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距离诗歌

2024-04-13

合适的距离诗歌(共15篇)

篇1:合适的距离诗歌

请保持合适的距离散文

“请保持合适的距离”,我时常用这句话告诫自己――作为中年女人,我应该学会与他人保持合适的距离,这既是对自己的情感保护也是对他人的保护,不要总是习惯用感性地去观想与他人的关系,也不要总是试图去靠近自己欣赏的人,不要过分关心别人,避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困扰,因为不越界不过度靠近就不会彼此伤害。

走过一段隐晦的岁月,如今,我越来越喜欢“距离感”这个词。无论是朋友、亲人,同事,还是网友,陌生人,似乎所有的关系都需要我们保持一些神秘的距离感。距离感让我们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对方和自己,使我们做事不完全被感性所控制;让我们可以全面的审视彼此的关系,不放大他人和自己的某个局部;让我们不做打扰别人平静生活的人,让自己内心感觉无比安稳轻松。使我们变得更加从容自由,不依赖他人,不会因他人的亲疏冷暖而扰乱自己心性;让我们学会认真思考人生,欣赏他人,懂得什么才是理性的情感需要。当我们与他人保持合适的距离,我们就会很平静地看着在身边来来往往的人,做一个听众,用心聆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梦想和心里的烦忧,在他们需要我时,我会关怀倾听帮助他们,但绝不会让自己深陷情感的漩涡、无法自拔,也绝不过度干预他人的生活,扰乱别人的平静,好心办坏事。所以,爱我就请和我保持合理的距离;尊重你,我也会不轻易打扰你的生活。因为懂得适当的与所有的事物保持合适的距离感,并不是故作神秘,而是一个人最善意的修为。

朋友之间我喜欢慢慢地接触,慢慢地了解,慢慢地吸引,然后,在合适的位置停下来,保持一段距离再慢慢地相处下去。绝不像两块异性磁石,一下子黏合在一起,快速吞噬了彼此的空间和距离,过度的吸引会将一份很好的感情变成一种沉痛的束缚和包袱,让原本可以长久维系的情感转瞬逝去好感。夫妻之间也该如此,有人说,丈夫丈夫,既保持一丈的距离才是夫。彼此相爱并不等于合二为一,我们应该各自保持独立的人格,给彼此一定的活动半径。我想,在一个美满的婚姻家庭中,夫妻二人一定会保持着合适距离感,这种距离让我们即可以利用情感和责任来维系这份亲密关系,又可以通过彼此信任和欣赏来释放婚姻带来的压力和束缚。我理解的最好的婚姻状态,不是相敬如宾,也不是如胶似漆,而是我们处于同一磁场内,不管物理距离有多远,实际上的磁场作用力是一直存在的;彼此明了各自的内心所想,却不去追问不去揣度不去探究那些深藏的秘密,更不去束缚和绑架对方的自由和意愿。我最讨厌夫妻之间互相看手机,讨厌有意无意地试探对方,讨厌跨越安全距离直击隐私,讨厌彼此的不信任。

异性朋友之间交往,也是需要保持合适的距离。这种距离感会让我们长久的保持一份纯洁友谊,体会着世间除却男女之情外的另一种美好。那感觉就像我们站在窗前欣赏窗外的`一处风景,你会发现那景致完整地呈现在眼前的美,也会感知它传递出某种情愫和韵致,但却知道,不可踏入其中,因为明了一旦走进风景你可能会看到很多的瑕疵、灰尘与斑驳。所以,与其过分亲密让心中的美感荡然无存,不如远远的欣赏保持一份目光的追逐和关注。否则伤害的不仅是心中的那片风景,还有我们欣赏风景的那份轻松愉悦的心情。

距离产生美,所以,朋友,当我停在恰到好处的距离来欣赏你,爱你,赞美你,请明白,并非我不愿意靠近你,而是我懂得合适的距离是对彼此最好的保护,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看着你,知道你快乐,知道你安好,我就足够开心,而你也不会伤害到我,我还是原来的自己,你的存在只让我多了一份美好的心情,我的注视也会让你多了一份战胜困难的勇气。

篇2:合适的距离诗歌

你需要着正装,因为西服革履所带来的疏离感会让你看上去更值得信任;你需要把工牌挂在脖子上,一寸标准照和冷冰冰的印刷字体提醒你,即便每天出现,也并不意味着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你是谁;你需要定期参加团队建设以培养同事间的信任,这又好像是在说,当你在“战场”上冲锋时,必须无条件相信那个站在身后的自己人。

在职场上,没有哪条制度能清晰地描述出什么样的同事关系才算恰当,但员工手册上的诸多规定却都指向同一个话题:保持合理的人际距离很重要。

建立流程之外的关系捷径

如果一定要把“人际距离”显像,会议室是一个不错的观察视野:谁一进门就往没人的角落扎,谁喜欢和已经落座的人隔开一个空位,谁和谁总是挨在一起,谁坐主座,谁坐后排,谁习惯坐在主持人旁边,又是谁习惯坐在他的对面……

如果你稍加留意,这几乎就是办公室生态的微缩景观。

看到过一种说法,主流文化是由公司来主导或者推动的公共关系,而亚文化则是员工个体之间自行发展起来的联系。这种联系实际上发挥着润滑油的作用,运用得当,便会给刻板生硬的规章制度添上些许人性的温度。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奉行“差距格局”的文化背景下,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即便脱离了传统的乡土社会,“熟人好办事”依然是当今职场奉行的潜规则。

你的电脑不知染上了什么病毒,挣扎几下之后终于彻底罢工。你火急火燎地向IT部门求救,却被告知报修单已经排到三天之后。无奈之下,你只能在正规流程之外,搜肠刮肚地试图建立和某位技术达人的“关系捷径”:住在同一小区?孩子上同一所小学?老乡?校友?有什么共同的朋友?或者哪怕用同一款香水?

