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支教工作总结

2024-04-17

2023支教工作总结(精选9篇)

篇1:2023支教工作总结

一直都想可以关注更多滨海学校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以求可以给更多的孩子带去快乐和知识,让自己有更多可以努力的地方,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今天下午的课,我的教学阵地从六一班转移到了六三班,十一届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其实,这节地理课我是给六一班准备的,中途有变,我也只好随着变化改变我的计划,三班的同学期待吧。

像第一次来执教一样,在同学面前介绍自己,再认识新同学,不过不同的是,我少了一份紧张,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些羞怯,多了一些经验,在面对他们出人意料的种种状况下不再盲目无措,而是应对自如如,这点事自己所进步的。

三班的同学较一班而言,安静多了,吵闹分子很少,上起课来也比较有秩序,容易掌握。

这节地理课,他们兴趣很大,似乎是因为我给他们带去了拼图玩具,他们喜欢就一定可以记得住,记得住我的这节课就算成功了。

发现三班内向的同学比较多,这也许是他们班叫安静的原因吧,我们要尽可能唤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锻炼自己。

总之,这节课又让我认识了更多的学生,我们的志愿活动也更进一步发展,相信以后我们和更多的学生会越来越好。

篇2:2023支教工作总结

来到云中路小学的两个月以来,我在支教的同时也得到了升华,无论在思想上、业务上也可以说获益匪浅!我敬佩支教学校老师忘我的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们才是我真正学习的榜样!

回顾两个月,期间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给六(3)、六(4)两个班上道德与法治课,两个班纪律很差,但经过两个月磨合和管理,目前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仍继续加强管理;除了基本教学工作之外,我也很高兴成为了每周一升国旗主持和演讲学生以及每周四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学生的指导老师;一些重大活动我也很高兴能够参与其中,组织参与地震演练、消防演练,在九一八纪念活动中代表共青团员教师发表演讲,还有云中路第十三届广播操比赛进行主持;我也非常高兴在两个月中分别给五(1)班担任一周班主任工作、五(3)班担任两周班主任工作,这让我体验到了非常好的锻炼经验,也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辛苦、更加了解了小学生心理的想法……

篇3:2023支教工作总结

一、奉献, 但要注意方式

我国的支教, 源于现实教育中的校际、地区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一般都是从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或学校抽调教师支援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学校。支教行为对于社会来说, 是一项长期的行为, 但对于具体的支教教师个体来说, 一般都是短期行为, 普遍为一年至两年。支教无疑具有典型的奉献意义, 是支教教师放弃较为舒适的条件, 离开原来工作的学校和自己的家庭, 前往条件较为艰苦、教育质量较低的地区或学校。奉献意味着崇高, 但支教教师在奉献行为的背后, 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以一个奉献者自居。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以奉献者自居的同事, 因为以奉献者自居本身就是在心理上把自己置于一个优越的地位, 这在与支教学校教师的交往中往往会潜在地转化为外在的优越感, 这是任何人都十分厌恶的一种社会交际心理。奉献意味着崇高, 但更意味着付出和实际的工作业绩。相对来说, 长期扎根于落后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实际上比支教教师更值得尊敬。前者是数十年的付出, 而后者仅仅是短期的工作体验。另外, 奉献的心理还往往潜在地降低自身投入教育的热情。因此, 支教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奉献但不需要别人的感激, 需要感激的奉献本身就不是奉献, 而是功利的投机。

二、注意平等交往

支教教师往往来自于经济、教育水平较高的学校或地区, 在社会地位上相对于支教学校教师来说较高, 在教育理念、自身学历、教育能力上可能超过被支教学校的普遍水平。所以支教教师在工作中, 一定要持平等心理, 与本校教师平等交往, 协调交流,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事实上, 贫困地区也有很多极为优秀的教师, 其水平也并不一定低于支教教师, 如果以一个高学历者、优秀教师、城市人自居, 这将严重影响支教教师与学校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在工作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支教教师需要的是放低身份架子, 把自己看作是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和普通教育工作者, 主动融入学校的大家庭中, 这是支教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多参与学校的活动

因为支教工作一般时间较短, 往往支教教师刚刚熟悉学校的工作和环境, 就到了结束的时间。因此, 支教教师需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这对于成功的支教教师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在参与学校的教研教学活动中, 在参与各种会议和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中, 支教教师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学校的教育文化心理和本校教师的教育理念, 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 才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到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和经验, 同时, 也才能把自己的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体会与支教学校的教师交流、分享。这些不论是对于支教教师个人来说, 还是对于支教工作, 都是大有裨益的。多参与学校活动, 还能够使支教教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心理上更快地融入校园文化中。

四、在工作中多做少说

基于学历、教育经历和教育环境的区别, 支教教师在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教育行为上往往与学校教师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和区别, 如果不注意, 有可能产生矛盾和隔阂。一方面支教教师如果认为本校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学校管理不善, 自己作为一名支教教师, 有必要也有义务指出来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但要讲究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本校教师往往对于支教教师的行为情感大于理性, 学校领导也可能认为支教教师幼稚, 不切实际, 甚至认为影响了自身的领导权威。因此, 作为支教教师必须认识到, 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情, 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理念不一定完全合理、优秀, 但一定有其合理的一面, 它至少是很多教师的经验的集中体现, 支教教师必须抱着尊重的眼光去看待。实际上支教教师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 因为外来者往往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的。在工作中, 支教教师最重要的是多做少说, 用自己的业绩而不是自己的语言去说服别人, 如果自身的工作确实出色, 无疑学校教师会心悦诚服地向自己学习, 如果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评判和批评, 这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五、正确对待教育理念的分歧

