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于努力作文

2024-05-20

天才在于努力作文(精选6篇)

篇1:天才在于努力作文

汉朝孙敬爱看书,又怕发困便“头悬梁”;战国苏秦以提精神“锥刺股”;晋代车胤没钱买油灯便捉来萤火虫照明;孙康则利用雪映出来的光读书。他们勤奋从不放弃读书,最终颇有大志。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更是坚信勤奋出天才这一观点。宋濂幼时便很爱读书,虽“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但他也从未放弃过读书。

宋濂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和借来的书终不是自己的,便开始抄书,天气十分寒冷时,砚台里的墨汁被冻成坚硬的冰,手指也不能弯曲或伸直,但他从不懈怠,抄完便立马跑过去把书送回,宋濂便凭此阅读了各种各样的书。

成年后更是不言放弃,又担心不能与老师和名人交往,便“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平时“俯身倾耳以请”,老师生气时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老师高兴时“又请焉”。如此刻苦勤奋,怎会不成大器?

宋濂的勤奋好学,可是谁都阻挡不了的:“负箧夜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他一心好学不畏艰难。最终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且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很多学生因懒散而虚度时间,因而导致成绩一落千丈,对他人“皆被绮绣”,一定要“略无慕艳意”。一心用在学习上。以中有足乐者,何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篇2:天才在于努力作文

四年级时,我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特别是数学成绩一直很不理想,总受到妈妈的批评。我很灰心,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学数学的天赋。那时,我很讨厌上数学课,期末考试前的模拟考,我是在万分紧张的情绪下答题,结果可想而知,错了,全错了!我好茫然……

回家后,我把试卷拿给爸爸看,我说:“爸爸,为什么我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可成绩却越来越差了呢?”爸爸平静地说:“什么东西不是只靠听就能学会的,学习数学需要多做练习才能提高,记得:‘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这句名言。”听了这句话,我恍然大悟。每次我都在完成老师的作业之外,再做许多相关的习题,经过刻苦努力,我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篇3:作文的生命在于思想

在日常工作中,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把作文教学当成一项负担,缺乏对作文的教学热情。不仅如此,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点,不了解写作的规律。此外,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不强,不能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中以下误区的形成。

1. 命题随意性。

教师往往缺乏严谨的计划,只有所谓的作文写作序列化的研究,却缺少针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及时调整的计划。部分学校和老师甚至没有作文教学的三年规划、年度和学期计划。轮到作文课,随手捡到一个自认为有质量的作文题便走进课堂。

2. 教学荒漠化。

教师往往不讲究写作规律,却要求颇高;重批改,轻指导;在有限的指导中极其粗线条;作文教学以结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忽视学生包括收集信息、组织材料、写出初稿、修改定稿等在内的写作流程,荒芜教学的过程。学生对作文的关心往往也只限于得分,学生对作文的情感也日趋荒漠化。

3. 指导形式主义。

教师片面强调形式的精致与华美,要求学生为此极尽所能,而忽视了内容与思想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强调写作的技巧,对于“写什么”这个本真的问题大多关注不到,对于“怎么写”这个次要的问题大张旗鼓地进行教学。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修辞表达等详细讲、反复讲,学生则认真练、反复练。但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它本末倒置了。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问题。”

4. 批改自由化。

部分教师往往批改缓慢,不能及时反馈;部分教师习惯于只打一个分数,不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意见;部分教师只是挑出了几个病句与错别字;少数教师批改作文时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完全凭个人的喜好甚至是一时的心情;极个别教师甚至借着“好作文是写出来的”的口号只练不批。

5. 眼光功利性。

迫于升学的现实压力,相当多的教师选择了功利主义教学观。为此,他们细致研究满分作文与失误作文,以做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们只盯着指挥棒而不练基本功,拼命教会学生新八股文的技巧。他们只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意愿、兴趣、情感置若罔闻,对学生的年龄、习惯更是不加关心。他们对猜题押宝乐此不疲,甚至为学生准备了大量可供使用的套路宿构作文。他们反复叮嘱学生务必要讨好评卷者,千万不能写出自己的真心话得罪他们;能歌颂的就不要去揭露(避免惹事生非),能歌颂教师的就不要去歌颂别人(因为阅卷人一定是教师);开头必须如何写(要考虑阅卷人是在高温下阅卷的),中间务必怎样写,等等。

