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晚小品的心得体会

2024-05-02

看春晚小品的心得体会(共5篇)

篇1:看春晚小品的心得体会

看春晚小品《扶不扶》有感

马年央视春晚有一个小品《扶不扶》,谈的是是否扶摔倒的老太太这一近来引发热议的问题,小品中说“不能让好人流血又流泪”“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然而,单单“扶不扶”成为热议的话题本身,就说明中国的“人心”已经倒了,虽然还没完全倒。因为在毛主席时代,“扶不扶”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你问我:你扶不扶摔倒的老太太?我的答案很明确:不扶。因为厉以宁教授经济学的第一课就是:“人是自利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果我扶了摔倒的老太太,那么就是“违背人的本性”,就是“反人类”,就是“文革余孽”,我还怎么敢扶?人心倒了怎么扶?靠道德的血液,人格的完美,赤条条的来去吗?恐怕是扶不起来的。毛主席时代之所以“扶不扶”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不是因为当时人人有道德的血液,人格的完美,赤条条的来去,而是因为当时实行的是免费医疗,不会为看不起病发愁,谁还会费力不讨好去坑自己的恩人?就在春节前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去看望了古巴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卡斯特罗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发了疯的、野蛮的畜生,市场规律造成了人类最自私、最无情的制度”。其实中国古代早就有类似的说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 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 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 由此起。”简而言之,就是“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古代希腊和中国远隔千山万水,却也把“天下为公”的时代称为“黄金时代”,而把被后来西方人吹嘘的神乎其神的“古典时代”称为“黑铁时代”,和中国异曲同工。然而不知何时起,西方人把“黄金时代”贬低为“野蛮时代”,却把“罪恶的黑铁时代”推崇为“普世价值”。同样,中国人也抛弃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中国梦”,转而追求“奔小康”,连年春晚的主题也变成了 “家”。在这种情况下,扶不扶”成为热议的话题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了。当我们指责“人心倒了”的同时,能否扪心自问,我们也是“人心倒了”的罪魁祸首之一?——明明是改革造成的问题,却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明明是市场化造成的问题,却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的作用。——明明是“新体制”造成的问题,却要进一步“破除旧体制”。——明明是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造成的问题,却要进一步推崇“普世价值”。——明明是墙破了造成的问题,却要进一步“推墙”。——明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春晚,却邀请法国、南朝鲜、匈牙利的反共艺人上春晚,而不邀请朝鲜、古巴的红色人民艺术家。„„面对这一切,我只想说一句:什么“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你们不作死就不会死!

编辑 烟雨徐行 2014/02/08

篇2:看春晚小品的心得体会

据悉,春晚戏曲类和魔杂类节目亦有新突破,兼顾了艺术性与流行性,将一流团队、一流技艺、一流包装相融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今年春晚延续主会场+分会场的舞台设置,北京主会场联动河南郑州分会场、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共同呈现一场“盛世大联欢”。

据了解,今年春晚在舞台方面还首次打造三层立体舞美,同时运用飞屏技术营造出360度环绕式景观,通过精良制作,让观众在屏幕前就能有“裸眼3D”的极致体验。此外,依托5G+8K/4K/VR等创新科技手段,主创团队打造了一个融合地面、空中、海面的立体空间图景,还将制作8K版春晚。

篇3:看春晚小品的心得体会

在心理学、脑科学、精神分析学等传统研究领域中,认为记忆是一种个体器官的功能,而法国社会科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则把记忆放在社会结构的框架中,认为社会群体存在一种共同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哈氏在《记忆的社会框架》(The Social Frameworks of Memory)中给出集体记忆的概念,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1)简言之,集体记忆即一个组织或群体对共同经历的记忆。

“集体记忆”概念来源最早见于涂尔干对“集体意识”理论的阐释中。涂尔干认为社会群体通过对记忆的共享形成一种精神凝聚力、向心力,规约着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维系作用。哈布瓦赫在涂尔干“集体意识”的基础上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集体记忆社会框架的变化会导致集体记忆的重构。哈氏在继承涂尔干的“集体意识”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集体记忆是公众参与社会活动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内在原因。

