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督检查制度

2024-05-09

工程监督检查制度(共9篇)

篇1:工程监督检查制度

工程监理单位监督检查制度

一、根据《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为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切实规范监理单位监理行为,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程监理单位监督检查采用日常监督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形式。

三、工程项目监督工程师负责对监理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检查时,应当有两名以上监督人员参加。站务会研究决定专项检查的检查时间、内容与检查组成员,下发专项检查通知。

四、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⑴ 单位资质、项目部管理人员资格、配备及到位情况;

⑵ 监理规划、实施细则的编制审批内容的执行情况;

⑶ 对材料、构配件、设备投入使用前进行审查情况;

⑷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监管情况

⑸ 对分包单位的资质进行检查情况;

⑹ 见证取样制度的实施情况;;

⑺ 对重点部位、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情况;

⑻ 质量安全问题通知单签发及质量安全问题整改结果的复查情况;⑼ 其施工单位拒不整改的,向监督机构报告的情况。

五、专项监督检查的程序:

⑴听取监理单位工作汇报或情况介绍。

⑵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和资质资格证明。

⑶抽查施工现场或勘察现场、检查履行职责情况。

⑷反馈监督检查意见,通报存在问题。对发现的事故隐患,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下达停工整改通知书,责令立即停工,限期整改。⑸项目监督室负责施工现场整改情况的复查验收工作,逾期未整改的,且不及时报告的,按规定认定上报不良行为记录。

六、专项监督检查完成后,检查组应及时通报检查情况。

篇2:工程监督检查制度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岢临高速LJ2合同段

隐蔽工程旁站检查制度

隐蔽工程是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推行和实施隐蔽工程旁站检查制度,是强化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防止和杜绝质量通病、质量缺陷、质量隐患及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和一次达标的需要。

1、认真做好隐蔽工程旁站检查的组织,明确隐蔽工程项目和检查规定,落实值班制度及旁站检查人员,项目部领导及管理、技术、质检、试验人员、工地代表要明确责任,加强沟通,相互支持配合,共同把好旁站检查关、质量关。

2、隐蔽工程检查应及时。先由该项目主管技术人员自检合格后,填写检查证,备齐有关附件资料,提前约请有权签证的质量检查人员和检查工程师复检签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隐蔽工程检查证必须按规定的表格和要求填写,字体工整,数据准确,填报份数满足要求,签证手续齐全有效。影响安全的基础工程,签证后应立即封闭,以免地质变化危及结构安全。

3、隐蔽工程旁站检查应严格。凡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如路基基底处理、特殊路基处理、挡(护)墙基坑及砌筑;桥涵基础施工、基底换填加固;隧道初期支护、衬砌、回填和塌方处理;各类工程钢筋布置和防水层;混凝土圬工及预埋件等等,现场除进行认真的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外,还必须实行严格的旁站检查,整个实施过程必须记录在案,在施工日志中详细描述,主要内容包括:检查项目、时间、地点、施工队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旁站检查人、施工方法及工艺标准,质量控制情况等,以实现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4、隐蔽工程未经技术、质检人员和现场检查工程师检查签证而 1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岢临高速LJ2合同段项目部隐蔽工程旁站检查制度

自行覆盖的,应揭盖补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施工责任人承担。专职质检工程师或现场检查工程师因工缺席,可由委托的同级技术人员或现场检查工程师代检签证,并做好记录。

5、旁站检查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验收规范、设计文件、工艺要求进行监控和管理。对不按施工技术规程操作、质量工艺标准施工的行为或违反规定不听劝阻的,旁站检查人员有权停工并实施经济处罚。问题严重的,可以建议撤换队伍。对现场发生的突发事件或处理不了的问题,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和上级进行处理。

6、强化监督检查职能,严格岗位责任追究制度。旁站检查人员对隐蔽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项目经理和总工程师要加强现场旁站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防止擅自离岗和脱岗。对因失职、渎职造成质量通病、质量缺陷、质量隐患和事故及经济损失的责任人要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

7、定期进行旁站检查工作评估。根据施工进度适时进行检查,加强相互沟通,对检查结果奖惩兑现,并及时通报,以实现可持续改进。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岢临高速LJ2合同段项目部

