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024-04-13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共8篇)

篇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兼并六六国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含义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今海内„„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C.“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D.“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废井田,民得买卖”

4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

中最可信的应是()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5.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 ④名义上掌握兵权,实际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B.修筑长城C.推行郡县制D.建立三公九卿制 材料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秦王„„提出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依辩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1)从秦王对其称呼的选择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材料二所含的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三指出秦始皇为什么要推行郡县制?

4)你如何评价“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D C B D C C

(1)神话君权,体现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

(2)(皇权之上,皇帝地位不可僭越。

(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秦朝中央存在三公九卿。

(3)吸取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止的历史教训。

(4)适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需要。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篇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广西柳州高级中学 姜爱智

【新课导入】:

“它的国家疆域空前辽阔;它的民族构成呈现多元性;它的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它所确立的制度却对后世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大**局面之后建立的封建王朝;”材料中所说的“它”,最有可能指的是下列哪一历史朝代: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生:阅读材料,根据有效信息,做出判断。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很好!说明同学们对秦朝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把握比较准确。事实上,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正是我们认知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虽然短暂,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今天我们的国土,我们的文字,我们的民族构成,无不与这个逝去的王朝血脉相连。几千年以来,人们对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历史命运,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反思。秦究竟是如何实现统一的?统一后又它实行了怎样的管理制度,对后世影响如何?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共同了解和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程标题】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新课教学】:

师: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其诗中有这样一段吟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段诗文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生:秦的统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①秦实现的统一时间

师:秦实现统一的时间是何时?统一后的政权定都哪里?

生: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

师: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是处在哪一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留给你的最强烈印象是什么? 生:

师:从春秋到战国,在大大小小的诸侯中,逐渐涌现出了七个大国,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在战国七雄对峙的时期,中国历史已经体现出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历史大势中,“七雄”最终将变成“一雄”。战国七雄,代表着统一天下的七种可能性,历史为什么会最终选择由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国来完成统一大业呢?

②秦实现统一的原因

师:关于秦实现统一的原因,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见解。现在请同学们阅读一则材料,根据材料概括秦实现统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我们须注意:此时交通的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灭,郡县的渐次设立,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秦人所以能收成功之利,则

(一)他地处西垂,开化较晚,风气较为诚朴。

(二)三晋地狭人稠,秦地广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晋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

(三)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生(阅读材料,概括秦实现统一的主要原因?)

师:材料中有关秦实现统一的原因分析,只是一家之言。在同学们看来促使秦实现统一的原因还有哪些因素呢?请大家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再补充说明一下? 生:

师: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实现统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可以肯定的是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主观因素。

师:纵观中国历史,“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浓厚政治情结。而中国人“大一统”的国家观念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秦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征服六国完成了军事统一,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一整套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制度的推行,秦使中国人“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上升到了政治的层面。⊙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教材第二和第三个子目的标题,指出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生:浏览教材,回答问题。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①皇帝制度

师:在秦朝以前有没有“皇帝”这一说法,“皇帝”这一称号最初是怎么来的?(建议学生参考教材“历史纵横”资料)

自学检测:(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生:回答

师:据同学们的了解,当今世界各国最高领导人都有哪些称号? 生:回答

师:如果请同学们为当今世界各国最高领导人创设一个新称号,你们会怎么做呢?

生:

师:根据学生表现,简评学生的表现

师:秦始皇为了确立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在给自己确定“皇帝”这一称号的同时,还实施了一系列配套的措施。现来我们来看一组材料:

材料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思考: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秦朝皇帝制度怎样的特点? 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师:(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师:“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皇帝制度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皇帝权力之大,地位之尊,引得历代多少人为实现帝王梦,不惜骨肉相残,兵刃相向,血流成河。

