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节的成语

2024-04-27

关于冬至节的成语(共14篇)

篇1:关于冬至节的成语

【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日短夜修】:指冬至前后几个月白天短夜晚长。

【日长一线】: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

【数九寒天】:数九: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三九、四九最寒冷。最寒冷的那些日子。

【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一百五日】: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指寒食日。

【一阳复始】: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指春天又到来了。

【一阳来复】: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指春天又到来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关于冬至节的成语

2.描写冬天的成语及解释

3.描写季节的成语大全

4.形容有恒心的成语

5.描写爱情的成语大全

6.关于杜甫的成语

7.关于杜甫的成语大全

8.关于开始的成语

9.形容惊恐的成语

10.描写严寒的句子

篇2:关于冬至节的成语

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节的起源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4]。“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节的传说

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的习俗

一、吃饺子。

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三、祭天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篇3:关于冬至节的成语

1. 对人的评价性成语组成部分表现形式

2. 成语性单位中表达意义的方法

在表达对人的评价成语单位中, 主要包括下列七种表达意义的方法:

上述对人物评价性成语性单位的分析显示, 数量最多的表达是现实的人的称名, 以及宗教, 神话, 童话, 科幻和类人生物的称名的成语。

参考文献

[1]Áóñëàåâ Ô.È.Ðóññêèå ïîñëîâèöû è ïîãîâîðêè.Ì, 1854.

篇4:关于实现成语的优化翻译

关键词元规范 归化与异化学习词典

一、引论

成语极富民族特色,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们是双语词典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翻译质量直接体现了双语词典的编纂水平。在编纂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的过程中,对成语的翻译应考虑如下两个因素:一是译文的充分性。译文必须尽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以便使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学习者能领略、学习原汁原味的汉语,熟悉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进而达到培养汉语语感的目的。二是译文的可接受性。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的使用者多是以汉语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翻译包括成语在内的词目及例证时,应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在确保译文充分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附上英语中相应的表达方式,帮助他们了解蕴含在源语中的微妙含义,以期达到让学习者掌握该词语,并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拟通过运用元规范(initial norms)以及归化与异化(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alienation)理论,并结合钱王驷、姚乃强主编的《汉英双语学习词典》(外文出版社,2007,以下简称《汉英》)中有关成语的翻译,探讨如何处理好外向型学习词典中成语词目及其例证翻译,本文最后还将提出一个词条样本供参考,希望能为以后的外向型双语学习词典编纂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充分性(adequacy)与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译学大师图瑞(Toury)提出了元规范理论(initial norms),他认为:“译者要么选择依附于源语文本,利用源语文化中业已成熟的理论进行翻译,要么选择依附于目的语文化中常用语言规范抑或是能够支持译文的那部分理论进行翻译。”(见图1)

在编纂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过程中,对汉语成语的翻译如果采取依附于汉语文化规范的策略,英语的译文就倾向于充分、准确。如果采取依附于英语文化规范的策略,译文则易于被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所接受。

1充分性的衡量

双语词典词目翻译的充分性主要指译文的等值性,例证的翻译也不例外。黄建华、陈楚祥指出,词目翻译的等值体现在三个方面:(1)语义等值。包括成语在内的词目翻译首要目的就是要用目的语表达出源语在源语文化中的静态语义。如《汉英》中“能歌善舞”译作“he good at both singing and dancing”,该译文能完全反映这个成语在汉语中的意思,也就是说译文与词目实现了语义上的等值。(2)语体等值。成语多带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且多富有修辞色彩,翻译时要尽可能体现这一特点。如“百家争鸣”译作“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fig,free academic debate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该成语在汉语中属于正式的书面语,并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译文对此有所体现。(3)语用等值。尽管此条规则似乎在成语等的翻译中体现得不是十分明显,但亦非可有可无,尤其是在翻译一些文化局限词时,我们要摒弃其肤浅的字面意思,在译文中体现它在汉语中的实质。如“六神无主”译作“all six organs failing to function(lose one's presence of mind)”。道教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但在这里我们切不可想当然地把这个成语译成heart,lung,liver,kidney,spleen,gallbladder failing to function(10se one's presence of mind)。译文的语用价值就在于译文的实用性,它应该是具有可插入性的语言单位,而不能仅仅是一种解释。除了以上三条等值原则以外,鉴于成语多与民族文化联系甚密,往往会存在字面意思与其内在含义不同的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增补一条原则,即功能等值原则,来解释原应属于语义范畴的问题。如成语“青出于蓝”的字面意思是说靛青是从蓼蓝草中提炼出来的,而其译文却是:Blue is extracted from in— digo plant(fig.The disciple outdoes the master,The later gener—ation excels the former one)。汉语原文与英语的比喻义似乎不存在语义上的等值,但却表达着同样的意思,这是因为它们在功能上实现了等值。用功能等值来替代语义等值,这在成语的翻译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可接受性的重要地位

