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黄庭坚赏析

2024-05-02

清明黄庭坚赏析(通用14篇)

篇1:清明黄庭坚赏析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作者简介:

黄庭坚(公元1045年-公元11),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篇2:清明黄庭坚赏析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字词解释: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雷惊天地龙蛇蛰: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蛰:动物冬眠。

人乞祭余骄妾妇:《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焚死不公侯: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ao):杂草。

丘:指坟墓。

翻译:

明时节桃李盛开,但野田荒坟却一片荒凉。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冬眠的龙和蛇,这个时候雨水充足,郊外草木柔嫩。旗国有乞人在祭祀地方捡东西吃,回去告诉他的妻妾有富人请他吃饭,晋文公逼介子出来做官放火烧他,介子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做官。贤惠和愚昧千年来交汇在一起辨不清谁是谁非最后也终将一同葬在荒地坟墓中。

中心内容: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以及作者对政治黑暗不屑与小人为伍的愤懑之情。

用到的艺术手法:

篇3:客愁——杜牧《清明》赏析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 歌永言。”这是我国古代文论最早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基本特点的句子。“诗言志”的意思, 是指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那么, 杜牧的《清明》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主观情志呢?我认为他要表现的是一种“客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 我们来看看杜牧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杜牧 (803-853) , 家在京兆万年 (今陕西省西安市) , 出生于世家望族, 先祖杜预, 是晋朝的赫赫有名的镇南大将军, 还编篡了《左传集解》, 是文武双全的人物;祖父杜佑, 更是唐朝三代宰相, 声名显赫, 家世渊源使杜牧素有远大抱负, 正当壮年, 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 遭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京, 辗转于偏僻州郡, 过着刺史的生活, 《清明》就是他客居安徽贵池时写下, 在清明大家纷纷祭拜祖先时, 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壮志难酬, 无法仿效祖先建立功业的心情, 自然是愁不堪言的。全诗的结构、意境都是围绕这“客愁”来表现的。

古诗文结构章法讲究的是“起承转合”, “起”是开端, “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 “转”是转折, “合”是结束全文。诗人的客愁之“起”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是写景, 画面是以中国传统的节气清明的气候特点———细雨绵绵, 万物吐青为背景, 诗人用曡词“纷纷”细腻地描摩出春雨连绵细密的特征, 也传递出诗人被引发的挥之不去的愁情, 这首诗写在诗人被当朝权贵排挤, 客居他乡的时候, 诗人愁的是空有经邦济世的抱负, 却无施展的空间。诗的第一句奠定了全诗写景抒情的基调, 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达到了“意与境浑”的完美统一。

接着, 诗人的客愁之“承”是“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这样烟雨凄迷的画面上, 诗人为什么要写“路上行人”呢?这是因为清明节有去祭拜祖先和扫墓的习俗, 扫墓的心情自然是不好的, 有感伤, 有缅怀, 也有寄托。那何至于“断魂”呢?周汝昌先生认为“在诗歌里, `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1这一句看似写路上行人, 实际上关照的是诗人自己的孤独的愁绪。姑且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此时的心境吧:祖先们声名显赫, 杜牧20岁就已经博通经史, 有抱负, 以济世之才自诩, 诗、赋、古文极负盛名, 尤其诗方面成就极高, 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才华卓越却仕途坎坷, 无法施展。在清明时节家人团聚, 齐齐踏青, 拜祭先人的时候, 他的心情是何等惆怅啊。

第三句, 诗人笔锋一转, 写到“借问酒家何处有”。写的是“问路”。看似无关, 实则诗人继续关照自己的愁情, 在这样凄迷纷乱的愁情中怎么办呢诗人用一个借字不露声色地写出了诗人客居外地, 人生地不熟, 只好“借问”的无奈心绪。问哪儿有“酒家”自然是要喝酒, 大概诗人也希望“客愁顿向杯中失”2吧。诗人在“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中进一步写出了在外乡飘泊, 无以排解的愁情, 耐人寻味。

