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2024-05-22

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通用6篇)

篇1: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目 录

[摘要]...................................................................I [关键词].................................................................I

一、前言.................................................................1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现状.............................................1

三、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

(一)内部问题........................................................2

(二)外部问题........................................................4

四、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意义.........................................7

五、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8

(一)企业层面的转型..................................................8

(二)国家层面有关政策的转型.........................................10 六 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2 致谢语..................................................................12 I 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摘要]

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国内发展新阶段等各种约束日益显现,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遭遇诸多不利条件,如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进口需求缩减,加之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国内土地、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我国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成为了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研究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中小型外贸企业如何转型升级使得企业进一步的提升生存能力,扩大企业的贸易范围,终而使得中小型外贸企业能够成功的经济转型、行稳致远。

[关键词]

中小型外贸企业 对外贸易 现状 转型 升级 I

一、前言

本文所述的中小型外贸企业中的“中小型”和“外贸”作为企业的前置定语分别从企业规模以及企业行业属性作为评判标准界定了企业性质,因此,在这里可以将中小型外贸企业理解成:中小型的、以出口经营为主要导向的产品生产和贸易或者服务的企业。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内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以及内部化优势的逐渐减弱,我国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更加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影响使得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中小型外贸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转型升级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推进对外贸易发展转型升级,必须继续实施好各项传统贸易战略,实现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从模仿创新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型,从粗放型、不可持续增长向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包容型增长转型,从低成本竞争优势向全要素综合竞争优势转型。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现状

中小型外贸企业是我国中小型企业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自改革开放确定了中国出口替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通过不断满足世界市场需求,促进进口,众多中小型外贸企业因而迅速发展起来。根据中小企业网的统计估计,如果将各行业自身横向及行业产业链纵向来看,中国现在有近六成以上是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是完全或者是主要以出口为主导的。

由我国相关部分近年最新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表示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规模分别要从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这两方面来看。其中工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从业人员在20人到1999人,营业收入在300万元人民币到40000万元人民币。商务服务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从业人员在10人到299人,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人民币到120000万元人民币。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中小型外贸企业较西部地区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较为成熟,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优越的港口区位优势再加上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起步早、发展快、平均产值规模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福建等地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的中小型企业规模均在 2 万亿元左右,贵州等西部地区的规模产值不足 3000 亿元。

我国传统中小外贸企业产业类型主要集中在轻型制造、加工组装型制造、食品加工、饮料制造、服装、皮革皮毛、木材加工、家具制造、文教体育用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电子通信、仪器仪表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一般生产和加工出口。

三、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也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期,同时给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带来了着极大的挑战,将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前期所积聚的问题凸显出来,使得我国外贸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本文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内部问题

自我国开始对外贸易以来,我国众多外贸企业都被作为“世界工厂”纳入全球价值链,从事着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制造业生产和销售,企业盈利主要来源仅是微薄的代工收益,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极度匮乏。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急剧下降,代工如今很难继续支撑贸易发展速度,并且外贸企业的创新不足开始凸显,成为制约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外贸发展的关键问题。

1、劳动力优势逐年下降

我国的劳动年龄大多在16岁 到59 岁之间,在 2012 年我国劳动人口达到了顶峰之后逐年下降,这意味着自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一直持续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并且,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带来的老龄化问题的逐年加剧,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年轻劳动年龄人口(15 到 29 岁)的数量仍会持续减少。导致的将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根据2015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 年中国大 2 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统计数据,从2009年至 2015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工资从 2369 元增至 4793元,每月增幅达到8.527%,相比往年有较大增幅。同一时期,农民工的工资也从 1417 元涨到了2864 元,平均月增幅达到了8.521%,几乎与本科毕业生的工资增速持平。面对连续几年以两位数增长的工资水平,近几年很多外资企业陆续将部分工厂从中国迁移到越南、印度、印尼、菲律宾以及孟加拉国,其中有在服装制造业的知名品牌阿迪达斯、耐克、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家电制造业的明星品牌三星空调、飞利浦、松下,以及食品类企业雀巢、百事,等等。众多外资企业的移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量,然而劳动力价格水平的攀升很大程度的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成本,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2]由于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主要从事传统的制造业,且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与此同时,印尼等国家也不断出现新的、强大的、更具有优势的劳动资源。因此,我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了国际市场对此的需求,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中小型外贸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来看,我国众多企业加入了国际贸易的行列当中,但全球贸易竞争十分激烈,我国外贸企业凭借着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并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在我国设有加工生产基地。

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能力总体的不断提升,而我国大多外贸企业却规模小、结构单

一、实力弱、研发、品牌、营销方面投入资金少,大多只专注于生产低附加值商品,很少中小型外贸企业有考虑过要利用或引进外国的技术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或是改造自身企业。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局势的震荡,我国劳动力、原材料等等生产要素价格也不断提升,种种因素使得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优势急剧下降。

3、盲目多元化

我国外贸企业在发展中,较容易忽视核心竞争力,盲目地进行扩张,使得资金分散,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比如,有许多企业如果发现了销量热的产品,便会跟风投入生产。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供应过多,库存积压,又不得不以低价销售,给企业带来许多的损失,更有甚者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不利 于外贸企业的长远发展。[3]面对崭新的市场竞争格局,由于众多管理者的素质尚不足以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市场的预测和运作能力低下,管理方式和经营体系仍相对落后。缺乏对国际市场应有的了解,盲目的跟风多元化,没有针对市场需求为企业制定专门的生产方案,长期如此会成为企业的发展的绊脚石,利少亏大会使中小企业面临破产的僵局。

(二)外部问题

1、对外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其对资金的需求与俱增。但受我国国内经济下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宏观政策收紧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融资业务,尤其是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处于国内外经济板块连接处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受到较多冲击,面临着各方面不确定风险因素的考验。因此,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的把控上趋严格。

出于中小企业承受风险能力弱,经营中不确定因素较多,自筹资能力较差,金融机构对待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轻则上浮融资利率,重则不给予融资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在资金风险方面:跟大中型企业比较起来,小型贸易公司因为经营规模小,经营的商品多以小商品为主,一笔交易的金额多则几万,小型贸易企业的企业主一般家底薄,没有稳定的现金流,贸易的运营基本依赖于银行贷款,即便有一些资金充裕,在业务量与经营能力上依旧欠缺。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无法获得支持自身发展的大量资金。[4]资金的长期短缺使中小企业进一步增规模求发展的目标难以得到实现,亦难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发能力和产品营销能力。如果资金周转困难重重,为了维持经营发展,中小企业多会选择民间借贷的方式获得短暂的资金周转,高额的贷款利息和难以为继的市场环境,会让中小企业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况,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难以维持经营破产倒闭。

2、对外贸易中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中美间存在较大的利率差,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并且国际收支双顺差,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不断施压等原因,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人民币升值带来总是弊大于利,因此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利润严重缩水,影响企业持续发展。.(1)外币资产贬值 2005年汇改至2013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经累计升值了四成。如此大幅度的升值已经对中国的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出口压力。尤其是对规模小,资本金少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造成的生存压力十分之大。2014年,人民币汇率开始呈现贬值态势,双向波动局面开始呈现。因此中小型企业在未来的几年很难躲过人民币升值带来经营困难。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尚未最终完成,当并且在国际贸易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外币,特别是以美元为结算货币。这造成中小型外贸企业将所拥有的外币资产折算成人民币的价值大幅缩水。例如,在贸易过程中外贸企业必存在许多由于商业信用而产生的应收款项,这类资产一般是用外币表示的。人民币汇率上涨导致这部分资产的价值大幅下滑,给企业的汇兑带来严重的损失,而这部分损失一般是没有利息来作为价值补偿的。

