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英语演讲比赛有感

2024-04-28

观看英语演讲比赛有感(精选9篇)

篇1:观看英语演讲比赛有感

以前都是我们在台上紧张的看着评委老师,现在看着教师们在台上略显紧张的演讲。教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那是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当观众换成校长、主任这些领导的时候,教师也会紧张的忘词。我倒是认为这时候的老师是可爱的,和我们一样有卡壳的时候,有敬重和“害怕”的人。

老师演讲主题是师德,内容嘛,通俗易懂,估计大学生演讲比赛的遣词造句水平不会比老师的底。精神方面嘛,主要涉及老师们如何矜矜业业,如何排除万难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如何欣慰的看到自己的学生有出息。看似千篇 一律的主题颇为“无趣”,但当老师们把身边真实的爱岗敬业、关心学子、淡然奉献的例子一一深情并貌的讲述出来的时候,稍有点感性的听众便会为之感动。12位教师,将近120分钟的演讲,记忆比较深的有两句话:1、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2、种桃种李种春风,种松种柏种永恒。

评委们都是资历比较深的教授、主任什么的,不知道他们在演讲内容方面打分标准是什么。对我来说,有一位老师谈论的问题我最喜欢,就是搁5年前,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很亲密,生活学习方面老师都能帮同学们的忙。而现在,班上30位同学的名字,半年了老师只记得班长叫什么,路上遇到同学怯生生的喊老师好,才明白那是自己的学生。后来这位老师就总结这么陌生的原因,发现是缺少了对学生的关心、耐心和责任心。慢慢的老师就早到教室和同学聊天,课间解答问题,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谈心、鼓励,使好多同学得到了提高,找到了方向。同时收获了学生的尊重、爱戴和信任。她说,她很高兴和欣慰能帮到自己的学生,也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骄傲。我在想: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多大的幸福呀!

篇2:观看英语演讲比赛有感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140930121刘昭勇

在一次课堂上,我观看了足球比赛的视频。虽然我不是一个足球爱好者,而且对足球的了解与认识是少之又少。非常喜欢,看到足球的拼搏与奋进,充满激情。不亏是世界第一运动。

记得小学时,校园没有足球场,我们也买不起足球,我们就拿其他的球类作为足球,以篮球架的中间作为球迷,踢得忘乎所以,非常开心,到了初中,有了全是草的足球场,我们非常开心的去踢足球,你来我往,每进一球,我们都会欢呼雀跃,非常自豪,我们也常常在下雨天的时候去踢足球,因为雨水和泥土混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爽快。到了高中,我们为了大学梦,失去了玩乐的时间,我们匆匆的往返在食堂和教室之间,离开了曾经激情的足球场。如今大学,对曾经足球的热爱已经慢慢逝去,没有了当年的热情。

现在,只能观看一下足球视频。对于足球最深的印象,应该是在世界杯决赛那会。那时世界杯决赛前相关新闻的给力,我有幸目睹了一场给全世界球迷留下久久回味的经典比赛。赛前对于这场比赛进球数没有奢望过多,毕竟足球运动是一场限制与反限制的较量,两支过关斩将会师决赛的球队,在规则范围内尽力去赢得冠军奖杯是第一位的目标,此过程可谓惊险刺激和跌宕起伏。

看完决赛后,为西班牙队历经艰险夺得世界杯冠军感到高兴,然而祝福西班牙队的同时,对荷兰队感到非常遗憾,不仅没有打出与它的知名度、影响力相匹配的足球内容,而且用一种近乎于粗野、蛮横甚至明显有违体育道德的“反足球”方式参与竞争,给决赛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荷兰队在决赛中的表现不尽人意,他们通过野蛮犯规试图激怒对手,干扰对手正常发挥技战术水平,试探裁判的判罚底线,然后通过个别偷袭式反击达到赢得比赛的目的。全场比赛,荷兰队大部分球员先后领受黄牌警告,全队总计黄牌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九张之多,几乎场上人人身背黄牌在参加比赛,荷兰队比赛作风的野蛮粗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荷兰队的表现让真正热爱足球运动的球迷感到不齿,它的主教练和很多球员赛前赛后的言论更是缺乏竞技体育工作者起码的风度。赛前公开扬言要踢“丑陋足球”,赛后范马尔维克在新闻发布会上公然指责裁判“抢劫了荷兰队的冠军”,斯内德等主力队员有选择性地把裁判有利于西班牙或者不利于荷兰的所有细节判罚进行放大,而对他们自己的野蛮犯规和不君子行为却只字不提,甚至反过来进行强词夺理的自我辩护,甚至还多次直接迁怒于对手西班牙的具体球员。任何一场足球比赛的过程,都充满了很多随时可能影响结果的小细节,比如失误,受伤,裁判的主观判罚带来的不同看法。但是,这些都是比赛的组成部分。失败的一方,首先要承认失败的事实,要懂得尊重胜者,如果说争胜也算一种赌博,愿赌就要服输。失败首先要检讨自己,而不是第一时间怨天怨地。荷兰队大部分人身背黄牌,撑到加时赛有人被罚下,而导致后防出现漏洞的代价。很明显,荷兰队的失球恰恰是因为中后卫被罚下,原本司职中场的范德法特匆忙补到中后卫位置上协防,因为经验不足出现了解围失误,导致西班牙队二次进攻得手。也许,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偶尔会得逞,足球世界里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因为足球运动毕竟是有偶然性的;西班牙队的胜利,从足球规律上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荷兰队输掉这样一场决赛,从结果看,比分看,失球时间看,也许有荷兰球员荷兰球迷认为可惜的理由,但从全局和整体看,他们已经是幸运得不能再幸运了如果荷兰也像德国半决赛那样去迎战西班牙,专心致志踢自己的足球,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结果会怎么样?过程会怎么样?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失败,荷兰也起码能获得道义的掌声和赞叹。