一般情况下, 支教教师有着相对较好的教育理论基础, 容易迷信自己的教育理念, 从而认为自身拥有较高的专业权威。这是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支教教师必须认识到, 教育理论并不能提供一个适用于任何环境中的完美的教育模式, 教育理论必须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必须对教育现实进行具体分析, 虽然很多教育行为本身不合理, 不科学, 但也可能有其存在的价值, 能存在的自然有它背后的原因和基础。在这方面,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 还必须有着尊重实践和经验的态度。关注现实, 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 这是支教教师必需持有的一种心态。

六、多与班主任沟通

在学校中, 班主任一般都是最为熟悉学生情况、影响力最大的教师。对于仅仅到校工作一两年的支教教师来说, 尽快地融入和熟悉班级教学情况无疑非常重要, 多与班主任沟通, 这是最为便捷的手段和渠道。一个不了解学生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特别是在遇到教学问题时, 班主任的帮助往往是极其有效的, 与班主任的沟通, 至少能够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的进行和开展。

七、少说“你们”, 多说“我们”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支教教师要调整好心态, 在内心深处一定要把自己看作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 千万不要以外来者自居。特别是在工作中, 一个经常说“你们”而时刻提醒别人自身身份的人是令人厌恶的。因为在说“你们”的同时, 实际上潜伏着自身的优越感, 体现着与别人保持距离。而这, 往往可能招致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反感, 存在着这样的反感是教学行为可能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的心理是支教教师的心理必备。

八、注意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支教教师工作时间的短暂和没有相对严格的考核制度, 使支教教师往往能够拥有比原来教师与学生之间更为紧密的关系。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可能会在学生管理上有着与前任不同的风格而得到学生的喜欢。这既是支教教师的优势, 但也有可能成为问题之源。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既可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促使教育教学行为的高效化, 也可能降低教师的自身权威, 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所以支教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保持必要的距离, 以免引起纪律失控, 为后面教师留下大包袱。

九、注意理解学校文化与管理思路

每个学校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和文化, 需要外来者用心去思考和体会, 以调整自身去适应新的环境。支教教师不能想当然的以自身以前的教育文化的认识去参与新的环境, 必须在理解新的学校文化环境的基础上, 对照自身的教育经验与技能予以调整。不一定要完全适应新的教育文化理念, 但必须要在大的方面不与新学校的教育传统有过多的冲突。只有这种适度的调整, 才能带来新的教育文化, 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的适应性。

十、对支教学校的学习与指导

篇4:让城镇教师支教工作提高效率

支教工作的现状如何?

首先支教教师工作被动性大。笔者走访了周边地区10所有支教工作人员的学校,共调查了15位支教人员。调查表明,真正意义上愿意下到乡镇去支教的仅有2人,占支教总人数的14%(其中有一人还是因为在原校由于人际关系紧张,不得已而为之),86%的支教教师是迫于压力而来,因为从上至下关于支教的文件中都明确规定:不支教,晋职、晋级、评优资格取消。教师们普遍认为,把支教作为硬性规定与晋职、晋级、评优挂钩,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制度,它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大多数支教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支教教师被动性很大。很多支教教师到农村学校后,为了完成任务,像本校教师一样,只是单纯地上课,没有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带到农村学校。可以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支教,充其量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是“下乡上课”或增加一点个人政治资本而已。

其次是支教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城镇学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根据教师个人需要,如推算到哪一年该轮到哪些教师晋级了,便“合理”地安排这些教师去支教,学校真正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学校的招牌,一般是不会派去支教的。还有的学校是通过抽签、抓阄的形式选派支教教师,更有甚者是学校“末位陶汰者”或是平时不受校领导欢迎,早就有意要“安排”的对象,这样导致支教队伍素质高低不一,水平参差不齐。这类人员在调查对象中有4人,占调查总数的26%。

再次是支教教师给农村教师带来心理逆差。为了让下乡支教者安心工作,关于支教的文件都规定:支教教师享受派出单位同级别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有的学校还出台了种种优惠政策,如在支教期间,按每人每月300至5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贴,每月报销一次往返交通费等。如此优厚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鼓动了城镇教师去支教,但容易让收入微薄的农村教师产生心理失衡,都是教师,凭什么咱们同工不同酬?仅仅就因为是来自城里吗?咱乡村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一辈子呢!如此种种,乡村学校教师对城镇教师的心理反差加大,同时加剧了城乡教师之间的心理隔阂,不平等感越加强烈。

最后是支教教师“两头忙”现象突出。表现在工作上面,部分支教教师是学校教学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他们大多承担着学校的重要工作,如管理、科研等。一旦支教走人,学校一时无法有适合的人选替代,许多事情仍得由支教教师完成,毕竟支教时间是短的,只有一年,于是支教教师不得不奔波在两校之间;在生活方面,支教教师大多数年富力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支教时许多杂事仍要完成,他们一心挂两头,条件好的地方可早上出去下午归来,成为“走教”教师或“两栖”教师。

原因有哪些?

