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古诗:《重阳马上看菊》

2024-04-22

重阳节的古诗:《重阳马上看菊》(共19篇)

篇1:重阳节的古诗:《重阳马上看菊》

宋·薛季宣

秋菊粲真色,落若千金卮。

对此好时序,馨香散幽奇。

烂漫在伊昔,邂逅不可期。

吾来倦逢迎,玄黄马常驰。

二子复何事,相从意熙熙。

奔走尘埃间,一见蹙我眉。

向之念佳赏,惭颜朵人颐。

篇2:重阳节的古诗:《重阳马上看菊》

重阳

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释】

1、华:白发。

2、已:停止。

3、就:接近,将要。

4、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5、乌帽:即乌纱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

【翻译】

节物惊人心,两鬓生白发。

舍东篱下菊,空绿未开花。

生年近半百,职场几退下。

家田近荒芜,奈何身天涯。

岂有客人至,一任官升罢。

日暮人独坐,门柳噪老鸦。

【赏析】

整首诗描绘了诗人的年老、宦拙、家贫、回乡路远,于重阳登高怀乡的日子里,更显凄凉。

【作者介绍】

篇3: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 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 故重阳节又叫 “登高节 ”。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 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额头,口中念念有词,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 “点灯”“吃糕” 代替 “ 登高 ” 的意思 , 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如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 是金秋时 节 , 菊花盛开,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 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 霜怒放的重阳节里, 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 但仍以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篇4:重阳节的礼物

外婆,您还记得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日子吗?我想送您一份独特的重阳节礼物。

我找来一块硬纸板、几张红纸、一团棉花球、一把剪刀、一瓶胶水,还有一张我精心挑选的照片。我将这些材料统统放在书桌上,先把硬纸板小心翼翼地剪成了爱心形,接着用红纸将硬纸板细致地包住,然后将棉花球分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并把它们接二连三地粘在红爱心卡片上。

这是一张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上面是外婆教我骑自行车的温馨场面。“勇敢点!”外婆温柔的声音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大胆地骑吧!”外婆经常叫我“囡囡”。我很喜欢这个发音。它让我联想到全家团圆时吃的汤圆,甜甜的、暖暖的、软软的。

回忆起骑车的经历,我不禁笑了起来。我把照片粘在红爱心卡片上,然后工工整整地将送给外婆的祝福写在卡片上。

妈妈看了看说:“外婆一定会喜欢的。”我把卡片小心地装入信封里,认真地写上地址。并和妈妈一起将礼物寄了出去。

整个星期,我都不停地查看信箱,可没有外婆的一丁点信息,甚至在重阳节那天也没有。我很沮丧。

“寄到外地去可能会很久。”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如果礼物掉了怎么办?”我担心地问,“我们应该给外婆打个电话。”

南方小镇电话信号不好,有时候话还没说完,电话就断了。打电话给远在南方小镇的外婆不仅不方便,也不便宜。尽管这样我还是想试一试。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聚在电话前,打开免提,等了一会儿电话接通了。“喂——”我的舅舅接了电话。“你好!”电话里一直有干扰音,妈妈不得不大声说话,舅舅终于听清楚了妈妈的声音。

“外婆在吗?”我不停地问,嗓音越来越大。我开始担心起来:如果我还没来得及与外婆通话,电话就断了,怎么办?“囡囡?”电话里传来了一个温柔的声音。“外婆!”我激动地大叫道。

外婆告诉我礼物收到了,重阳节过得很开心。外婆很喜欢我的贺卡,她还将贺卡精心收藏起来了。我听了高兴极了!

发稿/赵菱

篇5:重阳节的古诗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李适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岂怀歌钟乐,思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资始终。未知康衢咏,所仰惟年丰。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九日五首·其一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篇6:重阳节的唐代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送别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龙山饮

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篇7: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卢照邻(唐代)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沉醉东风·重九关汉卿(元代)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唐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郑谷《菊》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篇8:多姿多彩的重阳节