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一书中对此进一步说明,集体记忆通过重复性仪式展演和社会实践获得生命力,并对传承社会文明具有“无意识展演”的作用。(2)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概念细分化并将二者彻底剥离,其认为集体记忆并非个体记忆的集合体,而是真正社会群体的、集体的记忆。其认为群体通过各种仪式塑造的共同记忆,并不仅是每一个群体成员的个体私人记忆相互叠加的产物,而是属于这个社会群体本身的。(3)保罗·康纳顿还指出社会群体所共享的集体记忆,对本共同体的社会文明传承起着无意识传播的作用。

德国学者阿斯曼(Jan Assmann)将集体记忆重新定义为一种“沟通记忆”(communicative memory),更加强调个人的记忆是如何在社会群体的内部沟通中实现的;阿斯曼用“文化记忆”的概念将康纳顿的“社会记忆”概念进行了拓展和延展。阿斯曼的文化记忆是超越个体的、以社会文化体系为主体的文化记忆范畴,不仅体现在语言与文本中,还存在于各种文化传播载体中。通过这些文化载体,使民族文化会获得一种凝聚性力量,同时使共同体成员从中获得相同的具有约束力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法国学者诺拉(Pierre Nora)将这些能够传承文化记忆的载体形象地称为“记忆的场”(sites of memory)。春晚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视听盛宴,不仅仅是一台综艺晚会,在中华民族的无意识下,春晚与观众合谋操演一场盛大的庆典仪式,将关于春晚的集体记忆铭刻在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心中。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关于春晚集体记忆的消解因素,以便更好地建构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关于春晚的集体记忆。

二、春晚仪式中集体记忆的消解因素分析

近年来,公众对春晚表现为没有足够的耐心,甚至对春晚越来越反感,收视率呈下降趋势,春晚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号召力逐年下降。公众对春晚的固定模式也越来越感到乏味,在社会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春节文化逐渐淡化,受众的审美素质大大提高,对春晚的传统说教和意识形态愈加抵制,春晚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发生动摇,公众对春晚的集体记忆也随之逐年退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春节文化的淡化促使春节记忆的退化

春晚寄身于春节传统中,对春晚的集体记忆离不开对春节的集体记忆。近年来,春节文化受社会环境的变迁影响逐渐淡化,对春晚的集体记忆也随之发生改变。哈布瓦赫认为,“每个时代,集体记忆都是与社会的主导思想相一致的”。因此,探讨春晚集体记忆的退化需要从社会环境中寻找原因。

从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发生转变,社会结构要素诸如群体、阶层、组织的类别增多。社会群体更加分化,社会话语体系和思想体系趋于多元化。不同社会群体的追求呈现越来越大的差异,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受多元话语体系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丧失对社会群体的凝聚力,传统的春节文化逐渐淡化。

除此之外,国人对传统文化也不够重视,春节具有的节日内涵和意义没有得到有效传承。外国节日对春节文化的冲击愈来愈明显,春节流于形式。记忆是“精神价值”的载体,没有“意义”的记忆也就谈不上记忆。春节文化的淡化,也促使人们对春晚的集体记忆由明晰转为淡化。

(二)春晚远离生活,节目内容失真

春晚的节目在内容上又过度追求“意义”,在创作上背离了艺术规律。春晚打造节目的主旨是,必须体现当年的年度特征和真善美的本质,“意义”先行于“意思”,作品体现的价值观首先要符合主流价值观,其次才考察节目的趣味性。春晚节目通常要经过数轮审查和打磨,直至“完美”。然而,过度的“美”往往使节目容易失真,春晚展现的是我们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不是社会的全部真实,春晚节目上稍微有点“不和谐”的声音,即会审查不通过。

近年来,春晚越来越脱离现实,甚至与现实的反差越来越大。春晚力图多方面的平衡,但缺乏对个体真正的人文关怀,个体渴望得到关注的心理愈发强烈。春晚使个体情感消融于集体想象中,在一部分人畅想集体欢乐的时候,另一部分人被迫卷进这场想象的欢乐中,被迫形成一种和谐的集体记忆。然而,当狂欢结束,遮蔽的矛盾重新彰显,甚至因集聚而瞬间爆发,个体的孤独感、边缘感、焦灼感更加强烈。春晚结束后,现实矛盾很快重现人们的生活中,在“幸福”的想象与困顿的现实的强烈对比下,春晚“虚伪”的一面更加清晰,春晚的“假叙事”隐藏不了“真问题”。春晚反而让人们看到了阶层的差距依然存在,个体的心理落差由此加大。