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的使用对象是以汉语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他们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会不自觉运用本族语思维方式理解汉语。由于“没有任何两种语言是完全一样的,要么是对应符号的意思存在差异,要么就是组成短语、句子的方式存在着不同之处”,所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本族语负迁移影响。有鉴于此,编纂外向型学习词典时,应将可接受性放在突出的位置。Landau指出:“双语词典的使用对象不仅决定了译文的对等类型,也决定了译文的充分程度。”他指出,词典编纂者在进行词目与例证的翻译时,不仅要确保译文的充分性,更要将使用对象的接受能力摆在突出位置。《韦氏新世界英语词典》(WNW,Col-lege Edition)强调:“理解接受性要远比科学的精确度重要。”在这里应该作这样的理解:即充分性的实现也应该受制于可接受性,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图瑞的元规范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诚信观”,使翻译成了相对的概念。优秀的译文应该是充分性与可接受性的和谐统一,且两者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即词目以及例证译文的充分性与可接受性可以因使用对象的不同存在合理的差异。

三、归化与异化

篇5:关于冬至的诗歌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小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冬至宿杨梅馆 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年代 唐 权德舆】

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七成。

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

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唐 戎昱】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邯郸冬至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宿杨梅馆 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于中书省斋移止 唐 武元衡】

郊庙祗严祀,斋庄觌上玄。别开金虎观,不离紫微天。

树古长杨接,池清太液连。仲山方补衮,文举自伤年。

风溢铜壶漏,香凝绮阁烟。仍闻白雪唱,流咏满d弦。

篇6:关于冬至的谚语

关于冬至的谚语 冬至的谚语大全

1、冬在头,卖了被置头牛;冬在腰,冻死猫;冬在尾,冻死鬼。

2、晴冬至,年必雨。

3、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黑,指下雨)

4、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5、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6、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7、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后悔没有火炉。

8、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9、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10、冬至南风百日阴

11、阴过冬至晴过年

12、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13、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14、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15、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冬至九九歌

早时在民间,冬至九九歌也是口口相传,甚为流行,如今会的人也不多了,在北京,《冬至九九歌》流传了几百年了。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冬至九九歌(1)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九九歌(2)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九九歌(3)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冬至九九歌(4)

