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打工路感谢有你风雨相伴

2024-04-19

十年打工路感谢有你风雨相伴(共6篇)

篇1:十年打工路感谢有你风雨相伴

十年打工路感谢有你风雨相伴

蓦然回首,突然发现自己与《深圳特区报》已相伴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内地上学的时候,我就在图书馆里认识了《深圳特区报》,每次打开报纸都会被扑面而来的勃勃朝气和独特气质所吸引,总是眼睛不眨地一口气看完。可以说,从最初的认识深圳,到进而逐步了解深圳,仰慕深圳,喜欢深圳,都是通过深圳特区报这个“窗口”来完成的。

10年前,我只身南下深圳,人地两生,是特区报上的一则招聘广告,指引着我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正是这份做了两年的工作,让我触摸到了深圳的脉搏,明白了许多事理,逐渐适应了特区独有的快节奏。

在艰难的打工生涯中,我一直把特区报当作良师益友,也一直保留着一个习惯――每天买一份特区报阅读。随着报纸越办越好,我从中得到的收获也越来越多,根据特区报的“学海无涯”版刊登的.信息,我参加了几种职业培训和本科学历的自学考试,相继考取了ISO内审员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证,获得了本科学历。正是特区报的指引,我逐步提升了自身素质,增强了本领,从而得以更大限度地实现了自身价值。

不仅如此,特区报还帮助我延伸了梦想――自小就有的文学梦。来深圳后,特区火热的生活激发了我潜藏在心底的文学梦想。趁着工余闲暇,我拿起笔开始写稿投稿。在特区报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后,我的写作热情得到了极度的燃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于是我更加努力读书、写作。几年来,我在特区报发表了各类文章100多篇,而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已有800余篇,并获得了10余项征文奖,还被南方多家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我的多篇作品被选入几种文集……对于一个并非以写作为业的普通打工者而言,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特区报对我的帮助;离不开特区报的多位编辑、记者老师对我的指点和鼓励。

转眼在深圳打工已有10个年头,我换了几份工作,每次跳槽,都将能否每天买到或看到特区报作为选择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10年来,无论身在深圳何处,我每天必看特区报,这是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当我看到特区报熟悉的报头,一股亲切感便油然而生;读着报纸,我仿佛看到了办出这份好看报纸的可敬的编辑、记者老师们忙碌的身影;几年前那几位编辑、记者老师对我的教诲似乎还回响在耳边,催促我进步,激励我向前……

悠悠10年打工路,一路上有特区报相伴相携,并将到明天,到未来。衷心地感谢特区报,祝福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

篇2:十年打工路感谢有你风雨相伴

你说,

风铃的音符最动听,

我把它高高挂起,在月亮出现的地方。

若全世界都不在了,

至少我曾经栖息在同一个世界里。

感谢岁月,容我们,在馨香之地相遇。

冥冥中自有定数,那是千年的缘。

我愿一生穿越在文字边缘。就这样。。。。。。

心若如风,梦肆意。沉沉的入睡,不愿醒来。

关于心语

在每一个白日里,我的.心很坚强,所有的牛头马面,我都不会不屑一顾。

我胆怯每一个漆黑的夜,特别是静静的夜。

我一个人,心站在一个大殿之上,空空的世界,若有风吹草动,我都会不寒而栗。

心,被魔驱走了正能量。风从草原走来,带着缕缕香气。一丝丝的涌动,飘散了爽朗的笑声,在山中,回荡。。。。。。

风雨人生,有梦相伴。一路走,一路景,一路欢歌。

来一起聆听,每一个故事,尽管里面没你没我。

来一起吟诵,每一章诗篇,尽管不是为我们而作。

来一起欣赏,每一幅画卷,尽管我们不在里面。

篇3:携手抗糖路风雨六十年

建国60周年以来,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人们的生活目标已经由以前的温饱而逐渐转向小康。

多种研究表明, 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 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都有很好的效果。而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饮食和运动。

