台、多波段、多时相高分辨率的空间信息,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就需要开发更快速、准确和更高分辨率的卫星系统, 以及与之相关的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技术。

摘要:遥感技术着重于国土资源信息的采集与分类, 可作为“数字国土”的主要信息源和数据更新手段, 为“数字国土”的建立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字国土”计划的实施, 将把遥感技术的应用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大大增强对资源、环境状况快速监测与分析的能力。两者的结合, 可以实现对国土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从而逐步解决日益尖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篇9:数字电子技术与数字信号处理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逻辑电路

计算能力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为计算能力的需求增强,意味着贸易更加繁荣,人口更加密集,需求也愈发地多,人类最早的一次计算能力的提升是算盘的发明。这是人类利用工具来计算的开始,也是人类计算史上的一次飞跃。而后的很长时间,计算能力一直停留在算盘的层面,直至17世纪,德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蓓奇通过大量对于计算的研究,发现通常的计算设备错误百出,于是他开发了自己的一套计算系统,设计出了差分机,差分机虽然只能计算一部分专门的数据,但是其中含有的系统则为以后的计算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被认为是近代计算机的一个雏形,查尔斯·巴蓓奇也因为他对计算机的产生做出的贡献被认为是“计算机之父”。他设计的理论十分超前,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采用。而计算机技术的衍生,使得一个制表机公司悄悄崛起,学习了查尔斯·巴蓓奇的技术,发明了穿孔片计算机,成为了如今的IBM王国,在美国的一次人口普查,原本利用原始的人口普查需要10年的时间,此时IBM大显神威;仅仅利用六个月就完成,大发其财,迅速膨胀。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终于催生了计算机的诞生。因为在战争中需要精确打击对手,发射导弹时就需要知道导弹的飞行时间和落点,其中的计算十分复杂,人工难以实现,亟待一个计算机器的产生帮助计算。于是1946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产生了,被命名为艾尼阿克,是电子管计算机,被认为是第一代计算机。而后计算机经过了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四个过程,计算机技术逐渐成熟。后来计算机经过了两次的进一步改革,主要是体型大幅度缩小,逐渐进入了企业,家庭的视野,成本也不断降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计算机逐渐成了一个集业务,生活,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机器,建立了全球服务器系统,使用计算机可以获得许多生活中得不到的资源,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进入了Internet时代,整个世界就像一张网一样互通有无,其中数字电子技术就是起主体作用的技术之一。

数字电子技术从17世纪发展到今天,理论体系得到逐步的完善,走入了大学校园,成为了一门重要的课程。在电路中,有两种不同的信号进行着信息传递,一种是模拟信号,他是通过电路中的电学指标来传递信号的,是连续变化的,处理这种信号的电路称为模拟电路。而另一种则是通过不连续变化的脉冲信号来作用的,处理数字信号的电路称为数字电路。

数字电路主要是研究脉冲信号的产生、变换、控制和对数字进行逻辑运算等,因此数字电路又称为逻辑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则是一门主要研究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555定时器等。在最开始的时代,模拟电路更占据主要位置,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电路的优越性愈发地明显,它的信号处理能力更加强大,我们可以将模拟电路转换成数字信号,而后利用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最后在转换成模拟信号输出,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数字电子技术则为这种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可行性。

首先,模拟电路是使用电信号的变化传递信息的,而电路中各个元件的属性如电阻,电流,电压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因素,而且模拟电路的参数修改较为困难,而相比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采用的是二进制,通过逻辑门电路来处理信号,这样的处理方式首先外界环境变化对电路影响很小,不会因为某些因素轻微变化导致电路逻辑反转,并且逻辑电路参数修改简单了很多,便于控制,稳定性和灵活性兼备。逻辑门电路有很多种,但就如同每个理论体系一样,逻辑门电路也是有最基本的几个逻辑组成的,其中就包括与门,或门,非门。与门表示如果事件Y发生,则需要其发生的多个条件同时满足;或门表示如果事件Y发生,则需要其发生的多个条件只要一个或多个条件发生即可;非门表示如果决定事件Y发生的条件A满足时,Y不能发生,当A满足时,Y反而能发生。这三种基本的门电路通过组合还能形成与或门,与非门,或非门等,进而形成复杂的逻辑函数,这一切的逻辑处理就需要计算机或者专用机器进行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就是利用这些逻辑电路,采集信号,对其以数据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得到易于使用,读取,转换的信号形式。数字信号处理主要应用多元化的数学手法,以网络,信号,通信等理论为依归进行处理信号。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先经过信息的获取或者数据的采集,转换成原始信号,原始信号如果是连续信号,则需经过抽样过程成为不连续信号,进而进行转换,如果是不连续信号则可以直接转换,最终得到二进制数码,输入逻辑电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高科技的时代,所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很多领域都要得到应用。在通信领域,信号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核心的手法之一,现在的电子设备,通讯设施逐渐向无线化发展,整个世界形成一个无线系统,数字信号显得极为重要,数据加密,可视电话等进步科技的实现都需要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支持。在图形图像领域,数字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把图像,音频,视频等具体形式转换,而现如今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各行各业中,比如粒子的运动轨迹,卫星遥感图像的处理,岩石的勘测,生物细胞细微结构的扩放,这些技术也在迅猛发展,不断完善。尤其在生物学方面,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居功至伟,因为人与动物的身体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系统,通过各种器官,组织,细胞,传递信息,进行生命系统的微调,而神经系统作为调节的中枢,信息传递更加尤为重要,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脑信息处理模型,为生物学的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现今的时代是数字时代,是信息时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应用广泛的科学,必定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孙金林.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5).

[2]李方慧.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新进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

上一篇:招贴设计创新教学改革模式探索的论文下一篇:武汉市沙湖污水处理厂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