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古诗词教学设计

2024-05-18

六年级古诗词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六年级古诗词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师: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指名生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7、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8、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师:“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 2﹑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3﹑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4﹑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二)、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3、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出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妙处。

4、指导朗读。背诵本诗。

(三)、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过渡: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齐读课题,教师板书。

1、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这首古诗中,你觉得有哪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把它提出来。生自由提。第一句:蹊是什么意思?那花满蹊呢? 第二句:重点理解“千朵万朵,满,压” 第三四句:流连是什么意思?(舍不得离去),谁舍不得离开?

3、指导朗读。

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你读出了它的那份恋恋不舍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生背诵前四首古诗。

(二)、学习《石灰吟》

1、板书课题,解题。生齐读。

师:“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4、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坚忍不拔)

(三)、学习《竹石》

1、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

2、初读《竹石》。

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感来。

3、借助诗题,解释古诗。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

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两首古诗都是借物喻人。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杜甫诗,指明生背。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2、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3、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师引导,注意古今异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4、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三)、学习《己亥杂诗》

1、解题,作者简介(1)《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2)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2、朗读这首诗,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师引导理解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多用作人才选拔。

4、感受诗人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第五课时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学习《浣溪沙》

1、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2、小组交流,理解词句。

(1)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4、指导朗读,背诵。

(三)、学习《卜算子》

1、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散读——个读——齐读。)

2、揣摩词语,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采取学生质疑、同学解答、教师指点又不断诵读的方式。

3、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诵读出景语中的情语。(示范读——散读——个读——指点——男女分句读)

一、板书:

七步诗 【三国·魏】曹 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鸟鸣涧 【唐】 王维

山中月夜 美 静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一片冰心在玉壶 比喻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千朵万朵 压 满 江畔独步寻花:蝶 舞

莺 歌

石灰吟 【明】于谦 若等闲 全不怕 坚忍不拔 宁死不屈

竹石 【清】郑燮

磨难 打击 坚强不屈 挺拔有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政治毫无生气 变革(选拔人才)

浣溪沙 【宋】苏轼 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韵律美 融情于景

篇2:六年级古诗词教学设计

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如果在有关诗歌鉴赏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中不有所取舍,那么,这节课就会支离破碎,学生也会不得要领。复习课主要选择一个角度,从语言赏析进行指导,教学能级目标清晰,课堂的问题与训练点都紧扣教学目标,复习课也就不蔓不枝,非常有效。如果要给学生端上一份欣赏精神之美的大餐,我们就有责任为他们搭建品味美的平台,让他们用至性至情去接受古代诗歌的濡染。

课堂上我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感悟品味的情趣。同时课堂有一个亮点也至关重要。“创造性地运古诗词”这个环节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欣赏品味。

学会的理解和欣赏古诗词,还需要记忆。记忆可以让古诗词的美定格在人的头脑中,给人无限的想象力和语言的积淀。因此学习古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永久性的记忆。教学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记忆,积累古诗词。

篇3: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六措施”

关键词:形象表演,图文结合,演示模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然而, 在现实的古诗文教学上, 很多老师并不重视古诗的教学, 认为只有短短的几个字, 随便教一下就应付了事, 那么就来个老三套吧:先是简单介绍一下诗人、诗歌背景;接着逐字达句地讲解意思;然后拿出我们自己事先概括好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一个标签给古诗文贴上;最后布置学生回去把这些都背熟了。这样, 一节古诗文的教学任务就算“胜利地落下帷幕”了。但是, 这种枯燥、机械、琐碎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削减了诗人“以诗言志”所提供的令人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 二是束缚了学生的遐想空间, 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长此以往, 不但古诗文所蕴藏着的美感会被扫荡殆尽, 而且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将深受影响, 因此, 我们要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下一番功夫。

