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铸就的辉煌

2024-05-08

品格铸就的辉煌(共5篇)

篇1:品格铸就的辉煌

21.每天多卖一百块!

22.一鼓作气,挑战佳绩!

23.多见一个客户就多一个机会!

24.赚钱靠大家,幸福你我他。

25.失败铺垫出来成功之路!

26.团结一心,其利断金!

27.团结一致,再创佳绩!

28.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29.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30.众志成城飞越颠峰。

31.忠诚合作、积极乐观、努力开拓、勇往直前。

32.永不言退,我们是的团队!

33.道路是曲折的,“钱”途无限光明!

34.回馈客户,从我做起,心中有情,客户有心。

35.用心才能创新、竞争才能发展。

36.优服务、高效益、大发展。

37.和谐创新、开拓市场、团结拼搏、共创未来。

38.企业和市场同步、管理与世界接轨。

39.全员实动,本周破零加大拜访,业绩攀新。

40.追求卓越,挑战自我全力以赴,目标达成。

篇2:品格铸就的辉煌

42.稳定市场,重在回访精心打理,休养生息。

43.长期经营,积累客户充分准备,伺机而行。

44.诚信、高效、创新、超越。

45.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用心服务、勇争一流。

46.团结、拼搏、务实、高效。

47.敬业、创新、务实、高效。

48.创新、创业、创辉煌。

49.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50.效益源自创新。

51.诚信高效、服务用户、团结进取、争创效益。

52.全心全意传递祝福,尽职尽责开拓创新。

53.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创新服务、放眼未来。

54.学技术,提供优质服务;讲高效,以行动让用户满意;扩宣传,开拓市场新局面;建制度,树立企业新形象。

55.以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保证,以服务为宗旨。

56.服务只有起点,满意没有终点。

57.讲团结,发扬团队精神;重科技,以科技促发展;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58.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品牌效应,提高员工待遇。

59.勇创一流、勇创新高。

篇3:开放,铸就辉煌

地球村——我们亲切地称呼这个所居住的世界。

世界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过, 美国次贷危机, 中国跟着感冒发烧;南方发生雪灾, 北京菜价跟着涨三成。中国民族企业的骄傲——联想的总部竟然是在美国,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广东几乎可称得上世界工厂, 中国新经济领域著名的"新企业"背后大都有着海外风险投资的身影。我们也很难去区分商品的国界:一架美国波音747客机需约450万个零部件, 这些零件来自6个国家成千上万的企业。

开放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流,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

改革开放30年来, 交织在中国身上的目光是复杂多样的:佩服、羡慕、嫉妒、担忧、恐惧……兼而有之。但无论是哪种看法, 就算中国被误解成只是一条到处张牙舞爪的"龙", 我从中也能感受到欢欣鼓舞, 因为比起百年前的"东亚病夫"来, 世界起码已经正视中国的"大国崛起"。而这个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正是起始于中国将"开放"树为基本国策的那一刻。

国际上目前普遍有这样一个看法:中国和印度将在21世纪中崛起为新的世界性大国, "龙象之争"将成为世界舞台的新生主剧目。事实上, 中国和印度在内里还是有着很多的差异, 但在"开放"才能带来国家崛起的这一点上却有着惊人的共识。2007年, 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发表主题演讲:"只有开放兼容, 国家才能富强"。印度总理辛格立刻在其国内表示:希望温家宝总理的这篇演讲稿成为"印度举国上下人人捧读的基础材料"。

其实也不仅仅是中国和印度,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整个世界都意识到这是一个以开放为主流趋势的全球化时代, 也都努力张开双臂去拥抱这个开放的世界。日本是个典型例子, 国小, 资源少, 人口众多, 背负二战包袱, 也不像新加坡那样拥有交通咽喉的地利, 但依赖国家的开放, 依赖大多数拥有大国心态的国民的人生开放 (日本在经济大萧条前每年出国人次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 进而融会东西方之长, 把握机遇, 得以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对宏观"开放"没有分歧的形势之下, 今日之中国能否继续大国崛起, 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利的一环, 能否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 乃至内地能否与另一体制的台湾找到和平统一的共同基点, 以及与港澳在"50年不变"之后走向共荣……这都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国家能否继续开放下去, 而更多地在于"开放"能否在更广阔的层面深化——即我们大多数个体能否将"开放"定为个人的"基本国策", 能否使自己成为一个开放人, 取得自己开放的成功, 并最终汇融成民族和国家整体的开放, 进而才能解决一切重大问题。

从封闭式经济到开放式经济:中国经济在"文革"时期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 中国的开放当然首先得益于经济的开放。30多年来, 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经历了"有益补充"、"重要组成"、"主体地位"三个阶段变化。同时, 外企大量涌入, 世界500强企业几乎全部到中国投资。中国自身也受益良多, 2007年GDP已达到3万多亿美元, 比30年前增长了17倍;国际贸易2007年则达到2万多亿美元, 约为开放前1978年的200倍。中国人在开放式经济中, 还诞生了大批的开放人群体。据估计, 中国目前约有一亿五千万的创业者、专业人士、中介机构人士、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等,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面向市场经济的职业群体。这批新阶层群体没有"铁饭碗"和"皇粮"可依赖, 都必须走向自由工作和生活的开放式人生。