一、观察分析

重阳节作为众多民族节日之一, 有其独特的活动和风俗习惯, 它俗称“老人节”, 鼓励我们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切入点。但是在幼儿生活中, 比较容易被忽视。大部分幼儿对重阳节的认识比较少, 多数只停留在吃重阳糕, 要为爷爷奶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幼儿肆意地享受着祖辈的爱, 虽然知道爷爷奶奶爱他们, 可让他们说说爷爷奶奶是怎么爱自己的, 却没有几个能说得上来, 这样很难唤起幼儿心底的感激之情。换个角度让幼儿说说自己能为爷爷奶奶做的事情时, 幼儿的思路限定在帮忙做事情和说些好听的话, 或者是不切实际地买贵重物品孝敬爷爷奶奶, 对祖辈的情感关心甚少。针对幼儿对于重阳节的了解, 如何让幼儿更好地懂得对老人的关心呢?如何运用多种形式增进情感交流, 加强节日氛围呢?如何让这一民族节日变得丰富有创意性呢?基于这些问题的发现, 我们设计的多姿多彩的重阳节就这样开始了。

二、具体措施

1.创设丰富的区域环境, 让幼儿感受重阳节的氛围

区域环境方面:美工区里我们设置了给爷爷奶奶做贺卡;图书区里我们投放了关于重阳节的图书;语言区里投放着采访我的爷爷奶奶;建构区我们幼儿为爷爷奶奶搭起了拐杖、老花眼镜等;集体活动方面:《重阳糕》《重阳节的由来》等活动, 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老人表达自己的关爱。

2.通过民间游戏活动, 增进幼儿与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结合重阳节, 我们进行了“和爷爷奶奶一起玩小时候的游戏”亲子活动, 让爷爷奶奶介绍他们小时候的游戏, 滚铁环、两人三足、踩高跷、踢毽子。在亲子活动环节, 让老人与幼儿一起玩游戏, 教育活动在教师、幼儿、家长的互动中完成, 愉快的活动使老人在活动中感受幼儿对自己的关心, 体验重阳节的快乐。

3.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 萌发幼儿主动关心老人的情感

以重阳节为契机, 让幼儿走进社区, 当幼儿用稚嫩的声音和优美的舞蹈祝福爷爷奶奶时, 此时此刻, 敬老院的操场上, 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启发幼儿把这份爱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为爷爷奶奶捶捶背、说祝福的话、送小礼物等等。老人们欣慰地享受着这份久违的温馨, 有的老人竟感动得热泪盈眶。

三、重阳节的启示

1.将民族艺术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 开阔幼儿的艺术视野

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 择其精华, 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各班都创设了活动角, 让幼儿在活动角区中去听故事、绘画、看有关的资料等, 通过环境和游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把有关的内容有机地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通过游戏、歌曲、儿歌、绘画、折纸、故事等各种活动方式, 让幼儿轻松自如地了解掌握有关知识。

2.整合教育资源, 创新幼儿艺术教育的活动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 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我们努力挖掘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教育资源, 充实教育内容, 拓宽教育途径。如, 我们在三八节时组织幼儿走进超市, 为妈妈或者奶奶购买礼物。在幼小衔接进行中, 带领幼儿参观小学, 激发幼儿对小学生的向往。让家长利用假期带幼儿外出游览等多种活动方式, 让幼儿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受到良好的熏陶。

3.教师的观察, 是确定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重要依据, 是实施有 效教育的起点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现状和发展水平, 以确定当前最适宜完成的教育目标;根据目标和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观察、思考, 以选择更受幼儿欢迎的教育内容等。这样做的结果都是为了设计出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教育要从研究幼儿开始, 研究幼儿要从观察入手。

摘要: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 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使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重阳节作为民族节日之一,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切入点。

关键词:传统节日,启蒙教育,重阳节

参考文献

[1]江城.传统节日文化于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篇9:关于重阳节的典故

登高

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其中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额头,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红纸小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红纸小旗代替插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据传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了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篇10:写重阳节的古诗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篇11:描写重阳节的古诗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2.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3.秋登兰山寄张五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4.卜算子·风急雁声高

年代: 宋 作者: 陈著

风急雁声高,露冷蛩吟切。

枕剩衾寒不耐烦,长是伤离别。

望得眼儿穿,巴得心头热。

且喜重阳节又来,黄菊花先发。

5.偈颂一百零九首

篇12: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的诗句(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少年自负凌云笔。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对青山强整乌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九日悲秋不到心。 —— 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蜀中九日王勃(唐代)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十日即事李白(唐代)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高杜牧(唐代)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李白(唐代)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九日登山李白(唐代)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九日朱生豪(明代)