篇3:工程监督检查制度

(一) 国际上关于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相关规定

国际上关于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立法主要集中在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的国际公约。国际原子能机构 (以下简称IAEA) 是国际原子能 (核能) 领域的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组织, 同时兼管地区原子安全及测量检查, 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IAEA通过并且我国签署的关于核能安全检查的国际公约包括《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援助公约》等。

IAEA的国际公约制定了有关核安全的国际标准, 对各国核能安全的立法有很大的帮助。而且IAEA对各国的核能发展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的机会, 对核事故或辐射提供援助, 如日本在福岛核事故中就向IAEA发出了援助申请, 也得到了IAEA的援助。这些公约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缔约国在核事故发生时的及时通报义务, 有关国家和IAEA有知情权;第二、缔约国在核事故发生时有提供迅速援助和合作的义务;第三、缔约国有义务保证核能利用的安全, 开展提高核安全的技术合作, 保护个人、社会、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伤害;第四、缔约国有义务保证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安全。IAEA通过的这些公约多是鼓励性质的, 也就是说缺乏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它们需要通过缔约国的国内立法来得以实现。

(二) 我国核能安全立法

我国的核能安全立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立法进程缓慢, 下表是我国关于核能安全的法律法规:

二、我国对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

核能安全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 核能安全立法应当体现强烈的社会法本位的价值取向, 所以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也应当以社会性为其主要特征, 保障核能利用过程中的生态安全,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核能生态安全立法的社会本位立法价值取向又包涵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安全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防治污染法》 (以下简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体现着“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严格管理, 安全第一”的原则, 这鲜明的表达着我国对核能生态安全的态度, 安全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安全保障下利用才能实现。该法第二十条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第二十一条的“三同时”制度就是保证核能生态安全的重要制度的体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使得核设施营运单位要取得许可证和批准文件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环境报告书中就能很好的起到对生态安全检查监督作用。“三同时”指的是与核设施相配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 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 是核能生态安全检查制度的具体体现之一, 也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核能安全不仅是技术上的安全也包括管理上的安全。技术上要与时俱进, 管理上要严格遵守。法律的制定要综合融合核能技术本身, 也就是法律本身要包含科技成分, 要走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路线。

(二) 科学性

核能生态安全的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要讲究科学性。检查监督要形成统一而系统的体系。核能立法本身就是科技和法律的结合, 核能生态安全的检查监督制度要以核能科学技术为支撑, 指定具体的技术量化标准。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要贯彻到底, 在核能源的利用上做到未雨绸缪, 遇到危机情形时有应急措施。中央与地方要相互监督, 形成统一的体系,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 按照职责分工, 各负其责, 互通信息, 密切配合, 对核设施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 做到科学性。

(三) 经济性

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也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效益。核能的利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在能源上的不足, 对我国的生活生产都有很大的影响。核设备的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则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对于核能源的放射性污染的治理同样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核污染的治理与防治需要一定的技术与经济。核能安全检查监督制度就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核设施进行严格管理与检查以减少核污染。核能安全检查监督制度规定核能的使用上严格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 又采取了许可登记制度对核能设施进行的统一监督管理, 中央与各地方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

三、我国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立法的主要缺陷

由于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的影响, 国务院暂停了核电新项目的审批, 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放弃了发展核电事业。据报道, 核电新建项目审批将在今年上半年重启, 这预示了我国的核电能源将再次起步, 在利用核电造福人民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核能利用存在的问题, 集中精力预防和解决好这些问题,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核电能源的安全发展, 否则将得不偿失。结合表1和我国核能生态安全立法价值取向可以看出我国核能生态安全立法的主要缺陷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 缺乏专门的基本法规范

我国至今没有《核能法》或《原子能法》作为核能安全的基本法, 虽然我国的核能源立法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 但是立法进程缓慢, 唯一出台的一部法律就是2003年6月颁布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其次全部都是行政法规和政府部门规章, 这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较低, 而且相当散乱, 不成体系, 缺乏整体性, 加上立法陈旧, 最早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规定, 而核能技术是不断创新的, 这些对于核能安全的规制都相当不利。

(二) 缺乏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 监督不力

例如, 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其他有关部门, 对本行政区域内核技术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这就可能出现权责不统一, 权力交叉, 互相推诿的情况。