一、形象表演, 烘托意境

《蚕妇》是宋代诗人张俞的伤口, 初读古诗的小学生因缺乏历史知识而对古人的社会生活背景不甚了解。教学时, 可将古诗改编成蚕妇“养蚕纺丝, 入城赶集, 归来痛哭, 控诉剥削者”等剧情的白话双簧剧表演。由一女生扮演蚕妇, 一学生朗诵, 配以布景声乐。学生边看边听, 并口诵心惟,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接着读诗讨论:诗中哪几句交待了蚕妇哭的原因 (学生: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全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悟 (对蚕妇悲惨生活的同情) , 再今昔对比, 加强“热爱新社会、热爱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又例如教学《所见》时, 可自制偶具作偶剧式教学表演“动化”意境。牧童、牛和知了等道具可用硬纸做, 关节活动处用线穿连, 挂在定制的木框架上, 后衬“夏天、树木”等布景。学生从有声有色的诗歌朗诵及表演中, 活生生地看到“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蝉鸣, 忽然闭口立”的天真活泼的牧童形象及“闭口立”这一刹那的动人情景。接着围绕“牧童见到知了前后的神态有什么变化”复述讨论、背诵默写古诗, 印象就更深了。

二、图文结合, 理清意境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有它复杂的历史背景:李璘与他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失败而被杀, 诗人李白受此案牵连, 被流放到贵州后送四川, 行至白帝城忽而得到赦免, 重新获得自由, 并寻机再次为国建功立业。如口头介绍, 学生会因脉络不清而印象不深。教学时, 可将这些自绘出“牵连”、“流放”、“赦免”等几幅简图 (或搜集古诗画) , 围绕挂图串讲这段历史故事后, 再出示《早发白帝城》的全诗意境图, 引导学生讨论“早”与“白帝”所构成的特定意境:早晨白帝城的景色怎样 (学生:彩云缭绕) ;诗人为什么这么早就要离开这美丽的白帝城呢 (学生:重获自由, 尽情狂喜, 归心似箭) , 这样由图及文、层层深入、理清情节, 进而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无疑是种悖理, 而是诗人以奇警的语言所创造的美妙意境, 旨在着力渲染内心的抱负。“轻舟已过万重山”是诗人勇往直前, 越过一切艰难险阻、踏上康庄大道的心情的真实写照。

又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 学生对“谁送谁”、从何处到何地等会记不清。教学时, 可画出示意图让学生了解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再让学生看图说出:故人就是李白的好朋友孟浩然, 因是由西去东, 所以说是“西辞”;接着在下面拼贴出全诗情境图 (也可自绘简图) 让学生对照诗句说出送别的时间 (烟花三月) , 去处 (扬州) ;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做出诗人送友后久立江边凝望的神态, 联想寄寓着的怅望情绪, 从而感触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

四、演示模具, 引发意境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讲读“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这句时, 演示出自制的鲈鱼模型或标本, 引导学生答出这里的“美”是指鲈鱼的味道鲜美。再读“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让学生说说取鱼的辛劳, 去领悟诗的意境。

五、观察实验, 验证意境

教学《早春》时, 组织学生到田野实地观察后, 说出所观察到的景色, 体验诗人“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的真实性, 明白诗人观察之细, 描写优美, 并再特写一篇《早春》为题的短文。教学《暮江吟》中的一“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时, 指导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取长圆形绿色塑料桶 (澡桶) 装大半桶水, 用装有红色灯泡的电筒作“残阳”, 斜照水面, 照不到“阳光”的那一半仍是绿色, 即瑟瑟, 照着的那一半即呈红色。

六、让古诗文的教学活起来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 其实, 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 在古诗文教学中多重视内容与诗意相结合, 那么, 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就会变得活起来。笔者采取了:

1. 激发兴趣, 引导诵读。

我们都知道, 在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 “读”是第一大法, 而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

2. 体会意境, 感受诗情。

别林斯基说:“诗歌的本质在于美寓于形象中, 给予无实体的概念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古诗虽然篇幅短小, 但只要把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 就能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众所周知, 古诗本是有情物。友情、亲情、爱情, 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 全能融入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中。因此, 在古诗文教学中, 要认真揣摩语言, 把握情和景的统一, 虚和实的结合, 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感受诗情, 以得到美的感染, 情的陶冶。