上述问题绝非夸大其词,更非杞人忧天,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当前一线的语文教师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师中,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以期通过教师的提升来实现学生的提升,进而真正达成中学作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目的,真正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而要想真正将其落到实处,教师必须意识到思想是作文的生命,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二是思想。语言的存在是为了使思想的表达更清楚。作为载体的语言只能起工具的作用,思想才是作文的生命。

当下中学生作文一个十分突出的怪现象是很多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思想与自身的真实认知水平不一致,写作文总喜欢写一些假大空套话,搬用一些政治性词句:“大爱无疆”,“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吧”,等。这些话如果是由文章实际自然而生的,倒无可非议,问题是这些话与文章思想内容多半没有联系,甚至根本沾不上边。这表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尽管合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但这些思想不是从客观现实中合理得出来的,他们只是用了时下的观念去应对。

因此,可以说中学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我们在教学作文时也着眼于其技巧的掌握程度,如行文的结构格式,作品的语言,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不要求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且大多流于空洞的结论,对于学生个人思想的有无通常毫不关心。

而要想做到思想的出席,就必须明确写作的含义,理解思想对于写作的价值。写作是个体的主观精神体验,是书面化的表情达意,它具有鲜明的目的和个性。“《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表明了写作对于个体思想的依赖性。可以说,没有思想,便没有真正的写作;没有思想,便没有真正的作品;没有正确的思想,便没有伟大的作品。

篇4:天才来自不懈努力

淡淡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照射进屋内,明亮而又温馨。仔细端详静静坐着的杨乐院士,那长长的脸颊上一双深邃的眼睛满含笑意。高高的鼻梁,大大的嘴巴,沉静的仪态中透着认真、严谨、坚毅。当院士得知我们不久前走访了他小学和中学时的母校——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和南通中学时,一股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勾起他对往昔的回忆。轻轻拉开记忆的闸门,院士充满深情地告诉我,当时他的母校不仅有良好的校舍和设施,更有一批认真从事教学工作,精心培育学生的好老师。母校的教育为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他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真切面对这位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我不由得想起,正是他在年少时就立下了掷地有声的誓言:一定要把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他曾经是南通中学刻苦勤学的标兵,受到南通市委在团员活动大会上的表扬。不到十七岁就进入北京大学,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后来又考上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直接培养了有世界影响的数学家华罗庚——我国著名的老一代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并以优良的成绩得到教授的格外垂青。三十岁那年,他和张广厚合作研究的成果引起了世界同行的高度赞誉,从此,他应邀赴美国、前苏联、联邦德国、英国、日本、瑞典、瑞士、芬兰、以色列、新加坡、新西兰等国约60所著名大学讲学,并应邀在20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他的学术论文与专著一直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曾在有100多位高水平学者参加的伦敦国际函数论会议上,被推举担任了第一次大会主席,还被聘请担任国际上的《数学成果》等杂志编委及世界科学出版社顾问。

如今,杨乐院士已经年满七十岁,可言谈中依然思维敏捷,表达精练。他充满磁性的浑厚的嗓音极富吸引力,始终洋溢的微笑,时而发出的爽朗的笑声,早就打消了我先前对这位大数学家的陌生、神秘感。当我问到杨乐院士在研究数学以外,还有什么事情使他感兴趣时,院士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上中学的时候,他对其它的课程也很爱好,也看其它的很多书籍。他感到如果要做很好的学问,不仅要钻研数学内容,而且要有做大学问家的那种态度,这就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

院士恳切地告诉我:“不通过学习、实践,就不可能获取知识。‘天才’只是聪明一点而已,而聪明是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而来的。”他说:“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很要紧。一个人从小娇弱,以后是不可能有刚毅的性格的。”

采访实录

记者:作为数学家,在您的眼中数学是什么样子的?

杨乐: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的一门科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其它的各门科学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数学,它可以为其它的学科提供研究的必要工具。现在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好数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

记者:数学对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有什么作用?

杨乐:数学能培养人的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是非常严谨的科学,需要非常严格的推导,所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加强一个人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需要对它进行分析,最后还要进行归纳,能提高一个人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当然还有证明和计算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培养创新能力都非常重要。

记者:您整天和数字、符号打交道,不觉得单调、枯燥吗?