(三) 核能生态安全的检查监督制度不完善

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利用核能的过程中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核原料的巨大破坏性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使得一旦发生核能生态安全事故后果将极其严重, 影响的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所以, 在发展利用核能的同时应当注重防患于未然, 建立以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为辅的检查监督制度。虽然我国现行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一些相关的部门规章对核能安全利用的检查监督制度作出了一些规定, 但是其中有不少需要完善改进之处。我们应当在总结我国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借鉴他国有益的立法经验, 完善我国的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

四、完善我国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 制定《原子能法》

1989年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于保障核能生态安全提供了一些法律依据,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核安全领域的专项立法工作, 包括制定《原子能法》目前我国核能安全立法缺乏一部基本法, 多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法律效力低而且散乱无章、不成体系。要完善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 就要以一部基本法为依托, 作为核能安全基本法的一部分进行更加完善的规定, 形成一个整体的体系, 与其他制度相结合, 使核能生态安全贯穿于核电站的选址、建造、运行、退役、核废料的处理等各个环节, 这样才能保障核能利用中的生态安全。

(二) 建立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

国家核安全管理司 (辐射安全管理司) (简称核安全司) 负责核安全和核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 它隶属于国家环保部, 内设有多个不同职能分工的机构, 但是没有细化出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 虽然在核电厂的选址、建造、运行现场派驻监督组 (员) , 履行监督任务, 但是这种监督也没有形成制度化。应当针对监督制度进行完善, 建立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 负责包括核能生态安全在内的检查监督工作, 可以形成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制度。定期检查监督可以派驻的监督组 (员) 进行, 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处理。

(三) 建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听证制度

篇4:工程监督检查制度

【关键词】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督制度

0.引言

任何机制的运行都必须置于有效地监督约束之下,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无限扩张,所以,任何一个完善的机制都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招投标监督机制监督的直接对象就是各项招投标的机制及其运行情况,实质上招投标监督的最终目标是发包过程中的权力运行,使权力真正按照制度的要求发挥应有的功能,保障招投标的有效运行。

1.当前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建设单位方面

(1)工程报建时工程的肢解发包及标段划分不合理。在工程发包中,建设单位常常把应该整体发包的工程划分为很多标段发包。虽然相关规定已明确规定发包人不能将工程肢解规避招投标,不能将应该由一个承包人完成的建筑工程肢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人,但没有规定最小的发包单位,对什么是合理的标段没有明确指明。部分建设单位正是利用这个漏洞,常常把应该整体发包的工程划分成很多标段发包。(2)接受投标企业报名后,不注重投标单位的资格预审。招标人单靠审查投标单位提供的证件确定投标企业,使不具备条件的“游击队伍”靠借用、挂靠资质取得投标资格,甚至在资格预审时,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和排斥性等。(3)询标过程中压价现象严重。虽然《招标投标法》规定在确定中标人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但一些建设单位,在询标过程中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压低工程价格上。(4)评标过程暗箱操作,定标过程缺乏透明度。我国《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但是,一些招标人在招标前就已内定施工队伍,为达到内定单位中标的目的,暗中泄露标底和评标办法,在开标时只公布投标人报价,而不宣布业主的标底和评标办法。开标前提出招标文件的“补充条文”,违反《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

1.2投标单位方面

(1)各地现行的招标过程中,要求招标单位相对较少,这样投标单位就彼此达成协议,出现围标、陪标、大家轮流中标的现象或借机抬高标价,损害建设单位的利益,削弱、限制了正当的竞争,使招投标流于形式。(2)投标报名弄虚作假,投标单位挂靠现象严重。有些投标单位不具备要求的施工资质和能力,就借用别的施工企业资质,提供不真实资料,造成不公平竞争。有的地方不具备投标资格的无独立资质的二级法人也参加招标,导致一些虚报资质等级的挂靠企业中标。(3)恶意竞争投标。在实行无标底招标的地区,由于目前无标底招标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成本价核准方法,部分投标企业利用这点,为了参与竞争,多方找关系先入围,先以低于成本价中标,然后想办法和建设方搞好关系,设法调整工程量、变更施工材料,以此来获得利润。

1.3政府监督部门方面

(1)招投标监督管理机制和体制不完善。在目前的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条件下,有些行政部门既对招投标活动进行管理,又对具体招投标活动实施监督,有的甚至还是招投标活动的具体实施人,没有形成制衡机制,这种同体监督体制难以从根本上形成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相互之间的制衡关系。(2)监管力量严重不足,违规处罚力度不够。招投标行业主管部门缺乏严格监督的动力,缺少对权利的监督意识,而监察部门对招投标的监督职能不明确,监督力量不够,对很多招投标活动缺乏同步跟踪监督。监督执法机构在编制、经费等方面缺少应有的保障。现行的处罚手段主要对事,很少直按针对具体的责任人,对违规者的震慑力不够。