重阳节的.诗句(二)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九日五首·其一杜甫(唐代)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卢照邻(唐代)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沉醉东风·重九关汉卿(元代)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唐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郑谷《菊》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重阳节的诗句(三)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 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 潘希白《大有·九日》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 赵时春《原州九日》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绿杯红袖趁重阳。 ——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 ——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 杜甫《九日寄岑参》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重阳节的诗句(四)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 李白《九日龙山饮》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 韩琦《九日水阁》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 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 潘希白《大有·九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 丘浚《咏菊》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关于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大全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的作文素材

重阳节敬老的诗句

重阳节的习俗

有关重阳节的优秀作文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15篇

六曲屏山和梦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 —— 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重阳节的诗句(五)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 杜甫《九日寄岑参》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 韩琦《九日水阁》

南雁归时更寂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 文森《九日》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 文森《九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 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

篇13:重阳节习俗

在古代, 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 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 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 没有划一的规定,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制无定法, 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口中念念有词,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 像座宝塔, 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 以符合重阳 (羊) 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 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 仍无固定品种,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 菊花盛开,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 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 以诗出名, 以酒出名, 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 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 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 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 重阳赏菊之风盛行, 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 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 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 赏菊之习尤为昌盛, 且不限于九月九日, 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 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篇14:重阳节的缤纷诗情

◎相携登高意味浓

在古代,民间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想想看,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时节,登上高处一览大自然之美,怎不令人心旷神怡,烦恼尽消?像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携壶上翠微,何等的雅兴;菊花插满头,又是何等的惬意!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的七律《登高》,虽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意味却与众人迥然不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当时诗人在夔州,恰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他身世飘零的万千感慨。落木萧萧之衰飒无情,滚滚长江之汹涌无穷,这一“下”一“来”,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道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撼和领悟。这首诗被人赞为“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头插茱萸寄深情

古人认为重阳节这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这样的习俗在诗中有极佳的体现。

最有名的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寄托了对兄弟的深情牵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包含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清代的吴伟业《丁亥之秋王烟客招予西田赏菊》诗云:“秔稻将登农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怜”,通过对比写出了诗人复杂的悲喜交织的心情。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且饮一杯菊花酒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慕其高洁傲岸,纷纷仿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唐代三朝宰相韋安石的诗“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将重阳时节的风物高度概括,用语清丽,美不胜收。孟浩然《过故人庄》有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在农庄里赏尽秀美田园风光,并与老朋友面场圃、话桑麻,意犹未尽,临走还要约定再访之期:重阳。

好酒莫如李白,他在《九月十日即事》里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明明是自己爱酒,重阳已喝过,次日继续饮,于是叹道:这菊花太苦了,竟然遭遇了两个重阳。其诙谐调侃让人不禁莞尔。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代才女李清照,在菊花的暗香与黄昏的清愁里,思念远行的夫君,一腔愁情,尽付与西风,人也憔悴如黄花,其间眷恋之深,令人感叹至今。

◎鸿雁高飞引愁思

虽有登高之快、茱萸之乐、菊花之美、美酒之香,重阳时的人们,仍免不了会有些许苍凉惆怅之情,尤其那些流浪天涯的游子和思乡的旅人。鸿雁,是重阳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写道:“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四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从“归心”“他乡”“同悲”等词,不难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极度思念。而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他席他乡,客中送客,尤其是“厌”字,使其思念之苦更深一层。像南朝诗人江总的“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明代诗人文森的“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都是将满怀愁思托付于雁字,留给后世不尽的回味。

而在现代人眼中,古老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内涵。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会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可以充分领略到毛泽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豁达奔放。

编辑/王洪丽

篇15: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卢照邻(唐代)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沉醉东风·重九关汉卿(元代)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唐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郑谷《菊》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 重阳节的诗句古诗大全

