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星推荐

2024-04-14

科技之星推荐(精选9篇)

篇1:科技之星推荐

北京城市学院“学术科技之星”评审细则

一、评审条件

1.本专科二年级(含二年级)以上学生;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阶段第二年的学生;

2.思想品德优秀,刻苦钻研、成绩优良,具有科学素养和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

3.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一定的学术科技水平,积极参与挑战杯等各级各类科技学术活动和竞赛,能起示范带头作用,在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学术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 4.以下条件具备其一:

(1)参加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级各类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科技学术节活动、各类学术论文评比等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获校级三等或以上奖励的项目成员;

(2)独立或第一作者在正规专业期刊公开发表1篇以上(含1篇)专业论文;(3)有至少一项技术成果或发明专利,或作为前3位成员参与科研课题,获校级三等或以上奖励;

(4)在学生科技学术组织或社团中担任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获校级三等或以上表彰奖励;

(5)积极参与挑战杯等校级各类科技学术活动和竞赛,学年度达3项以上,且其中一项获校级以上奖励者。

二、评审程序

“学术科技之星”每学年评选一次,其中各班按班级人数的1.9%参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200元,具体评审程序如下:

1.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北京城市学院学术科技之星申请表》,提交所在班级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并上交团总支审核,校区分团委/直属学部团总支按比例向上级团组织推荐,校团委组织审核并确认;

2.候选人名单在本校区/学部广泛公布,确定不少于5天的公示期,并对出现的异议和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处理,将处理结果在校区/学部范围被公布; 3.公示期满后,各校区或学部将确定的候选人名单报校学生处备案; 4.各参评同学对自己申报的成果有举证的义务。对于虚报、谎报成果的同学,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以及今后参赛资格,并报学校有关部门按规章处理。

北京城市学院“公益服务之星”评审细则

一、评审条件

1.本专科二年级(含二年级)以上学生;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阶段第二年的学生;

2.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学生手册》中有关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每年度完成义工小时数至少30小时以上,在校期间无任何违纪、违规记录;

3.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拟申请个人评奖前所修课程成绩未出现不及格、重修或补考记录;

4.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具有高度的集体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组织或参加学校各级志愿服务组织或团体,积极投身校内外各类公益服务活动;

5.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社会公益性强,表现突出或在某个公益方向有长期参与和贡献,有公益项目的活动组织经验、正面宣传效果突出、影响广泛的个人或团体。

二、评审程序

评审程序需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评审工作通知要在全校范围发布。按班级总人数的2%评选,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200 元。

1.公益服务之星的评选采取自愿报名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申请形式,拟申请该奖项的个人填写并提交《北京城市学院公益服务专项奖学金申请表》(详见附件),报名材料包括:

(1)申请人成绩单一份;

(2)申请表一式两份;(详见附件5)(3)事迹简介一份(2000字左右);

(4)事迹的相关证明材料,含荣誉证书、文字报道、图片或影像等; 材料提交方式:纸版及相应电子版材料,以校区分团委或直属学部团总支为单位,提交至校团委社会实践与志愿者部。

2.评选阶段:

公益服务之星由团总支组织党、学、团、就业各部门评审,具体流程如下:(1)审核材料和申请人资格,审核通过后,进行候选人名单公示;(2)根据候选人书面材料及名单公示反馈,综合分团委社会实践与志愿者部意见按规定比例评选出公益服务之星。

北京城市学院“文体活动之星”评审细则

一、评审条件

1.本专科二年级(含二年级)以上学生;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阶段第二年的学生;

2.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参评学生应代表学校参加省部级及以上的文体比赛并取得名次或为学校文体工作做出较大贡献;

4.参评学生应积极参与校园文体活动比赛,在比赛中表现突出,或在校园文体活动建设和开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评审程序

文体活动之星每学年评选一次,其中各班按班级人数的1.8%评选,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200元,各校区/学部具体评审程序如下:

2.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北京城市学院文体活动之星申请表》,提交至所在团支部民主评议小组,团支部根据奖项条件对申请人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在评议,按本校区/学部下达班级的推荐名额确定推荐人名单上交团总支

3.各分团委、直属团总支根据校团委的要求,对本校区/学部推荐人申报材料进行综合审查并组织党、学、团、就业部门相关老师评选,并按学校下达的名额确定本奖项候选人名单;

3.候选人名单在各校区/学部广泛公布,确定不少于5天的公示期,并对出现的异议和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处理,将处理结果在校区/学部范围内公布;

4.公示期满后,各校区/学部将确定的候选人名单报校团委备案。

共青团北京城市学院委员会组织部 2015年5月4日

篇2:科技之星推荐

人文·创新·“科技之星”知识竞赛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承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策划书2009年11月1日

厚德载物·德业双修·实事求是·学贯中西

1前言

一年一度的“求真杯”学术科技节之科技知识竞赛又拉开了序幕,我学院积极配合这次活动,因为它能增加我院同学的科普知识,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十分有必要举办这次的人文院科技之星知识大赛。以下是本次活动的具体程序。

时间:2009年11月 1日至11月26日

地点: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办公室

一、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科普水平,扩展同学们的知识面,增强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为人文学子搭建一个展示自己学识的平台。特此举办此次的科技之星知识竞赛。同时也为校科技之星大赛选拔优秀人才。

二、活动宗旨:团结拼搏睿智进取开拓创新

三、活动项目:分为初赛和复赛

四、活动宣传:

