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游戏

2024-05-10

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游戏(精选6篇)

篇1: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游戏

快乐奥尔夫幼儿园新音乐创新游戏

教学实践课案

(一)音乐故事表演一《毛毛虫的故事》

教学目标:

通过表演《毛毛虫的故事》引领幼儿进入音乐剧的艺术领域;尝试辨别不同性质的音乐:诙谐的、安静的、活泼的;在快乐地表演过程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通过操作打击乐器,进一步体会到节奏与音乐情绪及形体律动的关系。

教具准备:

毛毛虫卡通偶一个,认识挂图一幅:长筒祙、丝巾、披风若干;琴、碰铃、铃若干。

教学活动结构:1、2、3、4、回顾已有的认知经验;音乐欣赏和分析;打击乐器演示;音乐故事表演。

教学活动提示

1、老师在表演前让小朋友回顾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挂图清晰地了解“毛毛虫→结茧→化蛹→蝴蝶”的昆虫演变全过程。

2、用毛毛虫卡通偶形象地演示毛毛虫爬行时身体一张一弓的样子,请大家尝试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模仿毛毛虫爬行,解决表演上的难点。

3、音乐的第一、第二、第三乐段各表现的是毛毛虫演变的哪些事?引导小朋友辨别、感受不同性质的音乐:音乐第一部分是毛毛虫爬行,诙谐有趣的:音乐第二部分是毛毛虫结茧化蛹,体会安静的摇蓝曲:音乐第三部分是美丽的蝴蝶在花园里飞舞,十分活泼快乐。

4、让小朋友自己敲敲打打,尝试寻找出适合表现各段音乐的打击乐器,进一步体会如何用乐器的不同音色或节奏表达音乐。例如:运用琴上下滑音表现毛毛虫爬行;用碰铃敲出缓慢的节奏表现摇蓝曲;用手摇铃摇出欢快的铃声表现蝴蝶飞舞的样子。

5、音乐故事的表演,将带领小朋友进入活动的高潮。老师启发小朋友自己利用表演道具设计表演动作,从即兴创作中选出适合的共同练习。可以有多种表演方法,例如:用祙套套在手臂上表演毛毛虫爬行。或者将小朋友分成两部分,一部份是通过肢体表演表达音乐,另一部分通过打击乐器伴奏烘托。

(二)音乐角色表演-《大树和小鸟的摇蓝曲》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音乐中的两种音色,比较和判断大树和小鸟两种角色,并做相应的表演;通过表演活动提升小朋友的环保意识和友爱精神。

教具准备:

大树叶、小鸟头饰、范图;三角铁。

教学活动结构:

1、讲述;

2、器乐伴奏;

3、音乐表演《大象和小鸟》;教学活动提示:

1、老师用生动的口吻自编讲述这么一段故事:在喧闹的城市里,有一棵大树,没有同伴,没有小树BABY,非常寂寞和孤单。有一群小鸟,白天它们在城市上空飞翔,没有游戏的场所。到了晚上,它们该在哪儿安家呢?请小朋友想个办法吧。(小朋友讨论)。老师总结,我们的森林越来越少,城市越来越多,就有了更多的大树孤孤单单更多的小鸟没有家,所以我们平时就应该更加爱护它们。从此以后,大树成了小鸟的妈妈。每当夜幕来临,大树妈妈摇晃着茂密的枝干召唤着小鸟宝宝,小鸟总是听话的飞回大树妈妈的身边,妈妈唱着摇蓝曲哄着小鸟宝宝,小鸟在妈妈的肩上、怀里甜甜地睡着了。

2、自然引出音乐《大树和小鸟的摇蓝曲》,听一听,音乐里有谁?哪种音色是大树妈妈,哪种音色是小鸟宝宝?引导小朋友比较两种音色的不同。音乐里谁先出来,谁后出来,最后在做什么?最后老师总结。

3、每个小朋友一个三角铁,在老师的引导下配合音乐打击,尽量能让小朋友音乐里已有的“叮叮”,并同步敲打三角铁。

4、大家共同讨论如何表演大树妈妈和小鸟,然后分配角色、道具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大树妈妈要拥抱着小鸟轻轻摇、拍,哄它们睡觉。这给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参与活动和表达自我的机会。

(三)音乐情境游戏-《大浪和小浪》

教学目标:

启发孩子去感受,理解并通过适当的方法表现不同的力度,辨别音乐的低潮和高潮,感受音乐中情绪起伏的变化,尽情地融入游戏情景,在音乐中情绪宣泄得到平衡与满足。

教具准备:

蓝绸。

教学活动结构;

1、说说海的故事;

2、欣赏分析《大浪和小浪》

3、舞蹈与游戏;教学活动提示:

1、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说说印象中海的模样。人海里居住着谁?大海高兴时怎样,生气时又怎样?