杨乐:在社会上部分人看来,数学很枯燥,没有趣味,但对我们研究数学的人来讲,就是在追求真与美,我们欣赏它,觉得它很有趣味。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数学的?

杨乐:在我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代数,学平面几何。代数引起我很大的兴趣,比如说过去只知道数字可以运算,正数可以运算,小数可以运算,分数可以运算。但是到了代数里,就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而且它也可以运算,在算术里很复杂的题,很费脑筋的题,到了代数里头,只要设未知数,就可以列出代数方程,可以用比较简单的而且是规范的步骤,把它解答出来。同样,平面几何就更有趣了,它有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等,平面几何有非常严谨的推理,也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所以我对于数学的兴趣应该追溯到初中二年级。

记者:我听说过,您在初二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很远大的志向,要在数学书上写上中国人的名字,您当时怎么会想到这一点的?

杨乐:这可以说是当时一个很天真的想法。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找一些数学参考书来看,做上面的习题,结果我发现书上的很多数学定理是用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我当时就想,怎么书上这些定理都用外国人的名字命名?怎么就没有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呢?是不是中国的数学在世界上很落后呢?于是,我就问当时教数学的颜若愚老师,他告诉我,其实在古代,我国的数学还是领先于世界的,如殷代的甲骨文和周朝的钟鼎文上就有了十进位制计数法的记载,这是人类最妙的发明之一;南北朝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一颗灿烂巨星,他计算的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只是到了明末以后,中國渐渐落后了。当时我就想,以后的数学书上应该有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定理。

记者:现在可以说,您以自己的学识和成就实现了少年时立下的誓言。

杨乐:当时这个想法是天真幼稚的,但后来我有了比较好的机会,中学上了一个很好的中学,大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大学,以后,我又有机会到科学院当研究生,一辈子从事数学研究工作。那么我觉得,从这个方面来说,我实现了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把我的一生献给数学研究事业。

记者:我还听说,您在中学阶段,演算的数学题在一万道以上。

杨乐:初二年级迷上数学后,我每天课后能很快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回到家就翻看比我大8岁的大哥的书,代数、几何、物理等书籍都看。有一年,在外地工作的大哥回到家里,他想给我买件礼物,问我喜欢什么?我告诉他想要块小黑板好做习题,这让大哥觉得很惊奇。由于数学题目做得很多,有一次考试,我二十分钟就交了卷,监考老师误会我大约交了白卷,就在考卷上注明了交卷时间,后来,数学老师批改试卷,发现每道题都是正确的,得了满分。

记者: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做习题,这算不算题海战术?

杨乐:我自己感觉到,无论是学习还是搞研究,勤奋是最重要的。要学好数学关键是两方面,一个方面要很好地动脑,因为数学有着非常严谨的推理,我们学习的时候,就不能单单满足于会这些推理,而是要透过这个推理,来掌握它的实质性的东西。但是除掉动脑以外,学数学也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动手,其中很好的练习方法就是做题。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做题,而是每做一道题,最好多想一想,能够举一反三。一个类型的题目,单做一道题也是不够的,你还要适当的多练习,这叫做熟能生巧,而且还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更巧妙的解题方法。

记者:您觉得数学特别有趣,但是对于那些不感兴趣的同学,怎样才能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呢?

杨乐:兴趣从经常接触开始。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数学不仅对于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人,而且对其它的科学,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甚至于金融、物流、保险,所有这些行业里头,都需要用数学的能力和工具。那么要对它有兴趣的话,就需要多下一些工夫,如果你老远离它,不愿意多花时间,就不可能把它学好。其实,不仅是数学,其它任何学科都是这样。

记者:您作为数学家,工作一定很严谨,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一定碰到过很多困难艰辛,遇到困难您是怎样克服的呢?

杨乐:其实,无论做科学研究还是做其它工作,或者是学习,首先要经过长期的、持续的努力。我常说,一个人成才的过程,不是百米冲刺,而是像马拉松那样,速度不要求那么快,但需要的是一直那么跑下去。如果你要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人才,整个过程看起来很难。其实,他在每一个阶段上,虽然都会遇到困难,都要付出努力,但是每一个阶段、每一步,不是说绝对做不到的,重要的是必须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一直持久地努力,难就难在这里。

记者:学习有没有天赋?