荷兰队从教练到球员为什么不谈谈罗本的能力怎么样?这么好的单刀射不进,打在倒地的,而且重心已经失去的守门员脚上,怪谁?罗本前80分钟生猛无比,后面怎么就明显跑不动了?他不是只有26岁吗?同样26岁的伊涅斯塔为什么加时赛还能带球突破?30岁的哈维为什么没有显出疲态?荷兰队主力突前中锋范佩西,120分钟只有一次射门,却领受了全队第一张黄牌,而且是全场第一个带头粗野犯规的人。

这场决赛,实际上只有一支球队在专心致志踢球,那就是西班牙队;而荷兰队,根本是在随时随地试图激怒对手,试图挑衅规则,试图要挟裁判,试图让比赛进入他们设想的“反足球”的领域。荷兰队做得比国际米兰,比穆里尼奥还要过分,因为国际米兰的被动防守伺机反击,无论如何还是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尽管影响比赛的观赏性,可是道义上无可厚非。虽然西班牙在决赛中不能说踢出了多么漂亮华丽的足球场面,但他们始终在坚持自己固有的风格,孜孜不倦地追求规则范围内光明磊落的胜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西班牙是必须的赢家,他们的胜利,是正义足球的胜利,是足球本身的胜利。相比之下,国足真的要好好反省,应该向优秀的队伍看齐,切勿继续上演黑哨。

篇3:观看英语演讲比赛有感

关键词: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教学改革,高职高专

河北省高等学校“世纪之星”英语演讲大赛高职高专组的决赛是河北省教育厅和河北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全省英语演讲赛事, 旨在“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并为高职英语教育领域的专家、教师和管理者搭建一个探索英语教学改革、交流英语教学经验的平台。”作为亲临“世纪之星”决赛现场的指导教师我感受强烈、感悟颇多。

一、演讲比赛反映出的教学问题

英语演讲比赛就如同一面客观清晰的镜子, 透过它参赛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英语教师也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 演讲比赛中显示出的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有:

(1) 学生当众表达缺乏自信心。高考英语降分之前, 高中英语教学基本以应试为主, 尤其是偏远地区, 长期忽视了学生英语表达交际能力。由于长期缺乏口语锻炼, 加之多数来自农村的高职生在中小学期间的发音很不标准, 相对本科生自卑感较强, 导致高职学生英语课堂凭借不愿或者不敢开口讲英语的惯性而进入“缺乏自信心一不开口说英语—缺乏自信心”的恶性循环。

(2) 交际能力不足。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主要的动力为“不过英语三级A或B不让毕业”和“就业单位青睐四六级证书”。他们更愿注重的是英语读写能力, 平时爱做英语过级模拟题。高职英语教师的“素质教育”对于被迫忙于“应试”的高职生来说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没有英语语言环境, 同学之间罕用英语交流, 高职英语口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3) 思辨缺席。高职高专生学历低, 为了求职疲于应付各级各类证书以及自考、专接本等各种考试, 拼命寻求理解的标准性和答案的惟一性, 妨碍了学习在具体情境中广泛而灵活的迁移, 导致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其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 从而造成他们英语演讲比赛中的“思辨缺席”。

