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2024-04-22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精选6篇)

篇1: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

一、报考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参加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一)取得测绘类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6年。

(二)取得测绘类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4年。

(三)取得含测绘类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者测绘类专业研究生班毕业,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3年。

(四)取得测绘类专业硕士学位,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2年。

(五)取得测绘类专业博士学位,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1年。

(六)取得其他理学类或者工学类专业学历或者学位的人员,其从事测绘业务工作年限相应增加2年。

二、免试部分科目条件

对符合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并于2005年12月31日前评聘为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可免试《测绘综合能力》科目,只参加《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测绘案例分析》2个科目的考试。

三、报考条件中涉及测绘业务工作时间期限的,均计算到报考当年的年底。

四、因有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已按有关规定处理,尚在停考期内的人员,不得报名参加该项考试。

篇2: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1地籍测绘

1.1地籍测绘基本精度要求(P104)[掌握]: 1.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基本精度要求

(1)四等网或e级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不得超过 1/45000。

(2)四等网或e级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2.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1)解析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精度要求见下表

表5 解析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2)图解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精度要求见下表 图解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3.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地籍图的平面位置精度要求见下表 地籍图平面位置精度要求表

1.2地籍平面控制测量(P105)[熟悉]: 1.地籍首级平面控制测量

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的等级分为三、四等或d、e级和一、二级。

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主要采用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建立,一、二级地籍平面控制网也可采用导线测量方法施测。

已有的国家二、三、四等三角点和国家b、c、d、e级gps点可直接作为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已有的三、四等城市平面控制点(含gps)和一、二级城市平面控制点(含gps)可直接作为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

根据调查区域已有首级平面控制网点的情况,可采用静态、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方法加密二级以上的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也可采用光电测距导线等方法加密一、二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点。加密各等级平面控制网点时,应联测三个以上高等级平面控制网点。2.地籍图根平面控制测量(1)动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2)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3)导线测量方法建立地籍图根控制网点。1.3界址点测量(P105)[熟悉]: 1.界址点测量方法

(1)解析法。解析法指采用全站仪、gps接收机、钢尺等测量工具,通过全野外测量技术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

主要方法有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内外分点法)、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gps测量方法等,可根据界址点的观测环境选用不同的方法。(2)图解法。

采用标示界址、绘制宗地草图、说明界址点位和说明权属界线走向等方式描述实地界址点的位置,由数字摄影测量加密或在正射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扫描数字化的地籍图和地形图上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2.日常地籍测绘中的界址点测量

(1)界址点的检查。对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进行日常地籍测绘,在增设新界址点前,应利用原有宗地草图测绘数据及界址点坐标,检查原界标是否移动或丢失。检查结果不满足精度要求的,如果对原测量数据有把握肯定是明显错误的,或经分析这是由于原测量精度低造成的,则以新测量数据为准。(2)界址点编号

未废弃的界址点使用原编号,废弃的界址点编号不应重复使用,新增界址点点号,在地籍子区内的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3)界址点恢复

已损毁的界标,可根据已有界址点坐标成果,现场采用放样方法恢复界址点,界址点放样的精度应符合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4)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界址测量

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时,可预先准备好放样数据,测设新界址点的位置,设立界标;在分割双方及有关方面同意的情况下,也可现场先设置界标,然后解析测量界标的坐标。

1.4地籍图测绘(P106)[熟悉]:

地籍图是用来说明和反映地籍调查区域内各宗地的分布、境界、位置和面积的,经过土地登记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地图,是地籍的基础资料之一。地籍图是制作宗地图的基础图件。1.地籍图的内容

地籍图的内容包括行政区划要素、地籍要素、地形要素、数学要素和图廓要素。地籍要素包括地籍区界线、地籍子区界线、土地权属界址线、界址点、图斑界线、地籍区号、地籍子区号、宗地号(含土地权属类型代码和宗地顺序号)、地类代码、土地权利人名称、坐落地址等。2.地籍图的测绘方法

测绘地籍图的方法有全野外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量成图和编绘法成图等。3.宗地图制作

宗地图是土地证书的附图,是以宗地为单位根据实地调查的地籍数据编绘而成。宗地图与地籍图上的内容必须统一。宗地图的内容:

①宗地所在图幅号、宗地代码;②宗地权利人名称、宗地面积及地类号;③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界址线、界址边长;④宗地内的图斑界线、建筑物、构筑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附着物;⑤邻宗地的宗地号及相邻宗地间的界址分隔线;⑥相邻宗地权利人、道路、街巷名称;⑦指北方向和比例尺;⑧宗地图的制图者、制图日期、审核者、审核日期。1.5面积量算与汇总(P106)[掌握]:

面积量算是指水平投影面积量算或椭球面面积量算。

水平投影面积的量算与汇总按照td/t 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标准执行,椭球面面积的量算与汇总按照td/t 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标准执行。1.面积量算的项目

(1)县级行政区面积、乡级行政区面积、行政村面积、(2)地籍区面积、地籍子区面积、(3)宗地面积、地类图斑面积、(4)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2.面积量算方法

(1)解析法。解析法是根据直接在实地量测得到的有关数据,通过计算求得土地面积的一种方法。解析法面积量算包括坐标解析法和几何图形计算法。这是目前地籍测绘普遍采取的方法。

(2)图解法。在一定比例尺的图上(地形图、地籍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采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和方法,量算地块的图上面积,然后换算成实地面积的方法称为图解法。

凡是直接在图上测算面积(无论采用何种工具和方法),均属于图解法面积量算。3.宗地面积计算与变更

(1)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坐标法或几何要素法计算宗地面积。

(2)面积变更采取高精度代替低精度的原则,即用高精度的面积值取代低精度的面积值;原面积计算有误的,在确认重新量算的面积值正确后,须以新面积值取代原面积值。

(3)变更前后均为解析法量算的宗地面积,如原界址点坐标或界址点间距满足精度要求,则保持原宗地面积不变。

(4)变更前为图解法量算的宗地面积,用变更后解析法量算的宗地面积取代原宗地面积。

(5)变更前后均为图解法量算的宗地面积,两次面积量算差值满足规定限差要求的,保持原宗地面积不变;两次面积差值超限的,应查明原因,取正确值。

(6)对宗地进行分割,分割后宗地面积之和与原宗地面积的差值满足规定限差要求的,将差值按分割宗地面积比例配赋到变更后的宗地面积,如差值超限,则应查明原因,取正确值。4.面积汇总统计

面积量算完成之后,要对面积量算的有关资料加以整理、汇总。面积计算与汇总的结果均以表格的形式提供,报表的类型包括:(1)界址点成果表。内容包括界址点号、坐标。输出范围为宗地、地籍子区。

