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儒家思想研究

2024-04-22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儒家思想研究(共8篇)

篇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儒家思想研究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儒家思想研究

摘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展现的儒家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开幕式的表演,让世界更加深刻、具体的了解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充分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把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及“和”等价值观传向了世界,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今天人类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各国文化交流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论文关键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人文奥运,儒家思想 1 前言:

北京奥运会已经圆满的落下帷幕,成为了奥运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一届奥运会,给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北京奥运会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奥运会历史上,每一届奥运会的举办国都会通过开幕式表演把本国文化思想的精髓展现给世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呈现的中国文化元素,完美的诠释了儒家思想,展现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等儒家思想的精髓,充分体现出“人文奥运”的理念。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儒家思想与奥林匹克追求真、善、美,追求和平的精神内涵,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关于北京奥运会与文化的研究,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到现在,有许多学者在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例如,纠延红等人在《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认为:“对我国大、中小

学校园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体育文化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和一定的促进作用。给学校师生带来的不仅是观念上的冲击,而且还带来了其行为的积极变化,尤其是对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⑴张翠苹认为北京奥运会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让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了中国元素的魅力与价值;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了显著作用。”⑵同时,吴永芝在《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文化特征》一文中从美学、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视角阐释了开闭幕式表演中的文化符号的内涵与主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现代风貌,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⑶以上这些研究都是从特定的视角针对某一方面所进行的,就北京奥运会中的儒家思想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开幕式表演中的“击缶而歌”、“和”字的演变、孔子弟子三千《论语》的吟诵;太极拳的表演等环节所展现的文化元素进行研究,剖析其中儒家文化内涵及现代价值,为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提升我国文化实力提供一点参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开幕式中的展现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周易》。《周易》的六十四卦是八个卦组合而成的,而每个卦是由三材组成的,“三材者,天地人”。这里讲的“三材”实际上是认为“人”和与人相对应的“天地”是统一的一体。《贲·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实际上指的“神”,天人关系还是一种人神关系。到了春秋时期,这一思想得到新的发展,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了新的阐释。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有人才可以使“天道”发扬光大,如果人不去实践“天道”,“天道”就不会使人完美高尚。战国时期荀子对于天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故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各司其职。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

北京奥运会以“击缶而歌”的表演拉开了开幕式序幕,2008 名演员组成气势恢宏的缶阵,用四川方言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传达出对全世界客人的热情欢迎之情。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古代原是一种瓦器,用以盛酒浆。古时候人们在席间饮酒时,特别是饮到兴起之时通常会击缶而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缶,已经与原始的缶有了很大区别,它的原型来自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为了突显中国的传统文化,造型设计为鼎的形状。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统一,是国家的象征。今天,它已成为诚信、团结和统一的代表,蕴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热切期盼的文化理念,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相契合。缶面为方形,寓意我国古代人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是太极阴阳学说中的一种理论,蕴含古代人民对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的一种哲学观,是古人对“天人合一”的最本质的认识。缶的击打动作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演员在用双手推击缶时,身体前俯,然后一手扬天等动作,源于古人祭拜天地中的祭祀动

作。古人对天地的祭拜是对自然的敬畏,渴望神灵的保佑。这种行为反映人民希望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开幕式上 2008 名太极拳演员排成巨大的圆阵,气势磅礴,令人神往。太极拳表演以“自然”为主题,演员表演时以大自然为背景,营造出生命繁茂,生生不息的美好意境。同时正中央的画卷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着美丽的大自然。表达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当灯光亮起时,2008 名演员组成的圆阵似“八卦”呈现,寓意天地人合。太极拳,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被世人熟知。太极拳的真谛是“天人合一”,讲究身心双修,体现太极拳拳理强调的修身养性,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意。太极拳拳理的形成受到天人学说、阴阳学说的影响。太极拳要求动作走“圆”,而“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之一;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表现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是一种阴阳平衡的运动状态,诠释事物内在矛盾的对立与转化进而达到和谐与平衡。通过太极拳的表演阐释了天地人合、平衡生存之太极最本体的和谐境界,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盼。

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开幕式通过对“天人合一”的价值观的阐释,意在告诫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对人的关怀:人类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当今社会,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也要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诠释人文奥运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理念,源于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是民本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荀子·哀公》在谈及民与君的关系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大略》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是说天立君是为民,只有为民的君主才符合天道。孟子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理念。同时,孟子更明确肯定人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人人有贵于已者”(《孟子·告子上》),他认为这固有的价值是天赋予的,是别人不能剥夺的。这是一种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肯定,也是“以人为本”的观点在民本思想中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下,“以人为本”应做到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为人民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尊重每个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不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北京奥组委历时一年的时间向全世界征集了“2008 张笑脸”。这一张张的笑脸就是对全世界发出的最强有力的声音,体现对人的一种关怀与尊重,是一种仁爱的体现,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是“人文奥运”的最好诠释。“美丽的地球”、“和平鸽”都是在传达“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诫人们应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

础,进而实现人与人,国与国的和平发展。

北京奥运会体现“以人为本”的一种内在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比赛教育和鼓舞人们在各行各业中不畏艰难、勇于进取、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让人们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使体质、意志和精神得以全面均衡发展,形成“以人为本”的健康向上的和谐社会。同时,通过本届奥运会可以促进世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国与国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友谊。“和”的理念在开幕式中的彰显 早在 3000 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和”字的产生乃源于上古的乐器及音乐,并由乐器的合奏及音乐的合鸣,引申出“和调”、“和谐”、“和合”、“唱和”等涵义。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弟子也曾经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庸》中也有“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都是以“和”为一贯的价值观念。“和”是儒家思想的精髓的体现,蕴含着多种含义。首先,“和”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取长补短,互相搭配,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差异性的存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其次,“和”是一种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追求和向往,把“和”作为人道追求的重要目标,如果达到和的境地,自然、社会和人都将安宁。最后,“和”也是一种处事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是人们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准则。儒家思想的“和谐”观提倡人与自然环境、社

