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人生》有感

2024-04-23

观看《人生》有感(精选14篇)

篇1:观看《人生》有感

青春岁月,灼灼其华。当一些年轻同志还在纠结于青春何处“安放”时,一位把青春乃至生命都奉献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年轻党员干部给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她,就是广西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在驻村工作期间,她用心用情用力为基层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她坚持以民为本、吃苦在前,作风过硬、工作务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以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生动诠释了一名年轻女干部的担当和作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栖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一心为民的政治品质,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怀爱民之心、行为民之举、办利民之事,以公仆之心对待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立足本职工作岗位,更好地服务社会。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不畏艰险、忘我工作的优良作风,保持和发扬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以克难攻坚、勇往直前的气概,以奋发进取、锲而不舍的劲头,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篇2:观看《人生》有感

每当百坭村的群众遇到困难,带着期盼的眼神问黄文秀“得不得?”时,她总是斩钉截铁地回答:“得”。这是简短到只有一个字的回答,但却是老百姓心里觉得最温暖的回答;每当家人请求黄文秀从工作中抽出点时间精力照顾家庭的时候,她总是用实际行动默默地回答:“不得”。这是悄然无声的回答,但却是一名共产党员最响亮的回答。

——帮我把儿子找回来得不得?面对老阿姨的请求,黄文秀不顾深更半夜,四处寻找离家出走的黄大贵,最后从布柳河边的石滩上把因腿伤丧失生活勇气、借酒消愁的黄大贵带回家,她用行动给了老阿姨最希望得到的回答——“得”。看到这里,让我读到了黄文秀同志的为民情怀,她用行动践行了党的宗旨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帮我把儿媳找回来得不得?面对老阿姨再次提出的请求,黄文秀轻轻地回了一个字——“得”。为了这轻轻地一个“得”,黄文秀不辞辛劳四处寻找“儿媳”桂芳,并反复耐心地鼓励黄大贵重拾生活勇气,最终让黄大贵和桂芳俩人熬成了一坛最美的姻缘酒。看到这里,让我再次读到了黄文秀的为民情怀。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对每一个群众都不舍不弃,黄文秀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你回百坭帮忙解决橘子树不结果的问题得不得?这是黄文秀对阿布提出的请求。当了解到黄文秀2年前也是贫困户,北师大研究生毕业后却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百色并选择到贫困的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时,阿布也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得”。看到这里,让我读到了黄文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她在脱贫攻坚战中竖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

——你们搬到山下住得不得?这是黄文秀对银匠班叔提出的请求。面对班叔一开始回答的“不得”,黄文秀始终不气馁。通过耐心的交流和帮扶,特别是在暴雨的深夜把班叔和他的两个孙子及时转移到扶贫工作队宿舍安顿下来,最终让班叔改口给了黄文秀另一个答案——“得”。看到这里,让我读到了黄文秀坚韧不拔的精神,更读懂了她挂在百坭村宿舍墙上那幅对扶贫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

——我要去广东打工了,以后你多抽点时间照顾父母得不得?这是哥哥对黄文秀提出的一个小小请求,黄文秀当面的回答是“得”。但后来黄文秀却是从哥哥从广东发来的信息才知道父亲生病住院了,当得知父亲是肝癌晚期后,泪流满面的她倒在了医院的阶梯上。对哥哥的小小请求,黄文秀实际的回答是——“不得”。看到这里,我读到了黄文秀对脱贫攻坚的倾情投入,读到了她坚持人民至上的伟大情怀。

——雨太大了,你不回去得不得?这是黄文秀牺牲的当夜,母亲紧紧拉住她的手,不想让她大暴雨开车返回百坭村。面对肝癌晚期的父亲,面对母亲近似于乞求的表情,黄文秀挣脱了母亲的手,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不得”。看到这里,我读到了黄文秀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牵挂。她担心大暴雨中的百坭村是否会发生险情,她牵挂暴雨中的百坭村群众是否安全,所以她必须马上开车赶回百坭村。面对年迈病重的父母、面对暴雨中的百坭村群众,黄文秀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选择。

篇3:观看地方民歌音乐会有感

人声是最美的乐器,我记得有人这么说过。而当人们把乐器里注入了生命的灵魂之后,那件乐器和它所创造出的声音才能真正成为不朽。

在观看地方民歌音乐会时,我常会想,为什么有些歌手要沙哑着嗓子唱;而有时候又把声音拉得十分的笔直而紧绷(我们称之为声音紧),几乎听不到任何的泛音��这与我学了这么多年的正统的声乐是不一样的,甚至有时候是违背了我们所认同的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要求。我们尽量的避免声音的沙哑,如果出现这样的声音,我们会说声音不干净,或声带闭合不良。但是我听到民歌手那样唱,我并不会不舒服,反而觉得那样的声音挺别的原始,原始到能把你的魂都给掏出来,顿时你会感悟到:哦,原来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是这样的,他们的人生是这样的,他们整个的民族是这样的。

