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培训总结

2024-04-12

历史培训总结(共9篇)

篇1:历史培训总结

历史课程培训总结

孙光明

2012年8月8日至8月16日,我们五位新老师参加了克拉玛依市教育局组织的历史分科培训。负责给我们历史学科培训的是市教育局历史教研员许新梅老师,许老师从本市主要中学教育情况介绍、特色教育模式、教师角色转换、课堂教学、说课、评课等方面给我们进行了专业培训,并对我们每位新老师的讲课、说课进行非常全面的点评,许老师对我们的指导是细致而全面的,尤其值得一提是徐老师对我们发音、幻灯片字号大小、底色配置等细微方面的问题都给予指导建议。这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许老师多次强调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坚持每节课后写教学反思,并长期坚持,是新教师走向成长的关键之一。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本人受益非浅,要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在实际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注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提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特别在新的学习观和习惯上下工夫,使他们尽快转变思维,适应新课程教学。

教师要要认真钻研课标,重新审视教材,研究教材教法。在备课中,应深入研究课标内涵,把握课标的各项具体要求,针对课标的不同要求制定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从备课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时时处处将课标理念贯彻进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在课程导入方面,强调运用一些能够激发兴趣的导入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向往,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授课中许老师建议我们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仔细阅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梳理和拓展延伸。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学习进程,对于学生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适时适度的进行点拨。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为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加强。

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习视野,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识的逐渐引导,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是变化的、独特的,并且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让其在原有基础

上,可以独立观察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促成自己的自由发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其次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教师精心设疑,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很大。作为一名新老师要想不被淘汰出局,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转变教学观念,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这次培训,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将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以致用,我会将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我们历史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惟有迎难而上,面对现实,团结协作,不断充实自已、积累知识、拓展思维、迎接挑战。

最后我要感谢一起培训的李瑾涵、邓国平、徐丽超、裴雪菲对我的帮助与指导。尤其要衷心感谢,许老师对我们全面细致的培训,许老师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执着的专业精神将激励我在教师工作岗位上不懈努力。

篇2:历史培训总结

1、加强师德修养建设。这次培训使我进一步深化对教师教育这一职业的认识,教育需要爱,教育是纯洁的,带有功利色彩的教育教学对国家对个人对学生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我以后在教学中要用心关注关爱学生成长,提升自己教学技能,全身心投入到中学历史的教育教学中。

2、提高自己专业素养。新的时代和新课程都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跟高的要求,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势在必行。高中历史专业素养包括历史知识积累、历史思维方法总结、历史研究技能等。

3、规范并认真完成教学设计。老师要对学生前途负责,为此在讲课前一定要按新课标要求和专业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思路。

4、对单元重点难点深入剖析,使课堂教学生动精彩。

5、学会对高考历史试题的评析和研究。教学要有方向,高考题最能反映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探究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这启示我应该对高考题的知识点分布、考察方式和解题思维方法深入展开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成绩。

6、突出个性,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和落实。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着眼于本校校情和学生特点,充分借鉴他人他校的校本研究经验。

二、培训实践反思

今天对历史视频教学案例认真听讲分析,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有了新的感悟。随后,多次对专题进行教学模仿和实践。现将自己反思总结归纳如下:

1、教学重点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感觉教学知识点面面俱到,以致教学时间紧,师生互动环节不充分效率低。听了培训老师的授课后,我重新改进教学设计,对学生易懂易学的知识点简化处理,着重问题探究方式对重点知识开展探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深入探究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2、教学模式

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效果不好,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模仿老师的方式进行新的教学模式尝试,加强对学生引导和学生自我探究练习,有不错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思维慢思考能力差,不能及时对问题做出正确思维反应。是在我反复引导,多方启发下才能理解。这样的话,不能按我的预设时间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否需进一步简单化学习问题,慢慢提高学生能力呢?