★ 重阳节诗句古诗4句

★ 重阳节的古诗大全

★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 重阳节古诗欣赏推荐

★ 重阳节经典的古诗

★ 九九重阳节古诗

★ 重阳节的古诗

篇16: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九日 【唐】杨衡

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九日 【唐】李群玉

年年羞见菊花开,十度悲秋上楚台。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

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怀。丝管阑珊归客尽,黄昏独自咏诗回。

九日言怀 【唐】令狐楚

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近来逢此日,多是在他乡。

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闰九月九日独饮 【唐】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重阳 【唐】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重阳日寄韦舍人 【唐】赵嘏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庚午岁九日作 【唐】齐己

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十三,

云影半晴开梦泽,菊花微暖傍江潭。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唐】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重阳感怀 【唐】刘兼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 两行乡泪血和流。

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 刘家豚犬取何难。

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九日示大圆洪智 【宋】陈与义

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忽逢重九日,无奈菊花枝。

清平乐 【宋】石孝友

天涯重九。独对黄花酒。醉拈黄花和泪嗅。忆得去年携手。

去年同醉流霞。醉中折尽黄花。还是黄花时候,去年人在天涯。

醉落魄/一斛珠 【宋】赵善括

重阳时节。可怜又是天崖客。扁舟小泊花溪侧。细雨斜风,不见秦楼月。

白衣望断无消息。举觞一笑真难得。归兮学取陶彭泽。采菊东篱,悠然见山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雨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 【唐】王勃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九月九日 【唐】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日寄行简 【唐】白居易

篇17:九九重阳节的古诗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篇18:重阳节与女性文化

一、重阳女儿节主要习俗文化

(一) 放重阳糕于女儿额头以祈福

此习俗, 古已有之, 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载:“九月九日天亮时,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作三声。”当今陕北过重阳, 夜里登山, 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 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 用来避邪。

(二) 吃重阳糕

俗云:“九月九, 精大软米咬一口。”九月九妇女例吃重阳糕, 《隋书·五行志》载, 在南北朝时, 民间有“七月刈禾伤早, 九月吃糕正好”之童谣。是日, 男女老幼, 皆吃重阳糕。重阳糕各地名称不同, 有花糕、菊糕、五色糕、珠糕等, 制无定法, 较为随意。

(三) 登高

中国自古有“一到九月九, 全家高处走”之民谣, 实则指重阳登高。重阳登高有多层含义, 一是登高赏秋、赏菊;二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三是登高避邪、除恶;四是祝愿生活节节高、事业步步高升;五是满足异乡游子“长歌可以当哭, 远望可以当归”的文化心理。重阳“全家登高”, 当然也包括家庭女性。女性重阳登高之俗, 古来已久,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即有:“三月上巳, 九月重阳, 使女游戏, 祓禊登高。”

(四) 戴菊花

古代, 未婚女子称为“黄花闺女”, “黄花”即指菊花。因其具有贞节、高雅品格, 又有“节花”“金英”“黄华”“秋菊”“陶菊”“艺菊”“女花”“女儿花”等雅号。女孩重阳节, 不但赏菊, 还戴菊花。唐代李绰《辇下岁时记》 (卷三) 有:“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 民俗尤甚。”唐代杜枚《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五) 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 茱萸香味浓, 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 并能消积食, 治寒热。故重阳节有插茱萸、戴菊花之俗。《风土记》云:“九月九日, 律中无射而数九, 俗尚此月, 折茱萸房以插头, 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 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 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 称为茱萸囊, 还有插在头上的。

(六) 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女子重阳节重要娱乐方式之一, 并非当今人们想象的女子娱乐嬉戏。汉武帝时, 每逢“千秋节”日, 宫女以之戏于后庭。秋千因为使人联想到千秋万岁的“千秋”, 故被用于庆贺汉武帝生日。此俗后来传入民间, 成为孩童重要娱乐节目。荡秋千的女子衣袂飘飘于半空之中, 就像乘风飞舞的仙子, 给人一种空灵潇洒的淋漓之美, 故“秋千佳人”又是漂亮美女的代名词。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之《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消, 多情却被无情恼”, 含蓄传达出“外物本无心, 烦恼皆自寻”的秋千哲理。