师:如果有机会,你想做皇帝吗?为什么? 生:(两种可能性:想或不想)师:(政务繁忙、劳心;皇权面临威胁)。纵观历史,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权臣弑君篡位和地方起兵造反。)秦始皇是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呢? 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政务十分繁忙,《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石”是120斤,也就是说秦始皇每天要看120斤竹木简写成的公文。皇帝看的公文是经过筛选的,每天要往宫廷送达的公文则难以胜数。秦始皇势必需要助手辅助,为此,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中央官制: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明确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及职能,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中央官职的设置及职能(2-3分钟),随后完下列三个问题:①秦始皇要在全国征发民工修筑长城,应来由谁来协助其落实:丞相

②秦始皇要下达一道“焚书”的诏令,中央政府官员中负责督办的应是:御史大夫 ③秦始皇要发兵北击匈奴,如何实现军队的调度:太尉?(由歧义起疑,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师:(特别说明)①太尉——是秦朝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务。古籍中尚未发现关于秦始皇任命谁担任此职,所以后人推断是秦始皇自己掌握军权,此职为虚职。师:(展示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及有关秦“九卿”的职责划分)与学生一起分析秦中央官制的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家天下”。

师:秦朝中央官制的确立,使皇帝掌控了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而如何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防范地方势力对皇权构成的威胁,则是摆

在秦始皇面前的又一重大问题。

师:秦统一之初,群臣围绕如何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展开了一场大的辩论。材料: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1)丞相绾与廷尉李斯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2)秦始皇最终选择支持谁的意见?为什么?

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师:在秦始皇的支持下,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得到了全面推行。③郡县制

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基本情况(郡县官吏的产生方式;郡县制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师:地方服从中央

师:秦朝通过全面推行郡县制构筑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把全国的每一个地方、每一户人家都纳入国家的政治体制之中。正如秦始皇·琅琊石刻所言:“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师:显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同时,郡县制下官吏的产生方式,是对传统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的否定。因此,秦朝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可以视作是历史的一种进步。”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先看两段材料: 材料一:有告之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 „„ “或告知曰:“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材料二:人们常常都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发明,而且已创造出,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传玺

师:材料一与材料二对秦朝的制度所持态度有何不同? 生:回答

师: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在此后两多年的历史中,被中国历代王朝所沿用,虽然历代在具体制度上有所损益,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政治理念却深深的植根于中国历史的土壤之中。请同学们结合史实谈谈,为什么

秦朝二世而亡,其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得以延续千年?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说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这一制度得以延续千年,说明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保障,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政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近代以来,这一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发挥的是阻碍性的作用, 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制度性因素,最终被历史所淘汰。可见,制度的创新和变革,是保持制度本身的生命力和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关键!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和了解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史实。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在此后两多年的历史中,为中国历代王朝所沿用。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对这一制度有更多和更深入的了解。

【课堂练习】:

1、(2011年海南高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 “革命” 主要是指:

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C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 .皇帝制度的首创

篇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了解皇帝制度、中央与地方机构的内容和关系及其历史背景, 认识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能从职能、权限以及与中央的关系等方面,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 并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作恰当的评价, 体会从分封制与分权制走向君主集权和中央集权制的治国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内容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入的安排

出示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朝疆域图, 学生思考回答:比较西周和秦朝疆域的变迁, 从国家管理方式的角度上看, 秦朝管理国家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图片将学生引入探究的问题之中, 学生认识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国家组织形式和管理国家的一项伟大创制。

(二) 展开的安排

环节一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西周和秦朝疆域形势图 (见教材)

材料二秦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如果不设置诸侯, 恐怕很难镇守。李斯提出异议……所以, 他反对分封诸侯, 主张实行郡县制, 认为这样比较容易统治。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 指出秦朝的统治区域和国家规模相比西周而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如何治理国家, 秦朝有哪两种制度可以选择?从国家组织形式上看, 这两种制度有何差异?