篇3:通过中考命题培训反思历史教学

一、依据课标教学

根据中考命题的第一原则:依据课标命题。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是老师的备课中应改变只是备课本的做法, 改为先研读课标, 再依据课标备课本和教学, 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明确。

二、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及掌握

根据中考命题原则二即基础性原则, 以及试卷难易比例8:1:1,说明中考基础比例之大 ,这就要求历史老师把每天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讲清楚,并要求学生掌握。针对现在学生过于懒惰,特别农村中学学生,家长重视不够,很多学生回家能够完成书面作业就不错了,哪还会读书的现象。我们除了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 还采取措施使学生回家或至少上新课前复习旧知识,如采取课前5分钟抽背或小测,日积月累,知识得以积累巩固。

三、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不可偏废

开卷考试反对过于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对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一定记忆是必要的,开卷考试更多的是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 注意历史知识包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资源的挖掘。

如讲到近代史关天培为保卫虎门炮台, 最后血染战袍壮烈牺牲;左宗棠为收复新疆,决心亲自舆榇出关,誓与俄人决一死战;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这些内容时,我们可以提问学生,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再如复习到八下为处理好民族问题和统一问题,党分别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这种比较灵活的政策,说明了我党政策的优越性,因此才有今天这么安定的国家,由此使学生产生爱党、爱国的情怀。通过这么一点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升华,历史教育功能大大体现。老师授课时要多多挖掘类似东西,让学生先畅所欲言,等到学生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开放性试题时就不会感到那么难了。

四、加强基于材料情景的阅读与解析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必考题型,材料解析题是很多学生的薄弱题型,很多学生无法从给定的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因此无从答起。下面以漳州2012年历史中考试题27题为例:

漳州即将进入高铁时代,引发我们对铁路交通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材料一: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从斯托克敦至达林敦。———华师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世界上第一列火车产生于哪个国家 ? 图5机车所采用的动力机械是什么?

材料二:英国人于1875年曾自行修筑了淞沪铁路的一段,结果被清政府赎回拆除。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完工后,清朝官员怕火车惊动了附近的清朝皇帝陵墓, 最初竟然用骡马来拖火车。———北师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材料二中两条铁路的命运 ,折射出中国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场运动的艰辛?

材料三: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路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路之远近计之。

———孙中山

(3)材料三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哪一项主张 ?

材料四: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如今, 全国各地前往西藏观光的游客急剧增多。藏红花类藏药及其他特产也逐渐为人们熟知。

———人教版必修2

(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你从铁路的发展中得到哪些认识?

此题第一问考察的是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作答;第二问必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1875年和1881年, 以此想到发生在此阶段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 第三问要先知道三民主义是哪三民,再从材料中得出铁路应属于民生问题;第四问则是提升,要想回答必须基于对上述四则材料的透彻理解:即材料一铁路的出现,材料二中铁路刚进入中国时不被认可,材料三孙中山对铁路发展的重视, 材料四铁路在中国的全面发展及重要性。最后得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以及新事物如果有其优越性必将为人们所接受。

五、加强历史的横向或纵向联系

中考材料题和综合题都凸显历史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及比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历史的时代特征外,还必须注重历史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及比较, 如讲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应引导学生回顾古今中外的改革,因此考到改革题时学生可得心应手。

此类变形题如2012年漳州中考29题:“创意改变世界,世界因我而不同。”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20世纪初 ,一位美国人的“创意”,建造了汽车生产流水线,使汽车开进普通家庭,他的公司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请问他是谁?

(2) 列宁在1921年的“创意 ”, 不仅使苏维埃政 权渡过危机,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列宁的“创意”指的是什么政策?

(3)“大包干 ,大包干 ,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歌谣描述的是我国在农村改革上的什么“创意”? 这一创意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4)现代史上 ,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也有很多新的“创意”,请你再举出一例并写出其“创意”之处。

六、加强课本中的图片解说

当今中考的重要特点是图文并茂,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除了重视课本文字的讲解外,还必须加强重要图片的解说,以图说史,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在考试中可得心应手。

七、加强后进生的思想教育

中考成绩与后进生的成绩非常关键, 因此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除了重视学生智商开发外,情商教育效果更好。因为部分老师对后进生基本漠不关心,而且后进生在家里父母对其关心也不够,他们觉得自己没人爱,若我们能多关心他们,定能慢慢走进他们的内心,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4:历史教师培训课教学方法改革实例

[关键词] 教师培训 教学方法 互动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纲要》提出 :“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培训课程,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师培训课程面临的新任务。下面以“历史教学论”课程为例,谈谈如何通过交往互动的学习方式改革教师培训课教学。

