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改总结

2024-05-01

中学语文课改总结(精选8篇)

篇1:中学语文课改总结

践行新理念

凝成大智慧 ——中学语文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遵化二中

姚金凤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形势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通过一年来的新课改教学的体验,本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感受, 现将课改情况作个简单总结,与大家切磋。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们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在这一学年的课改工作中,我们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积极把课改精神贯彻于课堂教学,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课改开展情况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切实转变旧观念

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推行五步教学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践行了课改新理念——遵化二中主动教育模式,在语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积极贯彻进行了具有二中特色的“五步”教学法,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当堂检测、作业布臵,更新了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学水平,获得了许多切身感受。

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是这样开展的:首先,我按照课改精神精心拟定了教学计划,建立了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的学习活动单位,以累计量化学分的评价手段;接着,又以三个模块(九年级古诗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为中心,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和训练;同时,还组织了与模块教学活动“认识自我”和“体验情感”(相对应的“推荐自我”、“介绍同桌”等演讲朗读比赛,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另外,我还编辑了一年来的学生优秀作文,注重了学生“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们不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看法,不少同学在学习小结中真诚地表示:进入初三以后,以前不喜欢的语文课成了他们最开心的课了。能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以为得益自己在教学工作比较自觉地践行课改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真感情。

(三)、整体把握教科书,找准教学落脚点

我们还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四)、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实施小组合作教学 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加强教研组活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在认真备好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认真制作每一课的课件,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在提高语文课堂效益中的作用。(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1、利用国庆长假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写好读书笔记。

2、利用寒假,要求学生外出感受自然;观察春节;与自然中的花鸟鱼虫、山川草木进行“心灵的对话”,理解自然的生命,体悟自然的灵性。

3、围绕综合性练习主题,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搜集校园流行语、网络语言、校园公益广告、优秀广告词、优秀的店名、对联、街头巷尾报刊上墙壁上板报上的错别字。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沟通了课堂内外,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4、开展了“遵化二中读书节”活动,同学们不仅提高阅读兴趣,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5、加强文学指导。在学校运动会上,让小记者撰写现场新闻稿件。

6、结合“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蛟龙”号潜艇入海的这两件令中华儿女自豪欣喜的大事,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开展“探索月球奥秘”的活动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7、结合教师节让学生收集歌颂教师的诗歌、散文;结合中秋节,我让学生观察中秋的月亮,自行收集关于月亮的诗、词、文,传说、寓言、歌曲、图片等;向家长朗诵教科书上关于月亮的诗、词,讲述月亮传说、中秋赏月的来历等。

9、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让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10、建立学生语文学习的电子档案。教师将学生每次作文、单元检测成绩、搜集资料情况、向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情况都给予登记,为下一步语文课程学习评价奠定基础。

二、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建立一种充满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重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实现教师主导型课堂向学生自主学习型课堂转变。

课改的成功实施,取得真正的实效,源于教师的敬业和技艺。上好一堂课不容易,上一堂好课且让学生真正掌握技能,乐学语文更不容易。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教师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更新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扎实教学基本功,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具有更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更高超的课堂教学机智。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相关的资料,认真备课,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样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实现教师主导型课堂向学生自主学习型课堂转变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自我建构过程。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是初中语文课改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有情有趣、积极健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要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思考和想像等。

教师要尊重、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一些主观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可以视为正确,不能按照教材或自己预设的框架来进行教学,加以规范、统一。要鼓励学生的富有创造性的见地,不能回避学生提出的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要相信,学习的过程实际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三、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课程改革是一件关系到全社会的大事,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是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还没有把课程改革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第一位。

(二)、责任问题。课程改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为能够加入到课程改革的行列中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们要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可是我们的一些老师,没有很好地担负起这个责任来,都存在着一种等、靠、要的思想,等教育局的文件精神,靠几个骨干教师,几堂公开课支撑门面,要这样那样现成的经验做法,对课程改革缺乏责任感,没有主动性。