诗人的客愁之“合”以“牧童遥指杏花村”结束。前句是问, 这句是答, 诗人用生动的情景对话来排解愁情。不知道去哪消愁, 那就问路———为什么问牧童呢?我觉得这里诗人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清明时节大人们忙着准备拜祭先人的东西, 小孩儿却是有空的;二是表现一种温馨的人性, 作者描画的清新凄迷的清明图中, 点缀上天真活泼的牧童, 冲淡了全诗前面所表现的愁情, 给画面赋予了生机和动感, 读者心情也为之放松。那为什么用“遥”呢?我认为这是一种距离美, 如果就在眼前, 那就失去了想象的意味, 也就无须一问一答, 如果太远, 那就变成毫不相干, 在这幅画也无法表现。那牧童指的“杏花村”, 当时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村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杏花村”这个美丽的名字就已经能引起我们美好的想象了。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李白的诗《赠汪伦》, 真有“桃花潭”这个名吗?可因为“桃花潭”这个名, 更衬托了诗人和朋友之间友情的美好。这里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举杯销愁愁更愁3”!杜牧的“客愁长袅袅”4在这首清明诗里得到委婉地表现。

这首清新小诗运用简明爽朗、独具特色的意境来表现愁情。前两句描绘的是“如在眼前”的实境, 这个画面里是春雨绵绵、行人断魂的景象。后两句是“见于言外”的虚境, 画面里虽然是生动的问答情景, 关照的却是诗人自己无以排解的客愁。而且诗歌里面有春雨纷纷的“润物细无声”, 有行人断魂的哽咽声, 有诗人牧童的问答声, 诗中有春天的图画, 诗中有客愁的意味, 诗中还活跃着人声, 做到了声、画、意的结合, 给读者留下了韵味隽永的印象。

杜牧的《清明》全诗没有用一个典故, 语言极通俗明白, 正如他在《献诗启》中所说:“某苦心为诗, 未求高绝, 不求奇丽, 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 处于中间”。作者彷佛用画家的笔给我们摹画了一幅清新、略带感伤而又温馨的画。杜牧在《答庄充书》提出“文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的观点, 在《清明》这首绝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的“意”———“客愁”的思绪在由“清明纷纷雨”、“行人断魂”、“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辞采章句表现的温馨、亲合、美丽的画面中一气呵成, 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真是一首清新而又耐人寻味的小诗。这也是杜牧这首《清明诗在众多清明诗中广为传诵的原因

摘要:本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从分析诗歌结构、意境、语言来谈杜牧《清明》诗情景交融, 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的特点。

关键词:清明,客愁,意境

参考文献

[1]周汝昌.浅说一首《清明》绝句.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 (二) [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2.

篇4:黄庭坚《清明》解读

关键词:以文为诗 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 黄庭坚《清明》

自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①的批评以来,“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便作为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得到后世的公认。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分析黄庭坚《清明》一诗。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一.以文字为诗

“以文字为诗”,不仅指把散文的一些句法、章法引入诗中,也包含了对诗歌语言文字的锻炼。“以文字为诗”在黄庭坚的具体作品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在诗中加入散文句式、讲究语词的锻炼、注重诗律的拗峭。《清明》这首诗着重从语词锤炼方面进行解读。

在语词的锻炼上,黄庭坚作了很大的尝试。第一,表现在以散文中常见的字法入诗,如用虚字,用重字,用语助词等入诗,形成“以文字为诗”的特点。《清明》中“野田荒垄只生愁”的“只”是一个虚字,解释为“只有”,谓没有其它,只有“愁”乃全部之意。说明野田荒芜之处,埋葬着死者的墓地,周围只笼罩着愁思,令人凄寒。第二,更加突出地表现为对炼字的重视。方东树《昭昧詹言》评黄庭坚诗:“以事实典重饰其用意,加以造创奇警,语不惊人死不休,此山谷独有。”②诗句“佳节清明桃李笑”中的“笑”字用得十分巧妙,“笑”指盛开之意,把桃李拟人化,使之更具情态,诗中借“笑”字描绘了清明时节,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对句的野田荒垄仅有愁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以才学为诗

宋之后的诗人们将自身的才学融入诗歌,用典故、学问和才情组成宋诗的另一个特点—以才学为诗。黄庭坚把宋人“以才学为诗”的作诗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具体说来,“以才学为诗”首先表现在诗中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清明》这首诗描绘了两种景象:天地生机盎然和野田愁情笼罩。“桃李笑”“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向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春雷万钧,万物惊醒,春雨绵绵,芳草萋萋,桃李盛开,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图景。“荒垄只生愁”“满眼蓬蒿共一丘”写出了一眼望去,蓬蒿丛生,凄清冷寒的墓地之景。两种不同画面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使诗具有充实的内容。其次,“以才学为诗”更突出地表现在诗歌的用事上。“人乞祭余骄妾妇”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士甘焚死不公侯”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巧用两个典故,讲述了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之人和弃高官厚碌,隐居山中誓死捍卫志向之人。不同人生价值观的两人又形成一种对比,自然引出尾联的议论。本诗仅一联用典,并不算多,宋人有句句用典,但典故切合“清明”又合乎主题,乃用典精切,不是为用典而用典,所以自然严谨。