(2)宗地面积计算表。内容包括界址点号、坐标、边长,以及宗地的建筑物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输出范围为宗地、地籍子区。

(3)宗地面积汇总表。内容包括地籍号、地类代码、面积。输出范围为地籍子区、地籍区。

(4)地类面积统计表。内容包括输出范围内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的各类面积及汇总结果。

输出范围为地籍子区、地籍区、区(县)、市。面积统计汇总是在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建库工作的基础上,以县级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各级数据汇总,数据汇总分为地市级汇总、省级汇总、全国汇总。

通过汇总获得市(地)级、省级和国家级不重不漏的各级行政区域面积和各土地分类面积。

1.6地籍总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P107)[掌握]:

地籍总调查成果实行三级检查、一级验收的“三检一验”制度,三检即:

(1)作业员的自检、(2)作业队(组)的互检、(3)作业单位的专检

(4)一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验收。1.地籍总调查成果的内容

(1)地籍总调查成果包括文字、图件、簿册和数据等。

(2)文字资料包括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3)图件资料包括地籍工作底图、地籍图、宗地图等;(4)簿册资料包括地籍调查外业记录手簿、地籍控制测量原始记录与平差资料、地籍测量原始记录、地籍调查表册、各级质量控制检查记录资料等;2.检查验收的内容 6条

土地权属调查检查验收的内容有:(1)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是否正确。(2)权源文件是否齐全、有效、合法。

(3)权属调查确认的权利人、权属性质、用途、年限等信息与权源材料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4)指界手续和材料是否齐备,界址点位和界址线是否正确、有无遗漏,实地有无设立界标。

(5)地籍调查表填写内容是否齐全、规范、准确,与地籍图上注记的内容是否一致,有无错漏。

(6)宗地草图与实地是否相符,要素是否齐全、准确,四邻关系是否清楚、正确,注记是否清晰合理。地籍控制测量检查验收的内容有:

(1)坐标系统的选择是否符合要求。

(2)控制网点布设是否合理,埋石是否符合要求。(3)起算数据是否正确、可靠。

(4)施测方法是否正确,各项误差有无超限。(5)各种观测记录手簿记录数据是否齐全、规范。(6)成果精度是否符合规定。(7)资料是否齐全。

界址测量与地籍图测绘检查验收的内容有:10条

(1)地籍、地形要素有无错漏;图上表示的各种地籍要素与地籍调查结果是否一致。

(2)观测记录及数据是否齐全、规范。(3)界址点成果表有无错漏。

(4)界址点、界址边和地物点精度是否符合规定。(5)地籍图精度是否符合规定。(6)图幅编号、坐标注记是否正确。

(7)宗地号编列是否符合要求,有无重、漏。(8)各种符号、注记是否正确。

(9)房屋及地类号、结构、层数、坐落地址等有无错漏。

(10)图廓整饰及图幅接边是否符合要求;地籍索引图的绘制是否正确;面积量算方法及结果、分类面积汇总是否正确等。3.检查

(1)自检。自检比例为100%。

(2)互检。互检的检查比例,内业为100%,外业可根据内业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但实际操作的检查比例不得低于30%,巡视检查比例不得低于70%。

(3)专检。专检的检查比例,内业为100%,外业实际操作的检查比例不低于20%,巡视检查比例不低于40%;专检除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检查外,还应检查全检记录、技术方案的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工作报告等是否符合要求。4.验收

(1)验收组先进行成果抽检和质量评定。内业随机抽检5%~10%,外业实际操作的抽检比例视内业抽检情况决定,但不得低于5%,根据抽检情况进行质量评定。

如果问题较多或较严重,质量评定为不合格的,要求作业单位整改后再申请验收。(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评定为不合格,不予验收,退回整改后再申请验收:

①作业中有伪造成果行为的;②实地界址点设定不正确比例超过5%的;③控制网点布局严重不合理,或起算数据有错误,或控制测量主要精度指标达不到要求的;④界址点点位中误差或间距中误差超限或误差大于2倍中误差的个数超过5%的;⑤面积量算错误的宗地数超过5%的。

(3)验收组应出具验收报告和存在问题的书面处理意见。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数据准确、结论可靠 验收报告一份交被检单位,一份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存档。

案例样题

背景:我国某县为了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本次地籍调查工作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已有成果,以大比例尺地籍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清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地类)等,按照统一的宗地编码模式,形成完善的地籍调查成果,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提供依据。

同时,做好日常地籍调查及变更登记,保持地籍成果的现势性。农村地籍调查工作主要分为两项内容:一是日常土地权属调查;二是日常地籍测量。本案例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该地区日常地籍测量工作。

该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日常地籍测量,要求采用解析法实测界址点坐标并计算宗地面积。使用勘丈法等其他方法已发证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在日常地籍测量时,采用解析法重新测量并计算宗地面积。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该地籍调查区总面积约734km2。全测区的地形类别分为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80%;丘陵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0%。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86 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建筑为主。2.主要技术依据 3.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现有测绘成果资料

(1)该地区各级行政界线资料。

(2)覆盖该地区的国家四等平面控制点资料。(3)该地区最新的1∶1万比例尺地形图。

(4)变更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统计台账。(5)该地区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档案、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

(6)该地区城镇地籍调查的调查档案。(7)各个时期的土地登记发证资料。(8)其他相关资料。5.比例尺及分幅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日常地籍测量,宗地图和地籍图比例尺不小于1∶2000。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日常地籍测量

地籍图采用1∶500比例尺,图形分幅为50cm×50 cm 矩形分幅。[问题] 1.日常地籍测绘工作中,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如何进行界址测量? 2.日常地籍测绘工作中,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包含哪些内容? 3.日常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有何区别?试用文字简述地籍调查工作中地籍测绘的工作流程,并简要说明每一个环节的主要工作。[参考答案] 1.日常地籍测绘工作中,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如何进行界址测量?(1)界址点的检查。对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进行日常地籍测绘。

界址点的检查方法一般有检查界址点与邻近界址点或邻近地物点的距离、解析法检查界址点坐标两种。

检查结果满足界址点测量精度要求的,保留原测量数据。

(2)界址点编号。日常地籍调查时,未废弃的界址点使用原编号,废弃的界址点编号不应重复使用,新增界址点点号,在地籍子区内的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3)界址点恢复。已损毁的界标,可根据已有界址点坐标成果,现场采用放样方法恢复界址点,界址点放样的精度应符合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4)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界址测量。

2.日常地籍测绘工作中,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包含哪些内容? 日常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有:界址点坐标册变更、地籍图及宗地图变更、宗地面积变更、面积汇总表及统计表变更等。

3.日常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有何区别?试用文字简述地籍调查工作中地籍测绘的工作流程,并简要说明每一个环节的主要工作。