(三)观众对春晚审美疲劳、审美取向多元化

在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观众的审美素质逐年提高。新的综艺形式备受欢迎,究其原因展现真实,充满不定期的变化,高期待值。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是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比之下,春晚是一台筹备半年才上演的综艺晚会,其通过早已设计好的台词、歌词、舞美、气氛等一系列的符号堆积,刻意表达出美好、幸福、团结的虚伪感受,将人情味与思考力淹没在“热闹纷呈”之中。并且节目形式每年变化不大,期待值不高,受众对春晚的编码形式和解码形式开始厌倦。长期固定的模式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在春节里,人们更愿意自主选择。

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本土两者之间充满张力,全球化的背后隐藏者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对立,春晚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关系到民族认同是否受到削弱。审美多元化给春晚带来无法躲避的冲击,春晚单一的文化模式也无法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精神需要。即使近十年来,春晚努力加入新鲜元素,但大众文化日新月异,春晚无法回归主导文化领导权的时代,春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抵制和对集体权力话语的反感

春晚坚持“家一国”同构的叙事方式,创办之初,人们对春晚浓厚的国家集体意识,家国同构的叙事方式尚能接受,但21世纪以来,社会思想体系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个体话语逐渐占为上风,尤其在自媒体时代,更加强调“个性”、“自由”、“解放”。在新的审美氛围中,过去媒体的集体权力话语显得与时代脱轨,人们也对集体权力话语愈加反感,态度逐渐疏离。

春晚的编码者与受众对文本的解读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著名的“霍尔解读模式”,将受众的解码方式分为三种,“协商式编码”、“对抗式编码”和“支配式编码”。编码者的意义建构与解码者的意义解构并不完全对称,后者具有相对独立的力量。讯息的接收者并非被迫遵循编码者的意愿来接收讯息,而是通过对文本进行歧义性或反抗性解读来抵制意识形态权力及文本的影响力。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话语逐渐苏醒,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多元、自由、个性。春晚特有的党国意识形态、宣教模式等特性,越来越被受众察觉,纷纷对春晚进行解构或对抗式解码,观众从“主流”转向“狂欢”,以此对抗官方意识形态,消解央视春晚的权威。部分人群对春晚的抵制,不仅仅是对春晚文本中集体权力话语的抵制,更是对春晚编码者霸权身份的抵制。

三、春晚建构中华民族想象共同体的路径分析

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春节文化逐渐淡化、受众对春晚的审美疲劳、以及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集体权力话语的反感等因素,致使公众对春晚的集体记忆也逐渐淡化。因此未来春晚要维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必须要有所改变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一)利用仪式性叙事表达重现集体记忆

春晚与日常生活仪式相比,春晚仪式是一场严密的叙事表达,讲究有序、明确、有义。在叙事内容上,首先,春晚的叙事语言应具有仪式语言的特色。从主持人的开场白到每个演员的台词,都讲究精确,去除日常生活用语的歧义和不完整,春晚注意尽可能使用隐喻来传达主题意义。

在叙事形式上,春晚采用固定的表达次序和语调。在节目次序上,每一年春晚几乎都以集体舞开场,每隔一段时间有一个小高潮,在零点时刻达到春晚的兴奋点;在节目语调上,主持人的语调应一直保持铿锵有力、热情高昂,既保持整场仪式的有序性,又使整场仪式具有隆重感;三是舞台继续沿用首届春晚茶话会的形式,在舞台周边布置观众席,注意演员和观众的现场互动。四是使用中国符号,如龙、福、中国红、长城、长江、黄河等代表中华民族的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春晚保持基本不变的叙事模式,正是在春晚这个仪式舞台,时间差别被抹平,不变的叙事彰显着不变的社会结构。春晚作为一场仪式庆典,其叙事内容既暗含对中华民族过去的延续,观众对春晚的记忆不仅仅是对节目内容的记忆,更是由安全感和归属感凝聚起来的情感记忆,不随春晚节目内容的变化发生改变。春晚不仅是一台综艺晚会,纪录了中国的历史变迁,通过舞台服饰等无明确意义表征的符号叙事和有明确意义表征的话语叙事,春晚向人们及时传达社会形势和价值共识。春晚在历史时空前后相继之中,也成为中华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二)延续和重复———春节建构集体记忆的传播方式