并非功利,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在职场上,平时独来独往、刻意保持和同事之间距离的人,当然不至于“死得很惨”——既然有制度,那么严格遵照制度执行就一定可以获得最起码的保障,但也仅此而己。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如果你和老板秘书关系足够好的话,他只需要把你报批的材料摆在老板办公桌上几沓文件中的显着位置,你就已经在起跑线上赢过90%的竞争者了。

制度并非无处不在,条款和条款之间的缝隙,需要你用足够的情商将其填满。

我们需要在同事间建立一种比“一起做事”更亲密的人际距离。这并不意味着你要阿谀奉承,或者让自己低到尘埃里。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儿,分享一下八卦,帮忙收个快递,下班搭个顺风车,在淘宝上买东西时顺便问问别人是否需要……这些琐碎的事情非但不会败坏你的职业形象,相反,人际交往密度的增加显然有助于你和同事们走得更近。

要知道,平时“攒人品”显然比临时抱佛脚有诚意得多。

距离感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刷卡进门,而不是刷脸进门,这几乎已经成为检验一个企业是否正规的显着特征。

去过一家公司,作为访客的我在完成了一系列登记手续之后,还要在左胳膊上贴一张印有他们公司标识的不干胶,才被允许进入。这好像是在说,不管你是谁,不管你跟谁在一起,只有这个不干胶才能证明访客身份的合法性。

依赖流程、制度,把人本身的影响尽量减少到最低,这种严谨的企业文化之所以显得“高大上”,正是因为距离感的存在。反之,也只有保持适度的人际距离,白纸黑字的规则才能不受人情阻碍,有其发挥的空间。

你会发现,喜欢和下属打成一片的上司,确实能收获极佳的人缘,但是在需要领导力和决断力的时候,却很可能受人情所累,难以取舍。相反,倒是那些平日里不怎么平易近人的老板,在对下属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能作出相对公正的评判。

很多时候,这种距离感也是对我们自身权益的保护。凡是涉及利益的地方,就难免产生争执,“亲兄弟明算账”,说的就是职场上规则远比感情更重要,因为它能确保在各自利益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客观标准来明辨是非。

我的同学讲起他海外创业的周折。因为希望尽快打入主流市场,他通过朋友介绍,找了个当地人做合伙人。在我同学的观念里,合作的前提是成为朋友,于是他花了大把时间和合伙人泡在一起,希望建立一种哥们儿式的亲密关系,却忽略了公司章程的讨论和利润分配的约定。没想到,恰恰就是“哥们儿”出了问题。合伙人先是在财务结算周期之前要求分红,遭到拒绝后,又提出查验各项单据并质疑其真实性,继而将我同学投资购买的机械设备直接拉走。

闹剧以最冷漠的方式收场。在警方的干预下,合伙人终于归还了设备。但事情并未结束。同学告诉我,在中国农历大年三十当天,他将作为被告站在法庭上,“还有民事官司要打”。

与其说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倒不如说这是对职场距离的不同理解。你觉得亲密无间可以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但职场规则却用惨痛的事实告诉你,只有制度、规则、合同和法律才是最可依赖的保障。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后撤一步,给彼此留出充分的空间,用足够的理性去对待办公室里发生的一切。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安全底线

老旧风格的办公室里,每个人的办公桌上放了哪些东西,谁正在做什么,全都一览无余,藏不得半点秘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式办公室都采用了隔断设计,每个人的桌子被隔板分开,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私密空间。坐着干活儿时互不影响,需要简短交流,只需稍稍站起或者左右探探身子就能彼此看到。——办公室隔断被广泛接受,正因为它是职场人际距离最贴切的表达。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划分,120~210厘米是一般的社交空间,人们的工作交往和社交聚会通常保持这个间距,45~120厘米是朋友和熟人间的距离。低于45厘米的属于亲密距离,而超过210厘米则是我们与一些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接触时的距离,以此表现出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

这种距离的划分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就像一个同心圆,我们站在圆心处,按照熟悉程度和心理接纳程度的高低,把接触到的人分别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身在职场,我们既需要在一般的社交空间内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无可避免地希望和朝夕相处的同事发展出类似朋友和熟人的亲近感。这个度该怎么把握?什么样的距离才算恰当?

某网站曾经就“职场上哪些行为会让你觉得没有安全感”的问题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35.9%的人选择了“他人对你的工作内容指手画脚(侵犯你的工作内容)”,18.2%的人选择了“肢体距离太近”,17.6%的人选择了“工作时他人过度关注你的一举一动”,16.7%的人选择了“过度关心他人私生活(不结婚、不生子的原因等)”,还有11.6%的人选择了“语言上过分自来熟”。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一米线”,但实际上这个距离究竟是多少,则因人而异。在职场上,当我们需要和他人建立联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尽可能广泛地搭建人际网络。无论你处在公司的业务部门还是支持性岗位,与更多的同事认识都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尽可能利用在电梯、茶水间、食堂、健身房、会议室的机会,和更多的人打招呼,把通讯录上一个个名字和身边的一张张面孔对应起来。哪怕只是聊几句天气,说不定日后遇到了困难,就会有人伸出援手。

第二,尊重规则。和同事相处久了,自然会发展出友谊,这是很正常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再亲近,同事之间毕竟存在利益和竞争。分清场合、切记合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务必把规则置于人情之上,这不仅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而且能使你们彼此的关系更加长久地维持下去。