(2)汇率变动造成的国内市场竞争力下降 015年,人民币汇率的不可预测性较强。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再一次扩大人 民币对美元的浮动区间,将浮动区间从1%扩大到2%,增加了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可能。外贸形势的严峻,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使得众多中小型外贸企业“苦不堪言”。有许多企业表示,只敢接短单而不敢接长单,作为普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缺乏对汇率波动的判断力,所以不敢轻易接大单,并且普遍的存在着缺单的现象。一家宁波中小型工贸企业的总经理朱先生谈到:“企业曾有一次真实的体验,因为与美国一个客户签订了一笔高达几百万美元的合同,而订单的周期是比较长的,由于汇率波动的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的损失巨大。”在从事对外贸易中,中小型的企业对汇率的变动极其敏感,人民币币值不稳改变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大大的削弱了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出口成本也相应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也相对应上升,价格优势的下降,由此造成了外国市场的需求不断减少,交易量也大幅度降低,外贸企业的利润严重的缩水,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打击。

3、国家出口退税幅度下降,经济结构面临着转型的局面

出口退税管理政策的变化对中小外贸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期,政府针对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做了调整,大部分商品(比如有色金属等)的退税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外贸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也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周转使用,加大了资金的占压成本。很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由于出口退税下降的影 响,将会面临着破产的风险。因此,只有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济结构转型,才能缓解如此紧张的局面。

4、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反倾销越演越烈

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市场,打着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之一。而中小外贸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技术含较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措施的出台更加大了其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各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我国自然成为了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对于外贸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屏障,比如反倾销,从而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外贸企业,如果遭遇到了反倾销,销售量就有可能从几十亿下降到零,这样一来,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毫无出路,最终将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1]

5、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速放缓

2013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 4 万亿美元,进入了对外贸易大国的行列中,其中从贸易组织的角度来看,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国(APEC)、欧盟(EU)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为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从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我国主要的贸易对象有:美国、香港、日本、韩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等。随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贸易国的经济增速也呈现了放缓的趋势,从而大大的抑制了我国的出口。1以表1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同这些主要贸易国的进出口总值同上年比较除美国外均呈下降趋势,严重了影响我国总体的进出口总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中小企业出口需求量大减,使得企业利润低,收入越来越少,甚至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

表1 2015年我国同主要贸易国的进出口总值

① 资料来源:商务数据中心

资料来源:商务数据中心

6、国家政策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影响

总体而言,中国对国际自由贸易的理论研究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 WTO多边贸易框架体制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中国当前在对外开放领域的相对滞后,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继续保持当前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的被动状态,不仅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走出去,也不利于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国内改革以完善体制机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中国在新一轮国际贸易自由化浪潮中,在标准和规则制定方面被边缘化,最终无法维护好战略机遇期,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

四、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2014年“新常态” 这一词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世界也许再也无法回到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前稳定的“正常”状态,它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5]我国的经济也同样处在新常态时期,如果再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密集型生产的方式、粗放型投资扩张和过度发行货币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常态”已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调整期。总书记也曾指出:我国的发展现仍然处于重要的机遇期,我们要增强自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要继续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与时俱进,中小型外贸企业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贸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 对稳定,新常态需要新机制,新机制就是倒逼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坚定维护好战略机遇期的平稳延续,为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五、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中小型外贸企业当今所处形势十分严峻,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扩大,要想在逆境中前行就必定要进行改革,否则,很容易面临破产的危机。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缺的不是客户缺的而是不健全得外销体制,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前5-—10年是更多是靠老板的策略生存,而之后的5—10年靠的是实体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套健全的体制规范、指引以及吸引客户的策略,就象一个党没有党章一样,像一个人没有个性。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现正处于后面的一个5—10年,因此,应该抓住转型升级这一契机,企业自身应不断的从各个方面去改善企业的经验模式,政府也应施展一定的力度使得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能够稳步前行。

(一)企业层面的转型

1、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产品的附加值

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不断的降低生产成本和延长产业链,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的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中小型外贸企业要想实现转型,眼下就必须实行优化产业结构,使商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延伸产业供应链,还可以不断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通过延伸产业价值链,可以提高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比重。

2、增加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创新

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执行产业与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簇群的支持。同样的,我国也需要进一步加大产业链的建设,要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还需要从目标产业簇群上下功夫,同时要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外贸企业最迫切、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是搞好创新,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失去存在的根基,外贸企业还需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如果一直做传统外贸,很多外贸企业摆脱不了低端加工厂的困境,一定要掌握终端,掌握定价权,可以提高外贸交易中的地位。快速增长 的跨境电商行业中,除去自己研发电商平台,更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通过eBay、阿里巴巴速卖通、亚马逊、敦煌网等大型电商平台,尝试网上外贸出口。[6]

3、通过强化企业管理,培养企业个性

强化企业管理创新,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要强化组织管理创新,建立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制度管理创新,不断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使之更贴近企业运营与市场实际;强化人才管理创新,积极构建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强化业务经营管理创新,建立现代化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健全财务管理体系,规范财务制度,提升资金使用。

我国外贸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级要素的建设。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专门教育的重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和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将研究和现实挂钩;企业自身也可从事研究开发工作,进一步建立高效的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创造机制。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与延展性等,都属于企业文化。它是决定现代企业效率高低、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外贸企业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促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4、企业对外贸易融资能力方面的提升

对于外贸融资方面的相关人才进行培养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对于对外贸易融资进行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就会发现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外贸易融资是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来操作的,这种人才必须具有非常广泛的知识储备以及非常专业的相关方面操作素质,目前我们国家的中小外贸企业的人员素质普遍不是很高。所以想要把对外贸易融资发展的更好更专业,就要加强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把一些国际上通用的贸易方面的法律知识尽可能详细的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要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国际上经常使用法律知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要帮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银行方面的相关金融融资产品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使得相关的从业人员能够更好的和银行进行沟通,随时的对于新的融资产品有一个良好的掌握。企业自身也要学会应用国际贸易融资工具, 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通过对外贸易的实践,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提高企业资信。

5、企业有关汇率方面的转型

虽然中小型外贸企业人员规模较小,资源不限,但也要建立一个能满足企业日常汇率风险管理的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增强管理汇率的主动性。企业在内部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时,首先是确定一套指标体系,由于企业较小,不可能自己去采集相关数据,可以选择把研究机构或金融机构的预测指标进行适当地改进,变成本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当汇率的波动一旦达到较大幅度,企业能按照事先的预案进行处理,使汇率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二)国家层面有关政策的转型

1、改善融资环境

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无论是创业、成长以及创新都会遇到融资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体系、金融配置效率不完善,金融监管的策略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限制以及社会环境不优种种因素导致中小企业在融资中遇到诸多困难,使得企业难以发展。因此在当下最要紧的就是:

(一)建立保障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发展的政府支持体系。(二)创建全面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服务。(三)建立多元化的直接融资体系(四)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7]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落实并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一是财政补贴政策。对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给予财政补贴;按照市场化方式,建立中小微企业偿债风险准备金。二是财政贴息政策。对特定领域、特定区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给予财政贴息。三是奖励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表现突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各级基层政府对金融机构给予各种奖励和支持。四是增信政策。健全信用担保体系,通过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和再担保,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定位于中小微企业等方式,促进担保融资。五是引导投资政策。政府直接出资成立引导基金,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private equity)、风险投资基金 VC(venture capital)[8]

2、降低人民币升值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影响极大,于此国家可以运用宏观政策来进行调整:一是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二是国家外汇局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的监管,有利于减弱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同时,要密切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潜在风险,一旦其货币政策调整,不排除人民币单边升值次逆转的可能性。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完善外汇管理体制。自 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以来,我国对外经贸活动日益增多,因此政府应该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得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能够参与外汇的结算,规避外汇风险,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我国央行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合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多管齐下加强对我国产业的政策扶植,积极鼓励优秀企业直接对外投资,并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对于我国的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优化投资能力,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外贸企业应该实行市场多元化出口战略,在加强自身产品的基础上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旧产品的升级,积极开拓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在出口结汇方面,外贸企业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应该利用远期外汇期权等多种类型的金融工具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

3、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政府要联合金融机构搭建相应的交易平台,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丰富的金融衍生产品来使之在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政府加强对出口企业的保护力度。对出口企业实施政府补贴、税收减负。对于高科技产品企业,政府予以重点支持。政府在出口企业融资方面起导向作用,以此来带动市场对出口企业的借贷。政府也应改进扶持企业的税收制度,使它们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促进其发展,同时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拓宽企业防范风险的途径,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其发展。[10]此外,国家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来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只有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适当的对汇率水平及汇率制度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帮助中小型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企业在国外销售的价格低于国内价格,让国外消费者享受到廉价的“中国制造”。企业宁愿低价出口也不愿高价内销,必然是因为内销有更高的额外成本,比如,存在地方保护、物流成本高、资金难以回收等。为此,应深度整合国内市场,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加快发展物流业地方政府应严厉打击欠款问题。此外,可出台补贴消费者的政策,鼓励购买外贸企业的内销产品。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看到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同时,必须要认清在残酷国内外竞争格局中存在的短 板以及缺陷,要能够做到扬长避短,用发展的眼光协调好内外作用力,能够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使企业能够顺利的转型升级,也成为中国经济和中国发展的重要以及。

[参考文献]

[1]庞文雁.段小燕.吕明伟.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中小外贸企业影响分析[J]创新论坛, 2013(6)[2]谌莹.张捷.论我国外贸新常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J]经济全球化,2015(4).[3]姚肖肖.浅析如何提高我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J]政治经济法律,2015(1).[4厉刚.中国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方向.[J].经济论坛,2015,(7).[5][2014人本中国秋 新常态,新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9).[6]朱小群.中国对外经济转型亟需加快[J]特别策划,2013(9).[7]刘彬.浅析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对策[J]金融天地,2013(21)[8]商庆军.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之道[J]产业经济,2014(7)

[9]朱瑞王丹陈晴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安徽省出口导向型企业影响研究.[J]市场/贸易.2016(2)

致谢语

......12

篇2: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09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1班

课题名称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模式研究

1、本课题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企业转型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逻辑必然追求持续成长的企业必须保持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敏感,当原有产业已难以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时,适时进行产业转型便成为企业的明智选择

2.当代中国正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加快产业升级,经济产业正在努力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经济结构也在慢慢转向“创新、绿色、环保”的新主题.中小型企业作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3.中小企业转型方企业成功发展壮大的关键.4、适时转型成为企业的明智选择

中国的很多企业在过去20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得很好,因为这些企业的基因适合于那个时代的竞争环境。但是,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这些企业已经不适合新的环境,这个时候就要塑造并优化新的企业基因。也就是说,转型的好坏决定了中国企业未来的成败。tushman和o reilly认为,在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动时,企业在以往成功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惯性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可喜的是,中国有一批企业已成功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并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例如,格兰仕曾经以羽绒制品生产为主营业务,1993年转向家用厨房电器具制造,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京山轻机从一家生产农机配件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包装机械行业的领导者;重。

微观层面的产业转型研究逐步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对企业而言,产业转型是一项复杂而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对产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做出适宜反应。国外对转型企业的研究主要是从企业战略、资源能力提升等角度探讨企业跨产业转型的问题。关注的核心是如何通过转型来培育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从决策层面上看,企业转型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迈克尔•波特指出,竞争战略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中心问题。一个是由产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所决定的产业吸引力,并非所有的产业都能提供相同的持续盈利机会;第二个是在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决定因素。在大多数产业中,总有一些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利更多,在萧条产业中即使处于竞争优势的地位也只能获利甚微,反之,即使在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产业中,如果企业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也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哈默和潘汉尔德的核心竞争力分析矩阵中,在产品成熟期应当确定未来的核心能力和应萎缩的核心能力,在衰退期应提高公司核心能力的使用机会。詹姆斯•迈认为,转型是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提高自身竞争力,从一条价值链转向另一条价值链,或者是对企业进行彻底改造和重构的战略,或者是选择一种新业务类型的过程。迈克尔在《麦肯锡报告》中指出,公司超越渐进的组织结构演进过程,以更快的速度实现变革,告别过去加速巨变,就是转型。斯蒂芬•陈曾撰文指出,转型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变革,即按照核心竞争力的原则选择业务组合和适当的组织结构、管理风格、流程制度和公司文化等。从上述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企业转型是一个战略过程,转型涉及到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并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文化等方面随之转变。从核心能力的角度看企业转型,普拉哈拉德(prahalad)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一项核心能力可以在多个产业领域发挥作用。资源能力理论认为,特定的内部资源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取胜的基础,其中不仅包括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有形资源,还包括技术能力、特殊的专业技能或者组织文化等无形资源。企业竞争的成功来自于这些特定资源的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建。贝蒂斯(bettis)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进一步研究了“主导逻辑”转变的问题,主导逻辑是指在核心领域的长期经营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当企业向新的方向转型时,迫切需要学会转变其主导逻辑。collins和porras表明,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必须不受限于现有的产品和成功,将核心价值与现有的产品和经验相分离,否则很容易落伍。德赫斯(de geus)以成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并顺利生存的长寿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企业要成功生存必须具备对环境的敏感、认同感和凝聚力、宽容以及财务上的保守四个关键要素。miller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企业在进入新的产业时,新产业与原有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度与企业转型的绩效成正相关关系。gemba认为,在企业进入下游产业时,原有产业的核心技术有助于企业在新产业中构建核心能力。

篇3: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关键词:网络能力,问题,转型升级,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全球经济出现衰退, 贸易额大幅度下降。人民币升值、订单量减少、贸易摩擦、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使得宁波外贸企业面临空前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期, 宁波外贸企业总体上有所好转:外贸总量逐年攀升, 产品结构有所优化, 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主要出口商品价格上升。但宁波的对外贸易同样面临着一些难题, 如出口企业产业层次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平台缺少, 以及贸易壁垒影响等等。与此同时, 国际市场需求很难有大幅度的回升, 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转型升级已成为宁波外贸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和重要抉择。