3. 内外结合, 拓展延伸。

古诗文灿若繁星, 我们要精心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 这样, 既能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 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

教学时, 我们要在深入研读文本, 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的基础上, 精选有关诗句、诗篇, 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 相互印证, 相得益彰。

篇4:注重六个结合 创新古诗教学

通过一节节课堂实验,一次次评课交流,一场场互动研讨,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准确把握“六读悟情”课题的精髓,要认真上好“六读悟情”课题研究课,就必须在“以读为本”上下功夫,在“六个结合”上做文章。

1.注重读看结合,以画面助读。这里要求教师既要借助静态画面(诗文插图,教学挂图及诗句配图等),又要借助动态画面(动画激趣——动画设境——动画释疑),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各自诵读,让学生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感情,明确知道应该怎样把这首古诗读好,并能准确说出“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2.注重读听结合,以听说助读。这里的“听”主要说的是要认真指导学生学会善听、倾听,养成善听、倾听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善听诵读中伴着节奏不同,高低各异的美妙音乐,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强烈感染,能极大地增加学生对古诗意境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里的“说”主要讲的是教师在古诗课堂教学中大胆补白和激情描述。教师要有效利用课文插图,课件画面进行补白;抓住诗句精彩处、语言经典处适当补白;抓住学生学习困难处、诗文结尾处加上补白……,再加上教师适时运用激情描述,从而学生自会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冲动,激情难抑地步入美读殿堂,进而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境界!

3.注重读画结合,以绘画助读。这里想说明两点:一是教师绘画,教师简笔画的自如适时运用,可化繁为简,为学生架起一座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桥梁;二是学生绘画。这里主要是促使学生将头脑中的一幅幅画面绘诸笔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细细地品味这诗情画意,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这种方法的运用已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融于一体。

4.注重读写结合,以练笔助读。这里应指出的是首先要贯彻落实2011年版新课标中“10分钟随堂练字”的新精神,“让练字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新常态”。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运用练笔方式引领学生或顺水推舟、或填空补白、或改写仿写、或模仿创作、或拓展延绅、或逆思而动,来倾吐自己想对他人要说的心里话,抒发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练笔注重了学生的真实体验,贴近生活,超越文本,使学生在练笔过程中既体悟到了古诗文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语言表达训练。

5.注重读演结合,以表演助读。这里主要讲的是“六读悟情”教学中的品读式角色表演。这种表演设计就是要把表演与理解古诗内容、学习古诗语言、体会角色情感、认识角色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它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展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学生基本读懂诗意的基础上运用这种方式助读,学生兴趣更浓,信心更足,表演更投入,从而对古诗内容领悟得更深,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悟出诗的意境。

6.注重读悟结合。以感悟助读。语文的理解讲究“悟”,古诗文的理解更讲究“悟”。悟是一种逻辑性极强的心理过程。我们在全县开展的“六读悟情”课题展示课赛讲中,所有实验教师们始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轻松地评、任意地写、自觉地悟,不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为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在彭泽县渊明小学举行的全县“六读悟情”课题示范课观摩中,城关完小的高琰、太泊湖学校的欧阳群浪、渊明小学张旋三位执教教师又把看中悟、听中悟、画中悟、写中悟、演中悟,特别是“读中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六读悟情”课题的精髓演译得淋漓尽致,为课题研究的全面推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骨干成员、彭泽县渊明小学王文卿老师在九江市首届古诗文教学大赛中荣获全市一等奖。

篇5:六年级古诗词教学设计

(二)学习内容:

《石灰吟》、《竹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浣溪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六首古诗。

2、结合注释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咏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板题、齐读。

二、出示导学案

自学:

时间:15分钟.内容:《石灰吟》、《竹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浣溪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广陵》

方法:

1、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

2、说意思,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意思。

3、悟情感,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三、对学。

自学完成后,自觉进行对子交流,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8分钟后班内展示)

四、班内展示

1、《石灰吟》.诗意:经过千锤万锤从深山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的平平常常;只要是能够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全不怕。

这是一首咏物之作,看似咏物,实为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为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永远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2、《石灰吟》

