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的木槿花》读后感

2024-04-22

《洁白的木槿花》读后感(精选18篇)

篇1:《洁白的木槿花》读后感

好文章如酒,越品越醇香;好文章如曲,越听越优美。一口气读下来,让人感到来畅快淋漓,回味悠长。《洁白的木槿花》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

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小男孩儿生了病,妈妈带她去看医生,但却付不起医药费。一位好心的医生主动帮忙,为了维护母亲的自尊,他告诉母亲木槿花是药材,它可以收购来抵消欠下的医药费。就这样小男孩儿的病痊愈了。后来母亲才知道木槿花根本不是药材。

文中的廖医生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在生活中也有这样善良的人――例如:我的妈妈。

小时候,我爱吃鱼肉,可是妈妈也爱吃鱼肉。那一次,奶奶做了我最爱吃的水煮鱼,这是奶奶最拿手的一道菜,也是我和妈妈最爱吃的一道菜。当奶奶把这盘美味佳肴端上桌的时侯,水煮鱼的香气像一双无影的手,吸引着我来到了餐桌前。垂涎三尺吃的我准备大吃一场的时候,爸爸在餐桌下用脚踢了踢我,当我正想问她为什么踢我时,抬头却看见妈妈也盯着水煮鱼。我会意得夹起一块鲜美的鱼肉搁进妈妈的碗中,妈妈却说她不爱吃鱼,说着又将鱼肉夹回我碗中,不懂事的我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妈妈眼中充满了慈爱……事后爸爸批评了我,我什么也没听进去,只想着妈妈平日里对我的好,下定决心以后一定对妈妈好;也对全家人好!

洁白的木槿花在我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廖医生用善意的谎言维护了作者母亲的尊严,又医好了作者的病。我的妈妈为了让我多吃有营养和我爱吃的东西也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给予爱同样是一种幸福。人人都奉献一点儿爱,世界将会更美好!

篇2:《洁白的木槿花》读后感

我在翻书的时候,无意间看见了一篇文章叫《洁白的木槿花》。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作者在小时候,腿患上了骨髓炎,整天都作痛苦的呻吟,他的母亲见他这样,便带他去了一个姓廖的老中医那里,廖医生替他上了药,告诉他两天后要换药。可是他的母亲却为难。因为自从他的父亲死后,她每天都为一日三餐发愁,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看病。于是她就把鸡蛋送给了医生。过了一天,她又把家里仅有的一只母鸡送给了医生。两天过去了该去换药了,可他的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的流泪。这时,突然一个人出现在她的面前,是廖医生。廖医生猜到她一定不会带作者去换药,于是便自己找上门来了。在谈话的时候,医生惊奇的发现了作者家的木槿花。医生告诉作者的母亲木槿花可以做上好的中药,把木槿花卖给他就可以抵草药的钱。母亲高兴的摘着花,摘完后竟然足足一斤。廖医生把欠的钱算完后还倒找10元(当时10元可不是小数目)给他家。以后,母亲每次去医生家都带一袋花去,医生还按原价付给钱。一年后,医生去世了,作者的母亲很伤心,便去医生家吊唁。医生的家人告诉她一个大秘密,原来木槿花根本不是药。母亲哭了,哭的很伤心。过了几年,作者的母亲也过世了,在临终前她告诉作者,她死后要在她的坟墓周围种上木槿花。此后,一到夏天,她的坟墓边就开满了洁白的木槿花。

爱有时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他们用心灵的美好创造。社会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在黑暗来临的时候、无助的时候给他们送去一盏散发着爱的灯光,给他们一双帮助的手,让他们从无尽的深渊里走出来给他们爱,让他们坚强的活下去,就好像廖医生那样,不仅用心救了作者的腿。我想让我们在以后的助人为乐行动中送一朵花,并告诉他们还有依靠,那就是我们会给他们帮助。告诉他们坚强的活下去。明天会为他们变的更美好。

篇3:木槿花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近年来, 超声技术应用于提取植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6,7], 其具有能耗低、效率高、不破坏有效成分等特点。但超声技术应用于提取木槿花中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影响木槿花总黄酮超声提取效果的各因素, 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 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WND-200A型高速中药粉碎机:上海微型电机厂。SHZ-D循环水式真空泵: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HH-S型水浴锅: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KQ5200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

1.2 试药

木槿花购自胡庆余堂, 经张水利副教授鉴定为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L.) 的花部, 阴干, 粉碎, 备用。芦丁标准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木槿花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及方法学考察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经120℃减压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5.00mg, 加50%乙醇溶解定容于50 ml容量瓶, 得浓度为0.100mg·ml-1对照品溶液, 备用。

2.1.2 标准曲线的制作

精密吸取芦丁对照品0、0.2、0.4、0.8、1.2、1.6、2.0、2.4、3.0ml分别置10ml容量瓶中, 加5%亚硝酸钠0.4ml, 摇匀、静置6分钟, 再加入10%硝酸铝溶液0.4ml, 摇匀、静置6分钟, 再加入1mol/L氢氧化钠溶液4ml, 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 摇匀、放置15分钟, 用1cm比色尺于51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0号作空白进行测定, 以吸光度值 (A) 为纵坐标, 以芦丁浓度 (C) 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得回归方程:Y=11.407X-0.0029, 线性相关系数为r=0.9996。结果表明芦丁对照品在0.002~0.030mg·ml-1间成线性关系。

2.1.3 精密度实验

取芦丁对照品0.6ml, 置25ml容量瓶中, 按2.1.2项方法操作, 平行测定5次, 结果RSD为0.36%, 表明精密度良好。

2.1.4 木槿花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取粉碎好的木槿花, 准确称取1g, 置于圆底烧瓶中用乙醇超声提取并超速离心, 再用乙醇洗涤药渣, 合并浓缩上清液至干, 残留物用水分次溶解, 定量转移到分液漏斗中, 用15ml水饱和正丁醇萃取5次, 合并正丁醇层, 减压回收正丁醇至干, 残留物用50%乙醇定容至25ml容量瓶。取4ml按2.1.2项方法操作, 测定吸光度。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浓度C, 然后由C计算出木槿花中总黄酮的含量及提取率。木槿花中总黄酮提取率undefined或undefined

2.1.5 加样回收率实验

取已知总黄酮含量的木槿花样品6份, 分别精密添加已知浓度的芦丁对照品适量。按2.1.2项方法操作, 测定总黄酮含量, 计算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为98.75%, RSD为1.98%。

2.2 响应面分析超声提取工艺

分别称取干燥至恒重的1g木槿花, 应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进行因素水平的试验, 综合单因素试验结果, 在T=70℃下, 选取液固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3个因素, 每个自变量的低、中、高水平分别以-1、0、1编码, 响应面法对木槿花黄酮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实验方案见表1。

2.3 试验设计与结果

以x1、x2、x3为自变量, 以木槿花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 实验设计与头验结果见表2。

采用SAS 8.0统计软件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多元回归拟合, 表3为回归分析结果。

注:共有15个实验, 其中12个为析因实验, 3个为中心实验, 以估计误差。

由表3可知, 回归方差具有明显的显著性, 其中固液比对总黄酮提取率影响显著, 而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则影响不显著。并且该模型的R2=0.9834, 表明该模型与实际实验拟合较好, 可用于替代实验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进一步对回归方程各项进行显著性检验, 表明自变量与响应值线性关系显著, 可以用于木槿花超声提取试验的理论预测。

由于各因素对木槿花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为了更明确各因素对响应值 Y的影响, 采用SAS 9.1.3统计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得到如下回归方程:Y=0.489333+0.12825X1-0.016125X2+0.000625X3-0.037792Xundefined-0.005X1·X2+0.0355X1·X3+0.027458Xundefined-0.0025X2·X3+0.031458Xundefined。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 作出等值线图和相应曲面图, 如图1~6示。从响应面分析图上可以找出最佳参数以及各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确定最佳点的值, 采用SAS软件对实验模型进行典型性分析。经分析计算后可知, 木槿花理论最佳超声工艺条件为:13.8倍量75.33%乙醇超声提取26.33分钟, 此最佳工艺下木槿花黄酮提取率理论值为0.6013%, 即6.013mg/g。结合考虑实际操作的方便性及方差分析结果, 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14倍量60%乙醇超声提取20分钟, 并进行验证性实验, 进一步测定木槿花总黄酮含量, 结果测得平均提取率为0.593%, RSD=2.05%。

3 讨论

响应面分析方法是通过中心组合实验研究几种实验因素间交互作用的一种回归分析方法, 具有实验次数少、周期短, 求得的回归方程精度高等优点, 并从图形方面分析寻求最优实验考察因素值。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往往采用线形回归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 但存在着一些缺点, 如线形回归分析可利用实验数据得出因素与即响应值之间的回归方程, 但要求数据量较大, 且只是讨论一种因素的影响, 无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作用。正交试验设计虽然可同时考虑几种因素, 寻求最佳因素水平组合, 但不能在给出的整个区域内找到因素和响应值之间的一个明确的函数表达式即回归方程, 从而无法找到整个区域内因素的最佳组合和响应值的最优值。

本文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木槿花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 得到回归方程。结果表明, 回归方差具有明显的显著性, 其中固液比对总黄酮提取得率影响显著, 而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则影响不显著。由回归方程各项进行显著性检验可知, 自变量与响应值线性关系显著, 可以用于木槿花超声提取试验的理论预测。结合考虑实际操作的方便性及实验方差结果, 确定木槿花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14倍量60%乙醇超声提取20分钟, 木槿花黄酮提取率为0.6013%, 即6.013mg/g。

本实验采用超声提取法可以强化乙醇浸提法, 省时方便, 且无污染, 同时避免浸出更多无效或者是有毒副作用的组分, 有利于后续的萃取纯化工作。木槿花乙醇提取液浓缩后, 采用水饱和正丁醇及乙酸乙酯进行萃取, 结果表明以水饱和正丁醇萃取效果较好, 故本文以水饱和正丁醇进行萃取纯化。

摘要:目的: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木槿花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木槿花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 利用响应面实验设计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液固比3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木槿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提取时间20分钟、固液比14∶1, 总黄酮提取率为0.6013%。结论:超声提取法具有提取时间短、工艺简单、收率稳定和无需加热等优点, 可用于木槿花总黄酮的提取。

关键词:木槿花/分析,总黄酮/分离和提纯,中药制药工艺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61.