本文对宁波外贸企业网络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从网络能力视角提出促进宁波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网络能力与企业创新

1.网络能力的概念

在技术快速变迁的知识经济时代, 网络已成为企业创新的环境特征。网络是企业寻求创新的前提, 网络行为也被视为能极大提高企业创新产出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1]

网络能力的概念是随着企业竞争环境日趋网络化而提出和发展的。Hakansson最早提出网络能力的概念, 将其界定为企业改善自身总体网络位置以及处理某一关系的能力。自此,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目的对网络能力进行了定义, 但由于网络演化的动态性等问题的存在, 对网络能力的定义至今没有达成一致观点。虽然各学者的观点不同, 但他们基本都认同, 网络能力是企业通过发展和运用网络关系来更有效地获取资源, 创造价值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2]

笔者将网络能力定义为:企业通过构建、维持、管理企业网络以获取稀缺资源, 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动态能力, 并将网络能力划分为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网络关系能力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

2.企业网络能力促进创新的机制分析

(1) 网络愿景能力优化网络规划。网络愿景能力, 是企业在对网络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识别和把握网络机会, 对网络未来的发展给予合理的规划, 保证企业更好地实施创新战略。没有这种能力, 企业就很难发现嵌入于战略网络架构中有价值的创新机会和活动。[3企业的网络愿景能力越强, 网络规划将越有效。这样一来, 企业可更好地预见竞争对手、供应商、政府等网络资源的分布、网络结构、战略变革等, 从而把握环境中的网络机会和规避各种现有和潜在的风险, 并在较高的程度上制定与实施创新战略, 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网络愿景能力通过影响网络规划, 而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把握网络发展趋势。借助于网络愿景能力, 企业能够很好地对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进入或者退出网络, 从而保持网络的有效性。网络愿景能力越强, 意味着企业对网络环境的理解能力越强, 企业也就越有能力对网络环境现状进行分析, 判断网络的发展趋势, 从而做出一系列的规划活动。二是有利于发现网络机会和风险。企业可借助于网络愿景能力, 对自身所处的网络环境进行透彻的分析, 把握网络发展的趋势。通过对网络环境信息的收集、处理, 分析自身与其他网络成员的优劣势, 明确自身存在的劣势之后, 企业便可有针对性地克服。另外, 企业还能够在网络信息的处理分析中, 感知网络内外的机会和风险, 结合自身的网络资源以及技术创新战略规划, 从而制定和调整网络创新战略规划, 有效地规避网络风险, 将网络机会转化为网络机遇。[4]

(2) 网络构建能力完善网络形成。网络构建能力是指企业建立整个网络的能力, 包括客户网络、供应商网络、政府网络等。通过网络构建能力, 企业可建立一个庞大的网络。[5]网络形成之后, 企业可更好地与供应商、客户、金融机构、政府等进行交流合作, 形成利益共享的群体。通过网络构建能力, 处于网络中的企业, 一方面可动员网络成员的活动, 并且可从合作关系中吸取不一样的创新信息、知识资源, 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及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企业与网络内不同领域的成员建立合作关系, 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多领域、多层次的资金、技术支持。在参与到不同网络活动的过程中, 企业得到的并不单单是资金、技术上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网络中不同领域成员各自的网络管理能力。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其他成员的网络管理能力, 提高自身的网络能力, 进一步提升创新绩效。

(3) 网络关系能力促进知识共享。网络关系能力, 包括维持和改善与网络内合作伙伴的二元关系的能力, 以及目标企业双方合作的网络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整的能力两个方面。随着资源的局限性和技术的复杂性不断增强, 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资金进行创新的时代已经过去, 任何企业几乎都无法满足单独创新的需求, 而知识资源的互补、共享是新时代企业创新的基础。网络成员积极地参与到网络活动中一个重要原因, 便是希望通过对网络关系的维持和调整, 来加强网络成员对企业的信任, 实现知识共享, 为企业创新提供新的支持。一方面, 网络关系能力使网络成员对网络目标产生较为一致的认知, 克服文化差异建立以共享、合作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组织文化, 进一步深化知识、资源共享, 从而引导自主创新的发生;另一方面, 企业之间长期的技术合作项目是建立在彼此深厚合作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6]企业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不仅使企业能够获取所需的网络资源, 还会对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和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有益影响。网络关系能力通过对网络成员关系的维持和管理, 增强成员之间的联系以及信任, 帮助企业在创新网络合作方面获得更加优质的网络资源, 从而提高创新绩效。

(4) 理论模型的建立 (见下图) 。

宁波外贸企业网络能力现状分析

伴随着宁波市对外贸易的发展, 宁波的外贸企业不管是从网络规划、网络构建, 以及关系管理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企业网络为企业带来了一系列优势, 具体分析如下。

1.网络规划能力有所提高

宁波外贸企业已经逐步开始进行网络环境分析, 合理有效地进行网络规划。宁波贝发集团近年来积极主动致力于转型升级, 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平台载体。目前, 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明显成效, 其全国文具交易平台集聚了近200家中小企业, 文具创意中心吸纳了国内外20多家机构入驻, 有效地整合了一部分紧密合作的中小企业。

2.网络构建能力有所提升

宁波市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开始主动寻求产学研合作机会,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宁波市科技局的调查数据, 受调查的企业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时, 对合作伙伴以及合作项目的选择上, 78%的企业首要考虑的是, 合作方与企业自身在技术上必须要有很好的互补条件, 52%的企业认为, 合作伙伴要有很好的信誉;在产学研合作方式上, 69%的企业以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 45%的企业委托高校、研究院所进行开发, 还有27%的企业通过技术受让引进科技成果项目, 另外, 还有26%的企业通过共建载体来深化科技合作,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在构建网络时, 对网络成员的选择性更多, 构建网络的方法途径也趋于多样化, 企业网络构建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知识共享优势不断体现

企业通过构建的网络实现知识共享, 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知识支持。宁波钢铁从公司成立开始, 就设立专门从事知识管理的部门, 主要负责知识管理方法论研究、知识管理系统平台 (KMS) 研发、知识管理理念推广。公司成立后陆续研发了KMS三个版本的知识分享平台, 为宁波钢铁知识分享提供了有效工具。在与宝钢股份签署了技术支撑框架协议之后, 迅速完成46个项目的技术合作, 帮助企业快速扭亏为赢, 为实现年度经营目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宁波外贸企业网络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网络能力发展滞后

企业网络能力, 是企业发起、维持以及运用内外部网络资源的能力。网络能力有助于企业发现嵌入与网络中的创新机会, 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随着宁波外贸行业的发展, 宁波外贸企业开始对网络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希望通过构建网络, 加大与供应商、消费者、科研机构、政府等合作交流, 利用企业网络谋求最大的利益, 但总的来说宁波外贸企业的网络能力仍然相对滞后, 其原因如下:

(1) 宁波外贸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调查表明, 宁波外贸不少行业的企业在其研究开发与销售额的比例还不到1%, 甚至很多企业希望通过政府拨款来维持产学研合作。这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科研费用占年度总销售额的5%以上相比, 有天壤之别。