会环境、城市发展、能源利用等方面相协调,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未来的发展,提倡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关注人、尊重人,追求人的自由实现与全面发展。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及追求。

开幕式中的孔子弟子三千的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达着中国人民欢迎远方的客人,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各国友人因奥运会而聚到一起,从而使多种文化得到交流,就是一种“求同存异”,一种“和而不同”。通过活字印刷术“和”字的演变,彰显了“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情怀。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可以说极致地表达“和”的理念。本届奥运会的主题曲摒弃了往届主题曲的激情路线,没有气壮山河,没有豪情万丈,而是给世界人民一种全新的感觉。无论是从歌曲的旋律上,还是在歌词上,亦是在演唱者的表达上,都蕴含着人性与情义的哲理。从始至终都是以一种舒缓而温情的方式来演绎,都在追求一种“和为贵”的境界,与儒家思想的“和谐”观相契合。主题曲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即世界各国人民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语言,都是地球村里的一员,是情意相融的朋友;各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是可以和谐共存的;各国人民互相尊重、和平相处。结语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彰显了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把儒家文化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的价值观传向了世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

位,而且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的价值观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正因如此,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对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共同发展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1]纠延红,向艳,王志鹏.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2]张翠苹.北京奥运会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9.5[3]吴永芝.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文化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9.2[4]胡勇刚.奥林匹克哲学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4):42-43[5]门志平,李玉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元素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4):38-41.[6]代祥龙,张能为,王军,王志红著.多视角中的诠释——儒学文化的现代展开与实践[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7.[7]张岱年著.文化与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8]方尔加著.儒家思想讲演录[M].东方出版社.2007.10.[9]李力研.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文化——一种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哲学文化学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14-18.[10]袁黎平,田雨普.和合思想:人文奥运的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6,9.[11]陈明坤.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J].文史哲.2009.02.

篇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儒家思想研究

非常棒 震撼1:鼓阵

身着银衣的数千表演者,推着褐色方鼓,暗河般悄无声息地流进场内。此时,全场观众都在猜想:这巨大的缶阵将如何拉开北京奥运会大幕?

突然,一道耀眼的天光,激活了场内古老的日晷,2008个方鼓闪亮银光,看台上彩光闪烁。巨大的矩阵击缶迎宾,在观众激情呐喊和炮声中,场上闪出最后10秒倒计时。焰火升腾、群情激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高亢鼓乐和震天欢呼声中拉开帷幕。

震撼2:空中“大脚印”

发明火药的中国以制造神奇的焰火闻名于世,但运用焰火达到鬼斧神工境界的莫过于今晚。在《历史的足迹》一幕中,本届奥运开幕式有史以来首次突破主体育场时空,以新奇的想象力,将象征奥运历史足迹的29个“巨人脚印”,用焰火接力的造形,烙印在北京夜空。

这充满中国写意之妙的“巨人脚印”,沿着古老北京的中轴路,穿过百年的历史烟云,在激越的轰鸣声中,一步步走向鸟巢,令所有观众感到震撼和激动。

当“奥运足迹”出现在“鸟巢”主赛场上空时,全场9万多观众为之沸腾。银色五环从地上“站立”起来的景象也令人惊叹,这一巧妙的变化,使现场观众发出雷鸣般掌声。利用焰火和多媒体技术,将场内外景象融为一体,是奥运开幕式历史上的创举。

震撼3:历史长卷

当场地上巨大的卷轴慢慢拉开时,全场人为之震撼。这幅147米长、27米宽的巨大LED屏幕,是展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卷,开幕式的演出从此开始。

“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和戏曲,中国灿烂的文化神奇地展示。在悠扬的乐曲中,长卷上浮现出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商队和地图,上千名水手,手持黄色巨桨,组成巨大船队,再现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音乐声中,巨桨翻飞,海天一色,惊涛骇浪中,两条船队如巨龙般飞舞,全场观众欢声如潮。

震撼4:星光灿烂

《星光》一幕中,银白色钢琴弹奏出优美浪漫的旋律,古老的画卷在星光中延展,1000名身穿绿衣的表演者,涌向场地,现代部分表演开始。

突然,一幕人们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绿衣人周身亮起银光,宛若万点繁星,组成一支振翼欲飞的和平鸽,晶莹剔透、满场生辉。继而,演员们身形一变,翠绿如初,瞬间在场中央搭起一个巨大的“鸟巢”,闪烁着

绿银交织的光芒。这一幕声、光、电在人体上的曼妙变化,充满灵性和神奇,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震撼5:太极圆阵

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开幕式上,上千人表演的跆拳道虎虎生风,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今晚,2008名中国演员上演的太极拳阵,千人化

一、齐如刀刻,其形其景震撼世界!

在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氛围下,这场太极拳表演,动如奔雷,静若止水,声威震天,变化莫测。巨大的圆阵象征着天人合一,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震撼6:蓝色星球

当那直径18米、重16吨的液晶星球,从地下升入20多米高空时,人们都被这庞然大物惊呆了。这是奥运开幕史上,最大、最沉、最新高科技的模型,仅设计、制造和安装这颗多媒体“地球”就用了一年多时间。

天空中的星球,变幻着色彩和图案,众多演员在“地球”上行走,似乎脱离了地心引力,充满梦幻色彩;体育竞赛在“地球”上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震撼7:主题歌与“笑脸”

北京奥运会主题歌一直作为“终极机密”被雪藏到最后一秒。这首歌能否成为世人喜欢的歌曲,大家都在期待。

星球顶端,站立着中国歌手刘欢和“天后”莎拉·布莱曼。一支小提琴奏出天籁之音,奥运主题歌《我和你》在独奏中静静流淌……

这首主题歌大大出乎人们意料,谁也没有想到它是如此的柔情,没有气吞山河,没有激越云天,挟着月光的柔情,直达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出其不意的主题歌使全场寂静下来,人们的心弦被它撼动,沐浴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人性光辉之中。