[2]李海生, 申爱军, 李静.木槿果花对小白鼠移植性肿瘤抑制作用的观察.河南肿瘤学杂志, 1994, 7 (3) :175.

[3]张道敬, 张偬, 吴军, 等.药用木槿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南药学, 2005, 3 (3) :146.

[4]SecaAM, Silva AM, Silvertre AJ, et al.Lignanamides and other phenolic constituents fromthe bark of kenaf (Hibiscus cannabinus) .Phytoehemi-stry, 2001, 58 (8) :1219.

[5]Wu PL, Chuang TH, He CX, et al.Cytotoxicity of phenylpropanoid esters fromthe stems of Hibiscustaiwanensis.Bioorganic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2004, 12 (9) :2193.

[6]吴晓宁, 张春椿, 吴巧凤.乌厥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 14 (3) :190.

篇4:旧城堡的木槿花

我把那些伴随我童年的老歌一首首下载:《小龙人》、《鲁冰花》、《采蘑菇的小姑娘》……熟悉的遥远的旋律,嫩生生的吟唱。

一遍遍听,杯盏里水已凉,却忘记去续水。

很小的时候,妈妈便在我耳畔唱:“夜夜想起妈妈的微笑,闪闪的泪花鲁冰花……”妈妈的嗓音柔美温软,我在她的目光里安然入睡。父亲一直在外工作,许多的夜晚,我都在妈妈的歌谣里进入梦乡。

夏天,坐长时间的火车,去烟台,去父亲的部队。火车晚点,我与妈妈在茫茫人海间看到同样翘首的父亲。妈妈抱紧我加快步伐,脸上泛起小姑娘般的红晕。天很热,我坐在父亲肩头,咬一根红豆雪糕,甜甜的凉凉的雪糕化了,顺着小木棍流淌下粘粘的汁水。被阳光灼得发亮的柏油路仿佛一面闪闪的银镜,山上蓬勃的绿色深得往淋漓里去。部队在山里,进山的路蜿蜒漫长,我渐渐倦了,父亲把我抱在怀里,一面侧身与妈妈低声说话,那时候,他们也还年轻。父亲摘了柳条帮我做帽子,妈妈顺手把凌霄花与山石榴花别在柳条帽子上。我眯起眼看碧蓝得倦懒的天色,缠着妈妈为我唱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回到部队,父亲在院子门前的石阶上看到一行白粉笔写的诗——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后来我知道,这句诗写的是木槿。父亲最好的朋友来过了,又走了。他爱写诗。

洗完澡,换上干净的白棉布裙子,裙摆间是好闻的花露水味道。暮色已沉,合欢花的落蕊铺满绵长的青石路。

爬山去,眼底青碧,叫人屏息,担心惊扰了这番钟灵毓秀。我喜欢山,我故乡的小镇没有山,只有纵横的河网回转的街巷。我长时间地坐在山头,山间开着洁白硕大的花朵,清香,蓬勃。厚厚的苔藓覆盖着苍老的云松树干。溪水自山间蜿蜒,潺潺汩汩。透明的鱼虾活蹦乱跳。我七岁的时候,妈妈把我带到山里一位老画家那里去学画。他叫赵耘生,是个慈祥的爷爷,专攻国画。我是他最小的学生,他很喜欢我,让我喊他爷爷。很热的天气,爷爷带着我们这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走很远的路去写生。先是去水库,然后去烈士陵园。苍苍翠柏间,我们坐下来,吃带的面包与海虹。海虹是一种海产贝类,肉质腴嫩。我们吃东西时,陵园的工作人员就笑着问爷爷:“赵先生,来写生?”爷爷笑容温和,点头。听说爷爷在文革中失去了妻子与儿子,后来,他一直孤独度日,默默作画。那天,爷爷为我们拍照。

若干年后,翻开尘封的相册,我看到了那时候的我,白棉布褶子裙,麻花辫子,小小的脸,眼神清冽倔强,与爷爷坐得最近,面前,摆着爷爷和我的写生水彩画。

父亲不久转业,我们与爷爷断了联系。这些年过去了,一直对爷爷心存牵挂,不知道他是不是还一个人住在山里,朝暮丹青。但那年那月终究是归不去了,后来几次去烟台,总是行色匆匆,毕竟,是过客了。来不及去山里见爷爷,心事一直悬着,只能遥遥祝福。

小时侯,神往戏台上的桃红柳绿缠绵悱恻。妈妈不在家,便与小姐妹们相约,聚在家里妆扮。挽起头发,竹针为簪,摘了园子里新开的木槿花戴好,拿繁花锦簇的毛巾被披在身上,站到床上咿咿呀呀步步生姿。我们唱《红楼梦》,唱《化蝶》,一板一眼,顾盼流连,俨然悲喜投入。妈妈突然回来了,见屋子里残脂落粉,几个小丫头小妖精般摇来晃去,不觉失笑,掩面噗嗤。我害羞极了,立即停止伤春悲秋,跳下床,伏在妈妈怀里,脸红得灼人。

下雨天,学校里放学很早,奶奶来接我。她撑着古老的油纸伞,蓝花布斜襟衣衫上别了一根银针,长长的丝线飘飘曳曳。我换上新的印有梅花鹿的蓝色雨鞋,欢喜得很,专门往水潭里踩,噗——噗——水花四溅。雨水从古老的竹骨边缘流下来,晶莹婉转。路旁青菜叶上栖息着小蜗牛。我喜欢抓蜗牛玩。蜗牛的家是我见到过的最精致完美的家,半透明,螺旋状,玄妙幽深……我用一片菜叶端住一只蜗牛,饶有兴味地回家去。它缓缓探出头,缓缓咀嚼菜叶……好神奇,看不见它的牙齿,但菜叶却在不断缩小。等我玩累了,就把菜叶连同蜗牛扔给小母鸡当佐餐——老师说过,奶奶也说过,蜗牛是害虫。

八岁的时候,脖子上长出一连串不明不白的核状物。我开始还欣喜地炫耀:我身上长出小珍珠了。妈妈知道了,紧张极了,一定要我去看医生。我们坐船,穿过小镇,来到一家古老的院子门前。院子里种了许多缤纷绚烂的花,树木阴翳,竹箩里晾着中药……我拽着身子不敢进去,妈妈连哄带骗,拉我去见一位须眉皆白的老爷爷。他看我一眼,露出慈祥的微笑。我避开身子,往妈妈怀里钻。他伸出手,敏捷地用三指按住我脖子上的小珍珠,我吓得要哭了,想躲也躲不开。他的手有力柔韧……他将那些小珍珠历历数过,终于松开我,低头开方子。竖行药笺,流水般的行书……后来的一个月,我含泪喝了许多中药,又过了一段日子,脖子上的小珍珠无声无息,消失了。长大后看医书,才知道,淋巴结发炎可能转变成非常严重的症候。难怪那时妈妈如此紧张。

从小身体不好,吃了许多中药。迷恋上那香香凉凉的清苦。前几日,偶然经过一家药房,闻到了久违的中药香,情不自禁走入,站在那高高的药柜子前,看美丽的中药名字:紫菀,白芍,金樱子,川贝,连翘……年老的中医在藤椅里打盹,午后温淡的阳光填满他脸上的沟壑。

一个人,走在陌生城市的道路上,看喧嚷的人群在这座日新月异的城池里欢喜悲戚,觉得自己总是一个过客。风凉了。阳光稀薄疲倦。抬起手腕,银镯子滑下来,幽幽的安静的光泽。小时候,妈妈带我逛小镇的集市。看到一对双鱼镯子,心里喜欢,就买下来,一只给我,一只自己留着。镯子是那种最寻常传统的造型,双鱼接口,有些乡气。这些年,我一直戴着,妈妈也是。银真是一种温情的金属,时间一长,便有天长地久的柔和气息,熟糯的婉约的。一个人在外面,总是长时间看这只镯子,仿佛看到妈妈温柔的目光,没有言语的,却万般牵念。