从国内化到国际化:曾几何时, 中国人的流动主要局限在国内。如今, 开始大量走向国际的中国人已经遍布全世界。中国在海外有5000万的华侨, 其中至少有3000万加入了当地国籍。另据国家旅游局统计, 中国2014年仅出入境旅游人数就达到8000万人次。2014年, 中国的留学人员总数将超过140万, 而回国总人数也将超过40万。此外, 中国人同跨越国界的有色人种的交往也日渐增多, 涉外婚姻不再是新闻, 如2014年上海市民政部门办理的涉外结婚登记就有2960对, 共涉及55个国家和地区。

从区域人到国际人:世界越来越平, 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 地域和国界不再成为区分人的标志, 欧盟 (国家层面) 、跨国企业 (企业层面) 、互联网 (技术层面) 、多重国籍 (个人层面) 等各种现象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国际人因此成为一个热门群体, 跨国公司职员、涉外工作者、华侨、留学生、外籍人士成为其主要来源:如篮球巨星姚明红遍美国并成为当地球队核心, 泛华传媒的CEO潘杰客曾自称为世界公民, 从事投行的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刘二飞常常一个月穿梭十几个国家,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中国公司的掌门人绝大多数都是国际人。当今中国活跃着一大批跨越东西方的国际人, 他们正在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而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的跨国化也促使具有跨文化环境操作能力的文化混血人大量地涌现。

整个中国的人生开放现象, 已经如此醒目和广泛。从农民到大学生再到企业家, 从生活饮食到就业求职再到自主创业, 从某种程度上说, 已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够置身于"开放"大潮之外。中国开放的深化和发展, 必然呼唤一场个人层面"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 "开放"的最终命运, 都必须要落实到个人开放上。

而个人的开放, 说到底是心态的开放。

对于个人来说, 在这样的开放时代, 要想获得个人的成功, 掌握自己的命运, 或者与时代俱进、与世界同步、与他人和谐, 甚至只是不想孤立于世界之外, 都必须努力打造一个开放式的人生。

开放人生就是开放视野、开放舞台、开放信息、开放机会、开放成功!开放的人生与封闭的人生, 两个视界, 两重天地。开放的人生, 如流动的清泉, 唯有源头活水来;封闭的人生, 如死水一潭, 终究会变质枯干。只有开放自己, 解放自己, 才能自主自己。

开放心态一:兼容

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就是一种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开放心态。这种心态有容人的肚量, 能够容忍异己, 欣赏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所谓"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仇", 这就是容人。

还有容事的开明, 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 包容甚至是错误的"异见", 当然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恶意批评而影响主观判断。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 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有包容差异的头脑, 并且还善于利用各种差异所带来的机会。

杰普培训曾被某些媒体称为"中国高端IT培训第一品牌", 在海外呆过13年的CEO赵敏谈到自己之所以选择高端IT培训作为创业方向, 就是因为发现了中美之间IT业的差异。

赵敏曾打算做软件业, 但他在国内接触不少IT企业后却改变了主意。他发现中国IT企业的高端业务都很急需人才, 这个缺口跟美国的情况差不多。但差异就出现在高端IT人才培训上, 中国不但缺乏人才, 而且缺乏相应的培训, 层次低、不规范、不具规模, 可以说高端IT培训几乎为零。因此, 赵敏意识到这是个巨大商机:"我们一起回国的六个人, 在国外都有很丰富很全面的实践以及教学经验, 为何不把自己多年的技术和经验, 传授给国内更多的IT行业人士呢?这似乎比自己亲自去做编程更有意义。"

兼容差异、开明包容的开放心态, 正是这个浮躁社会所急缺的, 也是开放型成功者所拥有的共同特质之一。

微软的企业文化很著名, 他们的企业文化当中就有一条叫"开放式交流"。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 都能敞开心扉, 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就算大家意见不统一, 也一定要表达出来。否则, 公司可能会犯错误。

不排斥交流, 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 并且能够理解甚至认同不同人、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的差异性, 这就是一种心态的开放。心态不兼容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利益对立的双方, 如医患矛盾、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矛盾;还存在于各个方面。如有些人一听到有人说几句国外的优点, 立刻把人判定为"崇洋媚外", 并且彻底贬低留学的作用;也有些"海归"则自以为喝过"洋墨水", "取经"归来高人一等, 总感觉"外国的月亮才是圆的"。

这都是不兼容、不开放的心态。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一个心态开放的人, 只会以公正的态度, 在能力、品德、价值观等各方面去衡量人, 很少以是否在海外留过学来判断人。就如大多数跨国公司挑选人才, 更多的是看对方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有没有相应的职业道德, 而不会问对方是"土鳖"还是"海归"。能力是任何讲究效率的公司都最看重的。

开放心态二:进取心

如果有一种力量能使我们本能地张开双臂去迎接人生, 那就只能是我们的进取心和志向。进取心总是促使我们打开人生大门, 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也是开放式心态的主要构成。