1、在相关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张贴宣传海报。

2、在人文院网站上进行跟踪宣传报道。

五、活动具体安排:

1、参赛对象:人文院全院学生

2、报名:11月1日至2日向学术与科技部报名

联 系 人:王凡

3、初赛时间:11月6日(周五)中午12:30

地点:七教南001-003教室

形式:笔试

题型:单选、填空、简答题总分100时限60分钟

出题:学术与科技部

监考:主席团成员及学术科技部部分成员

判卷:学术与科技部、文艺部

(取前12名进入复赛,抽签分为2组,以小组为单位竞争,加入游戏环节考验选手的协调能力,增加趣味性)

4、复赛时间:11月26日(周一)中午12:30

地点:十教北30

3形式:口试

题型: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

出题:学术与科技部

现场主持:王凡

(优秀组将代表我院参加学校决赛,之前由学习部对我院代表队员进行培训。)

5、决赛时间:

地点:学校大礼堂

六、活动奖项及奖励

1、按分数取前三名,并颁发证书。

2、所有获奖选手记通报表扬一次。

七、经费预算

组织费(材料):100元

八、活动说明

1、本次活动为自愿报名,人数不限。欢迎同学们踊跃报名。

2、报名者无需交纳报名费。

3、竞赛全程公平、公正。

人文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2009-11-1

附录一:

篇3:科技之星:李国友

李国友(1970~),男,兽医师,1996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毕业后一直在乡镇兽医站从事动物疾病预防和诊疗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第一手资料。2005年调到黑龙江省牡丹江金源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助理、技术厂长,主要从事养猪与疫病控制工作。工作期间积极与北京世纪元亨动物防疫技术有限公司和西班牙海博莱生物大药厂股份公司北京代表处合作,进行了本猪场伪狂犬净化工作,并撰文《通过检测淘汰野毒阳性公猪并强化疫苗免疫成功净化猪场伪狂犬病》,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极强,及时将定期监测的血清抗体数据与生产数据有机结合,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疾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篇4:微创,海归科技报国之星

回首上海微创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为报国踏实耕耘、自主创新的过程。

归去来兮,常博创建微创

常兆华,出生于山东省一个普通矿工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更促使他刻苦读书。小时候,学校离家20多公里路,他就天天住在学校,宿舍是用学校猪圈简单改造成的,条件很不好,但他为了多读一些书,周末也不回家。平时就托同学把干粮之类的食物捎来,每日他喝着玉米面面糊,就着咸菜、窝头,吃得很香。青山不老,天道酬勤,1979年他考取了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刚进大学时,由于没学过英语,他英语成绩全班倒数第一。但一年后,他便是全班第一,第三年全系第一……。总结他的学习经验,就是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学习,再学习!凭借着这股刻苦拼搏的劲头,他在机械学院动力系读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轻松”地走来。

1987年,他赴美留学,攻读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从学机械到攻读生物学,一个完全陌生的专业,他一边补本科生的课,一边读博士生的书,常兆华为此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企及的努力!在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医学系,他是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当时外国老师和留学生对中国学生的偏见很大。实验室中最好的仪器他用不上,做实验的时间他总是最晚的。轮给他的基本都是晚上12点以后,凌晨4点左右回寝室,睡一两个小时就要起床读书。这种情况,他默默地坚持了两年。而此间,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并获5项专利!实验室里15个同学,都是世界各地的精英,而他一个人每年发表的文章是他们总和的两倍。有为才有位!正是他辛勤的努力,改变了大家对中国学生的偏见,也开辟了自己的天空。从此,实验室仪器随他用,实验时间由他选。常兆华赢得了更多的学习、实践的机会,1992年他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在美求学期间,常兆华曾前后出任美国两家NASDAQ上市公司副总裁;被邀以工程顾问的身份参与了美国政府和企业组织的数项重大课题的研究;特别是以外国留学生身份破例被高薪聘请为一家上市公司的产品研发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并主持了数项医疗器械的研究工作,为此获得了美国多项专利,成为美国数十家科技协会的会员;因为在微创伤治疗前列腺癌和肝癌医疗器械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被多家地方科技协会单独邀请作主题演讲嘉宾……

在读书期间常兆华就获得了豪华汽车、现金和股票等许多重大物质奖励,辞职回国之前,他的年薪已达18万美元,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公司期权,还拥有自己的产等,且母亲、妻子也都接到了美国团聚。在一些人看来他可谓荣华富贵,前程似锦!

然而,身在异国他乡的常兆华时时心系祖国。每次回国探亲他都看到中国普通老百姓面对进口药价“望洋兴叹”,这让他心痛不已。1995年作为上海市政府特邀的全球有成就的25位海外学人代表之一的他,受到感召萌生了回国服务的想法;促使他最终下决心回国创业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国内一家医疗机械公司为开发微创心脏导管,从美国购进成套生产设备,而这些设备在美国早已淘汰了。这家公司购买的设备不仅没有生产出一套合格的产品,更是白白浪费了600万美元。面对外国人这样欺负自己人,常兆华坐不住了。

1998年,常博士带着满腔的热情回到了上海,于5月份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独立创建了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专门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医疗器械。那时,我国高端介入医疗器械100%靠国外进口。创业之初,常博士就萌发了自己的报国梦——建立一个属手中华民族的国际型医疗器械集团。

