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安全常识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结合

2024-04-08

将安全常识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结合(精选8篇)

篇1:将安全常识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结合

将安全常识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结合学生中有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而引起的,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让他们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道其所以然。学校在组织学生春游、爬山、游泳、参加劳动时,班主任一定要把安全常识教育作为第一要务来做。此外要重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夏天,进行防溺水和饮食卫生的教育,不随便去河边洗澡,不随便吃生冷食品及路边卖的不卫生食物等。每逢过年过节,小学生喜欢放烟花爆竹,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防火防伤害事故的教育等,把安全常识的教育与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结合起来。

篇2:将安全常识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结合

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第一阶段

(2014年9月—2015年1月)泸西县建设小学

亢利波

在这夏末初秋之季,崭新的一个学期如约而至。从本学期开始,我课题组将全面开展“小学生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研究”实验课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安全常识,提高安全意识,学会并掌握更多的安全自救自护技能,关注生命安全,珍惜生命。此课题的开展将分主题、分层次有序进行。现制订本阶段课题研究计划如下:

一、教育主题

本学期主要从防溺水、防触电、防坏人、交通安全教育、饮食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二、教育目标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知识讲座、调查问卷、安全知识竞赛等),使学生了解安全知识,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增强安全意识。

三、具体实施途径

1、开展调查问卷活动

学期初,将针对以上几方面内容开展一次调查问卷活动,了解学生、班主任、家长对以上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确立本学期的教育重点。

2、开展专题讲座活动

通过对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知识等方面的讲解及案例的了解,提高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安全意识和技能;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安全监管意识。

3、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可贵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班队会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本学期教育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四、做好课题管理工作

各课题组成员要在学期初制定一份课题实施阶段计划,针对班级情况切实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整理好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记实材料,学期末根据实施情况撰写课题阶段总结,课题组将及时对所有材料进行整理和提升,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加以纠正。

五、具体活动安排

1、设计班主任、家长、学生安全常识和自护能力调查问卷,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学生与家长共同搜集安全常识与自护常识资料。全年级进行一次自护知识竞赛。(评选出“安全自护小标兵”)

3、定期开展家校合一的安全知识与自护能力专题教育活动课。(家长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学生安全知识与自护能力专题讲座)

4、组织组内成员的相关学习和讨论。(查阅资料和文献)总之,除了做好以上安全教育工作,平时还要加强安全常识学习,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各种逃生自救演练实践活动,增强防患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学会自救,快乐健康每一天。《小学生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第二阶段

(2015年2月—2015年8月)

泸西县建设小学

亢利波

从本学期开始,我课题组将继续全面开展“小学生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研究”实验课题,作为课题组负责人,本学期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内容和我校学生实际,现制订本阶段课题研究计划如下:

一、教育主题

本学期主要从“提高安全意识 学会自救互救”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二、教育目标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使学生了解安全知识,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增强安全意识。

三、具体实施途径

1、积极利用班级资源和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救方法,提高自救能力。(安全班规班约、安全宣传板报、手抄报、安全自护小标兵)

2、加强备课环节,挖掘生命教育渗透点,依据教材内容,确定明确教育目标,认真思考寻找每组教材中生命教育渗透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渗透点和方法策略。

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主题班队会,以模拟演练、知识竞赛、榜样鼓励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和应对安全事件和事故的能力,形成尊敬生命、爱护生命、健康向上的生活立场。

4、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小品等形式对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知识的讲解及案例的了解,提高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安全意识和技能。

5、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可贵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班队会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本学期教育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四、具体活动安排

1、定期开展主题班队会:安全自护演练教学(反恐演练、防震演练、消防演练、火灾现场逃离演练、溺水自救演练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小品、演讲等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评选出自护班长,发挥榜样的作用。

2、充分利用黑板报和墙报等宣传阵地达到安全教育目的。(文字、图片)

3、制定班级安全责任班规班约。

4、做好各项活动反馈记录。

5、个案分析。

篇3:将安全常识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结合

1 将科学研究的优势资源引入实验教学

对书本内容进行重复验证的传统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高校教师在参与教学工作的同时兼顾科研,熟悉科研前沿内容,将科研内容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研究相融合,将有应用价值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 1 将科研新方法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为与科研紧密结合,实验教学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减少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增加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并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科研新方法,不断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更新,并将简单的科研实验设置成探索性实验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查询资料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实验教学和科学新方法的有效结合。