(4) 知识面狭窄。纵观历年高职高专“世纪之星”演讲决赛, 很多高水平的演讲者和演讲赛冠军选手之所以能够在演讲中纵横捭阖, 对各种知识和语料信手拈来, 许多并非是英语专业学生.此中有真意, 博览即谜底!这种现象就提示我们, 广泛阅读是演讲的必修课。阅读是培养思维的有效手段, 而从阅读当中找到思维的活跃点对于演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英专选手往往言之有度易, 言之有物难!在“世纪之星”演讲初复赛的提问环节中严重表现出大部分的参赛选手的知识面极为狭窄。许多学生只专心干本专业的学习完全忽略了社会、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知识,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没有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 更不用说去涉猎有关的英语新闻了。

(5) 眼高口低。2013年“世纪之星”高职高专组决赛总结发言时外教评委Jim尤其提到选手对数字的表达这一最基本的技能都不熟练。

2. 演讲比赛也折射出大学英语教学的诸多不足:

(1)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 而只是被动地接收。英语教师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学生缺乏兴趣, 英语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互动。

(2) 英语等级考试仍是评价英语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依据, 甚至有些院校对于获奖的学生及指导教师并不重视。对其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光荣, 既无物质上的奖励, 也没精神上的鼓励。获奖师生的大赛证书并不与其年终考核或综合测评并不挂钩。

(3) 有些外语教师过于倚重知识点的讲解, 注重“教”的传授过程, 忽视“学”的认知过程;或对网络多媒体技术过于依赖, 将“人灌”变为“电灌”, Power Point既无power也无point, 很难培养出能够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具有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只重知识而轻能力, 使得高职英语教学陷入了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差的困境。

(4) 目前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就是老师口语、听力不行, 因此很多老师倾向于语法和阅读教学, 而忽视了口语和听力。更可怕的是, 高职英语教师即使在英语口语上不想误人子弟而进修深造, 多半也已过英语口语习得的黄金期, 如何克服语言的石化, 练就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口语驾驭课堂, 也是一大难题。

二、面向职场口语的英语教改方向

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职场陈述、图表描述和情景交流。其中“情景交流”最为关键, 进入省决赛而未能荣获二等奖以上的选手大败于此。情景交流即参赛者抽取一个场景题目, 根据题目的要求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与外籍主试官进行一对一的现场问答式交流。由此可见, 情景语境自始至终都贯穿于英语演讲中, 对于考察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单纯讲授英语, 并不能保证学生将来能称职地完成用英语进行演讲的任务。布卢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材料。”为此, 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以“真实”铸就口语课堂之魂。为了改变高职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接受有余, 输出不足”的现状, 实现“鲜活交际”这一口语教学的基本使命, 英语教师应该精选各类情景真实的语料, 融入大量的语用风格, 结合各行各业地道“行话”, 创设或模拟真实演讲语境, 打造英语课堂上的“真枪实弹演习”, 让学生身临其境, 自然地进入鲜活口语交流, 改变以往仅靠背句子的填鸭式交际口语教学, 有效地实现从真实输入到鲜活输出的转化。

三、结语

高职的学生参加英语口语技能大赛, 与其说是学生赛场的竞技与角逐, 毋宁说是英语指导教师教学的交流与博弈, 乃至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风格的PK与切磋。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该以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大赛为参照, 不断提高自身英语专业素质, 创新英语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多种渠道提升学生英语口语输出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海彗, 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6) .

篇4:浅析英语即兴演讲比赛

【关键词】英语演讲;即兴演讲;文化;思想

演讲的力量从古至今都是能够使人怦然心动的强大力量,它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思想与达成目标的手段。国际演讲大师Stephen.E.Lucas认为公共演讲是一种将人的思想公之于众的方法,即一种与他人分享观点并影响他人的途径。自2002年起,我国每年举办一次由中央电视台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外研社杯”(原名“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迄今为止12年中,该赛事为国家外事交流、国际教育、科技政治等方面的进步选拔除了大批优秀的英语人才。他们精神矍铄,舌灿莲花,英语华丽,思辨突出。该赛事最具挑战性以及最能体现选手能力的部分便是即兴演讲环节。无可辩驳的是,英语即兴演讲正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生进步,带动人们观念改变,深刻影响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