2.完善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督制度的措施

2.1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快建立完善的招投标监管机构

在招投标中,政府应发挥最重要的导向职能,而在监管等方面可以有限进入,逐步退出。因为招投标管理、监督和服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二种职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有效解决我国招投标管理监督体制中多头管理、同体监督的问题,按照招投标制度的要求,招投标管理监督机构和具体执行机构应该分设,监督机构要相对独立。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招投标管理机构;二是招投标监督机构;三是招投标服务机构,使招标监督、管理、服务二种职能相互独立,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体制。

2.2继续健全招投标法律法规体系

服务型政府是在法治前提下进行的,作为完善招投标制度的依据,法律制度是重要前提。政府需要提供这方面的法律服务,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配套法律制度。在理顺监管机构的基础上,要改变我国现有的招投标法律体系数量繁多、细则不明确,而且标准不一、零散和不系统,甚至相互抵触的体系的局面。在完善、统一监管机构的同时,必须对目前各级、各部门、各行业比较散乱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统一清理、修改和完善,结合我国的实际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

2.3实现平等主体的公平竞争,严格市场准入

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體系,对于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引导健康的市场竞争行为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工程建设招投标中有很多优秀的、诚信守法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就是由于准入门槛低、过度竞争所导致的。建立招投标信用体系则把利益与信用联系起来,没有信用就失去市场,被市场淘汰,这样可以有效制约不规范竞争行为的发生。同时,建立有关的工程预选承包商制度,即制定参加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招投标企业诚信资格标准体系和相应的市场准入管理办法,通过长期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诚信度的考察,确定一批优秀施工队伍入选政府工程建设预选承包商库。政府所有的工程建设招投标项目必须优先邀请该企业库中的企业参与。同时,对这些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及时进行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以此促进施工企业珍惜诚信,始终重视自身行为的规范。此外,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作,关键要靠行政部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社会的广泛监督下保证信用体系的公正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严格执行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加大对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2.4实施全方位监督

(1)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要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招投标信息公开的制度,包括招投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信息,让招投标活动在透明的环境下运作,让更多人来关注招投标活动,聚集更广泛的监督力量。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招投标业务档案是衡量和检验招标工作质量的重要资料,也是事后接受监督的重要依据。当一项招投标业务完成后,应立刻对招投标业务的资料整理归档封存,防止更改、损害业务档案。(2)加强社会监督。要积极支持和鼓励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要保持社会监督随时随地存在。通过加强宣传招投标知识、法规和信息,对招投标活动广泛宣传报道,公开每一项招投标的责任机构、责任人和监督电话等,让全社会在了解的基础上参与监督,这是最广泛、最有效、最公正的监督。

【参考文献】

[1]董海涛.当前我国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建筑经济.2003.

[2]周红.略论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有效途径[J].人大研究.2002.

篇5:工程质量巡视检查制度

(铁门关市工商局道路)道路工程

工 程 质 量 巡 视 检 查 制 度

新疆环宇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质量巡视检查制度

为贯彻落实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公司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加强对工程项目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的力度,全面掌握施工现场生产活动状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防止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促进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经研究决定在项目范围内建立如下质量、安全巡查制度:

一、巡查人员组成:

由项目总工办、质量安全部以及抽调公司其他部门(如技术部)相关人员组成巡查小组。

二、巡查范围及时间:

1、各施工队(每月检查1-2个项目,不限检查次数,但每月不少于两次)。

2、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或突击巡查。

三、巡查的主要内容:

1、质量控制和主要功能检测资料。重点核查图纸会审与设计变更、各类材料的合格证、试验报告、进场验收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项和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工程涉及质量、安全和功能的检验资料文件。

2、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否有质量安全管理措施,对特殊的分项、分部工程是否编制质量安全控制方案,施工技术交底;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对现场实际是否有针对性;审查程序是否到位;能否指导施工的全过程。

3、施工现场是否作符合安全生产必备的条件。各类起重机械、物料提升设备的检测和验收情况;“三宝”、“四口”防护用具情况,现场设置、配备情况;现场临时用电情况;脚手架搭设;各类施工机具设置、检测、验收和使用情况;安全警示标志、各类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现场设置情况;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是否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生产资料收集、记录、整理情况。