2.依据以上材料, 指出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研读史料和讨论, 理解秦朝相比西周而言, 治理国家的制度发生了变化, 认识到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环节二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教学策略一拓展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比较夏商周贵族君主制和秦以后专制君主制的异同, 理解秦朝皇帝制度的建立

材料一秦以后 (君主专制)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家天下”, 国家的最高统治权被皇帝家族垄断;第二,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三, 皇帝独揽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决策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等。———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统一只是封建君主专制的表现形式……没有君主集权就不会有地区性的统一;没有地区性的君主集权就不会有全国的封建统一。———刘泽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秦朝的皇帝和夏商周君主权力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 指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建立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夏商周君主制和秦朝君主专制的异同, 认识秦朝皇帝制度建立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必然性。

教学策略二:拓展学习资源, 加深学生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严格说来, 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是基于同一个基础的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史上, 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条件下,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皇帝独揽包括地方的各种权力;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力地保障皇权, 所谓集权于中央, 就是集权于皇帝。———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中各自的职能以及中央政权组织与皇帝的关系。概括指出秦朝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 指出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 从职能、权限以及与中央的关系等方面,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谈谈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认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秦朝中央政府中皇帝与中央政权组织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的理解,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 体会从分封制和分权制走向君主集权和中央集权制的治国智慧。

环节三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教学策略整合教材资源, 从整个单元的框架内进行整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影响一:对秦朝的影响 (见本课要旨) ;影响二:横向联系 (见单元序言) ;影响三:纵向联系 (见教材最后一段) 。

◆设计意图

教材资源是对课程标准解读的一个重要文本, 对教材资源的研读、整合和消化是解读课标的重要途径。

(三) 总结的安排

呈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结构示意图 (略) 。

总结: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但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下面的学习将会告诉我们秦以后历代王朝是如何解决这两对矛盾, 以及如何继承和完善这项制度的。

◆设计意图

篇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了解皇帝制度、中央与地方机构的内容和关系及其历史背景,认识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能从职能、权限以及与中央的关系等方面,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并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作恰当的评价,体会从分封制与分权制走向君主集权和中央集权制的治国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内容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的安排

出示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朝疆域图,学生思考回答:比较西周和秦朝疆域的变迁,从国家管理方式的角度上看,秦朝管理国家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图片将学生引入探究的问题之中,学生认识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国家组织形式和管理国家的一项伟大创制。

(二)展开的安排

环节一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西周和秦朝疆域形势图(见教材)

材料二秦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如果不设置诸侯,恐怕很难镇守。李斯提出异议……所以,他反对分封诸侯,主张实行郡县制,认为这样比较容易统治。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的统治区域和国家规模相比西周而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如何治理国家,秦朝有哪两种制度可以选择?从国家组织形式上看,这两种制度有何差异?

2.依据以上材料,指出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研读史料和讨论,理解秦朝相比西周而言,治理国家的制度发生了变化,认识到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环节二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教学策略一拓展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比较夏商周贵族君主制和秦以后专制君主制的异同,理解秦朝皇帝制度的建立

材料一秦以后(君主专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天下”,国家的最高统治权被皇帝家族垄断;第二,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三,皇帝独揽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决策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等。——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统一只是封建君主专制的表现形式……没有君主集权就不会有地区性的统一;没有地区性的君主集权就不会有全国的封建统一。——刘泽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皇帝和夏商周君主权力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建立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夏商周君主制和秦朝君主专制的异同,认识秦朝皇帝制度建立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必然性。

教学策略二:拓展学习资源,加深学生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严格说来,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是基于同一个基础的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条件下,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帝独揽包括地方的各种权力;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力地保障皇权,所谓集权于中央,就是集权于皇帝。

——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中各自的职能以及中央政权组织与皇帝的关系。概括指出秦朝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从职能、权限以及与中央的关系等方面,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谈谈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认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秦朝中央政府中皇帝与中央政权组织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的理解,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体会从分封制和分权制走向君主集权和中央集权制的治国智慧。

环节三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教学策略整合教材资源,从整个单元的框架内进行整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影响一:对秦朝的影响(见本课要旨);影响二:横向联系(见单元序言);影响三:纵向联系(见教材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