2、让小朋友欣赏音乐《大浪和小小浪》,老师配合朗诵讲述一段海浪情景,语调与音乐情绪协调。都是要能运作表情引导小朋友感受音乐力度、情绪发生变化,用手势帮助小朋友理解音乐旋律是如何体现一个接一个的大浪和狂风巨浪的。

3、让孩子亲自体验才能感受到音乐,通过简单的肢体律动表现音乐的力度。让孩子自编动作,老师为小朋友提供参考意见,选择适合表演的舞蹈动作,集体表演。例如:手腕波浪式上下摆动、双臂同方向挥臂画180度弧线、双臂上下快速太幅度摆动等,在舞蹈中,肢体的力度与音乐的力度统一,音乐情绪和小朋友情感达到统一。

4、用蓝绸演绎海浪两人一组,各自抓住蓝绸一头上下抖动,控制动作幅度的大小。请年龄相对大一些或个子较高的,好动的小朋友操作蓝绸演绎海浪,其他小朋友扮演游戏健将、鱼船、鱼等角色,在“海浪”中穿行。跌倒起伏的“海浪”能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5、在家长活动日中,让家长亲自参加游戏,抖动蓝绸,提供亲子交流的机会,同时也给家长们“上一堂音乐课”。

(四)律动-《青蛙》

教学目标:

在游戏中掌握节奏型、通过手指游戏、表演等形式体会音乐的生动有趣。

教具准备: 节奏卡一张、青蛙头饰;蛙鸣器。

教学活动结构:

1、基本节奏练习;

2、手指游戏;

3、乐器操作;

4、游戏。

教学活动提示:

1、听老师的鼓声,请小朋友模仿拍节奏,通过拍身体的各部位及声势练习巩固节奏!

2、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童谣《数蛤蟆》,一边一句句分析童谣一边自然配合手指的表演,引导小朋友自己发明手指表演的办法,如四只并拢与拇指对碰表示呱呱叫,用拳头表示青蛙的大眼睛,手腕带动手掌手心朝下上下翻表示青蛙跳等。在玩手指游戏的过程中熟练歌谣和前边提到的节奏型。

3、欣赏音乐《青蛙》,请小朋友猜一猜音乐里有谁?它在干什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然后老师引导小朋友在音乐中玩几次手指游戏。

4、小朋友在玩蛙鸣器。提出问题:可以怎么操作?能发出几种声响?再为《青蛙》器乐伴奏,“呱呱”部分用蛙鸣器刮出来的声响,“跳跳”部分用蛙鸣器敲出的声响,同时注意引导小朋友音乐中的节奏,也就是活动中一直强调的节奏型。

5、在活动的最后部分,让小朋友戴上“青蛙”的头饰围成一个圆“池塘”进行游戏。

(五)律动-《摘果子》 教学目标:

辩别高音和低音,能用肢体动作来表现。

教具准备:

琴、具:“小树”和“果子”

教学活动结构:1、2、3、4、听音练习;律动《摘果子》;游戏;舞蹈。

教学活动提示:

1、听音练习:老师弹一个高音,一个低音,跨度在两个八度以上。请小朋友辨别,听到高音用手指上方,低音相反。注意,必须是以两个音来比较进行的。

2、听一听乐曲中哪个是高音,哪个是低音?先用上、下拍手的方法来初步熟悉音乐。高音和低音部分还可以各做哪些动作?按小朋友的意愿选择模仿动作。

3、音乐场景启发: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模仿动作《摘果子》。仔细辨别音乐中不同的音高,高音时摘高处的果子,低音时彩低处的蘑菇。开始老师可以用较高的音调说“听到高音树上摘个红苹果,用较低的音调说“听到低音地上彩个大蘑菇”。还可以摘“橘子”“草莓”“葡萄”“青菜”等进行交换。

4、老师在墙上贴着儿棵“树”,“树上”结满了果子,在地上撒了些蘑菇的卡片。当音乐开始、小朋友根据音乐的高音、低音的变化“搞果子”。

5、劳动结束,丰收的心情该怎么表达?大家一起来跳舞吧。每人一条绸带,看看可以怎么用,如果配合刚才《摘果子》的音乐该怎么跳?请小朋友自己挑选出动作集体表演。

6、7、结束时,请小朋友“开车”在欢快的音乐中把果子送回家。

音乐活动还可以延伸成“高人、矮人走走”;用高、低两个音块敲出音乐的高低和低音两个部分的乐句等多种形式。

(六)音乐游戏-《水底世界》

教学目标:

比较音乐中快乐、安全的和紧张、危险的情绪,尝试表演游戏中的角色或情节,体验各种情感。

教具准备:

小鱼、鲨鱼、渔夫等头饰;画笔、纸。

教学活动结构:1、2、3、4、理解鱼的形象音乐;分析、想象《水底世界》;表演游戏;画音乐。

教学活动提示:

1、观察鱼缸里游动的小鱼,让小朋友在脑中先留下印象。听片段音乐,感受音乐中小鱼的形象,老师注意示范,在音乐颤音部分用手的抖动来引导幼儿感知音乐形象。请小朋友在音乐伴随下表演快乐的小鱼。

2、把音乐分成三段来分析。音乐开始部分,让小朋友听一听,音乐里除了小鱼,还听到了什么?小鱼在水底生活怎样?引导小朋友进入快乐、悠闲、安全、轻松的情感境界。音乐中间部分,四声鼓声将情节急转之下,小朋友立刻感觉到危险的信号。一种不安、惊慌的情绪产生。听完第二部分音乐后,请小朋友自己想象情节,水底世界发生了什么事?谁来了,是鲨鱼?还是打雷下雨?那么小鱼们是怎么避免危险的?第三段音乐,危险过去了,水底世界恢复平静,小鱼又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小朋友的情绪也逐渐放松下来。

3、在表演游戏中,一个小朋友扮演“鲨鱼”、一些小朋友扮演水底的岩石,其他小朋友扮演小鱼,表演跟随音乐的情节变化而变化。通过完整的音乐和游戏的手段,小朋友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锻炼,知道什么是弱小和强大,大危险来临时该怎样。

4、课后,请小朋友把《水底世界》用画笔画下来,别忘了,画里要有自己。

(七)打击乐训练-《凤阳花鼓》

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跟随着音乐进行打击乐器演奏;调动听觉能力辨别音色、节奏、能专注地看指挥和手势,根据提示配合演奏;分享演奏过程的喜悦,培养演奏的演奏是关键。教具准备:

铃圈、沙锤、镲等乐器。

教学活动结构:1、2、3、分析《凤阳花鼓》;器乐的探索;器乐合奏。

教学活动提示:

1、完整地倾听音乐《凤阳花鼓》,让小朋友先熟悉旋律、速度及稳定的节拍;谈谈对音乐的感受。再提出要求,听辨音乐里乐器的音色、节奏,用声势和动作两种方式表达。例如,用声音模仿:“冬冬戚……”;用动作表达:“冬冬”是敲,“戚……”是抖手。使小朋友产生从单纯的听发展到动手操作的欲望。向小朋友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是由哪些乐器发出来的?”小朋友自由探索研究各种乐器的操作方法、辨别音色,寻找出最适合演奏的乐器准备合奏。

2、针对低幼儿童(2岁左右):我们一般采用老师和小朋友合奏的形式,老师敲鼓“冬冬”,小朋友用铃圈或沙铃演奏“戚……”,当然,教师要十分注意用手势去提醒小朋友如何演奏手里的乐器。

3、小朋友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演奏的乐器,持相同乐器的小朋友坐一起,将小朋友先分成两部分。合奏之前通过一些小游戏集中小朋友的注意力,并意识到指挥的重要性后,演奏开始。老师可持节奏棒用“敲”和“抖”的手势指挥、提示小朋友按节拍演奏器乐。两组小朋友可交换场地演奏,乐器安排的位置则不变。

4、能力略强的孩子会发现,音乐里还藏着一种乐器的声音,及第三、第四乐句参与了镲的演奏,可请该小朋友辨别节奏后尝试演奏。大班的小朋友则完全可以完成三部分进行合奏,或自行再创编节奏总谱,增添或更换乐器;使音乐形式更为丰富。

(八)音乐角色表演-《大象和小鸟》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大象和小鸟的音乐形象,初步建立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概念;帮助理解什么是低音,什么是高音,并区别;通过身体律动加深对节奏和音高的印象。通过打击乐器的伴奏,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和高低声响、巩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概念。教具准备:

大象、小鸟图片,节奏图卡;鼓、碰铃等多种乐器。

教学活动结构:1、2、3、4、模仿大象和小鸟;表演《大象和小鸟》;熟悉各种乐器;乐器伴奏《大象和小鸟》。

教学活动提示:

1、2、该音乐素材可根据实际教学目的要求分解成多次教学活动。

大象和小鸟各是什么样的?请小朋友用动作模仿它们的形象,引导小朋友感知大象身体庞大,在陆地上走,步子笨重,缓慢。小鸟身体轻巧,在高空中飞,动作很轻快,叫声很清脆。

3、听音乐《大象和小鸟》,音乐中哪段像大象?哪段像小鸟?说说理由,请小朋友听两段音高不同的乐句,总结出:音乐的高音部分,就像快乐的小鸟,清脆的叫声,高高的飞翔。音乐的低音部分,就像笨重的大象,踩着重重的步伐,慢慢地走。

4、表演:笨笨象踩着低沉的脚步在森林里漫步,小小鸟唱着歌在林中高高飞翔。音乐里高音和低音先后出现,再合奏,你听听它们在干什么?请你学它们表演好吗?可以一起合着音乐自由表演大象和小鸟,也可分配角色表演进一步感知高音,低音。

5、老师提供各种乐器,让小朋友自由地玩,比较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讨论决定适合为“大象”和“小鸟”伴奏的乐器。

6、在打击乐活动中,低龄幼儿看画有“大象的脚”和“小鸟翅膀”的节奏图卡,已有认知经验的小朋友直接看乐器图谱。它们分别是哪种节奏?︳●●︳●●︳和︳●● ●●︳●● ●●︳请小朋友选择乐器分成两组活动。如:可以选用鼓来打大象的节奏,选用碰铃来打小鸟的节奏。注意用音乐来控制小朋友操作乐器的节奏、速度的稳定性。

7、在以后的表演活动中,音乐将引导小朋友肢体律动的速度,即大象的模仿动作相对慢,而小鸟的模仿动作相对快。并鼓励小朋友的创作积极性,寻找适合的动物形象来代替大象和小鸟,使表演活动得到延伸。

(九)音乐游戏-《快乐的时间》

教学目标:

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各中节奏,区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并快乐参与游戏。教具准备:

能“当当”响的钟、能“滴答滴答”响的钟;表示时间的图片;音乐《快乐的时间》;沙铃、响板、双响筒、锣或金属餐盘、锤。

教学活动结构:1、2、3、4、讲述生活中的节奏,复习基本节奏;为《快乐的时间》乐曲伴奏;回顾并熟悉时间;音乐游戏。

教学活动提示:

1、老师和小朋友共同讨论生活里的各种声响节奏,例如:行走、跑步、厨房里的声音、钟表的摆动、门铃声、甚至是工地上的打桩声、水泥搅拌声等。在老师鼓点声(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两种节奏型)的引导下,小朋友用肢体律动、声势表现节奏,例如:“切菜”和“剁肉”两种比较、秒针“滴答”声和钟“当当”声两种比较。

2、音乐《快乐的时间》,听一听哪有“滴答”声,哪有“当当”声,数一数拍子,音乐里的钟声敲的是几点?请小朋友选择适合的乐器来伴奏,沙铃,响板,双响筒均可表现 “滴答滴答” 节奏;锣或金属盘表现“当、当、当、当” 节奏相当不错。