偶然的,与梦里的故乡遇见。小镇,流水,水里茭白叶子菱角叶子翠嫩生生,木船头立着鱼鹰,芭蕉梧桐,丝雨淅沥,挽着裤脚的婶婶踩着青石路的水汪,院子外一团又一团丰盛的木槿花,朝开暮落的木槿花……很容易在梦里落泪,身子不由自主蜷成婴儿在母腹里的娇憨姿态。枕上千里,午夜梦回。

童话里,有一个词让我痴迷:城堡。城堡,神话般的,幽秘深沉,眠着美丽的公主,舞着潇洒的王子,还有留着长发等待逃走的莴苣公主……

我也有我的城堡,开满了木槿花,盛满我的从前,温情呵护着那些玻璃般透明云朵般柔软的梦。

篇5:洁白的木槿花阅读答案

洁白的木槿花 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 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局促不安地 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 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惟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 来了。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竞有一斤。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

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

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1.第1段中说,母亲一见木槿花,就会含着泪嘴唇哆嗦着责备自己:“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母亲为什么要反复责备自己“好糊涂”?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答:

2.以下是有关母亲的描写,根据文意,任选一句品味语言。

①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 云。

②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

答:

3.文章标题、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木槿花,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作简要回答。

答:

4.母亲和廖医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任选一个人物作出评析。注意从文中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

答: 参考答案:1.痛悔自己竟不明白廖医生的良苦用心,不知道廖医生谎称木槿花可作中药,并收购木槿花,目的是使自己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帮助,坚持为儿子治好病。

2.①此句是神态描写,“脸色晴朗”“一脸的阴云”细腻地写出了母亲得知儿子的腿能治好,心里感到宽慰;但又为贫穷无钱治病而犯愁。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及内心的痛苦,也为下文突出医生的高大形象做铺垫。

②此句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不敢去”“ 默默地流泪” 细腻地写出了母亲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失去了继续医治的勇气,为无力治好儿子的腿而伤感。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的内心的痛苦,也为下文突出医生的高大形象做铺垫。

3.一方面指的是大自然的木槿花,一方面借它来象征人世间纯洁善良、扶弱济困的美好情感。

4.母亲:贫困而自尊。她缺钱为儿子治病,定要以鸡蛋、母鸡相赠表心意;当晚就把廖医生给的钱送回去。

篇6:好一朵木槿花读后感

宗作者先说木槿以前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平庸,说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才留了下来。而紧接着描绘了这留下来的木槿两度开花的经历带给作者的深刻思考。于是,一朵在逆境下绽放的充满强韧生命的木槿花形象就一直在读者脑海里闪现,而那因寄托了宗璞的念想和意志的童话般的花朵也越来越显美丽,越来越有魅力。

2、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象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蘩叶茂,只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它不再来。

篇7:《洁白的茉莉花》小学读后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里既有对柳溪离去的惋惜,也有对这真挚友谊的的赞叹。此刻的我,觉得很惭愧,柳溪虽然得了严重的传染病,但她还一心想着学习,天天在努力。而我呢?每天轻松自在,学习成绩摇摆不定,英语是我的弱项,我心里很清楚,可是从没好好努力过。我真应该向柳溪学习,学习她那热爱生命,愿意为自己定下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虽然柳溪最终离开了人世,但是她的精神却会激励我奋发向上!

从这篇文章里,我不但体会了柳溪热爱生命的精神,还体会到了杨扬乐于助人的精神。杨扬之所以能成为柳溪的朋友仅仅是因为她们俩一次偶然的相遇。也是这次相遇,激起了柳溪兴致勃勃的学习兴趣;也激起了杨扬为了柳溪的作文水平提高,坚持不懈去送花的毅力。

篇8:《洁白的木槿花》读后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

在初中散文教学中, 写景抒情类散文所占的比重较大, 也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对象, 但是, 传统的散文教学方法往往重形象、轻逻辑, 学生也缺乏对其进行理性分析, 梳理文脉, 往往聚焦于对其进行浅层的修辞等手法的分析, 却无法深入感知情感, 得分率较低。 虽然此类文章往往借助于借物寓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对人生的某种感悟, 但由于学生阅历的缺失、难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一、走进作家, 深入解读文本

《好一朵木槿花》中, 作者刚从母亲逝世的悲痛中缓过气不久、 又面临“小弟的生之困惑”, 在“极端的惶恐”和“坐立不安”时, 看到开于荒园杂草中的一朵木槿花, 给予了她无限的惊喜之情, “她笔下的花多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特色:坚忍、执着、默默无闻而又尽情尽性。不管是二月兰、木槿花、水仙还是玉簪花, 它们都具有这样的禀性。花性即人性, 宗璞写花实际上是在写人。”让我们联系到宗璞的遭遇,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宗璞面临着被抄家、被揪斗、父亲被关牛棚的命运。1974年至1977年短短四年间, 宗璞的姑母、大姐、叔父和母亲先后辞世, 一再经历亲人离散之痛。1982年5月, 她最疼爱的小弟冯钟越又身患绝症, 于1982年10月去世。 这篇文章, 正是在此番境况下的写作, 与其说她写花, 不如说是在为生命唱赞歌。因而, 关注宗璞先生笔下的花, 应该从花的内在精神方面倾注。

二、理清线索,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好一朵木槿花》这篇散文文章较长, 语言含蓄, 又涉及“文革” 那个特殊的年代, 孩子们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 尽管初中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形象思维不足。如果直接从“木槿花”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上入手, 学生可能不太感兴趣, 也不理解, 难以与作者产生认同, 并且往往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形象分析上, 也不太关注意境组合的逻辑关系, 因此, 对这篇散文的教学, 我从内容上注重加入写作的背景介绍, 尽量减少学生与久远写作年代的隔阂, 又从结构上注重理清文章脉络, 率先通过理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以前”“前年秋至”“去年”“今年”, 分析作者对木槿花的情感变化:“从未仔细看过——期待”, 引出“两度花开, 不同凡响”这一主要线索, 带领学生探究两次木槿花开带给作者的情感历程, 这样文章就有一条逐步发展的线, 感情是不断升华的, 培养了学生在散文阅读中的逻辑思维, 这一做法, 使得他们能够快速抓住文章脉络, 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三、关注学情, 精心打磨教学设计

(一) 精心设计问题

对《好一朵木槿花》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 我设置了“好一朵的木槿花?”作为主问题串联整堂课程, 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木槿花的句子, “让我们看一看, 到底是怎样的木槿花?” 接着按照时间顺序,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宗璞心理情感的词语, 自然过渡, 由花及人。在赏析语言、品味情感的过程中, 还利用比较来体会情感在两次花开中的升华, “在木槿的两度花开中, 我们读出了惊喜之情, 读出了悲壮之意, 那让我们来找一找这两度开花的异同点有哪些呢?”这是一次学生比较阅读的过程, 通过花开环境的一次比一次恶劣, 而花开姿态的明艳坚强以及花的内心坦然依旧来感知木槿花的坚强、谦逊、坦然, 最后围绕文章结尾进行提问, 并及时进行总结点评。

(二) 注重设计, 培养朗读美感

“忽然在绿草间, 闪出一点紫色, 亮亮的, 轻轻的, 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 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一阵风过, 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 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 带点调皮, 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在这一个片段的教学中, 我尝试让学生多形式反复诵读,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你觉得重音应该落在哪些词语上? 为什么?”“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木槿花呢?”来引导学生赏析出木槿花的色彩明丽、姿态轻盈、娇嫩轻柔以及带给人的无限惊喜之情, 并联系木槿花的生长背景:“那时园中荒草没膝, 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 只有两树忍冬, 结了小红果子, 玛瑙扣子似的, 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但是, 在这般荒草没膝的恶劣环境中, 再无所盼望的消沉低落里, 一朵小小的木槿, 轻轻闪闪的一点紫色, 便能带给人无限惊喜与希望之情, 好一朵木槿花, 你开的明艳, 开的坚强!在第二度花开里, 木槿花面临的环境更加恶劣了, “忽见土山一侧, 透过砖块钢筋深处几条绿枝, 绿枝上, 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作者的心被重重重压下挣扎着开花的木槿所震慑了, 连接发出了两次感慨: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 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 还开花!土埋大半截了, 还开花!”