(2) 在校企合作项目上, 基本都是高校主动寻找企业进行合作, 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度不高。虽然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始转变为校企互动, 但是企业的网络能力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

2.企业内部关系管理落后

企业内部关系管理是企业网络关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通过优化内部关系, 可为企业维持发展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基础。企业内部关系管理可通过员工内部沟通来实现,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益。宁波外贸企业在企业内部沟通上存在很多问题。

(1) 企业内部沟通氛围没有鼓励性, 员工经常性的非正式沟通, 以及员工跨部门、跨项目的沟通不常见, 管理者与员工的交流不足导致缺乏有效的反馈。

(2) 企业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没有深入的研究, 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

(3) 无序沟通问题普遍存在。当员工需要就工作问题进行沟通反馈时, 更倾向于寻找与自己同层次的员工进行沟通, 而不是联系主管人员进行反馈。

3.企业文化开放性不足

企业文化被认为是企业成功提升网络能力的关键原因之一, 强调柔性、自发性、个性的开放性文化。[7]开放度高的企业文化, 有助于保证企业包容合作伙伴以及竞争对手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 有助于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有助于企业通过向网络其他成员学习, 完成企业内部创新, 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宁波外贸企业在企业文化开放上存在不足, 许多企业更重视员工对自身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而忽视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合作交流过程中, 文化开放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 合作企业之间很少进行企业文化的交流, 也很少将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告知企业员工, 使企业之间缺乏对对方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认识, 不利于企业文化的相互包容以及对先进企业文化的学习。

(2) 企业进行企业文化交流的途径过于单一。目前, 企业主要通过宁波市企业家文化节和宁波企业文化交流会这两大途径进行企业文化的交流学习, 企业很少主动联手合作企业举办企业文化交流会, 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及企业形象。

4.政府介入有待加强

企业网络包括与供应商、消费者、科研机构、其他企业、政府的网络, 而政府在企业网络中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可通过产业补贴、税收政策、行业规范、政府购买、基础设施等政策来影响企业的网络能力, 引导企业进行网络优化、自主创新。[8]企业可通过积极建立与政府的网络, 把握政策变动方向、获取竞争对手信息, 抓住网络机会, 以更好地进行创新战略的规划实施。

近几年, 宁波市政府为了应对外贸困境, 积极发展外贸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资源整合、帮助科研发展等方式, 发挥企业网络能力的作用,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目前, 宁波市外贸公共服务机构达到64家, 外贸公共服务已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但与上海等地相比, 宁波市的外贸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丰富, 外贸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而上海市的信息化公共服务模式更加丰富, 包含行业合作模式研讨会、网上跨国交易研讨会、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等各种形式。

提升宁波外贸企业网络能力的对策

1.加大企业网络资源投入

企业网络组织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企业专业化资产的组合, 组合的实质就是企业对网络组织的资源贡献。[9]企业网络的维持、拓展, 需要网络资源的不断投入, 包括资金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宁波外贸企业在网络资源的投入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 企业要充分保证人力资源以及资金资源的投入, 为企业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 企业应明确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通过参加广交会等网络活动, 获取嵌入在网络中有价值的信息, 将之转化为创新机会。同时, 通过与其他网络成员的交流和分享, 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普及企业网络能力意识

网络能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 促进企业进行创新转型的重要条件。宁波外贸企业家应最先意识到网络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这一基础上, 应加大内部员工对网络能力概念的普及。通过加大网络能力的宣传力度, 给予企业员工关于网络能力知识、重要性方面的培养和提高。

企业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不断分享企业各自网络构建、网络管理方面的经验, 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学术界应继续加强对网络能力的研究探索, 为企业利用网络能力, 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政府在网络能力的宣传力度上需要进一步加大, 例如为企业家举行网络能力相关讲座、报告会, 让网络能力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位企业家的心里。

3.促进企业内部的有效沟通

健全企业内部正式沟通渠道和制度, 定期安排部门沟通会, 提高员工沟通的积极性;编制企业月刊以及电子新闻;设立员工意见箱, 并给予反馈。改善企业内部员工关系。定期组织集体活动, 如集体聚餐、体育竞赛等, 为员工之间交流沟通创造机会;组织运作采取团队形式, 强调团队协作;积极解决员工之间的冲突, 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招聘员工时应慎重挑选, 避免招聘与企业价值观相悖、不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信任员工、积极营造相互信任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促进有效沟通。

4.重视企业文化的开放性

没有一个企业文化能够完全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独生存、发展和壮大,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日益变化的情况下, 而开放型的企业文化正是在这种变革的环境下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宁波外贸企业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开放性建设, 为企业网络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 不断在展会、交流会上向其他企业宣传自身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引导、培训, 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对企业的归属感;鼓励企业员工向其他网络成员学习, 主动把握网络中的创新机会,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重视并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依靠企业合作交流展示企业文化。

5.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在当前形势下, 宁波外贸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必然是一项长期而充满困难的任务, 政府应加大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力度, 构建外贸公共平台,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在税收政策方面, 政府可通过调整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 降低外贸企业成本, 进一步调动并扩大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在通关监管方面, 加快出口退税办理进度、进一步简化口岸通关手续, 推进外贸便利化发展, 提高服务外贸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此外, 政府还应继续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搭建外经贸公共服务平台, 为各类外经贸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 致力于解决外贸企业共性需求, 畅通信息渠道, 充分发挥企业网络能力的作用,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政府应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跟踪监督机制, 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要做好前期分析、中期跟踪、后期评估, 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加快推进宁波市的产学研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小强, 仝允桓.创新视角下的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12) .

[2]韩丹丹.企业网络能力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 2007 (29) .

[3]任胜钢.企业网络能力的测评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10 (1) .

[4]张永成.开放式创新下的组织网络能力构建[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11.

[5]李亚.中小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 2011 (6) .

[6]单红梅, 胡恩华, 郭霞修.服务外包企业的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13 (3) .

[7]邓鹰.湖南金三星煤机制造有限公司网络能力提升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0.

[8]李飞星.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南珠产业集群企业网络能力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12.

篇4: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明斯克2号电站安装2×32.5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中方任务是完成电站的设计、成套供货和提供技术服务,白方自己完成建筑和安装工作。两台机组分别于2011年5月和6月完成72小时试运行,不久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吴邦国委员长和白俄罗斯共和国总理缅斯尼科维奇出席了投产仪式。

明斯克5号电站安装一台单轴式399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中方以交钥匙方式完成设计、成套供货、建筑安装、调试、试运行全部任务。机组于2012年2月13日顺利完成72小时满负荷试运行,白俄罗斯共和国总统卢卡申科及有关领导人于2月17日出席了投产仪式,他高度评价了中国设备的高质量和中方施工人员的工程管理水平,并表示将继续扩大与中国在能源、住宅和公共设施诸方面的合作。

笔者认为,白俄罗斯两个电站的建成给中国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开拓海外市场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实现两个共赢是承包国际工程的目的