歌声中,欢乐的孩子撑开伞,场上闪现出万张世界各地孩子的笑脸,这一奇妙的转换,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8月8日,中国代表团入场。当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震撼8:中国队入场

今晚9万多现场观众最亢奋时刻当数中国代表团入场。中国队还没出现,看台上就发生了异动,当姚明举着国旗出现时,全场欢声雷动。

观众开始只是自发地呼喊,但当中国队站到场地中央后,全场突然爆发出一阵阵强大整齐的声浪,“中国,加油!中国,加油!”的口号响彻云天,所有观众都挥舞着国旗,鸟巢成为红色的海洋。

震撼9:点火

如何点燃主火炬?这是奥运开幕式的最核心机密,也是最大的悬念。直到运动员入场时,神秘的主火炬塔才揭开面纱。原来它悄然矗立在鸟巢顶部边缘。谁是最后的火炬手,如何点燃鸟巢顶上的主火炬?依然是疑问。

圣火到了!全场灯光熄灭,七名奥运冠军火炬手绕场一周,孙晋芳将火炬交给主火炬手,果然是昔日“体操王子”李宁!

李宁举起火炬,在钢索牵引下飞向天空。他迈着太空步,在鸟巢边缘绕场一圈,身后呈现出本次火炬途经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他最终高举火炬,点燃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现场观众为这富有创意的点火方式热烈鼓掌,奥运主火炬在夜空中熊熊燃烧。

坚定的姚明和勇敢的林浩走来了,再次感谢老谋子,今天大胆的用中国最传统最普通的乐曲,奏响在最国际的殿堂,而你不会觉得她庸俗,所以如果最中国的东西用最国际的方式呈现出来,才是最持久的经典。

记者问老谋子,为什么跨过了现代的中国文化。老谋子说现在实在是很难找到中国她独有的符号,也许是的,也许需要现代的中国人真正的雄起、领先,才能留给世人她独有的符号——因为原来的那些符号留下来的时候,因为她领先,也因为没有那么国际化。

我喜欢来自英国的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我喜欢刘欢,我喜欢他们共同唱响的那首2008北京奥运主题曲《你和我》,我喜欢中华五千的文明史,我喜欢祖先们的四大发明,我喜欢祖先们创造的四方字,我喜欢祖先留下的“和”,我还喜欢......。

篇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儒家思想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庆典表演是“人文奥运”理念的良好平台。我们在组织和始终秉承奥林匹克理想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彰显中国人文精神的人本传统,将本届奥运会开、闭幕式塑造成一届尊重人,关怀人,歌颂人,以求得人的自我完善的庆典。

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中实践“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意义

1.1 奥运会开、闭幕式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特殊重要性

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先生曾一再强调奥林匹克仪式的重要性,“在奥林匹亚,人们聚集着,瞻仰过去并寄望未来,因此古代奥运的仪式亦适用于复兴中的近代奥运会,这种仪式是由飞逝的时光,将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同时这个盛会是由青春、美丽和力量三者所结合而成的……。” [1]

作为北京奥运会中不可或缺的奥林匹克仪式——特别是开、闭幕式,将成为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呈现“人文奥运”理念的舞台。它既要承接延续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精髓,又要恰如其分地融入中国元素,展现不同文化的瑰丽多彩。“正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闭幕式组织者所说,开幕式为即将开始的奥运会确定基调,勾画出趋势,闭幕式则可以把奥运会的参与者及全世界的观众的情绪推向欢庆的高潮。”[2]2004年,全球39亿观众通过电视直播欣赏了希腊雅典为世界献上的视觉“饕餮盛宴”——那场凝结了厚重的希腊历史和人文色彩,将美轮美奂的声、光、电效果和三维空间的展示力绝妙演绎的开幕式。随大众传媒的扩张,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精神和宗旨等一系列重要理念构成的思想净化机制在最大范围内运作起来,为实现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普遍性原则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

1.2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是“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实践方式

1.2.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为实践“人文奥运”理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中, 以“人文奥运”理念内涵最为丰富,寓意最为深远,对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贡献亦将最大。顾拜旦曾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与艺术的"。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中实现了奥林匹克与文化艺术的联姻,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具文化气息、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

开、闭幕式作为奥林匹克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要项,在奥运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被各主办国取精用弘、发挥到极致。各届奥运会之所以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主办国综合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描绘出奥林匹克运动中由语言、习俗、种族、宗教等元素均衡构成的独特关系。所有奥运会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都或多或少地处在主办国所营造的文化辐射圈之中。充分展现“人文奥运”理念的开、闭幕式,将以其具有高度的象征性、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样的实现形式等其他任何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奏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的最强音。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将成为实现奥林匹克宗旨的载体,播撒奥林匹克精神的管道,烛照民族文化的明镜,促进文明间多元共存的桥梁。

1.2.2 “人文奥运”理念丰富和提升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精神价值

发轫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奥运会,以宗教竞技盛典的面貌降生于世,是古希腊城邦政治的产物,体现了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和身体观。奥林匹克运动从一开始就折射出强调个性发展、崇尚竞争超越、彰显外化力量的西方体育文化传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承袭了古奥运会的衣钵,在西方文化哺育下成为现代社会规模最为宏大的社会文化活动。

以往的奥运会开、闭幕式大都西方人以其惯常表达方式,将西方视界中的真、善、美和奥林匹克运动独特的审美价值加以呈现。世人眼前的奥林匹克文化艺术是一幕幕笼罩在西方文化氛围中的仪式庆典、一幅幅流淌着西方艺术血脉的标识和一个个展示西方文明的文化艺术活动。奥林匹克文化中鲜见东方因素,成为力倡文化普遍性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大缺憾。“人文奥运”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是三大主题中的核心和灵魂。它依托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示了北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掘与发展,有着强烈的实践意义。旨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当代中国文化再出发的“人文奥运”理念,将匡补奥林匹克文化中的单一化倾向。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中“人文奥运” 理念的实践方式