日常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相同。地籍测绘主要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基本地籍图测绘、宗地图编制、宗地面积量算与汇总、成果质量检查和成果整理与提交共七项工作。

日常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相同

(1)地籍控制测量,包括地籍首级控制测量及其加密、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项主要工作。

(2)界址点测量,包括界址点位置的确认和野外界址点测量两项主要工作。(3)基本地籍图测绘,包括基本地籍图测绘和基本地籍图的编制两项主要工作。(4)宗地图编制。宗地图一般用32开、16开、8开纸,从基本地籍图上裁切获取,宗地过大或过小时可调整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500、1∶1000、1∶2000等。

(5)宗地面积量算与汇总。

(6)成果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检查、基本地籍图检查、界址点检查、宗地图检查以及面积计算检查。(7)成果整理与提交。①技术设计书;②地籍平面控制成果 ③基本地籍图;④宗地图;⑤界址点成果表;⑥宗地面积计算成果和面积汇总表;⑦质量检查报告、技术总结报告。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

2.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内容(P111)[熟悉]: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采用航空摄影测量的技术路线与内外业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进行。其工作内容包括:(1)资料准备、(2)正射影像数据制作、内业解译判读、(3)外业实地核实测量、(4)内业编辑、面积计算、数据成果检查(5)成果整理与提交等。

2.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基本要求(P111)[熟悉]: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基本条件

在一般情况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是以完成被调查区域的土地权属调查工作为前提的,因此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工作,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条件。2.对航空摄影的要求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中,不同比例尺dom与摄影比例尺的对应关系表

表5.2.1 不同比例尺dom与摄影比例尺对应关系

4.对调查数据精度的要求(1)以明显地物为界线的,界线与同名地物在dom上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3mm;(2)不以明显地物为界线的,界线与同名地物在dom上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1.0mm。

2.3资料准备(P112)[掌握]: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资料准备工作,主要需要准备的专业资料如下:(1)县级以上行政界线资料。

(2)该地区市、区(县)建成区土地权属调查成果。(3)该地区乡、镇和村级土地权属调查成果。(4)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5)该地区以前所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资料。(6)覆盖该地区的国家四等平面控制点资料。(7)相关的其他技术资料等。2.4正射影像数据制作(P112)[掌握]: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采用的基本工作底图一般以dom为主。相关比例尺的要求:

(1)农村:比例尺以1∶1万为主,(2)荒漠、沙漠、高寒等地区以1∶5万为主,(3)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乡接合部,采用1∶2000或1∶5000,(4)城镇土地调查1∶500。2.5内业解译判读(P112)[掌握]:

内业解译判读:根据dom影像纹理、空间和色彩特征对影像上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信息进行判读、判译和判绘,最终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内业原图。

土地利用现状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 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对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和内业解译判读主要有以下3项(地类线状图斑)基本技术要求 1.地类判别基本原则(1)地类判定应在该区域土地权属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2)地类唯一性,即不允许同一图斑同一时点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地类。(3)空间垂直交叉重叠的,应只能按某一层地类认定。(4)平面交叉分布,按主要地类认定。2.线状地物调查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坎等。

线状地物宽度不小于图上2mm的,按图斑调查;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mm的,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称为单线现状地物,并要求在宽度均匀处实地量测宽度,精确至0.1m;当宽度变化大于20%时,应分段量测宽度。3.图斑调查

单一地类地块以及被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或现状地物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为图斑。

最小上图图斑面积指城镇村(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mm2,耕地、园地为图上6 mm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一般为图上15 mm2。

零星地物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耕地。零星地物一般可不调查。2.6外业实地核实测量(P113)[掌握]:

外业实地核实测量:4项工作

图斑范围的核实确认新增及变化地物的补测和判绘地类核实确认数据整理。1.图斑范围的核实确认

图斑范围核实确认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内业完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原图,对内业判读的各个图斑的范围进行核实和确认。其中:

内业已认定、直接标绘上图的图斑界线,需经外业核实确认;内业不能够确定的图斑界线,需经外业实地调绘上图。2.新增及变化地物的补测和判绘

新增及变化地物的补测和判绘就是在外业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实地与dom影像不一致的地方,确定为新增或变化地物,并对其进行补测和判绘。对新增变化地物的补测可采用gps、全站仪等全野外测绘的方法进行实地补测,补测的原始数据需保存,补测的内容应做好记录。

对新增变化地物的判绘是根据相关地物的位置关系,确定新增及变化地物的图上位置,并判绘上图。

补测和判绘的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限差: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图上0.5mm,山地不得大于图上1.0mm。3.地类核实确认

地类核实确认就是对所有经外业核实或补测判绘后的图斑进行地类调绘,4.数据整理

外业调查结束后,调查底图应完整标绘全部调查信息,主要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及其界线、线状地物及宽度、补测地物及补测图斑以及编号和注记等。

2.7内业编辑(P113)[熟悉]: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内业编辑工作包括四项工作: 数据编辑图形编辑数据接边图幅整饰 1.数据编辑

数据编辑的要求就是确保数字化采集的各类地物和图斑的精度符合要求;所有线状地物和面状要素的边界线要连续;面状要素的面要封闭,不允许有重叠和裂缝;各要素图层编码符合要求。2.图形编辑

图形编辑的要求就是要使所有线状地物、面状要素的线型、符号填充、颜色表达等符合要求;各种注记的字体、大小、颜色等满足相关规范要求。3.数据接边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不同图幅之间的图形应严格进行全要素图形与属性数据的接边。当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上0.6mm,不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上2.0mm时,直接按照影像接边,否则到实地核实后再接边。4.图幅整饰

图幅整饰要求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相关规定进行图幅图廓整饰,形成最终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成果图 2.8面积计算(P114)[掌握]: 1.图斑面积及图斑地类面积计算

根据图斑的拐点坐标,采用坐标解析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图斑面积,图斑地类面积按下式计算

图斑地类面积=图斑面积-(实测线状地物面积+田坎面积+应该扣除的其他面积)

2.线状地物面积计算

线状地物面积=线状地物长度×外业测量的宽度 3.田坎面积计算

实测的田坎面积的计算方法同线状地物面积计算

按系数扣除的田坎面积=田坎系数×(耕地图斑面积-图斑内实测的线状地物面积)

2.9数据成果检查(P114)[了解]: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数据成果检查内容包括空间参考系、精度与完整性、逻辑一致性、表征质量和附件质量检查等。1.空间参考系

空间参考系主要涉及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和地图投影共三个方面。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是否符合要求。采用的地图投影各参数是否符合要求,成果图分幅是否正确。2.精度与完整性检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精度与完整性检查的主要内容有:采集、补测的线状地物和图斑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相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成果数据的接边是否符合要求,各个要素是否齐全无错漏。3.逻辑一致性检查