1. 2 将科研内容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引入科研新方法,还要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以保证实验内容的前瞻性、新颖性,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能极大的提升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激发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例如,针对本科生的创新实验 “由蔗渣原料经预处理制备木聚糖”,众所周知,广东是盛产甘蔗的主要地区之一,每年可生产大量的甘蔗渣副产物,上述实验内容结合广东地方的资源优势,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将科研实例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对实验设计的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认识,让学生现在所学成为以后实际工作中的基础,做到学以致用,因此目前我院很大一部分实验项目是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开设的,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1. 3 将科研仪器设备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本专业依托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有很多先进的进口仪器设备,也有部分教师自我研制的科研设备。在满足科研需求的情况下,为挖掘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的潜力,科研实验室需要在时间、空间和设备等多方面进行开放,使科研仪器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其优势,拓展科研仪器的使用范围,提高设备利用率。通过优化配置,建立资源的共享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教学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熟悉设备性能和使用规范,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动手能力,并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为其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1. 4 鼓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承担实验课程

本人所在学院既有国家重点学科又有省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鼓励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本科生进行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接触并学习新的科研知识,了解学术前沿和当今世界的科技新成就。例如本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安排省级优秀教师兼学科带头人为本科生授课并指导实验,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高水平教师具有广阔的视野,所讲授内容涵盖科学研究前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将会在这种氛围熏陶下慢慢增强,为后续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2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

我院本科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实验独立设课,并将创新实践和课外科技等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建立一个以能力培养为主,多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近几年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目前所形成的多层次的实验授课体系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使学生从总体上对本专业有概括性认识,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综合性实验,主要是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教学,加深对专业内容的理解,提升其对专业内容的认识。研究创新性实验主要是结合我专业各个团队的研究方向,为学生开设如生物质原料经预处理酶解发酵生产乙醇等燃料,以及由生物质原料制备低聚木糖、糠醛、羟甲基糠醛、葡萄糖酸等平台化学品等实验课程。其中,一般基础性实验主要面向低年级同学,帮助他们打牢基础、加深理解,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主要面向高年级同学,在他们已有的实验技能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提升,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效果较显著。

3 引导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引导学生较早的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例如从大学二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具有实验兴趣的优秀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对科研的认识,在实践过程的熏陶下,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对未知的科研现象进行积极探索。目前,我院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很大一部分的项目均有本科生参与,尤其是青年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本科生是其得力助手。另一方面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组团队进行科研探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并确定实验目标、内容和实施技术方案,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与指导老师商量解决,直至最后完成整个科研项目,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经实践证明,此种训练方式既能巩固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学习,并锻炼了实际科研能力。

4 结语

在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原则指导下,我院建立起科学、规范、有效的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机制,在此过程中,教师增强了实验教学的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学生培养了发散创新思维,有利于他们以后不断探索实践与创新改进。

摘要: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我院对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将科学研究的优势资源引入实验教学中、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科研和实验教学相融合、互促发展,提高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鲁保富,郑春龙.实验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5(6):107-109.

[2]黎双飞,王娟.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99-201.

[3]韦化,曾冬梅,秦钢年.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31-34.

[4]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48-51.

[5]孙琳玲.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8):46-47.

篇4:将安全常识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结合

1.以历史现象为载体,从历史现象中解析出哲学的结论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回答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共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并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历史学科则是以人类社会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就为哲学常识教学进行历史知识的渗透提供了广阔空间。

例如,讲“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历史现象时,给学生设计如下问题:汉武帝即位时,西汉的社会、经济状况怎么样?这些状况与汉武帝推广大一统措施有什么联系?大一统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解决了哪些问题?它对西汉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和回答,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关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知识,又帮助了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一些较为抽象的哲学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以哲学观点为指导,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历史现象的机械记忆上,而是要把握其背后本质的东西,如果能将相关的历史知识“带”出来,将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深化,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事物纷繁复杂的多种联系之中,原因与结果的联系是人们用以探索和揭示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即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它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借助哲学知识帮助学生将看似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类,增强了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以时政热点为裁体,实现哲学、历史学科的有机渗透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以时政热点为载体,将哲学、历史学科的知识有机渗透,既符合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总体要求,更有利于学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是文科学生提高文科综合成绩的关键所在。