(一)学习内容师生共创。

把课程和学习者联系起来,由师生共同确定和发展学习内容,是教学中师生开展对话互动的基础。学科教学论课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相关,必须从参训学员的教学实践需求出发。为此,在培训课程开班前,向全体学员征询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要求和建议,收集以后,逐条记录,归纳整理,找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确定为培训课程重点教学内容。本期培训以县、乡中学教师为主,有30余人,根据他们的建议要求,最后大致归纳为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二是对新教材体系的把握和具体运用;三是怎样有效展开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四是考试评价问题,如何应对中考开卷考试;五是历史专业知识问题。由于学时限制,根据培训课程教学目的以及学员提出要求所占比重的多少,确定为三个授课专题。第一个专题:“历史课程的新变化”,教学目标是,理性认识课程改革,全面了解新的历史课程观,变盲目被动卷入改革,为目的明确、积极参与、勇于在实践中探索改革。第二个专题:“如何运用新教材备课”,教学目标是,整体把握新教材体系,认识新教材特点,改变备课重点着眼于知识认知,忽略学生发展需要的旧观念,学会使用教材。第三个专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主要解决学员反映多的“学生参与性差”的问题和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问题。关于学习方式问题,由于“教育学主要是一种经验科学,离开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教学理论是一种不合理的学习方式。”学生也提出希望学习中能够互相交流,因此确定以讲授、讨论、问答、模拟等多种形式来学习。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内容,可以一开始就把课程和学习者联系起来,使“学习者主要不是接受别人提供的现成的课程,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一道开发自己的课程”。这样做的结果,对教师而言,经过师生共同确定的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培训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大大增强;对学员而言,学习内容基本反映了学员的要求,他们带着解决问题的愿望来学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利于学员主体意识的激发,为教学中展开对话沟通实现交往互动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学习内容共创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师生共同确定学习内容,而是在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师生对话的进行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出的新的学习内容,即“课堂生成内容”,它同样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会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伴随教学全过程,使“课程不再只是一些于教育情境之外开发出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师生共同建构内容与意义”。

(二)课堂时空师生共有。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交往互动学习是以对话为基础展开的,对话的形式多样,其根本特点是通过对话共同致力于制造意义。具体做法是:

1.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学习“中学历史课程的新变化”这个专题,根据学员对新旧课程变化已经深有体会,用较短时间分组议论“你感受到历史课程有哪些新变化?为什么?” 为学生制造一个认识、了解的机会,营造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讨论中看出,尽管课程改革已历时几年,但由于大多数学员来自于县、乡中学,没有接受系统的新课程培训,认识仍局限在教材、教法、考试方式这些形式的变化上。对“为什么改革”仍然认识不足。教师借此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欠缺之处做重点讲授。讲授之后,再次讨论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相互沟通问题和分歧,促进双方对课程改革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2.模拟示范平等交流。第二个专题讲中学历史新教材。采取教师重点介绍教材和模拟中学教师做示范说课的方式,将教师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使用新教材备课的思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请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环境,提出看法和建议。示范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七年级(上)“三国鼎立”一课。这个内容已被人教社作为教学案例制成课堂教学实录光盘,随教学参考书发行,是学员熟知可比的。选择这个内容,意在说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环境和不同教学目标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帮助学员理解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模拟中学教师示范说课,可以使师生之间零距离,像中学的大集体备课一样,没有说教,只有交流。

3.多向沟通意义共生。第三个学习专题是解决课堂教学策略问题,属于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运用。学员希望在这个学习环节得到具体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借此检验、充实、修正自己的学科理论,是对话互动学习的大好时机。共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是具体问题,由学员讨论自主解决。教师将事先搜集整理的学员提出的具体问题罗列出来,如:学生在历史课学习中“不预习”、“死记硬背”、“缺乏学习兴趣”、“提问难”等等,通过学员组内之间和全班小组之间的交流来解决。学员是中学教学的实践者,最有发言权,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学员之间互为先生,集思广益,把每个人的教学经验贡献出来,大家共享。第二是普遍性问题,由教师拿出教学策略,予以方法论指导。“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它集中代表了新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也是中学教师在教学改革时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同时还涵盖了上述学员提出的具体教学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学科理论上的优势地位,介绍教学策略,给出方法论的解答,将前一个教学环节中学员提出的经验之谈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使学员获得理论上的充实。第三是暂时难以化解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考试评价问题是课程改革的瓶颈,在这个问题上师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内容设专题来学习。但如何应对中考文史综合开卷考试,是学员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其所长之处。特意安排一些时间,有问题者提问,有经验者介绍,大家自由发言说对策。以上三个教学环节,师生各展所长,以多种形式对话沟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重点解决共性问题,又兼顾其它个别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堂时空师生共有,是交往互动学习的表现形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展开对话互动,形成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实现培训课程目标。