首先是思想认识不足。部分教育管理部门和城镇学校把支教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安排。在学期开学时召开支教会议、布置支教工作,联系支教对口学校,此后,在对支教教师工作的实效性进行跟踪评价,及时了解支教效果等方面均缺乏具体的措施,使支教工作成为支教教师的个人行为,大多支教教师只能凭着教师的责任心或良心去工作,其效果有好有坏不言而喻。

其次是受支教学校重视不够。任何事情除了外因推进,关键还是内因的趋动,如果缺乏内因的主动追求,注定不会长久甚至要失败。农村学校往往对支教产生过高的期望,希望能解决本校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于是只是被动地等待输入,管理层缺乏借助支教推动自己学校内部发展的规划,不能借助支教的有利时机激发本校教师的发展需求,没有及时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甚至部分受支教学校干脆把支教教师像安排本校教师上课一样给予安排上课科目,这样的支教尽管形式上到位,但其内容、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最后是支教活动形式单一。支教的宗旨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公正,支教教师带去的往往不仅是课堂教学,而且还有较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这些都需要通过恰当的活动形式来表达。据了解,大部分支教工作往往采取支教教师到对口学校上课这一形式进行,支教教师上课期间会给某一班级学生带来变化,但对所在学校的影响却不够充分。农村学校教师任课较多,任务繁重,他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听课,即使听了课,如果没有人说课、评课,受条件和水平的局限,教师的收获也不能达到最大值。支教活动形式的单一阻碍了最终效果的实现。

怎样提高效率?

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经费保障体系。各地大多对支教教师采取精神奖励政策,应有一定的专项经费,要将支教经费纳入经费预算,或采取其他渠道,如企业赞助等方式,为支教单位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同时建立经费审查制度,对支教经费进行专项督查,确保落到实处。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对支教学校的评价激励机制,将支教工作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对支教学校的考核内容,保障学校支持该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对支教教师的科学评价体系,既要有学校的评价,又要有校外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评价,既要有领导的评价,又要有老师及学生的评价。评价要客观、全面,重点是工作绩效,如教研风气、教学效果、教师观念等。对优秀支教单位或个人要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对差的应取消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资格。

要建立灵活的支教活动体系。组织骨干教师兼职支教。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兼职授课,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

优秀教师巡回讲学。定期组织“优秀教师讲学团”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让优秀教师通过上示范课、作专题报告等形式送教下乡,指导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实行导师制度。由支教学校有经验的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在对口学校带几名教师,每月定期坚持听课指导,进行交流活动,促进对口学校本地教师迅速成长。

实行跟教学习制度。参照行政机关用人模式,对口学校选派教师到支教学校跟班学习或跟教学习,体验支教学校的管理、教学、研究等优秀模式,开拓受支教学校教师视野,丰富其经历,锻炼其成长。

开展跨校联合校本研究。支教学校与对口学校成立联合校本教研小组,组织跨校性校本研究。在跨校联合体研究中,组织教师上研究课,作专题发言或作重点准备的点评,联合校本教研负责人对上课、说课和点评作评价。同时,对口学校要借助支教之力充分开展校本研究,主动造血。

举办双休日专题讲座或培训。充分利用双休日,支教学校根据对口学校的需要,举办双休日专题讲座或培训,大面积提高对口学校教师的素质。

开设拓展型课程。城镇支教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对口学校开设拓展型课程,指导、培养农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农村学生特长教育,提高农村学校学生的基本素质。

篇5:2023支教工作总结

一、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

只有自主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可将推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称为参与式教学。所以,支教教师有必要营造参与式教学的氛围。

自主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解和挖掘,批判性地学习,形成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通过生活检验,强化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支教工作提供丰富的生活元素促使学生把情感、知识和智慧投入到这一过程中。

课程是自主成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在原有的学习中,学生的知识仅局限于课本,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没有得到开发。同样,他们的价值观、技能和智慧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志愿者要钻研,尽可能设计出系统、有趣的,让受教者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样丰富而有趣的生活和学习便是他们成长的基础。

还有,在具体的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操作在实践上具有递进性:一是安排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这是基本要求;二是合理地设计互动,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这可以激发受教者的积极性;三是布置受教者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能让他们更加投入;四是让受教者自己组织和设计教学,这是更高层次的参与。

只有支教者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主动性,挖掘他们的天赋,才能让他们走进高层次的参与。当然,不能对学生的状态过于强求,否则会变成变相的打击。及时有效的激励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实现。何谓有效的激励?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赞赏,而更深一层的激励是对他们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越活跃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就越高;并非越活跃的孩子,收获就越多。基于此,参与式教学既需要活泼的形式,又要有充实的内容;参与式教学要求支教者时刻察觉学生的状态、情绪、愿望、知识水平和知识漏洞等。保持这种察觉需抱有这样的心态,即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含着可供挖掘的优秀才能和丰富的本土知识,而支教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见识和思想是有限且需经受考验的。