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办成既符合奥林匹克宪章的要求,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新发展,又独具东方魅力和中国特色的文化盛典,是北京“人文奥运”的标志性成果,对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将为中国和世界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奥运会第一个夜晚在雄伟体育场的壮丽庆典”是顾拜旦的好友卡尔·迪姆的创意。开幕式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庆典表演的效果。庆典表演是主办国传统文化的橱窗,举办国文化的精华常常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虽然开幕式有一套例行的程序,但是在文艺庆典的主题设计和表现手法方面却有着无限的创新空间。北京奥运会能否超水平地完成好自选动作,对于弘扬我国的文化传统,确立和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在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汇入国际化潮流中寻求精妙平衡,既反对倒向文化相对主义,又反对屈服文化中心主义

开、闭幕式是主办城市对外展示自己和国家形象的最好名片,开宗明义地表明了我们是谁、我们坚守什么、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等一系列自我认同问题。在以往每一届开幕式庆典中,主办国都竭力推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悉尼打出土著文化的王牌,雅典高擎“奥运回家”的大旗。这些尝试大都获得成功,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过于注重表达民族文化的声音,而忽视了在不同文化间寻找共鸣的例子。“以大型团体操为主体的奥运会文体表演集中反映了主办国和主办城市的民族文化特征与审美情趣……1988年汉城奥运会典型地展现了韩国和东方文化的特征,技术方面是成功的,只是如何与体育运动内在的竞技精神充分融合有待进一步探讨,为此西方评论界认为缺少激情,这多少也表明了东西方在文化上差异和隔阂。”[3]

北京提倡的“人文奥运”理念就是要通过积极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同构于奥林匹克文化之中,求得理解认同、和谐共处和文化增值。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包容、吸收和整合不同地域、不同源流的文化。所以,北京奥运会要在根本上走出简单弘扬主办国民族文化的条框,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颂扬和平、友谊、进步的普遍价值观,体现出合而不同的中国文化。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庆典表演既不是为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而展示,也不是为了显示与“他者”文化的差异而展示。这样只会过分强调个别性与地域性,拒绝与他者文化交流、学习,走上文化相对主义的极端——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或叫闭关主义)的道路。而文化保守主义常常与民族主义合流构成民族中心主义,这显然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截然对立的。在举办奥运会这场文化的风云际会中,不仅要懂得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跳出非“精华”即“糟粕”的二分法逻辑。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庆典表演中提供给各代表团展示自己的特色文化的机会,实现多国参与的文艺表演,方能达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

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奥运开、闭幕式的诉求群体是谁?如果说只是为了对西方固有思维的曲意逢迎,而舍弃本应成为丰富奥林匹克文化的有益补充因素的宝贵机遇,显然是与我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不相符合的。

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中国8分钟”里,中国文化特有的典型元素、符号——茉莉花、武术、太极、京剧、红灯笼、高跷悉数登场,形成了以红色为基调的中国海洋,展现出了“中国式奇观”。加之大多带集体色彩、紧密而周严的舞台节目,更凸现了与其他表演不同的特色:中国特色。“中国8分钟”亮相不久,在国内外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响。国外普遍叫好,而国人则多持批评意见,认为表演过于肤浅。国外的赞扬声来源于——这些中国符号在西方有着一定的传播历史,具有西方人能够接受的基础,勾连起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固有想象,呈现出了一种合乎西方逻辑的东方憧憬和中国影像。但这一切并不等同于现时代完整真实的中国。余秋雨曾提出,以往的几个世纪里,中华文化通过“器物民艺之桥”与世界沟通,“第一代和第二代漂泊到美国去的华工带去了舞龙、舞狮、花灯这些民俗性的娱乐活动,之后又有林立在中国城的中国餐馆和宽银幕上的功夫片。这些器物层面上的文化符号被国际社会看成为中华文化的感性代表。尽管中国的文化人不情愿承认这些就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精致部位,甚至于还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主流,每一种民艺,核心部位发生的时间很短,发生的地域很窄,但是现在居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符号。”[4]可见“中国8分钟”里改良过的中国符号——超短迷你旗袍、混合了60年代电子乐的茉莉花,并未见得是中华文化的全景和精髓。

澄清了开、闭幕式的举办目的,在操作过程中就要注意善用中国符号。如果我们坚持那些陈旧符号和表象,不但不能打动观众,而且有可能把中国文化平庸化了,就如多年来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印象”那种以讹传讹的刻板模式。所以,“人文奥运”理念又是站在反对屈服于用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判断甚至要求他文化的文化中心主义立场上的。

2.2 创意和技术并重,重在突出“人文奥运”理念,使二者相得益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作为一个民族的群体和个体中国人展示自己的终极体验,决定了它必然不是别人的拷贝,也不应拘泥于既存的固定模式来展现自己。

首先,创意构成了开幕式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开闭幕式整体的主题创意和主火炬点燃创意。雅典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和制作总监大卫·佐克认为,“开幕式其实就是讲故事,你必须有一个好的故事创意,这个故事应当能展现主办国的历史和文化,但不一定非得是历史故事。”[5] 北京奥运会将是象征意义强烈的仪式庆典,充溢着中国意欲传达给世界的感情、信息和内容。开幕式庆典中实践“人文奥运”理念的要义,是将中国为保持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努力表现到位,并且要反映人类最普遍的价值准则。

其次,充分发挥高科技在营造气氛、突出主旨方面的作用。仅有好的创意还不够,还要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展现奇思妙想。高超的技术决定着表现力到位与否,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用激光灯束变换出种种网路符号时,映照出当今的数字化生活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和几何学家欧几里得的理论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所说,“中国不缺少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同样也不缺少优秀的有创意的艺术人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把我们的文化优势有机地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理念组合,用非常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所以,应通过传统的表演优势与高科技手段的有机结合,把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演绎得便于世界理解和接受。