篇5:矽感将检测与追溯相结合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法规。我国政府面对危机, 也做出了快速的反应,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法规。法规中明确了食品的生产、流通、储存、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突出了对食品追溯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要求。

打造物联网网络信息资源平台

矽感集团主要从事二维条码技术、离子迁移谱技术和光学影像器件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应用、制造及销售。集团利用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子迁移谱仪 (IMS作为多成分、在线式、高精度的快速离子检测传感设备, 可以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对蔬菜中农残、肉类中瘦肉精、奶类中三聚氰胺等实现分钟级的快速检测) 、二维条码等高科技感知技术, 倾力打造以物联网为模式的食品安全“感知网”, 解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和追溯两大社会化课题, 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全环节、全方位的食品安全“信息流”服务, 并将此信息服务的触角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延伸, 进而打造物联网网络信息资源平台。

引领行业技术创新

矽感集团将其离子迁移谱的应用定位于食品质量安全领域 (后期会扩展到更多领域) , 已开发出面向食品质

量安全快速检测的离子迁移谱创新产品以及配套的针对农药残留和添加剂的样本数据库, 在国内国外率先具备应用条件, 结合我国重点建设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大趋势, 市场前景非常良好。矽感集团创建的感知网独特概念, 最终将演进为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便于实施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框架系统, 为国内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措施。

除此以外, 矽感集团二维条码自动识别技术“网格矩阵码” (GM码) 、“紧密矩阵码” (CM码) 于2006年5月成为电子行业标准, 20 0 8年4月GM码成为AIM国际标准。2012年5月1日矽感集团GM、CM二维条码正式成为国家标准, 并作为国家标准公布使用。此前, GM二维条码已通过军队相关部门评审, 于2011年12月被正式发布为军用标准。

基于实时追溯体系的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控系统

建设以离子迁移谱仪为基础的现场快速检测体系和以二维码自动识别为基础的实时追溯体系, 如图1所示, 两个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实现对上海市甚至全国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可检测性和可追溯管理, 从而确保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监控。

该系统可以用于市县一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产品 (瓜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 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有助于农业主管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发布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信息, 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依法有效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图2为二维码食品追溯结构流程图。

矽感集团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控系统是针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领域监管形势发展的需求, 由上海矽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套集农产品生产管理、农产品检测、追溯, 农产品信息采集、对比、查询, 农产品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预警、风险发布、风险处理等于一体的综合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控系统。

系统在农产品安全风险监管中激活了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利益调节机制和诚信机制, 将农产品安全风险的控制由“事后”提到了“事前”, 较好的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农业主管部门、生产者、经营者的农产品身份信息不对称问题, 充分发挥生产经营者自律、主管部门、检测机构实时监测、消费者参与监督的综合作用, 实现主管部门、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等多方共赢。

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控系统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1.对于当地政府

国家法律法规得到有力的执行, 对当地农产品的安全风险可以做到“早识别, 早诊断、早预防、早处理”。食品安全工作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政府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放心的农产品消费环境。

2.对于农业主管部门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农业机关, 提升了监管效能, 发挥了监管平台作用, 增强了监管工作的前瞻性和机动性、准确性, 调高了过程控制能力, 提升了危机防范和应对能力, 优化了监管环境, 提升了监管形象。

3.对于农业主体 (生产经营户)

节省了生产经营成本, 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信誉、打开了农产品的销路、增加了经济效益。最大限度避免了因为农产品质量问题而受到损失。

4.对于普通消费者

能起到消费警示的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系统赋予的多种方式来查询商品身份。消费者知情权得到保障, 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净化了消费环境。

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入,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矽感集团将坚持自主研发、矢志创新, 为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矽感

矽感集团主要从事二维条码技术和光学影像器件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销售, 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二维条码技术、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 同时也是光电影像技术的领航者, 为数码影像行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矽感集团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国际领先的矽感二维条码技术为核心, 通过不懈努力, 已形成了从码制标准研发、识读设备生产到解决方案提供的产业体系;建立在矽感核心技术之上的“网格矩阵码”、“紧密矩阵码”被信息产业部颁布为国家电子行业标准 (SJ/T 11349-2006, SJ/T 11350-2006) , 填补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二维条码标准的空白。2008年12月16日, “网格矩阵码”被国际标准组织AIM Global发布为国际标准。