进取心可以包含很多词语的含义:雄心与野心, 志向与欲望等。个人有强烈的进取心, 才能有改变现状的强烈动力, 才能对在这个世界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怀有兴趣, 进而寻求并肩作战的伙伴和朋友, 接纳各种思想、方法、技能, 越挫越勇, 做出各种各样的人生努力。

200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空中网的创始人杨宁就是个进取心非常强的人。1998年, 他斯坦福大学毕业, 不顾家人期望他留在美国的意见, 毅然和周云帆、陈一舟回国创业。当时, 雄心勃勃的杨宁甚至要给这个网站取名为"中国人", 但因为"中国"这两个字无法注册, 他才不得已才把名字改为Chinaren。

互联网寒冬到来后, 杨宁和Chinaren网站都难逃厄运, Chinaren被迫连同200多名员工, 加上几个创始人一年的工作合同, 一起卖给了搜狐。这是一个让杨宁终生难忘的日子, 但他的进取之心依然没有熄灭。两年之后, 在北京后海一间平房里, 一个十几个人的公司成立了, 名字叫做空中网。

当时, 杨宁和周云帆卖掉搜狐的股票, 加上一个朋友的投资共带着50万美元就上了路。"我们的很多竞争对手都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现金在银行放着"。资金成了首难, 杨宁和周云帆首次创业的投资方包括高盛在内, 都拒绝再次投资。但杨宁和周云帆没有放弃, 奔赴香港中环一个楼一个楼的"扫楼"找投资机构。一个星期之后, 碰壁无数次的他们遇见了当时在香港德丰杰工作的张帆, 但张帆的推荐依然被董事会拒绝。最后, 张帆直奔美国找大老板改变了空中网的命运。张帆后来回忆说正是因为这两个人强烈的进取心, 所以在"香港只见了一面, 直觉上我就已经决定帮助他们"。

人生犹如一次大海远航, 不知道终点, 也无法回头, 我们甚至可能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行驶, 当然也无法规划和勾勒出未来蓝图。但是没有关系, 在我研究采访的这数百位成功者当中, 不少人进入现在的行业, 做现在的事, 完全是一种偶然。当然, 没有偶然的是这些人从还没有成功之前, 就对建立事业充满了强烈的持续的渴望。

这种渴望也就是进取心, 进取心与目标的区别在于, 它指向一个前进的方向, 却没有具体的落点和彼岸。所以, 大多数开放型成功者的人生也常常充满了灵活的转型和转身, 他们不会把自己封闭在某一行业、职业、专业上, 就算不到现在这一领域创业, 他们将来也一定会在另外一个行业创业。他们所强烈企求的只是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功而已。

因此, 我们的人生也许不一定要拥有一个可以终生不变的目标, 但一定需要有进取精神, 像一枚永远向上向前的指南针。也许眼前大雾迷茫, 也许看不到前面的终点, 但我们依然要昂着头, 注视着未来的大方向。

开放心态三”学习

别人流血, 自己得到教训, 这是代价最小的教训;自己流血, 自己得到教训, 这是代价最大的教训;自己流血, 别人得到了教训, 自己还没有得到教训, 这是最可悲的教训。

开放心态就要求善于积极主动学习和借鉴成功者, 能够与优秀者为伍, 就如同与鹰共翱翔, 避开失败者验证过的教训。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常常自称有个"病根"——"从小就喜欢学先进, 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好给中国最牛的人写信。"而1993年万通逐步成型时, 他就曾把万科的王石当成榜样, 若干年后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学习万科好榜样》, 他说:"基本上我相当于做一个傻瓜董事长, 凡是公司有什么事不清楚我说你们去万科看就完了。"

冯仑第一次见到王石是1993年, 当时他们6个创业合伙人刚掘到第一桶金组建了万通集团, 双方在王石的办公室谈了一个下午。冯仑后来回忆说:"我们是热血青年的谈法, 不谈别的, 就谈自己的理想。聊的过程中, 王石就提了很多问题, 归结起来主要是两点:一是质疑我们的理想主义激情, 建议我们想清楚, 我们6个人合作, 究竟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还是理想基础上。我们当时比较相信自己是建立在理想基础上的事业伙伴, 但王石说:"不可能, 你们将来早晚会碰到利益冲突。"再就是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问题, 他主张我们专注于房地产。"

1996年, 万通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合伙人离开了, 公司的业务也遇到很大的危机和调整。这时, 冯仑在北京再见王石, 一起吃饭, 由于这时遇到了问题, 才回想起王石当年讲的有些话很对。冯仑这才意识到学习先进的真正作用:"我们便成了好朋友, 他和万科成为我随时随地观察和学习的榜样。"

西方有句名言:"与优秀者为伍。"日本有位教授手岛佑郎, 研究犹太人的财商, 得出的结论是:"穷, 也要站在富人堆里。"他后来还以此作书名, 写成了一本著名的畅销书。

心态开放强调的不是环境决定人生, 而是应该摆脱不利环境, 主动进入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环境。"孟母三迁"就是个这样的典型事例, 大多数人选择到更发达的国家留学和游学也是基于这样的心态。如果出国留学不能够得到更好的熏陶、教育、学习、锻炼, 自然也就失去了出国的意义。