(1)说诗意:柱子们的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毫不放松,原来他们把自己扎在山岩的缝隙之中。竹子经历了千万次打击和磨练,更加挺拔有力,任凭你从东西南北刮来的风如何吹。

(2)这是一首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以物喻人,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说诗意

(2)谈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为何称之为“第一快诗”

(3)赏析

4、《己亥杂诗》

(1)诗意: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公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2)了解写作背景

5、《浣溪沙》

(1)说诗意

(2)本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说诗意

(2)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结

篇6: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篇7: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      5.默写。

・・      教学重点、难点:

・・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      教学时间: 二课时

・・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      (3)指名学生试读。

・・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篇8: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五步骤

一、课前预习,查询资料

新授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预习,查询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古诗词写作时代久远,寄寓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与今日学生的视域和生活经验落差大,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的课前预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利用工具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和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二,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或到学校图书室借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写作背景。第三,利用网络资源或向大人询问。第四,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卡片资料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词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古诗词内容短小精悍, 题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因此,大多数古诗词教学都应从破题入手,即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如,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时,教师就应紧紧抓住题眼的“题”字,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 使学生明白题目的意思,又能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为高效的课堂奠定基础。

三、启发想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不过,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境。 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

四、比较阅读,激活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教师在比较阅读中,可将学生学过的诗词与课内所学诗词作比较,也可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由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精讲一篇古诗,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地学习同一类型的另一首古诗。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诗词的美感呢?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 如,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教师应将其他送别的古诗词推荐给学生,或将杜甫的其他诗作推荐给学生,以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打开学生课外阅读的新视窗。通过这样的课后拓展延伸,能够起到巩固提高之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进入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篇9:古诗文教学六步自学指导法

1. 渗透期(初一)。这一阶段主要以“课文”为载体,强化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充分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用美的诗句、和谐的韵律、深蕴的内涵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好古诗文、探求古诗文的欲望。自学思想适当渗透,但重在积累,因为这是顺利实行以下两期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2. 试行期(初二)。只有一年的文言积累,就想让学生自学一篇文章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一阶段仍需要强化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教师要把“六步自学法”完全教给学生,教师可征求学生意见选取课本中学生较易理解、篇幅较短的古诗文作为“试行”的载体。让学生尝到自学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以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和信心。但内容较深、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仍要老师当好学生的助手和领路人。

3. 实施期(初三)。有了两年文言文学习的积累,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再加上前两年思想和情感上的调动,此时学生自学的欲望已经不可遏制了,所以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自学讨论空间,全面开展“六步自学指导法”的实施。

二、“六步自学指导法”实施案例

下面是我在“六步自学指导法”指导下进行的《炳烛而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内容较浅、篇幅较短的课外文言文。对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基础,所以本课主要采取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在具体学习讨论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积极地训练,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提高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家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珍惜时间、抓紧学习的拼搏观念。

【教学布局】

1. 教学导入,激起学生自学求知的欲望。

2. 自学指导:

(1)找——自读试译,找出疑点。

①字音,②词义,③难点。

(2)答——解答疑点,学生互解,教师辅助。

(3)译——学生通译,大家补正,教师辅正。

(4)读——学生通读,注意语气、节奏,教师正读,学生齐读成诵。

(5)设——设置问题,就自己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可有疑而问,也可无疑而问。问题的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①易误字音;②重点实词,常用虚词也可以;③内容理解,包括主题延展,可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自己的话概括两种形式;④文章写法,如修辞、侧面描写、照应等。

(6)结——学生小结:就自己感触最深、受益最大的一点谈感受(主题、写法、学法等)。

3. 教师总结:对于一般的文言文我们可按“找、答、译、读、设、结”六步来学习。对于篇章较长的,我们采用“肢解法”逐段攻破,然后再合解,以求对篇章的整体把握。

4. 布置作业:通过本文学习,我们明确了自己也应该珍惜时间,抓紧学习。那么,就以《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为题,写篇心得,即读后感。下节课我们接着验收同学们的习作,并进一步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的特点及写法。

