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声响起》录像课观摩评课稿

2024-04-08

《敲门声响起》录像课观摩评课稿(精选3篇)

篇1:《敲门声响起》录像课观摩评课稿

观摩录像课《敲门声响起》评课稿

兴义市向阳路小学 简义兴

2017年2月16日,贵州省小学语文刘波名师工作室组织学员远程观看了“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观摩课最佳教学手段应用奖”获得者欧义赐执教的口语交际课《敲门声响起》,我也有幸得以观摩。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对我有一定的难度,经常抓不住本堂课的重难点,形成孩子们不敢说,不愿说,说话层面单一重复的现象,对于调动学生口语交际课上说话的积极性和兴趣也显得捉襟见肘。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特点:

1.欧老师的课独具特色

听了欧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整堂课气氛活跃,贴近生活实际,欧老师通过多次的表演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在玩乐之中学到了知识。面对生活中的有人敲门该如何做这一主题,努力让学生认识到遇到不同的情况,要学会冷静思考,巧妙应付,辨别好坏,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进行口语训练,学会准确、巧妙地表述。整堂课通过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让学生能够达到清楚完整讲述故事,并在过程中自信大方地表达,展示自我,达到了教学效果。

2.整个过程清晰科学,环环相扣,层级提升,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课堂伊始,先是揭开课题,看图说话。老师出示四幅图画,亲切稳重的话音响起:“孩子们,故事就藏在四幅图画里,请认真观察一分钟。”一年级的孩子们仔细观察图画,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完整表述,“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板书在便随堂而生成。接着欧老师创设了“敲门声第一次响起”的情境,在随机采访中渗透方法,让孩子们学会交际礼仪,礼貌应对。敲门声第二次响起了,乐乐该怎样做呢?在再次创设的情境中,一年级小萌娃们灵机一动,想到计策:得出个问题考考敲门的叔叔。在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孩子们学会了简单应对,增强了保护意识,学习了自我保护的方法。

当敲门声再三响起时,来的会是谁呢?是爸爸!此时此刻,欧老师马上转换角色,化身为孩子们亲切的“欧爸爸”。这次老师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重现情境,叫孩子复述前两次敲门声响起的情境,从中感悟道理。课堂在“梳理故事,完整表述”中结束。孩子们把敲门声响起的故事讲给同伴听,讲给“欧爸爸”听,讲给全班同学听,回家再讲给父母听。在层层推进的情境设置中,在一次次扎实的口语训练中,一年级的孩子们学会了对待陌生人,学会了冷静思考,学会了冷静思考,学会了巧妙应对,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习得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3.情景真实,即兴表演,富有生活化。

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应用,欧老师整堂课都把应用融在每个环节中,即兴的对话与表演,既考察了孩子们的随机应变能力,又要学生学会完整清楚地表达。“王叔叔”“陌生人”“欧爸爸”这些形象都真实地体现在课堂中,仿佛我们真的体验到了乐乐在家的感觉。

4.音乐始相伴,兴趣终浓厚。

各种故事情境的出现,都伴随着不同的音乐形式,不管是开始熊大、熊二的出现,还是后面找朋友讲故事的音乐,即使是讨论交流完的归位指示都有专门的归位音乐。针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无疑不让课堂始终都充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愿意表达,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5.以奖代评的设计新颖独特,把生成的方法融进儿童喜闻乐见的奖状中。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欧老师给表现好的孩子授予“最棒小主人”和“最棒报警员”“最棒故事大王”,这些新颖的小奖状,让孩子们的成就感十足,更加享受积极动脑、回答问题并得到认可的感觉。

一堂口语交际课一堂口语交际课要构思精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口语训练的要求。

篇2:《敲门声响起》录像课观摩评课稿

——评姜树华老师的录像课《伊索寓言》

10月21日观看了姜树华老师的录像课《伊索寓言》。课堂上,姜老师淡定自如,对课堂的驾驭如行云流水,伸缩有度,真不愧是“教学能手”!这是一节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灵动”的课堂。