篇6:将大学生就业与企业需要相结合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层出不穷。盲目的选择职业,最终导致的是企业的需求和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差异较大,对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浪费。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更好的为大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用工需求服务,系统的帮助大学生拥有更好的职业规划,掌握全面的就业知识,提高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现状的分析,旨在总结出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企业;职业指导;高校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8-02

据统计,2016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了765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国家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每年都从国家政策方面进行指导,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国家要求国企也加入到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行列里,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定向招聘,公开选拔人才;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进行创业活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由于毕业生众多,就业压力依然迫在眉睫。于此同时,有些企业招聘不到符合自身要求的毕业生,造成供需矛盾突出。因而,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引导,引导他们适应企业的需求,缓解企业需求与高校供应方面的矛盾尤为迫切。

一、职业指导工作的迫切性

随着毕业生供给的增大,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给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

首先,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各种工作岗位之时,企业关注的是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是否相符。很多的企业,甚至将坚决不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了招聘的基本原则,究其原因,固然与教育模式有一定关系,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与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有关。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特点:1、责任心不强,一遇到困难就知难而退,导致工作无法按时完成;2、期望值过高,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高水平人才,应该享受到比其他人更高的待遇;3、稳定性不强,刚刚走上社会,对于各种事物都感觉比较新鲜,极容易跳槽;4、承受能力差,一表扬就尾巴翘上天,一批评就摔桌子走人;5、急功近利,为了尽快把领导安排的工作做完而不至于影响到自己的私人时间,就会不顾及工作质量,单纯追求数量,如果一个工作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重复才能够完成,就会变的极端不适应,没有耐心等等。针对以上大学生在企业当中出现的这些特点,作为用人单位,他们更热衷于寻找那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非这些刚刚走出校门时间不长的大学生。固然大学生比社会人员的知识水平高,但是对大学生的上岗培训并不比对社会人员的培训来的容易。搞不好,因为大学生知识水平高,做事随性,更有可能对企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大学生忽视对职业的规划。因为是刚刚进入社会,面对五花八门的职业,很多大学生难免茫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是什么,什么样的工作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样的工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只是盲目的在进行求职,出现的情况往往就是,一天投出上百份的简历,应聘到哪家算哪家,有时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聘的企业是什么性质的企业,需要做什么。等到进入企业后,经过一个月的适应,感觉不是自己想要的,就马上辞职,然后再应聘,再辞职,再应聘,往往毕业两三年,不能真正的稳定下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头来只是给自己积累了一点经验,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通过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使大学生在毕业前就有一个清晰职业规划,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针对性的进行择业。这样既能提高应聘的成功几率,又能够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愉快的生活。

二、从不同角度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各个高校都在积极的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但是,总体来讲,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其一,对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到位。目前,我國各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指导机构,也建立了相关的人员和队伍,但是针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还比较浅显,普遍认为职业指导工作就是帮助学生联系企业,找到工作,而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方面重视不足。由于高校领导对职业指导工作的不够重视,导致了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严重不平衡,对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人员和队伍的培训也不能按时进行,与时俱进,导致具体实施职业指导的人员和队伍无法掌握最新的动态,使整体的指导工作滞后。职业指导最终变为重服务轻教育的形式主义,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没有明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价值观等,学习也没有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最终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

其二,对企业需求认识不到位。高校的职业指导机构仅仅是简单的做到了联系企业和学生的桥梁作用,而没有真正沉下心去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与企业的联系一年中往往只有到毕业生快需要就业的时候才会进行联系,或者是在办公室里坐等企业上门,至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深入进行了解,缺乏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企业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对于后期与企业的持续合作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对学校的毕业生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三,职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单一、内容简单。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大,没有成熟的模式体系进行参考,一个学校一个样子,指导形式很单一,一般是针对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解决,而以其他形式,例如名人讲座、虚拟招聘会等针对性较强的形式几乎不涉及。而且指导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就是强调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式,收集就业信息等,而对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诚实守信、自主创业等方面涉及很少。