(三)交互作用成果共享。

在对话互动的学习过程里,教师和学员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发挥,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学双方共同上演“即席创作”,相互欣赏,共同收获。

例如,第一课题教师讲授之后,很多学员提出,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现实差距太大,理念先进,教学中难以实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是师生都应该思考和回答的。于是形成一个新课题:如何对待课程改革的前瞻性、超前性?再如,教师认为,现在中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很多,知识面比较广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学员则提出与实际不大相符,他们说,重点中学一般都实行学生封闭式管理,普通中学教学条件较差,尤其是乡中,学生主要是接受教师讲解的课本知识,其它信息来源渠道很少。学生知识面窄,认知能力差,再加上不重视历史课,要激发学习兴趣有困难。还有,教师以“鸦片战争”一课的内容中删除了中英“贸易逆差”一词为例,指出新教材中概念性知识减少了,备课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员提出:课本这个概念是没有了,但考试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所以现在备课更难,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概念要讲,没有概括出来的历史概念也不敢不讲,还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问题源于学员教学实践,是非常宝贵的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寻求共识。对上述几个问题,经过相互交流,学员普遍认同课程改革的理念,承认改革是漫长的过程,应该克服困难,投身于教学改革。关于激发学习兴趣问题,对初中生而言,认为还是以情感教学或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来激发学习兴趣,效果可能较好,而热点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距离学生认识较远。关于课本内容只叙述历史现象,没有提出历史概念的问题,大家认识不一样,少数人认为不能占用过多时间注意历史概念而忽略挤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人则坚持认为掌握知识概念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更重要。对不同认识教师提示学员可以作为课题在教学工作中注意研究,或者作为本次培训班要求的论文来提交。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论专家钟启泉先生说:“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以对话沟通交往互动方式进行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而且是教育本身”。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篇5:初中历史培训学习总结

(一)备课中的问题

1、首先,由个别教师轮流编写的“导学案”不一定能够保证质量。因为教师的水平有差异,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有时竭尽全力拿出来的“导学案”也许目标、重点定位不当,内容深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缺少逻辑性、层次感……有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经验也丰富,但是由于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会草草完成交差。有的教师水平高,责任心也强,但是由于“忙”,也有可能应付了事。一旦用这样的“导学案”实施教学,师生会集体“受害”。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不备课已经“合法化”的前提下,会有多少人自觉备课?教师自己没有备课,没有思考,连一道习题都没有做,就拿着别人编写的“导学案”上课,怎么能履行自己的教学责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教师恐怕只能实行“大放羊”“大撒把”的教学,于是干脆把自己降格为“学习者”,把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统统盲目随意地交给学生,并美其名曰“在教中学”。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对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过程欠思考,教学方法未掌握,怎么能取代老师发挥引导路程、把握方向、激发兴趣、正确评判的作用呢

再说,再好的“教学案”也要适合自己班级的学情,也要根据任课老师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到教学中去,如果只要有了一个好的“教学案”就等于教学是高质量的话,那么教学工作就是天底下最容易的工作,全国的教师只要共同打造出一个好的“教学案”,甚至汇编出一个“教学案”集,优质课就批量产生了,天下有这样的美事吗?

我认为,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作业中的问题

1.批改目的不明。2.重学轻练。3.要求宽松。4.追求结果,放弃过程。

(三)批改中的问题

1.缺少思考。2.机械呆板。3.目标偏移。

(四)展示中的问题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

3.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展示时应该采用“要题入手展示法”,将最重要的题最先展示处理,以确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师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顺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时间,有可能导致次要题化时太多,而重要题没有足够的展示时间。

4.展示的方式单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假如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又没有认真备课,学生的解题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岂能得到保证.