中外共赢。即中方总承包商和外国业主的双赢,外国业主希望把双方签订的合同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业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达到合同规定;我公司作为总承包商希望通过努力,在国内外有关单位配合下把两个电站建成样板工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项目管理,抓好出口设备质量,细化施工方案,抓紧工期和质量两个环节,使业主环环满意,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方内部双赢。任何一个成套国际工程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实施都需要国内设计院、设备制造厂、施工单位、调试单位、监理公司和外运公司等相关单位的密切配合,总承包单位扮演着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角色,在已签合同条款的基础上,各单位服从施工计划,各司其职,完成各自的任务。明斯克5号电站项目中,我方设立了现场项目经理部,下设工程部、采购部、合同控制部和综合部,每个部门由各单位派员参加,明确职责,建立了规章制度,这为工程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解决了不少技术问题和施工衔接问题,主机设备就位后又及时成立了机组调试领导小组,做到了余热锅炉点火、机组受电和72小时试运行一次成功的好成绩。

笔者把这种管理模式叫作蜂窝式系统,每个参与单位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中要把工作细化到每个阶段、每个星期、每个季度、每个月,确定每个阶段参加的单位、任务及与其他单位的对接,做出用工数量,具体到每个工种及乘坐哪个航班到达施工现场等。如果一个单位配合不上就可能延迟工期,如施工图纸提交不及时工地就要停工;如果设备不到达现场就无法安装。而每个单位又是一个小系统,内部有明确分工,责任到每个工蜂(人)。

我国目前对外承包国际工程基本上是外贸公司和工贸公司两种组织,外贸公司职工多为国际贸易商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因此应特别重视与国内有关行业合作,在对外签约前应了解相关行业情况,如国内电力系统同一等级的发电设备性能和单位造价,选择信誉高质量好的大型设备制造商,选择业绩好经验丰富的设计院、施工公司和调试单位,适时签订双方或多方合作协议。外贸公司应充分尊重合作单位,搞好关系,充分发挥外聘专家的作用。在对外合同签订之后,按照已签合作协议的原则,抓紧签订国内合同,应注意任何一方不得恶意抬价或压价,否则会引起设备质量不保或外贸公司亏损。

二、用好两国政府间协议为工程服务

我们依据中白两国避免双重所得税协议和两个互认设备生产许可和仪器仪表认证等协议成功解决了电站设备出口认证问题。根据白俄罗斯现行法律规定,任何进口设备都应通过其国家工业监督局认证并获得许可证才能发货,消防设备需通过白方国家消防局认证,认证手续繁杂,每种设备需提供十几种俄文文件,成套电站设备有 1000多种,如都要认证的话需要几年时间。最终我们依据政府间协议与白俄罗斯国家工业监督局友好协商,每个电站设备认证7项,多为压力容器,为工期节省了宝贵时间。

三、“以诚相待,真诚合作”是承包国际工程的原则,遵照这一原则就能解决在合同谈判中和执行合同中出现的争议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国内公司利用政府优惠贷款或商业贷款承包国际工程越来越多,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对外国业主的恩赐。白俄罗斯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了70多年,在许多方面与我国有相似的感受和共同语言,熟悉前中苏政府间换货协定。白俄罗斯政府和人民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两国外交关系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白俄罗斯承建像明期克5号电站这样大型工程离开业主和其政府的支持是不能成功的。

重合同守信用,真心才能换来诚心合作,才能达到双赢,这是两个项目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充分利用白俄罗斯现行法律为承建工程服务

白俄罗斯政府十分重视国家大型项目的建设,十分重视中白国家关系,通常会以总统令的方式对某一个项目提出要求和给予优惠税收政策,总统令是由各部委协商一致由总统签发的法律文件。2009年11月16日为明期克5号电站下达的总统令中给予的优惠政策是:重申使用中国国家标准,三年内免除项目建设增值税、进口设备关税和增值税、支援农业税、创新基金税、养路费、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税以及中方人员落地签费用。总统令无疑减轻了我公司经济负担,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方便。

五、一点思考

从我国承建国外成套项目的情况看,欠缺高级项目经理,国家应采取措施培养。一个项目能否成功取决于项目经理的综合素质,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同时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相当的外事工作经验的高级人才,一员难求。

篇5:浙江中小企业怎样看转型升级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9-07-24 15:01:26)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彬彬

在经济上行期,转型升级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在经济下行期,转型升级的企业比重则相应地出现下降。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是宏观经济的探底回升期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不久前对全省工业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并不是完全随机生成的,主要包括三类对象:一是省中小企业局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评价认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二是2005年以来列入省中小企业局微小企业培育库的小企业;三是除此之外的其他企业。根据回收的问卷统计,成长型中小企业占16.3%、微小企业库中的小企业占7.6%、其他企业占77.2%。以下为对本次专项调查情况的一些分析判断:

(一)转型升级不等于产业转换

转型升级首先是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对什么是转型升级,政府的认识与中小企业创业者的理解往往不一致。问卷调查显示,有过半数创业者认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主要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提升创业者自身的战略决策水平。可以说,中小企业创业者把转型升级主要理解为产品升级。同时,也有较多的创业者认为转型升级还包括在本行业中向上游产业延伸、主业不变进入新行业等方式,但对于完全转换行业的做法,创业者认同较少,他们认为除了极少数极为偶然成功的情况下,转换行业的风险较大。在经历过转型升级的样本企业中,只有3.4%的企业退出原行业,完全进入新的行业;而主业转向新的行业,但仍保留原行业的企业也只占4.9%。

中小企业创业者对转型升级的理解与政府强调的政策导向是有差距的。各地出台的政策普遍存在这样的导向:产业转型是转型升级的最重要内涵。这一认识主要来源于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一般会经历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浙江的产业发展也曾得益于这种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政府对转型升级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考虑,这与创业者基于企业发展相对短期的考虑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任何一个区域的长期发展都是通过企业的微观发展来实现的,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是建立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之上的,怎样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来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是目前摆在政府面前的十分迫切的课题。

(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充分的准备

中小企业的基本目标是追求利润,而转型升级的直接好处是能提高产品附加值。高回报、高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铁律。转型升级的动力是追求和提高产品附加值,高风险往往相伴相随。因此,转型升级需要认真准备,充分论证,既要大胆冒险,又要周密谨慎。

调查数据表明,样本企业中有30.1%的中小企业曾经历过转型升级,而尚未进行转型升级的企业中,有54.1%的企业已经开始考虑转型升级问题。这些企业是如何考虑是否进行转型升级的?问卷统计显示,有63.9%的企业认为“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是推动他们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而“产能过剩、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在促使企业转型升级中则处于相对较次要的位置。前者是出于企业的主动选择,因而对转型升级一般有较为深刻地认识和充分地准备;后者则主要出于被动选择,往往仓促进行,其失败率较高。

笔者认为,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既有主动选择的因素,也有被动选择的成份,两方面往往同时起作用。但是,不论哪些因素为主,如果一个企业在转型升级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其成功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在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既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越俎代庖。