饮食方面。建国初期, 人们生活贫困, 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 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 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 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 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 而且分量都很少。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粮食、蔬菜紧缺,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 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 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 身体都有些浮肿。到改革开放以后, 人们的饮食结构开始极大地丰富起来, 菜场、超市、集市, 各种各样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开始吃得饱, 然后吃得好。在1997年,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已经达到30.5公斤, 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80.1%上升到1997年的99.1%, 提高了19个百分点, 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 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除此以外, 当前很多人还热衷于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品和饮料, 每天摄入的蛋白质和脂肪越来越多, 而高纤维的食品越来越少。

运动方面。建国初期, 全国人民全部投入到恢复生产的大队伍中, 农民积极下地干活, 工人积极做工, 所有人都干得热火朝天, 那时即使不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他们也每天都在做着体力活儿, 达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而到如今, 随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收缩, 第三产业的崛起, 很多人的工作由以前的体力劳动转为脑力劳动, 每天的身体锻炼转为周末的健身房运动, 即使是农民和工人, 他们的工作也逐渐地以机器代替了人力, 体力活儿越来越少。

交通工具方面。建国初期, 交通基本靠走, 后来有了发展到六七十年代, 出现了两个轱辘代步的自行车, 这样人们就可以进行较远距离的出行。后来又经过改造, 出现了自行车的升级版——摩托车, 虽然比较笨重, 但是出行速度快, 而且很省力。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八十年代, 取而代之的是四个轮子的汽车 (包括私家车和公交车) 。以北京为例,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机动车只有4万辆, 1998年增加到180万辆, 到如今已经超过了300多万辆。而且如今连上楼也有了电梯, 人们出行时需要体力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

本来生产力提高、社会发展于社会是大大有利, 但是人们在这些提高中慢慢开始了享受, 无形之中吃的越来越多, 运动得越来越少, 肥胖也就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

糖尿病发病率的变化

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快速增长的流行性疾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西方生活方式 (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 体力活动少) 的蔓延, 2型糖尿病在我国呈现了暴发流行趋势。

糖尿病人的增长几乎是随着肥胖人群增长一起进行的, 因为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最危险的因素, 研究发现85%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建国初期, 全国人民刚刚恢复生产, 人口又多, 很多人都无法吃饱, 更别提肥胖。到了改革开放以后, 全国物质空前丰富起来, 人们生活水平已达温饱, 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与此同时, 人们膳食中热量、蛋白质、脂肪的来源从以植物为主转向以动物为主, 总热量过剩, 因此肥胖越来越多。根据2003年4月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显示, 超重者 (体重指数≥24) 已达22.4%, 肥胖者 (体重指数≥28) 为3.01%, 这个数字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2倍。比这更严重的是, 由于不吃早饭、经常吃零食、偏食、营养过剩、不爱运动、遗传、精神创伤、长时间看电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儿童肥胖患者正在不断增加, 成为了新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几年前一项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的儿童及小学生肥胖情况调查, 儿童肥胖率、超重率分别为13.1%和12.9%, 小学男、女生肥胖率分别为15.8%和10.3%, 超重率分别为14.2%和11%。调查显示, 男生发生肥胖的危险性约为女生的1.5倍, 男生肥胖率在12岁时达到峰值, 为19.3%;女生肥胖率在13岁时达到峰值, 为13.1%。调查还显示, 小学生肥胖率为13.6%, 明显高于学龄前儿童10.7%和初中生10.2%的肥胖率。另据介绍, 我国少年儿童肥胖率东北地区最高, 为13.2%;华东地区次之, 为12.2%;中南地区最低, 为10.2%。

与此同时, 糖尿病患病人群也迅猛增长。近20年来, 我国进行了几次大型糖尿病流行调查。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糖尿病患病率为0.67%。1994年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调查, 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患病率为2.5%, 糖耐量减低为3.2%。这一数字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数据接近, 比1980年增加了近3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同时调查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该调查主要根据空腹血糖诊断IFG和糖尿病, 空腹血糖较高的部分患者作了口服葡萄糖耐量 (OGTT) 试验。在18岁以上的人口中, 城市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5%, 农村为1.8%。18~44岁, 45~59岁和60岁以上3个年龄组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1.95%, 7.78%, 1 3.1 3%;而农村相应年龄组分别为0.9 8%, 2.96%, 4.41%。