即兴演讲是最考察选手英语功底和思维敏捷度的环节。选手根据大赛组委会给出的一道命题(图片、视频、名言警句、文学介绍等)即席作出一段2分钟左右的演讲。在短暂的准备过程中演讲者不能像准备定题演讲一样广泛细致地搜集材料,而且也没有充分的时间精挑细选,基本上组织内容全仰照选手们的个人功底和文化素养。即兴赛题很大程度上考察选手对各国、各领域文化知识的领会和见解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选手们作出的即兴演讲都是带有个人特征的分析和思考过后的慷慨陈词。文化因素寓于其中,是对知识的实践。在实践中发表看法,交流思想。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即兴演讲时间一般为三分钟,比赛形式主要有个人陈述(3分钟)、小组即兴演讲(3人一组)以及车轮战辩论。在较为段短暂的时间中,能够完整、清晰的阐释自己的观点已属不易,但优秀的选手往往能够通过自己的表达将思想世界公之于众,用思辨和文化的魅力征服评委,征服观众,也征服自己。纵观往届折桂的优秀选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光英语华丽突出,重要的是思想光芒万丈,独树一帜。在冗繁而具有深度的命题中将人们引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光有缜密的逻辑、独特的视角,更重要的是无论他们是哪个专业种类的学生,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

例1:(大连外国语学院 李冬怡 2011年 “What is a river in your eyes”)

As one philosopher once said,“You cant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 twice.”… Right now I can remember a beautiful song.It says,“The love is a traveler on a river of no return.”该作者对河流的看法新鲜加之个人小清新风格,用包含“river”一次的话语和歌词代替个人想法,在即兴演讲中标新立异,文学素养和文化功底可圈可点。

本项赛事的即兴演讲,采用小组赛形式,三人一组分别对同一个题目发表看法。此项不仅考察对文化的认识理解,更进一步考验了选手们思维的广度及文化批判的新辣程度。

例2:(2011年 What do you see in the painting “The Sunflower”?)

(1)杨天麟 湖南理工学院

…“Van Gogh,in his time,he was nameless,and he lived in poverty.”…

(2)陈彦君 中山大学

If you have never ever been to Room 45 in British National Gallery,you can never ever imagine the bright yellow of the 15 sunflowers painted by Van Gogh… shocked by the bright color shimmering in the dark light of the room.In this painting,I see the power of life and breaking free.

(3) 刘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When I first saw this painting,I saw immediately that single flower on the left-hand side of this picture.He was Van Gogh in my eyes… As Winston Churchill said,“Never,never,never,never give up.”…

以上三位演讲者分别就梵高的画《向日葵》发表个人看法。对于《向日葵》这幅画所代表的意义和背后蕴含的文化内容众选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进一步了解的基础则必须是对画作表面传达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三位选手分别从梵高个人的生活状态经历、画作本身色彩布局、单一特殊的花朵位置等作为切入点,结合个人知识水平深入剖析,将一样的文化因素赋予了个人魅力,唇齿之间指点江山,思维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

针对同一文化因素演讲的另一种形式是选手引用同一名人翘楚的名言,将有利于选题的词句作为利器武装思想,为演讲增色。

例3:(1)澳门理工学院 钱桥 2011年

A word that has changed the word ---- Imagination

When J.K.Rowling unleashed the power of her imagination upon the world,it transported Harry Potter into the lives of millions,and herself into the list of the worlds richest women.

(2)暨南大学 周琳 2011年

A word that has changed the world ---- Listen

J.K.Rowling listened.… Listening inspired the single mother who lived on the meager government… and create a worldwide phenomenon---- “Harry Potter Mania”.

以上两段演讲中两位选手同样引用了哈利.波特丛书作者J.K.罗琳的事例作为构建演讲的重要素材。但这一人物案例分别就有利于演讲者演讲主题的角度进行取材。

篇5:观看演讲比赛的观后感

听到第一个上台演讲选手的声音,我不禁惊讶起来。她年纪小小的,声音里却好像投入了所有的感情,将自己的感情和演讲内容融为一体了!

她的表现,让全场观众大吃一惊,都为她欢呼。很幸运的是,她得到了所有评委老师的好评!她的脸上露出了喜悦之情!评委老师给了她好评,给别的参赛者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我们初二级部了,我们班的选手最后一个出场。我们班这次表现得不好,只得了第二名。这个成绩虽然不是很好,可重在参与啊!

不一会儿,轮到初三的学姐们了。她们的演讲更为出色,因为她们有经验啊!