(三)经济进入低谷期是转型升级的最佳准备期 有人把企业转型升级看作是对自己动手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这对一般人来说,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下不了手。也有人把企业转型升级看作是登山,登山队员在攀岩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山顶的风景和成功的喜悦足以让一批批登山者勇往直前。这就是转型升级的两种效应,即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尽管这两种效应是同时起作用的,但事实上这也预示了两类不同类型的创业者,前者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属于风险厌恶型;后者则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属于风险偏好型。从创业类型来看,前者往往属于生存型创业,即迫于环境进行创业;后者则属于机会型创业,创业目的是为了事业发展。浙江中小企业是以农民出身的创业者为主体,根据2008年的调查显示,浙江机会型创业者比重已经超过了生存型创业,达到65.9%。笔者认为,推动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为拉动效应,推动效应仅起到催发和调节作用。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看法是,中小企业创业者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才会进行转型升级,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则往往满足于企业的高增长,意识不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这个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事实。萧条的经济和竞争的压力确实有助于创业者深刻认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会在这个时期选择转型升级。根据问卷调查,中小企业恰恰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才选择转型升级。每当经历一次经济低谷之后,转型升级都会有一个快速增长期,呈波浪式上行走势。这其实反映了创业者对转型升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条创业者及其企业的成长曲线。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俗话也说“吃一堑,长一智”。中小企业创业者在经历了危机的洗礼之后,才会真正地成长和成熟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企业家才是真正成熟的企业家。

对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有32.6%的创业者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强化了企业下一步推进转型升级的决心;有19.7%的创业者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这也证实了笔者的分析,经济低谷时期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准备期。

(四)经济探底回升期是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

什么时候开始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与政府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企业来说,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来获取高利润,提高竞争力;作为政府部门来说,希望通过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转型升级的时机选择,在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一般是有差异的。问卷调查发现,1997-2006年实现转型升级的样本企业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7年推进转型升级的企业占2.2%,到2006年上升到15.6%。2007年转型升级企业数量开始回落到12.9%,2008年继续回落到6.5%。

通过分析发现,中小企业选择转型升级的时机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经济上行期,转型升级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在经济下行期,转型升级的企业比重则相应地出现下降。从上图可以看出,在1997年到2008年的十年时间里,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7-2000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影响了浙江的经济增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经历了一个低潮;第二个阶段是2000-2006年,“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并继而导致全球经济低迷,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也在2001年出现了回落,但从2001年开始,伴随GDP增速的不断上行,中小企业创业者信心大增,转型升级到2006年达到了顶峰;第三个阶段是2007年至今,全球经济猛然遭受了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的袭击,各大经济体纷纷下滑,浙江经济亦未能幸免,中小企业中转型升级的比重也相应地出现下降。

从宏观上看,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是宏观经济的探底回升期,因为这个时候资产价格普遍比较便宜,转型升级的成本相对较低。从微观上看,单个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是企业的高速发展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创业者往往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充裕的资金、难得的项目和机会,而这些因素恰好是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时机选择,依赖于对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只有那些在危机中能够保存实力,并能正确判断经济走势的中小企业才能顺利实现“抄底”。当前,浙江经济正处于低迷期,经济下行尚未见底,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风险极大。并且这次由美国带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全球经济放缓不同,不但在深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两次,而且浙江中小企业受影响的程度也远远超过了此前。因此,如何分析判断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对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问题至关重要。

(五)优质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观点:要推动那些传统型、劳动密集型、低层次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从而使浙江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但事实上,真正有能力通过转型升级来改造自身的企业却不是这些企业,调查发现,在现实中积极实行转型升级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往往是那些优质企业。

从营利水平看,在样本企业中,那些经历过转型升级的企业,其平均利润率要高于没有经历过转型升级的企业,平均利润率高1.4个百分点。从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转型升级。从行业看,利润率较高的行业更倾向于转型升级,如转型升级企业比重最高的前10个行业分别是:橡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总体上要高于其他行业。

此外,笔者也对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调查,那些回答“转型升级本身存在很大风险,不会考虑转型升级问题”的企业,其平均利润率仅为3.1%;而回答“当前经济形势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4.8%;回答“当前经济形势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强化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决心”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5.3%;认为“本行业发展前景良好,不会考虑转型升级问题”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5.3%。

由此可见,除了那些本行业发展前景不错,企业自身发展也较好的企业,暂时不打算进行转型升级以外,其他面临转型升级问题的企业,其进行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决心与企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如果从利润率指标来说,通常是利润率越高的企业越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转型升级不仅包括产业转型,更重要的是产品升级。

吴家曦 应云进 王国勇(作者单位: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篇6: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自2011年以来,由于无法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温州发生了一系列企业家逃跑的事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一时间,关于金融改革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成为学术界热点。

中小企业作为吸收就业、带动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推进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发生的经营困难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绝不仅是一场给当地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的借贷**。

事实上,困扰中小企业的绝不仅仅是流动性困难,收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种困局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集中爆发,它反映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弊端及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一、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分析.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既有其经营模式弊端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利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原因。首先,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低附加值、资源依赖型企业或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型小企业。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服务业受冲击不大,而制造类企业受影响大,主要原因是技术层次低,设备落后,规模经济不明显,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低成本劳动力。而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是中小企业转型的直接原因,也使其转型日益紧迫。当前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来自如下五个方面的压力。

(一)受金融危机及欧债影响,外部需求严重萎缩.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消费能力大幅下降,虽然各国政府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施救政策,但迄今为止收效不大,失业率仍然高企,与此同时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的前景并不明朗,“二次探底”的可能仍然很高。而我国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依靠加工贸易出口生存,对国外需求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国外市场的需求萎缩直接对我国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提高就业率,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制造业的主张,不少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解决就业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再次开始盛行。而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往往被认为是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典型,本就十分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对象,再加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中的博弈缺乏经验,往往在贸易谈判中吃亏,因此大量针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贸易摩擦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更加困难。

(三)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虽然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这一优势,但作为正处于高速成长状态的新兴经济体,长期的经济增长终究会使得这个优势无法继续保持,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终会改变,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经济增长至某一阶段开始上升是必然的。近些年来国内的“用工荒”由季节性变为长期性、普遍性说明,剩余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发生了逆转,这些事实实际上暗示刘易斯拐点很可能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廉价劳动力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此外,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公平意识也在加

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约束在不断强化,这也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四)美元通胀,人民币升值.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低迷,美联储在2008年11月、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先后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从事后的效果来看,量化宽松没有给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多少正面的效果,但却导致了流动性泛滥,再加上中国在以往的对外贸易中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不论从哪方面看,人民币在一段时期内适度升值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汇率的变化进一步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此外,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投机炒作还造成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同样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困难。

(五)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对中小企业当前经营困难造成影响的还有国内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了消除始自2008年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投资计划带来的通胀压力,央行在2010~2011年间不断采取措施收回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频频上调,同时对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也作出了严格限制。紧缩措施对本就十分依赖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很大困扰,这间接导致了后来的企业家无法偿还民间借贷而“跑路”。客观来说,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与国际经济大环境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不论是成本上升、外部需求锐减,还是流动性问题,种种外部环境的变动暴露的实际上是中小企业现行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长期以来采取简单的加工贸易与低端价值链环节为主的发展模式。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发展模式相当落后,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员工专业化程度、技能水平低,员工流动性高,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企业运营中的问题不易被发现;其次,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过分依赖低价格优势,对品牌、技术重视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的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而利润微薄;最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规模小,既无专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与精力解决管理、技术上的难题,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较低层次。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过分依赖于落后的传统商业模式,使得它们抗风险能力弱、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对于敏感,以至于对外部环境的变动几乎没有适应能力。而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困境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着,由于缺乏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十分缓慢。温州金融**实际上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在历经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之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实际上就是从产业链低端走向高端、核心竞争力由低价格走向高技术的过程。转型升级需要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创新的过程既需要充足、稳定的资金,也需要健全的激励制度和有效的市场环境充当创新的利润保证。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之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和行政体系对市场竞争空间的破坏。