(三)、强调师生对话,但一些老师把对话片面的理解为问答,“对话”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强调要激励学生,结果,激励成了为夸奖而夸奖。学生体会不到教师夸奖他的价值,激不起兴奋。强调自主学习,结果自主学习变成了自流学习,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结果没有把学生的活动过程变成一种体验,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是搞形式主义、打花拳绣腿。强调合作学习,结果合作是有形式无实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动”起来,而有的是与课堂无关的“动”。强调探究,结果是把简单式变复杂式,把探究神秘化。

(四)、教师的顾虑很多。如何考核评价教师一直是制约教师大胆改革的问题。课改提出“不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能否不把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升入重高的标准?这是争取家长的支持课改的关键因素。

四、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课改重要性的认识。教育教师要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二)、要扎实地搞好课改培训。

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培训中,我们要强调针对性、突出生成性、注重整体性、重视过程性、体现操作性和反馈性。我们要在继续做好第一期实验老师培训的同时,认真做好新的年级的实验老师的培训工作。要从长远考虑,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安排好老师课改培训。

(三)、要深入课改教学研究,提高校本教研质量。要把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研的立足点,把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教研的着眼点,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作为教研的切入点,把提倡教师改革创新出精品,作为教研工作的生长点。教师既是教育研究者,又是教学实践者,要引导教师在研究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又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要强化重点课改课题的研究,重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使课题研究真正为课改服务。

(四)、要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要提高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开放学校现有的学习场所、活动场所,积极利用好资金,添臵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设备。

(五)、要认真完善课改评价机制。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步展开,评价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特别是在评价的全面性,发展性方面,缺乏可借鉴、可操作的范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

成功的花朵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汗水能催开,它需要我们一直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我们相信,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还原语文本色,注重积累、面向生活、紧跟时代,坚持小组合作教学,畅行主动教育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只要我们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科学规划、精诚团结、勤奋务实、谦虚好学,就一定能够将语文学科打造成我校乃至我市的优势学科。

篇2:中学语文课改总结

开学第一天,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个人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整,都会经过一个反思期和未来规划期。特别是学生,刚升入新学校的,对新学校新老师充满了憧憬,老生当然也面临着重新分班,重新面临着新的老师。因此,什么都不确定,这时学生的首要印象非常重要,你给他什么标准,就是他今后学习的标杆。马虎不得。

开学第一课讲点什么,我想不讲学习的事情,不要讲作业什么的。的就是谈谈理想,或者写写梦想,描绘一下自己在本学期结束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老师,我想我会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会讲《山体滑坡的故事》

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科举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年青人喃喃:“往下跑。”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

需要告诉学生的是: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战胜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学习亦如此。

第二个故事:我会讲《老鹰的故事》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需要告诉学生的是: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第三故事:我会讲《苏格拉底的故事》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需要告诉学生的是: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三个故事讲完之后,我还会问问,成功除了学会面对困难,相信自己,学会坚持之外,还需要那些成功因素?当然还需要养成好习惯和掌握好方法。

最后我还会讲两个小故事。来结束我的第一课。

故事一: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故事二: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

篇3:中学语文课改总结

一、学生质疑

导入新课时, 我们总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到这课题后, 你想知道些什么?”这时, 如我们所愿, 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都会很高涨, 问题频出。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 我们会点头, 会微笑, 会表扬。然而, 最终抛出的还是自己准备好的几个问题, 然后顺理成章开始肢解课文的教学……久而久之, 学生豁然开朗, 老师设置的“质疑”只是作秀, 自己说什么都无关课堂教学。

思考: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存疑、质疑, 实现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但是, 这质疑却万万不能仅停留在一句口号、一种形式上。在这个细节中, 教师“巧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要提的问题, 利用学生这个“虚假”的主体来装饰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课堂……

二、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自由选择伙伴合作, 形式纷繁多样。可是, 透过这种热闹的、给予学生充分能动性的学习方式, 我们却遗憾地发现, 有时, 它已经流于形式了。在一次公开课上, 课已大半, 老师和学生都有了些疲劳, 为再一次活跃课堂气氛, 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 , 让前后四人小组开展“热烈”的讨论。但是, 教师有没有去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合作卓有成效吗?其实大多都是在里面嘻嘻哈哈, 没有成效。