篇7:关于冬至的著名诗词

《江南冬至和人怀洛下》 (唐)陆龟蒙

昔居清洛涯,长恨苦寒迟。

自作江南客,稀迟下雪时。

有烟栖菊梗,无冻落杉枝。

背日能寻径,临风尚覆棋。

鸟声浑欲转,草邑固应知。

与看平湖上,东流或片澌。

《冬至夜作》 (唐)韩偓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冬至酬刘使君》 (唐)殷尧藩

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

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沴逐冰消。

梅含露蕊知迎腊,柳拂宫袍忆候朝。

多少故人承宴赏,五云堆里听箫韶。

《和湖州杜员外冬至日白蘋洲见忆》 (唐)李郢

白蘋亭上一阳生,谢脁新裁锦绣成。

千嶂雪消溪影渌,几家梅绽海波清。

已知鸥鸟长来狎,可许汀洲独有名。

多愧龙门重招引,即抛田舍棹舟行。

《冬至后西湖泛舟看断冰偶成长句》 (唐)李郢

一阳生后阴飙竭,湖上层冰看折时。

云母扇摇当殿色,珊瑚树碎满盘枝。

斜汀藻动鱼应觉,极浦波生雁未知。

山影浅中留瓦砾,日光寒外送涟漪。

崖崩苇岸纵横散,篙蹙兰舟片段随。

曾向黄河望冲激,大鹏飞起雪风吹。

《冬至日奉和御制》 (唐)徐铉

吹律政知宽,迎长物倍安。

初阳殊胜腊,积雪更添寒。

庭实罗千品,珍符荐百般。

群臣同偶圣,不叹夜漫漫。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 (唐)邱为

去去知未远,依依甚初别。

他乡至下心,昨夜阶前雪。

终日读书仍少孤,家贫兄弟未当途。

适远才过宿舂料, 相随惟一平头奴。

男儿出门事四海,立身世业文章在。

莫漫忆柴扉,驷马高车朝紫微。

江南驿使不曾断, 迎前为尔非春衣。

《和李十二舍人冬至日》 (唐)姚合

献寿人皆庆,南山复北堂。

从今千万日,此日又初长。

《冬至后招于秀才》 (唐)王建

日近山红暖气新,一阳先入御沟春。

闻闲立马重来此,沐浴明年称意身。

《冬至酬刘使君》 (唐)殷尧藩

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

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沴逐冰消。

梅含露蕊知迎腊,柳拂宫袍忆候朝。

多少故人承宴赏,五云堆里听箫韶。

《冬至夜作》 (五代)韩偓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岁月难禁节物催》(宋)陆游

岁月难禁节物催,天涯回首意悲哀。

十年人向三巴老,一夜阳从九地来。

上马出门愁敛版,还家留客强传杯。

探春漫道江梅早,盘里酥花也斗开。

《冬至·老遇阳生海上村》(宋)陆游

老遇阳生海上村,川云漠漠雨昏昏。

邻家祭彻初分胙,贺客泥深不到门。

万卷纵横忘岁月,百年行止村乾坤。

明朝晴霁犹堪出,南陌东阡共一樽。

《毗陵郡斋冬至晴寒》 (宋)杨万里

竹屋消残半瓦霜,水河冻裂一渔航。

不须宫线量曦影,化日今年特地长。

《冬至霜晴》 (宋)杨万里

油帘雪白日华红,老子良图策俊功。

自晒绵裘并衲裤,谁知衣桁是薰笼。

绝怜寒菊枯根底,留得残霜过日中。

旧说冬乾年定湿,试将今岁试南翁。

《冬至称贺紫辰殿及德寿宫》 (宋)杨万里

宫烛奔忙下玉除,晨曦拂掠丽储胥。

东西班动云开合,警跸声来电卷舒。

隆准衣裳红一点,御香烟雾碧千庐。

勋华二圣天齐寿,亚岁年年贺帝居。

《冬至称贺皇太子平阳郡王》 (宋)杨万里

长乐锺声搅梦惊,建章星影照人行。

千官灯语听残点,一夜霜寒在五更。

金钥王秖开北阙,银鞍系控谒东明。

青宫朱邸环天极,五色祥云覆帝城。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日赠安节》 (宋)苏轼

我生几冬至,少小如昨日。

当时事父兄,上寿拜脱膝。

十年阅凋谢,白发催衰疾。

瞻前惟兄三,顾后子由一。