到2008年11月, 厦门第十二届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上杨文英教授公布了最新的20岁至70岁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调查数据, 这个数据竟然已经高达11.66%, 这个数据是2001年的2倍, 是1994年的4倍, 而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更是高达15%, 患病人群也开始由城市扩大到农村。此次大规模调查, 涉及了14个省市, 30多万人。

随着糖尿病人群的不断增长, 糖尿病专科医院也在逐步增加。在建国之初, 根本看不到什么糖尿病专科医院, 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初期, 很多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都还比较轻松。但随着近些年来糖尿病人数的剧增, 大小医院的内分泌科已经人满为患, 床位一加再加, 依然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糖尿病专科医院也就应运而生, 各个地方糖尿病专科医院遍地开花。当前糖尿病日门诊量最大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代谢病医院院长于德民告诉记者, 在1998年建院时, 许多老百姓还不知道代谢病为何病, 而如今, 医院每天门诊量高达1500多人。

认知与教育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最早记载糖尿病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400年, 《黄帝内经》中就记载过“消渴证”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

尽管我国对糖尿病有这样早的认识, 但是正如上文所述, 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时间,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 医学研究重点也对应放在寄生虫传染病等贫困病上。尽管我国在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曾经震惊世界, 但是对于大众来说, 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度是极低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糖尿病这个词非常陌生。笔者年少时听到有人得糖尿病时就单纯的认为得了这个病尿是甜的, 具体有什么危害根本不清楚。

改革开放后, 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患有2型糖尿病, 人们才慢慢认识接触到糖尿病。但是知识普及仍是远远不够, 这就造成了很多人因为无知而忽视高血糖, 最终发生严重并发症, 甚至失去生命。很多医生对此事痛心疾首, 认为普及糖尿病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1991年, 第三届中日友好糖尿病学术交流暨第四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 在这次大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正式宣告成立, 标志着我国糖尿病防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6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将糖尿病健康教育列为糖尿病项基本治疗措施之一, 即广为人知的“五驾马车”之一。我国的很多的三甲医院也开始尝试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的热情非常之大。各种与糖尿病患者相关的组织和活动也相继开展。

美国用了2年的时间, 通过严格的修定, 于2000年颁布了自主管理教育的国家标准, 用来衡量自主管理教育的质量, 并根据最新研究的结果进行更新。我国在患者的教育上, 一直没有一种公认的、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 许多教育的开展都只局限在住院部, 仅有少数是针对门诊或社区患者。

1997年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在中国开设了教育项目, 在全国成立了10个教育培训基地和中心, 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着名专家的义务加盟和策划指导, 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员 (医生、护士、营养师) 。经过长期的摸索, 我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然而, 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多, 这块市场的繁荣, 很多不法分子也开始打着治疗糖尿病的幌子招摇撞骗, 导致很多患者一时不辨真伪, 上当受骗。在这种情况下, 钱荣立、项坤三、杨文英等中国著名糖尿病专家编写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4年正式出版, 并每隔1~2年再版更新, 补充新的知识观点, 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制定了准则。

治疗手段的变化

近年来, 中医药的神奇作用正在被世界所认知, 其在我国建国初期的糖尿病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糖尿病现代治疗起步比较晚, 这样的好处却在于治疗的手段更加完善, 不必再经历西方治疗最初的困境:千上万的患者, 为了延长生命时间, 不得不依靠残酷的慢性饥饿疗法来苟延残喘, 但最终难免一死。