一、“找破绽”中训练能力。

本堂课,姜老师从讲故事中开始,然后把三则篇幅短小、语句简洁的寓言故事看成一个整体,在“找破绽”中开展活动,于“讲故事、读句子、说破绽、辨真伪”中,老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采取品读、思考、有效互动的学习方式和策略,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说、辩能力。尤其在诱导学生“找破绽”这个环节,他这样鼓励学生:“你发现了什么破绽?请你试一试!”、”“谁能读出(谁)的——?”、“我觉得还不够——,我还想听——”„„在引导学生理解、朗读、补充中训练能力,提升品位。总之,整堂课上,姜老师以简洁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他的课堂当中,而且关注面很广,把发言、表达的机会几乎都让给了孩子,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倾听、表达、朗读中养成习惯。

在这堂课上,姜老师特别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故事,倾听别人的发言,再把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补充、分享出来。从课堂的许多细节当中,我们看出了老师的煞费苦心、循循善诱„„教学策略上他以“读”贯穿课堂的始终。通过默读、齐读、个人读、小组读、师引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整堂课上书声琅琅。而每一次朗读老师所提出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琅琅的书声中促成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阶梯式板书中感受寓言特点。

篇3:《敲门声响起》录像课观摩评课稿

一、从几个关键词看六堂课

第一, 小组学习。我们原来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秧田式的, 排列分得清清楚楚。这次上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形式是圆桌式的。圆桌, 就是一张张桌子拼成一个圆, 当然也可以是四方的。学生就好像在开圆桌会议, 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就“逼”得我们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有很大的变革, 要很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这里边肯定有一个“头”, 就是组长。这个组长其实就是一个“小老师”。由小老师来布置组内成员的学习, 不仅小老师自己在成长, 而且他在引导组里的同学学习, 与我们教师在上面引导呼唤全班这么多学生学习相比, 效果大不一样。

第二, 学习单。现在各地都在改革, 有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把学生要做什么事情, 公开打印在纸上, 再发给学生, 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今天有好几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当然也得感谢衢州新世纪学校, 该校的学生对学习单的使用比较习惯。不然的话, 就算教师用这个办法上课, 可能学生还不适应。

第三, 课文导语。略读课到底该做些什么事?就是导语里告诉我们该做的那些事。这个不好省去。

第四, 梳理。有好几节跟人物有关的课, 教师利用三角四角关系图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几位教师采用直观的曲线图表示事情的起伏曲折;还有的采用表格填写的方式。这些都是梳理内容、把握角色的好方法, 高年级可以经常用。

第五, 批注。高年级教学中应当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文的空白处做一些旁注。不需要去静态传授批注的什么“学法知识”, 只要让学生动起来, 对课文文字加圈加点, 在旁边加上批, 加上注, 慢慢地形成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语文课堂发展的趋势, 尤其是高段。

今天的六节课, 这些共性关键词都是我们学习的方向, 语文教学应该往这个方向走。

二、从个性关键词看每节课特色

今天的六节课都各有千秋, 各有特色。按上课顺序看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 重方法。汤金波上的《学会看病》, 我觉得他在这堂课里, 更多给我们展示的是怎样学会略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不可能对课文的每一段都面面俱到。而课文的提示语告诉我们, 要抓住课文中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第20自然段正好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心理描写。汤老师就以这一段作为例子, 与学生一块学。然后, 总结这一段是怎么学的, 这是“举一”。后边几段的学习就是“反三”, 让学生按照总结的方法自己学, 然后汇报。这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当然, “学会略读”其实有两个层面, 一是学生不知道略读课文该怎么学习, 通过课文来示例, 关注的是方法, 这是“学习略读”;第二个层面是“运用略读”, 就是学生运用略读的方法来读课文, 关注的是结果。

第二, 显规律。周亮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尽管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但也需要有主次, 显规律。他把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圆明园的建筑上, “主”就是圆明园的建筑, “次”就是圆明园的文物。周老师发现描写圆明园宏伟建筑部分的语言规律很明显, 运用的是“对应”的方法。我认为最合适的说法是“对举”, 教学过程可以略微修正:作者写圆明园的建筑举了很多例子, 举了哪些, “举”就出来了;是怎么举的, 是对应着举, 就是“对举”。根据课文“对应”的特点, 周老师安排了很好的练笔活动——写圆明园的文物。这样练笔的内容是课文里的——写珍贵的文物, 练笔的形式也是课文里的——“对应”的表达形式。这就是我的那本《语文练笔策略》中曾经讲到的“就地取材”。“材”是文本里边的, “形”也是文本里边的, 内容与形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非常有效的练笔。