思考:课堂是一个互动的人际场, 有师生之间的互动, 也有生生之间的交流。如果真的需要采用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 那么, 我们就必须避开讨论时的热闹场面, 将目光投向这一过程本身, 实实在在地让每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积极参与进来, 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集思广益, 在互动中享受被尊重、被肯定的喜悦。

三、课文朗读

朗读的重要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日益凸现, 有感情地朗读成了基本要求。尤其是一些重点段落、重点语句, 我们大都带领学生以读促析, 在读中感悟、深化课文内容。但是, 透过书声琅琅的课堂, 我们却看到了一些孩子失落的脸庞:课文朗读不知什么时候竟成了一些“好学生”的专利, 教师一般先请他们读, 再请朗读好的学生读, 由此达到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朗读水平逐步提高的效果。

思考: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 语文课堂的诗意也正是有赖于朗读才得以充分展现, 但这种快乐为什么只让一小部分的学生品尝到呢?对学生来说, 在课堂上, 他们拥有同样的学习权利, 教师要平等地给予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既然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那么每一朵鲜花都有向着阳光绽放美丽的权利, 不是吗?

四、多媒体运用

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 多媒体的运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空气, 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 充满激情。但是, 现在的课堂也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现象, 各级各类公开课比赛, 如果不用多媒体, 如果没有课件, 那就说明你压根就没有紧跟课改的意识……于是, 我们悲哀地看到,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至尾都采用多媒体课件, 老师成了电脑操作员, 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无暇思考和练习, 成了多媒体的奴隶。

思考: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 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 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使用, 教师就沦为点击鼠标的机器或是课件的讲解员, 从而限制了自己的讲课思路, 使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 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观赏者存在, 他们哪里还有时间思考, 哪里还有时间与教师、与文本展开对话?

篇4:中学语文课改总结

关键词:课改 课堂细节 作秀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语文课堂因着亲近文学而充满了诗意。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是占有知识的绝对权威,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在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各自运转。于是,再有诗意的语文也被我们这些“技术高明”的语文老师肢解得支离破碎;再美妙的语言,也仅从技术上对它进行分解、排列、组合……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新课堂到底又是何等面目呢?来看看这样几个启人深思的课堂细节。

一、学生质疑

导入新课时,我们总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到这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这时,如我们所愿,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都会很高涨,问题频出。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我们会点头,会微笑,会表扬。然而,最终抛出的还是自己准备好的几个问题,然后顺理成章开始肢解课文的教学……久而久之,学生豁然开朗,老师设置的“质疑”只是作秀,自己说什么都无关课堂教学。

思考: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存疑、质疑,实现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但是,这质疑却万万不能仅停留在一句口号、一种形式上。在这个细节中,教师“巧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要提的问题,利用学生这个“虚假”的主体来装饰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课堂……

二、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自由选择伙伴合作,形式纷繁多样。可是,透过这种热闹的、给予学生充分能动性的学习方式,我们却遗憾地发现,有时,它已经流于形式了。在一次公开课上,课已大半,老师和学生都有了些疲劳,为再一次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让前后四人小组开展“热烈”的讨论。但是,教师有没有去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合作卓有成效吗?其实大多都是在里面嘻嘻哈哈,没有成效。

思考:课堂是一个互动的人际场,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生生之间的交流。如果真的需要采用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那么,我们就必须避开讨论时的热闹场面,将目光投向这一过程本身,实实在在地让每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积极参与进来,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在互动中享受被尊重、被肯定的喜悦。

三、课文朗读

朗读的重要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日益凸现,有感情地朗读成了基本要求。尤其是一些重点段落、重点语句,我们大都带领学生以读促析,在读中感悟、深化课文内容。但是,透过书声琅琅的课堂,我们却看到了一些孩子失落的脸庞:课文朗读不知什么时候竟成了一些“好学生”的专利,教师一般先请他们读,再请朗读好的学生读,由此达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朗读水平逐步提高的效果。

思考:读书是件快乐的事,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语文课堂的诗意也正是有赖于朗读才得以充分展现,但这种快乐为什么只让一小部分的学生品尝到呢?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他们拥有同样的学习权利,教师要平等地给予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既然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每一朵鲜花都有向着阳光绽放美丽的权利,不是吗?