磺脲类最早的降糖口服药, 直到今天仍作为国际公认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先药物之一。双胍类降糖药物于本世纪50年代出现, 但因为其可以引起严重的危及生命的乳酸酸中毒, 70年代除了中国和印度, 大多数国家已停止使用, 目前已极少应用。其换代产品二甲双胍目前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口服药。α-糖甘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分别于8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 为口服降糖药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 唯一的治疗手段是注射胰岛素。班廷和贝斯特发现了胰岛素, 这无疑是糖尿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从二十世纪初第一代动物胰岛素到第二代重组人胰岛素, 再到以重组甘精胰岛素为代表的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 历经了80多年时间, 每一代新胰岛素制剂的出现都有划时代意义。随着第一个注射用胰岛素产品被推向市场, 几十年来各种注射用胰岛素制剂不断更新换代, 成千上万的糖尿病患者得以较高质量的长期生存。然而, 尽管注射胰岛素的问世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但每天多次的胰岛素注射却是患者心中永远的痛。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另一种胰岛素给药途径的可能。而对吸人性胰岛素的临床研究在近几十年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 终于在希望几近破灭时“峰回路转”, 在近年迎来了第一个吸入式胰岛素的上市, 有专家推测如果与口服药物联用, 吸入式胰岛素将有可能完全取代皮下注射胰岛素。

近年来, 我国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方面进行了不少的研究, 证明了中药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上不仅具有一定的降糖效果, 而且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令人满意的疗效。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加深, 治疗糖尿病已打破了传统的治疗上的界限, 预计不久中药在糖尿病防治药的开发上会有更大的突破并取得更多的成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回顾过去, 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我们坚信, 在祖国经历了六十年风雨变得越发强大时, 我们糖尿病患者也应该对治疗糖尿病充满信心, 健康、幸福地去迎接明天。

篇4:歌泪相伴打工路

那一年,我怀揣沉甸甸的希冀拎起简单的行囊随堂姐跨上了开往东莞的列车。到达厚街新塘村,天已经亮了。为我们洗尘的是一场纷纷扬扬的春雨。望着寥寥无几的厂房和冷冷清清的街道,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就是我心中的天堂,我不止一次魂牵梦绕的地方吗?尽管此时我的心湖已激起了层层涟漪,可我还是极力掩饰自己的慌乱,因为我曾经信誓旦旦地向堂姐承诺过自己什么苦都能吃,绝不给她添乱。

吃过早饭,我迫不及待地让堂姐带我去她所在的那间小厂面试,结果,我们都傻了眼,本想跟堂姐同进一个厂,无奈当时僧多粥少,人家根本不需要新成员的介入。为了帮我找个落脚点,我们不得不冒雨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寻工路,并于黄昏时分在邻近新塘的双岗谋到了一份鞋材品检的工作。当我次日兴高采烈地去报到时,却被告知品检职位已无空缺。为了不用再提心吊胆地混进老乡的集体宿舍,让她为难,也为了不耽误堂姐太多时间,我在人事小姐的挽留中成了那家鞋材厂生产部的一员。

那家鞋材厂是流水线作业,各方面要求都比较严格,就连去一趟洗手间,你也得先拿到仅有10分钟的离岗证,而洗手间距车间较远,往返时间不低于5分钟。无休止的加班,也是家常便饭。此外,厂里还实施了封闭式管理,即使不加班,每周也只有两个晚上可以自由进出厂门,其余时间凭放行条出入。面对众员工的质疑,厂里的解释是:一、货期太紧,完不成任务就得加班。二、限制外出时间则是为大家的安全着想,因为外面治安较混乱。

我无法认同厂方的第一个理由,却对这里的治安状况感触颇深,因为我不止一次见到过有人在街头持刀抢劫的画面,而且,我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掏过腰包,当我惊觉并大喊抓小偷时,那歹徒非但没有逃跑,反而恶狠狠地盯着我说:“再喊我就一脚踢死你!”可怜我一个弱女子,只好自认倒霉。

繁重的工作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下了班,偶尔外出买点日用品,还得胆战心惊。在这样高度忙碌而紧张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我的精神近乎崩溃,很快就病倒了,有一次还险些晕倒在去医院的路上。这一切,我不敢告诉堂姐和家人,怕她们为我担心。然而,我18岁的年华却难以独自承载病体及心灵给予我的双重负荷,每天过得浑浑噩噩。