就拿蒙古族来说吧,一说到他们的民歌就必然要提到“呼麦”“诺古拉”等这种与他们民歌相匹配的演唱形式。为什么演唱他们的民歌要用他们自己的演唱形式而不用世界公认的美声唱法了?这恐怕与他们骨子里流淌的种族、地域、信仰、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都有关了吧。蒙古人遍及东亚及中亚的广大地域,蒙古高原基本上是干旱的大草原,它的南面是大沙漠,北面经过山地延伸到西伯利亚森林,东面是兴安岭森林。这里有很长的严冬,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年降水量约200毫升,年最大温差超过70摄氏度。自古以来蒙古人就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延续自己的生活方式,延续着族群的生命。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在人和牲畜之间缔造了一种永恒的依赖。在蒙古民歌中,有大量的歌曲模仿牲畜的叫声并且呼唤牲畜。四中牲畜与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分不开:马、牛、羊、骆驼,在这些牲畜中,马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蒙古人的生活基本上与马分不开,人和马之间关系的密切,在用雕刻的马头来装饰代表性的弓弦乐器上表现出来,所以他们又叫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民族自古就建立起了这样的“社会系统”,而与之相适应的音乐文化也就出现了:如呼麦这种演唱者在喉咙后部发出一个基音,同时调整口腔的形状,发出一系列高的如笛子般的泛音的没有歌词的声乐形式,成了他们生理和生活的表达。还有他们经过专门的学习,掌握特殊的演唱技巧——“诺古拉”,坐在马背上,或在自己的帐篷旁,一些人围坐在火堆周围唱着草原上豪迈的民歌和表达自己爱慕之情的抒情情歌,是他们自己情绪的表达。“诺古拉”是演唱者对旋律或节奏较长的音进行装饰,这种装饰不是标准化的,然而却是蒙古歌曲演唱的特征,是蒙古人美感的组成部分。蒙古的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自由,伴奏乐器马头琴将民歌手们那种生于草原上的豪爽野性衬托得淋漓尽致。民歌里面含有传唱者的人生哲学,是他们生命的演绎,歌唱者在即兴发挥他们的原嗓儿的魅力,那些他们“与生俱来”的声音与他们的神经系统、脑力活动,血液循环、生理需求、健康状况等全全有关。

有时我就想:他们嗓子的工夫就在这里。他们用自己的特殊嗓音唱哪一句,就是他们对那句的人生理解和他们对那句的生理反应,这是演唱民歌的人真正进入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情感的状态。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情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因感情化而显现了出来。”的确,一首歌里如果没有融入生活的情感,那么它就如同一个没有受精的卵。民歌手要说故事。他们要告诉别人他们自己的生活、民族、历史、地理、父母、朋友、爱情等给别人听,他们民歌手的生理状态就是要用他们的原嗓儿唱故事;他们要显示他们原嗓儿的力气和魅力,发泄他们的情绪,说到这里,让我不得不想起老师她收集到的藏族人的苦歌,藏族人的悲哀是不会轻易表露在别人面前的,它们的苦歌也不是轻易唱给别人听的,所以很难收集得到,他们只在山上或很远很远的没有人的地方唱给自己听,不想让别人知道,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把憋得太久的情绪完全爆发出来,他唱的时候也许一点表情没有,但是他从内心发出的声音却能让听者流泪。“艺术就是感情”(罗丹语),民歌手们用不同的独到的技术来宣泄着他们的情感。他们说哭、说笑、说悲伤,一个真实的音乐家先得感受到自己,然后才能感受别人。人的身体是在音乐里头,而且你的人性也在里头,每一首歌都融入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

音乐必须真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本质的问题。民歌手把一个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民族、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生活状态毫无保留、赤裸裸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唱给我们听,震撼着聆听者的心灵。这就是为什么民歌如此的有其独特的魅力的原因之一。

现在回忆起上学时光景,老师一句一句教我们唱各个民族的民歌,而我们老是觉得唱不出那个味儿,发现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切身体会真是学不来的。包括我们一些音乐学家的采风,也许采到的是他们的表面,我们没有那种生活的体验,没有那种文化的熏陶,没有那种生活的阅历,所以有些事实不太可能完全明白。有些同学为了参加一个什么演出,可能想突击训练一个很有“味”的民歌去唱,但是要知道是:突击训练只是手指上的训练、嗓子上的训练,这些都属技术层面上的训练,而整个文化背景的训练是从你的爸爸、妈妈、爷爷,乃至你的祖先那里就开始了。

二、对地方民歌传承与保存的一点思考

曾经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艺术类竞技节目“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历来是引人注目的荧屏收视热点之一;而自第十二届青歌赛开始新增设的原生态唱法更是在观众中宣起了不小的反响,更吸引了众多民歌爱好者的眼球。笔者在电视机前曾认真观看了原生态唱法比赛的很多场竞赛,在学生时代也特意选修过关于民歌风格论方面的课程,感触颇多,对我国地方民歌的传承与保留方面有一些思考。

地方民歌毋容置疑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而长期以来,传统音乐的传播以两种主要方式传播着,一是无意识传播,二是有意识传播。虽然师傅带徒弟传授技艺,也有不少俗字谱和工尺谱刊行等等有意识的传播着,但无意识的传播却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我国的戏曲、说唱音乐、各地方民歌、古老曲种(如:福建的南音,新疆的“木卡姆”等)、中国古老乐器的传承与发展,大部分是通过民间歌手、乐手、艺人的演唱演奏流传下来的,无论是自娱自乐也好,或是谋求生计也好,虽然是处于无序的、自生自灭的状态,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精神财产。