近者隔涛江,远者天一壁。

今朝复何幸,见此万里侄。

忆汝总角时,啼笑为梨栗。

今来能慷慨,志气坚铁石。

诸孙行复尔,世事何时毕。

诗成却超然,老泪不成滴。

《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 (宋)苏轼

小酒生黎法,干糟瓦盎中。

芳辛知有毒,滴沥取无穷。

冻醴寒初泫,春醅暖更饛。

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

里闬峨山北,田园震泽东。

归期那敢说,安讯不曾通。

鹤鬓惊全白,犀围尚半红。

愁颜解符老,寿耳斗吴翁。

得谷鹅初饱,亡猫鼠益丰。

黄姜收土芋,苍耳斫霜丛。

儿瘦缘储药,奴肥为种松。

频频非窃食,数数尚乘风。

河伯方夸若,灵娲自舞冯。

归途陷泥淖,炬火燎茅蓬。

膝上王文度,家传张长公。

和诗仍醉墨,戏海乱群鸿。

符、吴皆坐客,其余皆即事实录也。

《冬至》 (宋)文天祥

书云今日事,梦破晓鸣钟。

家祸三生劫,年愁两度冬。

江山乏小草,霜雪见孤松。

春色蒙泉里,烟芜几万重。

《预作冬至》 (宋)张耒

紫坛曾从奠琳琅,亲被天人玉冕光。

今日黄州山下寺,五更闻雁满霜林。

《冬至三首·汴水日夜浅》 (宋)张耒

汴水日夜浅,天寒霜野宽。

拂衣愁叶乱,冲面北风寒。

不作归山计,空悲走马鞍。

济时吾力薄,俯仰一悲叹。

《冬至三首·孤衾不成寐》 (宋)张耒

孤衾不成寐,起坐听鸡号。

楼闭更筹静,天寒星斗高。

萧条陶令酒,清怨楚臣骚。

凛凛悲秋意,何须待二毛。

《冬至三首·昨夜新霜落》 (宋)张耒

昨夜新霜落,淮南十月初。

寒云风后白,高木雨来疏。

功业嗟谋拙,星霜逼岁余。

子云真拙者,寂寞为玄书。

《冬至前》 (宋)李洪

隐居慵出人嫌癖,乐静安閒只自怜。

窗眼白驹催短晷,案头黄卷遣长年。

南枝春信应先透,北陆寒凝势更坚。

地下一阳何日复,千林枯木已欣然。

《冬至二首·病逢佳节径投床》 (宋)刘克庄

病逢佳节径投床,卧听群儿笑老苍。

仅可六藏数龟息,安能三黜入鹓行。

脉微药焙常储火,足冷茅檐定有霜。

多谢天公相暖热,起披败絮负朝阳。

《冬至二首·慈颜幽翳几星霜》 (宋)刘克庄

慈颜幽翳几星霜,犹记斑衣共举觞。

老弟颇怜伯仁短,小孙突过阿宜长。

亲朋不至谙时态,儿女无知竞晓妆。

老退尚馀忧国念,朝来云物果灾祥。

《湖南江西道中十首·去年冬至投僧寺》(宋)刘克庄

去年冬至投僧寺,今岁阳生宿店家。

独夜无人堪晤语,青灯相对结寒花。

《冬至四绝·□觞无复举萱堂》 (宋)刘克庄

觞无复举萱堂,麟卧陇阡雁折行。

殿后即今惟一老,阿宜长大阿奴亡。

《冬至四绝·遥知廷设黄麾仗》 (宋)刘克庄

遥知廷设黄麾仗,不见人书白板扉。

老子挂冠还笏了,别无上服止深衣。

《冬至四绝·日添一线书中见》 (宋)刘克庄

日添一线书中见,雪染千丝镜里明。

迟暮犹思寸阴惜,凝严未觉一阳生。

《冬至四绝·献寿上公先入阁》 (宋)刘克庄

献寿上公先入阁,书云太史亦登台。

惟应闲杀明农叟,起晏柴门晓未开。

《冬至日涂中》 (宋)晁说之

海角沙场过冬至,未如今日最伤情。

孝王池畔忧胡骑,炀帝河边叹楚兵。

万寿献觞身不与,百城和议泪空横。

明年高会知何处,击磬焚香毕此生。

《冬至日作》 (宋)苏辙

羲和飞辔留不住,小儿逢节喜欲舞。

人言老翁似小儿,烝豚酿酒多为具。

颍川本自非吾乡,邻里十年成旧故。

谁令闭户谢往还,寿酒独向儿孙举。

饮罢跏趺闭双目,寂然自有安心处。

《冬至雪》(宋)苏辙

旱久魃不死,连阴未成雪。

微阳九地来,颠风三日发。

父老窃相语,号令风为节。

讲武罢冬夫,畿甸休保甲。

累囚出死地,冗官去烦杂。

手诏可人心,吾君信明哲。

风频雪犹吝,来岁恐无麦。

天公听一言,惟幸早诛魃。

《冬至日》 (宋)苏辙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犹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