三.以议论为诗

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一篇中所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③由此可知,宋诗注重筋骨思理,多发议论,《清明》一诗也阐发了黄庭坚关于人生的思考和议论。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并感叹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诗中通过乞祭余人和不公侯人引出“贤愚千载知谁是”的人生感慨,无论是高洁情操之人还是卑微低贱之人,其死后只留下一丘。人生的了悟,世间的空幻,这种消极的宿命感在诗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的这一思考与他的升沉际遇,屡遭贬谪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一特征对黄庭坚的《清明》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艺术内涵和内在思想。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其诗歌创作非常值得后世揣摩与研究。

注 释

①严羽著郭绍虞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6页

②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36页

③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第11页

篇5:清明黄庭坚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阅读训练】

1.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5分)

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3.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2.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2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2分)。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及蓬蒿荒丘的描述,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2分)。

3. (3分)以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答对比的酌情给分)

4.(4分)①用典,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②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二: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3.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6.诗歌尾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3、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另一方面是清明扫墓时的悲凉的野田荒陇景象。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以一“悲”字写出了由清明引发的生死感慨。

4、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

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5.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对比、用典和拟人等表现手法。(2分)

首联,拟人兼对比,写桃李含笑、荒垅生愁,既突出清明节生机盎然的景象,又突出了诗人由野田荒垅生发的生死之悲。(1分)

颈联用典兼对比,写齐人乞食自得、介子推被焚不出,表现了诗人对卑俗人格的厌恶、对耿介之士高洁操守的赞美。(1分)

6.(1)历史上,无论贤者愚人,最终都将同归荒冢,黄土一抔。(2分)(2)抒发了对奸邪当道、政治黑暗、自己不屑与无行小人为伍的郁勃、愤懑之情。(2分)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补充注释】

(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2)冢:坟墓。(3)蛰:动物冬眠。(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6)是:对,正确。(7)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译文】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简析:

篇6:黄庭坚诗歌赏析

1、《采桑子 》

虚堂密候参同火,梨枣枝繁。

深锁三关。不要樊姬与小蛮。

遥知风雨更阑夜,犹梦巫山。

浓丽清闲。晓镜新梳十二鬟。

2、《采桑子 》

樱桃着子如红豆,不管春归。

闻道开时。蜂惹香须蝶惹衣。

楼台灯火明珠翠,酒恋歌迷。

醉玉东西。少个人人暖被携。

3、《望江东 》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4、《卜算子 》

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

试问得君多少怜,

管不解、多於恨。

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

天上人间有底愁,向个里、都谙尽。

5、《步蟾宫 》

虫儿真个忒灵利。

恼乱得、道人眼起。

醉归来、恰似出桃源,

但目送、落花流水。

何妨随我归云际。

共作个、住山活计。

照清溪,匀粉面,插山花,

也须胜、风尘气味。

6、《采桑子 》

城南城北看桃李,依倚年华。

杨柳藏鸦。又是无言颭落花。

春风一面长含笑,偷顾羞遮。

分付谁家。把酒花前试问他。

7、《采桑子 》

荔枝滩上留千骑,桃李阴繁。

燕寝香残。画戟森森镇八蛮。

永康又得风流守,管领江山。

少讼多闲。烟霭楼台舞翠鬟。

8、《采桑子 》

马湖来舞钗初赐,笳鼓声繁。

贤将开关。威竦西山八诏蛮。

南溪地逐名贤重,深锁群山。

燕喜公闲。一斛明珠两小鬟。

9、《采桑子 》

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

度鬼门关。已拼儿童作楚蛮。

黄云苦竹啼归去,绕荔枝山。

蓬户身闲。歌板谁家教小鬟。

10、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②拂金徽:指弹琴。

1.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2.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阙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

解答:

1.一是写出了花丛中的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

2.①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一一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不俗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予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一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一一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一表现词人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和放浪自得之志,也让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

11、南乡子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①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③。

【注】①黄庭坚为仇家构陷,被流放到宜州,只能栖身戍楼,困苦不堪。②戏马台,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彭城(今徐州)戏马台欢宴重阳。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③不解愁,就是不知愁,不知道何为愁之意。

1.本词一开篇,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

解答:

1.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①诸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②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篇7:黄庭坚《登快阁》赏析

登快阁——[宋]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举例。

赏析一: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赏析二: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分宁(近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创江西诗派。

宋神宗元丰五年,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上览胜。这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快阁时通过倚阁观望江天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图画,抒发的是为官在外的一种无可奈何、孤寂无聊的思乡之情,咏叹的是世无知己之感慨。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意思是终于解脱了“案牍之劳形”,快到外面快阁上轻松一下吧!诗人开门见山就流露了此时已厌倦了为官之事。“了却”,足见期如释重负之心,终于从案牍中得以短暂的休憩,有机会,有闲暇登上快阁“倚晚晴”,心情是多么的愉悦。至此,“痴儿”似是对自己以往的漫漫人生痴心不改有所感悟,觉得为官太累了,应该放松一下沉重孤寂的心情。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渲染、铺垫和引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的是诗人“倚晚晴”所见。远望起伏连绵的秋山,树叶已落尽了,浩瀚的.天空此时也显得更加空旷辽远,澄净如玉的江水在快阁亭下淙淙流向远方,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宽广、清澈胸怀的真实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伤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豁然境界。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二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之故事书己之情。诗人的意思是说,知音不在,我又与谁弄琴?只好小酌美酒,聊以解忧了。这是写诗人“倚晚晴”所感,感身边无朋友,无知己;感自己有志向,有抱负不能得以实现。另外,一个“聊”字,一个“横”字,又流露了诗人无以言表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结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以白鸥盟”写的是诗人的联想与想象,也是诗人想要的归宿,意思是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伴着悠扬的笛声,回到那遥远的故乡,和那里的白鸥结盟,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一联既照映了开头,也是登阁“倚晚晴”所见所感的顺理成章的结果。诗作从首联“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就流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在颔联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千山落木,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同“公家事”之“了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颈联处诗人以巧妙地使用典故预示自己在良辰美景中,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忧烦,然而,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自然引出结句的联想和想象:只有乘上归舟,吹着“长笛”,回到遥远的故乡,过上白鸥一样逍遥自得的生活。

篇8:虞美人 黄庭坚赏析

虞美人

作者: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篇9:虞美人黄庭坚赏析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见于作者笔端。《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篇10: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意赏析

B.诗人对咏写物像的外形特征作细致的描摹,用词精当。如“峥嵘”写出了怪石的嶙峋特立,“幽”写出了竹子的气韵。

C.诗中描写的物象彼此间有着精妙的联系,如石与竹之间着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D.本诗为“戏咏”,作者是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然而全诗在构思上却很有曲致,蕴含深意,语言清新明丽。

2、这首诗前、后四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C(3分)

2、(5分)答: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3分)

篇11:黄庭坚《秋思寄子由》赏析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赏析:

全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小虫”,指促织(即蟋蟀)。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光阴徒催人老。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拖走。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嗽动摇。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此诗精雕细刻,瘦劲拗峭,体现了黄庭坚诗作瘦硬的特色。诗人曾说过:“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此诗正是他对上述主张的实践。全诗除第一句外,句句用典,但并不显得晦涩难懂,亦无斧凿之痕。

篇12:清明黄庭坚赏析

作品简介《登快阁》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写的七律。此诗作于作者在太和令任上。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全诗先叙事,再写景,一气贯注,波荡生姿,结以弄笛盟鸥,余韵无穷,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作品原文

登快阁⑴

痴儿了却公家事⑵,快阁东西倚晚晴⑶。

落木千山天远大⑷,澄江一道月分明⑸。

朱弦已为佳人绝⑹,青眼聊因美酒横⑺。

万里归船弄长笛⑻,此心吾与白鸥盟⑼。

作品注释

⑴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⑵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痴儿,作者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自许。了却,完成。

⑶东西:东边和西边。指在阁中四处周览。倚:倚靠。

⑷落木:落叶。

⑸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⑹“朱弦”句:《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⑺“青眼”句:《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聊:姑且。