(三) 品词炼句, 为课堂增添语文味

中考要求, 学生要能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语言风格是作家的文化品位、文字功底、语言习惯、个性气质及思想情操的综合表现, 宗璞就是一位有着深厚语言功底和遣词用句能力的高手, 她的语言往往在朴素、自然、生动的基础上, 又流露出大气雍容、典雅高贵的气度。怎样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也是品读文章的关键。当学生找到第一次描写木槿花开的句子“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时, 可以重点品析“缀”字。“缀”本为“点缀、装饰之意”, 这里可以看出木槿花的小, 那么, 教师可以发问“木槿花, 只有小小的一朵, 然而它却可以成为一座荒园的点缀, 这里面你能读出哪些感受呢?” 联系到木槿花“荒草没膝”的生存环境, 可以体会到这朵小小花的出现带给这座荒园的明亮色彩、带给一个正处在困惑惶恐、坐立不安中宗璞的惊喜、安慰的意义。

篇9:永不褪色的木槿花

木槿,一种很普通的植物,开白色或粉色的小花。每到春天,朵朵木槿花長在一块,远远望去,如同白色的天使之羽从天而降,拥抱着细细的枝干。它的花瓣不大,有着樱花般的梦幻感,看上去渺小、脆弱,仿佛下一秒便要被一缕清风带往遥远的归处。就是这样一株木槿,开放在我们校园里,没有桂花的香甜气息,没有月季的娇艳欲滴,没有广玉兰的挺拔高大,也没有榆树粗壮葱郁的花朵。它的坚强,无数次将失心的我、绝望的我、在人性边缘徘徊的我拉了回来。

记得一年夏天,当时正值雨季。这次雨季,卷走了我的美好心情,带给我长久的忧伤。一次英语测验中,我由于粗心大意,只得了79分,一向完美主义的我怎能忍受这样的打击?虽然老师和父母原谅了我,可我还是成天无精打彩,直到那次,与木槿花在雨中的邂逅。

那天傍晚,天公不作美,到处乌云密布,我望着窗外,叹了口气。突然,一道雷光闪现,一棵树被雷劈断,缓慢地倒下,又是一个生命的逝去啊!很快,阵阵大雨袭来。不知为什么,一股冲动从心头涌起,我冲出家门,不停地跑啊跑,一直跑到学校门口。望着操场边的那株木槿,我流下了眼泪——木槿的花已被大雨全部冲走。然而,接下来我发现,还有最后一朵木槿花,仍在枝头颤抖!只是一株木槿,也有这样赌上了一切的觉悟:哪怕粉身碎骨,还是要留下在人世间活过的证明。而我,难不成还不如一朵木槿花吗?……就这样,我又变回了原来的自己。

6年过去了,那陪伴我的木槿花,永不褪色。

(指导教师:金丽娜)

篇10:有关木槿花的随笔:木槿花开

刚搬来这里的时候,它还显得很瘦弱,一点也不起眼。数年过去,不经意间已然生发得枝繁叶茂、生气勃勃了。

木槿是最平常不过的花木了,平常到无人欣赏。它难登大雅之堂,大多只生长于乡野的田角地头。它不喜热闹,春风十里,它不与百花争艳;冬日素裹,它不同寒梅怒放。时入初夏,百花开尽,方始优雅绽放。虽无人为其驻留赏观,仍是独自默默尽展朴素容颜。我素喜木槿。它不似牡丹艳得雍容而媚俗,也不似蔷薇香得浓烈而张扬。木槿花开时安安静静,安静得不扰众生。花香清远,若有似无,偏是凑近了嗅,才有一丝沁入心脾的鲜甜,恍似忘了身外光影。

小时候,家门口有一畦菜地,春种青菜豆角,秋栽萝卜番薯。左边是一条小径,一路往南笔直与村道连在一起。旁边还有片小竹园,生长着几杆肥瘦不一的青竹。小径不宽却有点长,两人并行稍嫌挤。两边栽满了木槿,层层叠叠,挨挨挤挤。其时,乡村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木槿,这是遮拦菜园最好的物事,易得实用,且好养活。木槿从不挑剔生长的环境,越是贫瘠的土地越是长得好。跟庄户人一样的脾气秉性,越是艰难越是顽强。

初夏时节,木槿满目翠绿,鲜花开满枝头。野蜂在花丛中飞舞,嗡嗡作响。清风徐来,花枝摇曳,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小径上,斑斑点点,光影浮动。小径是乡人们干活必经的,农事重活多,挑担拎桶是寻常事。干累了,三两成群就着木槿树下歇晌,点一管旱烟,喝一缸俨茶,侃会儿东家长李家短,又回复到生龙活虎了。儿时的我常在这里消磨无忧无虑的时光。有时拿个小玻璃瓶捉木槿花蕊里的蜜蜂,或者看树根下的蚂蚁搬食物,很惊奇那小小的身体里为何有如此的力量?不过,最喜欢的是用土法蜘蛛网粘金甲虫。那个时代,没有网络、没有动漫、没有电玩--------什么都没有,金甲虫貌似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了吧。被网住的金甲虫会被细细的涤纶线栓住一条后退,然后牵着另一头把它放飞,就像放风筝。金甲虫会卖力地飞,因了线的缘故只能不停地转圈,飞不动了就歇在木槿上,此时我就拆了线,看着它慢慢爬入木槿花丛中……

种满木槿的小径正对着堂姐家的院门。我开始上学堂启蒙时堂姐已经开始参加农事了。那年月女孩子能读几年书,会写名字已经不错了,堂姐也不例外。那时的堂姐穿着极朴素,都是自家棉花纺的线,农余自家织的布,素的很,没有小红裙,没有热裤。穿着土布衣服的堂姐却是那么娇俏,自然,匀称。不像如今的,一边不停扒拉着网红的美食,一边不停地抱怨长膘,粗茶淡饭的堂姐水灵极了,不用代购海淘,不施粉黛,不用修图,天然自带美颜。堂姐最喜好的一件事,就是用木槿花的汁液梳洗头发。堂姐有一头及腰的乌发,平时扎成了麻花辫。那时不像现在的生活这么富足,有玲琅满目的洗护用品,除了肥皂,庄户人家委实没有更好得了。每逢洗发,堂姐准会喊上我一起摘木槿花。脸盆里摘满花叶,就要放些清水浸泡些许时候,约莫一盏茶后再揉搓花叶,青绿的汁液渐渐漾满盆中。堂姐散开皮筋,乌发似瀑布倾泄,那一刻就是世间绝美的风景。

后来,外出求学,小径走得少了。再后来,堂姐嫁人了,不用摘木槿花了。如今,木槿花连同那条小径都不见了……

篇11:描写木槿花的段落

但每一次凋谢,

都是为了下一次,

更绚烂地开放。

就像太阳,

不断地落下,

又升起,

就像春去秋来,

四季轮转,

却是生生不息。

更像是爱一个人,

也会有低潮,

也会有纷扰,

但懂得爱的人,

仍会温柔的坚持。

因为他们明白,

起起伏总是难免,

但没有什么会令他们,

动摇自己,

当初的选择,

爱的信仰,

篇12:《洁白的木槿花》读后感

槿花

作者:王冕朝代:元体裁:五律 不与百花期,多从桂子时。

低昂如有序,红白自相宜。

农为编篱识,蜂因课蜜知。

篇13:《洁白的木槿花》读后感

电话那头传来的急促问话, 恍如晴天霹雳!脑海里油然冒出近段时间几起医生被打、被杀的新闻, 心揪得紧紧的, 她怎样了?

泪眼朦胧中, 微颤的手敲击着键盘, 此刻, 我不关心事情的经过, 只在乎事件的结果!所幸, 在株洲晚报、株洲网的报道中看到了她的相片, 虽然她头部的包扎、手上的伤口、还有那带血的护士服, 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心底却由衷松了一口气, 好歹她还活着!

试着拨打她的电话, 刚接通就迫不及待地问她可好, 熟悉的声音略显虚弱却不失镇定地回复我:“我好。老师, 您不要担心!”

霎时, 心里百感交集, 这就是何遥!即使在这种状况下, 她也不忘了安慰我, 一如她既往的乖巧懂事!犹记得2007年9月新生入学见面的情景, 她那柔弱的身影、温婉的笑靥与略带忧郁的神情, 我见犹怜!随后的了解, 我知道了这个来自湘潭射埠农村的80后小姑娘, 家境并不富裕, 早年父母即远赴异乡求生存, 把年仅一岁多点点的她交给奶奶抚养成人。童年的经历和家庭的传统教育赋予她善良温和、勤俭耐劳的本性, 她身上并无一般同龄学生的娇骄之气。她生活简朴节约, 从不铺张浪费;她个性温和内敛, 与每一个同学都能和睦相处;她学习勤奋刻苦, 在全班70多个学生中学习成绩位列前5名, 在全系500多名07级大专学生中位列前40名, 大学二年一期更是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先后被评为班级学习标兵、三好学生。基于她的实际情况,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 班委讨论评选她获得国家一等助学金奖励。可是在我和她谈话时, 她主动提出:“老师, 我觉得班上还有比我更困难的学生, 我们是一个集体, 您还是奖给她们吧。”在她的坚持下, 她的助学金换成了二等助学金。

她一直都是这样一个替他人思考的孩子!可是, 那个柔弱的身姿与这种暴力的场景多不相称啊!我问她, “你哪来的勇气和力量这样子做呢?你当时到底怎样想的啊?”她沉默片刻, 缓缓说:“其实我当时什么也没想, 我就想着不能让他跳下去, 我想这是我们医生或护士的责任和本职吧”。