就在我对这座城市充满绝望的时候,阿林出现了。他是个刚走出军营的热血男儿,不知是机遇还是巧合,他放着好好的储干不做,偏偏自愿调到生产部来。在一次下班铃响后,他悄悄塞给我一封信,内容大意是:也许你不了解我,可我注意了你很久,希望你能给我一个照顾你的机会。

此后,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阿林都给了我很多帮助与鼓励。他乐观开朗,人缘也极好,不仅有许多男同事跟他嘻嘻哈哈“打”成一片,就连那些漂亮美眉们也喜欢跟他搭讪。见我整日郁郁寡欢,他既像兄长又似孩童般给我讲了许多幽默有趣的故事;见我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他召集了几位善良而有耐心的女孩子对我嘘寒问暖,最后,那几个小妮子竟然成了与我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并陪我度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打工岁月。

记得阿林说过,他没有妹妹,想亲耳听我叫他一声哥哥。我感激阿林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早已在心底默认了他这位兄长,遗憾的是,当时我连他这一个小小的要求都没有答应。如果多年后的今天他能看到我真诚为他留下的这段美好回忆,那么,我想对他说:林哥哥,香妹永远祝福你!

难舍南海的老板娘

佛山市南海区是一个出了名的五金生产基地,那儿的五金厂(确切地说是家庭作坊)多得不胜枚举,待遇也都大同小异。虽然薪水微薄,我还是选择了一家留了下来,毕竟,那儿离我家近些。

那家五金作坊主要从事啤机与冲床压铸,也有手工装配。起初,一切事物管理皆由老板与老板娘共同打理,接下来,老板忙于业务,厂内管理的重担包括新员工机器操作的培训,便由老板娘独自承担下来。作为一名新工人,我成了她重点考察和培训的对象。这里的机器操作虽非一项高难度作业,却颇具危险性,稍不留神,便会招来一场血腥之灾,因此,我每天上班都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这一切,老板娘都尽收眼底,并于我进厂不到半年内帮我调换了不少工作岗位,意在让我熟悉每一个作业流程、每一道工序。接下来,我顺理成章成了老板娘的助手,负责品质把关,并帮她打理一般事务。

每天与老板娘面对面接触,她的办事效率真让我大开眼界。工余时间,她会跟我讲她和老板创业的艰辛,她学技术的苦与乐,以及她从一名刨地村姑到职场金领所付出的努力。事实上,我也亲眼目睹了老板娘的职场魅力与风采。

上班时间,老板娘对我们要求相当严格,下了班就不一样了,她会拍着你的肩膀给你一个善意的微笑,再跟你拉家常。此外,她还喜欢把自己看到过并有一定警示意义的新闻故事及应对方法说给我们听,并时刻提醒我们出门在外要照顾保护好自己。看到哪个员工不开心,她都会主动询问是病了还是有什么心事。她还会亲自开车送生病的同事去医院。在我因同事的误解生闷气时,她像开导她的儿女一样耐心地给我安慰。知道我喜欢看书,诧异之余,她兴奋地说:“多学知识还是有好处的,继续努力哦。”

无法否认,在南海那段时间,老板娘待我不薄,遗憾的是,那儿的工作环境,尤其是机器的噪音,很不适合我这个爱清静的人,而那过于忙碌繁琐的工作也使我业余充电的热情大打折扣,为了不使自己的梦想跟着打折,我在眷恋中选择了离开,可我依然会深深忆起那位老板娘,忆起她的开导与鼓励。

广州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广州是我漂泊生涯的第三驿站。转眼,我已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三年有余,一些已经跳糟到另一座城市的友人时常刨根问底想知道我在广州1000多个日子的坚守图的是什么,是待遇还是晋升机会?在得到否定答案后,要好的友人都纷纷做我的思想工作,意在让我换个环境,换一份工作。我感激友人的良苦用心,却依然在去留问题上做着举棋不定的艰难抉择,因为我已深深爱上了这座绽放文明、热情与友好的美丽城市。