篇6:观看英语演讲比赛有感

(一)选材

这次参赛一共有二十五名选手,有关诚信的事例列举了不少,当然,也就有了重复的现象。像“曾子杀猪”的事例,就被三名选手采用。不说下面听众听烦了,估计也把曾子累坏了。

还有的选手大举特举诚信的事例,但似乎拾金不昧、舍大家顾小家的事例多了点。无可厚非,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捡到包归还失主,这样让人起敬的事例,但平铺直叙下来,放在一篇演讲稿里面,即使真人真事,也很难打动听众。

反正在我看来,选取事例最好要让听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否则千篇 一律,很难引起共鸣。像有家银行的选手,选取银行下乡服务三农期间,一位信贷员正在哺乳期,却因工作原因不能及时赶回家给孩子喂奶,婆婆就带着襁褓中的婴儿,赶去其工作单位,趁着空闲,信贷员才给嗷嗷待哺的孩子喂奶,演讲选手深情道来,那种画面是生动、立体的,事例当然也是很有感染力的。

还有的选手,可能太想标新立异了,选材就像成语首尾接龙一样,想尽办法往一起靠。可类似“爱护花草树木”这样的事例,肯定是文明之举,可排到诚信的行列,不仅略显牵强,还太费劲。和诚信也可能有那么十丝百缕(不是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这边搭的,也真难为了选手。

还有的选手,从头开始,不是孔子曰就是孟子曰,文绉绉的很。反正在俺听来,生涩难懂,直到那位选手鞠躬下台,俺就看到他嘴动弹,能入耳入心的词句屈指可数。这倒怪不得选手,只怨我文化底蕴差。

(二)表情

在我的印象里,“诚信”应该属于那种比较温和的一个词,讲出来也应像和风细雨那样般柔和。可在演讲现场,有的选手,整篇演讲稿子背下来,慷慨陈词,面目狰狞,可能是想表现对不诚信现象深恶痛绝的一面,可作为台下的一名听众,反正我的感觉是略略过了点,分寸拿捏不好,表情过于夸张,就有偏激之嫌了。

和上面的选手相反,有的选手过于温婉了,柔声细语,一点感召力也没有。下面的听众听到耳里,还要仔细分辨到底入耳的是啥内容。更有下面那按捺不住的,甚至跃跃欲试要挺身而出,想去保护台上那楚楚可怜的小卿卿了。

还有的选手,可能过于紧张了,上台后一直捂住胸口,看样子也是在强按捺住自己狂跳的心脏,声音忽高忽低、普通话家乡话交替穿插,惹的下面的听众,像倒了牙似的,频频摇头。

最终,还是前面说的银行那位选手,不仅语言流畅,精神饱满,面部表情也是可圈可点,让人看上去立马加了很多印象分。由此可见,表情的作用在演讲中不容小觑。当然,最终那位银行的选手也不负众望,取得了本次演讲比赛第一名的佳绩。

(三)仪表

本次演讲比赛有个规则就是要仪表端庄,从比赛现场可以看出,选手们为了取得佳绩,在仪表上也是下足了功夫。但还是有那么几位选手,着装上也太立异了些。

此时虽已立秋,但秋老虎的威力不减,天气还不算凉爽。可有位选手,穿着一长袖连衣裙,夸张的几何图案,一只袖子红,一只袖子黑,裙身也是大块红和大片黑地划分区域,选手举手抬足间,说不出的别扭。

还有的选手穿着类似于晚礼服样的衣服上台,美则美矣,与演讲比赛场合,还是有那么点不入格。至于那穿吊带装上台参加演讲比赛的美女,就更清凉有余,端庄略显不足了。

还是谈前面的那位银行选手,一身白色的职业裙装,大方得体。白色属于永恒的流行色,最适合选手塑造出一种典雅,一种风范。在演讲台灯光的映射下,美丽的银行选手,手握话筒,站在那里,典雅中透露出休闲的飘逸,端庄中又不乏时尚的灵动……精彩的演讲,得体地装扮,她的实力有目共睹……

篇7:观看小学生英语口语技能比赛体会

赛程分四个部分进行:

一、自我介绍:要求:一分钟内完成最基本的本人情况,内容不能出现真名与学校名。

二、图片描述。要求:现场抽取图片号码,供选择的图片一共有五幅,分别以thinking,sleeping, writing为关键词,抽取后,准备时间为10秒钟,英语描述时间为1分钟内。

三、话题演讲。要求:准备时间在上台比赛前的五分钟抽取话题内容,话题内容有:Thank you,mom!Said Sorry to......School life,Yesterday,Today,Tomorrow等,完成时间为3分钟。

四、现场问答。要求:选手现场回答外籍教师的一个问题。问题内容与图片描述或话题演讲的内容相关。

整个比赛过程的衔接紧凑,除在前10号个别选手遭遇话筒没声音、上下课铃音、眼保健操的干扰外,之后的过程非常顺利。

本次比赛选手的的整体水平与两年前第一届学生的水平相比,高出了很多。第一届时,选手在面对图片描述、话题演讲、现场回答问题的内容时,有出现冷场的现象,而本届的选手,除了有个别学生在第四个环节的现场回答冷场之外,基本上都有上佳的表现。