第三, 明课型。洪峰老师上的《金色的脚印》, 大气、粗略, 我认为是略读课文教学最好的导向。如果略读课文还要细抠语言文字, 细抠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标点, 那就不太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洪老师的课大气, 一是交代学法, 总读课文, 梳理课文内容。洪老师举了一个片段引导概括出“引狗”, 然后学生自学, 将概括的内容如啃木桩、做窝、调虎离山等, 自己写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目的是梳理故事内容。我们知道, 解读文本有八个字:谋篇布局, 遣词造句。而略读课文应着重在“布局谋篇”这四个字, “遣词造句”可以少管或不管。除非某篇课文的遣词造句非常有特点, 很有特色, 一般情况不管。二是学生做主, 选读课文。在梳理了故事内容之后, 洪老师就提出了“哪个情节你认为最不寻常”这样的开放题, 学生凭着自己的体验, 提炼“最不寻常” (不是最感兴趣) , 这既是信息的提取, 更是情趣的体验。三是聚焦细节, 引发争辩。略读课文教学也可以有细节。“明显消瘦的老狐狸咬铁链苦心解救小狐狸”是文本中的一个感人片段, “如果是你, 铁链解还是不解?”洪老师让学生用文本的依据来进行说明, 不是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解还是不解”, 不在乎那个结论, 而在乎的是怎么紧扣课文, 在乎的是争辩能力。所以这一课是略读的典范, 谋篇布局、信息提取、情趣体验、争辩能力、寻找依据等都在其中了。

第四, 减环节。徐华军老师的《苏七块》, 是一篇课外教材, 取自苏教版。苏教版不定位精读略读, 我看徐老师是按精读课文教学的。课文是写奇人奇事的, 徐老师采用了四个步骤:一是词语交流, 二是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并填表, 三是梳理人物关系, 四是你认为最奇的地方圈画朗读。这样就把故事的结构、主要内容、精彩之处拎起来了。比较复杂的东西经教师一分解就简单了。高段教学就需要这样的提纲挈领。

第五, 巧梳理。李求宝老师执教的《蒙娜丽莎之约》。教师一上来就提出:写这幅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一读, 明白是第5、6、7自然段写这幅画。那么剩下来的呢?剩下还有第1~4自然段以及第8自然段。那第1~4自然段肯定是一部分, 第8自然段是另一部分。李老师将课文做了这样的分解板书:。这是抓住中间来突破两头, 这样把这篇略读课文的结构梳理清楚, 这是略读课文的应有之意, 此其一。其二, 这篇文章的主题肯定要表现这幅画, 这幅画的主旨是“微笑”, 略读课不能脱离主旨, 李老师就是抓住“微笑”。其三, 从表达的角度解读怎样的微笑, 李老师也分析得很透彻:总的是“看到 + 感受”, 具体又分为“分开表达”“融合表达”两种类型。其四, 练笔也是紧扣课文内容与形式的, 用“微笑”这一部分表现的形式, 写课文前面三处“队伍”里各种人的不同感受, 内容和形式都取自课文, 练笔就有实效。

第六, 会解读。祝晓军老师执教的《看戏》。课文主角是梅兰芳, 但课文写他并没有几句话, 写得更多的是观众, 大量的篇幅都是写观众、这是文本的一个特点, 是扣住“看戏”题目的。课堂教学凸显了这个特点。当然, 这节课的重点是解读观众。课文写观众有一个鲜明的特色, 就是把观众、把那个场景比作大海, 所有的过程都写成了大海的变化。正因为有这样的解读, 才有课堂上“大海”的变化曲线图, 观众和场景的变化一目了然。这是一篇选读课文, 按照我的想法, 一般可以上成略读课文, 甚至教师的“教”可以更简单一些。

三、再提醒两个关键词

第一, 朗读。很容易忘记, 似乎可有可无, 内容丰富了, 朗读就少一些, 教学设计有些内容没有, 才拿朗读补充。朗读不能少, 很重要, 这个关键词要强化。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敲门声响起》录像课观摩评课稿】相关文章:

敲门声的作文650字04-13

幸福来敲门范文05-22

当爸爸来敲门04-30

影子来敲门作文04-30

当幸福来敲门范文05-25

幸福来敲门赏析范文06-18

当幸福来敲门台词06-27

当幸福来敲门电影06-27

当幸福来敲门心理06-27

当幸福来敲门介绍06-27

上一篇:乘务人员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学习心态感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