3、通过图片复习原有认知经验,为游戏作准备,在老师提供的图片中,找出音乐里演绎的钟点,它们分别是三点、六点和十二点。请小朋友用肢体动作模似这三个时刻,然后选出最象的几组动作运用到音乐游戏中。

4、在音乐游戏里,小朋友围成圆圈,老师站在中间。音乐开始,小朋友转动手臂象木偶人一样模似“滴答滴答”的节奏,嘴里说着“滴答滴答”;当钟声“当当”响起,老师(或请一名小朋友)敲锣,问:“几点啦”,所有小朋友用肢体动作摆个“POS”,或者全体一起挥拳头“敲钟”并一起数“当当”声,根据小朋友现场的音乐进行游戏,很有意思。每个小朋友全身感官一起调动,使活动情绪体验达到高潮。

(十)音乐游戏-《开始和停止》

教学目标:

让孩子通过耳朵对音乐开始、音乐进行和音乐停止的判别,再去指挥身体的运动,训练孩子的听觉灵敏性、听觉和运动觉协调反应能力。养成听音乐信号指挥自身活动的好习惯。教具准备:

沙铃,节奏棒等。

教学活动结构:

1、动作2、3、4、谈话;音乐欣赏和分析;声音、乐器和肢体活动的游戏;教学活动提示:

1、让小朋友跟着老师模仿动作,当老师突然把动作停下时,小朋友能迅速停止。老师可以结合基本节奏型、节奏速度渐快渐慢变化等音乐属性设计动作。由规则变化到不规则变化,动作逐渐增加难度。

2、通过谈话活动,引导小朋友发现生活中许多包含“开始和停止”的事件。为下面的律动游戏提供游戏素材。

3、听《开始和停止》音乐,引导小朋友发现音乐的特点音乐反复地开始和突然停止。再发挥想象,让小朋友说说在这音乐曲中,你想到什么、能干什么。

4、原地活动:在《开始和停止》的音乐中,小朋友尝试跟着音乐用各种有趣的声音唱歌;尝试用节奏棒指挥音乐、用沙锤等乐器给音乐伴奏;在音乐声中伴随身体的简单动作,例如并过手指游戏模仿“火苗”,强调音乐开始的过程、通过手指游戏“开关”强调捕捉音乐开始和停止的信号。但一切有趣的行为都要听音乐的指令:音乐开始。各种行为开始:音乐没停,行为不能停;当音乐突然停止,各种行为要象急刹车一样迅速停止并保持停止状态等待音乐的再次开始。注意提醒幼儿音乐结束的信号,辨别音乐暂时停止和结束的不同。

5、更大范围的活动对孩子的听觉、反应力、控制力提出更高要求。游戏可分成三种方法。第一种游戏形式有“木偶人”“开车”等;第二种形式如“小火车”“蜻蜓”(两人搭肩各种一只手臂当翅膀);第三种,借助器械完成,游戏形式如:音乐停止时迅速跳进呼啦圈。音乐开始拾起呼啦圈跑,没得到呼啦圈的小朋友退出游戏,最后看谁得到的战利品多为胜利。

篇2: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游戏

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音乐教育之一。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是指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原本的音乐是指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

它形式简洁,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即兴性;

2、综合性;

3、参与性;

4、自然性;

5、民族性

6、大众性。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奥尔夫音乐最适合儿童的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2、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音乐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从本土出发,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理念相同,却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不会使奥尔夫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而是不断创新,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5、从儿童出发

音乐不是精英人才的专利品,在七种智能学说里面,提到可以通过艺术渠道对人进行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音乐细胞,没必要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艺术是每个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

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声带发育还不成熟,如果让孩子唱一个长音,他还唱不下来,有时出现唱歌唱不准的现象,也是正常的,但他的动作发展已经成熟,听觉也是成熟的,因此奥尔夫最适于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

奥尔夫音乐的局限性

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它音乐的起步。

总之,奥尔夫打破了科学的系统性,摆脱了科学对音乐的桎梏,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用奥尔夫音乐培养多才宝宝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不愿受到拘束。如果你让宝宝坐在钢琴边,严格地要求他按部就班地弹,宝宝大多是没有耐性的,往往虎头蛇尾,让爸爸妈妈失望。尝试用奥尔夫音乐引导宝宝认识音乐,或许非常有效。因为奥尔夫音乐非常适合孩子的特性,而且注重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1、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兴趣

奥尔夫音乐带有自娱的特性,这就吸引了儿童参加进来,让孩子在玩乐中懂得音乐,不是为了学音乐而学音乐,而是为了让孩子在还不懂得什么是音乐的年龄,就开始音乐的实地演习。比如老师教一首歌谣“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脚底下。”前两句老师从低音唱到高音,后两句从高音唱到低音,动作则是人坐在地板上,腿屈膝脚掌平放在地,双手从脚下随着歌声向上做爬的动作,当唱到爬到头顶上时,手正好到达头顶,唱下两句时,手又从头顶爬到脚下。这种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的方法,让孩子用身体动作理解了高音、低音。在教学中,还配合了奥尔夫乐器的使用。奥尔夫乐器比较容易操作,比如鼓、木琴、响板等,这些乐器不强调过多的技巧,只要在老师的启发下,宝宝就可有节奏地敲击,奏出音乐,使宝宝很容易喜欢音乐。

2、培养宝宝的专注力和协调能力

由于在上课时,宝宝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中要学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了宝宝各个器官都要参与音乐的表现,从而使宝宝注意力集中,学习得非常快。同时也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