走在广州的街道上,我时常见到辛勤的环卫工人不辞劳苦、无怨无悔地做着城市的美容师,而路旁相距不远,设立摆放好的垃圾桶也决非虚设,不管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员,上至年迈长者下至年幼孩童,都非常自觉地将手中的垃圾丢到里面。在去探访友人的路上,一位年过六旬的本地阿婆操一口并不流利的普通话,热情地转告我前方施工需绕道而行。一句朴实诚挚的话语,使我不必花费时间白跑一趟。在一次心急中闯了红灯后,一位素不相识的高个子紧随身后,给了我师长般的教导与嘱托,此后,我再也没有闯过红灯。

最重要的是,广州能较顺利较准时地买到我心爱的《江门文艺》,而且,我的室友也和我一样是喜爱她的读者,得知我曾发表过豆腐块,她们给了我很多支持与鼓励。见我提笔趴在铁架床上涂鸦,她们默默地戴上音乐播放器的耳塞,偶尔看到我的文章被采用,她们的惊喜却不亚于我。即使得知我投去的不少稿件都如泥牛入海,她们也从未讥讽过我,而是诚挚地替我鼓劲,给了我再次提笔的决心与勇气,我衷心感谢她们为我所做的一切。

广州这片热土有我洒下的不少青春与汗水,有与我朝夕和睦相处了两三年的朋友,有太多令我难以忘怀的感动的瞬间,当然,也不乏无奈和失落。我深深依恋这座美丽城市的一草一木,时常沉醉于室友的理解与支持中。

篇5:感谢有你相伴

转眼间,我们一起度过了五年的美好时光,这五年里。我们吵过,闹过,疯过。不知不觉中一起学习的时间只剩下一年。幻想毕业那天,我们应该会笑着告别吧。

曾经约定的毕业那天要一起把学校的每个角落甚至死角全都走遍,还笑问脚断了谁帮忙选主治医生出医疗费。我们一起并肩走过所有我们待过的班级,去看看学弟学妹们是否像我们那么闹腾。

毕业之后,我们会去到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见到的都是陌生面孔。再也没有任人欺负的那个嘴上说他讨厌实质可以心甘情愿被自己欺负的好同桌了。

六年级的我们,下课时常常一堆人把脑袋瓜子聚在一起,讨论着初中入学考一起交白卷的话是不是就能分在一个班级呢?这样我们就又能天天见面了,不用面对陌生的面孔,不会产生恐惧感。

最后一年,我们要更加珍惜彼此的友谊,珍惜剩下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说再见,不是为了再也不见,而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相见。

离别没说再见,你是否心酸。

转身寥寥笑脸,不甘的甘愿。

————不再见

篇6:风雨相伴三十年

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几年,我正在读中学,酷爱自学的习惯,使我对数理化情有独钟,全县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特等奖的获得经曆,更激发了自己探究的热情很可惜的是,自学资料太少,屈指可数。我看到《国学生数理化》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果这本杂志早几年出现,也许自己的数学、物理、化学能学得更好。

1984年9月,刚刚接任初三毕业班几何教师的我,苦于找不到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的教学参考资料,学校图书室订阅的《中学生数理化》让我眼前一亮,这是我第二次接触《中学生数理化》。尽管当时的人们普遍关注“教师如何教、学生就该如何。学”,而如何主动诱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使其更好地“吃透”几何课本,《中学生数理化》给我提供了不少“食粮”和启迪。

2002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担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者的我,又与《中学生数理化》再次结缘。当时的责编约我写一些稿件,尽管忙碌于国家级实验区之间。仍有零星的稿件提交、发表。2005年以后的数年间,随着自己工作的渊整,几乎每年都有四五篇文章在《中学生数理化》上发表,而以同步辅导、拓宽思路、深化认识、着眼可持续发展的论文特点。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争取多挤出一些时间,给更多的中学生提供数理化学习的精品“食粮”。

转眼间,30年的时光已逝,对《中学生数理化》来说,是风风雨雨,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不断成长的曆程。而这30年的曆程。何尝不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呢?

《中学生数理化》与我们伟大的祖国同成长,与我自己同成长。

上一篇:减灾救灾活动总结下一篇:9号(关于调整基层党建“五型五强”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