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冬至雪二首·一气潜萌九地中》 (宋)苏辙

一气潜萌九地中,雪花微落四无风。

初阳便有回天力,宿瘴徐看卷地空。

家酿再投犹恨薄,官酤多取定无功。

时人浅陋终无益,径就天公借一丰。

《冬至雪二首·佳节萧条陋巷中》 (宋)苏辙

佳节萧条陋巷中,雪穿窗户有颜风。

出迎过客知非病,归对先师喜屡空。

黍酝盈瓢终寡味,石薪烘灶信奇功。

颇嫌半夜欺毛褐,却喜年来麦定丰。

《次韵斌老冬至书怀示子舟篇末见及之作因以赠》(宋)黄庭坚

二宗性清真,俱抱岁寒节。

常思风云会,为国奋忠烈。

道方沧波穨,位有豺虎窃。

夫妇相鱼肉,关中一丈雪。

北风夜涔涔,竹枯松柏折。

泰来拔茅连,井收寒泉冽。

天地复其所,我辈皆慰惬。

何为对樽壼,似见小敌怯。

大宗垂紫髯,贵气已森列。

小宗新换骨,健啖颇腴悦。

昨宵连环梦,秣马待明发。

寒日一线长,把酒相喻说。

人生但安乐,逢世无巧拙。

斑衣戏亲庭,不作经年别。

犹有未归心,远寄丁香结。

《冬至》 (宋)王安石

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

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

幽闲亦聚集,珍丽各携擎。

却忆他年事,关商闭不行。

《奉和御製冬至》 (宋)夏竦

汉门候景嘉辰启,鲁观书云协气升。

玉琯飞灰新节应,璿霄合璧端华凝。

阳芸初动犹兼雪,柔荔将芳尚隔冰。

繁祉建元名已肇,殊庭备物礼将登。

黄龙甘露诚难拟,泰峙甘泉岂足称。

《冬至日晓雪许桂一枝著花戏成长句》 (宋)张镃

居士归来百事嘉,木樨雪里也开花。

麩金一掬枝头小,药玉千沟屋上斜。

境界许奇非浪得,色香俱静更何加。

篇8:冬至

路上人很少, 皎洁的月色与土屋里泛出的昏黄的灯光混杂在一起, 雪反射出鱼鳞般的光, 却并不清冷。一个模糊又熟悉的黑影渐渐地靠近。推开门, 颎颎的火光, 透射出橘红色的光与热。

老家的冬至是飘散着麦子的清香的。上了年纪的深红色方式木桌、四条红色的长凳, 对着大红的门窗。酒是爸爸带回来的高粱酒, 菜是奶奶烧的家乡菜, 洋溢出乡下泥土和风的气息。餐厅的一盏灯, 照亮了我们, 也照亮了墙上的“迎客松”。灶膛内的暖, 来到了我们心里。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流逝, 一年一度的冬至夜就这样在觥筹交错中, 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缓缓流淌。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背离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 踽踽独行在黄昏笼罩下的街道上。远山把最后的光晕一点一点吞没。紫黑色的云占据了天幕, 带来了又一个最最漫长的黑夜。寒风吹拂在清冷的街道, 街灯的寒光把我的影子拉得修长。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上, 有着一两颗淡星和杳杳的月亮。

我的心灵已经无法承受这城市上空的月亮。现在, 我倒与白居易同感了:“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处, 圣诞树上的霓虹灯不停地闪烁着。

我知道, 当我时时能看到广场上霓虹灯闪烁着的圣诞树, 那个温暖的暗夜已经渐行渐远。

我茫然了, 许久许久无语。我心痛, 撕心裂肺地痛。这痛感直到今天仍未消失……我思忖着, 我质疑着, 我推敲着……

新的正在突起, 旧的终归消失。

篇9:关于成语“曾经沧海”的释义

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诗中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曾经沧海”即由“曾经沧海难为水”脱胎而来,因此,二者的意义有密切的关联。《离思》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韦丛的思念之情。《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即化用其意。沧海水,天下水之大也;巫山云,天下云之美也。经历过沧海水、看过巫山云的人不再以其他地方的水云为美,隐喻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后来人们常用“曾经沧海难为水”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很难再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沧海”既可以比喻真挚的爱情,也可以比喻很大的场面,于是人们也用它比喻阅历丰富,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不放在眼里。在使用中,“曾经沧海难为水”又被人们压缩成“曾经沧海”,但“沧海”的比喻意义未变,既比喻真挚的爱情,也比喻较大的场面,因而,“曾经沧海”和“曾经沧海难为水”在意义上是一致的,既可以“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也可以“比喻阅历丰富,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不放在眼里”。

但在具体的应用中,“曾经沧海”的两个意义出现的频率与“曾经沧海难为水”有所不同,后者较多被用作“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而前者更多是被用作“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在1995年1月1日至2005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社所属的报纸{1}中,共找到46个“曾经沧海”的用例,其中29个意义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其他17

个都用作“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如:

一直以为,现代人的爱情如同哪吒的莲花,或是一场小感冒,败了再开,去去就来。曾经沧海,历尽千帆之后,方喃喃自语:“我已经不会再爱了。”(辛心《爱情是只什么鸟》,《江南时报》2003年8月5日)

人都相信自己的唯一性,相信不管他曾经沧海过多少次,你与他的恋爱,才是他生命中第一次真正的恋爱。(《看不惯和看不起》,《京华时报》2003年1月15日第A21版)

曾经沧海的女主角因为害怕心再受伤,毅然选择分手,她宁肯让一段梦幻情事永埋心底或是随风而逝,也不愿面对可能发生的爱情之死。(顾小白《永恒凄美的怅惘》,《京华时报》2002年3月9日第22版)