3、培养宝宝的听力和创造力

0-3岁的宝宝,是听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让宝宝多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有助于听力的发展。由于宝宝社会经验较少,创造力的发展还不明显。

4岁的宝宝,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充分运用宝宝这一时期的特点,可以开发宝宝的创造力。比如老师启发宝宝:老师唱的是爬到头顶上,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爬到哪儿?有的小朋友说爬到鼻子上、有的说脖子上、有的说屁股上,老师对他们的回答都表示鼓励,并带着宝宝们唱一遍。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宝宝:可以是爬,还可以是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飞、有的说飘、有的说走,总之让宝宝开动脑筋,自己编创歌词。

4、培养宝宝的情感

由于这种活动轻松、愉快,宝宝一学就会,不给宝宝带来压力,因此宝宝情绪饱满、兴奋,有利于宝宝通过这种途径使情绪得到抒发。

5、培养宝宝其它艺术天分

在学习奥尔夫的过程中,配合了演奏乐器、舞蹈、有时还可以放一段音乐,让图画来表示音乐,比如当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时,宝宝可能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当宝宝听到海浪的声音时,可能画一条此起彼伏的线,表现海浪。这就培养了宝宝领悟其它艺术形式的能力。

总之,奥尔夫音乐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挖掘了孩子的潜能。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基本特色

(一)在课程思想上,奥尔夫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从其原始性儿童音乐教育观出发,奥尔夫指出,“原素性音乐永远不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对于处在个体发展原始或者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本原来看,音乐、语言、舞蹈本身就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儿童从事音乐学习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再现,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于音乐范围内。

在这种综合性艺术观指导下,奥尔夫不仅教儿童唱歌识谱,而且也教儿童演奏乐器。在教儿童演唱、演奏的同时,还结合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和奏乐来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并鼓励儿童在活动中身心投入地进行创作、表演、欣赏、交流与评价。奥尔夫认为:这种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是为了给儿童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审美体验的机会。

(二)在课程内容上,奥尔夫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

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对象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因此,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确定上,奥尔夫都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的。例如,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孩子们的名字、熟悉的童谣、儿歌以及色彩、花、树木、一周的每一天、地名等。

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方面。其中嗓音造型包括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所谓声势活动是一种用儿童的身体作乐器以此进行节奏训练的极简单又有趣的活动。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声音造型即指乐器演奏活动。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奥尔夫体系的教材也充分考虑了儿童音乐学习的特点。这点可用奥尔夫本人写的5卷学校音乐教材作为代表。它的内容主要是来自德国儿童熟悉并喜爱的民歌、谚语、童谣和儿童游戏。因为奥尔夫认为只有来自儿童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三)在课程方法上,奥尔夫体系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从原始性音乐教育观出发,奥尔夫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他说:“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来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乐器,和肌体相近的乐器”。奥尔夫的这种乐器不是高度精确性或高度科技化的乐器(如钢琴、电子合成器等),而是人的肌体(如拍手、跺脚、捻指等)、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等)和奥尔夫自己设计发明的“奥尔夫乐器”(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包括木琴、钟琴等)。

在教儿童音乐欣赏时,奥尔夫不是让孩子们被动的听,而是借助一些辅助性符号,随着乐器的进行,分声步演奏打击乐器,这样儿童不仅体验到音乐的美妙,而且了解了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奥尔夫认为,让儿童主动学习音乐还应包括在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奥尔夫常常强***师在课堂上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创造性一样,奥尔夫倡导的原始性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创造。奥尔夫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创造有简单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音乐的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引导创作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向幼儿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音调、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方法等),教师被要求站在儿童的角度来主持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儿童则主要是通过在范例和教师启发引导下进行集体创作的音乐学习,儿童被要求即兴编创歌词或吟诵韵文;儿童被要求用自己创造的音响和图形来记录自己的音乐,创造自己的“乐谱”等等。通过儿童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节奏训练

敲击节拍

方法:在背诵儿歌和有韵律的唐诗时,成人和孩子都会不约而同的拍手或做一些动作来打节拍。在宝宝唱歌时成人也会同他一起按节拍拍手和做动作。节拍是学习音乐、文学、艺术的必修课,宝宝在刚接触时就不自觉地喜欢上了。家长不妨再进一步让宝宝学习敲击来应和音乐中的节拍。如果家中有一些打击乐器也可以随时应用。家庭中的日用品,如筷子、盘子、金属器皿、盒子等都可以作为敲击乐器。例如用筷子来鼓击一个纸盒,在四三拍子的音乐中,先击盒子中央一拍作为强拍,再击盒子边上两拍作为弱拍。在四二拍子的音乐中,先击盒子中央一下,再击盒子边上一下。在四四拍子的音乐中,先击盒子中央一下,盒子边上三下;或者在盒子中央一下,边上一下,中央轻轻击一下,边上更轻击一下,以表达强、弱、次强、最弱的节拍。

在宝宝学会击节拍之后,家庭可以组织音乐会。如果有一位家长会演奏某种乐器可以作主题演奏,另一位家长和宝宝各用不同的器皿敲击节拍。也可以让录音机播放主题音乐,家庭成员各取不同的器皿,轻轻敲击,使主题突出,节拍鲜明。在敲击节拍的基础上,宝宝可以用手指挥,家庭成员敲击,让宝宝练习当个小指挥。

目的:锻炼孩子的节奏感,学会简单的节拍。

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课堂上常采用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整个音乐教学中起了重要作用。