逻辑一致性检查主要内容有:数据的组织存储、数据格式、数据文件完整和数据文件命名是否符合要求,线的连续、面的封闭是否满足要求,空间拓扑关系、各个要素图层是否符合要求等。4.表征质量检查

(1)注记检查。权属单位、行政区域、具有方位作用的主要地理名称是否标注。

(2)图幅整饰检查。内容包括图幅比例尺、图幅编号、内外图廓及经纬度注记、公里坐标格网、影像日期、坐标系、高程系、地图投影及分带、接图表、调查人及日期、检查人及日期等是否齐全完整。5.附件质量检查

附件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元数据、原始调查图件及土地调查记录手簿、新增地物补测原始记录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检验)报告、技术总结等。2.10成果整理与提交(P115)[了解]:(1)技术设计书。(2)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3)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

(5)原始调查图件及《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6)新增地物补测原始记录数据。(7)元数据文件。

(8)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检验报告。

案例样题

土地调查工作主要分为两项内容:一是土地权属调查;二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目前,该地区土地权属调查工作现已基本结束,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该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2.主要技术依据 3.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现有成果资料

(1)县级以上行政界线资料。

(2)该地区市、区(县)建成区土地权属调查成果。(3)该地区乡、镇和村级土地权属调查成果。(4)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5)该地区以前所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资料。(6)覆盖该地区的国家四等平面控制点资料。[问题] 1.制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流程。

2.根据案例,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参考答案]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整体工作主要包括 资料准备、正射影像数据制作、内业解译判读、外业实地核实测量 内业编辑、面积计算、数据成果检查、成果整理与提交 共八个环节,其流程如图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八个环节:(1)资料准备

需要的资料包括:①县级以上行政界线资料;②该地区市、区(县)建成区土地权属调查成果;③该地区乡、镇和村级土地权属调查资料;④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⑤该地区以前所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资料;⑥覆盖该地区的国家四等平面控制点资料;⑦相关的其他技术资料等。(2)正射影像数据制作

该环节是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准备工作底图。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规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的基本工作底图一般以dom为主。农村土地调查以1∶1万为主,荒漠、沙漠、高寒等地区可采用1∶5万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乡接合部,可根据需要采用1∶2000或1∶5000比例尺,城镇土地调查宜采用1∶500比例尺。(3)内业解译判读

内业解译判读是指根据dom影像纹理、空间和色彩特征对影像上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信息进行判读、判译和判绘,最终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内业原图。(4)外业实地核实测量

主要工作包括图斑范围的核实确认、新增及变化地物的补测和判绘、地类核实确认和数据整理。(5)内业编辑

主要包括数据编辑、图形编辑、数据接边和图幅整饰。(6)面积计算

主要是完成各种图斑与图斑地类面积的计算工作。(7)数据成果检查

数据成果检查主要包括空间参考系、精度与完整性、逻辑一致性、表征质量和附件质量等检查。(8)成果整理与提交

篇3: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为了推动我国与国际测绘市场接轨, 提高测绘专业人员素质, 促进我国测绘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原国家测绘局和原人事部决定在我国测绘行业建立注册测绘师制度, 随之陆续颁布了相关方案。方案中规定测绘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想获得注册测绘师执业证书必须通过资格考试。2009版《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大纲》 (以下简称为考试大纲) 规定考试包括《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测绘综合能力》和《测绘案例分析》三个科目, 并且在一个考试年内参加全部三门考试成绩均达到合格, 方能获得《注册测绘师资格证书》, 通过初始注册后, 获得执业资格[1]。截止到2013年底共举行了三次资格考试。纵观考试大纲和三次考试试题, 可见考生只有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工程经验和较高的执业能力才有可能取得注册资格证书。测绘专业毕业生将直接服务于测绘生产实践, 早日取得执业资格, 对这些毕业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他们毕业后经过四五年的实际工作锻炼, 但由于测绘专业涵盖面广、实践性强, 学生不可能接触到考试大纲规定的所有内容。实际上, 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比较单一的。顾及到考生工作性质、业务忙、学习条件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考生在资格考试中欲取得好成绩, 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大学期间培养的实践能力。各高校应结合考试大纲,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测绘科技人才,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国的测绘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虽然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但实践教学缺失导致工程应用能力不足这一问题日益凸显, 对照考试大纲来看,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部分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在我国, 高等教育教学文件主要是各个高校依据教学主管部门指导精神自行制定的, 有较大的自由度。各高等学校一般根据自身的师资水平、实验设备和一些参考书编写实践教学大纲, 致使时间教学内容与考试大纲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突出问题是部分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2.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有限。

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教师的学识、经历、经营直接影响着培养出来学生的整体素质。现行的高校用人机制, 由于评价体系所致, 导致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2]。青年教师往往是从一个学校步入另一个学校, 学历高而实践技能少、科研能力强而授课经验少。另外, 注册测绘师本身也是一个新生事物, 高校教师对相关考试也没有太多经验, 适应注册测绘师制度也需要一个过程。

3. 实验条件差。

自上个世纪末高校扩招来, 高校学生人数激增, 教学条件跟不上, 一些高校的实验设备数量和质量上都出现了严重短缺, 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软硬件比例的缺失, 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 以及培养出来人才的质量, 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还未工作就已经被淘汰。由于科技的日益飞速发展, 学生在学校所学习掌握的技术落后, 一旦步入社会就已经被逐步淘汰,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4. 考核评价方法不当。

在高校里通行的做法是实践指导教师往往依据一份实验 (习) 报告或一本设计书或一篇论文定成绩, 很少与学生交换意见, 对学生来说最后只是一个成绩。这种只管结果、不管过程的实践教学给个别同学转抄甚至伪造数据提供了可乘之机。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严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主动适应注册测绘师制度, 测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由传统的培养专业化 (专才教育) 人才向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转变, 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这也是目前众多测绘教育工作者所关心和研讨的问题[3]。考试大纲作为一个国家对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的指导性文件, 其内容也代表了测绘界对注册测绘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测绘专业制定教学文件提供了重要依据[4]。根据大纲要求, 有必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解决存在的问题。

1. 优化实践教学计划。

考试大纲只能高度地概括知识和技能考点, 各高校编制教学计划也是一个分解实施考试大纲的过程, 同时也是各个高校融入自身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实践条件, 具体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修订教学计划要紧跟当前时代的需求, 严格遵照生产环境, 执行相关规范和法规, 删除陈旧内容, 更新实验、实习和设计内容, 点面结合, 突出重点, 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修订后的实践教学计划既要保证实践内容的相对稳定, 又要与时俱进;既要突出测绘学科基本内涵, 又要适度保留各个院校的个性;既要着眼于现实技术状况, 又要顺应学科发展方向。