虽然“曾经沧海”被用于爱情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以上用例也足以说明这种用法依然旺盛地存在于现代汉语中,而《现代汉语词典》却无视这一语言事实,在释义中没有交代这一用法。因此说,《现代汉语词典》有必要对这一成语的释义进行修订,使之真正做到准确。

注 释

篇10:关于冬至节气的习俗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篇11:初二关于冬至的作文

上周六上午,我们班在学校的多功能厅举办了“回归传统,幸福冬至”主题活动。多功能厅打扮的非常漂亮,有五颜六色的气球和红彤彤的灯笼,灯笼下面挂满了猜谜语的红纸条。我们大家全部都穿着唐装,好喜庆。

冬至活动的第一个节目是表演走秀,我跟丁芮琪一组,我们做的动作是一个爱心,然后我们笑着跑下台了。第二个节目是颁发奖状,是发给我们班级里有参加献爱心,捐衣服给那些住在山里面的小朋友的同学们。我们观看了那些小朋友发来的视频,他们笑的好开心。第三个节目是温州童谣,我们第一小组表演的是《十二月令》,其他组的表演也都很精彩。

然后我们全班又表演了合唱《声律启蒙》。我很喜欢这个节目,上次晨会的时候我在主持,没有参加这个节目,所以我不知道我的位置在哪儿,颜老师就给我安排了个位子,坐在陈奕杉旁边。节目全部表演好之后,我们就去一楼食堂包饺子做汤圆啦。

我和丁芮琪坐在一起,妈妈给我围上了围裙。桌子上有饺子皮、饺子馅,还有不同颜色的面团和黑色的芝麻馅。我学会了包饺子,首先拿一个饺子皮,放在手里摊平,再把饺子馅放在里面,再把饺子皮粘在一起就做好了。汤圆呢,我先把白色面团放手心里压扁,然后放入芝麻馅,包起来,再把面团揉成一个圆,汤圆就做好了。我做了一个正方形的汤圆,但是烧出来后变成了扁的。沈语桐的弟弟做了一个熊猫汤圆,我也学着他做,可是没有成功。最后我吃到了自己做的汤圆,因为太美味,我足足吃了两碗,肚子都鼓起来了。

篇12:关于冬至的诗句,谚语,俗语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左河水

西北风袭百草衰,

几番寒起一阳来。

白天最是时光短,

却见金梅竞艳开。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

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

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

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见三秦。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韦应物

理郡无异政,

所忧在素餐。

徒令去京国,

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

阳景极南端。

已怀时节感,

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

还斋夜方阑。

邃幕沉空宇,

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

宁忘故岁欢。

川途恍悠邈,

篇13:关于冬至节的成语

一、建设成语文化课程特色校园

校园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 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首先致力于把校园打造成一个微型的成语“博览馆”, 努力营造一个全员学成语、用成语、研究成语的文化课程环境。

1. 打造成语文化墙和成语文化厅。

学校的围墙, 我们以朝代为序, 展示来自各个朝代的成语故事, 让学生读读故事, 了解成语的含义, 感受成语悠久的历史。同时, 结合校名“世茂”, 选用成语作为我校的“校训三风”, 以突显成语教学特色。教学楼大厅设计渗透成语元素, 横梁及左右两侧墙面用成语展示我校的办学目标。

2. 打造成语文化廊和成语文化广场。

学校教学楼走廊的南北两侧均布置有成语, 形成一条缤纷的“成语走廊”。走廊北侧布置了以“勤学修身”为主题的成语;走廊南侧, 布置生动的“成语剪纸”, 将剪纸艺术和成语故事结合起来。连廊上主要悬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 如“成语主题画”、“成语艺术字”, 形成一条学生成语绘画作品长廊。

3. 打造成语文化梯。

学校三栋教学楼, 共有六个楼梯, 布置了诸如“成语中的中华大地”等六个主题的楼梯, 让学生感受成语内容的广泛博大。此外, 还有“成语文化牌”、“成语阅读吧”、“成语书法角”等。

二、建设成语文化校本课程

为了扎实推进成语文化课程建设, 我们积极开发凸显成语特色的、适合孩子的校本课程, 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扎扎实实建设成语必修课程。

(1) 分层明确教学目标。低年级段, 要求能正确认读成语, 读准字音, 加强成语积累, 了解成语相关的故事内容。中年级段, 要求扩大成语积累面, 能正确书写, 理解成语的引申义, 能正确运用成语造句。高年级段, 要求能正确书写成语, 理解成语的引申义, 会辨析近义成语, 并能在语境中选用恰当的成语, 能在作文中正确、灵活地运用成语。