强将聚首,科技成果累累

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一张办公桌,以及30万美元的注册资金,几乎是常兆华创业之初的全部“家当”,他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微创曾走过崎岖的道路,也曾经历过起死回生、从低谷崛起的过程,好在有一群海外归来的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常兆华克服了种种困难,逐步走向微创的今天。一批有着共同报国梦想的海归生力军聚到了上海微创的旗下——

张一博士(现任上海微创总裁)来了,这位介入器械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权威专家,带来了他在美国多家知名介入医疗器械公司工作时练就和掌握的核心技术和研发、生产经验,带来了在医疗器械行业里的丰富人脉资源,更有他对该新型行业的战略思考和独到的管理理念;

张捷(现任常务副总裁)来了,带来的是他作为EMBA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还有在多家科技公司被验证的带领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

罗七一(现任技术副总裁)来了,带来了他在国外工作多年的技术开发管理经验;

徐益民(现任品质副总裁)来了,带来了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与当地政府机关、社会各界的沟通能力以及对一份新事业的执著追求;

刘道志博士(现任研究中心主任)来了,比他牛津大学博士后“头衔”更吸引人的是,他在英国牛津大学和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及澳大利亚长达8年的工作经验,拥有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及中国发明专利近10项;

汪立(市场部副总裁)来了,在美国就读大学,并取得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先后在GUldant,MedtroniC和BostonScientific担任亚洲及中国区市场、销售部主管。具备医疗器械行业数年的销售领导经验,精通对销售人员丰富的系统营销体系培训,并带领销售团队完成销售计划。熟悉医疗器械行业的整套销售管理模式和运作方法。

赵瑞林(战略发展部副总裁)来了,这位美国MIT工学硕士,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沃顿工商管理硕士,集美国数家名牌大学学位于一身的国之骄子,带来了他在美国二家最大介入医疗器械公司作战略规划的经验。

……

他们不仅带来了报国之热情,更带来了报国之技术和能力。他们在技术上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对该行业的发展极其敏锐。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上真诚合作、互补共赢的价值观,使他们团结务实。和谐而创新的团队一旦形成,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便喷薄而出:

公司先后推出自主研发产品大动脉覆膜支架、颅内动脉支架等系统产品,成为这些产品第一家国产厂家;

公司研发、生产的主要用于冠心病治

疗的PTCA球囊扩张导管获日本厚生省注册进口准入证。这标志着上海微创的产品敲开了日本大门,正式进入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这对上海微创乃至我国介入医疗器械发展来说,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公司研发的第一代含药缓释血管支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准上市,从而一举打破了进口同类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而此前只有两家跨国大公司掌握该项技术,上海微创成为全球第三家;

公司的核心产品冠状动脉支架系统,过去曾被国家连续列入“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计划,但其核心技术难题一直未解决。微创公司通过引进人才,自主研发,攻克了该项难关,生产出国内首个冠脉支架系统并成功实现产业化,拥有雄厚的市场潜力;

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使上海微创受到资本市场,乃至国际资本的追捧。张江创投增资、深圳创新和上实医药科技入股,国际著名制药公司日本大冢的注资,更使得上海微创迈向国际化平台。

如今,微创主要产品有药物洗脱支架、冠状支架系统、球囊(PTCA)扩张导管、血管造影导管、导引导管及其相关附件、腹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瘤等支撑型人造血管支架、各种管腔支架及支架置入器、心胸外科用牵开器及颈椎盘假体等手术器械。这些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国家,也标志着微创正在向世界级的医疗集团发展。公司正在研发的产品有:治疗肝癌和妇科肿瘤的超低温手术冷冻刀等多种高科技微创伤介入治疗产品。

上海微创把知识产权建设放在与研发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一整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积极创造一流的专利技术,加强专利保护意识,使之转化为产品,将专利技术真正落实到生产中,为公司创造价值财富。近年来,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具体落实知识产权工作的进行。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利,在微创创立至今的6年里,共申请33项专利,美国专利2项,PCT国际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0项。公司拥有注册商标15项,其中微创、MicroPort、Mustang、Firebird等品牌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

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现在上海微创在北京等地设立了数家分公司,在欧洲荷兰设立了微创国际公司及美国设立了美国微创等。上海微创成为浦东张江这块热土上留学生创业的一个经典传奇。

价廉质优,产品造福万家

5月10日,在市政府隆重举办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微创公司的“PTCA球囊导管及冠状动脉支架系统(含药物支架)”荣获200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微创人的骄傲和荣誉,更是广大病人的福音。

综观微创的产品,绝大多数为国内首创、国际先进,这些创新产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

首先,带来了医疗的进步,“微创”,顾名思义,创伤微小。微创介入医疗是当今两大前沿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渗透同步发展的产物,代表着国际上最高的手术水平,也是全世界医疗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减轻病人的痛苦,降低手术操作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费用也明显降低。

其次,在致力于中国人用得起高档医疗器械上迈出了实在的步伐。上海微创的产品,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2左右,但质量却毫不逊色。经一批知名医院的临床使用,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不仅使病人减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使国家紧缺的医保费用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再次,上海微创优良的产品和低廉的价格,打破了进口产品独霸天下的垄断局面,迫使海外同行降价,同类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跌去了一半多。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垄断,进口支架在中国的售价要比欧美市场高出一倍。比如,2000年时一个普通金属支架在欧美的售价仅为800—900美元,而在中国售价竟高达2000美元,如今降到1000美元左右。