4、工程实体质量情况。重点检查各类主要受力构件(埋件、后埋件、幕墙龙骨、钢结构工程、索结构等)和其它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的安装质量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和有关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外观质量情况,并对实物质量辅以检测手段,并做好有关记录。

四、对巡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

1、巡查小组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如实填写《工程质量安全核查记录单》,并依据检查情况及时向工程部、项目部发出《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整改通知单》,要求项目部定人、定时间、定措施落实整改,并把整改落实情况在当月的《质量安全月报表》中向质量安全部汇报(每月5号前上报上月份情况)。

2、质量安全部根据各项目的巡检质量安全情况及整理落实情况汇总后上报公司领导。

3、对于随时可能出现危险的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巡查小组应立即向责任项目部发出《暂停施工通知书》,同时通知各工程管理部门跟踪督促整改,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并将整改情况上报。

4、对于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不认真整改的、出现事故的项目部,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按照公司相关管理文件规定对责任人进行通报和处罚。

5、巡查小组应就巡查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的问题向各主管领导和总公司主管领导提交专题汇报。

五、实施时间:

篇6:工程安全检查整改制度

安全控制工作主要是控制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督促施工人员做好作业环境的防护工作,其具体工作有:

1、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国家现行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的规章和标准。

2、落实安全生产的组织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检查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和考核、经济承包合同或协议中安全生产指标、各工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专(兼)职安全员设置。

3、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及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交底。

4、审查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否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使之符合安全施工的要求,并督促其实施;核查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的种类和编审手续,安全措施合理科学性。

5、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落实分部、分项工程或各工序、关键部位的安全防护措施。

6、定期检查工程安全技术交底的涉及面、针对性及履行签字手续情况;检查分包班组安全检查制度、检查记录、整改情况:检查承包商安全教育制度,新工人三级教育和变换工程教育的内容、时间等;检查从事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持证上岗情况(复验时间);对不安全因素,及时督促整改。

7、组织上岗工人观看安全动画宣传片。

8、项目部项目经理在工地现场的时间不得低于80%,安全员必须在现场,做好质量和安全预控措施,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要追究责任人、企业法人代表的责任。

9、监督检查施工现场的消防工作、冬季防寒、夏季防暑、文明施工、卫生防疫等项工作。

10、不定期组织安全综合检查,按《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进行评价,提出处理意见并限期整改。

11、做好专项整治—春季复工检查用表的填报、审批上报工作。

篇7:工程部巡视检查制度

为保证酒店设备设施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并消除故障隐患,工程部各岗位人员必须对所管辖设备进行日常巡视,为保证巡视检查的工作质量,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值班巡查人员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路线和项目对所管理的设备设施进行巡视检查。并将巡查情况填写到《日常巡查记录本》。

二、巡视人员外出巡视,必须携带通讯工具,随时与主管或值班员保持联系。

三、巡视人员每次巡查均须在相应的巡查记录上依次如实做好记录。

四、巡视人员必须执行巡查签到规定,在设备现场设置的签到表上依时签到。

五、值班巡查人员负责对酒店内的违章情况,火险隐患进行纠正和处理,发现不能纠正的火险必须立即报告值班员和主管,同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扩大,并由主管负责组织协调进行维修。

六、巡视如发现酒店内灯光、线路等设备设施出现故障应及时修复,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通报主管,并做好事故记录。