(五)归纳中的问题

一是缺乏“归纳”的意识

二是使用“演绎法”。

第三是教师越俎代庖。

第四是急于求成。

篇6:历史与社会培训总结

在90学时的培训期间,我经历了一场教学的采撷之旅,我很幸运,因为我收获了很多。

15年的教学生涯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职业的倦怠时不时地扰乱我的心绪,教学工作的繁琐我实感苦闷。但与此同时我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了不少的快乐。在培训中听了多位省级专家的讲座,猛然发现原来枯燥的教学也可以如此精彩,只要自己有专研的心态去教学,改变重复教学的通病,在发现新的亮点的时候就是你收获的时候,你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从而就能达到“以苦为乐”的心境。正如魏书生老师,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平和心、平静心来对待万事万物,让心灵归于宁静,教学工作会因此而变得快乐。我要学着魏老师用超脱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打造一份属于自己的心灵乐园。

培训期间的理论学习是一次精神盛宴,这次培训市教师进修学校花了很多的心力,请到了几位省级的专家,如牛学文、朱可、唐少华等等。每一位专家都各具特长,听后感同身受,如沐春风。倾慕于专家们的才情,感叹于专家们的教研态度。每天听下来总有太多的感悟,太多的思考,来不及消化,第二天又匆匆上阵。听着崭新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我欣喜不已,因为我学到了很多;另一方面对自己15年教学中理论得匮乏唏嘘不已。总以工作忙为由,疏于读书、看报。我得学习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吴宁三中一周时间的实践,让我与名师及同行有了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听课、评课,大家毫不保留得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交流。在上课内容的安排上,导师李老师都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力求每位学员都能发挥自己所长,上出一节真正的精致课堂,彼此互相学习,以

求培训达到最佳的效果。每位老师都听从导师的安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开展得有序而充实。记得牛学文老师讲过一句话,“老师传授知识是传授不完的,我们的重点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其以后能继续学习”。所以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尽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得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篇7:历史学科教师培训总结

今天,我们为期两天的暑期远程研修已经划上圆满的句号。

本次研修我们高中历史课程团队一共有54名学员。专家团队有: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李海英老师,海南中学—解爱群老师,海口实验中学—许敏老师,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伍海云老师(特聘技术专家)。在各位专家、班委、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完成本次研修任务。

本次远程研修截止8月23日早上8:00,共提交作业数103。虽然研修结束在即,可远程研修平台上的热情还在延续,精彩层出不穷,数据不断攀升。本次研修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修的基本内容

xx年暑期海南省新课改历史教师远程研修的内容一共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相关学习资源和视频;第二部分,作业提交,每位学员要求提交两份作业;第三部分,全体学员在线研讨。另,学员可以根据学习资源和视频提交相关附加作业。

二、研修的过程

本次研修过程虽然短暂,但是每位学员收获确实颇多。本次研修按照课改有关要求,学员们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思考分析,形成个人的研修思想,并通过提交作业、发表评论和在线研讨等方式,形成互动,从而达到经验交流、困惑解答、智慧奉献、资源共享等等目的。从信息平台上所呈现的一篇篇作业和一条条评论,都体现了学员们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热情、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

三、研修的效果

通过这次研修,不仅使学员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而且在本次研修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新教师,他们提交的作业,设计课堂的开阔思路值得大家去学习。通过这次研修也使我们明白在教学的路上“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四、研修中存在的问题

篇8:历史培训总结

一、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根本上从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废除

尽管新概念课程和素质教育已经被广泛实践, 但是因为很多种因素, 比如自身的局限性等让实践和革新没有彻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 对许多老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很多老师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有的在努力实践新概念教学和素质教育, 有的只是在教与学的“战场”课堂上单纯地讲解大纲知识。

很多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照本宣科”,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毫不沾边, 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黑板上已经僵硬的文字, 老师为了升学率, 学生为了应试, 慢慢地变成了学习历史的“奴隶”。

老师要知道, 历史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是经过检验之后的知识。正是因为历史的“活动性”和“主体性”, 决定了教授和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说到的:“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动思考。”本来初中历史课的教授过程就是一个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从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或得到感悟或得到知识, 但是出于目前教育的无奈、学生学习的无奈扭曲了这一切。由于学科自身局限性的原因, 初中历史的学习相比于其他学科是枯燥乏味的, 对初中历史仍然存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在大众的眼里,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也就是把历史系统化、格式化。