尽管很多人对于这次比赛中原生态艺术文化的概念带来了许多争议,但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想一下,就不难发现,过去“无人问津”“自生自灭”的传统音乐不仅重新登上了现代化的舞台,并且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争议”不失为一件大好事:过去我们讲保护传统音乐,拯救濒临消亡的艺术文化遗产,但苦于找不到一条合适的途径,难于让大众接受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别谈它的传承发展了。而今天,传媒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力量,让传统音乐的新生得到了可能。当传统音乐走向市场,有些人势必会对传统音乐是否能够经受得住市场运作模式的冲击而真正“正统”的传承下来表示怀疑;但风险同样伴随着机遇,市场运作模式的介入何尝不是对我国的优秀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了了?这同样是让人们真正接触、认识并重新接纳传统文化和艺术好的契机啊。

话又说回来,市场的介入势必会带来灵活的血液,但是却有不能盲目,也就是不能一味的谈发展或一味的不发展!田青在《民歌与“民族唱法”》中主张在传统艺术文化领域里,先谈抢救、谈保护,不要盲目谈发展。他认为今天民间艺术的处境,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个乐种、一座古建筑消失,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乐观。所以说传统音乐如果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与保存而过快地市场化,也许会造成文化遗产更快地消亡。因为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些民歌的功能也许会随之丧失,从而导致附着在这一功能上的文化的萎缩,也就是说歌也许还是那首歌,可歌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也许就大相径庭了。这就好比,当一个摇滚歌手穿着只有唱重金属摇滚歌曲时才穿的嬉皮士服装却演唱西洋歌剧时,那又是一种多么荒诞的感觉呢。

如果我们从弘扬传统音乐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原生态唱法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它的展示与传播,而不是比赛本身。杨丽萍老师说过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我一直有一个理想,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还会那么在乎比赛的结果?

摘要:笔者通过观看地方民歌音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地方民歌里真正的精神是什么?什么是演唱民歌时“真正”的声音?市场化的音乐活动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生存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此众多的问题不仅仅只是专业音乐学者们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也需要非音乐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留做出积极的思考。

篇4:观看大相扑中国表演有感

6月初,我有幸与村山富市前首相一起前往北京观看了日本大相扑在北京表演的盛况。此次中国表演得以实现,是日本相扑协会及许许多多日中双方相关人士长年努力的结晶,在此深表敬意。相扑选手们无论是在比赛台上,还是在与中国民众的接触中,都为日中两国人民的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是用语言所表述不尽的。

作为日中友协所不应忘记的是,要明确认识到中方希望通过此项活动向日方传达什么信息,并在日中友协的活动中灵活运用。我们不能满足于说此项活动取得了成功,为加深日中友好作出了贡献等等这样欢庆节日式的评价上。

我认为,中方想要传达的信息是,中国非常重视促进和强化中日关系,希望把“政冷经热”转化为“政热经热”,希望推动日方的合作。中国政府和民间共同向相扑这项日本的传统国技表示尊重,是希望在高层次上发展日中关系。在一般大众面前演奏日中两国国歌,国家副主席曾庆红阁下等多位党政高官长时间观看表演,足以证明这一点。

大相扑中国表演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也是一项政治活动。

日中友协要认真认识和理解中方发出的信息,并付诸行动。这便是我坐在回国的飞机上,思考并整理出的感想。敬请批评指教。

篇5:观看学习《褪色的人生》有感

——观看《褪色的人生》有感

上周,营业部组织所有党员和领导干部观看学习《褪色的人生》,公司要求所有人员增强对腐败的认识,自觉做到拒腐防变、防腐倡廉,上升自我的党性觉悟,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根植于心。在观看该影片后,感想颇多,受益匪浅,深刻意识到对党的思想学习的重要性。

影片的开头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人生的褪色,源于思想的褪色;思想的褪色,源于信仰的缺失”,我认为唯有信仰的存在,才能时刻警醒着自己要为社会多做贡献、鞭笞着自己要为公司多做业绩、激励着自己要为客户提供更好更为优质的服务。而作为共产党员,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信仰,要对组织负责、对大家负责。同时在“新时代”下,更要与时俱进,不仅要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更要遵守生活纪律、廉洁纪律,在十八大之后,国家上层已经多次强调要加强党性学习,做到“两学一做”,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保持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篇6:党员观看秀美人生有感心得体会

黄文秀精神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共产党人精神

黄文秀大学毕业时,有很多条件好的工作机会青睐于她,然而黄文秀毅然决定:“我是从广西的贫困山区出来的,我想回去建设家乡,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黄文秀主动放弃条件较好的工作机会,志愿选择条件较差的山区工作,这是共产党人不怕吃苦的精神。黄文秀知道,共产党人要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她放弃了自己安逸的上班工作环境和待遇,来到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黄文秀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名榜样,我们共产党人一直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融入骨髓,哪里最需要我们,我们就之争取到哪里去,勇于向苦说不怕。

