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人物照

2024-05-16

开国大典人物照(精选7篇)

篇1:开国大典人物照

唐国强扮演的毛主席和张国立扮演的蒋介石。

一幕宋庆龄接见全国女代表的戏堪称众星云集。后排左起为扮演女代表的沈傲君、“解放军代表”梁家辉、“女代表”陈数、章子怡、苗圃;前排为许晴扮演的宋庆龄与唐国强扮演的毛主席。《建国大业》也是唐国强在银幕上第14次扮演毛主席。

郭德纲也成“文化代表”。

黄晓明扮演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片中讲述其在1948年的轰炸中命令用担架强行将毛主席救出的故事。

片中任何一个有份露脸的角色都是大明星出演。刘烨扮演一个因喝醉酒被取消参加阅兵的红军老兵,上演了一出“醉酒找毛主席评理”的精彩戏。“西苑大阅兵”也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场大戏。

变身解放军某团长的葛优喜感依旧,台词很搞笑。注意右下角的小战士,就是“许三多”王宝强。

赵薇和甄子丹继《画皮》后再合作,一个扮演评选国歌的女代表,一个扮演音乐家田汉。

陈好扮演傅作义之女、地下共产党员傅冬菊。片中讲述她1951年由侯勇扮演的陈赓由昆明接回北京。

“谷子地”张涵予扮演一位战士,他在片中与毛主席有着很神秘的关系。

看来张国立每天喝稀饭减肥5.5公斤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再经过垫鼻子、戴牙套,他扮演的蒋介石还真有几分形似。相形之下,“十三燕”王学圻扮演的李宗仁虽形不似,气场却相当强大。张国立和王学圻背后那位则是尤勇客串的“白崇禧”。

胡军扮演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这个角色主要跟蒋介石和李宗仁演对手戏,虽然只有三场戏、五句台词,已经是这部星光熠熠的大片中很受“重视”的角色了。

宋家王朝一一登场。徐帆扮演宋家三姐妹的大姐宋霭龄。

邬君梅自1997年拍摄香港电影《宋家王朝》后再度受邀出演宋美龄,风采依旧。

陈坤则由陈凯歌推荐演出蒋经国一角。其清瘦形象与方圆脸的蒋经国很不符,但看他能否演出人物神韵吧。

陈坤则由陈凯歌推荐演出蒋经国一角。

宋蔼龄之子孔令侃由佟大为扮演。此角的具体戏份尚未曝光。

什么叫大腕跑龙套?就是没片酬不说,露脸了也很快会死,比如陈凯歌扮演的冯玉祥,开片没多久就遇难了„„

当然也有比较好命的,比如李连杰客串的一位国民党军官,他只是出现在一个宴会中喝着红酒跟一位老者聊天,都还有三句台词,呵呵„„

全片最帅的三个角色,首位当数刘德华扮演的蒋介石侍从室主任俞济时。

全片最帅的三个角色,除刘德华外,其次就是出演特务头子毛人凤的姜文。

当然,最帅还有穿着一身国民党制服的“阎锦文”陈道明——片中他将在营救张澜一出戏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王黎明扮演的蔡廷锴跟他当年在《半生缘》中扮演的沈世钧造型很相似,可谓《建国大业》中扮相最没有惊喜的一位。

相比之下,人家冯小刚扮演的杜月笙就是形神皆似,非常扎眼。

同是做记者,孙红雷扮演的《中央日报》记者胡立伟就有同时采访毛主席和蒋介石的“大场景”„„

而成龙扮演的某报社记者只是在采访李济深时露了一下脸——不过大哥的中分头造型还是很新鲜的„„

大导演吴宇森饰演一名国民党军官。

章子怡等女代表„„

黄圣依饰演一名战地女播音员。

胡军和张国立„„

邓超饰演画家徐悲鸿。

冯远征戏中一晃而过„„

篇2:开国大典人物照

开国大典照片上的人物 蒲德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政务院总理:周恩来 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

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徐向前 最高人民院院长:沈钓儒 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罗荣桓 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董必武 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

云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

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谭平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位:

陈毅、贺龙、李立

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吴玉章、徐向前、彭真、薄一波、聂荣臻、周恩来、董必武、赛福鼎、饶漱石、陈嘉庚、罗荣桓、邓子恢、鸟兰夫、徐特立、蔡

畅、刘格平、马寅初、陈云、康生、林

枫、马叙伦、郭沫若、张云逸、邓小平、高崇民、沈钧儒、沈雁冰、陈叔通、司徒美堂、李锡

九、黄炎培、蔡廷锴、习仲勋、彭泽民、张治中、傅作义、李烛尘、李章达、章伯钧、程

潜、张奚若、陈铭枢、谭平山、张难先、柳亚子、张东荪、龙

云。

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元帅有6位,他们是:朱

德、刘伯承、贺

龙、陈

毅、罗荣桓、聂荣臻。

没有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元帅中有4位,他们的具体原因是:彭德怀正在指挥进军新疆;林彪正在指挥四野与白祟禧集团作战;徐向前在青岛病;叶剑英正在指挥向华南进军。