(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资金不足.1.正常融资渠道难以获得资金内部融资较之外部融资,其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负面效应和节约交易费用,但内部融资一般为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所采用,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所限,一般难以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的是外部渠道。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本应催生出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资本市场,但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基本上为

国有部门所垄断,没有充分竞争的银行体系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无法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满足各种资金需求的。对国有银行来说,中小企业资信状况较差、缺乏足额的财物抵押,对中小企业放贷的风险往往较大,因此国有银行往往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相反地,如与银行体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的民营企业则可以较为容易地以正常的利率从银行获得贷款。金融体系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中小企业的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取资金。

2.成本高的民间融资难以支持转型升级.在内部融资能力弱、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这一渠道来筹集资金。民间借贷非正规融资方式虽然简便迅速,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但是民间金融组织没有合法身份,因而一来其高昂的运作成本基本上都被转嫁给融资企业,二来民间借贷只能局限于短期市场,故中小企业至多能够依靠民间融资满足一时的流动性紧缺,要指望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做出长期、大量资金投入进行转型升级是不可能的。

(二)缺乏创新支持的环境.众所周知由于技术创新存在外部性,市场参与者有“搭便车”的可能,这对于技术创新是致命的,因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风险都相当大,如果创新的利润没有有效的制度保证,巨大的成本无法收回,企业不会坚持自主创新;所有的企业宁愿选择通过盗版的方式便捷省钱地获得新技术,而不会选择自己投入大量成本到头来却“为他人做嫁衣裳”,如此一来任何企业都不会有技术创新的尝试了,因此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以保护创新的成果,保障公平的竞争规则,进而让创新的好处惠及全社会。然而在我国,知识产权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形同虚设,大批企业几乎没有知识产权意识,盗版仿冒现象层出不穷。这种状况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是矛盾的:一方面,它们也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另一方面,它们在现行的制度背景下又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搭便车”。这种“囚徒困境”的解决需要第三方即政府部门加强对创新环境的管理。

(三)行政体 系对中小 企业的发 展限制.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行政权力侵犯市场规则的状况并不少见,而中小企业力量薄弱,更容易受到行政权力的伤害。首先,中小企业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公平待遇。我国的官僚体系对于经济绩效的考察目前主要以GDP增长作为主要目标的考核内容,地方政府往往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这种唯GDP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各级地方政府过分专注于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却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利益。为了大企业落户,各级地方政府时常会出台措施争相放宽门槛,如提供各式各样的优惠政策,在土地、水电等各类公用设施、各项行政审批、贷款审核等方面大开绿灯等,殊不知这些举措早已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其次,行政垄断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虽然制定并出台了《反垄断法》,但是在我国行政垄断大量存在,仍然有相当多的领域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并不对非国有部门开放,例如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就是主要由银行业的垄断所导致的。行政垄断是政府庇护和认可的垄断,《反垄断法》对其并不具备效力。一般而言,上游企业的垄断定价会抬高下游中小制造企业的成本,压缩其利润空间。更为棘手的是,地方政府不仅充当国有行政垄断的保护者,一些行政行为还直接造成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如给予国有企业以各种优惠待遇、政策上优先照顾国有部门等。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现行的体制格局之下实际上是较为弱势的群体,经常遭遇不公平对待,其困难也难以得到重视。区别对待之下,中小企业利润被侵蚀,发展空间被挤压,其发展潜力大打折扣,中小企业在这样苛刻的环境里进行创新困难重重。

三、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一)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完善竞争机制.只有严格遵循法律,给予各类企业公平的市场地位,才能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为此有必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制约政府的行政权力对市场规则的侵犯。首先对于政绩考核体系,需加以整改,不应一味强调经济增长率,而要让政府部门致力于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动机上减少行政干预的可能。其次,应当加快破除行政垄断的进程,对于非国有经济部门不应过多设限,给予中小企业及其他民营、私营企业充足的发展空间;而国有企业也应当真正自负盈亏,不应当再依靠不公平竞争和行政垄断谋利。最后,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应得到贯彻,只有当创新环境得到优化,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得到强有力的创新支持体系的激励时,中小企业才会有动力去自主创新。总的来说,只有在公平的竞争机制得到完善的情况下,市场才能真正做到优胜劣汰,优秀的中小企业才有可能在充足的发展空间下脱颖而出。

(二)试行金融改革和创新,改善投资环境.在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离不开健全金融与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只有支持金融及相关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大胆进行金融改革,努力建立多层次、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对于民间借贷,应看到其有利于经济的一面,改变对其一味“堵”、“禁”的解决方式,应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并设法引导其走向规范化,支持民间金融合法有序发展,让民营资本为国民经济服务。针对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同时要鼓励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配套的社会服务协作体系,如资产及技术评估、担保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产权交易等,以实现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与中小企业的需求的有效对接。除非建立起健全的金融与社会服务体系,中小企业的融资与转型升级问题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改变企业发展战略和模式.中小企业当前遭遇的经营困难表明,依靠廉价劳动力、简单的加工贸易的商业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过分依附于国外需求的经营模式需要重新定位。在这一系列困难面前,中小企业应当化被动调整为主动适应,主动思变求变,在“十二五”号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力求从组织管理、业务经营上实现战略突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制造”的价值提升。另外,中小企业不可能单独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壮大,因此在合作模式上,中小企业如果能加强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建立以大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为合作伙伴的产业集群模式,实现不同组织经营模式的优势互补,中小企业必然可以借此走向深度的专业化和合作化。再如,我国的GDP于2010年超过日本之后,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仍然不够高,国内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此番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不仅成了一次倒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也在同时提醒广大中小企业是时候将战略眼光放在国内消费需求这一广阔的市场上了。尽管当前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是由社会服务环境的缺失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失误导致的,但此种状况的改变并不是无从下手的。通过改革和完善金融与社会服务体系、创新支持体系,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中小企业的优势就会有发挥的空间;当然这也需要广大中小企业自身不断调整战略、追求卓越。

总之,转型升级的问题是制度环境和中小企业自身战略的问题,只有二者紧密结合,转型升级才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田家林,徐立岗,方海燕.中小企业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2]彭长青,魏大鹏.可视化管理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应用初探[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8).[3]李堂军,张晓蕾.中小企业实施可视化管理的基础与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4]邵志燕.从金融结构缺陷视角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商业时代,201

2(28).[5]董裕平.金融结构缺陷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武汉金融,2009(04).

[6]周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建议———从浙江温州金融**看中小企业融资[J].发展研究,2012(01).[7]唐吉荣.从温州民间融资发展看我国金融改革[J].发展研究,2012(01).[8]王汉钰.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中[J].当代社科视野,2011(12).[9]孟丽霞,何宏金.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1(36).[10]黄孟复.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bgw40tb.com

bgw41tb.com

bgw42tb.com

bgw43tb.com

上一篇:梦回家乡作文下一篇:XX年教师节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