黄文秀精神是理想信念坚定,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精神

在全党全国攻克贫困的战斗打响之时,黄文秀坚信我党一定能攻克贫困这个世界难题,坚信党组织的力量,坚信共产主义信念,勇敢地投身于扶贫第一线任驻村书记,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品质,体现了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我们党有八千多万党员奋斗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党组织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引领作用,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断在历史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奋斗成果,向着共产主义理想前进、前进。

黄文秀精神是舍小家为大家,舍我一人幸福人民的共产党人精神

黄文秀在得知群众遇汛情的时刻,她明明知道夜赶路危险,可她知道危险时刻,人民群众更需要她,关键时刻,群众更需要党组织,时不我待。黄文秀毅然留下自己的家人,忘记自己的生命危险,第一时间向人民需要的地方赶去,这种舍小家为大家,舍我一人幸福人民的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朽的精神,无论在党和国家任何一条战线上,时刻都涌现着这种共产党人精神,人民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直至生命。

篇7:观看《我的人生我的课》有感

新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于六大行动之首,并已经将它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改变孩子对学习的兴致,让他们在课堂上找到语文的魅力,只能致力于阅读。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个理念,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我们播撒下阅读的种子,只在长长的岁月里静静的等待。

篇8:观看《人生》有感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它的主要剧情。它讲述了在世界人迹最罕至的南极冰原上,科学考察站的生存专家杰瑞和他的8条聪明强壮的雪橇犬陪同麦克博士前往南极墨尔本山寻找水星陨石。但麦克博士在回来的途中不幸落入冰窟窿,后来经过雪橇犬的帮助,才保住一条命,但需要立刻治疗。就在这时,一场空前绝后的暴风雪即将来袭,于是,杰瑞一行人准备马上乘坐飞机撤离。可是因为空间狭小,他们把8条雪橇犬留在了冰原上,并为它们锁上锁链。

8条雪橇犬挣脱了锁链,并在危机四伏的冰原上依靠自身超凡的耐力、勇气和集体的力量独立生活了185天,最终等来了杰瑞和麦克博士。而这途中,老杰克因为年长,杜威因为失足掉下悬崖而遗憾地离开了其余的6条狗伙伴。

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当8条狗在南极不吃不喝待了15天以后,麦克斯发现了可以作为食物的鸟类,于是雪橇犬们群起攻击,但老杰克却无动于衷。它老了,玛雅(领头狗)的叫唤,它不理不睬,玛雅企图帮它咬断锁链,它拒绝了,甚至玛雅温柔地用脚推它的颈脖,用舌头舔它的头部,它都无力回应……我不想去猜测这些犬的心理活动,只是很自然地流下了眼泪。这,是第一条死去的狗伙伴。

而最让我难忘的则是当其他狗不敢和凶恶的海豹抢食吃时,麦克斯勇敢地冲向食物,抢了一块肉。我原本以为它是想给大家一起吃,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它用它的机智勇敢,上演了一出“调虎离山计”。为了让饥饿的伙伴能够多抢一些食物,它引开了海豹。此时,麦克斯在冰面上狂奔,而海豹则在海里追,我的心不由自主地揪了起来。我怕海豹会顶破冰面,麦克斯会有生命之忧。结果海豹趁其不备折了回去,从水中跃起,咬伤了玛雅的腿。所幸,其他犬一拥而上,打退了海豹。当麦克斯开始带领雪橇犬们出去捕食回来后(玛雅受伤;由麦克斯带领),依然将所有的食物让给玛雅来分配,这里我看出了雪橇犬对玛雅的尊敬和不离不弃。

我不禁想起,我们人类在这种情况下还会如此吗?还会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食物,却将食物让给受伤的伙伴吗?会用自己的生命作赌注去吸引敌人,从而保护同伴吗?我们人类从动物身上所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讨论过多也没太多意义。我们是否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

这部电影没有煽情的语言,可是仍然可以让我潸然泪下。我想是人与狗之间犹如伙伴一样真诚的友谊,是狗与狗之间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打动了我。我感动于它们的单纯,感动于它们的友爱,感动于它们的无私,感动于它们的坚强……是每一只狗那优秀的品质,让我这个观看者深深地赞叹不已!

教师点评

篇9:观看《人生》有感

关键词:海会;姑子;堕落;觉醒

《醒世姻缘传》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现实主义的小说,也是一部重要的世情小说,该书成书于明末清初,作者为山东人西周生。全书描写了明正统年间至成化年间一个家庭中一男三女冤冤相报两世恶姻缘的故事。胡适曾经为此书作后记并且评价该书:“这是一部十七世纪的写实小说,它能够表现 出包括家庭生活在内的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是一部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1]

海会则是《醒世姻缘传》的一个小配角,出场次数并不多,但是海会却是小说中尤其离经叛道的形象。海会原是武城县里刘游击的母亲所使唤着的丫头,未出家之前,俗名叫小青梅,在她十六岁那年,患了在当时认为是绝症的干血痨之病,刘夫人尽心尽力地将她救治,她自己得了这样这样的不治之症,于是许下了诺自己的病好了便要出家做姑子去了。小青梅命不该绝,一位过路的郎中救了她一命,因为海会没有爹,刘夫人便叫海会拜了这位郎中做干爹,也好让她有个依靠。