2.3 在展现中国文化磅礴底蕴和落实“节俭办奥运”中拿捏完美分寸,斟酌开闭幕式主体表演形式的运用

中国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往往将团体操作为开幕式传统的表演形式。“大型团体操”虽然气势磅礴,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极强,最适合奥运开幕式这种场合,可是也存在着动用人员浩大、时间与经济成本双高的弊端。因此,近年来国内一直有砍掉它的呼声,而且有的全国性运动会开幕式已经这样做了。

“大型团体操”是中国和朝鲜等国的特产,它的艺术效果是摇滚乐、抽象派和土著舞不能替代的。那么,在亚特兰大、悉尼、雅典等基本大同小异的开幕式与“大团”之外,如果还能找到新的、更好的表现形式,“大团”可以弃掉;但若找不到更好更满意的话,“大团”也许还有生命力。如用团体操则需慎加改造,写实写意相结合,完全的大写实已显然不符合节俭办奥运的要求。

2.4 改进入场式,充分体现对运动员、官员的人文关怀

2000年,时长5个多小时的悉尼奥运会开幕式创了历届最长的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也持续了4个半小时,闭幕式持续了2个半小时。在冗长的开幕式中,代表团入场过程基本需要2小时,先入场的运动员熬不住了就干脆或坐或躺在地上聊天休息,既影响了整个开幕式的连贯又有失庄严。在萨马兰奇的回忆录中,对其主持的5届夏奥会入场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抱怨。在1992年7月25日开幕式当天的日记中写到“对我而言,最大的难题就是怎样缩短运动员入场式的时间……”[6],对1996年、2000年奥运会入场式用了“乏味”、“没完没了”、“厌烦”等词语。

历届奥运会中,多次出现过运动员和官员在等待入场完毕过程中体力不济而晕倒的事故。许多开幕式次日有比赛的运动员为了保持体力而做出了不参加开幕式的决定。在雅典奥运会1万多名参赛选手中,就有1千多人缺席了开幕式。由482人组成的澳大利亚代表团中有大约200名运动员选择了回避出席入场式。

对于大多数运动员和官员来说,参加一届奥运会也许是其一生中唯一一次的宝贵经历。而开幕式中的入场式、圣火点燃和宣誓仪式等神圣庄严的时刻又是最激动人心的瞬间,若是由于时间安排不人性化而导致失去这一生一次的机会,也就客观剥夺了作为奥运会竞技比赛主体的运动员的基本权利。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以人为本的奥运会,充分考虑人的需求的奥运会,维护人的基本权利的奥运会,必然应在改进代表团入场方式方面有所创新。可以从恰当的时间控制以保障参赛人员的最基本权利着手,显示出对各参赛群体最本质而深切的关怀。

2.5 为弱势群体提供参与开、闭幕式的机会,惠及亿万中国青少年

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弱势群体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共享奥运精神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劣势。如能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障儿童提供参与庆典表演的机会或是免费提供参观开、闭幕式的入场券,不仅通过高尚神圣的奥林匹克仪式净化其心灵,塑造身心协调发展的个人,更能缓和、协调社会不同阶层的冲突,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3 结论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中要充分展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和大众参与,以此突出“人文奥运”这一独创性理念,落实“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从而使北京奥运会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个人、推动中国社会和谐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共荣献上一份意义深远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法]顾拜旦著.詹汝琮等译.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C].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243

[3]乐泉,王军等编著.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艺术[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33

[4]余秋雨等.第四座桥——跨世纪的文化对话[M].北京:世界出版社,1999:3

[5]雅典开闭幕式制作人渴望合作执导08年奥运.[2005-06-27].[EB|OL].http://www.expo2010china.com/expo/chinese/sbdt/sbyw/userobject1ai19070.html

篇4: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儒家思想研究

【关键词】哲学视域;和谐思想;人文奥运;文化资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Harmony Thinking and

Humanistic Olympics in the Philosophical Vision

MA Hong-jia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i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Chinese culture of 5,000 years undoubtedly provided a valuable spiritual resource for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harmony thinking and humanistic Olympics, which shows that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Harmony and People's Olympics are in perfect fit,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harmon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umanistic Olympics.

【Keywords】philosophy sight, harmonious thought, Humanistic Olympics, cultural resources

前言

21世纪的世界文化仍然处于多元并存、百花争艳的时代,各种文化虽然仍带有其自身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征,但是在各种文化形态的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越来越走向趋同的道路。作为世界上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两种文化形态——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融成为历史的必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西方文化哺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东方文化的发祥地进行的一次亲密接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力军,而参与到这件21世纪的大事中去。而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和谐思想,又从不同方面给人文奥运的理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和”字印刷体的表演,经过几种字体的演变,突出了当今使用的“和”字,这个“和”字的理念得到时代的升华,而这种和谐哲学也是“人文奥运”的蕴涵之义。当北京奥运主题歌的唱起,当全世界人们的目光聚注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它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和平的理想是坚定的,如果只能选用一个字、句、词来表达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的话,那就是“和”字。和谐思想与“人文奥运”相互促进,共同演绎了2008年这场举世瞩目的体育文化盛会。

1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和谐(Harmony)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和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在中国哲学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中得到充分的展开,“和谐”在中国古代则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的概念出现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中国历史上,西周末年的史伯是第一个对和谐理论进行探讨的思想家。史伯认为事物必须由不同的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为“他”,“以他平他”即把不同事物联结在一起。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用“持中”的办法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在他看来,无过无不及,凡事叩其两端而取中,便是“和”的保证,便是实现“和”的途径〔1〕。