(2) 分段编写校本教材。低年级段, 使用《成语故事》彩色插图本, 引领学生去欣赏画面的美, 感受成语故事和插图的联系, 理解成语的内容, 初步读懂蕴含其中的道理。中年级段, 使用《成语小古文》,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注释, 把握重点字词, 借助参考翻译, 了解成语内容, 感受成语悠久的历史, 把握成语的内涵。高年级段, 计划编写《成语美德故事》, 选用和历史名人有关的成语故事, 引导学生读故事, 学美德, 获得思想启迪, 并尝试成语写作。

(3) 分类设计教学方式。低年级段, 以讲授法为主, 结合直观演示法, 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了解成语。中年级段, 以小组合作为主, 通过教师恰当点拨, 读懂成语小古文, 积累成语。高年级段, 以自主学习为主, 通过组织学生自读交流, 读懂教材, 理解成语。

2. 积极探索学科渗透教学模式。

在学科渗透方面, 全校教师积极参与,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成语元素。比如, “成语+音乐”:利用成语的音律美, 开展成语歌曲的创编、成语歌曲的教学;“成语+美术”:利用成语的画面感, 开展成语绘画教学、成语艺术字的创编;“成语+体育”:把成语和体操结合起来, 开展成语操的创编和学习, 等等。

3. 积极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活动系列。

实践表明, 只有坚持把德育活动、学科活动、艺体活动贯穿日常教育, 让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 在推进成语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活动的系列, 促使成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1) 建设常规化的成语课程活动系列。通过读成语、写成语、讲成语、演成语、默成语、用成语等丰富多彩的常规性成语活动, 有效提高学生主动运用和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2) 开发展示性的成语课程活动系列。除了办好成语艺术节, 学校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级展示和比赛活动。学生不但学习掌握了成语, 口头表达、写作能力、绘画能力、书法能力、表演能力和记忆能力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协调发展, 共同提高。

三、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教师团队

我们以成语教学为切入点, 结合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在各种活动中注重提高教师的成语文化素养, 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教师团队。 (1) 评比展示, 以训练促提高。学校狠抓教师个人基本功, 每周进行一次钢笔字、粉笔字的评比展示活动, 练字内容为成语, 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成语。 (2) 开展活动, 以比赛促提高。学校教导处组织教师举行“成语故事诵读”、“教师成语听写大赛”等活动, 让教师了解更多的成语, 更好地掌握成语的内涵, 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 (3) 课题研究, 以科研促提高。我们将积极申报苏州市级研究课题《小学“成语校园文化”的构建及实施的实践研究》, 引领教师不断积累成语教学的相关资料, 积极研究, 促进教师成语教学专业化成长。 (4) 专家引领, 以培训促提高。学校积极依托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 聘请专家、学者, 为教师做好专题培训, 引领教师科学开展成语研究, 保障课程建设的专业性。

篇14:关于冬至节的成语

【摘要】: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俄语成语过程中,俄罗斯民族文化往往得到充分显现,这是一种民族特色的保留形式。引言:俄语成语翻译体现民族特色,中间内容分别阐述了:俄语成语翻译中文化背景很重要;俄语成语翻译体现民族特色,文章最后:翻译工作者在将一种语言译成俄语成语时要充分提高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实现交际沟通。

【关键词】:俄语成语;翻译;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H355.9

语言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成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载体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成语广泛运用于口语和书面语言,能增强写作者的语言魅力,俄语成语同样具有这种作用。俄罗斯人集体智慧生成了大量成语,翻译过来的俄语成语格外引人注意。随着时间的变化,许多俄语成语发生了变化,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俄语成语有极强的生命力,这和俄罗斯民族特色有直接的关系。俄语成语的特点是活跃多变,能从多个角度反映俄罗斯人的生活和社会背景。为了展开对俄语成语的深入探讨,避免文化差压下产生模糊的认识,俄语成语翻译很有必要,俄语成语翻译能帮助我们了解见俄罗斯民族特色。