篇3:浅谈戴望舒诗歌中独特的距离意识

一、在时空中遥望——独特的审美视角

距离产生美是美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说的是人在观察美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时间,空间,否则就会影响或伤害审美效果。艺术语言的理性语言和潜在信息之间产生了空灵美,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到“美感的养成在于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戴望舒的诗作常常通过间接感受窗外景, 或通过幻想,来构造空间感,产生距离美。他的空间感的魅力,在于运用距离达到了空灵的境界,体现着空灵的精神。

构造空间距离往往是通过心理感受。而戴望舒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构造空间距离多是通过现实中的五官进行间接的感悟。他的许多诗作把景物置于一定的空间外。《秋天》 中“再过几日秋天是要来了,默坐着,抽着陶器的烟斗,我已隐隐听见它的歌吹从江水的船帆上”这一段并没有写秋天到来的具体物候与景象,而是通过有着一定空间距离的江船,以船声为连接,给人一种秋的苍凉感,给人无限的联想, 营造了秋的意境。

审美主体在欣赏审美对象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距。戴望舒善于在时间的跨越中寻求情感的寄托,在向过去的遥望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视角。戴望舒的诗歌多次涉及记忆中的内容,这类诗带有追求爱情失败的痛苦,怀乡的情绪, 对往事不堪回首的追忆,再把记忆与当前对照,形成距离。 《示长女》全篇大多数笔墨是在描写戴望舒和他女儿曾经的欢乐时光,诗中两次出现“曾”,还有两处“记得那些幸福的日子”,一处“可是,这幸福的日子是短暂的”拉开了过去与当前的距离,过去快乐时光的描写更是值得回味,也成了反铺。

二、在传承中建构——独特的文化视角

戴望舒和其他民国文人一样,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子。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戴望舒的距离意识在是对古典文学技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继承。同时,戴望舒也较多地接受了西方文学思潮,尤其是象征主义的影响,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东西方融合的文化视角。

废名曾称:“现代派是温庭筠——- 李商隐的继承”,也有学者认为,戴望舒是带着晚唐温李那路诗的影响进入诗坛的。戴望舒情感与心灵距离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模仿着李商隐,既通过记忆,又通过空间和心灵的距离表现了思念的心境比如:《旅思》中,“栈石星饭的岁月骤山骤水的行程:只有寂静的促织声,给旅人尝一点家乡的风味。”通过联想引出了故乡,并与前面交代的背景形成了距离。这种通过对旧地情境进行回忆与想象并和当前情境对照的构造距离的手法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戴望舒的诗歌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戴望舒在距离的构造上一定程度受着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强调诗歌的朦胧美。而戴望舒同样在朦胧中创造美,《雨巷》 等诗就是通过梦幻中的形象的朦胧感来体现距离。这也是戴望舒诗歌距离意识的独特体现。

三、在生活中拔节——独特的阅历视角

戴望舒是一位留连于私人空间,在私人情感话语的领域执着耕耘的诗人,他所构造的空间具有封闭性,也就产生了距离。戴望舒的成长经历以及个性对他的距离意识有着很大的影响。戴望舒心中的隔绝感是由特殊的生活经历形成的, 与别人有了距离。后来在爱情生活上的失意更是增加了他的隔阂感。

这样的阅历,让他的视角聚焦在现实与梦幻之间。望舒的诗是充满梦幻的,既有幻想中的蔚蓝的天,浪漫的海,海中的贝,又有八重子这一类的美丽的理想女性形象。而戴望舒对梦幻的描绘是朦胧的,与现实有着强烈隔膜的。《寻梦者》全篇展现了有花,海,雪山,珍珠组成的奇幻的梦世界, 而最后一部分:“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来了,在你衰老了的时候”一下子拉开了现实与梦幻的距离,前面的美好梦境更是让人回味,现实的残酷也立刻被提了上去。

这样的距离感还表现在戴望舒对自我的认知,也往往游离在现实的自我和印象的自我间。这一点是其他的民国诗人所不具有的。《夜行者》是戴望舒对寂寞的自我的写照,以 “夜”和“茫茫的雾”渲染朦胧,展现距离。这其中的距离是戴望舒夜晚独自的时候对自我的思索的长度。

总之,戴望舒整个的创作生涯都没有放弃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究与创新。他对传统创作手法是继承的,但他是在批判中继承。戴望舒的那种塑造抽象自我,并产生与现实自我的距离的创作思路也是他的独创。

摘要: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一生都在对诗歌的艺术形式进行探索。其中,独特的距离意识是他在探索中取得的一大成果。戴望舒的多首诗作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距离的设定而产生了美感,不一样的时空感,独特的文化视角,以及不一样的个人阅历而产生不一样的距离感使得戴望舒的距离意识值得关注。

篇4:夫妻也需要合适的“距离”

当初好友是力排众议,“裸婚”出嫁的,他们十年恩爱,从来没有因为经济原因闹过别扭,更没有因为琐碎小事吵过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向离婚的?和好友约在茶社相见,听她细说原委……

好友心思细腻,贤良淑德,婚后选择了在家给报刊杂志写稿,有稿费收入进账,自然就断了外出找工作的心思,而且好友素爱娴静,不喜欢应酬,也不愿意出门。偏偏好友的老公是个喜爱热闹的人,常常组织同学聚会,热衷参加集体活动,每逢这时,好友总是以写稿为由,拒绝同行。时间久了,对深夜未归的老公,便有了抱怨,有了猜疑,常常会偷偷查看他的手机,偷偷在意他的短信来往,然后便有了争吵,有了分歧。