责任和本职, 多么平凡而质朴的表述!可是, 这种对专业责任和职责的理解, 又岂是来源于这片刻间的顿悟与心得?!曾记得在刚担任她们班主任的第一次班会, 我曾问过她们选学护理专业的原因。全班70多个学生, 回答“因为自己喜欢这个专业”的学生只有寥寥十几个。绝大多数同学和何遥一样, 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遵循父母意愿。但是,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每一个从医者都必须自觉遵守医学的伦理道德与职业操守;而只有将对专业的热爱内化为一种信念, 才能在功利化和浮躁的当今社会风气中做到“医者仁心, 大爱无垠”。我校对老师的校训是“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东西”, 我曾经数次对她们说过, 作为一个有7年临床护理、8年护理教育工作经验的专职老师, 作为一个具有专业背景的班主任, 我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她们“了解护理、理解护理、喜欢护理”。我要求每位学生认清自己的能力, 设想自己的职业人生, 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一个职业规划。我们班还制定了一个班级理念:“君子之道, 若要行远必自迩, 若要登高必自卑。只有脚踏实地学好知识, 才能有所成、有所为!给予自由的空间, 让我们自主学习、努力学习, 朝自己的目标奋进!”正是在这种号召下, 很多同学坚持课余时间参加护理本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何遥就是其中之一。当年的学生, 很多说以我当她们的班主任为骄傲;现在, 从我的学生何遥的嘴里, 听到“我想这是我们医生或护士的责任和本职吧”的回答, 我也感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

还记得2010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后, 何遥久久没有告诉我她考试是否通过的信息。因为顾虑于害怕万一她没考好, 我的询问会伤害她的自尊, 所以我暗暗着急而不敢开口。后来她到学校来看我, 我鼓起勇气问起她的考试情况, 她非常羞涩地说“没考好。”我惴惴地问:“没考好是什么概念呢?”原来她所谓的“没考好”其实是考核的4科平均分超过了90分, 只是其中有一科没有达到90分而已 (当年的护士执照考试共考试四个科目中, 每科总分100分, 60分为合格线) 。当得知真相时我脱口而出, “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她很认真地回答我, “老师, 学校‘笃学敬业’的校训触目可及, 你经常告诉我们, 医学容不得半点差错啊。”当时她还告诉我, 实习的时候, 她经常会想起学校的生活, 想起午饭时间那充耳可闻的“迈向救死扶伤的战场, 壮丽的事业从此唱响。心系苍生, 一心赴救, 扶残弱, 疗病伤, 广济四方!幸福生活由我们护航。求实创新, 永保安康!”的校歌。

写到这里, 抬头看到何遥的相片上, 病床边那束鲜花里, 一支白色的百合, 在红的、黄的、绿的鲜花绿叶衬托下, 将那细长洁白的花瓣优雅地、亭亭玉立地伸展着, 不似郁金香的绚烂夺目, 也不如玫瑰的花香馥郁, 却恰恰在这不卑不亢、典雅大方中, 由内至外地散发着一种高贵、纯洁的气息。可是, 倘若没有苗圃基地那肥沃、深厚的土壤, 又哪来这雅致的百合花姿呢?

篇14:袖口上的木槿花

那一年,大学校园里的紫色木槿花开得格外灿烂。她的脸在一片余辉里,两朵嫣红。

他在花树下问她:“你知道木槿花的花语吗?”她摇摇头。他说:“木槿花虽朝开暮落,但是它素面朝天,不恋繁华。它代表着坚贞、永恒和美丽。就像你一样。”她笑笑。他接着说:“木槿花开得这样盛大,多像一场爱情,倾其所有,毫无保留。”

初秋的时候,他和她恋爱了。学校处在小城的郊区,他们常常偷空跑出去。她坐在他自行车的后座上,两腿跷起来,粉色的裙子飞起来,像一只飞舞的蝶。

有一次,他不知从哪儿找来一辆摩托车,她小鹿似地跃上后座,紧紧搂着他的腰,飞在小城的大街小巷。那时候,天高云淡,风里有甜蜜的花香。

那一天,他把从生活费里挤出的钱一股脑掏出来,为她买了一件白色的上衣。白上衣丝绸一般光滑柔软,穿在身上,风一吹,飘飘欲仙。她舍不得穿,紧紧抱在怀里。他笑她傻。他把衣服夹在摩托车后座上。他想让她搂住他的腰,紧紧地。

到了学校,她把上衣抖出来,却发现袖口上竟然有一个小洞。他扯过来一看,懊恼地低下头——是被摩托车发热的排气筒烫的。她委屈得想哭。

第二天,他把白上衣塞到她手里,袖口上竟然多了一朵紫色的木槿花!原来,他跑遍了小城的大街小巷,终于找到一家修补衣服的小店。用一朵花代替一个补丁,是小店的招牌。不过,他们从来没有绣过木槿花,在他的央求下,一朵紫色的木槿花就落到了洁白的袖口上。她满意地把衣服穿上,抬手之间,像有一朵紫色的木槿花在飞飞落落。

她想,一个男孩子,能有这样细密的心思,必定是温柔体贴的。毕业时,她义无反顾跟随他来到他所在的一个偏僻的小城教书。在与家乡繁华的都市告别的时候,她头也没有回。

三年的时光,是花开花谢。她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有一天,她在埋头备课,他在灯下盯着她。他说:“我不再爱你了,我们离婚吧!”她笑笑,以为他在开玩笑。“别胡闹了,明天还要上课。”他垂下头:“是真的。”

她不知如何是好,眼前的他,陌生得好像她从来不认识,她盯着他,他不敢抬头,说是因为另一个女孩儿的介入。他重复了很多遍“对不起”。

这算什么呢?他像一个霸道的叛军,把她掳了来,扔到一个举目荒寒的地方,然后一个人绝情地离开。这个小城里,她只有他一个亲人。

他把房子、积蓄,连同所有的记忆,都留给了她,一个人净身而出。她却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她把绣着紫色木槿花的白上衣拿出来,穿在身上,久久地发愣。

她觉得自己像一个倾情演出的舞者,拼了一身的热情把自己跳老了,最后,剩下的,只是一双褪了色的红舞鞋,多么凄冷。就这样,一生就打发了?

她不想回父母家。她已经把青春赌在这里,现在赌输了,还怎么回头?爱情关上了门,生活的窗子,还敞开着。她重整旗鼓,开始在生活中奋力打拼。小城里,还有她的学生、朋友和同事,她不孤单,她要留下来。

十年以后,她成了小城里赫赫有名的人物。她靠自己出色的成绩,做了小城重点中学的校长,后来又坐上了教育局副局长的位置。她桃李满天下,生活充实而满足。

她在他的小城里,扎下根来,为自己赢得了一道道光环,他却日益黯淡下去。偶然翻出压在箱底的那件白上衣,袖口上的木槿花,已经被流年洗褪了颜色。她拿起,心里有隐隐的疼;放下,心里又是淡淡的空。她不知道心里是不是还有恨。

她想,他是她人生的列车,载她驶入一个她要抵达的地方。她下车了,他径自去了。她到了属于自己的目的地,从此与他再无关联。

那一站,是她要经历的。

篇15:描述木槿花的精美散文

木槿花亦称喇叭花、又称无穷花,为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秋季开花,花期6―10月,虽每朵花只开一日,但每天都有大量的花开放。在园林中常用作花篱、单植、成列种植或作其他灌木的背景。

记得,刚搬进办公室的时候,我并不是十分喜欢窗外那些木槿花。当时那些掉了叶,全身上下光秃秃灰棕色的木槿树,在冬日斜阳中,伴着瑟瑟的寒风,横七竖八地横亘在眼前,显得异常地苍凉与孤独,为了不触景伤怀,整个冬季,我很少留意它们。

天气逐渐变暖,春天的脚步近了,窗外那排光秃秃的树枝上,开始冒出斑斑点点的嫩芽……不经意间,已泛起一片绿绿的海,枝桠间许多菱状卵型的叶片,绿油油的,透着一层湿湿的柔光,显得娴静温雅,纤尘不染,生气可人,仄仄斜斜的嫩枝犹如小家碧玉们的手脚,七歪八扭的,拉扯着,牵绊着,勾肩搭背,它们密密麻麻,亲亲密密地紧挨着,一簇簇、一蓬蓬,乱乱地,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渐渐地,我开始喜欢上窗外这10多棵木槿花了。每天清晨,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急不可待地推开窗户,让那片绿海扑拥进来,慢慢在眼中舒展开后,才恋恋不舍地转身,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

转眼已进入夏季,窗外那片木槿花,枝叶长得更加翠绿繁茂,七歪八扭的树枝上挂满了密密麻麻、机灵可爱的花骨朵,它们有的绿装素裹,像一串串碧绿的珠子,有的已脱掉绿装,露出红红的花苞,羞答答地藏在绿叶丛中,静悄悄地等待绽放。随着深藏在绿叶丛中的那点点娇红,慢慢地向四周蔓延、扩散开后,在一个雨后的清晨,成千上万朵粉红色的木槿花,在那片生机盎然的绿海之上,热热闹闹地,竞相开放了,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一缕金黄色的阳光,洒在上面,越发显得光彩秀美、艳丽夺目。微风吹过,成片的花儿,如朵朵云彩,在绿海之上,欢快地飘荡!

虽然每朵盛开的花,都逃不过朝开暮落的命运,但它们依然笑得那么美,开得那么艳!

窗外的木槿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日日不绝。它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从炎炎的夏季一直绽放到金黄一片的秋季。

秋天里的木槿花,已经没有夏季开得那么多了,它们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枝头上,虽然没有了往日的热闹繁华,但每一朵盛开的木槿花,依然那么艳丽,它们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光彩,反而在岁月的打磨下,更有韵味,更有风情,给这金灿灿黄澄澄的季节,抹上了一缕令人心醉的粉红!