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张云逸、上将鸟兰夫、中将赛福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有原国军上将李济深、程

潜、蔡廷锴、张治中、傅作义、陈铭枢、龙

云。

中共七大选出的五位中央书记处书记,有四位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毛泽东、朱

德、刘少奇、周恩来。(缺任弼时)

篇3:《开国大典》说课稿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开国大典》。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 训练重点是“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拓展搜集资料”。

作为本组教材的精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1949 年10 月1 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依据新课程标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 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5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 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目标的第3、4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 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采用导读法、品词析句法、朗读感悟法和情境体验法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采用读、品、悟、议的方式, 走入文本, 真切体会。

下面我将详细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课前, 我采用播放红歌《东方红》拉近学生与伟人毛泽东的时空距离, 再借助学生用一句话介绍你了解的毛主席———走近伟人, 了解伟人。

课堂教学行为我设计为四环节, 分别是释题导入, 引出大典。整体感知, 初识大典。重点研读, 感受大典和课堂总结, 铭记大典。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围绕着“大典”展开的。

下面我具体说说各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和设计理念。

第一环节, 释题导入, 引出大典, 导入课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 谈话介绍“1949 年10 月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这就是———开国大典”课件出示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 板书课题:26 开国大典, 随机指导书写“典”。齐读课题。

接着, 由“典”理解“大典”, 进而理解“开国大典”。为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隆重的典礼就是开国大典。生再读课题。

第二环节, 整体感知, 初识大典。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 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时间的句子, 帮助学生读懂每个时间段的不同场面,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出开国大典的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 我相机板书:入场、大会、阅兵、游行。从而理清了文章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最后我再小结概括课文的方法。

授之以渔, 不如授之以鱼。第三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在这个环节中, 我引导学生学会用画表示时间的句子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和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三环节, 重点研读, 感受大典。

课文“大会”内容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 我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接着”理清了“大会”这个场面的条理。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奏国歌、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此时文章的结构学生就了然于心。

接着, 学生默读课文5~10 自然段, 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 再选择一处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板书:毛主席群众

在这小结里, 我出示课件, 采用范例指导学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接着交流学生默读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 我完成本节课的板书:毛主席的动作, 出现、宣布、升国旗、宣读。群众的反应, 一阵掌声一齐投向, 一齐欢呼一齐欢跃, 一齐脱帽一齐抬头, 一阵欢呼一阵掌声。

最后我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重点语句:课文的第七、八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的研读我抓住文字表达上的特点:反复设计教学。通过“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一齐”“传到”等词句的体会, 运用“看视频、想画面、听声音、读句子”来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 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第八自然段的研读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根据学生的交流, 首先出示词语电钮、瞻仰。根据“瞻”是形声字, 理解意思, 接着通过问题:为什么用瞻仰?瞻仰什么?引导学生知道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它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着体会两个“一齐”和“站”字。“站”的教学我是通过前面录像资料, 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使学生具备对文本自我判断的能力, 保证对“站”的理解水到渠成。最后我引用拿破仑的话: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 一旦觉醒世界将为之震撼。小结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再读课文。结束本环节的学习。

如此, 学生从抓重点词句体会到反复的妙处, 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 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从思考群众心情激荡的原因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进而深入文本, 体会关键字词表达的情感, 指导感情朗读。从课文的内容到写作方法的认识, 从课外到课内, 学生熟读精思, 积累语言, 对课文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理解。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铭记大典。

谈话引导学生回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 师生合作朗读, 铭记大典。

接着结合板书, 总结写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几个场面都是先写———毛主席动作, 再写———群众反应。文中, 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在其他场面里也有。下节课, 让我们再去感受伟人的形象和场面的热烈吧!最后课件画面定格在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上。

最后, 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抓住了文章的写作结构, 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方法。较好地体现了我这节课的教路与学路。