听好友说到这里,我想到很久以前看到过的一篇文章,《给婚姻留条“缝”》,老师讲到一件小事,家里铺地板时,老师傅总是在两块地板间和挨墙的边缘处有意地留一条半厘米左右宽的小缝儿。老师傅解释说,这是为了防止地板将来受潮或挤压而“起鼓”变形。显然,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都无所保留的时候,正是他与别人失去心理距离之时,他的自我就缺乏安全感,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因而离婚对这位丈夫来说是逃避,也是自我保护。

其实,人和人也是一样。“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需要尊重的心理距离。尊重心理距离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承认彼此存在的外显或内在的心理距离,这包含尊重他人的人格、他人的个性习惯、他人的权利地位、他人的情感兴趣和隐私等。即使是恋人、夫妻之间的交往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可能会引起意料不到的后果。

好友之所以贤良淑德却遭遇婚姻失败,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他们的婚姻太“密不透风”了,朝夕相处的两个人,没有任何可以喘息的空间。她想让对方在自己面前是透明的,甚至连手机都要监视,连短信都要查阅,殊不知,在渴望婚姻“严丝合缝”的同时,却让爱情有了裂痕,以至于互不相容,一再失望,因为没有给婚姻留足可以缓冲的空间,才走到了分道扬镳的地步。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介意自己的言行,以为自己的爱情是牢不可破的,以为婚姻是固若金汤的,却不曾想一个小动作也许就能让婚姻解体。给婚姻生活留条“缝”,只有这样,爱情才有喘息的机会,婚姻中的男女才有可能透过“缝隙”看爱情的天空,然后收获更加明朗的爱情,享受更加和谐的生活。

夫妻间坦诚相待,开诚布公是应该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遮无挡。夫妻在生活中需要“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也意味着各自拥有一些独处时间。因为人类有一种基本需求,即个人的某些部分不能总与人分享。但保持一定距离并不意味着彼此疏远。这只是说,彼此应该有独处之地和独处之时,好独自考虑一些问题,或独自休息。

篇5:距离的诗歌

――题记

我们之间越来越远

你明明就在我身边我却感应不到你的心

姐啊你什么时候才能懂得我的心啊

你说我的眼里只有莹一个姐

你说就算莹离我多远对我多不好

我的心对莹都比对你好一万倍

姐啊你错了你莹还有我哥哲

都是我最爱最不能舍弃的人

怎么忍心对你们有偏见

姐啊

我们之间有那么多的回忆

有那么多的难舍难离

为什么我为你付出你却说我在伤害你

姐为什么我就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我很在乎你

终于懂得了朋友就像握沙

握得越紧它就越想逃走

可如果不去握

它一样离开了

是不是我把你握得太紧了

你想要离开啊

姐姐佳你什么时候才能懂得我

才能懂得我对你们的在乎

才能懂得我对你们的不舍啊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篇6:距离为题的诗歌

你我在同一屋檐下时

那距离很远,很远……

你我在千里之隔时

那距离很近,很近……

你我在同一屋檐下时:

你沉默寡言

你不苟言笑

你韬光养晦

你我在千里之隔时:

你侃侃而谈

你舌灿莲花

你心灵纯洁

啊!我多么拉近你我的距离

假如你是天空

我就是白云陪伴着你

假如你是小鸟

我就是大树保护着你

假如你是小草

我就是春雨滋润着你

啊!我那铁窗中含着泪眺望远方的哥哥!

篇7:距离的爱情诗歌

又离你那么远

咫尺之间

牵手却很难、很难

我是那

清翠的垂柳在岸

你是那

荡漾着细波的水面

阳光亲吻容颜

月辉馈赠牵绊

微风邀我舞蹁跹

细雨遗落她的缠绵

可是

我的心呀

你该知晓

丢在了哪一边

不管是树干的延展

还是树冠的顶端

共同拥有一个信念

向着水面,长一点、再长一点

透过你柔情似水的眼

看到了自己纤细的枝条

好想象那鱼儿在你的怀中

享受你深情的拥抱

可恨,相思被谁阻挠

已经触及的幸福

突然被挽得好高、好高

(二)寒流到

叶儿跌落

心憔悴

形容枯槁

春雷

吹响号角

你融入血脉

催生生命的绿色

恍然明了

你我此生

并非

距离遥遥

有你呵护

才有我的生机勃勃

我中有你

你就是我跳动的脉搏

不想

多情的风儿

吹动心跳

篇8:合适的距离诗歌

文学翻译过程中, 出于文化环境和历史时期的差异,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往往会对作者的本意, 即“言外之意”作出不同的阐释;为了缩短读者与原作者的审美距离,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会采取不同手段, 如张若谷先生在翻译《德伯家的苔丝》过程中, 采用了大量山东方言, 如“不能, 俺豁着死也不能这么干” , 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等值, 缩短了审美距离, 也突出了原作的地域性。

二、翻译距离论

罗兰·巴特在《写作的零度》 (1953) 中首次提出了“零度写作”这一概念巴特认为语言与形式都是呈现概念上的常规, 而不完全是创意的表现。形式, 或者是巴特所称的“书写”是个体选择以独特的方式操作形式上的常规来达到他所想达到的效果, 这是一个独特且创造性的行动。把这一说法转移到文学翻译中看来, “零度翻译”, 译者要以一种高度理性, 趋于零度无感的态度对待翻译, 将内心的观点和主观性降至零度。

三、《无情仙女》

《无情仙女》 (“La Belle Dame Sans Merci”) 是浪漫派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品之一, 目前较为普遍常见的有查良铮, 屠岸的译文, 本文将就查良铮的译文作翻译审美距离方面的解读。

四、审美距离解读

(一) 诗歌形式与内容

(1) 诗歌形式

济慈的原作采用了歌谣诗节, 即由多段四行诗组成, 尾韵押ABCB, 五音步抑扬格和四音步抑扬格交错出现, 奇数行有四个重读音节, 偶数行有三个, 给读者一种缓慢递进, 抒情充足之感。而在诗歌翻译过程中, 往往出于保留内容的需要, 许多韵律无法保留, 在查的译本中, ABCB的尾韵已丢失, 且采取了长短迭句交替出现来力求重现交替出现的五音步和四音步。以第一诗节为例:

“Oh what can ail thee, knight-at-arms.