2.传统的教学观念让素质教育不能得到落实

初中历史的学习于学生而言就是接受历史总结下来的现成的知识, 逐渐地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学习观”, 这样使得初中历史的学习模式就是老师把课本上需要教授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初中历史的学习需要学生拥有规律性的思维, 需要发现问题的本质、统一性, 如果不是这样, 那么学生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理解”历史了。

教育观念落后, 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课程结构和思想教育方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1.教学观念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

教学观念可以理解成两个“什么”, 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和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的理想目标。它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是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它能够引导教学行为, 协调好教学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在最短的时间内, 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

要知道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的开端, 同样的一个重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表达出来产生的效果往往是不同的。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消除学生的疲劳感, 让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繁琐抽象, 枯燥乏味, 取而代之的是满怀激情的学习乐趣。可见好的教学方法是多么重要。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为了教人家, 就要懂得怎样教。”弗赖登塔尔无形中已经道出了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3.责任意识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影响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责任心, 而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则尤为重要。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教学责任心、责任意识, 教师才能源源不断地将教学动力投入教育工作当中。责任心对教师有两方面的要求:它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不断强化自己的教学能力, 努力朝优秀教师的方向发展;它能够激发初中历史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让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教学机智全部投入教学教育工作中去。

三、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上面在介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同时, 我们已经对相关的问题给出了建议。又因为教学方法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 所以下面我们就针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1.文史结合法

正所谓文史不分家, 在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 教师也可以加入一些语文的元素。要知道很多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都是与历史有关的, 它们从某一些方面反映出了一些社会现实。如, 教师在讲解历史人物岳飞、文天祥、陈独秀的时候完全可以联系语文中学生学过的有关这些历史人物的诗和课文。比如, 宋朝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歌颂抗金大将岳飞的《满江红》, 把语文的知识融入历史课上,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法

科技在进步, 和教学相关的教学设备也在不断地进步。教师如果能很好地把多媒体融入教学过程中, 通过音频、声频等更能把历史的生动性展现给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

如, 在讲《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课时, 教师完全可以先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 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师伴随着视频讲解历史背景, 中共一大的代表以及一大召开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讲解双向作用, 这样就会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更深的理解。

3.知识串联法

这里讲的知识串联法就是让学生抓住历史线索, 把范围广、内容杂、头绪乱的历史系统化、具体化、简单化, 从而从整体中找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让学习历史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如, 在讲解世界史的时候, 教师给学生理清三条历史线索, 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有了线索, 既方便了老师的教学, 又能让学生清晰地掌握繁杂的历史知识。

4.重点突出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清楚地把重点知识告诉学生, 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历史课上的重点之处往往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力, 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些方面上教师就要多下工夫, 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 在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上有很多方法, 上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经验再尝试之后总结出来的。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学生的发展, 教学理论的发展, 我们仍需要对期间存在的规律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总结, 共同努力, 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慧敏.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实践初探[J].文教资料, 2006 (16) .

[2]王云霞.如何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篇9:历史培训总结

[关键词] 丹麦 职业教育与培训 结构性变革

丹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属于社团督导的模式,以社会各级教育参与为其重要特色。中世纪发展至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特别是1999年,丹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被授予了声望很高的德国卡尔·贝塔斯曼奖,持有此项奖项,丹麦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最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国度之一,因此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本文着重论述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近年来的结构性变革,以期对我国职教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丹麦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历史发展过程

1. 传统的学徒制

丹麦传统的学徒制有非常漫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最初的形式是“父艺授子”,即父亲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启蒙运动兴起后,丹麦有组织的学徒培训制度逐渐形成。1800年,丹麦创办了第一所“星期日学校”,招收学徒,设置职业技术课程。至此,学徒授艺方式渐渐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丹麦于1857年通过《自由贸易法》和《学徒独立条例》,使学徒转变为独立的法律个体,这种变化自然对学徒教育在量和质两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初,高职院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贸易联盟的关注,学徒教育被纳入合作项目,由工会、雇主共同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加以控制。1937年通过的《学徒法案》加速了这种合作的发展,并且逐步将这种合作向制度化方向过渡。