上海微创创造的社会效益不止于此,公司的研发和产业化还促进了我国微创伤介入器械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高科技产业如新型材料、电子、精密机械、缓释医药等行业的发展,率先制定了多项标准,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发展及完善。

篇5:科技之星 事迹材料

XXX是XXX的大三学生。在常熟理工的每一年中,他始终要求自己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时时刻刻以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大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在这几年的大学生活中,他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对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对科学实验认真钻研、永不言弃;对社会真诚奉献、不计名利。正是拥有这份热情,他从未放弃对学习的热爱,在班级中尽职尽责,在实验研究中勇于创新。XXX思想上进,学习刻苦,全面发展,符合新时代优秀大学生的标准。在忙碌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中,他一路学习、探索,也在不停地收获,收获知识,收获技能,收获做人的美德与修养。

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中,XXX始终信守“我不是最好的,但一定要努力做得比昨天的我更好”的青春箴言。在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再加上他自己的潜心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2011这一学年收获颇丰:在2011年的“动感地带” 杯常熟理工学院第四届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基于单片机的万年历设计比赛中,XXX荣获校级二等奖。在江苏省机器人比赛之机器人武术擂台赛中,荣获得了省级的亚军;在“华能环保”杯常熟理工学院首届智能车竞速大赛—光电组比赛中获得校级鼓励奖,该次比赛中他和他的队友们由XX和XX老师辅导;在2011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摄像头组中荣获华东赛区二等奖。“胜不骄,败不馁”,这是XXX始终信奉的警句。他一直努力地做实验,研究、创新,不断突破自我。在2011年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暨ROBO CUP公开赛之机器人武术擂台赛无差别组非标准平台中, XXX夺得了国家级的一等奖。在第十二届“未来伙伴”杯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荣获“家用吸尘”机器人大学组冠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尝试创新,他坚持创新。

在近几年的大学学习中,XXX锻炼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X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多年团队合作培养了他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创新实验室不仅丰富了XXX的课外生活,使他的思维更为活跃,视野更为开阔,还培养了他与他人和谐相处,认真、耐心处事的良好态度。XXX在学业、学科竞赛与社会实践中均有优异的表现。

虽然XXX是创新实验室的一员,平时实验让他忙的不可开交,但是他依旧努

力配合其他各部门开展各项活动,尽力为同学们服务,获得了领导和同学们的支持与信任。XXX不仅在思想、学习、实验工作中积极要求进步,同时更加注重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服务社会。因为他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把自己所学习的东西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更重要的是要有奉献社会的精神。

篇6:科技之星简介

大家好!我是五(2)班的王诗哲,今年11岁。我爱好音乐、读书、运动、科技创作。在我5岁的时候,爸爸经常跟我一起做小实验和小制作。乌鸦喝水的实验,使我明白了用填充的方法提高水位的道理;自制动力船,使我亲历圆珠笔油在水面的扩张力推动小船前进的神奇……我幼小的心灵自那时起就播下了科技的种子。从此《十万个为什么》、《儿童身边的科学》、《海底两万里》、《百问百答》成了我的枕边书。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吧!

篇7:科技之星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小平同志曾说过: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肩负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不可半刻懈怠!遥想大学时光,充实而美好,是理工这片沃土让我成长!大一的我一直在寻找,在沉默中思考前进的方向,我有如晒干了的茶叶,蜷缩着。直到我有幸加入机器人协会,彻底改变了我!永远不会忘记,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当身边的同学们都去旅行时,我却选择留校待在机器人实验室接受培训;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个炎热的暑假,培训结束后同学们都纷纷离开,我依旧在实验室学习各种机械设计软件!永远不会忘记,在跟着学长们全力准备中国机器人大赛时,对机器人技术产生的无穷兴趣使我开启了疯狂的学习模式!

付出和回报永远是等价的,我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学长们的赏识,我成为了新成员中最早参加比赛的人,并很快的成长为机器人协会的负责人。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比赛接踵而至,我习惯了没有节假日和周末的生活,可还是觉得时间不够。为了全身心的投入比赛,我申请了学院门卫的校勤工助学岗位,这个门卫我一当就是两年,这也是我静下心来,不断充实自己的两年!我也慢慢的发现,我这片茶叶泡在了水里,已经快要完全舒展开来!

在此期间,我获得了包括国家奖学金、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冠军、全国一等奖、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全国二等奖等众多奖项,申请了2项国家专利,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2篇论文,连续3次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学金。荣誉的背后,最忘不了的是那些通宵达旦挥洒汗水的日子,我想这也将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此时的我就像那泡开的茶叶,开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但也夹杂着微微的苦涩。我由衷地感谢学校搭建了一个这么棒的平台,让我们能更好地在知识和科技的海洋里茁壮成长。

路永远没有尽头,选择了前方就应该风雨兼程。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践行“志存高远

责任为先”的校训精神,秉承学校的“三实”品质,以更大的勇气和责任担当,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追求卓越,相信我终能泡成那杯香甜可口的茶。