篇4:回眸开国大典

天安门城楼里捡出炮弹

开国大典为何选在天安门广场,颇费了一番周折。由于已经决定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上要举行解放军阅兵式,所以要选择开国大典的场地,必须要考虑附带阅兵场地。当时有两个备选:一是北京西苑机场,这里之前举行过欢迎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的阅兵式,这里地势开阔,搞大规模集会耍得开,而且不影响市内交通,但是缺点是离市区较远,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来往不方便,而且这里还缺一座能够容纳数百人观礼的检阅台,要单独建设,花钱也多;另一个选择就是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可以当现成的检阅台,而且位于市中心,大家往来方便,不过缺点是当时天安门广场并不大而且需要清理修缮,大规模群众集结会影响市内交通。当时负责筹备的解放军华北军区将两个方案都报给了中央,周恩来经过仔细权衡,最终把开国大典定在了天安门广场。当时北京城刚刚解放,市容市貌无从谈起,光是日积月累没有清除的垃圾就有60万吨。天安门广场长年无人问津,杂草丛生,又饱经战乱,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罗瑞卿在检查安全时竟然在天安门城楼西面的门洞里清理出了一枚炮弹。北京市就动员了数百名工人技师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和修整,赶在开国大典前把天安门广场修葺一新。

开国大典时数百位受邀出席的各界代表,大部分都站在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的观礼台上。跟现在钢筋混凝土的观礼台不同,当时的那个观礼台是临时的。

开国大典筹委会决定要搭建开国大典观礼台。由于工期紧任务重,搞永久性建筑根本来不及,建设者们便用杉树原木搭起前低后高的架子。然后在其上再铺木板,紧急建成供中外宾客登临的临时性观礼台,临时观礼台的木架子,因为是临时的,连油漆都没有,直接是原木原色。为了防止木制观礼台倒塌,使用了双层加厚木板。施工结束之后,为了测试观礼台的牢固度,建设者们专门请来一个营的工兵部队,让解放军战士集体站上去,还特别嘱咐要使劲蹦跳一番,以确保万无一失。

日本“八路”设计大红宫灯

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悬挂着八个巨大的大红灯笼,为新中国的诞生平添了一抹亮色。后来我国发行的第一枚纪念邮票,中心图案就是这八个大红灯笼。

这八个灯笼的设计者是两位日本人:肖野、森茂。这两名日本人毕业于日本美术专科学校,当时是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美术家,抗战时期加入八路军,跟日本法西斯打过仗,是标准的“老八路”。

肖野当时40多岁,他年轻时是日本的左翼美术作家,20世纪30年代因受日本当局迫害,被迫逃亡中国。他来中国后先去了北平的日伪电影公司当美工师,一直在寻找中共地下党,终于在华北敌工部的帮助下,辗转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工作。在抗敌剧社,肖野把自己的画笔化作刺向日本法西斯的投枪。

森茂当时30多岁,他是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征入伍,成为日本侵略军华北驻屯军宣传部的一名士兵,专门负责绘制反共反华宣传画,是跟八路军打宣传战的。不过日本侵略者没有想到的是,森茂在日本国内时就接触过共产主义,派他画宣传画又需要接触更多的八路军资料,结果森茂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参加了八路军,把枪口对准了日本侵略者。

在距离开国大典还剩下20多天的时候,这俩日本八路接受了任务,要设计一组灯笼。他们从中国传统宫灯的造型出发,希望既能体现中国的民族风格,又能烘托出热烈的开国气氛,他们绞尽脑汁日夜不休,最终赶制出了20张草图。周恩来从20张草图中挑出了一幅,至今高懸于天安门上的大红灯笼制式由此定调。虽然说这俩日本人是老八路,但是让两个日本人来设计当时开国大典的灯笼,还是引来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者说为什么不找中国美术家要找日本美术家。据说,当时周恩来还批评了这种狭隘的观点。

定下了灯笼样式,又遇到了难题:百般寻找也找不到这么大的灯笼,库房里也没有。这时候肖野献计说,咱们找不着灯笼,能不能找个扎灯笼的师傅?大伙又是一番苦苦寻觅,最终从西城区丰盛胡同找到了一位70多岁的老师傅。老师傅看了这俩日本八路的灯笼图纸之后,也说没做过这么大这么圆的灯笼,但是他愿意一试。最后老师傅带上俩徒弟,这俩日本八路也跟着去,大家在天安门城楼上一连三天三夜赶工,吃住都不下来,终于让喜庆的大红灯笼挂上天安门。

毛泽东的“门卡”丢了

1949年10月1日上午8点,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进入指定地点。上午10点,30万各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计划在下午举行,集会的人们大部分都是自带午饭:白开水和馒头。北京市给每位参加庆典的人发三块糖、两个梨,这便是新中国第一道甜点。

当时各方面人员的位置都做了精确的安排,进入天安门城楼的人都佩戴了红绸带,上面详细标注了佩戴者的职务、工作以及他可以进出的区域,这就是土法上马的门卡了。没有“门卡”想进一些特定区域,那是纪律所不允许的。开国大典当天,守天安门的卫兵就拦住了没有“门卡”的江青,始终不让她上天安门。