(七) 踢毽子

踢毽子是中国女孩传统娱乐项目之一。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 盛行于隋、唐, 至今不衰。宋代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 对踢毽子有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 装以鸡羽, 呼为毽子, 三四成群走踢, 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明代已有童谣:“一个毽儿, 踢两半儿, 打花鼓儿, 绕花线儿, 里踢外拐, 八仙过海, 九十九, 一百。”此俗当今依然普遍, 如山东临淄,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跳绳、下象棋、打门球、踢毽子”。

(八) 跳绳子

跳绳是重阳节女孩的娱乐项目之一。跳绳运动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朝称“跳索”、明代称“白索”、清代称“绳飞”, 民国以后才称“跳绳”。清代《松风阁诗抄》有诗记载:“白光如轮舞索童, 一童舞索一童唱, 一童跳入光轮中。”重阳节女孩跳绳, 此俗至今依然流行, 如上海潍坊社区每年重阳节都举办跳绳比赛。

(九) 放风筝

重阳节日, 不论大人小孩, 不论男孩女孩, 都喜欢在此日放风筝。如广东阳江, “每逢九九重阳, 秋高气爽, 正是纸鹞放飞的最佳时节, 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 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如江苏南通, 每年重阳节都举办“传统记忆———重阳节里放风筝”主题活动。河南《清丰县志》载:“重阳士大夫仿古遗事, 率登高饮菊花酒, 儿童放纸鸢为戏。”在古代放风筝并不是一项单纯的娱乐活动, 在民俗观念中它有“放去灾祸、放走晦气”的心理寄托。

(十) 玩风车

重阳节日, 与男孩一样, 小女孩也喜欢玩风车。自己动手做一个或买一个纸质的风车, 在重阳节里, 顺风而跑, 风轮飞转, 乐不可支, 喜气洋洋。其实, 重阳玩风车不单单是“好玩、锻炼身体”, 而且寓意“前景风顺、时来运转”之义。

(十一) 对山歌

青年男女在九月九“对山歌”在江南地区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聚集区非常流行。现在, 不少地区在重阳节举办山歌比赛, 以活跃节日气氛, 如广东韶关“在韶关市区到了重阳节这一天, 三座大山 (莲花、芙蓉和帽峰) 准会人满为患……对山歌、玩游戏、吃大餐。”

(十二) 结伴郊游

重阳节, 大人们习惯郊游登高望远, 当然女孩们也习惯于此日结伴郊游。或与家人一起郊游, 或与闺友一起郊游。此俗宋代即有, 宋代程大昌《庸录》 (卷六) 载:“唐曲江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 京城士女咸即此袚禊, 帟幕云布, 车马填塞, 词人乐饮歌诗。”

由此可见, 重阳女儿节习俗文化具有较丰富的内涵, 一是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对“女儿”的一种关爱, 如重阳节祝福女儿、戴茱萸辟邪等等;二是体现女孩对美的价值追求, 如重阳节赏菊花、戴菊花等;三是体现女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跳绳子等等;四是体现女孩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如重阳节赠重阳糕、对山歌等等。

二、重阳妇女节主要习俗文化

重阳节是“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 更是天然的妇女节, 其主要习俗如下。

(一) 妇女休息日

俗云:“九月九, 大撒手。”九月九自古是“公休”之期, 当然也是一个女人休息之日。是日, 妇女休息, 男人做家务。

(二) 重阳不能回娘家

重阳民俗, 各地有异。在北方, 绝大多数地方都有重阳节“新妇回娘家”风俗, 但有例外, 如山东滕州、临沂等地重阳习俗: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 重阳节时忌回娘家过节, 有“回家过重阳, 死她婆婆娘”之民谣。在绍兴一带, 重阳节还忌讳相互走访, 以避免传染晦气。

(三) 亲家互送重阳糕

九月九重阳佳节, 亲家双方互送重阳糕, 相沿成俗。婚前, 男方家不送, 女孩没面子;女方家不送, 男孩没面子;婚后, 男方家不送, 过门媳妇在娘家人面前失面子;女方家不送, 丈夫在家人面前丢面子。

(四) 给娘家送重阳糕

重阳节出门女儿给娘家送礼的习俗在许多地方均有。如浙江《磐安县志》载:“重阳, 出嫁的女儿要把麻糍粽子送娘家, 称‘重阳担’。”