【教后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够按照教学规律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组织教学,運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实效,充分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构建新知创设课堂情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逐步学懂文章,感悟主题,受到教益,不但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品质,而且学会了学法。

三、“六步自学指导法”实施感悟

篇10: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1.利用图片回忆、联系相关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2.吟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并能结合生活巧妙运用古诗。

复习准备: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上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六年级,我们一共学习了十六首古诗,今天我们来重温这些古诗,让我们从复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二、复习古诗的方法

1.复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呢

课件出示

分类整理法

理解记忆法

熟读成诵法

古诗吟唱法 我们 六年级学过哪十六首古诗? 你能说出每首诗的作者吗? 三 古诗的类别

1.古诗分为哪些类别?课件出示

边塞诗、爱国诗、题画诗

明理诗

叙事诗

山水田园诗

政治诗,讽刺诗, 送别诗

2将十六首古诗分类

出示课件

3这些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歌想象画面。

1.学生说古诗的意思,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根据古诗想象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理雨如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五 吟诵古诗。

1.读古诗

背诵古诗 六总结

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4幅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

1、出示图,(叶绍翁《游园不值》)看到此图,你想起了哪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写春景的诗词? 学生朗诵。预设:《春雨》《春晓》、《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咏柳》、《春夜喜雨》、《鸟鸣涧》、《大林寺桃花》、《晚春》、《江畔独步寻花》、《惠崇春江晚景》(苏轼)、(1)一年四季,季季如画,你还知道有关其他季节的诗词吗? 学生朗诵。预设:夏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池》、《如梦令》、《所见》。秋季:《山行》、《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山居秋暝》、《暮江吟》 冬季:《江雪》、《元日》、《梅花》

(2)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大自然的美景、祖国的大好河山令人回味无穷,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舞墨,你还知道哪些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忆江南》、《鹿柴》、《望岳》)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第一幅图,居然由一幅画联想到了这么多有关联的诗词,同学们真了不起啊!老师真佩服!下一幅图是什么呢?请看

2、出示图,(《赠汪伦》背景图)看到景,你想起了—— A、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从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是一首送别诗,它们有的幽怨有的豪放有的深情,你还知道有哪些? 预设:《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出示图,《静夜思》插图,看到此图,你想起了—— A、从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是一首思乡诗,它们都表达了孤身在外的游子对家乡及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你还知道有哪些?预设:《天净沙•秋思》《月夜忆舍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望》《春夜洛城闻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出示图,(《题西林壁》书中插图)看到此图,你仿佛想起了—— A、这首诗让你领悟了什么道理?

B、像这样蕴含人生哲理的诗你还知道哪些?预设: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王安石《等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赏画面,回忆古诗,并展开想象,归类整理出了学过的诗:写景、送别诗、思乡诗、哲理诗等相关诗句,还有哪些类别的诗?预设:爱国诗、边塞诗、咏物诗、题画诗、时令节日诗„„

三、感悟诗情,记忆名句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特别是对古诗中的千古名句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话题,让我们通过这些话题感悟古诗中的诗情诗境。2.出示课件。

话题一

感悟四季[春] 春天美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美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感悟四季[夏] 夏之韵在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感悟四季[秋]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在诗人的眼里是悲凉的。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马致远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感悟四季[冬] 冬孕育了梅花的骨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冬描绘了塞外风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冬抒写了北国风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话题二 品味乡愁

乡愁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孤寂。

乡愁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伤。乡愁是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叹。

乡愁是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悲愤。„„ 话题三 话说友谊

友谊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牵挂。友谊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友谊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友谊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似”的劝慰。友谊是“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痴情。友谊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叹。话题四

站台送别 站台送别是首缠绵、凄美的诗,岑参送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李白送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无际流”; 高适送友“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送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送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话题四

感悟哲理

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在坚持一下,就会迎来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我明白世界日新月异,新生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我看到了苏轼的豁达胸襟。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我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四、理解诗意,迁移运用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

4.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归类。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附板书设计 漫步古诗园

上一篇:假期你回来作文下一篇:安全饮水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