春晚还通过在舞台上重现旧的集体记忆来保持记忆的延续,记忆定位于某种社会情境中,并以记忆链的形式存在,一个记忆总是连着另一个记忆。建立新的记忆离不开对过去记忆的保持。集体记忆以群体的共同经历为基础,春晚通过重现过去一年中国人的集体经历,来延续这种集体记忆,进而形塑新的集体记忆。重现民族记忆和时代记忆,再次调动国人的情感细胞,一方面加强了集体认同,一方面建构起对春晚的记忆。

重复是保持记忆的重要方式,既能保持旧记忆的活力,又能在重复中生发新的思考,赋予旧记忆新的存在方式。哈布瓦赫说,集体记忆定位于相应的群体思想中。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记忆,因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时代经历。春晚应利用怀旧心理,重温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结合当下的时空变化,让无数人对过去感慨和怀念。春晚展现的怀旧,都应是对时代记忆的重现,在共同的回忆中找到群体归属感。

春晚以重现来延续时代记忆、春晚记忆。通过重现与过去相关的事物,人们将过去的相关记忆片段重组,并被不断唤醒,不断进行记忆重组。随着社会的发展,造成个体在情感上越来越孤独,越来越需要通过怀旧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在现实社会的压力下,过去拥有一种无可比拟的魅力。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回忆的时期,而且可以与其中的一个群体在想象中共鸣。当人们在春晚看到曾经熟悉的人物,听到曾经熟悉的声音,过去的美好记忆便涌现出来,与当下的时空结合共同构建起新的集体记忆。

(三)“怀旧情绪”触共鸣

“怀旧情绪”是现代社会下人类感性泛化的一种文化表征。马斯洛文化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归属的需要”。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每个社会成员都希望自身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或者共同体中,同时在这个归属体中得到关爱和支持,获得生命存在的价值认可。因此,现代人急需一种集体怀旧的仪式,来化解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获得情感心灵上的共鸣。

春晚自身的娱乐属性使个体在轻松的氛围下,极易被“怀旧”姿态包装下的节目所打动,同时在一个公共的文化场域中,又极易因“怀旧”事件的重现而展开一系列后续话题的讨论。因此,合理地利用好受众的“怀旧情绪”,依托集体记忆的素材基底,策划有创意、有趣味的节目内容,触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最终落脚在集体活动中,春晚是一场中华民族的集体盛宴,它寄托了我们各个阶层的梦想和心愿。春晚进行群体互动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以情动人,既能让观众容易接受,又能缩小群体间的差异,常见的是家庭群体的情感互动。因而,以家庭为话题进行情感互动能够最大范围引起各个家庭成员的关注,再施以以情动人的表达方式,更能将家庭群体的情感投入进春晚中,从而成功引起节目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春晚具有仪式传播的神圣性,以模式化叙事和家国同构的表达方式,创造了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建构了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通过延续民族记忆和重复表达,成功地塑造了公众的价值共识、情感共鸣。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由于春节文化逐渐淡化、受众对春晚的审美疲劳、以及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集体权力话语的反感,致使公众对春晚的集体记忆也逐渐淡化。通过利用仪式性叙事表达重现集体记忆、延续和重复建构集体记忆新的传播方式、怀旧情绪触发共鸣来维持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从而建构起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

摘要:春晚具有仪式的神圣性,以模式化叙事和家国同构的表达方式,创造了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建构了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通过延续民族记忆和重复表达,成功地塑造了公众的价值共识、情感共鸣。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由于春节文化逐渐淡化、受众对春晚的审美疲劳、以及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集体权力话语的反感,致使公众对春晚的集体记忆也逐渐淡化。未来春晚如何才能继续维持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从而建构起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春晚,集体记忆,消解,建构,想象的共同体