篇8:科技之星:张富生

风采展示:中级兽医师, 200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毕业后, 一步踏进猪场, 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兽医, 从此开始了养猪生涯, 2000年7月, 加入河北三河明慧养猪集团, 成为猪场技术队伍中的一员, 先后从事过饲养员、技术员、车间主任, 最后任集团一猪场场长, 基础母猪存栏2000头。任职期间, 勤奋好学, 不怕脏, 不怕累, 努力锻炼基本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曾拜中国农大杨汉春博士为老师, 精心学习猪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猪场的管理和疫病控制, 多次受到集团领导的好评。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和管理水平, 后来又先后到恒丰养猪有限公司、新疆石河子国家粮食储备库下属企业-石河子万邦种猪场供职。其中石河子万邦猪场系西北最大, 设备最先进的猪场之一, 设计规模600头基础母猪。在中国农科院院士赵书广老师的指导下, 进行了种猪场的设计, 种猪的选种选育, 微机化管理, 直到猪场从生产到销售全部走上正规。为实现科技的转化, 曾任河北华达实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现任邯郸大胜动保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服务于更多的养猪户。本人人穷志不穷, 从一名书生到精通猪场的各项管理, 特别对猪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的独到见解。曾在《今日养猪业》、《今日畜牧兽医》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与养猪有关的论文数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信条是以诚待人, 以心换心。

篇9:2005中国科技创业之星评选

赵民 北京正略均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原新华信管理咨询)董事长

姜华 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企业培训中心副主任

陈方 惠肯企业经营管理网首席顾问、资深培训师

赵辉 北京产权交易所 副总裁

张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

沈玉龙 上海市本原咨询研究所 所长

张玉利 天津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施安平 西安创新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博士

东方人 纽约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亚太区总裁、高级管理咨询师

寿杰兰 上海福腾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企业管理咨询师

与此同时,荣获2005中国科技创业之星候选人所在创业服务中心,同时荣获2005中国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奖,他们是(排名不分先后)

成都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成都武侯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

洛阳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淄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

天津泰达国际创业中心

杭州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

深圳市龙港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

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

湘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扬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南通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

无锡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上海八六三信息安全产业基地有限公司

云南省曲靖市科技创业有限公司

一次意义非同凡响的评选活动

范伟军

2005年中国科技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宣告圆满结束。

没有大张旗鼓的新闻发布会,也放弃了原有的论坛颁奖策划方案。会多,论坛多,多得我们做媒体的自己都无暇顾及,真不忍打扰“忙得晕头转向”的创业者朋友。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项活动的价值判断。

2005中国科技创业之星评选对营造创业氛围、弘扬创业精神功不可没。在中国,营造创业氛围,弘扬创业精神的工作,亟待加强投入。没有人统计我们这个行业一年中开了多少会,办了多少论坛,花了多少钱,产生了多少效果,有一点却无需统计就可结论:几乎找不到创业者的身影。有人会反驳说,想找他们也不来。是的,可他们为什么不来?来了又有何用?我们都不愿扪心深究。指责会多已毫无意义,会少了会让许多人无事可干,浑身不自在,继而变得两眼茫然。但应该让创业者、企业家成为主角,他们率领的企业已无可辩驳地成为了创新主体。他们创业成长成功了,我们的报告、材料、经验才“可圈可点”,各级领导的上面来人了才有东西可陪着他们看、有地方陪着他们视察。谁也绕不过这里面的因果关系。

2005中国科技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搅动了行业沉闷的气氛。我们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创业服务中心不愿意推荐入孵企业名单。专业媒体的诚信在此,对推荐和企业没有分文费用要求,我们在长达半年索要推荐名单的过程中,享尽了那份孤独和冷漠。有位我熟识的主任甚至说:“太忙,接待领导参观都忙不过来,不推荐。”个案不能说明一切,但窥斑知豹。有时候为我们的创业者想想,再为我们科教兴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国策想想,看看听听,冠以服务者的亲朋好友们的身影和言行,脊背总是凉而痒痒,却不见有汗渗出。我们当然艰难地做成了,虽然面窄了些,人少了点,也没讨到个什么好。毕竟长笛声声知音在,说出“让企业百分之百满意”“没有入孵企业我们哪有饭吃”的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日渐多起来。因而,我们乐此不疲,少有怨言。

2005中国科技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将持续健康开展下去。对我们而言,这既是专业媒体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份内。非但如此,我们还将找到活动的商业模式、合作伙伴,不再像2005年这样颗粒无收,以保证活动向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园……的有效延伸,保证活动在行业内的造势、渲染、辐射功效,保证延伸产品(论坛、书、课题、光盘)的诞生面市。

我们深知,中国科技创业领域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深知有幸参与到中国新一轮(“十一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国策的新的建设高潮中,是多么的幸运和充满商机,是多么的有意义和充满挑战。

“星”语“星”愿:丹心一片共话创业事业

聪明智慧的人,一定是在不断学习吸纳、反思反省中坦荡豁达的人。阅读这28篇记者对2005中国科技创业之星(含12位入选之星)的访谈,最直接的感觉是: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提醒、感动和教育。没有任何的矫情,记者也好,听者也好,读者当然。创业馈赠给我们的洗礼、蜕变和痛彻心骨的快乐,将成为我们无可比拟的精神食粮,滋润供养着我们的灵魂、身体和情感,让我们在艰辛的创业路上,执著前行。

保斌:青年创业领跑人

黄洁

人物点击:

保斌,创立云南省第一家青年创业服务机构——曲靖市青年创业服务中心,在云南省首先实践了一条“创业解决就业,科技促进就业,创业促进发展”的创新之路。

人物语录:

在我们企业文化里面,一个人的成功,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积累。巨大的成功不是力量而是韧性,成功的秘诀是将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