儒家的和谐哲学思想有以下四点:第一,“和为贵”。“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儒家“相与之道”的精髓。“阴阳和合”、“和合生生”、“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和实生物”、“中和”、“和为贵”、“天人合一”等代表了中国人的一元主义、和谐价值观。儒学鼻祖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2〕的观点,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3〕;和谐是天底下最宝贵的价值。第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和谐,反对片面的单一性的同一。这里所谓的“和”,指的是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同时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新的状态,产生新的事物。所谓“同”,则是没有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完全相同的事物简单相加,不产生新的状态、新的东西。由此看来,孔子心目中的“和谐”,不是没有差异的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第三,“和而不流”、“和必中节”是在实践层面上应当遵循的原则,前者强调的是和谐必得坚持原则,后者则强调把握好实现“和”的度与量,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双方达到平衡与协调。第四,“仇必和而解”。任何事物的矛盾,经过冲突与斗争,最终必定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儒家坚信“仇必和而解”,矛盾双方不可能永远对立下去,但只有通过运用“和”的方法,才能转化对立双方的僵硬状态,这种信念的根据乃是儒家对于“和”作为天道、人性的本然状态的体认。这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人辩证、象征、整体思维的特点〔4〕。

2人文奥运的内涵

自从北京提出2008年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三大理念以来,人文奥运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学术界对其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出现很多不同的观点。总体上说,对于“人文奥运”内涵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种理解:一种观点是对人文的解释。人们侧重探讨的是体育与人文的关系,亦即强调人文体育和体育的人文化。人文奥运的内涵在于铸造人文精神、倡导人道关怀,提升人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使奥林匹克真正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属人本的解释。另一观点认为,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应一切以人为中心,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中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互动,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主要内容〔5〕。它强调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倡导对人的尊重,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哲学,强调以奥林匹克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文奥运将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6〕。人文奥运,乃是我们大练文化价值观“内功”的绝佳载体。寻找到一个好的载体而锻炼内功,抓住机遇大搞精神文化建设,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条宝贵经验。“人文奥运”,是源自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人文奥运,其功能在于强调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文化的广泛性,以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充分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儒家和谐思想与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与奥林匹克运动是吻合的,它不仅和奥林匹克精神吻合,也和人文奥运理念一致。儒家和谐哲学是人文奥运理念的灵魂,是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体现,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人事诸领域的“应然”的价值目标,它所表明的是自然、社会、人事及人的身心所应达到的恰当、适宜的状态,所应该具有的价值属性。因此,和谐是包括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及人的身心和谐几个方面在内的“普遍和谐”。作为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预期,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思想从不同方面给人文奥运的理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人文奥运所包含的倡导国家与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等内容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具有某种契合。

3.1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文奥运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最好的现实样本。人应该是自然的朋友而不是其敌对者,是自然资源的使用者而不是其掠夺者。儒家认为人之道不离天之道,人的刚健有为不应破坏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而应该按照自然和万物的生命节律去促进其和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7〕。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散见着很多先哲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如荀子所说,在林木的生长期,“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在鱼鳖的繁殖期,“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道家主张天道法自然,人的行为完全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反对人对自然的有所作为,去除人的主动精神和一切人为造作,从根本上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紧张,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自然和谐境界。儒、道关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启发意义。人文奥运的理念正是汲取了传统文化中丰厚的思想资源,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以“绿色奥运”的旗帜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去回应人类的共同问题〔8〕。在当代世界,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使用、臭氧层的破坏、海洋的污染、大气质量的恶化、水资源的枯竭趋势、沙漠化、热带雨林的减少、一些物种的绝迹等等,表明人与自然处于紧张和对抗当中。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问题或者全人类问题。人类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因噎废食”、止步不前,要在发展中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人文奥运的理念给我们以新的启迪,即告别单纯的GDP崇拜思维,告别以体育赛事拉动经济发展的片面思维,告别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思维,而是去寻找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共赢之路,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3.2关注人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

人文奥运就是要关心人、关注人、关怀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培育人的创造精神,激发人的生命活力,释放人所具有的巨大潜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先哲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道家认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四十四章)宇宙的存在,唯人最贵;人与他物比较,亦唯人最贵。因此他们关注人的生存际遇,关注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关注人的精神超越,关注人安身立命的道德家园。比如,儒家强调道德自觉,主张通过自身的道德磨砺,超越现实的物质限制,寻找安身立命的道德家园,如同颜回那样,哪怕“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仍“不改其乐”(《论语·雍也》)〔9〕,在困境中保持精神快乐与身心和谐。道家主张去除物欲的遮蔽,珍视生命,不贪财货,追求浑然纯一、无所偏私的精神之乐,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达到身心和谐、物我和谐、天人和谐的境界。尽管他们提出的关于身心和谐、精神和乐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蕴涵的对人的生命、尊严以及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于现代人反思自身的生存际遇,缓解精神紧张感、挤压感、疏离感,寻求崇高的超越之路和精神家园,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优雅的人、自由的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人是体育文化的载体,他总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离开了人,离开了对人的关注,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人的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任何的体育活动不过是徒有形式而缺少灵魂。

3.3倡导国家与国家间的和谐共处

20世纪以来,战争不断危害着人类生存,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世界局势扑溯迷离,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分裂主义气焰嚣张。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对和平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因此,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更是一次促进世界和平,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的盛会。儒家主张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主张以文德感动外邦,反对对外邦用武,这是儒家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根本态度。儒家主张保持国与国之间的和谐,表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国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和平,为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服务。在最近的几届奥运会举行时,联合国都呼吁沿袭古代奥运会传统,进行“神圣休战”。古罗马人开创性地提出了“神圣休战”协议:在“神圣休战”期间,停止一切内外战争,任何人不准动用武器并严禁把武器带入奥林匹亚地区,违背休战原则的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神圣休战”使奥运会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成为一个独立于战争之外的和平与友好的盛会,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要求与渴望。21世纪的今天,战争与武力冲突仍然威胁着人类和平,呼唤和平、保卫和平,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和平共处,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主题。

4小结

从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已经两千多年了。在儒学之中,有些思想观念是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而提出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有一些思想观念,例如和谐思想,是与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相适应的,因而具有相对的普遍意义。儒家的和谐思想从不同方面给人文奥运的理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由于人文奥运理念与儒家和谐思想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文奥运又充分展示了儒家的和谐思想,促进了儒家思想在国内外的传播。同时,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以其精湛、深邃的观点,必将对解决新世纪奥林匹克所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启发。它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精神,而且还将为人类的和平、友爱、发展、文明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90-39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第一版).