本届选手能够淡定的面对评委的提问。表现出临场发挥出色、回答问题睿智,善于思考,表达自如、敢于挑战评委的问题。如21号选手在回答外籍教师的问题What is your feeling now?是给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Can you give me a surprise?现如23号选手,在面对问题:What is she dreaming?时,在片刻思考之后,反问提问的评委:What is “dreaming”Chinese?让所有在场面的听众与评委除棒腹大笑之外,还给他们竖起了大母指,被他们的不言放弃的表现所折服。最后他们也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一等奖的好名次。

我校的学生也有幸参加了本场比赛,虽然比平时表现出色,由于整体表现没有特点,在第四个环节表现一般,最后获得了二等奖。但我们都很替她高兴,毕竟她把自己最佳的表现展现出来了。

几点感想:

1、最好与最差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2、人人都在进步,从参赛选手的表现折射出辅导老师的培训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3、个别选手的水平胜于部分教师的口语水平;

4、逐渐回归英语“听说”在先的地位。

5、体现出真正的公平性。

篇8:观看英语演讲比赛有感

一、“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演讲比赛培训

英语演讲涉及输入与输出两个关键环节。基于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我们获知: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输出对于他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语习得者的成功之处在于:具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和能够有效地进行可理解性输出。Swain强调,“学生没有表现出本族语者的产出能力,不是因为他们的可理解性输入不够,而是因为他们的可理解性输出有限。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两方面:1.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在课堂环境下使用目标语的机会;2.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没有得到有力的推动(刺激)”。[1]输入与输出的和谐统一,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消化和吸收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从而可以取得优秀的演讲培训效果和提高演讲培训质量。

二、培养策略

(一)通过经典演讲,使学生学习和模仿优秀演讲

在英语演讲比赛培训班,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并且播放类型各异的经典演讲。如竞赛演讲,即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竞赛选手的演讲;名人演讲,即中外名人的英语演讲,如杨澜、马丁•路得•金、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和基辛格、美国前总统卡特、英国前首相撒切尔、美国总统奥巴马、乔布斯等。这样能促使学生领略英语演讲的魅力,体会演讲风格的多样性和演讲语言的多层次性。总之,经典演讲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培养和强化英语演讲兴趣。观看经典演讲后,教师应对不同类型的演讲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帮助学生从经典演讲中学习一些基本的和重要的演讲技巧,例如,选择话题和目标、分析听众、论证观点、组织演讲主体、撰写演讲开篇与结尾、撰写演讲提纲、运用语言、演讲表达、巧用视觉辅助物等等。此外,教师还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模仿经典演讲,从经典演讲者的声音(包括音量、音高、语速、停顿、抑扬顿挫、发音和吐字)和肢体语言(包括个人仪表、眼神交流、手势和身体动作)两方面进行模仿,从而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和领会英语演讲的重要方法,感受英语演讲的魅力。总之,学生通过经典演讲学习和模仿优秀演讲的过程,就是进行“输入”的过程,从而为下一步的有效“输出”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通过鲜明主题使学生实践英语演讲

经过观看和模仿经典演讲,学生心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会油然而生,同时,经典演讲会激发学生亲自体验演讲的动机。因此,教师可通过鲜明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实践。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明确鲜明主题,所谓鲜明主题是指具有一定时代特色或与当前社会时事热点密切相关的主题,例如,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时事热点主题(包括科技、创新、环保、互联网+、自主创业、逆境成长、老龄化社会、共享经济、教育、文化、道德、美德、人生或生活、就业等等)。其次,提前布置主题任务,每次实践演讲前,提前一周告知学生演讲主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主题收集相关资料,甚至要求学生基于所给主题自拟题目,提前撰写演讲稿。该环节可以使学生充分准备演讲内容,建立一定的自信心,促使学生踊跃“输出”——大胆表达个人心中所想,从而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英语演讲实践氛围。最后,针对每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两次实践演讲,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巩固每个主题的具体演讲。总之,通过具有特色的主题式演讲实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使用各种基本的和重要的演讲技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得到系统性的、条理性的和全面性的演讲实践。总而言之,学生通过鲜明主题进行英语演讲实践可以达到以下目标:在演讲培训环境下进行大量的演讲实践,不断将“输入”有效地转化为“输出”;逐渐培养和强化在演讲中的语言输出能力,从而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三)通过详细点评使学生提高实际演讲水平

“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包含两个环节:定题演讲环节(3分钟)和问答环节(2分钟)。因此,每次实践演讲后,教师应从以上两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点评。首先,定题演讲环节,对于该环节,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心点评:

1.审题

比赛的演讲题目往往变幻莫测,在实践中,要分析学生在审题中是否能够完全正确理解题目涵义和是否把握题目重点。

2.个体观点

在比赛中,演讲题目往往属于广泛型的题目,即演讲者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展开演讲的题目。对于此类大范围的题目,实践后教师应当分析学生的个人观点是否与演讲题目一致和是否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恰当性、清晰性。

3.论证观点

论证观点是整个实际演讲过程的核心部分,因此,实践演讲后,教师应针对该中心部分进行非常精心的点评,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分论点和事例。首先,分论点:分论点的句子结构是否具有一致性和恰当性;分论点的内容是否能够充分支撑个人观点;能否对分论点展开准确、充分和恰当的论述;学生对每个分论点展开论述后,能否把每个分论点与个人观点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紧扣中心观点的论述。其次,事例:所运用的事例是否具有相当的恰当性;事例的描述是否能够准确地、充分地论证个人观点。总之,分论点和事例两者都决定了整个演讲是否具有充实的内容和是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演讲中的分论点和事例进行精心点评。

4.演讲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演讲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关乎演讲内容是否具有条理性,更关乎大赛评委能否快速地、更好地理解整篇演讲内容,如果演讲内容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大赛评委在听的过程中很难跟上演讲选手的节奏与思路,从而导致评委们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5.语言正确性

语言正确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实践演讲中所运用的英语句子的语法是否正确。这就要求教师在培训中要认真听学生的演讲并且快速记录学生演讲时所出现的语法错误,点评时要耐心、细致地指出学生的语法错误之处,并且告诉学生正确的语法知识,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进行现场记录,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英语练习中有意识地使用正确的语法知识,避免下次演讲实践时出现类似的语法错误。其次,问答环节:在演讲比赛中,评委会针对选手的演讲内容进行灵活提问,选手们要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步骤培训选手进行沉着应答。第一步,快速判断问题类型:包括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陈述句等等。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应答方式。第二步,明确表明个人观点。第三步,对个人观点从why(为什么)和how(如何)两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在论述中注意紧扣在前面定题演讲环节中的个人观点。以上步骤既可以帮助选手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问题,又可以使得评委快速知道选手对所提问题所持观点,从而进一步感受选手对观点的论述能力。总之,以上步骤能够使得学生高效地把“输入”转化为“输出”,最终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应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

三、英语演讲比赛培训效果

笔者在历年的英语演讲比赛培训班中按照上述3个策略对学生进行了认真培训,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本院学生在比赛中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曾经荣获“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广西赛区)一、二、三等奖。良好的参赛成绩证明了英语演讲比赛培训的良好效果。首先,通过系统的演讲培训,学生可以增强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拓个人演讲思路、建立与增强个人自信心、培养和强化个人沟通能力,从而促使个人可以符合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高效率工作的能力。其次,在全面的演讲培训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培养个人的交流能力、演讲能力和论辩能力,而这些能力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培养和增强个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言辞表达能力和哲理思辨能力。总而言之,英语演讲比赛培训能够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创新人才,帮助学生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轻松自如的沟通。

四、结语

英语演讲比赛培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各种各样的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性演讲中能够做到有效地可理解性“输出”,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反复的“输入”—“输出”环节中锻炼个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言辞表达能力和哲理思辨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促使学生有效地增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高职英语演讲比赛培训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文根据“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演讲比赛培训、高职英语演讲比赛选手培养策略、英语演讲比赛培训效果。

关键词:输出驱动,高职英语,演讲比赛选手,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篇9:观看英语演讲比赛有感

大赛由已备演讲、即席演讲及问答等部分组成。赛程自每年的5-6月至次年4月,分为全国预选赛、地区决赛、全国总决赛等阶段,冠军于次年5月代表中国赴英国伦敦参加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争夺“最佳非英语国家选手奖”。我们选出的片段为本次比赛的季军北京语言大学陈艺的已备演讲,选手的发音准确清晰,演讲内容贴近生活、感情真挚(本文为演讲完整版)。

送奶工与邮递员——今昔大不同

By Chen Yi陈艺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topic of my speech is Milkman v.s. Mailma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hange has 1)penetrated (into) every aspect(s) of our daily life. To illustrate that, I’d like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the milkman and mailman, whose differences indicate our changing way of living with the times.