其四,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有待加强。由于领导们对职业指导工作不重视,因此就出现了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视基础课程教育,轻视职业指导课程教育的情况。人员分配也不平衡,一般是由新入职的教工负责职业指导工作,但是经过两三年的锻炼,当他们熟悉这项工作后,又会进行岗位调整,这就导致了整个职业指导人员无法稳定,工作没有延续性,一直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同时,针对职业指导老师的培训较少。本来这部分老师就没有经历过很多的应聘,对社会企业的需求不了解,由“外行指导外行”,只能在具体工作中照本宣科,无法有针对性,不被学生接受,也没有课程吸引力。

三、如何实现大学生就业与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

为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我国各高校需要真正做到“走出去”,才能保证時刻了解企业需求,实现大学生就业与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

第一,依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现在高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脱节,有些课程设置已经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之久,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这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在真正与外国进行贸易的时候,从理论层面上就处于了弱者地位;而且培养出的人才,在应用方面根本无法做到独挡一面。这就要求了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应用方面的培养,理论方面则进行升级,力求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差距。

第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走出去是深入企业中,了解企业真正需求,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闭门造车”,按照简单的传统思路进行培养,与时俱进,跟对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培养计划的调整。请进来指邀请企业进行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计划,锻炼应用能力,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第三,订单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打造需要的人才。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学生文化、技术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有针对性的进行提升,这种做法对于解决社会普遍存在的学生就业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响应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短人才培养时间,加快人才供应,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订单培养模式完全按照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方案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对接,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同时,因为该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式灵活,理论学习和实习方式等由具体的用人单位和学校进行协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减少了企业对新入职人员的培训周期,同时也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稳定,真正做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共赢”。

第四,依托校企合作专业优势,促使大学生主动将自身就业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对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随着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加深,学生获得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解决了“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感悟职业氛围,体会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使他们形成较高职业能力并初步培养他们的职业习惯,养成不怕累不怕苦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学生的组织环境适应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四、新时期如何提升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面临着前所为有的机遇和挑战,对高校而言,切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输出,就成了重中之重。职业指导工作就成了高校工作的一个支点,用它撬动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因此,如何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成为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建立健全的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工作应该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它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应该同时为职业指导工作服务;根据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得到教育。为规范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杜绝不同学校工作的随意性,应该建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从大一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培训,有目标的帮助学生接触到就业信息和应聘技巧,让学生慢慢感受就业压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督促学习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把握市场需求,特别是企业需求。职业指导工作在进行的时候应该时刻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和队伍,应该经常性的与企业进行互动,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推荐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同时,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情况,为学生在择业时选择正确的自己感兴趣的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

第三,善于利用新媒介。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的大范围应用,我们应该善用利用新兴的媒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例如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定期对网络平台上的就业信息进行更新,确保应届毕业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低年级学生能够随时了解就业形式。为了切实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我们应该通过越来越多的市场调研活动进行整体把握,适时调整和完善学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同时应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体系,通过他们及时将社会需求反馈给学校等等。

第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是职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借助于各种社会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实践教育的渠道,建立起互利多赢的社会实践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实现高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和建立“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入社会的机会,使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竞争压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五,完善职业指导方案。大学生职业指导需要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新生从入学开始,就有针对性的开展入学教育,后期开始跟进与就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观念教育,突出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求学期间的全过程。一二年级主要侧重于使学生了解学专业的就业情况、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就业政策,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三四年级通过开设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们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和面试技巧,解除学生面临的就业困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等;同时通过相关的政策宣传,创业项目分析等,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综上所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对毕业生的直接影响,包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对人才市场的发展其到直接作用,包括使大学生能够完成正确的择业就业,使企业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的中介作用、促进职业信息有效传递的桥梁作用等。在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正确认识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同企业的用工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将职业指导工作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将职业指导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才能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杜文忠、吴贺珍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单晨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2)

[3]蔡妮娜 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职业,2012(8)

[4]蒋志臻“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必由之路[N].人民政协报,2007(12)