(五) 给婆家送重阳糕

重阳节婆媳两家互送重阳糕在浙江、陕西等地为习俗, 只是互送的重阳糕质地形状不一而已。如浙江《天台县志》有:“重阳日, 娘家要给女儿家送两个大方糕、九个小方糕, 表示‘二九相逢’之意。”陕西《大荔县志》有:“重阳节……娘家给出嫁女儿都要送糕。如不送糕, 女儿就不拜年。”

(六) 戴茱萸

妇女重阳节戴茱萸囊主要目的是避邪、除恶, 或戴之于手臂, 或戴之于胸前, 或戴之于腰间, 或藏之于枕下, 或挂之于窗前, 如湖北《云梦县志》载:“重阳节, 饮菊花酒, 女眷臂系茱萸囊, 以图消灾。”总而言之, 插茱萸, 戴茱萸, 都是为了祈求亲人平安, 寄托亲情。

(七) 赏菊

重阳节赏菊是妇女最喜爱或者说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唐代时候, 重阳赏菊风气已经很流行。初唐王勃《九日》诗云:“九日重阳节, 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 若个是陶家。”意思是说重阳日家家有菊花, 若王弘派人送酒, 恐怕分不清哪个是陶渊明的家了。诗人用风趣的口吻说明了当时赏菊风气之盛。如北京, 菊花又叫“九花”, 九花就是菊花, 因为开在农历九月, 所以得名。北京菊花品种繁多……人们在这一天可大饱眼福, 览尽菊花的千姿百态, 赏尽它的婀娜多姿。现在, 菊花己被评为北京的市花。

(八) 饮菊花茶、喝菊花酒

俗云:“九月九, 又吃油糕又喝酒。”重阳节女子饮菊花茶、菊花酒习俗汉代即有, 据《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 食蓬饵, 饮菊华酒, 令人长寿。”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最美菊花往往冠之于“菊花仙子”, 而“菊花仙子”之美誉用之于人, 非“女性”莫属。故重阳节, 女性不但与男性一样登高赏菊, 而且与男性一样饮菊花茶、品菊花酒, 既美容养颜, 又享受节日乐趣。

(九) 做菊花枕头

重阳节做菊花枕头习俗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 如《三门县志》也载:“九月九, 乡村妇女儿童上山采摘野菊花, 晾干装入枕头, 称‘菊花枕’, 谓可清亮解毒。”古人认为, 菊花枕有利于治疗颈椎、面目麻木、头晕目眩诸病。

(十) 祭祀神仙

重阳节各地一般举办不同的祭祀活动, 重阳节祭王母娘娘主要流传于广东南雄和山东泰安等地区, 以求王母娘娘庇护孩子平安长大成人;在重阳节发源地河南上蔡县, 该日祭祀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重阳节祭妈祖;山东泰山地区, 重阳节祭祀眼光奶奶;天津山东及东部沿海一带是日祭祀斗姆女神, 等等。

由此可见, 重阳妇女节习俗文化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是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对“妇女”的一种人文关怀, 如重阳节让妇女休息, 重阳节新妇回娘家等等;二是体现中国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重阳节登高、赏菊、戴菊等;三是体现中国妇女勤劳手巧的劳动本色, 如做重阳糕、泡菊花茶、酿菊花酒、缝菊花枕等;四是体现中国妇女特有的祭祀文化, 如重阳节祭祀王母娘娘、观音菩萨等等。

三、重阳节与追节

重阳节又名“追节”, 在北方地区向有“不追节、人烟缺”之民谣。如民国时期《香河县志》 (卷五) 载:九月九日, 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 称为“追节”。“追节”习俗主要流传于北方, 是男婚女嫁过程中一个重要程序, 即在商定婚期前亲家双方进一步加强了解、协商婚期的一种“走亲”活动。一般要通过三次“追节”, 方可定下婚期。一般选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等日进行“追节”。是日, 准女婿要给未来的岳父母家送“重阳礼”。由此可知, “追节”目的有四:一是明确表示婆家希望尽快娶亲, 即“追姐”;二是联络双方感情, 即“亲姐”;三是送些礼物之类, 好让女方及早准备嫁妆, 即“崔姐”;四是商定迎亲日期, 即“迎姐”。