2. 双系统的学徒制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应对工业化发展,几个州倡议劳动力市场必须为此做好准备,从而引起了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又一次变革,职业培训变成了学校与社会两个系统共同支撑的事业,特别是1956年《学徒法》指出,所有的企业在学徒八年的学习周期中,必须为员工提供日间学习的机会,而非仅提供夜校学习。这样一来,学校与企业、社会团体共同担负培养技术人员的任务得到法制化,在基于学校的实际培训中,学徒有责任寻找一个工作岗位。实践证明,学员不但在学校接受了理论知识,而且在岗位上得到了实践煅练。

3. 个性化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期,学徒岗位供应开始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工会组织及雇主对该学徒体系的批判也越来越多,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改革委员会被正式任命,并由其提出了一个新的培养模式(EFG模式)。该模式指出,所有的学徒都要接受一年完全脱产的学校教育,然后进行2~3年的企业实际训练。大部分政党对这种新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表示大力支持,这样,整个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是新旧两种学徒模式并存的时期。

随着新的培养模式的引进,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比如到底有多少企业能够提供学徒实训场所,多少雇主肯为学徒提供学习机会,都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由于工作岗位不足,很多年青人结束了一年的学校教育后就离开了他们学习的领域。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项新的法令推出——《基于学校的实习训练计划》,保证这些年轻人能够完成学徒教育。至此,在丹麦,除了传统的双系统学徒制以外,基于学校的实习训练计划安置了那些没有找到工作岗位的青少年。

4. 现代化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丹麦开展了很多关于职业教育培训的改革,这些改革越来越关注个性。1999年,丹麦议会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法》,该法于2001年1月1日起生效。该法依据结构简化和灵活性两个原则,减少职业教育培训的限制,改革职业教育教学制度,根据学生个体不同需要,实施个别化教育和培养策略,每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学习一般不超过4年,学校理论课的学习与企业实训时间各不超过2年。在学员接受培训之前,学校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份教育档案袋,学校据此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正是在2000年改革进行的过程中,丹麦被授予卡尔·贝塔斯曼

奖,其职业教育培训也赢得了国际赞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教育之一。

二、丹麦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结构性变革

在里斯本2000年的欧盟政府首脑会议上,欧盟国家的政府首脑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用更多更好的工作和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来使欧洲变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知识基础型经济体。欧洲委员会进一步强调这个目标除了需要全部欧洲经济的根本性转变,还需要一个有雄心的社会福利和教育系统现代化的计划。

在接下来2002年秋季的部长会议上,30个欧洲国家教育部长签署了《哥本哈根宣言》,即《关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欧洲合作》,强调为所有人创造更好的终身学习机会,让他们获得需要的能力。

欧盟和经合组织的一些报告界定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概念。这些界定的共同特征是,能力比知识有着更广泛的涵义,而且技能并不是能够通过一次测定就能确定的。

经合组织和欧盟以“终身学习”和“能力”为当务之急,《里斯本战略》和《哥本哈根宣言》都表示,全面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与培训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在社会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这样的大背景也直接促成了2002年6月一项关于《为了更好的教育》的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特别强调了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地位,并成立了专门的改革委员会,指出要重新评价和反思当前丹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包括雇主代表、雇员、教师协会以及大学机构、教育部在内的所有相关机构也要积极参与。该委员会提出两份报告,这两份报告概述了结构性调整和职业教育培训方案的相关内容。报告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关系到改革传统的丹麦职业教育培训方面,提出“今天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已经完成了培养技术工人的任务”,然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全可以通过重组,放权给劳动力市场,以实现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在改革委员会开始工作前,工业、商业、服务业三个大型的雇主组织,为贸易、运输和服务起草了一份联合文件。在文件中,三个组织一再强调着眼于企业以及密切关注快速变化的投资市场对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重要性。根据该三大组织的建议,建立一个模块化的、以改变培训和教育为理念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理想的途径。未来,结束贸易委员会提供工作岗位任务的理想方式应该是尽可能将这种责任转回到学生个人身上,让他们真正承担起规划自己前途的责任。

2003年夏季,《为了更好的教育》条例草案正式纳入法律轨道,开始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新模式。根据新法,由于培训周期的缩短,强调个性,学生完成课程比以前更为迅速,与旧模式相比,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承担更多培训责任