教材资源是对课程标准解读的一个重要文本,对教材资源的研读、整合和消化是解读课标的重要途径。

(三)总结的安排

呈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结构示意图(略)。

总结: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但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下面的学习将会告诉我们秦以后历代王朝是如何解决这两对矛盾,以及如何继承和完善这项制度的。

设计意图

提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结构示意图,使学生更易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内在联系,因为结构化的知识更容易同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同时,总结既承了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又以问题的形式设置悬念启了下,为学生学习下面的两课内容作好了铺垫。

篇5: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是高中历史第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学情、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突破方法:一方面通过史料、图表等创设历史情境,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表演历史短剧,通过合作学习等方法从而突破重点。

2、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突破方法: 通过多媒体播放历史资料和整合课程资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历史,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导入新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一看课题,提到秦朝,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秦皇陵……)(用PPT播放相关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师】的确,这些都是秦朝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一笔丰厚的世界文化财富。但隐藏在这些物质文化背后的政治制度,才是秦朝最具有开创性的历史遗产。让我们一起走近秦朝,去了解一下秦朝的制度。

(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李白的诗《古风》,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问题设计: ①诗中第一句提到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在那个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期,秦朝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势力消灭六国呢?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教材,之后给学生补充播放历史专题记录片《复活的军团》中关于”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的片断,展示图片《秦灭六国形式示意图》,让学生总结出问题的答案。

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图,设问:假如你是嬴政,面对自己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对自己的称号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他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哪些表现?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总结皇帝制度的表现和特点,得出皇权至上的结论。秦始皇确立的专制皇权制度使皇帝集一切大权于一身,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广阔疆土、众多人口,又岂是这“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帝王“独自所能管理的。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哪些机构? 【课件展示】《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

同时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回答三公的职责分别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三公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加强了皇权。

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管地方?

在这里排演一场小的情景剧,让学生分别扮演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秦始皇等人,围绕是恢复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进行辩论,并分别阐述理由。丞相王绾等人主张恢复分封,廷尉李斯等人坚决反对,主张实行郡县制,最终李斯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

情境创设: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西周分封制的结构职权示意图》和《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结构职权示意图》。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对比一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组交流展示答案,我进行补充和点拨,最终得出结论。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能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展示图片:《秦朝疆域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

展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材料从故事及你所掌握的材料中,你认为秦朝能否长治久安?为什么?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课堂小结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约5~6分钟)

题目的选择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朝之所以灭亡,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结合课文,你是否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板书设计:

一、秦的统一 1.时间:

2、原因: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⒈皇帝制度的确立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篇6: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教版教材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第2课。本课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二课,上承第1课的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即夏、商、西周政治制度,下启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以学好本课为之后学习我国两千多年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本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秦的统一及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推行;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以及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能够独立分析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辨别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研习史料,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的进步作用,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难点:秦统一的必然性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创建的作用和影响。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门培养人的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平王东迁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发展史实介绍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充分利用板书呈现结构图。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秦统一的必然性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作用和意义。

4、布置作业。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了三道历史高考选择题以及一道史料分析题为课堂作业。

篇7: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条件、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影响;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设置和职责,评价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掌握秦朝郡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况和影响;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及后世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2)过程与方法: ①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②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 ③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②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2、教学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体系构建】

前提条件: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皇帝制度的确立 秦朝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 形成 中央官职:三公九卿制

地方官制: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的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教法学法】 知识梳理教法学法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至秦朝统一(前提条件)1.统一的背景:

①西周末年,王室_______。公元_____,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_______。

②春秋时,_________大权旁落,宗法制、_________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相互间进行战争。2.统一的条件:

①诸侯国进行改革或变法,为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不断的兼并战争,局部统一,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增强。④秦王 的雄才大略。3.统一的完成:

年,秦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王朝——。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建立后,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 ;二是在中央实行 ;三是地方上实行。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初并天下后,秦王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以_________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_________”。