篇16:描写木槿花的优美作文

我沿着街边慢慢走动,我看向四周,有的家长抱着孩子在路边散步,有的人抱着手机在忙业务。或许人们的感情互不相通,此刻的我只觉得他们十分吵闹。我抬头望了望天空,好像飞来了一架纸飞机,我心头一震,好久好久没有见过玩纸飞机的孩童了……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切都在飞速发展,不知是否记得,以前的孩童玩的游戏常常是踢毽子、踢沙包、跳皮筋……而如今确实电子游戏,例如王者荣耀、英雄联盟……我低下头看了看街边的霓虹灯,思绪让我飘向了远方……

阳光下,两个孩童,两把椅子,两颗弹珠。他们一会儿看一看地上的昆虫,一会儿赛一赛弹珠,一会儿嗅一嗅旁边的木槿花。他们无忧无虑,仿佛天上的鸟儿一样,可以自由飞翔。那时候啊,他们天天都是快乐的。

长大后,他们因为上学的原因,见面次数屈指可数,也因为学习的时间紧,见一面更是难上加难。

记得最后一次见她,是九月初,正是木槿花开花的时候,花香满枝头,阳光倾斜,我看到她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又那么虚幻……那一次,我们在木槿花下拍了照片,并洗了出来,她告诉我,因为家庭原因,她不得不去外地上学。听到这个消息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只觉得脸上好像有一丝温热的液体滑下,泪水模糊了视线……

后来,我们加了微信,经常在微信上聊天,放假时也会约着出来聚一聚。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联系十分方便,不像以往,只可以电话联系。只是想念,依旧在。

篇17:描写木槿花的优美作文

只是,如霜如雪,盛景繁花,开在濡湿烦热的夏天,如它的俗名——米汤花所预示的一样,从未引得主人侧目,终是无声无息,飘落尘土,被竹叶覆盖。

搬到小镇后,我养了许多花,却从未想过养一株木槿。即使在老家,即使没在意过,也叫拥有。已然拥有,就无须重复累赘。不过,丰富的生活总把原则冲击得七零八落,唯有感慨不已。

去年冬天,路过农贸市场,见一老者卖的梅花树,花苞饱满,根须发达,就买了八株。为何买这么多?其实,我只种了两株,其余的都发给学生做奖品了。

其实,街头流动商贩所卖的花大都是骗人的。我的梅花也着了这个道,一个冬天毫无动静不说,花苞还渐渐干瘪。到了春天,先生一狠心,把花苞与根茎接缝处的泥巴剥开,才发现花与茎完全是两回事。我气愤地把美人瓶里的一株拔出来,打算让它腐烂做肥料。放了一天,见根须还有些湿润,不忍心,又重新栽了回去。不过,恨意难消,我又在这两个花盆里种了小米辣,希望用喜欢的花朵来遮掩一下上当的滋味。

没过几天,美人瓶里的枯树却发出了两个芽,绿绿的,嫩嫩的,在褐色的茎上格外醒目。后来,塑料盆里的也跟着发芽了。虽然不可能是期待中的梅花,但终究是有了希望,我的心也随之步入了春天。

紧接着,小米辣探出了头,怕幼苗遭到鸟雀的糟蹋,我赶紧把两个花盆移到了室内。不知是暖和的室温起了催化作用,还是要把憋了一个冬的怨气泼洒干净,叉开的两个嫩芽几天就抽成了半个手臂长的绿条,用张开的绿叶宣告了它的名字就是木槿。这样,小米辣单薄矮小的身子在它的面前显得太可怜了。

可是室温的相对恒定,生命的成长也有了限度。当外阳台上的海棠在风吹雨打中完成一次生命轮回了,室内的木槿和小米辣却不见变化。我只得把美人瓶往内阳台的阳光处搬,把塑料盆搬到了外阳台。

树终究是树的风范,木槿站在高高的外阳台上,很快就以一枝独秀的方式,冲着天空的方向,一路风雨兼程,以一寸茎、一片叶的劲头笔直地向上。一个夏天,当别的花儿们在炽热的阳光下饥渴难当,四处张望时,它还在向上,似乎在寻找那个春天失去的梦想。这样的势头,恐怕只有昙花有得一拼。

不过,放在内阳台的木槿就不一样了,它完全还是春天的那一副模样,偶尔能在枝头看到一两片嫩绿的新叶,却也在时间中老化,对整株木槿的成长毫无意义。

一株恣意生长,一株徘徊不前,不同的天地竟然造就了两种不一样的生命状态,遥想到老家那一株自顾繁茂的木槿树,“命运”二字的含义似乎更加清晰明朗。

一抔贫瘠的紫土,一片浓密的竹林,本是许多生命不愿停留的地方。但是一株木槿却执着于此,在根须的发达中,枝叶的舒展中,与天地同呼吸,与雨露阳光共存,生命的的限制一点点被冲破,生命的分量就跟着厚重起来,生命的眼界也变得宽广起来。

移到花盆后的木槿,成长的格局本来就被拥挤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如果再给予温厚的空气和温和的阳光,不温不火的节奏,对生命不是催生,反而是约束。幸好,还有无边的空气包围,还有四季的变化劝导,外阳台上的木槿用反冲的形式已经完成了一轮生命的追回。

你看,在十月已来临的日子,那藏在稍顶的绿叶间,不是还藏着一个花苞吗?迎着金秋的阳光,那紫色的喇叭状的花儿撑开万般褶皱,终究打开,看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虽然只有一朵,那花心里盛着的也是希望。

篇18:《洁白的木槿花》读后感

作为哲学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任何人都不会否认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文学巨匠,但如果说他是一位哲学家,未必能取得大家的一致认同,例如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深有研究的巴赫金就仅承认其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不承认他是一位哲学家。在巴赫金看来,思想家和哲学家有严格区分,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哲学家是学者,是一门职业。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一位哲学家,对这样的哲学他甚至是持怀疑、否定态度的。但是,更多的研究者都承认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众所周知,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世人留下了《罪与罚》、《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不朽的名著。这些旷世之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世人因而肯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在俄国,最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当数别尔嘉耶夫。在其《俄罗斯思想》一书中,别尔嘉耶夫强调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在俄国的重要地位:“俄罗斯作家很少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那样的大哲学家……乌纳穆诺说,西班牙的哲学在堂·吉诃德身上。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俄罗斯人的哲学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1]与别尔嘉耶夫同时代的著名哲学家舍斯托夫也持相同的观点:“如果什么时候要写《纯粹理性批判》,那就需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在《地下室手记》中,在他完全出自这个手记的长篇小说中找到哲学”,“就思想勇气而言,我敢说,人类许多有名的人未必比得上他”。[2]此外,俄国白银时代的哲学家索落维约夫、梅列日科夫斯基等,都认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并对其哲学思想进行过论述。

在西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哲学家同样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德国哲学家赖因哈德·劳特在其《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一书中一一驳斥了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哲学无缘的观点,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概括为心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否定哲学、实定哲学五个方面。著名学者恩格尔哈特甚至认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哲学家多于诗人”[3]。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备受存在主义者的推崇,被看做是存在主义的先驱。考夫曼的存在主义著作的书名直接就是《存在主义——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萨特》。

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哲学家的观点,并试图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阐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如何怀宏教授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有思想、有哲学,而且是很深刻的思想,是第一流的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是伟大的艺术家,而且是俄罗斯最伟大的形而上学家。”[4]

笔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了俄罗斯哲学以文载道的传统,而且也是在俄国当时严厉的书报审查制度下,挽救自己思想的唯一选择。诞生于沙皇黑暗时期的陀氏小说,历经争议,毁誉参半,而其思想光芒终于越来越为世界所重视,恰如《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五节所道:“光线在黑暗中闪亮,黑暗无法将它笼罩。”

关注人的问题

在《俄国哲学》的序言中,詹姆斯指出:“与其他地方不同,在俄罗斯,大部分文学形象涉及哲学问题,或者,更精确地说,涉及永恒的‘人的问题’的哲学范式。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探索人的奥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中心问题,在他的一生中,人、人的灵魂、人的性格从未离开过他的视野。他全神贯注于形形色色的人,关注他们的欢喜、愤怒、欲望、怀疑、企盼、焦虑、痛苦、悲哀等,苦苦地追问“我是谁”,“人是什么”,企图在人的身上挖掘暗藏在灵魂深处的秘密。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剖析形形色色“小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性中最美丽的火花,在“人身上发现人”。

十八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哥哥的信中就已经表达了致力于研究“人”的决心,他写道:“人是一个谜,应当解开他。即使你用毕生去解它,那也不应该说,浪费了时间。我探求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第一部小说《穷人》中已经表现出对人的心灵的热情关注。其主人公杰符什金的一句“拿我的心灵和思想来说,我是一个人”[5],意味着人性的觉醒,体现着人的尊严。别林斯基曾给予《穷人》这篇小说很高的评价,他说:“许多人可能认为,作者想通过杰符什金来揭示一个智力和能力被生活所压榨、扎瘪的人。这样想,是极大的错误。作者的思想要深刻和人性的多;他通过玛卡尔·阿历克赛耶维奇,告诉我们,在一个最浅薄的人类天性里面有着多么美丽、高贵和神圣的东西。”[6]鲁迅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一文中也说:“他(陀思妥耶夫斯基——笔者注)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难以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7]