二、注重朋辈影响

任何人都行走在学习的路上,这是强调朋辈影响的原因。在支教工作的开展中,支教者需在“亦师亦友”的天平中更偏向朋友那边。如果说教师主要是以知识和智慧影响学生,那朋友则是以行为和精神面貌感染朋友。支教者需认识到自身言行对学生可兼具这两种影响,而尤以后者的影响更为突出。正是支教者以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的身份而不是教师的身份进入,因而能够快速与学生结成朋友,建立信任。这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传统课堂上“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弱化传统课堂中的思维定式,有利于释放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朋辈关系的建立,需要支教者积极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共同完成课程和活动,体验和分享乐趣。

如何运用朋辈的角色开展活动?所谓言传身教,首先需注意支教者的言行和精神面貌。支教者对生活、学习、挑战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支教者只有积极向上、情绪高昂,学生才不会自由散漫。支教者需要真心地去爱学生,给他们树立健康的典范才会得到他们真心的回应。支教者也要看到学生身边有着众多的朋辈,需要把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引向正确的方向,进而与支教者施与的影响形成正向合力。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影响,通过共同解决问题,合理竞争以及共处一个团体或者分享经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学习。

也许,部分支教者会担忧,“我们若与学生太接近,学生不怕我们了,课堂就难以控制了。”“某些学生总是粘在一起,另一些碰在一起总会不得安宁。”其实,这恰好是提醒支教者要有意识地建立新的规矩,营造新的氛围。这也是课程设计的一部分,一种积极、团结、坦诚和信任的氛围可以推动整个课程活动的深化,学生从中所得不亚于知识的收获。班级营造这种氛围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进行班级建设,开办兴趣组,建立成长训练营以及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等,引导学生体会如何参与集体生活,如何对集体和他人负责,如何提高与人交往的素质,如何与人互助互爱,等等。这一切,在建设班集体时需考虑,实施朋辈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考虑。

三、乡土认同

乡土认同包括对家乡的认同及情感。一个人只有认同自己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而若对自己的出身和成长一直带有一种“我不如人”的卑怯,又怎能在与他人交往中挺起胸膛,展现自我呢?

在支教的过程中,支教者可以开展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探索活动,将本土文化变为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和生活,在此过程中需尽量运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这是让学习生活化,让知识能够联系生活,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方式。教学活动应多从当地取材,且充分利用这些最有效的教学素材。这既能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思考而不用艰难地分辨他们本不知道的词汇和素材,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这也能拉近支教者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支教者能力的提升和支教工作的深化相辅相成。支教始终是支教者和受教者双向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如果支教者对成长充满渴望并积极行动,受教者必然深受影响;如果支教者对理想执著求索,受教者必然不会停步;如果支教者愿意被孩子拥有,必将获得受教者的真心回馈。在抱着一颗关注受教群体之心的同时,亦需支教者仔细地探索更高效合理的工作方式。支教工作需要温度,也需要深度。

其实,对支教者的要求同样适宜于每位普通教育工作者,支教者对自身支教活动的反思启发教师要时常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将参与式教学、朋辈影响和乡土认同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工作中,力争让基础教育显现成效。

篇6:顶岗实习支教管理工作之我见

关键词:顶岗实习支教 教育教学实践 师范教育

一、顶岗实习支教作为师范教育的特殊阶段,其学生管理工作与高校管理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顶岗实习支教期间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呈现新的变化。

1.管理环境和形式的改变。顶岗实习支教期间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转入各类支教学校,学生管理也随之进入支教学校。原本整体统一的管理将根据学生所在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变为多种形式、小范围、分散的管理,单一的管理形式变为多元,顶岗实习支教期间,支教学生的管理出现了复杂化、松散化的倾向。

2.被管理者群体特点的改变。师范生进入实习阶段,其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都将产生明显的转变。比如:由单纯学生转为学生与社会职业相结合的准教师;由单纯的课堂知识学习转为自由竞争的专业学习与必要社会交往相结合的各种形式。

3.管理者的改变。在校的学生管理者一般为学校班主任或辅导员,而进入支教学校后,则主要由师范院校带队老师及实习县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支教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管理,支教学校的管理人员往往承担着繁重的学校工作,缺乏深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所需的精力和经验,他们没有直接掌握约束学生的杠杆,即没有相应的权力,导致管理职能的弱化;或者缺乏面向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感,对违纪学生的教育和处理往往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顶岗实习支教期间学生管理工作比校园内部更为复杂,更具特点

要做好工作,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保持良好、上进、积极的发展态势,应使学生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高尚以及支教对师范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积极投入专业学习。建立正确的管理原则以确保支教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1.坚持刚性制度和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管理的一切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应逐步确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的科学管理制度,支教期间学生希望自己的意志和人格受到外界更多的尊重。在这一时期,应该坚持刚性制度和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支教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2.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原则。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高校在学生管理上的观念也要更新,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在顶岗实习支教期间,实习生远离熟悉的都市,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学校支教,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问题。学校更应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化,也可以根据支教工作的安排,将学校行政的部分职能转交给学生。

3.坚持积极主动的引导原则。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个人潜能。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的开展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在毕业时候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因而在支教过程中,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转变角色,不能总是居高临下,而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面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如果管理者和教师无法解释,也不要刻意去回避,而应该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将学生的思想、行为向积极方面引导,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顶岗实习支教管理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1.根据支教点分布较散,地域较广,支教学生个体比较孤立,生活环境比较闭塞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尽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如移动飞信的使用可以及时向各支教点同学传达最新通知,校内网的开通可以及时了解支教学生思想动态,QQ群的建立可以方便支教同学之间的交流,博客的建立方便各支教点相互了解支教动态,是让外界了解关注支教工作的平台,也为顶岗支教提供了舆论宣导的窗口。