有人形象的比喻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有人说:“如果旋律是音乐生命的血液,节奏则是心脏的跳动或是脉搏,它推动着血液的运转。”可见节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就是“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对音乐的感受不仅仅反映在心理上,同时也反映在身体上”。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建立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提出了“节奏第一”。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应当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韵律活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体会到了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活动,是增强节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首先是认识节奏型进行读的练习,让学生分别按节奏型和节奏长短时值进行读。并让学生边划拍边读,边击拍边读。通过读掌握基本结构,增强节奏感。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加强节奏感的训练,还采用出示固定的结构,让学生填词。如:××|×××|、老师,辛苦了,还可以先说一句话然后再写出节奏。如我在一次示范课上做此项练习时,有个同学说:老师好!老师好!欢迎老师来指导!节奏是:×××|×××|×× ×× |×××|,学生边拍节奏边读,形成多样的韵律活动,逐步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

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节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如:启发同学听钟摆声。嘀答、嘀答节奏型是×× ××。敲鼓声。教师敲鼓,学生边听边念咚嗒嗒、咚嗒嗒,节奏型是××× ×××。还有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 ××××。汽车喇叭××× ×××嘀嘀嘀、嘀嘀嘀。马蹄声×× ××嗒嗒、嗒嗒让学生充分地想象随时都会发现生动有趣的节奏。不但要发现节奏还要培养学生去创造节奏。我在教学中采用了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拍照掌、拍腿、跺脚、捻指一类的节奏教育方法。将语言的节奏与动作的节奏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会歌曲后,老师根据歌曲的情绪特点,编配“声势”练习,出示编配的节奏图,学生边唱边做。而且动作又进一步扩展弹指、弹舌等。如在“我心爱的小马车”这首歌曲中加入弹舌,效果特别好。就像马蹄声,形象生动。学生非常喜欢声势训练。由教师编配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创编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编配,学生是跃跃欲试,想象力极其丰富。如歌曲“过新年”学会后,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编配歌曲的一部分,大家编好后,一组选出一位同学组成一个完整“声势”带领全班同学边唱边做。教学效果非常好,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奏是一个最有力的音乐源泉,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动手、动脑、动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节奏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最直观、最能激起兴趣的活动。我常在教学中穿插节奏游戏。如:游戏走、跑、跳就是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是走、八分音符是跑、十六分音符是跳。通过听乐曲走、跑、跳掌握音符的时值,还有节奏回声的游戏更是孩子们喜欢的。教师先拍节奏,开始二小节逐步过渡到四小节。速度先慢后快不断变化,从简单逐步增加难度,训练了同学们的听觉、反应能力及记忆能力,获得愉快的情绪,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把韵律活动贯穿在音乐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音乐的长短、强弱、速度等。培养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恰当的把握节奏。综上所述,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音乐启蒙备忘录

对于幼小的宝宝而言,没有比艺术教育更适合他们了,而在艺术的殿堂上,进行音乐启蒙及开发当属最佳。因为,0-3岁的小宝宝尚没发育完全,学习舞蹈或画画有可能伤及四肢及手指的筋骨。而惟有音乐接触得越早,对宝宝则越有益处。这样,不仅可增进宝宝的乐感,更重要的是多听高雅的古典音乐,还能开发宝宝的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功能平衡。

音乐启蒙和开发,犹如给宝宝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记忆力安上了一副展翅飞翔的翅膀,使宝宝的智能发展更卓越——

备忘录No.1 多让宝宝聆听周围美妙的声音

宝宝出生后,便应该逐渐引导聆听周围的声音及音乐:

* 听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玩具,或在房间里挂一个能发出清脆悦耳声音的风铃。

* 听厨房中的切菜声,听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音响。

* 听自然界的刮风声、雷雨声及雨滴声、流水声;各种昆虫、鸟类、家禽发出的鸣叫声。

* 听各种交通工具,如火车的隆隆轰鸣声、飞机的嗡嗡声;汽车、火车及轮船发出的鸣笛声。

* 让宝宝辨别家中亲人,如爸爸、妈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邻居的说话声音;辨别人们表达不同情感的声音,如高兴、生气、着急等。

* 让宝宝闭眼听三种声音,即小铃、小鼓及木鱼。然后,请宝宝说出声音的发出顺序。

* 唱不同的歌曲给宝宝听,给宝宝听不同乐器的声音,如口琴、笛子、小提琴、钢琴、手风琴等;听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或交响曲(适合大一些的宝宝)。

备忘录No.2 玩制造悦耳声音的游戏

当宝宝一旦能坐立时,就可以让他“演奏”各种“乐器”:

* 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

* 在气球内装进几粒豆子,然后将它吹起。这样,宝宝就得到一个能发出嘎嘎声响的“乐器”,气球会将声音放大。也可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让宝宝摇摇,听听会发出什么声音。

* 把多个装有不同体积水的瓶子,让宝宝用汤匙轻轻敲打,每个瓶子会发出不同的音高。

* 摩擦不同材质的东西,如搓玻璃纸、纸袋、塑料袋;把橡皮筋抻长后放开,就能够发出弦声。

* 有条件时,妈咪可敲打真正不同的乐器,然后,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排列出***的节奏。如先敲定音鼓“咚咚”两下,随后敲三角铁“叮”一下。这样,即可有序地排列出“咚咚叮——咚咚叮……的音乐节奏”。经常这样训练,能增强宝宝的节奏感。

备忘录No.3 多做有节奏感的游戏

* 用拨浪鼓、铃鼓打出有节奏的声音让宝宝听,然后,让宝宝自己拿着敲打。

* 让宝宝骑在妈咪的腿上,一边给念有节奏的儿歌,一边使宝宝身体上下颤动。

* 与宝宝一同做拉锯、扯锯的游戏,并且一边做一边唱歌;或有节奏地念儿歌。

* 用两块竹板(可用积木代替),敲打出快慢、长短不同的声音,以表示不同的动作。让宝宝听一听,哪个声音像马儿在奔跑?哪个声音像大熊走来了?