⑻弄:演奏。

⑼与白鸥盟:据《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白话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此时作者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

作品鉴赏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作者简介

篇13:黄庭坚《满庭芳·茶》文学赏析

该词先从茶的名贵说起,由于是贡品,故采择十分讲究。如此讲究产地节令,且“日费数千工”,制成的方圆茶饼,故无怪要声传万里名动汴京了。“碎身粉骨”二句写得刻至,以研磨制茶之法攀合将相报国之事,以贡茶之贵比之开业之功,着意联想生发,避实就虚。接着写茶之用,茶能解酒驱睡、清神醒脑,排忧解愁。“战胜”、“开边”,字面切合凌烟功臣。以下说:更有红巾翠袖,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侍奉身前,堪称一时雅事。好茶叶之外,还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盏人,这才是品茶之道。

词的下片写邀朋呼侣集茶盛会。这里写自己雅集品茶,却翻出司马相如的风流情事。茶可解渴,故以“相如病渴”引起。紧接着带出他的宴宾豪兴,又暗暗折入茶会行令的本题。“为扶起灯前”下四句,是承接字面,明写司马相如的酒兴文才,实暗指茶客们酣饮集诗、比才斗学的雅兴。“一觞一咏”两句,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文典“醉玉颓山”,用《世说新语。容止》中嵇康之事典。“搜搅胸中万卷”,用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还倾动三峡词源”,用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以上连用四个典故,真是“无一字无来处”。最后带出卓文君,呼应相如,为他们的风流茶会作结,全词亦至此归结为一。

篇14:清明黄庭坚赏析

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译文] 渭城客舍的柳色和人的离别有什么关系?全是离人自己做出来的那许多悲悲切切的情意。

[出自] 北宋 黄庭坚 《题阳关图》其二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貌出断肠诗。

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注释:

《阳关图》:《阳关图》是北宋画家,龙眠居士李公麟所作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意图。

李公麟号龙眠居士,是当时的大画家。他所作《阳关图》是取意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后披之管弦,因后一句反复三遍,故又称《阳关三叠》或《渭城曲》。

渭城:渭城为秦朝都城咸阳,从此地出发,穿过阳关便是荒凉、空旷、漫无边际的塞外西域。《渭城曲》又名《阳关三叠》,是王维送友人赴西域而作。

译文:

人啊!本来有许多不顺之处,而在不顺利之中,又以离别为最大的不顺,李龙眠的《阳关图》画出了这断肠诗的`意境。 渭城客舍的柳色和人的离别有什么关系?全是离人自己做出来的那许多悲悲切切的情意。

《题阳关图》共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诗写离别之情、关情之物。首句语出陶渊明《答庞参军诗序》:“人事好乖,便当语离。”乖,不顺利。诗人先探究离情自何而来,说是:人事多有不顺利处,而不顺利之中,又以离别为最(“离”自“人事好乖”而来)。人世间既有离别之情,艺术家笔下也有别离之情的反映。诗人接着道,由此,李龙眠的《阳关图》便画出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断肠诗的诗意。三四两句,诗人又进一步推究:李龙眠图中的渭城无知之柳,为什么也和人间别情有关?诗中便以问句出之:“渭城柳色关何事?”——意思是,人自离别,关柳何事?诗人经过思考和领悟,得出结论说:“自是离人作许悲。”原来是离人们自己在作出那如许悲意。诗人是说,事物固然无情,而人有情,有情的离人将情加于事物上,便使那原不关情的柳也变得有情了。因为如此,所以离人们见到杨柳就会引起别愁、别情,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与“渭城柳”(王维诗)之类的歌声,就要潸然泪下了。诗人按图索“骥”,穷究离别之情与关情之物,写得入木三分。

《苕溪渔隐丛话》曾称引黄庭坚的诗“随人作计终后人”。这首诗,正是不“随人作计”的力作,诗中不仅吟出诗情(王维诗)画意(李龙眠图),而且又突出画面,从空际、从理上着笔,深化了李龙眠图的画意。全诗有情景、有理趣,兼之音调谐和,语言平易,绝无诗人某些作品的生硬与刻意好奇之病,因此,《题阳关图》虽未能与《送元二使安西》比肩,亦可称为题画诗中的上品之作。

上一篇:书生留得一份狂900字初中初二抒情作文下一篇:7虎门销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