Alone and palely loitering?

The sedge has withered from the lake.

And no birds sing”

查译作“骑士啊您为何哀伤

孤独彷徨悲伤烦扰,

湖中之草都已枯败,

鸟儿也匿声了”

在此, 我们不难发现原诗中的“loitering”和“sing”的押韵,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不同, 在译文中无法展现出来, 造成了一定审美潜质的缺失和审美距离的拉长。同时, 译者也做了一定调整, 尽量达到押韵效果, 如在

“She found me roots of relish sweet

And honey wild, and manna dew

And sure in language strange she said——

“I love thee true.””这一诗节, 查译作

“她为我采集甜美草根

吗哪甘露、野生蜂蜜

她所说言语也甚奇异——

“我爱你, 全心全意””

译者为了在译作中达到“蜜”和“意”的押韵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调换了“honey wild”和“manna dew”的顺序, 这样虽破坏了两种意向的层次和次序感, 感保留了押韵, 符合中国读者对诗歌琅琅上口的要求。

(2) 诗歌内容

“无情的妖女”以歌谣的形式再现了一个不幸凡人的古老传说, 诗中的主人公抵挡不住妖女的诱惑, 最后变成了妖女的俘囚。透过诗人对骑士和“妖女”的情感经历的再现 , 我们可以管窥诗人的内心世界 ,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济慈是一个透过世俗世界的感官体验, 升华精神至崇高境界的诗人。对于西方读者而言, 他们不难解读出济慈描写的梦境对于骑士来讲就是仙境, 是伊甸园的再现。那儿有青绿的草坪、美味的果子、特意给“我”配备的“女人”。她向“我”表示爱意, 给“我”采集食品, 又用奇异的语言哄“我”, 从“仿佛真心爱我”到“说是真心爱我”。“我”抵挡不住诱惑, 就迫不及待地吃了这看似免费得到的“禁果”, “我”暗自庆幸自己的佳运 , 深深陶醉其中。“我”装扮她 , 带她在骏马上, 她给“我”唱歌, 歌声使人神魂颠倒, 以至于“我”整日什么都不做 , 享受着“乐园”带来的“快乐和温馨”。当诗中的骑士正处于感受“妖女”美的忘我状态中, 读者也和骑士同醉的时候 , 浪漫故事却出现了突变 :“伊甸园”失去了 , “我”做了一个惊奇的噩梦。在梦中“我”看到了形似骷髅的国王、王子和无数的骑士。此时“我”才恍然大悟 , 明白自己已经做了“妖女”的俘囚。骑士作为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传统意向, 具有基督教信仰, 勇敢善战, 是中世纪基督教伦理的卫道士。所以, 济慈“无情的妖女”使人感受到一种宗教情怀的萦绕以及折射出宗教神秘主义思想的光彩。而这一深层意象, 在翻译的传递过程中, 几乎对于一般中国读者说来, 这一审美客体无法通过读者的审美经验转化为审美对象, 反而会进入另一番“化境”, 有一种人鬼故事, 捎带恐怖色彩的风味。

(二) 审美距离的影响因素

(1) 物与言的先后之离

诗人在初次创作过程中, 所感觉之景与其创作距离最为贴近, 也就是说, 是一种“随景宛转”, 而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只能通过原作者笔下之言, 相隔历史和空间去再度体会当时之景色, 便是“随言宛转”, 如是审美旨趣便不可避免存在距离。

在本诗的译作中, 查将

“I set her on my pacing steed

And nothing else saw all day long

For sidelong would she bend, and sing

A faery's song”

译作“我抱她上马

一整日啊再看不到其他

眼里只见她那侧身的模样

耳中只闻她唱的妖灵歌谣”

此处, 译者将“A faery's song”译作“妖灵歌谣”, “faery”原义即为“仙女的, 幻想的”, 并无“妖魅”之含义, 此处译者应是根据自身的理解, 为译文加入了“妖灵歌谣”这层含义, 实则当时骑士沦入冷酷仙女温柔乡之中, 并不会觉得歌声冷酷无情, 此处翻译的“化境”由于译者和原作者所观之景, 所想之念不同, 故济慈之“物”与查之“言”出现一定偏离。

(2) 近譬与远譬的远近之离

“由于原作者和译者采取不同的取材方式, 原诗中被审美主体化了的物象或意象, 以另一种语言形态呈现在译文读者的眼前时, 已因为隔着青山千万重而变得陌生与遥远了。” (刘, p60) 译者努力想将原作者的“近譬”转化为读者的“近譬”, 但此时对于原作者而言, 就成了“远譬”

“She found me roots of relish sweet

And honey wild, and manna dew

And sure in language strange she said ——

“I love thee true.””这一诗节, 查译作

“她为我采集甜美草根

吗哪甘露、野生蜂蜜

她所说言语也甚奇异——

“我爱你, 全心全意””

