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禅理的故事

2024-04-23

有禅理的故事(精选12篇)

篇1:有禅理的故事

佛教禅理的哲理故事

智慧是第一生命

数日前,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来访。有朋自远方来,沏上一杯香茗。述说别后之情,其乐融融。

席间,友人忽问:“何为世间之贵?”我说:“我曾听一位大师说过,诚信是第一财富,正法是第一坦道,实语是第一妙味,智慧是第一生命。”

友人说,为什么说智慧是第一生命呢?人的健康才是一切的支柱。你不见广告上说——朋友,如果你有1000000财富,后面的那些“0”分别代表金钱、美丽、地位、名誉、快乐、家庭等,而前面的那个“1”则是代表了健康。有了这个“1”,后面的那些“0”才有了意义。你想,即使腰缠万贯,富甲十方,或高官厚禄,事业发达,或貌如天仙,多才多艺,如果是体弱多病,终日离不开药物,这样的人生岂不也是黯淡无光?

我说:“我觉得人生在世,健康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活在世上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朋友之间深刻的情谊,生活的质量就差了。人之所以烦恼横生,之所以对人生困惑茫然,并不是因为没有健康,而是因为没有智慧,因为没有了悟茫茫人生的真实相。纵观古今中外,凡圣贤哲人,无不是胸襟恢宏,慧思迭出。即使有人体弱多难,亦能恬淡豁达地直面人生,谁又能说这样的人生无价值呢?”

人的生命并不在乎是否一定要孔武有力、健步如飞,而是在于是否每一天都活得很值得。

收获前,先学会付出

一个年轻人向父亲征求意见:“我想在咱们这条街上开店赚钱,得先准备些什么呢?”

父亲说:“你如果不想多赚钱,现在就可租两间门面,摆上货柜、进一些货物开张营业。如果你想多赚钱的话,就先得准备为这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们做些什么。”

年轻人问:“我先做些什么呢?”

父亲想了想,说:“要做的事很多,比如,每天清晨可以扫一扫街上的落叶,还有许多家庭需要得到一些帮助……”年轻人听了觉得很奇怪,这些跟我开商店有什么关系呢?虽然心存疑惑,但他还是去做了,他不声不响地每天打扫街道,帮邮差送信,给老人挑水劈柴,渐渐的,这条街上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

半年后,年轻人的商店挂牌营业了,让他惊奇的是,来的客户非常的多,很多人舍近求远,拄着拐杖,赶到他的店里买东西。他们说:“我们都知道你是个好人,来你的店里买东西,我们特別放心。”

仅仅几年时间,年轻人就成了拥有资产千万的企业家。有一天他,问他短短几年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收获时,他想了想说:“在收获前,先要学会付出!”

逆境中的选择

在我大学毕业工作第五个年头的初冬,得悉父亲病逝的噩耗,我迅速赶回老家,哪想母亲也因多年劳疾而一病不起。

料理完父亲后事,在赶回省城的前一天,我去镇中学看望了我读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望着老师慈祥的面容,回想父亲的离去,母亲的病痛,加之城里的妻子下岗,两岁的儿子又是先天痴呆,我不禁泪眼婆娑,将一腔苦水倾诉给老师。只见老师睁大眼睛,紧紧拉住我的手,嘴唇微微发颤地讷讷道:“不哭,孩子,不哭,跟我做饭去,做饭去……”

同十多年前一样,他仍是独自起灶,饭食也还是十分俭朴。他先在一只锅里加上水,放入五个用盐腌泡过的.生鸭蛋,再把它放在煤炉上,炉火很旺,锅中水很快滚开了。10分钟后,他取出煮熟的鸭蛋,又把洗好的红薯放入烧沸的开水,半小时后,红薯也煮熟了。

老师将它们一一捞出,洗净锅又重添清水,在火上烧开,然后均匀地搅进玉米粉。熬煮成一锅黄澄澄的玉米糊糊。

很快,老师和我将热腾腾的饭菜摆好一桌,其中除三碟家乡小菜外,刺激我食欲的仍要属刚煮熟的鸭蛋、红薯和粘乎乎的玉米糊糊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用这几样食物招待你吗?”老师摘下挂满水汽的近视镜,眯眼温和地对我说。

“城里罕见,让我尝鲜吧?”