2.建立实习支教团队情感。实习支教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分到同一个单位实习支教的学生之间起初并不熟悉,完全是新的团队,一起生活,工作,专业和个性都有区别,难免有适应过程。带队教师要多强调团队精神和意识,倡导同专业(同班)相互多走动,串串门,既可以减轻心理寂寞,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不习惯,不适应的压力,使自己尽快熟悉起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带队教师要尽量多走动,多了解,多跟同学交流,谈心。第一时间发现其心理和思想情况,并及时开导,同时也要诚恳地指出或纠正个别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思想或行为,始终要关爱地对待每一个实习支教学生,在跟实习支教学生相处时,不分专业,不分男女,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和谐实习支教团队。

3.做好支教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部分支教学生对实习支教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想象。也许正是这种激情,限制了对实习支教的客观认识,在面对实际困难和“冷遇”时,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支教时间短,支教学生自身的教育经验的欠缺,教师的轮换制所造成的教学的不稳定,更加大了学生的适应困难,支教的质量肯定受影响。由此要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实习支教工作,对实习支教学生来说,首先是实习,可能会遇到不重视。其次是支教,本质在于奉献。突出奉献的工作策略能够激起实习支教学生坚强地面对和克服困难,努力去锻炼自己的意志,避免了一味地依赖于实习学校或带队教师,甚至向对方提出太多或过分的要求而得不到及时的或根本得不到满足引起的不快。在学生干部较多的乡镇支教点,尽可能成立党团小组,定期开展支教地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团员联谊活动,发挥组织在支教学生中的管理作用,将参与顶岗实习与党员发展工作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做党的发展对象,为师范生的政治和思想进步提供条件。

不容忽视的是顶岗实习支教中存在着诸多困难问题:有些实习校点,离乡镇在地还要走数十里,来回步行需要数小时,出行非常不方便。大多数地方只有简易的土路,但无具有合法运营执照的车辆运行,安全上存在着隐患。在一些实习校点,夜间,常有当地的社会闲杂人员去骚扰实习女生。尽管实习学校、带队教师及学生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部分远离乡镇的实习校点(多数为村小),因交通不便,学生无法购买生活日用品,且生活用水、买菜、住宿等较为困难。由于诸多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生活困难和通讯不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情绪不稳定。

针对目前的状况,师范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顶岗实习工作的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同时师范院校要精心组织,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创建示范性基地,确保顶岗实习长期、和谐推行,把这项有利于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有利于促进师范院校改革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系统工程进一步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7:2023支教工作总结

一、感受, 家的温暖

头一次离开家, 还没来得及体验孤独, 就被这里的爱包围了。比如, 刚到荣县报到, 我们就受到县领导的热情接待;中秋国庆双节时, 团县委就为我们及西部计划志愿者组织喜乐会;教育局的领导, 曾专门到学校了解我们的情况;高山镇学校的领导, 总是关心我们的生活, 为我们添置棉被、厨具, 为我们安排指导老师和办公室;教师节的第二天, 高山镇学校的领导就带领我们参观了吴玉章先生的故居, 使我们直接领悟了老校长的精神和荣县人的文化风貌;而高山镇学校的老师则更是手把手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为我们讲述高山镇的历史、荣县的文化, 甚至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这一切, 都让我们很快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可以说“回到高山镇学校, 就是回到家里了”, 这是我现在最真实的感受。

二、学习, 育人之道

由于我的指导老师范老师同时教授两个班级的英语, 所以我既是初三 (3) 班的班主任助理, 又是初三 (1) 班的英语老师, 加之, 要负责管理初一、初二住校生的晚自习, 因此, 我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第一周起, 我便上起了英语课。为了上好第一堂课, 我首先向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及纪律情况。其次, 向英语老师请教了教学方法和备课经验。随后, 旁听了英语老师一个单元的课程, 边听边记录, 并及时总结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初步的感觉是:若想有好的课堂效果, 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 课上结合内容适当发挥, 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再次, 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主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以培养自己适合本地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以及有益教学推进进程的教学方式。实践告诉我:做老师不仅是教书这样简单, 更重要的是教人和做人。而这, 既需要心理辅导、口头功夫, 也需要身为师范, 以身作则。为学到这些本领, 一方面, 我通过观察老师们在课间, 如何对遇到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 来学习这些育人经验。另一方面, 我也通过阅读教育书籍, 以及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家访等, 积累材料, 并在一次次实践中增加着引导学生专注学习的经验。最重要的, 是我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积极向上, 踏实学习, 诚实严谨等, 为学生做好表率。因为, 我相信身教重于言教。