2.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

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 是提高高校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捷径。首先, 老教师要做好“传帮带”, 组织青年教师参加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要主动给老教师助课, 从课上到课下、从实验到实习、从批改作业到指导课程设计, 全程全方位学习, 使得青年教师早日胜任本职工作。其次, 通过横向项目、下企业锻炼和工程培训等途径加强对教师工程能力培养,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再则, 高校教师应主动适应注册测绘师制度, 报名参加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熟悉考试内容, 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经验。另外, 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优点, 鼓励青年教师下大力气开发优秀课件。CAI教学具有形象化、宏观化和简单化等优点, 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所以, 教师授课时要结合讲授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 做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 全面提高授课质量[5,6]。

3.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 盖上实践教学基本条件, 各高校应确保基本实践项目每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要亲自操作演示、耐心指导, 也可以结合CAI课件进行, 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 高效传递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课内无时间开设的考试大纲规定的有关实践内容, 各高校还可以考虑通过开放实验室、建立模拟训练场地以及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办法, 为学生掌握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基本技能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 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实验室, 强化基本操作, 同时开放实验室也可有效地弥补高校设备不足的缺憾。建立了测绘专业实训场地, 教师还可以模拟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 进而考察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强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 创造一切条件使得学生多参与生产实践机会, 弥补学校实践的有限条件。根据考试大纲要求, 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海洋测绘和物理大地测量知识, 而这两方面实践内容专业性强、投入大, 一般高校不具备实践条件, 实习基地正是解决这类实习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实习基地可以实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方式建立。

4. 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方法。

高校应以适应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为契机, 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举一反三, 帮助学生实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效果,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践环节考核方面, 对于可用数值标示的实验 (习) 结果, 可预先给定学生参考结果, 学生以此为标准, 反复训练, 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对于诸于程序编制的内容, 教师应在理论模型和程序实现要点方面重点指导, 逐步提高学生编制程序的质量;对于软件应用的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帮助, 寻求在线帮助或结合CAI课件进行, 养成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教师评定成绩以培养学生技能为出发点, 以达到工程实际要求为考核终点, 绝不是为了应付任务而完成实践教学。对于超过一定数目的实验课, 要求实验课单独考核, 数目较少的实验课可将实验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评分, 而实习一律单独考核。课程设计是主干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为提高实践技能而设置的, 一般要求学生能自主运用测绘法规完成相关工程设计、实施、检核和验收等工作, 系统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 全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由于课程设计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 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拟定出多种合理方案供学生参考。课程设计的考核考核包括教师审阅和学生互评两部分内容, 这种评阅考核形式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索空间, 更多发挥余地, 更多地挑战自我的机会, 非常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论文 (设计) 是高校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内容。因此, 毕业论文考核要重视全过程的考核, 一般来说论文可分为拟定题目、下发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初稿、论文终审和答辩等环节, 每个环节给予相应的绩点, 只有累计绩点达到要求, 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为了控制论文质量, 学生撰写的论文终稿至少经过2名以上的教师匿名审查通过后才能获得答辩资格。答辩期间, 答辩小组成员要在5人以上, 每一位同学答辩至少要25分钟, 以保证答辩质量。同时, 答辩时允许同学间相互提问, 答辩完毕后, 要当场宣读答辩决议。高校要全面管理、全过程衡量毕业设计质量,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确保毕业生实践能力过关。

注册测绘师职业资格考试反映了社会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为近期的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标准。各高等学校应依据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 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切实提高师资水平, 改善实验条件, 明确实验目的, 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建立起科学的学习评价体制, 回归知识服务的本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为测绘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国家测绘局.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大纲[M].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9:21-26.

[2]焦明连, 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 2012, (1) :1024-104.

[3]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与测绘学[J].测绘工程, 2000, (2) :70-74.

[4]王继刚, 崔旭升.与注册测绘师考试适应的工程测量教改思考[J].地矿测绘, 2013, (1) :43-48.

[5]蒋廷臣, 顾磊.多媒体技术辅助测绘专业教学研究[J].测绘科学, 2008, 33 (6) :226-228.

[6]肖海平, 陈兰兰.注册测绘师制度下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探讨[J].测绘通报, 2012, (1) :108-111.

篇4: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关键词】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 ; 课程意识 ;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87-01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是各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为保证师资质量,在教育系统逐步实行教师准入制度的要求设置的一项考试,面向对象是非师范类的大中专毕业生,它规定了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健全,教育功能的不断深化,教师资格考试再也不能墨守陈规,突破以往的考试制度,建立新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已是势在必行。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具备怎样的课程意识,这样的课程意识会导致怎样的教学行为;如何对师范生进行教育,使之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课程意识探析

课程意识的含义源于西方“校本课程”概念的提出。长期以来,教师头脑中只形成以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一系列教学语词为主的话语方式,而没有课程、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发展等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多数学者倾向于将教师的课程意识概括为: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还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而这又首先需要思考的是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教育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远远不只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因为教育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

二、教师的课程意识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作用

(一)课程主体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更具发展性和个体适应性的方向转变

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要求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一方面,教师会自觉进行课程设计,这种设计会在理解课程目标、预测教育情境、熟知学生学力水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尊重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树立学生是课程主体的意识后,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局限于部分学生的部分方面,而是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的发展。

(二)课程生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创新性和反思性的方向转变

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对预设课程的批判与创造意识和课程是动态生成的意识。在课程教材改革之前,教师形成的是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的教学行为。这种被动讲解教材、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行为,难以为学生的发展带来实效。一旦教师树立起鲜明的课程生成意识之后,就会为实现课程的价值而不断地调整课程目标使之具体化,不断地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创造性处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牵引下,与学生一起创造、生成课程,并会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发展状态。

(三)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民主性与对话性的方向转变

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集中体现在:教师要生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意识;教师要生成开发和利用广泛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意识,还有积极发动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开发和利用有益的学习资源的意识。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后,其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忠实的教材灌输转变为借助各种课程资源和媒介、以课堂为平台的对话与交往。因此,课堂不再呈现冷冰冰的压抑氛围,而是变成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民主场所。

三、创设唤醒学生创生意识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探索激发学生创生思维的教学途径

所谓创生,简言之就是创造生成之意。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这个概念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表现在丰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现实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以及学生对自我期望、信心和发展意识等方面的提升;二是创造能力的开发、生成和积聚,以及对创造性活动的理解和体验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有单方面知识的传授,没有师生双方情感的触动,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就不能激發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渴望。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时时处于压抑、被动的状态,没有心灵自由的空间,必然堵塞了心智发展的通道。因此,成为一名“激情”教师也许就是使其课堂和谐的最佳途径。