篇7: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一、捕捉生活现象, 挖掘数学内涵

《新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中指出, 在第二阶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 去剖析具体的生活现象, 从各种具体实例中, 提炼出数学内涵, 感受数学对自然和社会的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的影子。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 挖掘数学内涵并能举一反三, 那么就能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出示徽标、枫叶, 蝴蝶等图形, 让学生观察, 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 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二、模拟生活实际, 创设教学情境

在引入数学概念时, 教师选择的感性材料应当是那些充分显示出概念的特征属性的事例。如在引入《平行线》概念时, 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平行线的原型, 像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黑板上下两边缘, 教室里同一平面的两条墙角线, 让学生对这些原型先去感性认识, 再引导他们讨论, 得出事件中的二直线在位置方面的共同属性, 最后得出“平行线”的概念;又如在讲“三线八角”时, 为了学生便于记忆, 教师用大拇指和食指构造“三线八角” (大拇指代表被截线, 食指代表截线) , 让学生思索;根据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各种特征, 每类角分别附以什么英文字母, 来描述三类角中两个角的位置关系, 学生的好奇之火点燃了, 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同位角呈“F”型, 内错角呈“Z”型, 同旁内角呈“U”型, 所以, 在课堂上学生趣味盎然, 易于接受。

一些概念是从生活情境中发出来的, 鲜活的情境, 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在教《绝对值》时, 本人这样引入新课:

(a) 从我校走300米到车站记作:+300米, 那么从车站走到我校要记作 () 米 (-300米) 。

(b) 从我校乘出租车到车站10元, 记作:+10元, 那么从车站乘出租车到我校需10元要记作 () 。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第一题的正、负号是区分走的方向不同, 第二题如果也用正负号来区分的话, 那么+10元表示乘客拿10元给司机, -10元就要表示司机拿10元给乘客, 显然不符合生活实际, 所以, 第二题的两个“10”就是同学们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值”。

三、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篇8:将安全常识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结合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 利用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钠时,除了做教材上的有关实验外,还可增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投入钠的实验,并且使用投影,既直观,又好看。看到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探究动机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实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 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得出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地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再如,在做完浓稀HNO3与Cu反应实验后,如果教师仅提出反应中的还原产物,分别为NO、NO2,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同时思维易形成定势,是否可以进一步讨论一下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之间的关系,设问学生是否可以得到N2O、NH4+等,从而使学生得出其规律,这样避免了思维的定势。

3.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化学技术的成果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应该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化学教学应该综合:

(1) 环境保护知识:如水质分析、食品检验、温室效应、层空洞,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土壤改良、三废利用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现代意识。

(2) 工农业生产:如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问题。揭示化学原理、生产过程、工业规范,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介绍新工艺新技术、展示未来世界化学科学的前景。如:评价一种工艺,可从下列观点中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1) 工艺先进吗? (2) 生产条件如何,设备要求低,能耗低吗? (3) 有无毒害污染,易防治吗? (4) 考虑了变废为宝,资源的综合利用吗? (5) 原料来源广吗?可再生吗? (6) 工艺最短吗? (7) 有副反应,转化率高,速度快吗?前四项主要是技术经济问题,后三者主要是化学原理因素。设置此类习题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理解化学的现实意义。

4. 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教师应不断变换教法,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例如:在讲授《硬水的软化》这一节时,我们首先向学生发问:1.什么是硬水、软水?2.硬水对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危害何在?3.怎样进行硬水软化?然后再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书,分析教材内容。事实证明采用此法,本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知识掌握得相当好。知识不仅相互渗透,学法也相互渗透,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二、创设愤悱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1. 创设提问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问,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这样使得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让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2. 开放性探索———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实验关键是自主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探索动机。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一动机蕴藏着强大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帮助引导,启发积极思维、帮助设计分析方案,查阅文献资料、补充设问和反问,以增加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能顺利完成。因此自主探索实验的特点是:提出问题,限制方法,自定方案,实验探索,自寻结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上的重大进展与成就并不是由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而是由提出问题的人在平常中看出异常而促成的,即“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而深化自主探索的特点是:正确提出问题,自主选定方法,独立创新实验,自主寻求结论。

三、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1.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了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可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2.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

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要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

3. 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教师应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 (1-2) .

[2]中学化学.2002, (5) .

上一篇:六上人教单元一作文下一篇:四上册配套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