三、书籍, 点亮心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来这一段时间后, 我在教学中发现, 学校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较少, 且不少已过时, 而孩子们又是如此地需要知识。加之, 这所学校中有60%的在校生为留守儿童, 他们更是需要各种图书的健康引导。因此, 我在高山镇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 开始筹备和发起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师生为高山镇学校的捐书活动。令我难忘的是,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所在学院的书记后, 立即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一日复一日, 望着学生们清澈的眼睛, 我愈发地希望捐来的图书能早些到位。于是, 我又迅速起草了图书募捐倡议, 转交所在学院, 并在其组织的捐书活动中, 时刻保持联系, 及时把这里的学生对书籍的渴望照成照片, 作为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材料, 助力学院捐书活动的顺利进行。自2010年9月15日,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师生得知此事后, 很快就捐赠了各类图书近1000册;与此同时, 我又联系到所在学院卿文博同学的父亲卿国兴先生, 购买了10089册崭新的图书, 2010年9月25日, 价值近27万元 (不算邮费) 的图书统一邮寄到了高山镇学校。与此同时, 中国人民大学的书法家王延鹏先生还亲笔题写了“劳人院文博书苑”的室名赠予了高山镇学校。更令我激动的是, 高山镇学校为此立即调整了学校的用房, 改造出一个面积60平方米的藏书室和一间60平方米的阅览室。并于9月28日, 图书室正式开放。此后的每天, 阅览室的门口都会排起长队, 还没借到书的翘首盼望, 借到书的则高兴地埋头翻阅。面对此情此景, 不仅是我很受感动, 学校的每一名老师也都深有感触。正如高山镇学校校长在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感谢信所写道的那样:“这批图书从首都北京寄到我校, 从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学生们手中传递到西部农村孩子的手中, 是社会大爱的传递, 是吴老教育精神的传承。对于我校师生来说, 这是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 是我校抓好基础教育,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竭的动力, 也是学生们勤奋学习, 健康成长的阶梯。”由于这件事很有意义, 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国青年网、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网站、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中国人民大学网站、人大青年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网站、中国国际电视协会网站、中国高校导航网站、伯乐一生网等均为此事做出专题报道。

四、投入, 爱的奉献

两个月来, 我专注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灵教育, 致力于培养出博学、创新、求实的人才。每当学生有了小小的进步, 我都会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鼓励, 我相信尊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 当有学生说:“谢谢老师!真的, 我能有老师您教我, 是我最幸运的事”时;当有学生在我的开导下破涕为笑时;当学生在月考中逐渐进步时;当学生全力准备比赛并获得收获时;当班级的同学更加团结合作时, 我体会到了:作一个人民教师是最幸福的。在工作中, 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并着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我除了认真备课, 查阅各种习题和英语手册, 进行启发式教学, 批改课后作业外, 还对教学课程进行了如下安排:一周共12课时, 其中周一抽出一个课时练习听力, 周二抽出一个课时讲解习题, 周三、周五各抽出10分钟进行演讲, 周四抽出一个课时提高兴趣, 主要包括英语口语、歌曲和知识背景的讲解与学习。实践使我感到:这样做, 无疑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有益于学生的发展。除此之外, 我还积极组织、参与学生的日常活动, 让学生自然体会到我与他们在一起, 让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 感觉并不孤独。例如:本学期目前共有两次校级活动:一个是班级教室布置的评比, 一个是广播操比赛。在教室布置活动中, 由于我同时兼任两个班的老师, 所以我同时负责了两个班的布置。在活动中, 我首先给大家讲了这次活动的意义, 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在活动中体会合作和成功的快乐。随后, 和王瑾一同购买了材料, 并充分发挥了班干部的作用, 由他们实际操作材料的修剪和颜色搭配, 我主要负责思路的把持, 以及在学生不会时的帮助。经过一个礼拜的深夜鏖战, 两个班的布置终于完成。1班包括梦想缤纷 (班歌) 、风采展示、班级公告、卫生园地和班训———永不放弃、贵在坚持 (书法作品) 、图书漂流站6个板块;3班包括梦想扬帆 (全班每个同学的梦想) 、智慧之树 (学生作品展示) 、卫生园地、我们的约定和校长题词———做生活的主人, 我自信我快乐 (书法作品) 5个板块。布置后的教室整洁美观, 相信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两个班在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极大地鼓舞了两个班学生的士气。在广播操比赛中, 我连续6周, 每周边学, 边教授3个班的第三套中学生广播体操, 最后几周, 又对我所在的两个班级进行了赛前辅导, 虽然嗓子经常喊哑, 但是看着学生认真做操, 力争成绩的样子, 我总是充满了教操的动力。学生从不会做到会做, 从不标准到标准, 从不整齐到整齐, 学生在这次活动中, 学会的不仅是一套操而已, 更重要的是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比赛时, 我作为计分员, 在台上看着学生们的表演, 有些紧张、有些兴奋, 然而, 学生们的表演都是那么地认真、出色, 不禁再次感慨,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我作为老师一定要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1班和3班在这次比赛中, 分别获得了第3名和第6名的好成绩, 均在他们已有表现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工作中洒下的汗水使我真心感到:这是孩子们自觉努力进步的收获!