(二)开发激励学生创生潜能的教学技巧

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合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途径,将是学生创生潜能能否激发的关键。

(三)丰富并增进学生创生情感的实践体验

教育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而新鲜感则是兴趣的主要诱因之一。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仅可以有效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因此,创生式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作为丰富学生创生情感的重要手段而加以高度关注。

在国家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下,师范生教育更应该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加强教师养成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尤其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能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学会沟通、学会理解、学会创新、学会幸福。

参考文献

[1]潘惠琴,常生龙.现代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有效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增国.现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及案例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3]布鲁纳著,宋文里,黄小鹏译.教育文化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第三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5]熊丙奇.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1测绘生产安全管理要求

1.1测绘生产单位的职责(P198)[熟悉]:

测绘生产单位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保障及应急救援预案,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应根据本部门、各工种和作业区域的实际特点,制定安全生产操作细则,指导和规范职工安全生产作业。

1.2作业人员的职责(P198)[熟悉]:

作业人员(组)应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细则,爱护和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工具及安全防护装备,服从安全管理,了解其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外业人员还应掌握必要的野外生存、避险和相关应急技能。2外业生产

2.1外业生产(P198)[掌握]:

1.出测前的准备 2.行车与交通 3.外业作业环境 3内业生产

3.1内业生产(P203)[掌握]:

1.作业场所 2.安全操作 4测绘仪器设备安全管理

4.1测绘仪器设备管理制度(P204)[掌握]:

(1)根据单位仪器设备情况,设立专门的仪器管理人员(或部门),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维护、检校和一般鉴定、修理;(2)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技术档案,其内容包括仪器规格、性能、附件、精度鉴定、损伤记录、修理记录及移交验收记录等;(3)仪器设备的借用、转借、调拨、大修、报废等应有一定的审批手续;(4)外业队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由专人管理、使用。作业队的负责人应经常了解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使用等情况,及时解决有关问题;(5)仪器出入库必须有严格的检查和登记制度。4.2测绘仪器设备的保管(P204)[掌握]: 1.对仪器库房的基本要求

(1)测量仪器库房应是耐火建筑;(2)库房内的温度不能有剧烈变化,最好保持室温在12℃~16℃;(3)库房应有消防设备,但不能用一般酸碱式灭火器,宜用液体co2或者ccl4及新的灭火器。2.测绘仪器的三防措施

生霉、生雾、生锈是测绘仪器的“三害”。需按不同仪器的性能要求采取必要的防霉、防雾、防锈措施,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状态。4.3测绘仪器设备安全运送(P205)[掌握]:

(1)长途搬运仪器时,应将仪器装入专门的运输箱内。若无防震运输箱,而又需运输较精密的仪器时,应把装有仪器的箱子装入特别套箱内,并用刨花或纸团等紧紧填实仪器箱与套箱内包面之间的空隙;(2)短途搬运仪器时,除特别怕震的仪器设备外,一般可不装入运输箱内,但需要专人护送;(3)运送仪器要防止日晒雨淋,放置仪器设备的地方要安全妥当、清洁和干燥。

4.4测绘仪器设备的使用(P205)[掌握]:

(1)仪器开箱前应将仪器箱平放在地上;(2)架设仪器时先将三脚架架稳并大致对中,然后放上仪器并立即拧紧中心连接螺旋;(3)安置仪器前应检查三脚架的牢固性,作业过程中仪器要随时有人防护;(4)仪器在搬站时可视情况决定是否要装箱。搬站时应把仪器的所有制动螺旋略微拧紧,仪器脚架必须竖直拿稳;(5)仪器在野外使用时必须用伞遮住太阳。仪器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表面不能让太阳照射,并要避免灰沙雨水的侵袭;(6)仪器发生故障时要立即检修,不应勉强继续使用;(7)应保持光学元件清洁,不要轻易拆开仪器;(8)在潮湿环境中作业结束后,要用软布擦干仪器表面的水分或灰尘后才能装箱。回到驻地后立即干燥仪器;(9)所有仪器在连接外部设备时,应注意相对应的接口、电极连接是否正确,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启主机和外围设备。拔插接线时不要抓住线就往外拔,也不要边摇晃插头边拔插。数据传输线、gps(监控器)天线等在收线时应盘成圈收藏,以免折断。

4.5测绘仪器的三防措施(P204)[掌握]:

生霉、生雾、生锈是测绘仪器的“三害”,直接影响测绘仪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影响观测使用。因此需按不同仪器的性能要求,采取必要的防霉、防雾、防锈措施,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状态。

4.6对仪器库房的基本要求(P204)[掌握]:

(1)测量仪器库房应是耐火建筑。

(2)库房内的温度不能有剧烈变化,最好保持室温在12℃~16℃。(3)库房应有消防设备,但不能用一般酸碱式灭火器,宜用液体CO:或CC1。及新的灭火器。5地理信息数据安全管理

5.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保护(P205)[掌握]: 1.归档内容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包括其最终数据成果、重要的阶段性数据成果、重要的原始数据成果和数据说明文件;(2)文档材料包括项目立项文件、项目实施文件、项目总结文件以及项目成果文件。文档材料有电子文件形式的,应一并归档;(3)相关软件包括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形成过程中开发的特定数据管理软件、演示软件。与软件相关的技术手册、使用手册等有关材料应同时归档;(4)档案目录数据指与归档材料相关的档案目录数据。2.归档要求

(1)档案形成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完成归档;(2)基础测绘数据成果应与文档材料一同归档;(3)归档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为最终版本;(4)归档后.如果档案形成单位又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进行了更新(即补充或完善),应将更新后的数据成果及时归档,以替换原归档的数据成果;(5)文档材料归档一份,数据成果复制品归档两份;(6)归档的数据成果和相关软件,一般不压缩、不加密。如进行了压缩和加密,应将解压缩软件和密钥、加密和解密软件同时归档。3.归档检验

档案形成单位和接收单位须对归档材料进行检验,并填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归)档检验登记表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4.移交手续

档案形成单位须填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移交文件一式两份,经交接单位双方签字盖章后,双方各持一份。5.归档介质

(1)归档的两份数据档案应采用相同类型和型号的归档介质;(2)同一项目的数据档案应存储在同种载体介质上;(3)工作之前,光盘必须在工作环境放置至少2小时;磁带必须在工作环境中放置至少24小时。6.储存环境