注释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

2[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篇4:看春晚小品的心得体会

《不差钱》当属喜剧小品。喜剧的名词解释是, “多用夸张手法讽刺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 突出这种现象本身的矛盾和它与健康事物的冲突, 往往引人发笑, 结局大多是圆满的”。《不差钱》这个小品给人带来欢乐是毫无争议的, 人们在高兴之余大多认为演员的东北方言会使南方人不易接受, 也有人说它太过通俗就有低俗之嫌, 却很少有人去分析这个小品对哪些丑恶、落后的现象给以讽刺和嘲笑。也正因为如此, 才使这个本来内涵深刻的优秀作品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打了折扣, 所以我才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不差钱》的讽刺性内涵。

其一,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一种丑陋的社会现象。小品《不差钱》开场第一个情节就是赵大爷到了高档酒店后发现准备请客的钱忘带了, 于是灵机一动, 用130元小费收买了服务员小沈阳。就是这130元钱的小费使小沈阳丢弃了酒店的利益而为赵大爷“兜明白的”, 既没花钱又请了客, 还让酒店“赠送一个”。这事虽小, 却活生生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一些有权的人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腐败现象。

其二, “拉关系, 走后门”。小品《不差钱》的故事是沿着套亲戚、请吃饭这一套常规的“拉关系”路数, 达到让丫蛋上《星光大道》的目的。这些对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多少年来, 不论找别人办什么事, 人们都要先琢磨通过什么关系, 只要疏通了关系, 要办的事情就基本“有底了”。就像前些年社会上流传的小笑话, 说小学生用“只要”“才能”造句, 造出了“只要有熟人, 才能走后门”的“经典名句”。

其三, “死要面子活受罪”。赵大爷招待“毕姥爷”这桌菜, 本来明知道兜里没有钱, 却还要点什么“澳洲鲍鱼”、“4斤的龙虾”, 这样硬撑着把面子“赚足了”, 最后还得用自己身背手拎的“农副产品”凑两个菜, 嘴上还硬要说“点的菜都没有”, “这些东西他花钱也没地方买去”。这与鲁迅揭露的“酒店里唯一穿长衫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四, “换个包装改个名就涨价”。现在很多的商品名称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像“苏格兰情调”这种泊来品倒也无所谓, 可恨的是有很多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任何变化, 只是换个包装, 改个名字就可以无限度地涨价。一碗“苏格兰打卤面78元”, 比普通的打卤面的价格要高出10倍, 这并不奇怪。拿关系百姓性命的药品来说, 大家看看上世纪60年代药典里的药品名称还剩几个, 现在药名药价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难怪这些年人们都说吃不起药, 治不起病。

其五, 让人费解的追星现象。小沈阳见到“老毕”之后, 真是激动的了不得。这个追星族是让他演活了。崇拜明星, 倒也无可厚非。只是有些人追星追得近乎疯狂, 与明星照个像、让明星签个名, 似乎是一种极大的荣耀。相比之下, 真正的英雄模范却没有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其六, “没有文化底蕴的歌星影星”。小品中丫蛋语无伦次的“自报家门”, 与她的唱歌天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这也同时影射了一些文化基础差的歌星影星, 出口说错字, 一般常识性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 把功夫都用在“唱歌要钱”上了, 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既然是星是腕, 就应该有个好形象、高水准。

其七, 根本不懂外语的“假洋鬼子”。一句英文名字“小沈阳”, 无情地批评了乱用外文的怪现象。现在不论讲话还是写文章, 弄上两个英文单词或缩写就算有了文化品位。其实有些缩写的英文读出来比中文的音节还多, 这样的缩写又有什么意义, 无非是赶时髦而已。

其八, 批评“星光大道”这个节目也没留情面。丫蛋的才艺表演之后准备的获奖感言, 就是“连哭带说”。其实很多人都觉得“星光大道”的获奖感言不应该搞得那么悲悲切切, 作为“百姓舞台”也没有必要用淘汰的方法把竞争搞得那么残酷。这类节目贵在参与, 真发现了人才完全可以放在幕后去解决。