四、结语

总之, 重阳节女性习俗体现出两大文化特色:一是时代发展性, 即在时间上体现出一个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 重阳节女性文化愈来愈丰富;二是空间差异性, 即在空间上体现出一个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不断变异的过程, 重阳节与各地女性民俗相结合, 使重阳女性习俗文化变得多姿多彩。在古代妇女地位极为低下的年代, 重阳节无疑是一个“妇女解放”的节日。重阳节所体现出的尊重女性、爱护女性对当今提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追求女性个性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当代社会, 一提起女儿节, 不是七月七“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 而是二月十四“情人节”, 青年人过于推崇西方时尚, 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则渐行渐远。作为中国青年, 首先应坚持弘扬祖国传统优秀女性文化, 其次才是学习吸收国外女性文化。鉴于此, 一方面,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重阳女性习俗研究, 使重阳女性习俗内容更加系统化、体系化;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应依托重阳节, 加强重阳女性习俗的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 融合女儿节、妇女节、母亲节、敬老节、菊花节、茱萸节、追节于一体, 吸取传统习俗文化精华, 剔除传统习俗文化糟粕, 通过举办重阳文化节、创办重阳文化馆、拍摄重阳文化电视剧、创作重阳文化歌曲 (如《九月九的酒》) 、开发女儿节产品等方式, 大力弘扬重阳女性习俗文化, 为当今繁荣节日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摘要:九月九重阳节, 也是传统的女儿节、妇女节。是日, 全国各地有妇女休息、登高、赏菊、戴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茶、喝菊花酒、荡秋千、踢毽子、跳绳子、对山歌等丰富多彩的女性习俗。

关键词:重阳节,女儿节,女性习俗,女性文化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志稿 (卷五) [M],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281.

[2]大荔县志[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951.

[3]三门县志[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836.

篇19:重阳节的传说和习俗

相传东汉时期,汝河出了个瘟魔,为害一方百姓。有个名叫恒景的青年,下决心为民除魔,于是遍访高山名士,终于拜了一位仙长为师,苦炼降妖本领。有一天仙长对恒景说:“你技艺已成,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来,你这就回家去为民除害吧。”初九早晨,恒景回到家乡,照仙长的吩咐将乡亲们领到附近山上,并把仙长赠予的茱萸叶和菊花酒分给众人。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被茱萸和菊花的香气摄住。恒景手执降妖剑,几个回合就杀死了瘟魔。从此,九月初九登高辟邪的习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了下来。

在《易经》中,九是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就有了重阳日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明代,更有了登高并且食重阳糕的风俗。不过民俗常因地区与时令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的意义。重阳节时有出游登高、插茱萸、放风筝、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到了重阳前后,秋收完毕,欢庆丰收。家家户户总要做些米糕、面饼、豆子馍之类馈赠亲朋好友。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或者做些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都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俗,这些栗糕,恰是登高时携带的佳点。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个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青红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刚过,又为重阳忙,巧巧蒸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民间将九月也叫“菊月”或“菊节”。故赏菊、喝菊花酒是重阳不可或缺的活动。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酉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之,故谓菊花酒。”诗人们对菊花酒情有所钟,颇多赞誉,晋代陶渊明有诗曰:“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荆楚岁时记》亦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茸,饮菊花酒,可使人长寿。”

吃糍粑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粑分为软甜、硬咸两种。软糍粑的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粑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硬糍粑又称油糍粑,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放入油锅中炸制而成。其色红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味美,肉质细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人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蟹:“樽前已夺螃蟹味,当日莼羹枉对人。”所以时至今日,阳澄湖的大闸蟹仍然闻名中外。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咏蟹、画蟹,为后人留下许多轶闻雅事,为人们啖蟹平添几分韵味。

古代文人墨客极爱菊花,往往以秋菊比喻清高、亮节之风。诗人陶渊明有诗云:“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诗中不仅表露了诗人自命清高的风范,还洋溢了浓厚的生活趣味,在九月秋菊盛开之时,文人骚客都喜欢借花聚会、饮酒、食蟹、赏菊、赋诗的活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上一篇:周末搞笑祝福语下一篇:受到惩罚后的结果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