(1)温度选定范围为17℃~20℃;相对湿度选定范围为35%~45%;(2)库房及装具应使用耐火材料,库房内及附近不得有易燃物品,库房内不得有明火,并配有co2型灭火器;(3)库房内的设备要避免水淹,介质架最低一层搁板应高于地面30厘米以上;(4)磁带应放在距钢筋房柱或类似结构物10厘米以外处;(5)磁带与磁场源(永久磁铁、马达、变压器等)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76毫米;(6)不得将任何磁性材料及其制品(包括磁化杯、保健磁铁、磁铁图钉等)带入库房;(7)库房应远离强磁场,并应有必要的磁屏蔽装置和检测措施;(8)库房门窗应有密闭措施,不允许阳光直接照射数据载体。库房内应尽量减少灰尘对环境的污染。介质装具应洁净无尘;(9)库房内无腐蚀性气体,并保证通风良好;(10)库房内照明应采用防爆、防紫外线灯具。不允许有紫外线直接照射数据载体。7.异地储存

(1)归档的两份数据档案介质应异地储存;(2)异地储存的距离应大于100千米,最佳距离为500千米以上;(3)数据档案应自入馆之日起60天内完成异地存储工作;(4)凡取回的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应在数据档案离开储存地之日起的60天内重新完成异地储存工作;(5)异地储存介质的读检原则上应在储存地进行;(6)异地储存所在地单位负责异地数据档案的安全、保密、环境和卫生等工作;(7)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的管理权属于原数据档案管理单位,不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擅自复制和提供利用。8.介质维护

(1)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定期对所有磁介质进行维护并建立相应的登记制度,对数据档案磁介质的检查(倒带、读检)、复制、介质更换、销毁等日常工作进行记录,并存档复查;(2)数据档案管理单位每年应读检不低于5%的数据档案;(3)如果数据档案在当年进行过读取操作(如数据查阅、提供利用等),则当年可以不对这些介质进行倒带和读检;(4)归档后的数据档案介质不得外借,只能提供数据复制介质。9.数据维护

(1)出现介质故障或出现损坏迹象时,应更换介质。介质更换的更新拷贝工作应在30天内完成;(2)如果软件平台能够反映介质的读写错误,则当累计读写错误达10次时,应停止使用该介质,并将数据复制迁移到新的一份介质上;(3)线性磁带应每10年迁移一次,光盘应每5年迁移一次;(4)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保证介质的可读性,适时将数据迁移到新的介质上;(5)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可用性。数据档案进行转存新格式拷贝后,原数据档案应继续保存3年;(6)数据档案由原格式向新格式的转存之前应进行鉴定。转存新格式时可以请求其他单位(或原项目单位)协助实施。转存新格式后应在数据说明文件的第一部分“数据背景”中反映数据档案的变化情况;(7)日常数据维护工作应对数据的检查、复制、格式转存、数据迁移、清除等日常工作进行记录,并存档备查。10.运输要求

(1)数据载体运输时应轻拿轻放,做好防潮、防尘、防紫外线直射、防震、防重压等措施;(2)运输时要防止数据载体之间的相互滑动和碰撞;(3)要保证容器不会对数据载体造成污染,并在容器外层标明放置方向;(4)运输过程中避免巨大的温度变化。对于已使用磁带的温度范围要求为5℃~32℃,相对湿度范围为20%~80%;对于未被使用磁带的温度要求为-23℃~49℃,相对湿度范围为20%~80%。11.销毁

(1)数据档案在销毁之前应进行鉴定,并按有关规定办理销毁手续;(2)经数据迁移后废弃的原介质,除数据转存新格式情况外,原数据档案的介质不需鉴定,经审批后直接销毁;(3)销毁数据档案时,应对包括异地储存在内的两份数据档案同时销毁;(4)当销毁磁带上的数据档案时,如果磁带还有再利用价值,可对磁带进行消磁(如果磁带技术允许)或全容量写操作,不得只进行初始化,否则应对磁带载体进行物理销毁;(5)当销毁光盘上的数据档案时,须连同光盘一起销毁;(6)数据档案逻辑或物理销毁后,应从计算机系统中将其彻底清除;(7)数据档案销毁时应有数据档案管理单位派员监销,防止泄密。5.2测绘成果保密措施(P208)[掌握]:

1.建立保密管理制度 2.强化安全保密措施 3.规范成果提供使用行为 4.依法对外提供测绘成果 5.3介质要求(P187)[熟悉]:

当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同时认可磁带和光盘作为归档介质时,建议同一项目所采用的光盘数大于10片时,应以磁带为载体归档。5.4异地储存(P207)[掌握]:

①档的两份数据档案介质应异地储存。

②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异地储存的距离。建议异地储存的距离应大于100 km,最佳距离为500 km以上。

③数据档案应自入馆之日起60天内完成异地存储工作。

④凡取回的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应在数据档案离开储存地之日起的60天内重新完成异地储存工作。

⑤异地储存介质的读检工作。原则上应在储存地进行,应尽量避免介质离开储存地。

⑥异地储存所在地单位负责异地数据档案的安全、保密、环境和卫生等工作。⑦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的管理权属于原数据档案管理单位,不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擅自复制和提供利用。5.5数据维护(P207)[熟悉]:

①介质更换的更新拷贝工作应在30天内完成。

②如果软件平台能够反映介质的读写错误,则当累计读写错误达10次时,应停止使用该介质(即使该介质仍能正常使用),并将数据复制迁移到新的一份介质上。

③为保证数据档案的长期有效性,对线性磁带应每10年迁移一次,光盘应每5年迁移一次。

5.6使用与运输(P207)[熟悉]: 堆叠或搬运磁带时,最多不超过6盒。5.7依法对外提供测绘成果(P209)[熟悉]:

(1)经国家批准的中外经济、文化、科技合作项目,凡涉及对外提供我国涉密测绘成果的,要依法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再对外提供。

(2)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测绘活动的,所产生的测绘成果归中方部门或单位所有;未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不得向外方提供,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测绘成果携带或者传输出境。

(3)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对外提供涉密测绘成果。5.8归档内容(P206)[掌握]:

①地理信息数据成果。

②文档材料。基础测绘数据成果文档应包括:项目立项文件、项目实施文件、项目总结文件以及项目成果文件。项目立项文件说明项目申请(或建议)书、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下达计划或任务文件、项目合同等;项目实施文件说明调研报告,招(投)标书,项目设计书(或实施方案),项目论证材料,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专业设计、技术质量标准或要求,项目的各种计划、指示、请示及批复文件;项目总结文件说明项目阶段性和最终的工作总结、技术总结、评审、鉴定或验收材料等;项目成果文件说明标图、附表、文档簿、数据成果目录、相关软件、使用手册等。

③相关软件。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形成过程中开发的特定数据管理软件,应随同数据成果一起归档。

④档案目录数据。归档时,应同时提交与归档材料相关的档案目录数据。5.9归档要求(P206)[掌握]:

①案形成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完成归档。②基础测绘数据成果应与文档材料一同归档。③归档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为最终版本。

④归档后,如果档案形成单位又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进行了更新(即补充或完善),应将更新后的数据成果及时归档,以替换原归档的数据成果。

⑤文档材料归档一份,数据成果复制品归档两份。

⑥归档的数据成果和相关软件,一般不压缩、不加密。如进行了压缩和加密,应将解压缩软件和密钥、加密和解密软件同时归档。6测绘生产突发事故应急处理 6.1事故报告(P209)[熟悉]:

安全事故一经发生或发现,现场人员在第一时间报警。随后,自作业组开始,利用应急通信设备逐级上报事故情况。安全事故报告时限为:泄密事故应在发生或发现后24小时内报告;轻伤事故应在发生或发现后2小时内报告;其他事故应在发生或发现后立即报告。6.2预案启动(P209)[熟悉]:

单位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认为符合安全事故标准的,应宣布启动预案。对于较轻微的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指挥应急处理工作;对于较严重的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派员至前线指挥应急处理工作。预案一经启动,前线应急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必须按照责任分工立即就位,按照单位应急领导小组的指挥协同行动;相关作业队、作业组及作业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应急指挥人员的命令,全力投入应急处理工作。

6.3事故救援(P209)[熟悉]: 1.救援基本要求

应急救援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目标,遵循统一指挥、分工负责、以人为本、损失最小的方针,按照现场自救与外部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救援。

2.人员受困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收缩队伍,组织现场人员进行自救,尽量向路边靠拢,逐级上报事故情况现场位置、受困原因、涉及的人员、脱困方案和救援需求。作业队及救援组及时制订救援计划,指挥救援力量携带救援器材及保障用品前往现场营救。若有需要,及时向地方政府和当地武警部队请求援助。3.人员失踪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收缩队伍,组织现场人员尽量利用通信设备与失踪人员取得联系,按照失踪人员行进路线向最后发出信息的方向循迹搜寻,逐级上报事故情况(失踪人员、失踪位置、救援计划和救援需求)。作业队及救援组及时向地方政府和当地武警部队请求援助,及时制订救援计划,指挥救援力量前往现场营救,尽一切可能找到失踪人员。4.意外伤害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现场人员进行抢险、救护,随队医生实施急救,并监护伤员转运至就近医院。紧急时拨打“120”或“110”电话求助。现场负责人逐级上报事故情况(灾害类型、现场位置、涉及的人员、抢险方案和救援需求),并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危险地带。作业队立即组织力量,迅速赶赴现场处置。5.交通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抢救,随队医生实施急救,并监护伤员集中转运至就近医院。如果需要,向急救中心呼救并派人到主要路口引导车辆。现场负责人组织保护事故现场,及时向交通事故受理中心报警,逐级上报现场情况,配合当地公安、保险等部门勘查、清理现场。6.火灾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力量采取措施扑救,尽力控制火情,防止火灾蔓延,尽量确保人员安全,降低财产损失;若火势无法控制,应及时将现场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现场负责人及时向消防中心报警,逐级上报火灾现场情况(方位、火势、火灾范围、抢险人员数量、灭火措施以及伤亡情况等).协助消防部门开展灭火及现场勘验工作。7.中毒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安排随队指挥医生实施急救,组织人员以最快速度将中毒人员送往就近医院。如果需要,向急救中心呼救。现场负责人组织事故现场保护,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根据事态严重程度,经单位应急领导小组同意,报告地方卫生管理部门并配合调查。8.疫病感染事故处置

现场负责人立即向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警,配合防疫部门将被感染者送人定点医院,对与被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医学排查,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对驻地及相关设施进行全面消毒。现场负责人逐级上报事故情况。若存在疫情暴发的风险,作业队应及时撤离至安全区休整。9.泄密事故处置

涉密测绘成果资料及涉密数据载体遗失后,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力量寻找。若确认已被盗,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警,保护现场,配合侦查。现场负责人及时向上级报告涉密物品的密级、种类、数量、范围、发生环节、涉及人员、预计后果或影响程度、已采取措施等有关情况。事关机密、绝密事项时,经单位应急领导小组同意,作业队向当地保密工作部门和国家安全部门报案并协助调查处理。6.4事故善后(P210)[熟悉]:

篇6: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1z102031 货币资产的核算

1z102032 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

1z102033 存货的核算

⑴现金

①现金及其特点:

现金是指存放在企业的库存现金 ,包括库存的人民币和外币。现金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具有极强的流动性、普遍的可接受性、收支频繁、最易发生意外和损失等特点。

②现金的使用范围

③现金日常收支的管理

④现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⑵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

①银行存款核算的内容

②银行结算方式

a支票结算、

b银行汇票结算、

c银行本票结算、

d商业汇票结算、

e委托收款结算、

f汇兑结算、

g信用卡结算、

h托收承付结算

③银行保函业务

银行保函主要包括:

投标保函

借款保函

履约保函

预付款保函

付款保函

对外承包工程保函等

⑶其他货币资金

其他货币资金是指施工企业除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外其他各种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等

2.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债权。

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预付购货款以及其他应收款

⑴应收账款

①应收账款

②坏账损失

⑵应收票据

⑶预付账款

⑷其他应收款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其他应收款进行检查,预计其可能发生的环账损失,并计提坏账准备。

3、存货的核算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⑴存货的确认

存货确认的条件 :

①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⑵存货的分类

施工企业的存货,按其用途可以分为:

①库存材料、

②周转材料、

③低值易耗品、

④委托加工物资、

⑤在建施工产品、

⑥施工产品

二、例题解析

1、货币资金是指企业以形态存在的资金。

a.存款

b.存货

c.货币

d.账目

答案:c

解析:货币资金是企业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2、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 )。

a.各种资产

b.各种资金

c.各种商

d.各种设备

答案:a

解析:存货主要指的是各种资产,包括材料、设备、低值易耗晶、在建工程、在产品产、成品和商品等。

3、按现行规定,以下表述中( )是正确的。

a.企业可以预先按一定标准提取坏账准备金计人生产成本

b.当坏账实际发生时,再冲销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

c.施工企业每年按照应收款项年末余额的2%提取坏账准备金

d.企业可以预先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坏账准备金计人管理费用

e.企业可以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

答案:bd

解析:c项中比例应为1%。

三、自测题

1、下列各项中,不通过“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核算的是(b)

a.银行汇票存款

b.备用金

c.信用卡存款

d.银行本票存款

2.施工企业流动资产中的货币资金包括( bcd )。

a.企业所持有的股票

b.企业在本埠银行的定期存款

c.企业尚未收到的在途资金

上一篇:分段函数专题复习下一篇:写字楼项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