青梅在郎中干爹和主母的照拂下恢复健康,按理说她以后的出路将是在主母的下,义父的主持下或嫁给小厮为妻,或者嫁给大户人家做妾。可是青梅却有了不一样的打算: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丫头,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没有可人的模样,“做不得公子王孙的娇妻艳妾”,就算做了,自己的下层女子身份也只能是做妾而已,却要处处讨好,自由不得,“那主人公的心性,宠与不宠,大老婆的心肠,贤与不贤,”[2]一切的一切,终是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只是像戴了金箍一样,处处受拘束。再者还有那娼妓,每日家打扮得鲜艳夺目,倒在王子公孙的怀里倒也逍遥自在,只是却要免不了受老鸨的气,接客与不接客之间,总是由不得自己的意”。除此之外,“只是嫁与人做仆妇,或嫁与览汉做庄家,他管得你牢牢住住的,门也不许走出一步。

几句话道出了青梅不愿为人妻,不愿为人妾,不愿堕入娼门的思想。那她想当什么呢?当姑子!海会认为当姑子不但没有上面几个劣势,反而有不少的优点:“但凡那年小力壮,标致有膂力的和尚,都是我的新郎……若是做了道姑,留着好好的一头黑发,晚间脱了那顶包巾,连那俗家的相公老爹、举人秀才、外郎快手,凭咱拣。也就是说道姑不用剪头发”。因此病好后的小青梅如自己所愿到白衣庵里做了大师傅的徒弟,取法名为海会,并且按照她的那一套理论开始实践起她的人生。整日与那海潮两兄弟厮混在一起享受性生活并且步入上流社会“果然今日尚书府,明朝宰相家,走进走出。”海会的看似包裹在叛逆少女心里面的叛逆思想其实是身处晚明深宅大院,对于身边妇女的各种悲惨遭遇见惯不怪,以至于产生出的妇女受到的多重压迫的一种彻底反抗。我们理解海会的自甘堕落实则是因为看清了明清时期女子的真实生存处境,而选择的另类人生。

一、为妻的不自由

在海会看来为人妻者实质上是终日不得自由。我国古代对妻地位的规定是非常严苛的,女子的婚姻大事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礼记·昏义》认为“婚姻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一继后世也。”[3]可见,男女婚姻,不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嫁作人妻后可以享受祭祀和死后入宗祠的权利,貌似成为了家庭中的女主人,实则任然是男人的附庸品。女子嫁做人妇后第一任务,就是繁衍后代,如果为人妻而没有诞下子嗣,下场会很凄凉。《大戴礼记.本命》中说道:“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4]仔细分析这七出之罪,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古代女性在家庭里要孝顺公婆,诞育子嗣,与丈夫的妻妾和平共处,不能有外遇,不能生病,不能长舌,不能品行不端。违反了的下场就是一纸休书。这七出之罪再加上三从四德,足以将女性的尊严和自由消磨殆尽,女性为人妻之后的生活已经被束缚在那高墙大院里了,成了男子的私有财物。

二、为妾的尴尬境遇

中国古代一直奉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妾一开始就作为一种畸形的产物附属于正常家庭婚姻生活之外。妾在家庭生活中肩负着生儿育女的责任,但是却不能享受女主人的待遇。到了唐代,妾的地位被写进了律法中,《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妾乃贱流」、「妾通买卖」、「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5]妾注定是家庭中繁衍生息子嗣的工具,男主人泄欲的工具,登不了大雅之堂,上不了家族族谱,参加不了家族祭祀。

新唐书《严挺之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武,字季鹰。幼豪爽。母裴不为挺之所答,独厚其妾英。武始八岁,怪问其母,母语之故。武奋然以铁锤就英寝,碎其首。左右惊白挺之曰:“郎戏杀英。”武辞曰:“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儿故杀之,非戏也。”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6]八岁的孩子敢杀人,只因为父亲厚妾薄妻,因此杀人理由成立,孩子杀人成了合情合理,不但不用杀人偿命,反而受到赞扬。一切的一切,只因英是父亲的妾,妾命如草芥。

文学作品中也对妾的处境有着详细具体的描述: 《红楼梦》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贾环因赖钱之事被赵姨娘责骂,正好被王熙凤听见,就隔窗说道:“大正月又怎么了?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环兄弟,出来,跟我顽去。”《脂砚斋重评红楼梦》里的侧批可以看出伶牙俐齿的赵姨娘为何不敢和王熙凤接话:“想赵姨即不畏阿凤,亦无可回答”说明在那个时代里做妾的是不能教育自己的亲生儿子的,后代的管教任务是由太太老爷肩负,王熙凤所言句句在理,即便是贾政宠妾的赵姨娘也无话可对。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有这样的一段对白:探春道赵姨娘:“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7]从探春的话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姨娘的亲兄弟是不能成为自己所生的小姐少爷的舅舅的。贾环,贾探春认的舅舅是王夫人的兄弟九省检点王子腾。为人妾者,嫁人不能走大门,只能从侧门一顶小轿抬入,没有婚礼仪式,不能入宗祠,不能受香火,不能养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能叫自己母亲,自家的亲属与丈夫家也不存在所谓的姻亲关系。妾就是生活在中国古代家庭结构中半主半仆的尴尬人群,处境可悲可叹。