创业之初两大制胜绝招

1996年,厌倦了集体企业体制下办事效率低下和浮夸的作风,保斌毅然辞去了原国有企业的中层干部工作,凭着对科技创业事业的兴趣和热情,创办了云南省曲靖市科技创业有限公司。公司主要致力于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咨询、科技成果交流、专利项目开发申报、创业项目推荐、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培训辅导、市场开拓、创业管理咨询、网络技术服务等业务。

创业之初,谁不想开门红呢?创业者拿出最大的勇气去开创事业,同样也期望自己的努力可以迅速得到回报。万事开头难,难在哪里?项目开展不顺利、资金运转不流畅、业务始终推广不开、企业知名度低。创业的激情在种种问题中被渐渐消磨,创业者的万丈豪情也一天天低落。

保斌说:”《左传·曹刿论战》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运兵之道是如此,创办企业也同样讲究这个道理。”

近年来,很多创业成功学的研究者都提出,开局对创业者非常重要。一个屡战屡败的人,也许终有一天能够看到成功的希望,但是相对而言,他的历程会更坎坷、创业过程会有更多磨难。同时,失败的经历会磨损一个人的意志,消耗一个人的斗志,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误导一个创业者的决策力和判断力,更重要的是屡战屡败的过程中,创业者也极容易产生赌博心理,以至于在失败的路上越走越远。

保斌认为,绝招一:创业项目以’新’制胜。对于绝大多数在激烈竞争中初创的企业来说,通过精巧构思推出的新招数、新想法,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创业之路展开一线生机,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见到利润。所谓新招数、新想法,从其运作思路上看未必出奇,一旦被点拨开了,谁都可以做得到,但其根本却是创业者具备的功力。

绝招二:撒豆成兵小买卖做出大收成。《封神演义》写闻仲与姜尚大战岐山,由于商朝军队得到申公豹一帮道友相助,西周军队渐渐不支。关键时刻,姜尚得到燃灯古佛相助,撒豆成兵,反败为胜。这一概念如今被许多企业运用自如。但在很多小企业的思维方式中,撒豆成兵是需要资金堆砌的,因此往往不敢企及。而这对于小企业是尤为重要的。

得到坚守专业化经营的警示

1996年创业至今,保斌和他的团队艰辛创业,联合市科技部门及其它民营企业开发、申报了十多项专利科技项目,采取专利技术入股,委托生产加工等形式,带动了数十户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发展。按照“公司+协会+中心”的运作模式,广泛联络本市民营企业走科技创业之路。创业几年来,已累计为数百户中小企业提供了系列科技成果交流,创业项目调研、创业辅导、项目孵化等工作。由公司服务过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推动曲靖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保斌认为,这是他正确的经营理念最大的收益。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9—2000年,保斌陷足“泥潭”。当时,一位朋友向他鼓吹一项农业科技养殖项目,在未经科学调研的前提下,盲目地投资,导致了项目的最终失败,损失了几十万。对于保斌来说,最大的损失并非金钱上的,而是“人才流失”。由于管理者的失误,疏忽了主流业务,导致大部分员工对公司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纷纷离开公司,企业在一个周期内面临危机。虽然保斌在意识到问题后,努力扭转了败局,但直到今天,他还是对那次失败的创业感触颇深。他希望他的经历能给其他创业者警示:对小型企业来说,“专业化”经营是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人才”是企业的血液,人才的流失是企业最大的损失,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

喜欢科技而非纯科学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在于创新,而不是科学;如果不是体现企业家的战略意图,那么,投入再多的研发费用也没用。”保斌告诉记者,“人们通常将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随口就说‘高科技公司',其实,从做产业的角度讲,科学只是理论,可能是10年或更长时间后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东西;而技术则强调其实用性,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影响。”

保斌非常赞同李彦宏的观点"喜欢科技而不是单纯意义上喜欢科学",不喜欢去研究那些世界上只有5个人能够听懂的东西,而是希望去搞能让更多人会用和受益的技术。就技术本身而言,核心竞争力也并不意味着高技术。高技术应当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依靠自己的不可复制性和难以模仿性,迅速在市场里占有一定的地位,从而卖个好价钱。而不是工程师堆起来的,更不是外包了一个美国项目,就成为高技术公司了。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保斌进一步整合当地的社会资源,确立了“打基础、构网络、建基地、树品牌”的长远发展思路,提出“创办中小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培育创业人才,孵化科技实体,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措施。任何企业追求的技术都不应当是单纯的“高科技”,而是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不断成长的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所谓“创维自救,宜权之计”中的积极意义也就在于此了。

曹参:敢于向微软叫板的人

彭芳霞

编者按:从失败中崛起,勇于二次创业,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执着的精神。曹参正是这样一个不怕输,认准一个理就要进行到底,敢向强者挑战的人。

人物点击:

1989年,第一次创办的Daybreak 公司以失败而告终,不服输的曹参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进军二次创业,夺得辉煌成就。挑战微软将不再是梦想。

人物语录:

人这一生,总得留下点什么。如果你是个普通人,求个好工作,安安份份过日子,倒也快意人生;可当你有一天发现,有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你却能做,并且自信能够做得很好,这个时候你再不去做的话,那就太对不起自己的这一生了。

“人们都说我挑战微软是疯了,但中国将不会继续向微软付出代价!”在2004年的DEMO信息技术展示会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永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参上主席台演示了英文版的永中Office集成办公软件之后,用流利英语说出这句掷地有声的壮语时,坐满了世界600多位IT业精英的会场上立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外人眼里,把创业目标直接指向微软,显得太过“疯狂”。但曹参微笑,说:“以弱胜强的故事太多了。”