四、多媒体运用

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的运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空气,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激情。但是,现在的课堂也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现象,各级各类公开课比赛,如果不用多媒体,如果没有课件,那就说明你压根就没有紧跟课改的意识……于是,我们悲哀地看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至尾都采用多媒体课件,老师成了电脑操作员,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无暇思考和练习,成了多媒体的奴隶。

思考: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就沦为点击鼠标的机器或是课件的讲解员,从而限制了自己的讲课思路,使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观赏者存在,他们哪里还有时间思考,哪里还有时间与教师、与文本展开对话?

篇5: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屠瑜娟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第二中学(342600)

课堂改革的春风吹遍校园,它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课堂改革的春风吹入教师的心田,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革的教学实践。课堂改革的春风吹欢了学生,学生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到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我们必须防微杜渐,走出语文课改的误区,促进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本文就新课改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究,与同仁们商榷。

误区一: 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提问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作出适时的.教学方案的调整。但问题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正悄悄地变成“满堂问”的方式。

此误区是把提问式和启发式混为一谈。有些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掌握知识,于是便将语文课堂改成了“审问堂”,一味地将知识编成一连串的问题“审问”学生。比如有些教师在讲课时,连续提出30多个问题,由这些问题组成了一节课。一堂课下来,师生之间几乎都是在“问”与“答”得双向交流中完成的。但其中的大部分问题,对于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甚微。

误区二:只重视语文教学改革,而忽视语文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的“教学生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本领。在新课改中,老师们对教法改革很重视,而对学法的指导却不太重视,(语文教学论文 )从而导致了一些语文教师只是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语文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语文教师只知道“教学生”,而不管“教学生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提高慢的根本原因。

误区三: 亦步亦趋,失掉传统和自我

教学方法有其继承性,又有其发展性。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要继承,而落后的、陈旧的要抛弃,代之以新的方法。而有的语文教师只看到其发展性,而未看到其继承性,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亦步亦趋,甚至生搬硬套,结果把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和自己特有的方法丢掉了,而别人的新的教学方法又没有学好,最终是“邯郸学步”。我认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误区四: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在评价教师采用与没有参与的条件之一就是看你没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参赛,参与优质课评选,也是把多媒体的运用看做是成功与失败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的课堂教学变相地从现代的“机灌”代替传统的“口灌”,并没有达到课改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审美能力,文章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画面。多媒体教学的确能给语文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效果,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于记忆。

我们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绝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课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它在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同时,也牺牲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机会,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不能协调发展。因此,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他不能代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总之,教学要改革,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要一步步地逐一解决教学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最理想的教育和发展”这一目的。而所有的这一切改革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主动性,便没有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徒劳的,还谈何改革呢?

篇6:中学语文课改总结

一、抓好早读带读,丰富语文积累。

农村中学生源差是课改的困惑之一。不少农村中学生不能读完一段课文,不会拼音、咬字不 准,已是司空见怪的。读好书 , 多读书 , 好读书是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生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三 年来, 我校语文教师一直坚持早读带读每周 2— 3次, 带读不少于 1小时。为了这样达成共识, 我们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后,语文老师制订晨读方案、计划,扎扎实实开展早读带读工作。俗 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早” ,早晨是读书的最佳时光。坚持抓好教师早读带读,实际就是给农 村中学生补好小学语文。长期抓好早读带读,可以使他们读准了字词,读好了语文,实现美 文熏陶人文精神的目标。懒读书是农村中学生的通病,早读带读可以让他们开口读书。每周 读书 1— 2小时, 三年时间学生读好至少 30万字的课文。