三、为妓的悲惨处境

海会对于娼妓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其次还是那娼妓,倒也着实该做,穿了极华丽的衣裳,打扮得娇滴滴的,在那公子王孙面前撒娇卖俏,日日新鲜,中意的,多相处几时,不中意的,头巾吊在水里,就开了交,倒也有趣。只是里边也有不好处:接不着客,老鸨子又要打;接下了客,拿不住他,老鸨子又要打。到了人家,低三下四叫得奶奶长,奶奶短,磕头象捣蒜一般,还不喜欢,恰象似进得进门,就把他汉子哄诱去了一般。”[8]海会认识到为妓,表面上穿着光鲜但是最终不外乎两个下场:要不在欢场里坚持到年老色衰,最后悲惨死去,要不乘容貌鲜亮的时候找个有情人到别人家里作妾。

社会上将妓女之为末流,男人视她们为玩物,她们的实际地位比妻妾婢女还低。她们是一群专门为男性服务而滋生的群体,是对男性文化的依附和迷恋,也正因如此,娼妓的主要职责便是取悦男人,而没有道德上的约束与规定,也凭借自身的才气、容貌、身材而在青楼里划分着三六九等。妓纵使可以赎身从良,顶多也就是当妾。海会正是看清了这一点,做娼妓表面光鲜实则是处处受限制,处处受压迫而不得自由,所以娼妓是不能选择的。

四、姑子的另一番天地

中国古代“三姑六婆”素来没有好名声,而尼姑和道姑居“三姑”之首。尼姑的由来可以上朔至南北朝,在许多古代小说中,尼姑庵、女道观向来被描绘成养汉淫乱的场所,人们通常认为尼姑、道姑进入一般人家的闺房,不是送春药,就是拉皮条,或是搞同性恋。尼庵净地,却成了风月道场。削光了头发,却割不尽欲根,这样的事历来不绝。有首诗说尼姑的心事最妙:“断俗入禅林,身清心不清。夜来风雨过,疑是叩门声。”[9]

古代女子削发为尼或为道姑有几种原因:一是真心皈依教门,坚守佛家清规戒律,清心寡欲。二是为生活所迫,以尼庵、道观作为一个归宿或一时的栖身之地,把侍奉青灯古佛当做一份工作,至少能做到勤勤恳恳。三是把当尼姑,道姑,女冠作为一种实行“性开放”、“性自由”与上流阶层结交的手段。唐朝有名的鱼玄机,虽是出家,但却过的是半娼似的生活,世俗之人之风也奈何不了她。唐宋时期皇室公主也有不少出家当尼姑,道姑,其中身着缁衣,浓妆艳抹,大宴宾客,放荡轻佻的不在少数,公主出家的原因大多是想挣脱礼教束缚。发展至明朝,寺庙成了一部分姑子偷情养汉的场所,因此明清传奇中淫乱佛门的尼姑形象不在少数:《宝剑记》中的妙好,《玉簪记》里的王尼姑,《芙蓉记》里的员明和员智,《玉合记》里的慧月。由此可见,女尼女道士在当时的确属于道德管理范畴的真空地界,因此上至公主,下至贫民,如果想性解放,无人管束,当姑子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海会对于现实中为人妻,为人妾,为娼妓,为姑子的分析是理性客观的,她看清了封建伦理纲常下女性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的现实,为人妻毫无自我地为夫家奉献却阻挡不了丈夫在外寻花问柳,为人妾者却要处处讨好正妻与丈夫却仍然改变不了随时会被抛弃的命运,为娼妓者更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不管这些女性的社会身份如何转换,她们都没有跳出依靠男性而生活的圈子,现实是一把枷锁,将她们困住了。海会的堕落选择正是对不公平不合理制度的反抗,封建制度限制女性的自由,她偏要另辟蹊径找到一条路去实现她的自由。她的堕落也是为众多卑弱性女性发出了一次微弱的声音,是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

参考文献:

[1]胡适.《醒世姻缘传》考证及后记.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北京: 中华书局,2002,69

[3](西汉)戴圣编.《礼记.昏仪》[M].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72

[4]戴德辑.《大戴礼记》[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12.

[5]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 [M] 商务印书馆, 1933.06.