Manna一词, 来自《圣经》故事所述, 是古以色列人经过荒野所得的天赐食物, 也就是中文中所说“天赐甘霖”之意, 此处译者将其处理为“吗哪甘露”, 对不熟悉西方圣经故事的中国读者来说, 便是一种“远譬”, 而若处理为“霖汁甘露”, 对原作者而言, 便成为了“远譬”。

五、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 审美距离最小化是译者努力的目标, 而不论在英诗汉译或是汉诗英译的过程中, 都存在影响审美潜质的因素的存在, 进而使得在读者眼中, 审美客体无法转为审美对象。《冷酷仙女》作为经典英国浪漫派诗歌, 在中国拥有大量读者, 爱好者, 研究者, 通过翻译距离论的研究从而达到译作的最佳传递和表达有着长远意义。

摘要:在诗歌翻译过程中, 译者所不断追寻的译作是审美距离为零且能让译诗读者亦能体会到原作者当时的“意境”与“心态”, “意”与“言”的融合。当然由于文化差异和受众差异, 这一目标几乎无法达成。各种不同的元素导致文学翻译中审美距离的产生, 因而导致不同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审美距离,《无情仙女》,翻译距离

参考文献

[1]刘华文.诗歌翻译的审美距离[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3 (3) :59-65

[2]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马蓉.翻译审美与佳作评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

篇9:品悟“情圣”诗歌的距离美

【关键词】超越时空;朦胧美;隐喻;距离美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近来,笔者再次走进这首诗歌编织的艺术天地,反复咀嚼品赏,认为它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体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距离美。

一、是时间距离产生的美感

具体到这首诗歌,“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是时间段落,华年是一段美好的青春时光,华年有梦,华年有很多的幸福甜蜜,也许还有精神的伤痛。“思华年”就包含了对青春时代的追忆,是回忆发生在过去时间内的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故事。追忆是昨天与今天的对接,对人和事来说,一番追忆就是一次再现,一次重逢。华年的情景经过了时间的洗涤,变得模糊朦胧。人们追怀往事,无非是为了寻觅生命的履痕,设法与已逝的过往重逢。这种重逢自然是希望它最大程度地接近当时的情景,保持固有的本色。这样,才会感受到一种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再现当时情景的温馨。这里就有了时空的转换。回味人生,时间让情感在岁月的河床厚积起来,而时间又使情感与心灵中的历史距离拉开,距离造就朦胧,朦胧产生美感。不仅如此,经过生活沉淀的感情就像存放久远的老酒,时间越长,香味越浓,而思华年之情,就经历了岁月的发酵,让人回味悠长。

经过了生活的淘洗与历史的锈蚀,而能在人们心灵牢固扎根的人、事、情,必然值得珍视。友情、爱情、亲情等都需要在时间、空间的转换中逐步得到检验和见证。而一旦这些珍贵的情缘冲破了人生苦难的羁绊,用生命的悲剧作为代价去诠释真爱,以艺术的手段展示给读者时,它们折射出的精神之光,必然穿越历史,带给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孟姜女、祝英台、牛郎织女等故事千年流传,就是这种精神的回照,它所凝聚的美感力量是巨大无比的。

就本诗而论,“华年”使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在爱恨交織中变奏出美妙的音符,激荡着人们的心怀,产生了高尚的美学力量。

二、是空间距离产生的美感

空间包括视觉空间和想象空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作者的思绪时而在大海穿行,时而飞越万里夜空,时而又萦绕在山间,距离和夜色给诗歌的意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轻纱,让作者的情感在一种夜色和烟气的笼罩中不断沉淀升华并延伸,而诗句跳跃形成的空白又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答案不是呆板凝滞的,答案又是模糊朦胧的,答案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许就是这首诗具有强大魅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时空融合产生的美感

诗人通过用典创造了一个感伤凄美的艺术氛围。这首诗意象的融合和李商隐与庄周望帝之间的融合主要是通过中间四个典故实现的。四个典故,每个典故一个意象,潜蕴着作者对自己今生今世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锦瑟》大量用典,造成了它的华丽、深沉、缥缈。引用典故又是一种“故国神游”,包含着穿越时空和情景转换,它是今与古的一种对接契合。具体到这首诗,是李商隐与庄周与望帝的共鸣与对话。从历史到宇宙,从庄周到望帝,从迷蒙的蝴蝶到春心已无的杜鹃,然后一下子变成了沧海月明的空镜头,接着一个特写突出了晶莹珍珠上的泪痕,时间与空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端无已。华年是时间,庄生望帝的回溯激活的也是时间感,而“沧海月明珠有泪”一下子又把我们拉到了浩渺广阔的空间,有沧海月明的辽阔,而又有珍珠泪痕的细小。 “蓝田日暖玉生烟”,由大海又跳跃到内陆。庄周的梦,依稀可见;望帝的情,借杜鹃鸟而有所托;大海的辽阔有月色相衬;珍珠上带着泪痕;蓝田山有玉气笼罩。真是梦也朦胧,鸟也朦胧,月也朦胧,海也朦胧,珠也朦胧,山也朦胧。诗歌意境的这种朦胧美,大概就是严羽所说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沧浪诗话》)的诗歌境界。作者的情融合在其中就构成了这首诗凄美的意境。《锦瑟》以迷离恍惚取胜,静中见美,把诗歌的感性美和神秘美发挥到了极致。最后追忆惘然之情,于袅袅余音中,淡淡再现。这里有视觉空间,有自然空间,还有想象空间,它们共同交织构成了诗歌艺术美的色彩元素。《锦瑟》的喻旨在表现手法上极为隐蔽,甚至它的喻体也不清晰,喻体和喻旨之间的相似性更是若隐若现,神龙见首不见尾,它们之间的距离很远,它们共同让诗歌的解读走向了复义。李商隐的诗正是用隐喻这样一种方式曲折地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他的诗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典雅、柔美、细腻,在情绪上,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感伤、怅惘。他以柔美哀伤的思绪,创造了朦胧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典雅清丽的艺术风格,在晚唐的诗坛中独树一帜,给后人留下了神秘、深邃的艺术想象空间,留下了无限的回味。意境、形象、典故和精致完美的语言以及形式对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还有它的惘然之情、迷离之境、蕴藉之意,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诗人把自己一生的生活琐事和重大变故以及精神和心理状态高度概括,抽象为一种人生的感觉和情绪,用浪漫的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样,它才超越时空,成为世人钟爱的《锦瑟》。隐喻拓展了人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人的想象力,使人有了无限的创造力。