老师摇头笑笑,递我一个鸭蛋,要我剥开观察颜色,又拿起一块红薯叫我尝尝,随后又指指那碗玉米糊糊问我香不香。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把圆溜挺实的鸭蛋剥好托在掌心,尝了尝绵软甘甜的红薯。又闻闻香喷喷的玉米糊糊,不住点头,夸赞故乡的食物实在可口怡人……

“难道就只这样么?”见我茫然,他满含温情地说:“你该用心去看、去尝、去闻,才会品出些什么,不是么?对于三种食物来说,滚烫的开水是他们共同的逆境。面对逆境,它们的表现却大不相同啊——拳头硬实的红薯进入开水后逐渐变弱变软,失去了自身的本性。一向被一层薄薄外壳包裹而身躯呈液态的鸭蛋,一经开水的洗礼,整个内脏竟变得坚韧硬实。更令人惊叹的是玉米粉搅入开水后,透明无色的水反倒被它们改变了……

陡然,老师的话引起我内心强烈的震憾!

自此,我时常咀嚼品味恩师的教诲,从而不断激发我生命的活力,因为他教会我面对逆境该如何抉择——与其软弱屈服,不如顽强抗争,奋力改变它,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篇2:有禅理的故事

人这一生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所以古希腊的智者在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门上留下了这样的警训:“人啊,认识你自己!”

看不清自己,不认识自己,结果往往就是活不明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不明白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如果活了一辈子,连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应该去干些什么都没搞清楚,又何谈活得幸福、做出成就呢?

很多人活得够用心、够努力、够忙碌、够辛苦,但就是活得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因为他们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

佛法里面有一个词叫“觉悟”,什么是觉悟呢?觉下面一个看见的“见”,悟是竖心旁加一个“吾”,所以“觉悟”本初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有能力看见自己的心”。

人们总是喜欢去关注别人,却忘了花点儿时间去审视自己,于是便有了诸多烦恼。其实人这一生应付自己就够头疼的了,何苦再把别人的烦恼加诸于自己身上呢?

篇3:禅理小故事

良久,都等不到老翁的回答,于是学僧又问一次。 老翁:“我已经向你说过了,你聋吗?” 学僧:“你回答过我什么?” 老翁:“向你说覆船路。” 学僧:“难道说你也学禅吗?” 老翁:“不止是禅,连佛法也全会。”

学僧:“那你试说看看?”

老翁一句话也不说,挑起盐篮便要走。 学僧不解只道了一声:“难!” 老翁:“你为什么这样说?” 学僧:“盐翁!” 老翁:“有何指示?” 学僧:“你叫做什么?” 老翁:“不可向你说这是盐。”

篇4:禅理故事作文素材

好人来到了佛前,说:“佛祖,我修行了一世,经历了这九九八十一难,我为何还不能成佛?”

佛祖说:“阿弥陀佛,九九八十一难,只是我们的宣传用语而已,具体地说,是每一世要历经八十一难,修行八万八千世,才能成佛啊.哈哈哈哈哈。”

篇5:禅理哲理故事

可是,刚踏进大殿,迎面就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装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着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起来:“你看!把我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打算怎么办啊?”

那个人名叫李南山,他非常不满地说:“撞翻已经撞翻,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嘛那么凶啊?”

朱友峰十分生气:“你这是什么态度啊?自己错了还要怪人吗?”接下来,两个人互相咒骂起来,互相指责的声音很大。

广悟禅师正好经过这里问明原委后,说:“莽撞的行为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承认自己的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停了片刻,广悟禅师又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在社会上,我们需要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经济上,我们需要量入为出,在家庭里,我们需要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我们又需要身体健全;在精神上,我们还需要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我们有这么多需要协调的事情,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听到这里,李南山先生先说:“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说着便转向朱友峰说:“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

朱友峰也由衷地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实在是太幼稚了!”