* 让宝宝做各种模仿动作,如打鼓、吹喇叭及学小兔跳、小鸟飞。

备忘录No.4 随时随地播放音乐或唱摇篮曲

* 宝宝在3岁前听觉最为敏锐,是训练音感的最佳时机。因此,从宝宝一出生起,妈咪每次喂完奶,一边轻轻拍动宝宝的背,或轻轻推动摇篮,一边哼唱摇篮曲。

篇3:幼儿园音乐课程中奥尔夫的运用

一、奥尔夫节奏教学

在语言节奏练习方面,奥尔夫受儿童音乐表现与原始民族音乐活动的影响,认识到音乐教学中语言的应用价值。奥尔夫的语言节奏训练内容, 主要包括节奏朗诵与嗓音声响游戏。节奏朗诵的内容比较丰富,朗诵的内容可以是姓名、工具、成语等短句,也可以是小品、童谣、儿歌等比较长的作品。嗓音声响游戏,主要是利用自然的嗓音发声,根据一定的规则和节奏进行组合,以此形成一种嗓音类的打击乐。

在声势方面,奥尔夫有拍手、拍腿、捻指、跺脚四种基本形式。所谓声势,是以身体为乐器,通过一些身体动作发出相应声响的一种方式。将人的身体当成乐器,通过动作体现人自然的节奏感,是对人身体敏锐节奏感的一种体验,也是对节奏感的进一步发展。

在节奏性乐器方面,奥尔夫在音乐教学中多使用打击乐器,而非小提琴、钢琴等弹拨乐器。奥尔夫的教学乐器有打击乐器和音条乐器两种,主要区别在于起节奏作用的音高是否固定。音条乐器的演奏,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并不多用。而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对于幼儿园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此外,打击乐器所演奏出的音色悦耳、清晰,节奏鲜明,更适合幼儿园音乐教学。打击乐器可用于器乐伴奏和歌曲演奏,也可结合舞蹈、声势、朗诵进行表演。

二、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充分感受生活节奏

节奏遍布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无论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 还是人造物体甚至是人体本身,都有一定的节奏体现。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倾听和发现生活中的节奏,通过体验周围环境中的节奏,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深入理解音乐节奏。如下雨时所发出的“滴滴” 声,就是一种音乐节奏,而雨水滴落的速度也会使其节奏发生变化。再如时钟的“滴答”声、电吹风的“呼呼”声、心跳的“咚咚”声等,都是一种节奏。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园的学生也可以感受到跳绳、排球的节奏。教师可多开展相应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理解节奏。

(二)适当体验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和普遍性。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历史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节奏。如《鸭子拌嘴》就是我国比较有名的打击乐合奏曲,在这首器乐曲的演奏中,采用了滑击、刮击、点击、扣击、等手法,通过改变音量、音色和模拟自然节奏,演奏出相应的旋律,表现鸭子嬉戏的情节, 形象生动。这首器乐曲的节奏构成,主要是四二拍和散板,节奏的速度与强弱变化比较明显,幼儿园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木鱼、小锣、小钹等乐器,或是拍手的形式进行演奏,由此体验作品中的节奏变化,让幼儿园学生能够体验到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从而充分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变化的技巧。

(三)强化音乐节奏表现

音乐节奏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语言、动作、乐器这三种。通过语言来表现音乐节奏,可采用节奏朗诵和嗓音声响游戏这两种方式。具体的朗诵内容,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学生熟悉且有兴趣的内容,注重引导和启发。嗓音声响游戏,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声响的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体验节奏[2]。通过动作来表现节奏,主要是进行声势活动,另外也可以与舞蹈和律动相结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声势进行节奏训练,也可以结合声势与舞蹈、律动进行节奏训练。通过乐器来表现音乐节奏,主要是利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打击乐器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掌握难度比较小,学生使用兴趣比较大。乐器演奏,是表现音乐节奏比较直接的一种形式,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节奏。

(四)学生感知音乐之美

幼儿园中的学生相比中小学学生而言,他们对于音乐的自我感悟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如何使幼儿园的学生能够真正自我感受到音乐之美,自我去领悟和欣赏音乐的魅力对于促进幼儿园儿童音乐学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让学生利用音乐节奏的表现来模仿体验,通过各种乐器的搭配来让学生们感知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之美。

三、结语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节奏教学法,教学内容比较丰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奥尔夫节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使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由外在的促进到内在的感知。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注意运用奥尔夫节奏教学法的合理性和适当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师在奥尔夫节奏教学的运用的同时融合贯通整个音乐内容,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加的轻松。

摘要:奥尔夫是一种节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生动形象、丰富多样,实际应用比较广泛。奥尔夫节奏教学主要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格发展的全面性,与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以奥尔夫节奏教学为出发点,分析其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并分析其优缺点。

篇4:奥尔夫音乐:在游戏中学习

(the Orff Schulwerk)

奥尔夫音乐体系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在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与重视技法的传统音乐教育不同,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这种欲望会通过语言、音乐和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因此,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是奥尔夫音乐体系的基本理念。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从小在游戏中弹琴、哼歌,学习如何用音调高低表达情绪的起伏,并且在书声琴韵里学会了创新与合作;更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家长时时刻刻的监督。这就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幼儿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的“奥尔夫音乐体系”所提倡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乐理知识不再枯燥难懂,学习变成一件简单有趣的事。