陀思妥耶夫斯基还特别关注人的自由问题,质问人的理性,他提出的“自由与面包”这一难题,至今仍悬而未决。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及研究,别尔嘉耶夫高度评价道:“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是伟大的人类学家,人的本性及其秘密的研究家。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人类学的尝试和实验。”[8]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曾不无自豪地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我是高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我的意思是,我描绘人的全部深度。”[9]鉴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的特点,笔者主要通过分析其对社会概率论、利益学说、超人理论、理性普遍性和强迫性的批判,来表现其对人的关注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对社会概率论的批判

19世纪60年代,俄国流行一种庸俗唯物主义的社会学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赤贫、犯罪、卖淫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永恒”、“不可避免”的生活现象,不管国家社会政治制度如何,贫困、犯罪、卖淫总是占一定的百分率。这种主张来自比利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凯特勒。他将概率论引入统计学,并把统计方法从自然科学领域推广到社会科学领域。凯特勒通过研究当时法国、比利时和英国的司法刑事机关报的汇编,惊讶地发现,这些国家每年犯罪的人数大体不变,不仅如此,各种类型的犯罪也有惊人的重复性。因此,他认为犯罪的数量被某种概率预先决定,它固定不变,不取决于国家和社会的具体历史形态。他还分析了人的“自由意志”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如结婚、自杀等,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发现在我们以为完全是由个人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地方,仍然有客观规律即概率的规律在起作用。因此,他认为,统计学可以论证社会生活基本规律的固定不变的性质,指出一切社会生活问题都可以预先以统计学的方法预测出来。不管社会生活形式发生什么变化,社会上永远保持着同样百分比的穷人、罪犯或注定卖淫的妇女等,而且,这个百分比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法预先算出来。

1865~1866年,凯特勒的主要著作被译成俄文,他的观点在俄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著名的评论家和政论家扎伊采夫是其观点的支持者和鼓吹者。这种在人类社会中生来注定贫困、被压迫的人必占固定不变百分比的观点激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愤慨。《罪与罚》的主人公在帮助一个被人灌醉的姑娘摆脱了尾随她的胖家伙之后,开始沉思这一问题:

“可怜的小姑娘!”他看看已经没有人坐着的长椅子的一端,说。“她会清醒过来,痛哭一场,以后母亲会知道……先把她打一顿,后来又拿鞭子抽她,痛苦,羞辱,说不定会把她赶出去……即使不把她赶出去,那些达里娅·弗兰佐芙娜之类的人也会有所风闻,于是我们这个小姑娘就要东奔西走……以后不久就会进医院(那些住在十分清白的母亲家里,瞒着她们背地里悄悄干不正当勾当的姑娘总是这样),那么以后呢……以后又进医院……喝酒……小酒馆……又是医院……两三年后就成了残废,从出生以来,她总共只活了十九年,或者十七年……难道我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姑娘吗?她们是怎么沦落到了这步田地的?可是,瞧,她们都沦落到了这步田地……呸!管她们呢!据说,就应该如此。据说,每年都应该有这么百分之几去……去某个地方……去见鬼,想必是为了让其余的人保持纯洁,不受妨害。百分之几!真的,他们的这些话怪好听的:这些话那么令人欣慰,合乎科学。说是只有百分之几,因此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如果用另一个词儿,那么……也许会更让人感到不安……万一杜涅奇卡也落到这个百分之几里呢!……不是落入这个百分之几,就是落入那个百分之几呢?……”[10]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这种百分比观点是为经济上、政治上的不平等作辩护,是为资产阶级辩护的。他对这种固定不变的百分比的宿命论观点提出了挑战,指出,人是不能用任何科学规律或统计数字来认识和驾驭的,活人不会听从机械的支配,社会制度也不可能从任何一个数学头脑中产生出来。统计学家所发现的这些规律无非是纯思维形式,把这种思想加诸于作为经验对象的世界,是愚蠢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以俄国近5年的犯罪数量这个事实驳倒了犯罪数量固定不变的断言,从而有力地批驳了扎伊采夫的观点,他指出:“最近四五年来下层阶级的犯罪日益增多……上层阶级中的犯罪也同样愈来愈多。”[11]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思考犯罪数量增加的原因,如果是下层人士犯罪是因为贫穷,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文明人士的道德堕落呢?陀思妥耶夫斯基积极地寻找犯罪增加的原因,指出俄国社会犯罪数量的增加恰恰是与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激烈变革的社会使人们失去了方向和信念,动摇了信仰,造成人们精神颓废、道德堕落,是社会犯罪率激增的主要原因。最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犯罪不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更会受到良心的惩罚,而且良心的惩罚才是真正需要的,唯一让人恐惧的惩罚。他作品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伊凡·卡拉马佐夫、梅尔佳科夫等就是这类受良心煎熬的人物。

对利益学说的否定

利益学说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克劳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的创见。他把社会现象类同于自然现象,试图建立一种像自然科学一样严密的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学说。爱尔维修认为,自爱、趋乐避苦、追求个人利益,希望满足肉体的感受性的要求是人永恒不变的本性,因此,利益是人热切追求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爱尔维修所谓的“利益”,指的是社会现实中人们关于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物质要求和爱情、荣誉、权力等精神追求。他认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利益起着支配一切的作用。他说:“追求快乐的欲望是我们一切思想、一切行动的原则……追求幸福的欲望将永远使他选择他认为最合乎他的利益、爱好、感情,总之最合乎他心中的幸福的那个主意。”“如果说自然界是服从运动的规律的,那么精神界就是不折不扣地服从利益的规律的。”“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何地方,无论在道德问题上,还是认识问题上,都是个人利益支配着个人的判断,公共利益支配着国家的判断……利益都永远是正直和明智的唯一判断者。”[12]

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这种学说实质上是一种功利主义。他首先质疑的是,利益是否可以明确计算出来?利益学说的出发点是,形成意志的一切动机和一切规律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只要发现支配意志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就可以用数学计算出人的一切举止,并编制成对数表,或者把它们都登记在日程表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了不同意见:人的利益不能用统计方法来计算。有这么“一些利益,不仅无法归类,而且无法归入任何一类”[13]。其中人的随心所欲的愿望就是这么一种最有利的却被人忽视的利益,它由任意性决定,所以这种利益是无法统计和计算的。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摧毁了利益学说的出发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二个质疑是:人永远追求幸福吗?永远依照利益行事吗?利益学说认为,感性的人必然追求使自己幸福的东西。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人完全不是追求幸福的理智的存在,而是有着痛苦需求的非理性存在:痛苦是意识产生的唯一原因”[14],“要知道,也许,人喜欢的不仅是幸福呢?也许,他也同样喜欢苦难呢?也许,受苦和幸福对他同样有利呢?有时候一个人会非常喜欢苦难,喜欢极了,而且这是事实。这事用不着到世界通史中查证,问问你自己就行了。”在更高的层面上,卡夫卡也说:“受苦是这个世界上的积极因素,是的,它是这个世界和积极因素之间的为一联系。”[15]《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丽萨也作证道:“我愿意有人折磨我,娶了我去,然后就折磨我,骗我,离开我,抛弃我。我不愿意成为幸福的人。”[16]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人的所作所为有时会违背别人认为是对他有利的东西,无非是因为一个人,不论何时何地,也不论他是谁,都喜欢做他愿意做的事,而根本不喜欢像理性与利益命令他做的那样去做事;他愿意做的事可能违背他的个人利益,有时候还必然违背。这样,利益支配人的行为这一核心法则被砸得粉碎。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三个质疑是,追求利益就永远是道德的吗?利益学说认为个人利益“是人们行为价值的唯一而且普遍的鉴定者”,公共利益是“人类一切美德的原则,也是一切法律的基础”[17]。陀思妥耶夫斯基揭露了利益是最崇高的思想是一种虚伪的道德,他指出利益不能成为道德的准绳,他分别批驳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这两个衡量道德的标准。

《罪与罚》中的卢仁是利益理论的信奉者和执行者。他的理论是:

“科学说了:爱你自己,然后再爱别人,因为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如果你只爱自己,那么你就会正确而有利地盘算好自己的事情,你的长上衣也能保持完整了。经济学的真理补充说,社会上的个人事业越繁荣,那么这么说吧,完整的长上衣也就会越多,社会的基础就会越牢固,公众事业就会更发达。结果,只考虑我自己是否获益,事实上就会使所有人获益,使我的邻居得到比撕破的长上衣更多的东西。这不仅是来自某个人的慷慨赐予,而且也是财富普遍增加的标志。”[18]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这一套理论引申开去,结论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杀人是可以的。据此,他反驳了利益学说,证明了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利益理论的局限性。