1994年以来, 先后有180多名北大、清华保安通过自学方式获得了大专、本科文凭, 其他高校也不乏类似的例子。"到北京当保安, 圆你大学梦"也成为了清华保安队在外省市招聘保安的广告语。《北京青年报》甚至不无夸张地评价说:以前, 从北大、清华毕业的成功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往往说:"是北大、清华培养了我。"如今, 一些曾经在北大、清华当过保安的人, 也会自豪地说:"是北大、清华培养了我。"

高校为什么会出现保安自学现象?是因为高校的保安跟其他地方的保安有区别吗?当然不是!专家的分析普遍认为:这是因为环境与动力的原因:其一, 高校的环境适合学习, 如果是在酒店和市场, 环境嘈杂, 就不适合看书;其二, 高校有好的学习风气, 年轻的保安会以大学生为榜样;其三, 高校提供学习的便利, 高校有图书馆, 有教材和书, 有各个专业的专业教师, 也有成人教育学院。

绝大多数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善于学习者, 这种方式可以体现为进名校、拜名师、出身名门;也可以体现在自学能力上, 中学没有毕业可以自学成才, 白手起家,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做人和做事都一样是种宝贵的学习。

尚诺集团 (我爱卡)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涂志云曾谈到去世界名校学习的收获:"1997年, 我去了斯坦福商学院, 斯坦福给了我一场彻底的创业洗脑。斯坦福的创业精神非常根深蒂固。那是个创业大本营, 人人拿着计划书, 不是在找投资, 就是已找到投资, 要不就在创业投资公司工作。受环境影响, 我先在美国的网络营销公司Digital Impact做兼职, 后来从学校休学全职工作, 成为公司的营销科学家。"

开放心态四:灵活

一个拥有开放心态的人, 通常也不会是一个特别固执的人。

心态不开放, 便会意识不到形势的变化, 只认一个理, 只信奉一元的价值观, 一条道走到黑, 或者说一棵树上吊死。其实, "条条大路通罗马"、"战术是灵活的"、"事情是可以变通的", 只要合理, 就不拒绝改变, 这才是开放者所应有的心态。《易经》里不是说"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吗?

曾担任过微软中国区主席和盛大公司总裁的唐骏, 曾在我《缤纷海归》一书中撰文谈人生感悟。这位著名的职业经理人就将"父亲盖房子"列为少年时代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事之一。

他说:"在我的整个少年时代, 全家的重心和精力都放在盖房子上。因为在城里盖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爸爸用了数年的时间和无数的心血跑各种关系, 打擦边球, 终于在江苏常州的城郊买下一块地建成了房子。这件事对我来说, 让我知道了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 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很难做成事情, 一种方法不行, 还可以用别的很多方法。"

后来, 唐骏大学毕业后非常想出国, 他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 但北邮出国名额已经用完。于是, 他就给北京每个高校打电话, 询问有没有剩余的出国名额。当打听到北广还有出国名额时, 他就拿着考研成绩单要求转入北广读研。北广老师说:"你考虑清楚, 尽管我们有名额, 但你错过了时间, 出国还要由教育部批准。"唐骏还是没有放弃, 他打听到教育部主管此事的是李司长, 就在教育部门口站了整整几天。早上见到李司长就说"李司长您早";中午出来则说"李司长您出来吃饭?"下班的时候便说"您下班了"?等到第六天, 李司长终于告诉他:你可以出国了。

俗话说"树挪死, 人挪活", 在社会底线认可的前提之下, 没有什么不可以调整, 重要的是要能"活"。不要怕改变, 更可怕的是成为生活的奴隶!毕竟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 而非这个社会来适应你。

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初, 当大多数人都还在迷恋机关铁饭碗时, 不少人就因为敢于"下海"、"出国"、"创业"、调整自己的人生定位而取得成功。譬如王中军在物资出版社第一个辞职当个体户, 这是体制内跑到体制外, 他后来创办了华谊兄弟;再如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博士, 初中毕业时到开滦煤矿当了七年井下维修工, 后来考上大学读研读博留学并成为大学教师, 再后来"下海"在美国创办三普证券, 并于1997年在纳斯达克借壳上市, 再后回国在著名证券公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 最后甚至去电视台当起了财经节目主持人。

开放心态五:沟通

著名的励志大师卡耐基先生说:"一个人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中国相关的流行语则更多, 如:"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也就是说善于与人精诚合作才能顺利地取得成果。

我们如何积累人脉资源?如何保持人际关系的资源?一个创业者如何招揽人才建立忠诚的团队?一个雇员如何融入一个团队, 如何在这个团队中受欢迎?……

《论语》里, 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话真真说到了与人沟通、合作的大智慧和根本原则。将自己接受和不接受的都"推己及人", 而非以自己一时的狭隘心态与人相处。以开放的心态体会他人内心, 替他人先想到, 别人自然也会从心底接受你。

美国、欧洲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围墙, 学校通常与社区融为一体, "哈佛园"可算是特例。美国的国会和白宫, 也只用灌木或者铁艺间隔, 并不阻挡建筑与社区的融合以及游人的参观留影。这也让人常常想起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许多人常常问:中国学生为什么比西方学生普遍要听话、内向、被动、循规蹈矩、个性意识差、缺乏创造力?换句话说, 为什么西方学生总要显得开放一些?