篇8:工程监督检查制度

一、明确主体责任,构建四级问责制度体系

要把高校实施对制度执行监督检查的问责制度,真正纳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机制中,并健全高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分管的党政领导各负其责的反腐倡廉的工作机制,其责任体系的本质功能的实现是最为关键的。责任体系的本质内涵是法定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我们说,对于高校党委主体责任的担当和纪委监督责任的落实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的两块基石,更是实施对制度执行监督检查问责的双剑主体。这就是说,高校党委是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担负着领导高校全部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责任。接受上级党委纪检部门的监督,全方位实施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强化,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加大对纪检监察部门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的支持力度;管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自己,做好廉洁从政的表率,是高校党委体现和实施廉政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其中高校纪委监督责任是通过强化作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机关的专门问责机构的功能,进一步明确高校纪委的执纪监督主责,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来体现的。而更为重要的是,突出监督与问责制度的执行,构建完善的高校执行廉政监督的问责体系。高校党委在正确履行好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责任主体作用的领导责任、治理责任、纠正责任、支持责任、表率责任的同时,要引领高校纪委充分发挥监督主体的监督责任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保证和强化高校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完全实现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强化责任追究的刚性规定,对于责任主体的明确,是进行责任追究的关键环节,也是执行监督检查问责制度实施的主体。要坚持“事前预防比事后处理更为有效”的治理观念,通过层层问责制度的实施来警示责任主体时刻规范其行为,进而起到事前预防的有效作用。首先,在学校范围内,由上级党的教育主管纪检部门作为第一层问责机构,对校级正职和副职领导所签订的廉政责任书实施问责制度,每一个学期要对校级领导廉政责任书执行情况进行问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院、部、处)进行通报;学校党委纪委作为第二层问责机构要对和院(部、处)级领导签订廉政责任书落实执行情况实施问责制度,每一个季度要对院(部、处)级主要负责人廉政责任进行问责检查,并在全校室(系、所)、科级干部范围内进行通报;各学院党委纪委作为第三层问责机构要对所属室(系、所)、科级干部廉政行为执行问责制度,每一至两个月要对室(系、所)、科级负责人及涉及人财物等重点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问责检查,并将其结果在所属部门全体教工通报。逐步形成上级党的教育主管纪检、校级党委纪委、院级党委纪检、科室级及重点部门工作人员四级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问责的长效机制。这种四级问责制度体系可以有效地实现层层监督,实时监管,让各级责任主体都在被监督的同时也在监督其下一级责任主体,真正实施了各级逐层监督,上下共同问责的高校廉政监督问责体系。

二、规范监督检查问责的方式方法,超前处置廉政风险

作为高校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即党风廉政建设问责制,责任主体和相关部门、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针对其本校的组织和机构特点,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监督检查问责的方式方法,绝不能出现随意任意的行为。方法一,在机制与体制执行上要采取发挥实效性的创新手法,构建真正的就上文所谈及的第一层问责机构与第二层问责机构的高校纪检实施的双重领导体制。对于高校党委来说,就反腐倡廉建设必须要缜密划分党委纪委与党的教育主管部门(如省委高校工委、省委派驻纪检组)纪检监察机构执行问责追究的范围、权限尺度、职能幅度等关系,研究与上级纪委所派驻院校纪检组的联合执行监督检查的问责制度,以此来解决长期以来党的教育主部管部门纪检组与高校纪委关系不顺的问题,并有利于促进党的教育主部管部门纪检组对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监督问责。第二层与第三层、第三层与第四层问责的方式方法也是如此,这是在机制与体制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二,就是要对监督检查的问责情况进行有效的考核。其方法过程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对责任主体(高校各级党组织)的追责情况与其责任人(高校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考核情况结合问责,与年度工作目标考核问责情况结合问责。要始终把责任制作为牵制点,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考核责任主体在学校治理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情况;考核是否在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中充分体现党风廉政建设;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与规范管理制度体系是否健全等内容。二是要把对责任主体负总责的问责追究与具体工作任务考核结合问责,以期实现既有对总的责任考核问责,又有视当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具体任务进行考核问责的基准问责点,这主要是从解决问责内容问题的角度出发。三是要将风险防范管理问责和已经确定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问责相结合,突出责任主体问责的切入点。我们说,廉政风险防范问责,防范的是廉政风险,问责的是防范工作。方法三,要强化监督检查的责任追究问责的实施手段,形成完整的确实有效的追究问责制度。要特别注意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门的监督问责,以人、财、物为重点领域,在高校各项事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规范各个领域的监督职责和权限,把监督执行问责工作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执行问责就延伸到哪里。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也倒查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既倒查追究党委主体责任,也倒查追究纪委监督责任,建立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的三道问责防线。