一、俄语成语翻译中文化背景很重要

我们在将汉语翻译成俄语时,背景知识容易使人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大家有目共睹,当俄语翻译成汉语时,我们常常感觉很吃力,因为我们对俄罗斯文化缺少了解,不清楚俄罗斯文化的背景知识,不容易把握成语蕴含的深层含义,理解起来很吃力。不同民族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风俗习惯的影响,这种文化差异便体现在成语上。俄语成语大多体现了俄罗斯人的民族特色,在成语形成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固定形式的隐喻意,俄罗斯人在看到本民族成语时,很容易想到成语蕴含的深层意义,但是其它民族的人在看到俄语成语时往往不知所措,更无从谈领会成语的深层含义。所以当将一种语言翻译成俄语成语时需要表达出深层次隐喻意义。在俄罗斯文化中如果要形容两个人关系密切,常常使用Водой не разольешь кого(如胶似漆),这种关系之密切,以至于用热水都烫不开。俄罗斯文化习俗下农村盛行用开水泼争斗中的公牛;如果一个人很罗嗦,常常会用一个成语:назойливый,这个成语有一段来历,俄罗斯人在洗蒸浴的时候,喜欢用桦树条抽打身体的方式,让自己精神振奋,充满活力。在抽打的过程中,桦树叶子容易脱落。这个成语形容两者人相互纠缠,形象逼真,对俄罗斯文化不了解的人很难理解成语本身奥妙。在俄罗斯人眼中洗蒸浴对身体有益,强身健体,从另一角度说明俄罗斯人喜欢健身,崇尚武力征服,这在中国人眼中是无法接受的。

二、俄语成语翻译体现民族特色

(一)俄语成语中的特殊文化

俄语成语积淀着俄罗斯民族文化,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特色[2]。俄罗斯语言中有一个特殊成语是汉语所没有的,它就是собакусъ ел,这个成语表面的意思并不是吃了一条狗的意思,而是指在某方面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技能的意思。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基督教中的圣经,基督教徒为了彰显自己渊博的知识,让大家知道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念诵圣经时往往声音洪亮,慷慨有力,又不想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说的意思,给人的感觉像是在狗叫,时间长了,这个成语也便流传下来了,中间含有戏谑的成分,听俄罗斯基督教徒念诵经文的时候,感觉他在汪汪叫,如同一条大黄狗一样。乌鸦喜欢啄食别人的眼睛,是潜在的敌人,它还有另外一个称谓:вестник зла(灾难使者)。乌鸦给人以通体发黑的印象,我们很少能见到白乌鸦,白乌鸦用来形容比較罕见特殊的人物:редкий,исключительный человек(罕见的,十分特殊的人物),человек,не похожий на окружающих(与众不同的人物)。也有一些俄语成语是用来形容时代场景的如:серая удущность(前景暗淡),Серый(前景黯淡,死气沉沉,内容空洞)。

(二)俄语成语中的数字7的文化

人类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离不开对数字的认识。数字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比如我们常见的一些成语就说明了这一点:滥竽充数、不计其数等词语。俄罗斯民族喜爱数字7,并且7常表示泛指的数量概念,作用等同于我国文言文中三的概念;他们还崇拜基督教文化,俄罗斯文化中有一些特殊的成语:Один с сошкой,а семеро сложкой.(一人耕田,七人吃饭),Семьразотмерь–одинразотрежь.(三思而后行),наседьмомнебе(如登天堂),Семь пятниц на неделе.(一个星期有七个星期五;老是改变主意)如:до седьмого пота /работать, пить/(满头大汗),Семеро одного не ждут.(七个人不能老等一个人),Усеминяней дитябезглазу.(七个保姆孩子无人管;人多无人负责)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成语表达着不同的含义,给俄罗斯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俄语成语中的一语双关

俄罗斯像汉语一样有双重语境的含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译和转译,也有一种说法,是形象意义和比喻意义。要了解翻译下的俄语成语,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俄语包含多样的文化,在俄语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起着重要的作用。俄语成语的翻译过程其实就是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所渗透的文化。在进行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过程中,成语所衬托的文化关系通常包括三种类型:对应关系、不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

结束语:

我们能从俄语成语翻译中发现:俄罗斯民族文化蕴含在成语中,民族文化特色光彩四射。俄罗斯成语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风俗民情,只有本民族的人才能深刻体会成语本身所蕴含的深远意义。翻译将一种文化渗透入另一种文化,中间难免出现差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成语本身蕴含的隐喻意是翻译工作的重心,借助外在的形象意和文字本身的字面意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而且还了解多民族文化知识,从而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沟通交际。

参考文献:

[1]罗宗芝.俄语成语语义的文化阐释[D].沈阳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赴福建考察报告下一篇:用心用情做好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