"围墙"就是回答。

中国从封建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所积蓄的"围墙"文化, 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有客观的体制原因, 也有许多主观原因:譬如基于私利, 许多个人、部门、企业希望通过"围墙"形成自己的垄断利益。

逝世多年的傅斯年先生, 学生时代是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 教师时代曾做过北大代理校长和台大校长, 他对大陆的大学与美国名校、台大的区别曾有过一些偏激却不失一些道理的比较, 也可算是一家之言:

"大陆的大学, 即使是名牌大学, 培养的也是螺丝钉;美国的名校和台大, 培养的是人才。大陆的大学, 即使是名牌大学, 也比较像职业学校或技术学院;美国的名校和台大, 培养的是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的领袖人才。大陆的大学, 尤其是名牌大学, 很像是在开店开公司;美国的名校和台大则把自己看得很重, 看作是学术殿堂。在美国和台湾, 大部分的社会变革和进步都是由学校和民间的知识分子推动;在上海, 知识分子是这样的幸福, 一切事情都只需要等着上海市政府做, 知识分子读书只不过是为了赚钱、结婚、传宗接代而已。这也不奇怪, 丛林里的猩猩猴子也是这样呢。"

开放心态中的沟通, 就是打破围墙, 活跃个性,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开放, 铸就辉煌

王中军创办的华谊传媒集团是中国内地民营影视业的龙头。但很少有人知道, 华谊原来是家广告公司, 其早期资本积累来源于广告业务。

1994年, 王中军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大众传媒专业硕士后, 回国在北京国际饭店成立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刚开始公司做一本小杂志, 刊登一些广告, 然后直邮给使馆和三星级以上的高级公寓, 生意勉勉强强。

王中军和华谊公司的转折点就是说服中国银行, 让其全国15000多家网点将五花八门的标识统一为红标黑字白底, 实行标准化、网络化的管理。随后, 华谊接下国家电力、中石化、农行金穗卡、华夏银行华夏卡的标准化规范项目, 在成立的第三年, 便跻身成为全国十大广告公司之列。

华谊能够抓住这个市场空白, 并不是因为善于创新, 而仅仅因为眼界的开放。王中军总结说:"这是很简单的方式, 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而中国没有。这也不是我的创新, 而是我学别人的方式。在中国做生意其实很简单, 只要你认真执行"拿来主义", 然后依照国情和自己的经济实力, 去走别人走过的路就可以了。"

"拿来主义"在互联网企业中更为通用。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就是靠对美国"硅谷"商业模式和企业制度的"拷贝", 进而获得风险投资, 最后获得成功。再如马化腾虽然没有出过国, 但他眼光开拓, 看到了以色列人开放的聊天软件ICQ, 于是就从做ICQ的中国版——QQ起步, 由模仿到借鉴再到创新, 最终因为过人的眼光, 而成为了著名企业家和亿万富翁。

许多人就是因为视野和眼界的开拓而成功创建事业, 这种现象尤其在海归中普遍性地存在。通常而言, 眼界是指我们视野所能到达的范围, 也就是见识的广度和深度。一般有两个解释:其一, 视觉, 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见和识, 这是它的基本义;其二, 视野, 我们能够观察或认识到的领域和范围, 包括我们各方面的认知范围, 这是延伸义。

中国有句古话:"见多才能识广"。心态的开放, 需要眼界的开放。佛教哲学说:我们不仅仅要用肉眼看世界, 还需用心眼看世界。反过来也一样成立, 有肉眼才有心眼, 心眼又反过来指挥肉眼, 两者相辅相成。

开放, 首先需要超越自身的盲点, 善于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 尽可能地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

余隆曾获得2003年"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他是当今世界乐坛最杰出的中国指挥家之一。出人意料的是, 他在上海音乐学院等指挥系开讲座, 讲的最多的却是音乐指挥以外的事情。

余隆后来谈到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我说这些让他们感到很新鲜, 是因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历来都是专业至上, 大部分人对班集体工作持轻视态度。我则一再强调不要以为上指挥系只是学指挥, 人的塑造应该全面, 不要放弃社会提供的任何机会, 因为作为指挥总会面对大量的组织工作, 需要有领导才能。此外还要有意识地积累知识, 要多读书, 认识到开卷有益。

开放还要善于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改革的脉络、行业的动态热点, 拥有超前的眼光。任何时代, 务实者为俊杰, 应时而动, 与时俱进, 审时度势, 都有个"时"字, 把握好时机通常能取得长远的胜利。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有一条成功的领导艺术:"领导者要有认清时代潮流的眼光和预知环境变迁的能力, 才能想出因势利导的方法, 有先声夺人的气势。"

海尔集团的张瑞敏也有类似的说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长一只眼, 盯住领导就够了……市场经济下企业则需要长两只眼, 一只眼盯住员工, 建立一个能让员工发挥才能、能够公平竞争的人才机制;另一只眼盯住用户, 市场是所有员工的上级……但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 企业还要长第三只眼睛, 那一只眼用来盯住国家政策。"

央视经济频道的《赢在中国》是中国最受关注的财经节目之一。这档节目吸引了十几万怀揣创业梦想的选手、三千多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数十位包括马云、李彦宏、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而这个节目的创意, 正来源于总制片人王利芬在海外的见识和思考。