要把前期预防措施、中期监控机制、后期处置办法的廉政风险防范制度贯穿高校廉政建设问责的全过程,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校廉政风险,超前处置腐败发生。从治理高校廉政风险问题形成的过程来看,可以把治理高校廉政风险防范问责划为三个阶段,即前期预防措施问责、中期监控机制问责、后期处置办法问责。把握确定追究风险点、超前制定落实防范问责措施,更好地发挥责任主体的治理责任。前期预防措施问责阶段,就是立足岗位行使职权的落实问责。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在治理权利防腐上其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实行分权制衡制,即董事会、校委会(校长为主体)、学术委员会。他们分别具有:董事会拥有决策权、校委会具有行政管理权、学术委员会具有监督、质询权。分权就意味着权力的相互制约,而制衡意味着权力的平衡,权力只有得到有效的制约并达到平衡状态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需要高校在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分权,制约权力过分集中而带来滋生腐败的土壤。而现在落实分权制衡的关键在于各岗位权利的执行问责,使权利在行使之初就除去滋生腐败的土壤。特别是提醒预防那些在高风险领域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要谨慎用权,时刻明晰要担当的责任。中期监控机制阶段,即行动与过程全面防范问责。结合防腐风险程度和过程几率的情况,在行为权利允许的前提下实施控制性行为职权问责,注重职权运行过程的管理和监控,达到在职权运行过程中通过监控问责来规范各类人员的不当行为,避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逐步升级并转化成腐败等违纪违法行为,全方位多角度地杜绝腐败的产生。后期处置办法阶段,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完善的问责措施,实施对廉政风险问责的处理。对那些领导不力、不抓不管而导致不正之风长期滋长蔓延,或者屡屡出现重大腐败问题而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的,不管是谁,及时进行问责并追究处置。实行“一案双查”,不但要问责处置案件责任人,还要问责处置违纪违法案发案单位。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利用所有的处置手段和方法全方位实施问责处置。除了要问责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还要问责追究学校相关领导的责任,既问责追究学校各级党委主体责任,也要问责追究同级纪委监督责任。建立科学客观、实际有效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问责制的考核体系,依据廉政问责制的考核标准,对高校各部门特别是高风险的(基建、招生、财务等)部门采取定期自查与阶段性问责检查考核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问责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廉政风险防范后期处置的主要措施和手段,通过问责警示,提醒、诫勉纠错、责令整改等处置形式来提醒高校各级身处风险中的部门、领导或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地降低廉政风险,强化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和责任意识。

从当今高校实施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际情况看,高校党委纪委在基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视角下,实施对制度执行监督检查的问责制度并严肃责任追究必须要在确定性、严厉性、及时性三个原则框架下进行有效实施。真正实现最大限度减少腐败机会,将风险防范问责落实到人,建立以“双责一体”为基础的实施对制度执行监督检查的问责长效机制。

摘要:作为高校反腐倡廉体系建设保障的监督检查问责制度,如何正确有效地执行是其关键。为此,从明确主体责任、构建四级问责制度体系和规范监督检查问责的方式方法,以及超前处置廉政风险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以期求证于专家同仁。

关键词:高校廉政建设,监督检查,问责制

参考文献

[1]孙永勇,等.分权制衡理论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运用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2]王瑞芳,等.高校廉政风险防范制度分析与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篇9: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制度;人大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同样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履行检察职权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范畴内检察机关进行的内部机制创新,是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推行司法改革的产物。

一、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和司法实践

为进一步加强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监督,通过引入有组织性的外部监督力量,解决检察机关自侦案件长期缺乏有效外部监督的问题和批评,最高人民检察院于 2003年首次在检察系统内部提出了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并相继颁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试行 ) 》、《关于适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试行 ) >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扩大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方案 》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监督员监督“五种情形”的实施规则 (试行 ) 》等规范性文件。据统计,全国已有 80%以上的各级检察院都实施了该制度,总共选任人民监督员两万多名,其中 90%以上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法律工作经历的人员;此外,工人、农民、少数民族、企业职工等各界人士约占 10%,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社会公信力[2]。人民监督员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人民监督员的数量、监督案件数量上都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体现了宪法的权威,具有权力监督、制约和人权保障价值。

从笔者所在院近年来实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司法实践上看,人民监督员制度已经在检察机关办理职务案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笔者所在院今年来提请的16件/17人自侦案件的拟不起诉决定,均通过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表决。在人民监督员选任上一般要求符合以下几项条件: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年满二十三周岁;4.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5.身体健康、有履职时间;6.在本工作或有固定居所;7.受过行政拘留、劳动教养、刑事处罚的人员不得担任人民监督员。