篇6:不想感动禅理故事

他非常奇怪,怎么会来两辆警车?两位警察打开故障车的引擎盖,调试一番,车子仍然无法启动。警察指指警车,对他说:“看看喜欢哪辆,你可以开走一辆。”他挑了一辆警用标志不是很明显的车,驾着它继续前行。他的车,警察将负责拖到修理厂,等他归程时再取。

作家为这件事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但后来一想,这事发生在一个公民法治意识强、以纳税人唯上的国度,其实并不见得有什么好感动。对于警察而言,为司机提供便利,是他的职责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经常感动,倒不是件什么好事。我看到一条电视新闻:一个打工仔10年前来到杭州,打工无着,走投无路时一家小店的老板娘给了他一碗剩饭。10年后,他在杭州站稳了脚跟,走上了寻找恩人的道路。这个故事挺好的,但我读出的况味,并不是这碗饭的温暖。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一个人流落街头,讨了大半天才得到一碗剩饭,这是怎样一种悲哀啊?

母亲告诉我一件事:有个60多岁的老人,每天帮一家水店背水,有一天在楼梯上摔倒了,坐在那里流泪。原来,老人的儿子得了重病,老人背一桶水可以赚1元钱,一天背50桶,每天赚50元,这样就能解决儿子一天的医药费了。

这件事让母亲差点掉泪,而我却一点也感动不起来。为什么一个病人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为什么老人要靠这样的体力劳动去赚取医药费?我并不是麻木不仁的人,相反,我的泪腺十分发达,看本小说、看场电影,泪腺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运转起来。但是,我听到那么多所谓“感动的故事”,都会让自己深深不安。

篇7:大小不二禅理故事

“当然!当然!我读书岂止破万卷,还在万卷之上呢!”李渤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归宗禅师接着又问:“那么请问,你从前所读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指着自己的脑袋说:“万卷书都读到头脑里了。”

归宗禅师就说:“奇怪,我看你的脑袋也不过一个菠萝、一个椰子那么大小,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是骗人的?”

李渤听了,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深有省悟。

佛法,有时从事上去讲说,有时从理上去解释。要知宇宙万有,事上有理,理中有事;事不可废理,理不可无事,事理要圆融。

“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如果我们能够明白理事无碍,那么就能把宇宙的本体和现象融合在一起,把人我融合在一起。

篇8:5个禅理小故事

“当花儿谢了,不是春天结束了,而是春天正在远行,在她远行的路上,花儿在开,叶儿在绿,草儿在青,燕子在飞,蝴蝶在舞。”禅师告诉弟子。

“哪春天什么时候再回来呢?”弟子问。

“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当我们感到最寒冷的时候,我们就能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禅师说。

“春天会给我们带回什么呢?”弟子问。

篇9:小鱼不怪禅理故事

不一会,岸上走来一个买鱼的人,打渔人就把这条刚清醒过来的鲤鱼卖给了他。买鱼人瞧着活蹦乱跳的鲤鱼说:“小鱼小鱼你别怪,他不卖我不买。”鲤鱼不会说话,只瞪着可怜的两只眼,希望再回到河水里去。

买鱼人将鲤鱼放进了厨房。那厨师拿着明晃晃的一把大菜刀,看鲤鱼正欢着,不好下手,于是,就提起来狠狠地往地板上摔,一边摔一边说:“小鱼小鱼你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鱼没完全杀死,就放进了滚滚翻腾的油锅里。半支烟功夫,鲜香的鱼肉,就端上了人们丰盛的餐桌。

篇10:中考禅理故事作文素材

虚云禅师在云游途中收了两个弟子。大徒弟勤快,心胸宽阔坦诚。相比之下,小徒弟则心眼多,总在虚云禅师面前说师兄的坏话。

一天,师徒三人来到了江边,渔夫正在收拾渔篓和渔网。

虚云禅师想麻烦渔夫载他们过江,渔夫笑笑说:“你们自己撑船过去吧,我的老丈人就住在江对面,你们过去后把船停好就行了。”虚云禅师谢过渔夫。

勤快的大徒弟马上就从浅滩上把小船拉了过来,小徒弟一见这情形,又凑到虚云禅师的身边说:“师父,你看师兄这么大手大脚地拉船,下面一定有很多小鱼小虾被压死了,他这是犯了杀生大过,你应该处罚他。”

“他没有过错,他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虚云禅师说。

小徒弟反问道:“他杀生了还没有过错?难道是小鱼小虾的过错?”