当时, 王利芬来到美国布鲁金斯协会下的中国中心从事电视研究。在CNN总部最大的演播室, 整个编辑、加工、播出、商业开发的高效流水作业, 让她大受触动——她甚至觉得中国的电视节目就像是手工作坊里的产品。随后, 她受到NBC黄金档节目《学徒》的启发, 开始思考将来可以借鉴美国模式办一档中国的商业人才选拔的电视节目。

可是, 王利芬这个创意之所以能够成功, 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眼界开放, 而是进一步的脑界思考:"完全照搬必死无疑。因为美国《学徒》中价值观的东西会受到中国观众的心理抵抗。"王利芬思考过后, 终于找到一个中国化的主题——"励志、创业", 由此大获成功:"前者是中国人奋斗精神的承传, 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期待, 后者是今天中国向商业社会推进过程中个人实现价值的最好舞台。"

譬如机遇, 在视野之内, 你看到了, 也知道了, 但你会不会利用这个机遇, 却还很难说。因为我们能否把握和利用机遇, 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对机会迅速敏感并得到重视, 以及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对于不懂古董的人来说, 无论多少古董摆在面前, 战国铁器可能只是劣质的破铜烂铁, 唐宋古画只是发了霉的废纸一堆, 明清陶瓷则只是一些坛坛罐罐。《赢在中国》则是对机遇的阐述, 让无数心怀创业梦想的人看清楚机遇为何物。

陈索斌是一个"海归", 但他在美国留学取得的是经济学硕士学位, 跟"蜡烛"毫无关系。在创业之前, 他甚至从未与蜡烛行业有过任何接触。然而, 他却选择了时尚蜡烛作为创业方向。一切要从1993年一天晚上说起, 陈索斌在朋友家中遇到停电, 朋友的妻子找出一截红蜡烛点上。烛光下, 红彤彤的蜡烛冒着黑烟, 忽明忽暗。朋友的妻子就在旁边抱怨:"如今卫星都上天了, 怎么蜡烛还是老样子, 谁要是发明不冒黑烟的蜡烛, 说不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相信对蜡烛黑烟的抱怨, 不只陈索斌一个人听过。但是, 陈索斌与大多数人不同之处在于, 他在"耳动眼动"之后还"脑动"过。不久, "金王"无烟蜡烛面世, 再不久, "金王"成了中国的时尚蜡烛之王, 陈索斌成了亿万富翁。

能够促使我们大脑开放的莫过于思维开放。

其一, 要有思维的敏感, 善于发现, 善于判断, 善于挖掘, 并对新事物、新机会、新方法、新策略保持敏感。敏感其实就是发现机遇的能力, 在创业领域就是商业嗅觉。经商要善于捕捉商机, 写作要善于抓住灵感, 作战要善于把握战机, 这是一个成功者必要的灵感。不过, 没有什么人的商业感觉是完全天生的, 如同狗的鼻子虽然灵敏, 嗅觉依然还是比不上经过后天训练的猎犬。

其二, 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方面, 中国人尤其需要加强发散、逆向等思维方式, 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 一般而言, 是指从功能、属性、因果、横向进行思维的发散, 甚至包括进行风马牛不相及的联想, 这需要一个人有丰富的想象力。譬如牛顿能从苹果落地发现地球的万有引力。

鼎晖公司之所以能够投资早期的南孚和蒙牛, 据说就是因为其公司投资总裁焦震两次思维"发散"。1997年, 焦震去天津了解朋友介绍的一家电池企业, 这家企业并不是南孚。但在后来, 焦震在调查中偶然听到一帮大学生聊天时提到南孚电池特别好用, 这使得他对南孚产生了特殊兴趣, 最终决定转而投资南孚电池。

焦震从不喝牛奶, 有一天在超市里他却偶然发现牛奶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于是, 焦震通过高级经理王霖再通过关系找到内蒙古的朋友, 经过多人牵线去主动接触牛根生和他的蒙牛集团。其时蒙牛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急需发展的资金, 双方见面交谈的感觉也很好。于是, 鼎晖联合摩根斯丹利、英联在2002年投资蒙牛2597万美元, 持有32%股权, 这成为了一个投资业的经典案例。

逆向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它强调了人们要敢于与固定的思维方向"反其道而思之", 一般可分为反转、思维转换、缺点逆用三种类型。有名的"司马光砸缸"说的就是逆向思维, 有人落水, 一般人的反应是"救人离水", 而司马光却"让水离人", 并由此救了同伴性命。类似的例子还有人人都知道的"曹冲称象"的故事。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一次演讲当中, 曾用幽默的逆向思维方式诠释他成功的秘诀。他说事业要经营得好, 就是别人要的东西, 他都弃之如敝屣:

"讨论会的时候, 百分之八十、九十的人说同意, 完了, 我一般把这种想法扔到垃圾堆去。因为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都同意的东西, 我的竞争对手也一定会想到, 会认为这是好东西。"