司法实践中,对人民监督员的批评和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法理上的缺失,认为人民监督员介入检察活动,实际上是干涉了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检察权,不利于检察机关充分履行宪法和法律职权,而且人民监督员并没有获得得法律上的授权,对检察活动的监督缺少法律依据;2.在人民监督员的遴选上,一般由检察机关自身负责对人民监督员的考察、聘用、管理、发放补助等,出现“自己请人监督自己”的感觉,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3.人民监督员自身法律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对相关案件的法律规定、证据把握能力有待加强;4.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程序、范围、职权、救济方式缺乏制度性安排;5.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冲突,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各级人大作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享有对检察机关实施宪法和法律活动的监督权,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大监督权之间存在制度冲突。

二、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都要接受人大的监督。但从我国人大监督的现状上看,当前我国人大监督权还没有得以充分行使,监督的作用和效果也不太明显,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人大代表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监督不力是其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监督主动性不高,震慑力弱,权威性不够等[3]。导致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人大监督权的空泛性,缺乏实质性内容和程序架构。在人大监督的框架内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切实加强人大对检察机关履行监督权,体现民主原则;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司法实践中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诸多诟病。

具体而言,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应该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1.人民监督员应在同级人大代表中择优遴选;2.在人大成立人民监督员委员会,具体负责对人民监督员的遴选、管理、监督;3.制定相应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性文件,从监督程序、监督范围、权力等方面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4.扩大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不仅仅局限于自侦案件中,将其他不起诉、另案处理案件及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刑事案件一并纳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畴;5.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工作直接对同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作为审查检察机关年度工作报告的重要参考。

(一)在法理上,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宪法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的表现

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是我国宪法的两项最基本的原则。根据《宪法》第 2条第 3款的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精神的重要原则。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践中产生正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宪法原则的重要方式,实际上为实现宪法所确立的民主原则提供了具体的制度和实践的保障。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基于检察机关行使检察职权的活动而产生的,保证检察法治的完备。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通过在人大内部遴选人民监督员使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在人大监督的框架下,其监督权不仅符合民主性的要求,也体现了《宪法》原则,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二)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人大监督的实质内容,解决了检察权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制度缺陷

将人民监督员的遴选、管理、监督置于人大监督的制度之下,并直接对同级人大负责,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独立性、权威性,也能够从实质上解决检察权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制度缺陷。在全国受到广泛关注的“广安模式”、“岳池经验”,其核心的制度安排就在于为人民监督员的管理和履职提供了外部性的制度规定:人民监督员由人大选举、管理,并对人大负责。“由人大选任和管理人民监督员,比由检察院选任和管理更符合监督逻辑,更具有合理性和权威性”[4]。这些制度改革和创新增强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自身的生命力,受到了社会群众和人民监督员的欢迎和好评,也得到了全国人大内司委、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肯定。

同时,在人大监督框架下进一步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扩大到其他不起诉、另案处理及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将对检察机关的监督纳入人大监督的体制内,使检察权的行驶真正受到人大的监督和制约,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重要表现。

(三)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反映了司法民主化和程序正当化的要求

我国的检察制度是建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之上的,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但检察机关在法律地位上从属于代表和反映民意的各级人大,检察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体现了“司法民主化”的本质要求;同时,程序的正当化也要求检察机关在依法行驶其职权时遵循宪法原则,在对公民的人身权利及其他宪法和法律权利进行限制和处理时获得有效的救济,体现司法公开性原则,通过建立在人大监督的基础之上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根本上体现了司法民主化和程序正当化的原则。

(四)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性制度措施

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符合我国宪法精神,有利于从根本上体现人大监督权的实质内容,保证检察权受到来自人民的监督和制约。就目前而言,可以先在部分地区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人民监督员的条件、产生办法、监督程序、监督范围、监督效力等进行规范,进一步把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管理、监督活动等置于检察机关之外,以期实现真正的、完全的外部化。在时机成熟时,将该制度明确写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并适时地制定相关的《人民监督员法》等配套性的制度措施,真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三、结 语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中国特色的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可以从本质上解决和改变现有部分制度安排的缺陷,不仅体现了我国检察机关的人民民主属性,也有利于实现法律监督和促进司法公正,从而具有重大的法治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根据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具体规定.

[2]莫纪宏.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2.

[3]张建红.关于增强人大监督权的思考.人大研究,2006,(4).

[4]谢曦.“广安模式”在行进中涅槃——广安市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回眸.http://www.rmjdy.org/Article.asp?ArticleID=1053.

上一篇:2022年大学生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下一篇:2019年残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