在失败中崛起

凭着自己在美国IT界闯荡多年的经验,曹参决定在软件领域大干一番。1984年,在台湾精业公司等的支持下,曹参创办的Daybreak公司静悄悄地开业了;经过两年多卧薪尝胆的努力,终于开发出成品,并命名Silk,即中国人的”丝“。曹参送了100多套软件给美国的媒体评估,一时间好评如潮,还获得了《PC Magazine》杂志的”编辑选择奖“。但在销售过程中,Silk却叫好不叫座。在卖出了1万多套后,由于资金缺乏、营销策略不当等,不得不于1989年撤出美国市场,随即Daybreak 公司也黯然关门。

初次创业失败后,曹参苦闷不已。回到台湾的家中,他慢慢回味着那曾经的一幕幕。曹参觉得Silk叫好不叫座的首要原因是产品本身,虽然在Silk上市期间,曹参和客户发现的BUG加起来也不到10个,但产品本身的功能尤其主要功能虽然优于Lotous1-2-3,但没有一个是其解决不了的,也就是说,没有让用户感到非用Silk不可。其次,早在80年代初虽然曹参已经在美国软件界小有名气, 但对市场营销却近乎一无所知,无论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经理提出任何市场营销的战略,曹参只有听的份,当曹参意识到Silk的营销战略不适应美国市场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了。但曹参在残酷的商战中开始了对自己的整合、思考和提炼,学到了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以后的二次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开发电子表格SILK的经验,曹参对办公软件市场产生了兴趣。在对市面上的OFFICE产品反复研究之后,曹参发现了新的市场机会。研发一个集成多项应用于一体的办公软件,其前景无可限量。于是,2000年曹参回国创建了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由无锡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和百慕达EVERMORE SOFTWARE公司共同投资创立,注册资本金为390万美元,总资产600万美元,是典型的创业投资型的高科技企业。曹参任总裁和首席软件设计师至今,从事系统架构设计、软件开发管理等研究工作,及负责市场开拓等全面管理。

用产品说话

“打败微软不是梦。”曹参的底牌首先是他所谓的“商业机会的成功机率”。他认为挑战微软表面上的“不可能”里已经孕育了胜算的机率:一是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却没有自己的OFFICE软件,中国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偌大的市场拱手他让;一半机率则是解决方案上的,永中OFFICE可以将几个独立的办公应用软件整合在一个单一的应用程序里面。将以前概念里面的文档处理、电子表格以及幻灯制作整合在一个单一的程序里面,而不是像微软OFFICE那样,需要打开几个不同的程序来进行操作,真正地解决了OFFICE各应用间数据集成的问题。

随后,永中投入200多名程序员进行OFFICE的研发。历时一年多,在写下了130多万行源代码,用JAVA语言编写出的永中OFFICE终于横空出世。永中OFFICE的推出,对我国软件产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使我国第一次有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OFFICE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每年节省数十亿应付微软OFFICE的权利金,取得了良好的积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走向LINUX提供了可能,更为维护我国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凭着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一套程序跨平台的优势,永中还出口海外,为国家创造巨额的高附加值外汇。

目前,永中研发团队在国内OFFICE厂商中研发力量最强、规模最大。基于自主研发的创新集成系统,永中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包含78项创新技术主张的多项专利申请并被受理。永中OFFICE在国际上也广受关注,2004年2月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DEMO IT精品展”,成为该展会14年来首家被邀请的中国企业;。

培养创新思维的人才

当12位项目经理走向前台的时候,所有在场人员无不为他们的年轻所吃惊;一张张娃娃脸,还带着几分羞涩,最大的只有30岁,最小的只有24岁。他们多数是两年前毕业的大学毕业生,短短两年时间,竟成了经验丰富的Java工程师和经理人员。在这些项目经理快速成长的背后,是曹参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

当曹参决定用Java语言开发永中Office软件的时候,全中国也没有多少Java工程师,只好一切从头做起。2000年夏,永中公司从全国各地聘用了100多名大学生,首先进行了半年封闭式的培训,让这些在读书期间很少接触Java的学生,很快掌握了Java语言。除了正规的授课外,更主要的是营造一个不断学习的环境,现在永中公司每个月都从国外买进一麻袋一麻袋的原文新书,许多书一本的价格就是上百美元。曹参说:”从事软件行业的年轻人现在最看中的不是待遇,而是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什么是人才,只有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人才会成长为人才。”

创新是曹参的创业精神核心,也是曹参的创业理念。他把“引进硅谷创业精神,创造世界领先科技”作为公司精神贯穿到每一个员工的实际工作中。在曹参的带领下,相信永中将会邂逅下一个辉煌。

陈惠:子承父业

彭芳霞

编者按:陈惠的成功告诉我们,从奋斗到成功得有个过程,你得拓宽思路,思路往往决定着出路;你得勇于迈出第一步,才能一步步接近目标;你得不怕起点低,认真做好每件事、抓住每个机会。一句话,成功并不遥远,只要坚持!