[6](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02

[7](清)曹雪芹著. 《红楼梦》[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4.01

[8]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北京: 中华书局,2002,71

篇10:观看《人生》有感

9月8日大课间时间,我校按照洪山区教育局统一部署,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多媒体和班班通设备,组织师生观看,同上这一堂“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电视教育课,学习省委书记李鸿忠对中小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寄语。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伴随着极赋韵味的古琴曲,武汉市青菱学校全体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里,观看《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 照亮人生》的电视教育课。孩子们一起品味了中华经典美文的传神风韵,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一首首传承千年、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让师生们感受到传统经典的韵律和美好,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了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精髓!掀起了青菱学校诵读经典传承传统文化的序幕。

篇11:观看《人生》有感

响应号召,帮扶脱贫。毕业后,黄文秀放弃高薪工作,响应国家号召来到百坭村。脱贫攻坚,使命责任重大艰巨,黄文秀一对一帮扶走访,与帮扶对象面对面、心贴心,为他们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展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务实作风和为民情怀,驻村短短1年多时间里,黄文秀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并带领当地村民将砂糖橘种植面积从不到1000亩扩大到多亩,村里88户418人稳定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71%,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38万元,被评为“乡风文明”红旗村。

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党员干部要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只有主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或建议,才能了解群众所需、所急和所盼,切实解决实际困难。黄文秀经常入户了解村民情况,力所能及的帮助贫困户。她帮助贫困户学生申请贫困补助,经常向他们传达国际有关帮扶政策,在黄文秀的带动下,帮扶户家种了22亩茶油树,申请到含抚育补助在内的7000元补助,4-5年后将有产出。一年来黄文秀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

“工作造就人格,不忘初心奋勇前行。”这是黄文秀驻村前,贴在百色市委宣传部办公室栏上关于她的一句人生格言。她用美好的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我们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12:观看《人生》有感

2月10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人民的好儿女》系列电视片之“美丽人生”,这是一部介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秦怡的短片。短片虽短,片长仅20分钟,但是在我心中产生的“震动”,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同母亲一起,都看过她演的很多电影,本来就为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而倾倒,再次从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视角学习秦怡的“美丽人生”,更加使我认识到,人世间什么叫“美丽”,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怎样的人才真正能够被称为“共产党员”。

秦怡作为我国德艺双馨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不仅与病魔进行顽强斗争,还积极参加慈善、公益事业。她坚持党的理想和信念,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她倾其所有为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她对待工作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她对人宽宏大量,热心相帮,对自己和家人非常苛刻。她永远是一个年轻的革命人,以实际行动认真履行党员的职责。她以自己的坚定信念、顽强的意志来诠释美丽人生,真正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用行动书写真正的共产党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誉其为“中国最美丽的女性”。秦怡之美,不仅体现在外表的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美在心地纯洁,美在豁达淡定,美在志向远大,美在大公无私,堪称中国女性美之集大成者。九十高龄,耄耋之年,无惧病痛,斗志昂扬,心系公益,倾囊所赠,热心慈善,大爱无疆,如何不令人动容。我不禁陷入沉思,为什么我参加工作不久,就时不时有偷懒的念头呢?其根本原因还是对党的事业信念不够坚定,志向不够高远。学习秦怡,就要学习她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无比坚定,对自己事业的执着追求。难怪秦怡“身体中好像装着一架永不停息的发动机”,虽经历无数风风雨雨,但是在脸上看不到岁月的年轮,仿佛青春在她身上永驻,仿佛时间在她身边驻足,那是内心之美由内而外散发的结果。

对我触动较大的是,她90高龄了,还这样斗志不减,为什么我参加工作不久,就时不时有偷懒的念头呢?其根本原因还是党性不纯,信念不坚,志向不高。学习秦怡,就要学习她对党的无线忠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无比坚定,对人类解放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秦怡相比,我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不足啊。在秦怡的短片中,我不仅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对健康和养生都有了全新的理念——那就是,“革命者永远是年轻的”!难怪秦怡虽经历无数风风雨雨,但是依然在脸上看不到年轮的痕迹,仿佛青春会在她身上永驻,仿佛时间的脚步在她那里驻足,那是她内心的美丽照映在脸上的结果。

电影事业需要秦怡这样的德艺双馨的演员,徐汇教育需要一支德能双全的教师队伍。如果我们办事处每个共产党员

都能像秦怡那样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都能把每个居民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那么,胜利路办事处一定会成为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机构!

从秦怡的事迹中,让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坚忍不拔、淡泊名义、甘为孺子牛的情操。

除了她,《人民的好儿女》中还介绍了许多党员,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他们之所以赢得社会的认可,是因为他们能够立足本职,从小事做起,从最平凡的事做起。在前进的道路上,人生征途中,即使遇到艰难险阻、刀山火海,也在所不异,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每一个共产党员,在举起右手宣誓时,都会作出“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的庄严承诺。在建设文明、富强国家的道路上,身为共产党员,理当冲锋在前,战斗不止。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人人都献出一份力,就一定能够使我们伟大的国家成为世人羡慕的乐园。