〔3〕吴亚梅.儒家和谐哲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运用〔J〕.经济师,2007(7).

〔4〕金灿.2008“人文奥运”知何“人文”〔J〕.前线,2004(6).

〔5〕夏伟东.论“人文奥运”〔J〕.道德与文明,2001(5).

〔6〕何仲恺,马月华.“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6(1).

〔7〕胡道静.国学大师论国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216.

〔8〕彭永捷,等.人文奥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42.

〔9〕侯秋月.中国儒学基本精神之我见〔J〕.兰台世界,2006(11):57-58.

篇5: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诵读名句

一、学而时习善学乐学

孔子重学,主张博学于文,广泛涉猎文、行、忠、信诸多方面内容,但更强调善学和乐学,主张以“学而时习之”为“悦”,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思结合,虚心求知,务实求是,并以此奠定“入道”、“积德”、完善人格之根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语出《论语》首篇《学而》。《论语》以“学而”开篇,足见对“学”之重视。宋代朱熹称此章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颇有见地。“学习”者必“学而时习”。唯有“学而时习”,才有可能取得最佳效果,并由此引发内心的喜悦。从远方而来之“朋”,因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切磋琢磨,必有收获,故能令人高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一“悦”一“乐”虽有区别,但因有益于“入道”、“积德”,故能带来身心内外的谐和。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语出《为政》篇。孔子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不能偏废,只有学思结合,方可成为有学识、有道德之人。《论语》中多处言及学的重要,也有多处言及思的重要,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言的,但总体强调应将学与思适当地结合起来。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出《为政》篇。这是孔子告诉子路如何求知时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这就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文化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毕竟有限,总有不懂之处,故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不足,不断学习,这才是明智之举。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语出《述而》篇。此句反映了孔子治学从教的基本态度。孔子感到,如果说到“圣”与“仁”,他还不敢当,但可以这样说,他会不厌其烦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去做,与此同时,他会不知疲倦地教诲别人。

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语出《述而》篇。孔子主张博学,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这里的“文”主要指文献典籍,“行”主要指德行,“忠”指尽己,对人尽心竭力,“信”指诚实。孔子在教学中让弟子博学于文,广泛学习文化知识;注重德行,加强品行修养;主忠信,做到待人忠诚笃厚,与人坚守信约。

二、闻道从善 君子人格

孔子所谓学,旨在教人养成君子人格。君子“学以致其道”,而不像各种工匠那样仅限于“成其事”。故极其看重“闻道”,不惜以身殉道。孔子主张,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改过迁善,努力具备智、仁、勇三达德,为政以正,以成就君子人格。

1。“朝闻道,夕死可矣”

语出《里仁》篇。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君子的信仰,也是做人处事的最高准则。孔子主张“士

志于道”,莫为衣食所累;还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必须首先修养完善自身,才可能将道发扬光大;反之,只是以道来粉饰自身,哗众取宠,就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语出《述而》篇。孔子学无常师,随时随地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精神可贵。而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对我们待人处事、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很有益。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语出《子罕》篇。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感到,这三条他都未能做到,但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4。“政者正也”

语出《颜渊》篇。当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也就是说,“政”就是“正”的意思。当政者带头走正道,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无论做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始终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主张正人先正己,认为其身正则不令而行,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以身作则,那么平民百姓就都会自觉从善,归于正道。

三、哀乐有节 尚中贵和

尚中贵和是贯穿于《论语》中的一贯之道。孔门主张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哀乐有节,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体现出尚中贵和的文化精神。

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语出《八佾》篇。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睢》是《诗经》中的首篇。此篇描述君子追求淑女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愉。孔子认为:《关睢》这篇诗,欢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孔子对《关睢》的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和“过犹不及”的中和理念,强调无论哀与乐都要适可而止,切不可“乐而淫”或“哀而伤”。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此语出自《颜渊》篇,是孔子的弟子子夏之语。当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而唯独自己没有兄弟时,子夏劝慰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显而易见,“四海之内皆兄弟”体现了人际之和谐,但其前提是,必须坚持中道原则,做到处事“敬而无失”,待人“恭而有礼”。

3。“礼之用,和为贵”

篇6: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The Olympic Opening Ceremony was an international event and the whole world was watching! The event was held in a stadium designed to seat a large group of people.

The athletes entered the stadium in a specific order. The athletes from Greece entered first in honor of the original Olympics held in Greece. Then, the other athletes followed by nation in the alphabetical order of the host country’s language. The host country’s athletes came last. So for this coming Olympics 20xx, the athletes from China will enter the stadium last.