在旧模式中,职业教育培训大概要持续三年半至四年,包括基础课程(平均时间为20个星期)、实训课程以及一到两年的商业和文书训练(统称培训课程)。公司的培训大约占整个培训方案的一半到三分之二;校本课程也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四个方面:基础科目、领域主题、专题和选修课。一旦学生找到了培训场所,培训合同随即在学生与企业之间产生。在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型下,学生找到实训基地后就开始接受实训,不需要在学校里学习基础课程。对于那些完成两年的学校学习却没有找到培训基地的学生,职业院校将给他们提供基于学校的实践培训。

新模式改变了以学校为本位的实践训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工作安置问题。简要来讲,其潜在的用意就是使更多的学生在短期内完成职业教育培训,通过企业参与,把以学校为基础的实训转移到企业中,这样既节省了财政支出,又减少了学生求职时的地域流动,使就业市场更加灵活、更加透明。

从2004年1月起,国家从雇主退款系统中接管基于学校实训的校本资金,用于成人学习者参与到继续职业教育中来,换句话说,企业将在继续教育中担当起更多的责任。

2. 增加培训的个性化

与旧模式相比,新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出了能力评估(assessment of competences),完善了教育档案袋制度,将此项制度真正落实到实践领域。学生在开始职业培训之前,职业学院对每位学员在以往职业学习及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评定,以将他们划分到不同的学习阶段,并将此过程以档案袋的形式加以记录,不再像旧模式中每位学员学习同样课程。

新模式的应用无疑增加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灵活性。职业学院评价每位学生的能力和竞争力不单单看他们在学校取得的成绩,还要看他们的就业能力,目的不是让所有的学生获得同样的资格,而是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得到更加个性化的发展。

改革后的丹麦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最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灵活性及个性化。学徒或者说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职业培训方案,选择学校和培训基地。

三、问题与讨论

在丹麦职业教育与培训取得不小成就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1. 学员接受培训的始终性

在丹麦,超过1/3的劳动力根本没有职业或其他的资格,接受了职业培训的大约1/5的学员仍然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资格。另外,在职业或其他程序中开始接受培训及相关教育的很多年轻人没有完成他们的教育就退出了系统。也就是说,新体系在增加年轻人接受培训灵活性的同时,带来了学员的流失和没有最终成果的学习。如何控制这种灵活度,相信是未来丹麦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2.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较量

来自欧盟和经合组织的文件非常重视“能力”和“终身学习”,也强调处理学徒与雇主的关系,还包括诸如积极的公民职责、个人满意度和社会接纳性等,尤其是像《里斯本战略》和《哥本哈根宣言》,强调了诸如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和更强的社会凝聚力,为所有人创造更好的终身学习机会,同时更强调了作为职业人,除了应具有专业技能外,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要,而在新的体系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关于职业素养受到重视的明确文字。

3. 技术分化

在丹麦,基于学校的实践培训安排是年轻人可以完成他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的保证。引进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也许会成功地增加完成职业计划的年轻人数量,但是如果培训过程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独立行动的能力、反应的能力、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小组或社会群体中工作或活动的能力,我们认为,学员会因为自身素质的差异而增加两极分化的可能。也就是说,由于偏重学员的个人能力,可能会忽视发展学员群体整体能力,忽视整体氛围对学员的有益影响。我们认为这对雇佣企业也好,对学员本身能力提高也好,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4. 灵活性的缺失

丹麦的学徒年限系统保证了职业的基础教育,它不仅要使每个人具有在工作生活中表现良好的资格,还要使每个人具有参与社会、日常生活及深入接受教育的资格,以培养具有广泛职业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比较容易适应变化的现实需要,更容易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新模式为个人设定培养方向,很容易将个人固定于一个方向的培养,固定于一种职业的培养,这也就在实际上限制了个人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Anja Lindkvist V. Jorgensen. Changing an Award-Winning System-for Better or for Worse. European Journal of Vocational Training,2008(2):90-106.

[2]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Copenhagen Declaration:Declaration of the European Minister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Convened in Copenhagen on 29 and 30 November 2002, on Enhanced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http://ec.eu/education/copenhagen/copenahagen_ declaration_en.pdf.

[3] Heikkinen,A.&Sultana,R.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pprenticeships in Europe. Tampere:University of Tampere,1997.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西周_“五听”审讯方式评析下一篇:蓄水安全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