“ 背诵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晨读本来就是一件很美丽很快乐的事情 , 好读书是我们早读带读的目标, 从逼读、跟读到好读 是他们语文自主学习方式的最大转变,我们培养他们语文学习动机和兴趣就是先从他们开口 读书开始,丰富语文积累,是坚持从师生晨读做起。

二、以抓普通话训练为主线,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临高是方言区,农村中学生日常生活都讲临高,学生不能听懂老师上课可不是一个小问题。推广普通话, 抓好普通话训练是我校的一贯主张。三年来, 我坚持以普通话训练为主线,七、八年级抓朗读技巧、九年级抓每课一分钟演讲,效果十分明显。今年 5月,我选派三名学生 参加全镇“五四”青年演讲,学生的精彩演讲得到大家的赞赏。抓好普通话训练,提升口语 交际能力,必将推进农村中学语文课改工作。

三、培养学生上网学习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无书可读”是学生学习的困惑之一。我们图书太少,很少开放,即使开放他们也很少去阅 读。可他们都有上网吧的“嗜好” ,我们慢慢加以引导,学生悄悄了远离电子

游戏,养成了学 生上网学习习惯。现在我校有了电脑室、多媒体室,只要联网就行了。规定学生每周上网学习2小时, 有利于他们开拓视野, 有利于提高阅读兴趣和水平。从 05年开始, 我便逐步教会 他们网上冲浪,申请个人邮箱,建立班级邮箱,浏览语文优秀网站,寻找美文阅读,把文章 发送至班级邮箱,实现阅读资源全体共享。从书本阅读到电子阅读的转变,不仅帮助他们开 拓了视野,激发了阅读兴趣,从而提高了阅读水平,而且从根本上解决“懒读书”、“无书可 读”的毛病。

四、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倡导生活中学语文,丰富语文课程。

农村中学生本性好玩、好动,枯燥乏味的语文学习是学生最反感的。走出书本教语文,倡导 生活中学语文是我们的理念。三年来,我校、班经常举办各种语文竞赛活动。例如:书法比 赛、朗诵、演讲、作文等比赛, 每年举办 1— 2次;地方课程我校常常组织师生以 “蛋家文化” 为主题实践,走出校门,走近乡村,走向农村生活,放眼农村,丰富语文课程,他们慢慢喜 欢学语文了

五、以赏促写,以改促写,倡导生活中学作文。

篇7:小学语文课改总结

课程改革在我校已实行了很多年了,给我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我的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比原来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高效课堂”带给我的是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高效课堂实施初期,我加强了对上级关于课改文件的学习,深入领会“高效课堂”精神,转变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观念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者,“高效课堂”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改变。

自主学习。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极大妨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高效课堂”既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又注重人文性。在学习中应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主动的学习,培养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合作学习。“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花满园”。改变学生的观念,竞争首先是合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同学团结合作,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探究学习。学问学问,学和问是不可分割的,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提出问题,能够广泛查阅资料,深入的观察研究,即使

找不出答案,这个过程也是非常可贵的。

课外阅读,坚持不懈

二年级教师积极鼓励孩子们阅读,将激励与加强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作为语文作业的重点,每个班都有富有特色的阅读交流活动,如“四分钟悄悄话”“每周连续剧”,“勤劳的小蜜蜂”阅读交流,“成语大比拼”“小故事,大道理”的故事交流会等形式,让孩子们阅读兴趣高涨。教师也能积极行动起来,鼓励孩子积极阅读,收集资料,课堂分享的好习惯。

总之,只理论不实践就等于白干,因此,在学习课堂模式的改革中,应不断地去实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学校:尧舜实验学校