篇7: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作文

文化中国,依然有长城,依然有兵俑,还有“飞天”、京剧、昆曲、太极……但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并不是单纯地堆积中国元素,但中国选择了一张巨大的“纸”,向世界呈现一幅中国的长卷、历史的长卷、文明的长卷。

4年前雅典奥运会上,希腊人别出心裁,在主体育场用2800吨水造出了一个蔚蓝的“爱琴海”,带给世界一个梦幻之夜;现在,这张承载着中国文化精髓的“纸”,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具匠心的构思。

纸,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人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纸。中国人在纸上,传承蕴含东方哲理的《论语》《周易》,描画深具东方意趣的水墨山水,创作独有东方韵味的唐诗宋词……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纸”其实是一个液晶显示屏,表演都在上面进行,这是历届奥运会科技含量最高的中心舞台,可升降、可平移,中国的高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令世界惊艳。

《义勇军进行曲》还回荡在耳畔,古筝悠扬之声响彻全场,一幅巨大纸轴徐徐打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此时正式开始。画卷流动着历史进程的符号,演员形体仿佛中国的水墨,在白纸上留下优美的图画,墨韵酣畅,洒脱写意。

在这个长卷上,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尽情流淌出来,让世界度过一个目眩神迷的夜晚:无论是活字印刷的表演,还是“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无论是京剧的动人之声,还是丝绸之路的艰辛之旅;无论是簪花仕女的优雅,还是击缶而歌的朴拙;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的恢宏大气,还是“春江花月夜”的轻盈动人……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以如此方式展现,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动容。

钢琴家郎朗和一个5岁女孩的钢琴演奏,将人们从文艺表演上篇《灿烂文明》带出,进入下篇《辉煌时代》。古老的画卷在无垠的星光中延展,寓意中国的今后的道路更加美丽宽广。

这是场上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绿色鸟巢,这是绿衣使者们用身体搭出来的美丽的鸟巢,寓意绿色奥运;紧接着,绿衣使者们又拼成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鸽子慢慢地飞出人们的视线。接下来,是寓意天圆地方的太极表演,向世界展示着东方人的哲学理念--人和自然和谐共生。

此刻,地下的舞台里升起一个巨大的立体“地球”,许多演员在地球(多环球)上行走,似乎脱离了地心引力,充满了梦幻色彩,而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则站在地球的顶端,共同演唱主题歌《我和你》,焰火在空中打出20xx张“笑脸”,代表中国56个民族的舞蹈演员,跳起热情的舞蹈,欢迎全世界的运动员。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的主题歌、全世界20xx名孩子的笑脸以及56个民族的舞蹈演员,共同表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是孩子们对奥运会最诚挚的祝福。

篇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儒家思想研究

标准,可以把它广义理解为是一种规范、秩序、模式、界限、约束。标准,必然要求整齐划一。反之,可以把很个性化、很多样化称为非标准。前者尽管是十分重要,其实后者更是普遍。我们向来崇尚标准,似乎莫视非标准,它必然、必要存在的理由。

我以为,这一场开幕式,真称得上是标准与非标准实现完美统一的大课堂。

先说序幕———缶阵。2008位壮士,一色的铠甲、一样的缶鼓、一致的动作、同步的节奏、同声的吟诵,浑如一人,演绎出齐整、对称、规则的方阵。何等统一,艺术化的标准化!就是这个标准化的艺术品,它表现光阴交替,日月流传,千变万化,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瞬间都不会重复再现,人类没有标准可以约束它“非标准”的永不停息的运动步伐。这时节,鸟巢中涌起的阵阵鼓声,十万人欢腾的掌声,纵情的呼声交织混响,如黄河咆哮,长江奔腾,千军万马,电闪雷鸣!你听,标准的鼓声,非标准的人声,无限的无序的声响,走向一起,凝集一曲,谱写了中国的欢乐颂的和谐乐章。

当倒计时归零时,刹那光芒万丈,满场2008名壮士,猛然一声高呼,霍然一起挥扬手臂;看台上缤纷缭乱的荧光闪烁彩绸飞舞。整齐与不整齐相呼应,标准与非标准融为一体,心灵震颤,血管贲张,共同奔向美丽的奥林匹克!

如果说“缶阵”是方,那么“太极”则是圆。天圆地方,规圆矩方,是先民世代生息劳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朴素的表达。方圆还不是标准吗?几千名武林高手,构成它的点线面,行云流水般穷极变化,绵延不绝仿佛无迹可寻。太极,很简朴,很玄奥,很诗意,很哲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至高境界,是触摸不到但感悟得到的至高标准。“千变万化不离一定之规”,这句古老的格言,说的正是标准与非标准的辩证关系。

从标准非标准角度观赏开幕式,于目不暇接的声光电色中,精彩的场景很多很多。

我们见到盛妆高髻,裙裾如霞的簪花仕女,一派标准的大唐气象;宽袍博带,手持简册的三千弟子,一番严谨的儒林风范。而天空中衣带飘逸的飞天,横空而来的焰火脚印,又显得那么空灵缥缈、自由自在,让我们尽享天性、个性的浪漫。

难忘的是一下子绽开2008张孩子们的笑脸。手中伞同时打开,高度的统一;世界儿童的张张笑容,五彩缤纷,百花齐放。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年龄,无边的包容、无限宽广。

充满欢笑的还有盛大的运动员入场式。一个惊奇的创意出现:204个国家一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的脚印,轻快、自如、随意,无序杂沓的脚步,绘制成一幅七彩斑斓虹霓和山河大地的神奇画卷!欢腾的观众,赞赏世界健儿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赞叹今天中国代表队放弃了“一二一,齐步走”的方框框。

该说到鸟巢了。贯穿支撑全身的十字横梁,不规则不对称地交叉着,纠结盘错的结构充满了想像力。它是瑞士建筑师雅·赫尔佐格的创意,灵感应该归于大自然的赐予。鸟巢的设计,是对刚硬、严整的审美传统的挑战。当初,人们訾议,如今人们陶醉,喻为吉祥的鹊巢,富贵的凤巢。美轮美奂的鸟巢,展示科技,展示哲理,展示创新的魅力。

标准,成就肃穆庄严;非标准,成就丰富多彩。标准,非标准,同样可以成就美。

可以不可以认为我们的世界,创新往往在非标准之中,突破往往在非标准之中,特色往往在非标准之中。

标准的无限生命力在非标准的广阔天地。我们是不是在推崇标准的时候,别简单地去贬低非标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这个主题,本来包含着多样化,多元化。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予我们多少新思考。

上一篇:在永清镇学区中心小学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洁白的木槿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