“不,你师兄没有过错,小鱼小虾也没有过错,一切过错只在你。”虚云禅师淡淡地说。

小徒弟愣了:“师父,我什么也没做,怎么会是我的过错呢?”

“第一,该做事的时候你什么也没做,这就是过错。第二,佛教虽然讲六道众生,但以人为本,所以在人本的立场上有些真理和事相都不能说破,比如渔民造船捕鱼,只不过是为了赚钱生活,这是谁的过错呢?渔民把船借给我们,虾蟹因为藏身船底而被压,这是谁的过错呢?其实谁都没有过错。所以,罪孽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无心即无罪,纵有也是无心之过。而你该做之事不去做,却要无中生有,妄自判断中伤他人,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虚云禅师说。

篇11:中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一个大富翁,家财万贯,住在一所豪华巨宅里,每天烦恼不断。

在他楼下有一间违章建筑,里面住了一对贫穷的夫妇,每天出去打工,回来了弹琴唱歌,活得非常开心。

他觉得很奇怪,这穷人饭也吃不上,这么快乐?我山珍海味,却烦恼不断,实在想不通。

管家说:“老爷,这好办。你要送烦恼吗?就送他二十万吧。”

富翁说:“送了二十万,他们不就享福了?”

管家说:“试试吧,送了就知道了。”

这对穷夫妻忽然得到二十万,这下不平静了。到了晚上,想把这笔钱藏起来。放在枕头下,屋梁上,橱柜里,放在哪里都不放心。一夜没有睡,天亮时,才发觉上了当。第二天,原封退回。“把你的烦恼还给你!”不要了。

这当然是一则笑话。送烦恼,实际上就是把烦恼放下。能把烦恼放下,把烦恼送掉,把烦恼断灭,这个意义非同小可。学佛的一大事因缘,其实就是了脱生死,究竟涅盘。众生不能了脱生死,就是因为烦恼不能断尽,因烦恼系缚而流转生死。众生若破执放下,则一切烦恼必能断尽。烦恼无尽既能断,当然也就能出尘了脱生死了。

我见他人死,

我心热如火。

不是热他人,

看看轮到我。

篇12:新颖作文素材禅理故事

有一天晚上,镜虚带了一名女子回到自己房间,立刻把房门关起来,好几天都不打开,二人似乎在房里同居同食。

徒弟满空和几位师兄弟深怕大家知道了不好看,所以一直把守在门外,遇到有人找师父,都说禅师在休息或打坐。

但满空心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终于鼓起勇气去找师父理论。

一进到师父的房间,就看到一位长发披肩的女子躺在师父的床上。满空冲动地对镜虚禅师说:“师父!您有这样的行为,还能做我们大众的模范吗?”

镜虚禅师一点也不动气,轻言慢语地叫满空上前仔细看清女子的脸部。

满空当下大惊,原来女子是个麻风病人,鼻子掉了,耳朵没有了,嘴巴也歪了。禅师把她带回来,正用特殊的方法为她治疗。

这时,禅师又轻描淡写地告诉徒弟,他现在要替女子按摩,帮助她活络气血。

满空闻言跪了下来,惭愧地对师父说:“师父能看的,我们不能看;您能做的,我们不能做。弟子们愚痴,师父的见解我们竟不能了解。”

一般人对是非好坏的判断,往往自信地说:“我是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其实由于短视,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即使亲眼看到的,也不见得正确;亲耳听到的,也不见得真实。

事情的真相,要深入地去了解;事情的好与不好,自有评断的价值,若因不了解而议论,就是愚痴、短见,就如盲聋之徒一样。

上一篇:豆中3月工作小结下一篇:物业安全培训内容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