五、走过, 终身难忘

篇8:2023支教工作总结

一、高度重视,层层抓落实

青羊区和蒲江县两地党委、政府把青蒲教育互动作为落实市委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通过教育互动促进城乡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行政部门把青蒲教育互动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一把手负责,做到校校有任务,层层抓落实,互动促双赢。

二、强化激励,落实优惠政策

青羊区拿出专款,制定激励政策,保证交流的干部教师“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对于派出的校长,除每月给予500元的生活补贴外,还实行职级制。经测算,派出的校长每人每年的绩效奖励比在原学校多1.3万元~2.4万元。对于派出的教师,每人每月生活补贴500元。与此同时,该区还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提拔使用、解决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给予派出的干部教师特别照顾,解决其后顾之忧。

三、交流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在“青蒲对流”中,青羊教育为蒲江教育带去了先进的理念,培养了优秀的师资,注入了发展的动力;蒲江教育为青羊教育提供了素质教育基地,锻炼了教师队伍。双方互动,实现了双赢和共同发展。

篇9:2023支教工作总结

“顶岗支教”作为一种教育实习模式和支教方式, 目的是为了使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获得持续的、较高水准的师资补充, 以解决对口地区师资问题并促进师范生培养模式和教育实习的改革。本研究通过对顶岗支教实习生工作状况的调查, 为继续落实师范生顶岗支教计划, 改进支教实习工作提供合理建议。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对2012年下半年在喀什地区进行教育顶岗支教的师范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师范类高校顶岗支教期工作情况调查问卷”150份, 收回142份, 回收率为94.7%, 其中有效问卷131份, 有效率为92.3%。

3. 结果及分析

(1) 顶岗支教师范生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的顶岗支教实习生是由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选派到喀什地区中小幼学校, 顶替该地区学校缺岗师资或由于培训等原因的离岗师资的在校大专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生具有双重角色, 在大学对其管理的层面说, 他们是大学实习生, 在基层学校, 他们是有区别于当地学校教师的全职教师。本次调查的顶岗支教学生中女生123人, 男生8人, 正常地反映出新疆小教师范专业的性别比例;其中语文教育44人, 数学教育42人, 英语教育27人, 学前教育18人, 除了一名维吾尔族学生, 其他学生有87人进行过7到9学时简单维语口语学习。实习单位分布在喀什市和疏附、疏勒县所属市、县、乡、村的中、小、幼学校。

(2) 顶岗支教工作状况。在新疆, 顶岗支教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与新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结合起来, 与“两基”工作的基础教育服务结合起来。在调查的喀什地区顶岗支教中, 中小幼学校接受师范学生实习, 提供的大多数是民族学生双语基础教育工作。承担教学课程一门课的59人, 两门课的37人, 三门课26人, 四门课6人, 五门课3人。喀什的学校, 尤其是小学的规模比较小, 很多学校一个年级仅有1~3个班, 多数又分双语班和普通班, 总体上课的门数多, 平行班、平行课少。对于实习支教师范生来说, 熟悉教材也需要一个过程, 承担1~2门课比较合理, 承担三门及以上课程的同时, 再要求教学质量就难度过高了。

调查显示, 支教师范生每周规定课时量10节以下的46人, 10~14节的61人, 15~18节的17人, 18节以上的7人。独立承担班主任工作的9人, 副班主任79人, 基本上是完成一个全职教师的工作。半年的实践活动, 使师范生超前体验了当教师的滋味。经常与民族学生在一起组织和实施各种活动, 师范生逐步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 来了解和认识当地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 思考当地究竟需要怎样的“双语”教师。

在被调查的131名顶岗支教师范生中, 在小学工作的有62人, 中学53人, 幼儿园15人, 其他教育单位1人。访谈调查显示, 在教育顶岗支教中, 师范生始终以“教师”的身份与中小幼学生在一起。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 使师范生时时提醒自己:必须以一个“好教师”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因此, 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美好起来。

(3) 支教管理和师范生对顶岗支教的接受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是我国最集中的维吾尔族聚居区, 人们通用的生活语言是维语, 尤其在乡村, 不懂维语的人在当地生活和人际交流存在相当大的障碍, 不懂维语的教师通常不愿意在民族学校教学。也因此, 当地接受过“双语”培训的教师, 回到当地后, 汉语听、说能力迅速下降, 这也是南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师资紧缺的因素之一。虽然目前教师补充也有特岗教师、青年志愿者、在职教师支教等多种形式, 但顶岗支教依然是短期迅速解决当地“双语”教师数量短缺和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

顶岗支教学生大都是第一次以工作者的身份接触社会, 部分学生对实习过程中的困难预见不足, 虽然有每月预先发放的400元生活补贴, 但还是因为不熟悉当地情况, 可能半个月就花完了。而由于支教管理环节多, 指导教师管理范围大, 实习生个体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难以迅速解决, 所以, 部分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 就会反映上课学生听不懂, 当地教学条件落后, 缺少教辅材料,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据喀什地区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11年在喀什地区经过“教育顶岗实习”的学生, 2012年回喀什地区, 在教育单位就业的就有27人。这也说明顶岗支教有利于高师学生理解国家发展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4) 顶岗支教对实习学校教学的帮助。在此次调查中遇到这样一个可以解决而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顶岗支教师范生的数量和专业的安排与实习学校现实需要没有很好的对接。高校要与实习学校或当地教育部门进行沟通, 安排实习之前, 首先应收集当地学校所缺教师数量、学校教师学科结构的信息。从内地院校顶岗支教经验总结中了解到, 有些高师院校在这方面已做了较成功的尝试, 比如四川师范大学安排顶岗实习之前, 向实习基地提供了本校的专业信息, 方便当地教育局统计各中小学的顶岗实习教师需求计划。