离开国大典还有不到3个小时的时候,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叶子龙突然找到大典筹备的同志说:坏了,毛主席胸前那个烫金字写着“主席”的红绸子,怎么都找不到了,不知道是夹到哪本书里了,现在主席准备上天安门了,这可怎么办!当时谁也没准备这种土制“门卡”的备份,丢了都没地方补去。最后叶子龙和钟灵赶回中南海,临时裁了一块红布,用毛笔蘸着胶水在红布上写了主席两个字,再往上撒金粉,看起来跟烫金字差不多。他们带着这张“手工门卡”又风风火火赶回天安门,把“门卡”交给了驻足天安门台阶的毛泽东。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式开始,中华民族的一段崭新征程由此开启。

篇5:开国大典 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师:先请同学们看张老师写课题,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

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

生:隆重

生:盛大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课文记述了哪些场面?

生:开始举行典礼的时候是群众从大老远赶来了。

她是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群众进场。板书“群众进场”

生:开国大典非常盛大,人非常多。

生:我还看见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看到升国旗,奏国歌。

师:这都是典礼仪式的场面,(板书典礼仪式)典礼仪式之后呢?

生:阅读式和游行

师:真好,你一口气说出了两个场面。(板书阅兵式游行)

师: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读?你勾画了哪些句子。

生:我勾画了第五段。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师:张老师听到了掌声,就在在这段课文中还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掌声。

生: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生: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师: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气氛?

生:热烈的气氛。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到了气氛的热烈庄严。可究竟是什么激动着人们的心,使他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呢?就让我们依顺序品读交流这些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师:谁先来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如果只请你读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怎么读?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还有吗?

生: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我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喜悦。

生:三十万人都很喜爱自己的领袖。

师:换一个词:热爱。三十万人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

生:没有

师:这就叫“不约而同”。

师: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生:(齐读)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第七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这三十万人非常激动,行动都一样的,一起欢呼和欢跃。

生:他们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盼望许久,终于等到了。

师: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这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真能看出来你很激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中国是很广的。

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各个角落。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生(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生:(男):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张老师也想读,听张老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

生:书上这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你读成了它。

师:哪一句更好?

生:不用重复了

师:你认为张老师的好。

生:我认为书上的好,如果不重复,感受不到这样的威严。

生:采用排比,气氛更强烈

师:张老师纠正一下,这是用的反复,可不是排比。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欢呼

师:有没有不同的?

生: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师: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他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他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

生: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师:放CAI。激情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这庄严的宣告„„

生:(接读)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师: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生: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

生:我会脱帽肃立,看我们新中国的国旗是多么鲜红。

师:你会怎么做,你会和他一样吗?

生:是的。

师:我们也不约而同地脱帽肃立,抬头瞻仰。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新中国成立了!

生:因为我是中国人

生:当我看到国旗升起来时,我会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自豪!

师:,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们千言万语就化作这一句。(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放CAI)这就是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度过了59岁的生日。这是香港回归,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这是神州八号升天时升起在太空的国旗。在这59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来,孩子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

生:(写话)

师:当红旗在太空升起„„

生:我的心情满怀激动,43年前苏联宇航员在太空行走,43年后,我们中国人终于来到了这个浩渺的空间。

你真了不起,我们中国人迈出了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我们就这样站立。

师: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再读。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了人民的感情澎湃,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篇6:《开国大典》教案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复习课题,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师: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预设)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预设)生:隆重

盛大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预设)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然后四人小组在小组内交流。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2.学生交流归纳。

师:谁来说,课文记述了哪些场面? 点拨: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过渡)师: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自由读5至10自然段,用——划出描写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在书上写上自己的感受。划完的同学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并且交流各自的感受。

生:自由朗读课文。2.交流感受。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师:请你说说你画出了哪些群众反应的句子?(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我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师: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生:(齐读)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相机出示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过渡:是啊,群众的反应是这么得热烈,那么,除了这一段写了群众反应的句子,你还可以从哪里找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呢?(预设)生:第七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多种方式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师范读。

生(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生:(男):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听老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体会反复的用法)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师: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他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他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语段三: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指名读)生: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师:放CAI。激情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我们坚强勇敢的小兵张嘎;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师:这庄严的宣告„„

生:(接读)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师: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语段四: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4)感情朗读。

师: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生: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

师: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们千言万语就化作这一句。(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放CAI)这就是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度过了63岁的生日。这是香港回归国旗迎风飘扬,这是澳门回归,国旗记载着永恒的一刻;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这是神州九号升天时升起的国旗。在这63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来,孩子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生:(写话)小组交流

师: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再读。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篇7:缩写开国大典作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典礼的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各位委员、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等。总人数达到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了,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这时,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央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将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接着升国旗。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两个半小时的检阅,广场上不断的欢呼,不断的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上一篇:青春思辨会策划书下一篇:教师职称网上申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