篇8:中学语文课改如何贯穿审美教育

1. 精神美。

中学语文阅读篇目大都是文学精品, 其中鲜活的生活形象具有最为丰富的审美内容。如《诗经·无衣》, 屈原《离骚》,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陆游《示儿》等篇都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那种为抵御外侮责无旁贷、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总是撩拨着一代又一代热血男儿最神圣、最伟大的爱国主义激情, 《庄子·逍遥游》、《雷电颂》、《海燕》、《致大海》等篇洋溢着或追求自由创造精神、或为理想而渴望战斗的精神。《论语》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理观, 《孟子》中“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能使学生分善恶, 辨美丑, 懂是非, 明事理。《再别康桥》、《雨巷》等篇章, 表露出主人公最真诚的内心世界, 表现主人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可以由此引导青少年对活中的美进行鉴赏。总之, 教材的有限篇目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之美, 是塑造青少年一代健全人格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2. 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描写自然山川之美的篇目, 或部分段落刻画事物外观形态之美。如《与宋元思书》、《小石潭记》、《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表现了新奇而清幽的图画美;《敕勒歌》、《紫藤萝瀑布》、《观潮》生动地再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绿》、《春》、《荷塘月色》中的部分段落, 描写了不同层次的色彩美, 既表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又映衬了人物的不同心理色调。自然美能荡起精神中的尘埃, 净化人的心灵, 学生学习、记录并在生活中体验, 就能丰富精神, 提高素质。

3. 艺术美。

中学语文教材的许多阅读篇目涉及各种门类的艺术, 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园林、影像等, 这些内容是引导学生参与审美实践的重要载体, 如《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中国建筑的特征》等篇表现了建筑美、图画美;《琵琶行》、《春江花月夜》、《李凭箜篌引》等反映了音乐美。这些都能从文字上使学生对各种美有了初步的体验。

4. 语言美。

教材中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文辞优美, 语句铿锵, 音韵和谐, 节奏整齐, 形象生动等方面, 特别是选文中大量的文学精品, 都是语言美的典范。只要在教学活动中细品读, 善挖掘, 多积累, 牢记诵, 会活用, 学生便易沉醉其中, 呼吸美的馨香, 获得美的体验。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1. 教师范读、播音范读、音画播放、指导学生表情诵读、分角色表演咏诵, 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如在教学《观沧海》、《满江红·怒发冲冠》、《沁园春·雪》等篇目时尽量咏诵出主人公的英雄气概;在学习《将进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时诵出感慨万千又豁达开朗的个性;在教学《祭十二郎文》、《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等篇目时诵出真诚、悲愤、坚韧的情感。各种形式反复咏诵, 既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又能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2. 分析人物, 展示美的形象。

教材中随处可领略到人物形象美的内涵。在教学活动时, 一要注重讨论分析形象中蕴含的美的道德、人格力量。二要讨论分析形象所展示的行为美、心灵美、神态美、气质美, 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 讨论蔺相如在对敌和对友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表现他怎样的精神、气度?在《苏武传》中, 苏武是如何忍受种种磨难, 却坚贞不屈, 最终持节而归的?在《老人与海》中, 老人面对重重挫折, 是怎样的坚韧不拔、坚守信念的?通过这些分析讨论, 使学生感受生活的情趣, 品味形象美给我们带来的如沐春风般的感受。

3. 利用画图、音乐、多媒体等辅助方式, 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 通过画面展示山水之美, 画面中的人物活动展示了社会美的内涵, 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的政治理想。在教学《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 我通过图画向学生展示一幅歌舞升平, 人民怡然自乐的场景画, 既对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给予了形象的图解, 又让学生领略了自然美、生活美。在教学《琵琶行》时, 可通过播放音乐, 让音乐的起伏变化表现生活中的曲折变化, 与诗人的经历身世吻合, 引起共鸣, 从而进一步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点睛之句。

4. 揭示生活中的丑以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文学艺术中通过表现, 揭露丑从反面显现, 衬托美。在语文教学中一要通过分析作品表现的丑来达到对美的张扬, 二要联系实际, 揭示生活中的丑让学生分辨美丑、善恶、真假, 以提高学生鉴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如课文《孔乙己》中阴冷的环境, 那冷酷的人际关系, 与今日的社会颇有共同之处。再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那见风使舵, 自相矛盾的滑稽行为可与生活中的那种趋炎附势的丑相映衬, 让学生从中领悟怎样的行为和人格才算是健全的人格, 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

上一篇:毛河中心小学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情况报告下一篇:《壶口的黄河》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