民族地区中小幼学校的教师不乏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师, 但是总体看来, 教师水平普遍不高。对顶岗支教生调查结果显示, 分别有65.7%和77.1%的被调查师范生认为实习单位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有点严重、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分析原因:首先, 当地教师大多是本地人毕业于当地院校, 学缘接近, 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学习渠道受局限;其次, 维文教育科研文献数量少, 汉语以及外语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弱, 在职培训效果受局限;最后, 缺乏优秀教师评比奖励机制, 不利于优秀教师的成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第八小学、喀什市第十五小学、喀什市第十九小学等学校的顶岗教师在学校的公开课不仅有本校教师、领导听课, 还有其他学校教师以及当地教研室的老师听课、评课, 实习师范生在家长开放日的教学公开课也得到本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赞誉。关于顶岗支教师范生对当地教师的影响途径所做的调查显示, 顶岗支教学生与实习学校教师的交流途径是多样的, 有了这样一个自主自由的交流平台, 可想而知, 师范生对当地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5) 顶岗支教对实习学校学生的影响。顶岗支教师范生对当地学校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中、小、幼学生个体来说, 实习老师和学生的年龄更接近, 没有代沟, 即使存在一定的语言沟通困难, 实习教师的笑容和耐心讲解态度也使学生对实习教师喜爱有加。

考虑到支教对当地学生的影响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对学生学习成绩情况和顶岗支教给学生学习成绩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 86.26% (113人) 的师范顶岗实习生认为当地学生学习成绩差的现象“有点严重”“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当问及顶岗支教对学生成绩的正面影响程度时, 顶岗实习师范生中选择“中等程度及以上”的人数达到了55.73% (73人) 。

从推进“双语”教学的角度, 顶岗支教对当地学生的影响是尤其深刻的。由于语言问题, 民族地区、尤其是乡村的少数民族孩子, 长期处在相对闭塞的环境里, 高校顶岗支教老师的到来打破了孩子们学习汉语的“哑巴”学习状况。

4. 结论

(1) 顶岗支教对师范生到农村、民族地区任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使师范生在校期间有了为农村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服务的体验, 为毕业后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或者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顶岗支教对当地教师工作有帮助。顶岗支教师范生为民族学校创设教师汉语交流环境,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 推动教师采用信息教育手段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3) 顶岗支教对落实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计划, 提高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于实习地区的中、小、幼学生来说, 对每学期换一名教师有着新鲜好奇的一面, 但是每学期都要适应新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 这对于他们的学习会有不小的影响。

(4) 高校与实习地区之间沟通不畅, 关于高校的职责、各教育局的职责、实习学校的职责、实习生的职责等方面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 且未出相应的规章制度, 致使有些责任无法落实到个人。

5. 建议

(1) 赴民族地区顶岗支教前集中进行短期语言 (维语) 培训, 高校尽力配备“双语”指导教师, 缩短顶岗支教师范生的工作适应期。在传统短期实习模式占主导的情况下, 与南疆民族地区教育顶岗支教相适应的师范生培养计划并不成熟, 学生支教需要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和环境的转变, 在支教前应提前到达实习地, 通过集中培训 (不少于一个月) 掌握基本的生活语言和适合当地的优秀教学方法, 随队指导教师应配备懂当地民族语言的教师, 保持与当地教育机构人员的无障碍协作和沟通, 尽可能缩短顶岗支教师范生适应期, 提高顶岗支教效果。

(2) 高师院校应建立与实习基地的长期联系, 根据需要控制顶岗实习学校接受实习学生的数量和专业, 保证对口地区基础教育质量。顶岗实习学校的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实习支教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人员流动频繁可能会引发教学质量的不稳定, 增加必要的“岗前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培训”很有必要。与其他实习模式不同, 顶岗支教实习的“全职”性质决定了实习师范生必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负责。因此, 建立制度, 调动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很有必要。比如建立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档案管理制度, 奖励优秀指导教师等。

(3) 高师教学应重视教学理论和教改思想传授, 并开设专门的班主任工作课程。一般高师都将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实习前的一学期, 实习内容则重于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这就产生了错觉:因为要实习, 所以学科教学论应该教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忽略了对准教师进行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思想教育和培养, 缺少“教学相长”的原则, 更少涉及教学过程中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 使得教育实习仅停留在指导师范生上课, 锻炼备课、上课的技能或充当教学助手等少量“规定动作”上。“理论伴随实践、实践证明理论”, 课堂中一味的理论学习, 使高校师范生感到枯燥乏味, 学习难以深入, 这与实习学校希望能够从高校带来关于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给学校带来关于学科课程改革的新知识、新方法还有一定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陈秀玲, 王涛.新课改与高师教育实习的矛盾兼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 , 2008 (9) :32-3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2023支教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幼儿园支教老师支教总结05-12

支教教师总结04-17

湘西支教总结04-30

支教工作鉴定05-13

支教实践总结05-18

《支教工作总结》04-21

支教工作个人总结07-28

教师支教个人总结07-06

教师下乡支教总结07-06

教师支教述职总结07-06

上一篇:马坞乡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搬迁项目简介下一篇:以主动为题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