四、总结

我们欣赏李商隐的作品,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从他的艺术天地汲取营养,提高了鉴赏水平,提升了文化品位,实现了精神的跨越突破。空间迁移了一生的爱,时间升华了一世的情,时空的纵横交织凝成了李商隐带“泪”的“晶莹珍珠”,赢得了后人的“千年一叹”。《锦瑟》的悠悠余韵在我们耳畔萦绕,“无端”的绵绵情思在我们心中弥漫,真情可贵,艺术不朽!

篇10:距离的诗歌

真的不知该用何等方式再开始

只有踩着扉页

沿着一条绵长的

海岸线

去读你深邃的情长

不知道冬天是不是最后一个故事

人生有太多花开落

在隔绝的日子里

有许多夜晚,澎湃穿过身体

梦起伏不定

就这样吧!

就这样保持着距离

不说再见,说再见时

篇11:《隔着风的距离》诗歌

连同你温柔的`笑影轻盈的步履一起

我都不再惦念

仿佛你已离开我的世界一般

仿佛你从未抵达我的记忆岸边

在我这广袤的、葱郁的草原之上

一切都安静地像熟睡中的婴孩

一切都恢复到原有的懵懂的岁月

为你的渴盼已失却斑斓的色环

我伫立在一汪江海对面

遥望属于平庸与愁苦的日子

静听着流沙的缓缓声响

以及在天空与土地上舞动着的鸟语与虫鸣

我的面颊上涂满夕阳的容光

我的双脚也浸染着流水的体温

偶尔会看见海与天的边缘

似乎有一个永恒的幻象

至于那会是什么

我想

篇12:最遥远的距离诗歌

我就站在你面前……

哈,多么美妙的诗句

然而诗不是最美

最美的是梦境

不管回忆还是未来

总充满着神秘

我常常把自己

想象成一尾自由的鱼

独自在我的乐园里

编织一个美好的结局

把水藻缠成一捆捆的.柴火

心里想着

等太阳照进来的时候

它们就会变成火炬

把这里映得灯火通明

这样,我就再也不怕黑暗了

于是我望着水面

沉默了许久

等太阳照进来的时候

我的脑子早已一片空白

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我望着一捆捆“柴火”

突然看到了一座房子

于是我把它们捆在一起

却发现没有屋顶

我陷入了失落之中

太阳高高照着

房子里却黑暗异常

于是我吓得仓皇逃出

黑暗仿佛怪兽一般追逐

不知何时

我也开始了追逐

追逐光明吗

谁知道呢

我就这么一直奔跑着

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

直到年华老去

我却仍只剩七秒的记忆

无数次,我从死亡中醒来

我以为生活处处是谜

然而生活依旧简单

篇13: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

一抓住初见的时机进行教育

初见是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的好坏将会影响长时期的教育工作, 甚至影响终身。开学的第一天是接触学生的好时机, 教师不要仓促地面对全班同学。在见学生之前, 教师应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摸清他们的思想、学习、兴趣等各种特点, 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针对全班的情况拿出新学期的教育措施, 有针对性地制订出一些具体细节,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你教师制订的方案。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 便可胸有成竹地踏上讲台, 去面对一张张笑脸。初次见面, 不需太严肃, 大大方方地给学生一个愉悦的印象。随之可以把新学年的管理措施给学生,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从教师的具体管理办法中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空间。学生们自然会乐于接受教师的建议。这时教师可以讲一些教育的道理, 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谈谈以后的发展前景, 鼓励他们发挥长处, 扬长避短, 尤其是一些落后的学生, 教师应尽量帮助他们化解思想上的疙瘩, 给他们留下温和的印象。

二抓住学生脆弱的时机进行教育

人都会有脆弱的时候, 未成年的中学生更有脆弱的时候。脆弱时都需要帮助, 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成为救命稻草, 使之能踏过那一道坎, 绕过那一道湾。但是, 许多学生却把脆弱隐藏起来。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留意这一细微的变化, 在合适的时候接触学生, 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 了解他们、同情他们、帮助他们。

有一个学生的事例使笔者终生难忘:他是一个顽劣的学生, 每一级的教师都为之头痛, 厌学、打架, 甚至胆大妄为地欺负女教师, 什么教育方法都不见成效, 多方摸底也查不出转化他的路子, 他自己也是抱着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有一段时间他安静了, 笔者还以为是自己教育起了效果呢。后来发现他整天沉默不语。笔者第一次找他时, 他一言不发, 于是笔者亲自到他家了解情况。坐在门槛上的他面对教师的到来, 禁不住哭了。笔者第一次看到他哭, 听着他的诉说, 望着家徒四壁的惨相, 笔者明白了:他妈妈去年死了, 爸爸几天前又死于车祸, 身边只有一个白发的瞎奶奶相伴。一颗十五岁的心灵遭受着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磨难。笔者当时说不上一句话, 什么安慰的语言在那时都显得苍白无力, 笔者把仅有的几十元钱塞进阿婆的衣兜里, 就伤心地回校了。回校后, 笔者写了一份催人泪下的倡议书, 发给了全校师生, 又说服了一位有钱的好心人慷慨解囊。用爱心扶起了一个脆弱的少年, 点燃了几近熄灭的生命之火, 使他重新体会到人间的温暖。他站起来了, 一颗脆弱的心灵战胜了曾经的痛苦, 他终于跟上了同学们的脚步。