奥尔夫音乐在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廖乃雄教授(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将奥尔夫儿童音乐舞蹈基础教育模式带入了中国。

此后,国际上早期教育和脑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早期音乐教育兴起,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与各地的幼教机构合作建立了不少“奥尔夫舞蹈音乐教室”。2008年《奥尔夫音乐亲子教学》的出版,推动了我国0~3岁幼儿早期音乐教育的课程研究。

据我国第一位赴奥尔夫学院深造的区海婴老师介绍,奥尔夫音乐体系包括了国民音乐素养普及教育和专业方向深造。虽然如今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己经扩展到终身教育,但奥尔夫学院仍坚持只接收4~16岁的孩子。目前我们国内的奥尔夫音乐教育,除了在幼儿园开设舞蹈音乐教室外,大部分都集中在针对0~3岁年龄段的早教机构。“三岁以后怎么办?”区海婴认为,目前国内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一大问题是缺少教学的延续性。

艺术是为情感表达

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方式,不同的艺术形式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音乐是使用不同的音高、节奏,作用于耳朵;舞蹈则使用人的肢体,在音乐的伴奏下表达情感,作用于视觉。不过这一切最终都会融汇于大脑,引起人的共鸣、思考。奥尔夫教学就是从这点出发的。

对孩子而言,“情感”是个不好体会和把握的概念,这就需要通过课程设计,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去感受。孩子们开始感受、了解音乐,才能进一步去表现音乐。这样的音乐,才是发自内心的、有血有肉的的情感表达方式。

用游戏建立宏观艺术概念

奥尔夫音乐体系以节奏作为连接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纽带,将音乐、舞蹈、话剧、美术等科目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教学手段。通过不同专业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从而为孩子建立起宏观的艺术概念,让他们学到艺术结构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感受、领悟和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孩子们还能从游戏中了解到,为不同的节奏填入不同的音,就能创作出不同的歌曲;选择不同的音,还会构成不同的调:有像太阳一般明亮的大调,也有像月亮一样温柔的小调——它们都是表达不同情感的基本模式。这些音乐基本框架概念的建立,会大大加快孩子以后在音乐学习上的进度。

奥尔夫音乐体系能为艺术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它着眼于“育人”,因此,还能帮助挖掘和发展孩子的各种潜能。

不宜过早进入专业学习

四五岁左右是孩子创造力萌芽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以艺术手段去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信心、团队协作能力是奥尔夫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在奥尔夫教学中就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以诱导和发展这些重要素质,并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艺术环境,引导孩子们进入艺术的探索之路。

假如孩子在选择学习乐器之前,能够先进入“接触—— 感受 ——了解”艺术的准备阶段,并且在打好一定基础的同时,能完善进入社会群体生活所需的各种素质,这对往后的学习、生活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以现代教育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阶段的设计安排是必需和重要的。

在这个准备阶段中,大人能充分了解孩子的喜好和特长,再引导到他们所喜爱的乐器学习中,这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周晖(深圳,全职妈妈):整个训练课几乎没有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从孩子喜爱的节奏朗诵入手,把孩子带入音乐世界的同时也带给孩子自信心、成就感、创造力、竞争意识及团队意识。

Vitzthum(奥地利,音乐家):我小时候学钢琴很苦,一半靠兴趣一半靠妈妈打。如何把音乐启蒙做得让孩子喜欢并且容易掌握,奥尔夫是个很好的示范。

江南(杭州,工程师):二十多年前,四岁的女儿开始学二胡,家里的三个音乐老师都没教会她——指法乐理把她吓坏了,病了一场就再也不肯学。现在小外孙四岁半,周末去奥尔夫学校做游戏、蹦蹦跳跳,玩得很开心。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学。

篇5:奥尔夫音乐游戏

教学准备

腰鼓、小军鼓、大鼓等,少数民族地区或不同地域最好选本民族、本地域的特色鼓,人手一个。有关鼓的图片。音响资料。

篇6:4奥尔夫音乐游戏教案

授课教师:赵春艳 王 敏

幼儿人数:20人(中、大班各10人)

年4月16日 授课时间: 2014授课地点:三楼舞蹈教室

一、游戏目的:

1、通过游戏,让幼儿体会音乐中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规律。

2、结合声势、节奏、律动、即兴表演、演奏等奥尔夫音乐游戏手段,让幼儿感知《去春游》的音律。

3、通过表演,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利用小动物角色表演和故事创编,培养幼儿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游戏准备:

1、奥尔夫节奏游戏音乐《去春游》、《苏珊娜》、钢琴

2、小动物头饰若干

3、地垫、小椅子黑板、节奏谱 木质条琴、钢质音条琴

三、游戏过程:

律动:《声音滑梯》。通过声势练习,初步感知音符的上、下行音律,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教师情境进入,创编故事,师幼合作即兴表演,感知旋律变化。(播放第1遍)

让幼儿自然的跟随音乐走进小动物去春游的情境,在游戏中感知旋

律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旋律上行音和下行音的理解。

幼儿自行表演,进一步熟悉旋律。(播放第2遍)

通过游戏手段让幼儿进入创设的游戏情境中,让幼儿在熟悉旋律基础上,通过对听耳的训练,自己找出音乐上、下行的变化音规律。

幼儿通过掌握滑音演奏技巧,音条琴演奏上行音和下行音。

身体游戏,教师钢琴伴奏,幼儿分析音乐。(1)上行音:身体起立(2)下行音:身体蹲下

上一篇:古诗词中的道理作文400字下一篇:小白兔采蘑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