Home milk delivery has almost gone 2)extinct in China now, also gone with it are the milkmen, who once delivered bottled fresh milk door-to-door.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ilman’s business or the 3)courier service has 4)thrived as online shopping gains popularity. Yet, 5)in retrospect, I realize something has been lost in this 6)transition, something Shakespeare would call (as) “7)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

Like when I was a kid, milk wasn’t for sale everywhere. For the families who need it, they depended on the milkmen to take it from the local dairy farms to their houses. In our neighborhood, there was also such a milkman, whose arrival was much[greatly] anticipated by the children and always brought us laughter and joy. How did he do that? He knew the name of every kid and could easily see through all tricks. If we didn’t behave, he would side with our parents and threaten to rob us of the nutritious drink. And it worked every time. The entire neighborhood was acquainted with him; saw him as a member of the community, just like the many residents or street 8)vendors. Actually, there was a bond between all of us for what’s being transacted, with not only the commodities, but also a sense of caring and 9)dependability. And that small box fixed onto our door, other than being the drop-off point for milk, (it) served a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10)junction between the people as we took the initiative to reach out to others.

Fast forward to today, milk is 11)ubiquitous with no dedicated delivery system. However, the convenience level of our life[lives] has gone up a 12)notch. Almost everything is for sale online, which spares us all the travelling and talking. With a few ready clicks, the shopping is done. The rest is left for those speed delivery[courier] companies. Usually there will be a 13)grumpy mailman, who reaches us through cell phone, urging everyone to pick up their 14)parcel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he minute the receipt is signed, we dash back to unpack, while the courier rushes to his next destination. There is barely a conversation carried out, nor do we feel the need to talk to such a stranger, who changes (from time to time) frequently. It seems that people are always in a hurry now, though we do have more convenience. Still, we run short of time to stand and stare, to speak and share.

Call me an old-timer, but I think the personal touch represented by the milkman is what’s been missing in the modern society. William Wordsworth once wrote that “Getting and spending, we 15)lay waste our power.” Modern technology may have multiplied our possessions or gave[given] us more convenience, but we run the risk of reducing our values if we lay waste our power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ank you.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送奶工与邮递员——今昔大不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为了充分地说明这一点,我打算将送奶工和邮递员加以对比,他们的不同命运表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化。

如今,送奶到户的服务在中国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了,同样随之消失的还有送奶工,他们曾经挨家挨户地递送瓶装的新鲜牛奶。而在另一方面,邮递员的行当或者说是快递服务却由于网上购物的普及而兴盛起来。然而在回顾往事时,我发现某些东西也在这种变迁中流失了——某些会被莎士比亚称之为“人情味”的东西。

正如当我还是个孩子时,牛奶并不是随处都能买到的。对于那些有需要的家庭来说,他们只能依靠送奶工将牛奶从当地奶场送到他们家。在我们的社区里也有这么一位送奶工,孩子们总是热切地盼望着他的到来,他也总能带给我们笑声和欢乐。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知道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也能够轻易地看穿我们的小把戏。如果我们不乖乖听话,他就会站在我们的父母那边,吓唬说要抢走我们的营养饮料,而这招次次都奏效。我们整个社区的人都跟他挺熟,将他看作是社区的一员,就如同许多住户或街边小贩一样。实际上,在我们的买卖之中有一种纽带将我们所有人联系在了一起,这纽带不仅是各类货物,还有一种关心和信任的感觉。而装在我们家门口的那个小盒子绝不仅仅是一个投奶箱,它还充当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连接点,让我们主动与他人接触。

时光飞逝,到了现在,牛奶已是随处可得,不再需要专门的递送系统了。而我们生活的方便程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网上几乎什么都能买到,这节省了我们的交通和交谈时间。只要轻松地点几下鼠标,购物就完成了,剩下来的就交给那些快递公司了。通常会有一个脾气暴躁的邮递员通过手机与我们联系,催促每个人尽可能快地取走他们的包裹。一签完收条后,我们就会冲回家去拆包裹,而快递员则会奔向他的下一个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很少会有什么交谈,而我们也觉得没必要与一个陌生人交谈,因为快递员经常会换人。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确实越来越方便了,但人们似乎总是很忙,依然缺少时间停下来对视、交谈与分享。

你尽可以管我叫老古董,但我认为送奶工所传递的人情味正从现代社会中慢慢消失。威廉·华兹华斯曾写道:“无论是获得还是消耗,我们都在损毁着我们的力量。”现代科技也许增加了我们的财富,或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便利,但如果我们损毁了人际关系的力量,我们就将面临降低我们自身价值的危险。谢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看英语演讲比赛有感】相关文章:

观看英语课堂实录有感11-26

观看双人滑比赛有感作文05-04

观看电影有感04-17

观看《人生》有感04-23

观看陈云有感04-27

观看录像有感04-27

观看禁毒电影有感05-24

观看天河有感范文05-26

观看榜样有感范文05-26

观看电影芳华有感06-30

上一篇:不吃无主梨教学设计下一篇:小虫与野鸡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