超人理论的破产

超人是唯理性的产物。《罪与罚》的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是因穷困辍学的法律系学生,他崇尚理性主义,整日思考,建立了一套超人理论。根据人类历史合乎自然规律的理性法则,拉斯科尔尼科夫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他们仅仅是繁衍同类的材料;一类是不平凡的人,他们是特殊材料铸就的,是天才,能在自己的社会发表新见解。平凡人是不平凡人的工具,只能听命于人、逆来顺受;不平凡的人则是世界的主宰,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甚至杀死那些平凡的人。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话来说,凡人是“虱子”,理应被超凡人的两根指头捏死,因为他们都是历史理性的障碍。而不平凡的人必须经常无恶不作,他们有权允许自己越过良心这道槛,越过一切障碍—一即使杀了人,也不会觉得痛苦。

拉斯科尔尼科夫还认为,谁能跨越准则,谁就能获得权力,谁就是统治者。而他本人就想成为一个这样胡作非为、跨越准则的人。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看自己敢不敢俯身拾取权力,他就“学这个权威(指拿破仑—一笔者注)的样”[19],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为了灭口又杀死了这个老太婆的妹妹。甚至还认为,如果拿破仑处在他的位置,也会不假思索的掐死这个老太婆。

拉斯科尔尼科夫实践了他的理论,然而他并没有跨越过去。事实证明,他既不是“拿破仑”,也不是“超人”,他仅仅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杀死的不是老太婆而是他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真的是一下子结果了自己的性命,永远杀死了自己”[20]。等待他的是更大的不幸——良心的惩罚。他的超人理论在现实中破灭了。

《罪与罚》于1866年出版,19年后,尼采在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鲜明而透彻地阐述了其“超人”救世之说。1887年,尼采偶然发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的法译本,后又读了他的《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唯一一位对他有启发的心理学家。作为先行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了超人理论必然破产,此后在经过了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之后,超人救世说的现实奉行者被历史无情的赶下了舞台。

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洞察是极其深刻的。《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理论”这一理性思想引导出来的杀人后果,证明了把人分成不受社会法则约束的天才和只配卑躬屈膝的平凡人这一观点的荒谬,进而也否定了理性的合法性。

对理性普遍性和强迫性的抗议

自然科学的人类学说把人看作是动物界进化的结果,这是最站不住脚的类型。古希腊类型的人类学说也同样是站不住脚的,该学说认为,人是理性的载体。希腊哲学企图在人身上发现高贵的、稳定的、凌驾于变化着的世界之上的理性原则,在这里包含有毫无疑问的真理,但这个真理被启蒙哲学给庸俗化了。有更充分的根据说,人是非理性的存在物,是悖论的,原则上是悲剧性的存在物,其中发生着两个世界,完全对立的两个原则的冲突。陀思妥耶夫斯基天才地发现了这一点,他是个伟大的人学家。[21]

在《地下室手记》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本性做出了第一次重要发现,而完成这些发现是在《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中。首先,他彻底否定了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幸福和满足,否认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而认为人是非理性的生物,人生来就渴望为所欲为,渴望高于一切幸福的自由、无限的自由。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理性就如二二得四这个公式一样,用科学无法驳倒它,它就像一堵挡在人们面前的无法逾越的石墙、强迫人们接受,反抗是不可能的。他说:这不可能是否意味着遇到一堵石墙呢?这石墙究竟又是什么呢?唔,不用说,这就是自然规律,是自然科学的结论,是数学。比如说,他们会向你证明,你是猴子变的,于是你也只好接受这一事实,大可不必因此皱眉。……由于这一结果,一切所谓美德和义务,以及其他的妄想和偏见,最终必将迎刃而解,你就老老实实地接受这一事实吧,没有办法,因为二二得四是数学。是驳不倒的。……自然,我用脑门是撞不穿这样的墙的,即使我当真无力撞穿它,但是我也决不与它善罢甘休,其原因无非是因为我碰上了一堵石墙,而我又势单力薄,无能为力。[22]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此提出了两条抗议的理由:

其一,人不是钢琴上的琴键,只能机械地接受自然规律,事实上人不仅有理智,还有自由意志,即“做我愿意做的事情的权力”[23],按照自己意志行事的权力。理性只能看到已被意识到的东西,只能满足人理智的能力;理性不关心人的愿望,不会过问人是否喜欢这些规律,只要求人把这些规律原封不动地接受下来。这样,不仅没有抬高人的地位,相反却贬低了人。因此,理性的公式对人是不适用的,至少是不能完全被适用的。

其二,人不像钢琴上的琴键那么简单,人是复杂的动物,理性无法穷尽对人类及其社会规律的认识,无法满足人的全部需求,更无法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陀思妥耶夫斯基承认,理性是个好东西,同时他又指出,理性是有局限性的,它仅仅知道它已经知道的东西,只能满足人的理性思维能力。而人类所面临的经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对于那种在理解上不能当做合乎规律的东西,或那些根本就不合乎规律的东西,是不能计算的,理性也没有办法为这些现象找到统计规律。

无疑,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反理性主义的,但他不是一般地拒绝精确科学。他并不反对理

性和自然科学本身,这不同于那种浪漫主义的和抒情诗的不明确性和对精神生活不作逻辑分析的非理性主义。他反对的只是纯粹的理性,反对把人牢牢封闭在数理公式和自然规律中,反对对理性和科学过分盲目地信任。他说:“没有纯粹理性的论证,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抽象的逻辑不适用于人类,只有伊凡的理性,彼得的理性,居斯塔夫的理性,根本不存在什么纯粹的理性,那只是18世纪毫无根据的空想而已。”[24]正如黑格尔一方面认为理性支配世界,另一方面又试图从人的情欲和利益出发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历史理念中灌输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非理性主义因素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理性之外,倡导人的自由意志。只不过,在黑格尔那里,热情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因素,仅仅是理性的补充,是在理性的前提下发挥作用的。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里,虽然承认理性的作用,但人的自由意志却占据主导地位。

总结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都是他无比丰富、异常复杂的精神的一个侧面,他总是借主人公之口表达自己的天才思想。“人们甚至会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里的那些主人公,讲得全是同一种语言,也就是作者的语言。”[25]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喜欢通过这个世界稳固的生活结构表现人物,他总是向我们表现遭遇绝望的悲剧,陷入最深刻矛盾的人——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表现人的最高典范。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人高于一切事业,人本身就是一项事业。这如同1847年恩格斯在《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一文中引用诗人摩里茨·哈特曼的一句话所说的那样“做人是一种很大的艺术和沉重的负担。”笔者以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此一定是深有体会的。他想说的是,虽然他知道理想的人和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但因为已洞悉人性和历史的奥秘,因此决定向这奥秘低头——但这不是失败的低头,而是那种如流水般随物赋形的低头。这也许是促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成为被巴赫金称为“复调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巴赫金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的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26]正是因为这种革命性的写作形式,人们多次指出,《卡拉马佐夫兄弟》、《作家日记》的作者是一个让人备受折磨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没有艺术净化和宣泄。同时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有狄奥尼索斯的狂热,而毫无阿波罗的精神,使得读者在各种思想深渊中被来回抛掷,经历着痛苦的阅读感受而又欲罢不能。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魅力所在。

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社会概率论、利益学说、超人理论、理性普遍性和强迫性的批判,把俄罗斯人的注意力拉回了个人的灵魂深处,揭示了人的精神生活中最隐秘的存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世纪末就曾预言:“对下一个世纪人类文化能产生深远影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另一个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27]。

当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的创作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应该看到在他塑造的人物中,很多都可以成为叙事学上人物不受作者控制的经典案例,如《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辽沙——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不成功的形象—一把同伊凡和德米特里兄弟,同和他们相好的女人格鲁申卡和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同儿童的积极关系,当做自己唯一的生活事业。这一为作者所肯定的形象远不如被作者否定的无神论者伊凡·卡拉马佐夫使人信服。又如《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藐视上帝,是以恶抗恶的典型,是作家激情狂想的产儿,而索尼亚不过是作家理性思考的结晶。在处理人物命运的时候,他让索尼亚陪伴拉斯科尔尼科夫,帮助他完成了从无神论者到有神论者的转变。和作品中强有力的争辩声音相比,这个结尾无疑显得过于软弱无力,作家此时也沦落为一个蹩脚的说教者。

正如《迪托·奥义书》所道:“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作为一个有着炽热宗教性格和最基督徒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也不可能为人类命运指出正确的方向,卢那察尔斯基也曾指出:“作为一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自己的主人,他的人格已经分裂一一他愿意相信的思想和感情却引不起他真正的信心,他希望推翻的东西,正是经常地、一再地激动他而且看起来很像真理的东西,——因此,就他的主观方面说,他倒很适合于做他那时代的混乱状态的反映者,痛苦而又无补于实际的反映者。”[28]但是,在其毫不节制的行文中,对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而我们对其中相当多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一些方面甚至还未涉足。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思想宝藏,陀思妥耶夫斯基值得进一步挖掘。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名字和作品对于人们来说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他的思想.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解读历来多从其宗教性着眼,本文拟从其中有关人的问题入手,试图缕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社会概率论、利益学说、超人理论、理性普遍性和强迫性的批判,进而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俄罗斯人的注意力拉回个人的灵魂深处,发掘人的精神生活中最隐秘的存在这一创作使命。

上一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儒家思想研究下一篇:中国工商银行收入证明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