②皇帝的权力:总揽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_________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____为凭据,并由_________控制、发给。③皇帝制的特点:

a.——权利不可转移 b.——地位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官 职 职 权中心影 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3.地方政治制度的建立:郡县制 ①实施:秦统一后,采纳了______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_________郡,由 直辖,郡下设县。②建立地方官僚机构: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对下督责。郡守定期向___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务是,管理财政、_______、________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③意义: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__ 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对秦朝: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

②对后世:奠定了中国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且不断。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极方面:

皇帝专权——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秦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新课导入:

播放电影《英雄》的相关片段,向学生展示秦统一后的气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课前准备

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掌握秦朝制度建立的有关史实。指导学生搜集秦始皇的资料,激发兴趣,以便探究讨论。合作探究:

1、皇帝制度的本质与影响是什么?

2、指导学生阅读p10历史纵横、了解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和作用。

3、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4、比较西周,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5、p11学习延伸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3.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

4.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方面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2.指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和分阶段评价的方法,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引导学生比较秦朝郡县制和西周分封制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这两大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4.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引导学生对秦始皇的功过展开辩论。课堂小结:

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巩固拓展】

一、选择题

1.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a.兼并了六国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与三皇五帝的本质区别是()a.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他是奴隶制的国王 b.三皇五帝是奴隶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权的君主,他是统一政权的君主 3.秦朝时中央官制中为虚设的官职是()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6.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③闽中郡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④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7.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8.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9.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请回答:

(1)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2)秦朝中央集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3)这种中央政权组织有何特点?

12.【历史法庭】秦始皇的功过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全体学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断案。

三、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个中心问题,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易于形成知识体系,从总体上把握该问题。此外,通过提供材料和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着重探究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效果较好。只是有一部分同学对“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理解还是不到位,可在下节课的讲解中进一步加以说明。附:知识梳理的参考答案: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至秦朝统一(前提条件)1.①衰微,前770年,东周;

②周天子,分封制; 2.③商鞅变法

④嬴政

3.公元前221年,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秦朝;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①皇帝,始皇帝; ②皇帝,虎符,皇帝

③皇权世袭,皇权至上,皇权独尊 2.官 职 职 权中心影 响

丞 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

皇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集权于皇帝。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书,监察百官 太 尉(虚设)管理全国军务

3.①李斯,36,中央政府;

②郡守,中央命令,所属各县,丞相。县令(县长),治理民众,司法,诉讼; ③地方

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两千多年政治制度,沿用,加强和完善; 【巩固拓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1.(1)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2)中央是三公诸卿制;地方是郡县制;

(3)君主专制: 彼此牵制,完全听命于皇帝;三公诸卿只是皇帝的助手。12.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其“功”主要表现在:

(1)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

(2)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的“过”主要表现在:

篇8: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简释

秦国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首先,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皇”字在金文中是光辉、美丽、伟大的意思,而秦以前,就流传着天皇、地皇、人皇三个古帝的神话故事,这又使“皇”字本身具有了神格的意味;“帝”字原指天帝、上帝,是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神,皇帝联称,即为《尚书·吕刑》中“煌煌上帝”之意。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皇帝的助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政务。三公之间相互制约,便于皇帝集权于一身。在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族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此外,还有掌管宫廷修建工程的将少府等。这些官僚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余郡(京畿内不设郡,设内史管辖,以别于其他诸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掌管全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守之下,设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又设监御史,负责监察。各郡每年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足万户的设县长;县令、县长之下设县尉,管全县军事;设县丞,助理县令、县长,并负责司法裁判。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徼,负责地方治安。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机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看,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在明清以前,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快民族融合,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从影响的角度看,这一制度有镇压人民,统治人民,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面,同时,也有利于镇压内部叛乱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还能使封建国家集中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的一面。

上一篇:诈骗罪刑事附带民事下一篇:阴天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