篇13:观看《人生》有感

一、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发展

儿童歌舞剧是儿童戏剧剧种之一, 是以诗歌、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儿童戏剧。1917 年至1919 年我国新音乐开始起步, 黎锦晖将以“平等、自由、博爱”为道德内涵的“人道主义”精神融入到音乐创作中, 创立了儿童歌舞剧。1923 年前后, 黎锦晖歌舞剧形式已经渐渐具备了戏剧性的特征;1935 年共产党在江苏淮安成立进步儿童剧团新安旅行团, 宣传抗日救国主张;1937 年由沪东临清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成立进步孩子剧团, 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和上海等处都有儿童戏剧组织陆续成立;1947 年, 宋庆龄创办了中国首家儿童戏剧表演团体——中福会儿艺;1982 年, 文化部举办了全国首届儿童剧观摩演出;1983 年, 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86 年举办全国首届学校剧评奖相继又产生了一批新的儿童剧剧目在21 世纪的今天, 我国也屡屡出台相关文件;2010 年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28 号文件指出:“积极推进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 推动儿童歌舞剧教学的普及”;2012 年10 月全国儿童歌舞剧音乐教育试点工作现场会议强调要明确和把握儿童歌舞剧音乐试点工作思想, 高度认识开展儿童歌舞剧音乐教育的意义。

二、儿童歌舞剧的现实意义

(一) 儿童歌舞剧中体现爱的教育。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 “随着活动领域的逐步扩大, 初入小学的儿童情感不断丰富、深刻, 已经具有审美意识。”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在欣赏、表演、创作等音乐活动中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情感反应的能力。卢梭在著作中《爱弥儿》讲到:“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 也是进行儿童教育的基础。只有对儿童进行以爱为基础的教育, 培养儿童的情感, 才会使儿童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情感, 形成自尊和自信, 学会爱人、爱他人、爱人类社会。”

(二) 儿童歌舞剧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的理论基础来源于20 世纪席勒、拉扎鲁斯、格罗斯等心理学家们关于幼儿游戏的实质、独特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探讨, 认为游戏活动与儿童审美活动之间存在着极为深刻的潜在联系, 是一种审美活动。胡伊青《人:游戏者》中有这样的论断:文明发展到今天, 游戏因素有着日渐衰落的趋势。他是说现代科技、商业利益已经渐渐取代了古老纯粹的游戏精神, 原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和谐的精神离儿童越来越远。现代科技、商业利益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通过网络信息满足自身需要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儿童的“游戏精神”也大多在电子设备上的“手指游戏”得以体现。

(三) 儿童歌舞剧中的模仿律动。儿童歌舞剧常常伴随着对事物的模仿, 在许多的儿童音乐中常常会带一些童话色彩, 出现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动物形象。而模仿律动是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律动形式, 能够让孩子们对律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如林能杰教授在吸收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体系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通过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 运用中国道家“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提出了“生命律动学”理念, 通过身体的律动能够加强儿童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感知。

三、儿童歌舞剧的推广分析与期望

儿童音乐教育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们乃至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但由于种种原因进行儿童音乐创作的人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作者认为, 其一, 对大众来讲, 人们对儿童音乐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其二, 对于创作者来讲, 儿童音乐创作相比较于其他类型的音乐创作, 其市场效益、个人经济效益都是比较低的, 这就导致儿童音乐创作一直处于比较低糜的状态;其三, 我国音乐教师歌舞剧专业化水平较低, 进行儿童歌舞剧的排演就显得力不从心。

作为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年轻人, 应带着童心未泯的情怀再谈儿童音乐教育和儿童音乐剧, 呼吁本真, 还儿童烂漫童年。

摘要:本文以武汉小学童话剧《温暖》为线索, 从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发展、现实意义、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呼吁人们理性看待儿童音乐教育, 还儿童烂漫童年。

关键词:《温暖》,儿童,音乐教育,歌舞剧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篇14:有感于人生时间开支

关键词:时间;精神;灵魂;未来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19-01

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呐喊的他,在任职彭泽令八十多天的时间里,将自己的“今是”“昨非”过滤了一遍,才发出“曷不委心任去留”的感慨。时间创造了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

喊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他,将自己悲苦的身世和满腔热血奔洒在零丁洋上:狂风呼叫,暴雨倾盆,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英勇就义。时间缔造了一位勇敢的爱国诗人。

写出:“虽体解吾犹为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他遭逸去职,创造了千古名篇《离骚》,后化作一粒石子被黑日音的政治扔入泪罗江。时间造就了一位激进的词人。

这样来说,时间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让我们在其中陶冶情操,审视心灵,让我们在飞速发展的今天领略文学的魅力。

他曾自嘲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个看透生死,以无畏的姿态高调迎接死亡的作者,为自己逾越了一座精神高峰。他就是史铁生。他对着地坛,用一颗翻滚着热血的心发誓:“我要活下去”。时间抚平了身体的伤痛,让感动直触生命中最软的底层。

他的一句“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让所有评委和观众为之震惊。空空的袖管,脚趾上的硬块,动人的琴声……这一切塑造了你,定义了坚强。时间让他明白生命的意义,朗白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他不仅是现代科学界的泰山北斗,更是一位永远的人生斗士。他是霍金。他在轮椅上思考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科学,谱写了别人无法破译的《时间简史》。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着键盘,他用时间使他的残缺变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丽,让强大的精神竖立在天地之间。

这样看来,时间为我们记载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灵魂,让我们敬仰,膜拜。时间是永恒的,时间可以忘记躯体,而精神是不朽的。

时间如漏沙,指间水,不知不觉便己流逝。

时间如坛中酒,磨中油,愈老愈醇香。

上一篇:沙场整改报告范文下一篇:中药熏药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