三抓住成功的时机进行教育

失败和成功好似孪生姐妹, 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拥有。成绩好的学生拥有成功的机会常常比其他同学多一些。正是因为后进生缺乏成功的机会, 他们也较少品味到其中的甜。利用成功的时机教育后进生, 常常会事半功倍。

笔者班里曾经有一群后进生, 总是唯恐天下不乱, 隔三差五就要闹一件恶作剧, 使班里乱成一团糟, 笔者工作难以开展。正好有段时间学校举行班际足球赛。班里的球员正是那一群,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 一切程序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他们比赛的当天, 笔者和班里的同学组成了啦啦队, 给他们加油。令人欣慰的是他们还真有两下子, 攻、防、接、送如入无人之境, 打得对方狼狈不堪。赛后, 全班同学一起欢呼, 一起跳舞, 这时再也分不开你我, 彼此体味着成功, 品尝着喜悦。笔者利用这次机会召开了“我爱班集体”的主题班会, 鼓励大家爱集体、爱学校。慢慢地, 这一群后进生安静了, 班里也平静了。

四抓住动人的时机进行教育

生活中动人的机会不多, 有时是稍纵即逝, 动人的机会是感化人的好机会。

本班有一个女生天生丽质、天资聪颖, 可是她不好好利用先天条件发展自我, 却偏偏花枝招展, 招蜂引蝶, 引来情书满天飞。这种事作为教师的笔者是棘手的, 硬的不行, 软的无效。笔者本以为她家资甚丰, 一次偶然的机会才让我了解到真情。她家并不富裕, 父母下岗, 依靠在街上摆地摊卖青菜过日子。一次学校组织各班学生上街搞卫生, 天不相助, 那天下午寒风瑟瑟, 细雨绵绵, 街上行人很少, 小商贩也在目送着零散的路人。笔者特意招呼那个女生在一间小店门口喝热茶。这时笔者有意把目光投向这个女同学的妈妈, 她目光呆滞, 手脚冻得红肿, 等候着路人去买仅剩的一小撮葱叶。其实, 那个女生已关注她母亲很久了。笔者押一口茶, 说了一句:“小贩的日子实在辛苦啊!”过了一会, 笔者发现那个女生已溜走了。原来她是躲开笔者偷偷地流泪了。以后的日子, 她质朴起来了, 也开始发奋读书了。

五抓住困惑的时机进行教育

人生旅途中常常有不顺心的事, 甚至连续出现, 无法理清头绪, 有时会让人迷茫、困惑起来。来自家庭的期望、来自学校的压力、来自同学的竞争, 使得单纯的中学生容易迷茫、困惑起来, 找不到激情、找不到方向, 而且和传染病一样快速蔓延起来, 如果不及时疏导, 该学生就会很快掉队。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抓住, 对学生进行教育。

篇14:合适的时间吃合适的食物

早餐选择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类的食品,开启一天的生活,补给大脑。选择包括:

1、 全谷类食物、低脂牛奶和新鲜水果。

2、 三明治、水果和一杯牛奶。

3、 如果午餐不能按时,早餐应丰盛,在谷类和水果的基础上增加花生奶油烤面包或是含有维持能量的经加热烹调的谷类。

午餐应含有优质的蛋白质,以保持身体功能在整个下午的运转,但不要过量或摄入高脂肪食品,这会引发疲劳。理想的选择包括:

1、 蔬菜沙拉,辅之鹰嘴豆和全谷类面包圈。

2、 三明治及夹蔬菜的全谷类面包。

3、 丰盛的汤(原料包括蔬菜、豆科植物、面条或鸡),全谷类饼干和一块水果。

4、 用蔬菜和带水果沙拉的豆科植物制成的面条沙拉。

晚餐摄入的量为一天三餐中最少的量。如果到了此时,你一天摄入的水果或蔬菜还达不到5份,那么,就应补充果蔬,减少肉类、蛋白质、鸡或其他蛋白质的摄入。

锻炼前的饮食选择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类食物,有利于能量补充和快速消化,不妨选择新鲜水果和酸奶,带鸡肉的低脂三明治、低脂干奶酪和一杯果汁。

锻炼后的饮食如果你试图保持体重,锻炼后不要急于进食,以饮水取而代之。

篇15:诗歌我与妈妈的距离

走在大街上

我感觉怪怪的

行人鄙夷的眼色

让我惊慌不已

是她!

就是她!

因为她,我才受此侮辱

因为她,我才坐立不安

她就是我的.妈妈

每一次

我都害怕与她走在一起

我总是轻轻的甩开她的手

厌恶的靠在一边

悄悄的说

“不要!”

我好像忘了

小时候

是谁

天天缠着妈妈

不让她上班

不让她出门

不让她离开自己

是谁

小时候

每天与妈妈腻在一起

怎么烦也烦不够

是谁

小时候

每天想着与妈妈一起

吃饭、睡觉、打豆豆

………………

是我!

就是我!

为什么

为什么我与妈妈的距离越来越大

问问自己吧

上一篇:行政人员陪车礼仪总结下一篇:美丽的乡村400字三年级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