其三, 要有多元的思维, 培养综合全面的个人素质。这是一种社会趋势。企业对于应聘者要求, 趋向"一专多能";现代家庭对成员的要求, 倾向于"上得厅堂, 下得厨房";社会对于学者的要求, 已是"通古今中外、诸子百家, 晓天文地理、世事人情;明是非黑白、变迁兴替", 并且能够带来实际的社会效应。否则, 只能算是专家, 不是学者, 更非大师。

耶鲁大学法学博士毕业的高志凯曾做过摩根斯坦利亚洲区副总裁, 也在联合国秘书处和香港证监会等机构任过职, 可以说是个典型的成功人士。高志凯就认为, 他青年期最重要的两次人生"教育", 都是关于开放胸怀的教育。他的第一次经历是为国家领导人当翻译。高志凯曾陪同李先念、胡耀邦等领导人出访国外, 还陪同邓小平会见过尼克松、布什、蒙代尔、基辛格等外宾。由于"经常参与很多最高领导人重要讲话第一手的记录和整理, 很多国家的战略方针必须熟记于胸"。这对高志凯的开放胸怀锻炼就非常大, 他甚至认为"这对我一生都影响深远"。他的第二次经历是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留学。开学典礼, 耶鲁法学院的院长Calabresi首先就问:"同学们, 你们来耶鲁是为了学懂法律条文的吗?"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院长立即说:"那你们不用到耶鲁来。"有的人问:"那我们是来学什么?"院长回答说:"你们是来学习如何制定法律。"

"耶鲁培养的不单是律师", 更重要的熏陶学生拥有国家领袖般的胸怀。所以高志凯认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耶鲁会出产这么多政治领袖:美国前总统福特、老布什、克林顿和现任总统小布什、副总统切尼……"这种强调胸怀一定要广阔的教育也让高志凯受益很多, 甚至可以说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开放人, 胸怀开放是其重要原因。

人生情境向来有三境界之说, 首先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再后看山非山, 看水非水;最后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实际上, 山永远是那山, 水永远是那水, 而人之所以有视野中的变化, 是因为心态和胸怀有了变化, 所以个人的情感和反应也有了区别。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是类似于西方哲学家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观点。自然境界是在生物本能范畴内求解人生;功利境界是在物质利己的前提下求解人生的意义;道德境界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 也就是利人利己的原则下求解人生意义。最高境界则是天地境界, 便是在宇宙的范畴内求解人生的意义。

心胸来自有视野, 心态开放的最高境界就是胸怀开拓。开拓心胸跟树立目标和理想的区别在于, 这更强调一种人生格调和境界。人生在世, 境界向来有高下之分, 与你所拥有的富贵名利无关。

中国的古话说:"吞舟之鱼, 不游细流。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李嘉诚曾经有一句名言:"我李嘉诚在商场上只有对手, 没有敌人。"

2000年3月3日, UT斯达康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当天市值便冲到70亿美元。他所开创的"小灵通"神话, 早已经载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风云史。1985年, 吴鹰带着30美元只身前往美国新泽西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毕业后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一天, 他的美国经理问他, 将来想干什么, 吴鹰不经思考就立刻回答:创办一个1万人的高科技通信公司。

吴鹰的口头禅是:"做大事就要有大胸怀。"成就吴鹰人生的, 正是他自己的胸怀。数年之后, 吴鹰创业, 实现了过去的梦想。现在, 吴鹰又做起了投资人, 正在实现自己新的理想。

篇4:铸就心灵的辉煌

关键词:顽强 坚强不息 绽放光忙 灿烂辉煌

【中图分类号】G623.31

Abstract: The book is our mentor, recently I have luckily read Helen the if you give me three days light ", in the book, Helen wanted to accomplish three things: look good, see the soul, to see the beautiful, which for us is so simple. But, friends, we all go to do? If not, why? Because our life is always bright and sunny, charactizing a fine spring day, ordinary and busy life has allowed us to lose the power of thought and behaviour. Friends, in the current national reading, let us to read more books, the books for a friend, air from China, with the book for the teacher, master of life, I believe our life, in the vast sea of books will be brilliant!

Key words: Tenacious Strong interest Bloom light Glorious and resplendent

亲爱的朋友,当你看到这样的标题,你或许有许多疑问…… 但是细细回想,不难发现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就如同沐浴春风;读一本好书,就如同瀚海中的一张灯塔;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寒冬里的一杯热茶……

当大地春回,万物复苏,在这诗情画意的日子里,放下手头的琐事,忘记心中的煩恼,静心地品读一本好书,呼唤心灵深处最真切的东西,并剔除心灵深处的各种残缺。

首先,请大家仔细欣赏一盆鲜花,它娇艳似火、形态万千,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为我们带来不少温馨。这温馨的气息,大家都能感受得到,可有一个人却看不到。你们一定会问:“他是谁?”当然不是你和我,她就是19世纪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慈善家和演讲家——海伦·凯勒。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在导师沙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种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并掌握了英、法、德等五种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合上书后我被她那坚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本自传体的散文,记录了海伦·凯勒的亲身经历。她在19个月大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成了盲聋哑人。当时的她完全处于一个封闭的世界里,看不见美丽的鲜花,听不到婉转的鸟鸣,不能和人正常交流,她的内心是多么得痛苦!她拼命地挣扎过,绝望过……可是,回应她的却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寂静。但是由于沙莉文老师的亲切教诲,使她的内心发生了彻底地改变,她逐渐明白了活着的价值。后来,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常人难以取得成绩。