人物点击:

现年41岁的陈惠毕业于上海大学管理系,2002年,年轻有为的他创建了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凭借他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使公司在同行业里出类拔萃,成为年产值上亿元的领军行业。

人物语录: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别看我现在有这么大个家业,挺风光的。其实我不知吃了多少苦,承受了多大的压力,至今都不敢喘口气。因为我觉得要把企业做大做强,特别是做稳固做长久,实在不容易。

子承父业来创业

早在1959年,陈惠的父亲陈廷章就开始培植食用菌,那是江苏省种菇第一人。后来其父又引种了双孢蘑菇、银耳等。那时,陈惠一边在校读书,一边跟着学艺,不久便继承了父业。现在他把事业做大了,进入产业化生产,实际上是经过了两代人的努力,历经四十六载苦心经营,个中酸甜旁人是很难体会的。

陈惠告诉我们,1988年,他和其父大面积栽培食用菌,产量不错,谁知翌年遇到美欧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大量蘑菇销不出去。1990年,他们改种灵芝、猴头菇等药用菌,一时又找不到销路。

为了寻找市场,1991年陈惠背着自产的灵芝等药用菌第一次参加中国农垦产品展销会。会上,陈惠虽然没有拿到多少订单,但他们栽培食、药用菌的信息已经发布出去。不久,许多商家主动找上门来要货。陈惠自产的灵芝供不应求,不得不从其他菌农手中大量收、订购转卖。然而,市场行情像娃娃脸说变就变。1992年灵芝还供不应求,到1993年便卖不出去了。但陈惠同其他菌农签订的收购合同要履行,这一年他亏本收购了570吨灵芝。

屋漏偏逢连阴雨。1999年7月29日,陈惠父亲病故。8月3日,他的工厂失火,损失了几十万元。8月10日,陈惠又碰上了不法商人设下的骗局,赔进去11万元。此时的陈惠真是到了欲哭无泪的境地。

不过,困难并没使陈惠畏惧退却。经过几年商场的摔打,他终于悟出一些道理:搞企业必须盯着市场走,还必须有一批专业化的人才。经营食、药用菌原料风险既大收益又低,不如进行深加工保险划算。因为与食药用菌打交道多年,使陈惠清楚地看到,食药用菌不仅是人类理想的优质食品,而且是具备全新药理的天然药物。科学研究表明,大部分食药用菌具有抗肿瘤、抗感染等多种功能。人们保健所需,深加工药用菌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于是,陈惠便注意四处网罗技术信息和专业人才,最终创办了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联合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及内地一批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食用菌专家、海洋药物专家、生化专家、草本植物和医学专家,共同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目前公司研制出的经国家卫生部门批准的”猴菇精胶囊””松茸胶囊””灵芝孢子虫草菌丝体粉””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百菌健””神州胜赛”等30多个品种的食、药两用健康产品,在国内已经取得相当的市场份额,并畅销11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年产值超过2亿元。陈惠的名字也随着这些健康产品走进海内外的千家万户,并成为中国食用菌行业2003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当选为世界蕈菌生物学暨菌产品学会会员、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2004年度公司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他从一个菇农一跃成为”千万富翁”、行业专家。

天时地利人和得发展

回顾安惠公司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陈惠深切地觉得安惠公司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安惠公司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无不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得益于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这是最大的、最好的“天时”。

谈到“地利”,就关系到公司的选址问题。上世纪末,陈惠曾考虑到把公司办到深圳、珠海等南方城市,因为那里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办到隔江的上海,因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是长江金三角的中心,是长江沿岸城市的“龙头”。但是,陈惠经过反复权衡,还是决定让安惠公司扎根于南通,因为南通的气候和土壤及人文文化更适合食用菌的生长繁殖。

在谈到“人和”的时候,陈惠颇有感慨。安惠公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和”。

企业发展靠的是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人才。因为,陈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引进各方面的人才,让人才充分做到人尽其才。

为了让公司产品更具竞争力,在质量上力争全国领先,陈惠聘请国内外著名的食药用菌专家、学者为公司产品更新研发。同时,公司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南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壮大了科研开发力量。陈惠还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特邀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来公司讲学、切磋。

“在这几年的创业过程中,公司得到很多老前辈的帮助。”陈惠由衷地说道,并且给记者讲述了让他甚为感动的一件事情。有一次,公司新开发的产品在北京进行鉴定,由于时间比较急,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得鉴定完,但鉴定的各项手续比较烦琐,这可急坏了陈惠。这时,北京中科院的菌种分类鉴定专家卯教授得知情况后,给予陈惠帮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鉴定任务。

作为公司的龙头,陈惠倡导“服务、包容、爱心”的人文精神,并主动提出为全体员工当好“一号服务员”,在全公司营造团结、和谐共创大业的氛围,这是企业顺利发展、做大做强的重要保证。

由于工作成绩显著,陈惠历年来多次被评为中国食用菌协会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人物;江苏省优秀食用菌企业家;首届中国民营经济高峰会优秀企业家代表;首批南通市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第五届南通市十大杰出青年。

当记者问起陈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时,他想了想,说:“看书。”在陈惠的包里随时都会藏着一本企业管理类的书。每次陈惠出差,也不忘买回一两本管理类的书。只要一有时间,陈惠便会翻出包里的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不管是在车上也好,饭后也好,都是他读书消遣的好时光。也正是他这个兴趣和爱好,为他的事业能有今天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戴宇杰:与巨人同行

彭芳霞

编者按: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科技型企业。拥有人才就拥有进入国际市场并与之较量的入场券。培养世界尖端人才不仅是企业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的需要。

人物点击:

上一篇:户外活动打球范文300下一篇: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