篇5:看春晚小品的心得体会

德国心里学家Kant (1781) 是最早提出“图式” (schema) 这一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存在纯概念性的东西, 而这些概念性的东西与人们对一事物的感知认识靠大脑中的图式进行连接。1932年英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巴特莱特 (Bartlett) 有关记忆的研究图式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回忆时, 图式帮助记忆检索, 而且图式有多种形式。他认为图式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回忆故事时会改变某些细节。他认为:图式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回忆时, 图式帮助记忆检索, 而且图式有多种形式。此后, 随着研究的深入, 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鲁梅尔哈特 (Rumelhart, D.) 认为, 图式是“人们所有一般知识的总和”。按照库克 ( (Cook) 的观点, 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温得逊 (Widdowson) 认为, 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储存于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皮尔逊 (Pearson) 认为, 图式是“人们听到或读到某种信息时在脑海中产生的景象或联想。

总之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 它包括对所认识的对象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图式是对一个整体的抽象, 侧重于许多事例的相似之处。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更重要的是, 图式指导人们处理新的信息。图式会建立对未来信息的期待, 帮助人们把外在刺激的若干细节与一个总体概念相联系, 而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

2 图式理论与幽默话语的理解

一般来说, 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将大脑中相关的已知事物联系起来, 从而通过已知事物认知未知事物。大脑中的已知事物为我们对新事物的理解提供了背景知识, 这种知识就是图式。近些年, 国内外大批学者将图式理论应用到阅读理解与听力理解的研究中, 他们认为:读与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通道, 差异仅仅是获取信息的通道不同, 一个通过眼睛, 一个通过耳朵, 但这两个过程都是话语 (语篇) 与听 (读) 者的先前经验和记忆图式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话语的理解是听众或者读者将背景知识与语言材料联系起来的互动过程。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 如果恰当的图式被激活, 话语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 反之, 如果缺乏与需要理解的语篇相对应的图式, 理解起来就会变得困难。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的时候, 需要将输入的信息与已知的信息 (背景知识) 联系记起来, 也就是说凭借脑中的图式来对新信息进行理解与认识。该理论认为在语言的理解中有两种基本的信息处理方式:自上而下模式 (up-bottom) 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up) 。前者又称为概念驱动模式, 是指对信息的加工由高级到低级, 由整体到部分, 由抽象到具体方式进行。后者又称为材料驱动模式, 按照从低级到高级, 从部分到整体, 从具体到抽象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理解话语的方式是两种理解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无论是图式阅读理论, 还是图式听力理论, 读者 (听者) 理解语篇的能力主要是由三种图式决定的:语言图式, 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 (听者) 掌握的基本语言知识 (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内容图式是指读者 (听者) 所掌握的与语篇主题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是指读者 (听者) 所掌握的有关体裁、篇章结构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言语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 对于它的解读同样需要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以及形式图式的支持。幽默的言语和理解者的图式知识的相互作用, 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

Cook (1994) 将话语分为三类:图式加强类 (schema reinforcing) 、图式保持类 (schema preserving) 、图式更新类 (schema refreshing) 。其中第三种话语偏离人们预测的图式, 通过改变或者推翻原来的图式, 建立新的图式。Cook经过研究发现幽默言语属于图式更新类, 在这类话语中, 预测的图式被推翻, 理解者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理解方式。Ross (1998) 也提出:在幽默中话语的开头部分总是让理解者对后面的内容产生某种预测, 而这种预测在幽默中往往被推翻。

在此基础上, 华中师范大学周迎芳、王勇 (2008) 提出:解析幽默言语涉及两个图式:一般图式与新的图式。一般图式 (general schema) 是指事先存在理解者大脑中的背景知识, 反应人们对一般事物的认识, 并且自上而下的发挥作用, 帮助理解者对以后的内容作进一步的预测, 但这一预测被实际话语推翻, 理解者不得不从实际的话语出发构建一个新的与原来图式不相符的新的图式。新的图式与一般图式相互作用, 从而产生了不和谐, 把那个产生幽默效果。