对于常人来说,我们什么都能看见,而且能听见。外界事物对我们的感知在无意识中已经形成,但是,对于海伦·凯勒来说,那就是无边的深渊。书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有一天,沙莉文老师为了让她明白水是什么,便带她来到水井房,把她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从她的手上流过,同时在她的另一只手上写下了一个“水”字,顿时,她心底有了光明。从此,她像一块海绵一样,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是那样让人敬佩,让人心疼!”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海伦小时候学说话的故事了。她通过把自己的手轻轻地放在别人的嘴边,来感觉舌头和嘴唇的动作,然后模仿着练习,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就这样,她凭着惊人的毅力终于说出了断断续续的一句话“天气温暖”。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海伦非常想要看一看她生活着的世界。她在书中写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看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第二天,我要看人类进步的奇观,还要去剧院,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第三天我要看我生活过的地方,那是多么得美好!”可以说她所表达的这些愿望,说出了一个真实的生命如何同不幸的命运进行抗争,使一个本来毫无意义的生命绽放光芒。

她希望办到的三件事情:看善良、看灵魂、看美好,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得简单。但是,朋友们,你们都去做了吗?如果没有,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生活始终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我们从未遭遇过灾难,从未体验过不幸,甚至很少经历过挫折,平凡而忙碌的生活已经让我们失去了思考和行为的动力。

此时,我的耳旁回响起那首熟悉的歌:“总想对你表白,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总想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朋友们,十八大的号角已经吹响,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好好把握现在,像海伦·凯勒一样怀着理想、朝气和友善去生活,多读一本好书,以书为友,神气自华,以书为师,做生活的主人,相信我们的人生,在浩瀚的书海一定会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给无望世界带来希望——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J].世界中学生文摘,2006年03期

[2]陆嘉明.她拥有世上最美丽的眼睛——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新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3]代莲.论海伦·凯勒的灾难意识及其意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典型人物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05)

篇5:寂寞铸就的艺术辉煌

幼时对绘画就痴迷的吴进良在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爷爷、爸爸的熏陶下,开始了他的绘画艺术之旅。那个时候,家境不很富裕,他买不起好纸,吴进良就在旧报纸、旧书本上练习,请不起老师教就借来画册临摹。吴进良先生就这样在他的艺术之路上乐而忘返的,这其间,既有沿途跋涉的艰辛,又有登至山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

吴进良作画喜欢一气呵成,往往为了完成一幅画不吃不喝,甚至连洗手间都不去,连续作战十几个小时。常常当他完成一幅画的创作时,整个人都虚脱了,但看着自己的作品又轻松的笑了。生活中每个微小的细节告诉我们,他能取得一番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致力于国画事业已经30多年了,专心致志,甘于寂寞。

然而作为一名画家,不仅需要娴熟的技法,而且要求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岁月的历练。50多年的风雨人生,10年军队的磨炼,使得吴进良先生对生活、对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在谈到创作时,他常常说:“创作是进取,重要的是抓住最具神采的一瞬。如果没有长期的观察和积累,没有下笔前脑子里的反复推敲,就不会有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的传神之笔。”我国著名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说:“艺术家都想使自己的作品耀目于世,但这种作品实不容易出现,这就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去提炼生活,使生活升华为艺术。”如果说“艺术源于生活”,那么吴进良正是在生活中感知艺术。在生活的厚基之下,他用广博的学识,经巧妙的构思,在画纸上营构出最美的情韵,擦出闪耀的火花。 “京城鸡王”是画友和众多崇拜者给予吴进良先生的赞称。一次偶然的机会,吴进良先生与“鸡”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练好画鸡的本领,他多次深入农郊养鸡场,观察鸡的生活习惯、琢磨它们觅食捕虫、争斗振翅、打鸣等姿态,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完全不顾鸡舍难闻的气味。后来为了详细的了解鸡、全方位的观察鸡,吴进良干脆住到农家院,一住就是半个月,观察、揣摩、画画。在一次次的临摹中,一次次观察中,一次次写生中,吴进良画鸡的本领日渐娴熟,画作逐渐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同行的认可。1993年,在纪念毛泽东100周年诞辰的活动中,吴进良更是凭借《雄鸡一唱天下白》一画震惊画坛,从此奠定了他在“鸡坛”中无人取代的地位。

令人不能忘记的是,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大陆之旅,吴进良应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邀请,绘制了一幅“上面是龙状紫藤,紫藤下面则是一群小鸡在两只大鸡的带领下,在绿油油的草丛中觅食嬉戏,旁边一只孤独的小鸡在朝此观望”的名为《合家欢·大吉大利》的佳作,并由胡锦涛主席亲赠连战先生。

这幅艺术与思想完美统一的佳作,以其疏旷淋漓的水墨、流溢尽致的线条、新颖深刻的寓意被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选中,送与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成为国共两党领导人相隔60年后举行的历史性会见中双方互赠的礼品之一,一时间引起极大轰动,海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广为流传。

上一篇:夕阳恋歌经典抒情散文下一篇:《写启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