3 实例分析

下面根据上述提到的图式理论的相关研究分析以2015年春晚小品类节目中的话语幽默分析。

例1:沙溢:天天参加选秀, 都跟吃有关, 什么奔跑吧吃货。

《喜乐街》

这句台词不禁使听众捧腹大笑, 要想成功的理解其中的幽默, 首先, 听众激活的一般图式是目前浙江卫视正在热播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 其节目的核心是通过脑力和体力的比拼获取胜利。所以当沙溢提到选秀的节目的时候, 听众的预测是奔跑吧兄弟。然而最后却将节目的名称换成了奔跑吧吃货, 一个并非真实存在的综艺节目, 观众的一般图式被推翻了, 产生了新的图式:说话故意将热播节目换成了与吃相关的名字, 为的是嘲笑体型偏胖的贾玲只能担任与吃先关的节目评委。此图式与一般图式相互矛盾, 引发幽默的效果。

例2:蔡明:姐, 之所以嫁给你大爷, 那是因为……因为, 我能因为点儿什么呢?

潘长江:因为那份坚不可摧, 至死不渝, 奋不顾身的……

蔡明:同情!

《车站奇遇》

嫁给一个人的原因应为坚不可摧, 至死不渝, 奋不顾身的爱情。正当听众遵照大脑中激活的这一般图式进行推测的时候, 表演者反其道而行之, 却说出是处于同情, 此时观众的预测被推翻了, 新的图式由此产生:两个人并非因为爱情而结合, 只是在逢场作戏, 并且蔡明借此讽刺了潘长江在谈婚论嫁上条件的不理想。听众的预测与预测被推翻, 新图式与一般图式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幽默的效果。

例3:马科长:我告诉你, 我能清晰地说出每个领导的喜好、星座、血型和生辰八字。这个喜欢钓鱼, 我就潜到水里往他鱼钩上一条一条挂鱼。

《投其所好》

当今社会中, 拍马屁现象屡见不鲜。当马科长提到领导喜欢钓鱼的时候, 听众激活的一般图式为:马科长会想尽一切方法约马科长钓鱼, 在私下将钓鱼这门技术学好, 来为自己寻找升官之道。但是表演者却说自己会潜到水里往他鱼钩上一条一条挂鱼的方法来拍领导的马屁。此言一出, 推翻所有听众的预测, 并且听众不由得对马科长拍马屁的做法捧腹大笑。

例4:

张小斐:他巨蟹, 我双鱼。

冯巩:你们海鲜市场认识的?

张小斐:你们脾气、秉性、追求和吗?

冯巩:我属鸡她属猪, 我们活禽市场认识的。

《小棉袄》

巨蟹座双鱼座是西方国家十二星座中两个星座的代表。在西方国家, 星座是两个人恋爱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每个星座都有其内在的特点与命运。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 星座也在中国开始风靡, 甚至成为了部分青年人的择偶标准之一。这和中国的十二生肖有异曲同工之处。当表演者谈论到了星座和属相话题的时候, 听众激发的一般图式为表演者在利用星座和属相匹配试图说服对方接纳对方的另一半。但是表演者却将海鲜市场和活禽市场与星座和属相联系起来, 导致观众不得不推翻自己的推测, 进而开始产生新的图式:这种荒唐的联系表现出冯巩不同意女儿过早交男朋友, 但又期待女儿接纳自己新女朋友的心情。于是幽默随着一般图式与新的图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

4 结论

从以上分析, 不难看出幽默话语的解析属于图式更新类, 在理解幽默话语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激活理解者头脑中的一般图式。一般图式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然后理解者开始根据一般图式进行预测, 然而预测被推翻, 并根据特定语境构建出特定的新的幽默图式。两种图式相互作用, 产生幽默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图式更新类的语篇题材不仅是幽默语篇, 还包括科技篇章, 文学篇章等, 但与幽默篇章不同的是, 科技和文学篇章更新了图式之后, 是将新图式取代了旧图式, 并在以后中被激发出来。而幽默话语中构建出的新图式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起到诙谐幽默的效果, 他不可能取代理解者大脑中的一般图式。正如上述分析的2015年春晚小品, 只有在设定好的幽默环境中, 特定的图式才会起到理解言语幽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ook 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9:182.

[2]Nash W.The Language of Humor[M].London:Longman, 1985:34.

[3]Ross A.The Language of Humor[M].London:Routledge, 1998:52.

[4]董广智, 刘丽欣.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

上一篇:B72和hTERT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下一篇:怎么申请腾讯微博企业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