杨乐:人的天赋当然不一样。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十年飞速的发展以后,每一领域都有古今中外很多学者对它作出了各种贡献,使得每门学科都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如果想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出成绩的话,首先要对这个领域里前人的主要思想、理论和方法有个全盘掌握,这样才能够“站在上面”继续提高。这不是靠一点儿小聪明能够完成的,如果你的努力只是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的话,并不会有显著的成效。因为各门学科的内容都太丰富,尤其像数学这样的学科,它需要严格的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成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拿出持久的精神,拿出跑“马拉松”的精神,而不是像跑百米那样去冲刺,那样不管用。光靠聪明是不行的。

记者: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请您对我们的小读者提点希望吧。

杨乐:我们知道,国内外很多尖端人才在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人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数学功底非常强。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数学非常好;还有发明激光照排技术的王选,他是数学系毕业的。还有很多的院士,他们觉得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学习数学时所下的功夫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然,我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是最为重要的。同时,要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习,还要锻炼身体,参加各种活动,要热爱读书,广泛阅读有益的书籍,多思考、多动脑、多动手,立志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采访回音

在我的书桌上摆着一张大照片,我幸福地和杨乐爷爷站在一起。杨乐爷爷手捧一大束百合花慈祥地微笑着,小小的我紧偎着杨乐爷爷,仰着头崇拜地看着他……这是2005年5月留下的珍贵的回忆。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我的母校——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百年校庆的日子。那天艳阳高照,我们迎来了大数学家杨乐爷爷。他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校友,他的事迹和照片陈列在校史室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说校史室的杨乐爷爷是一颗遥不可及的耀眼明星,而在国旗下给我们演讲的杨乐爷爷就是一位亲切的大朋友。他穿着洁白的衬衫,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金色的阳光给他浓密的银发涂上了温暖的光泽。杨乐爷爷向我们问好,还代我们向老师致谢,说老师们辛苦了。他称我们是花朵是希望,勉励我们努力学习为母校争光,为祖国争光。

在阶梯教室里,杨乐爷爷还给我们上了一课,他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告诉我们学好数学的秘诀——打好基础,享受思考的乐趣。我们知道了,只要有远大的志向,踏实的脚步,每个人都可以和数学交朋友。

和杨乐爷爷的合照是我陪他参观校史室的时候拍的,我还请教了杨爷爷一个问题呢——我告诉杨爷爷,我很喜欢数学,尤其喜欢钻研难题,可我很讨厌做计算题,老是会出错,不知该怎么办。杨乐爷爷说:“那你要多练习啊。做计算题不但能提高计算能力,更能够培养你严谨细致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一旁的记者为我拍下了这一刻,也把“严谨”“细致”的叮咛刻进了我的心里。

——南通師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2007届学生 秦钟骜

还是十年前的一件事。那年我担任98级初一(10)班班主任。这一年正好迎来了学校90年校庆!学校发布了一个喜讯,杨乐院士要回母校参加90校庆!他可是我们班同学十分敬仰的大数学家啊!能不能和院士来个零距离接触,亲耳听听他的教诲呢?班委会让大家献计献策,果然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绝妙的主意出炉了:我们组织小记者团,采访杨乐院士。方案报学校团委会,以形式独特获得批准,于是组织报名的,请语文老师指导的,筹备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器材的,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

在翘首盼望中大家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杨乐院士在姚校长、徐主任的陪同下步入了会议室。好紧张啊!大家大气也不敢出,各自站位、开机、按快门……杨乐院士就座后,少先队员代表走上前,行了个队礼:“杨爷爷好!”杨乐一听,乐了!“哈哈,都叫我爷爷啦!”他这一笑,大家全乐了,姚校长也乐呵呵地说,“该叫爷爷了!”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位同学给杨乐戴上了红领巾,又为他佩戴了一枚学生校徽。看着胸前的校徽,杨乐院士似乎找到了当年当学生的感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当采访结束时,同学们恋恋不舍的心情油然而生。

杨乐院士回北京了,可同学们心中却激起了更大的波澜,对他的崇敬也转化为对数学的喜爱,“比别人多做一道题”,成为许多同学共同的竞争秘诀。初二结束时,数学期末考试,全年级只有2个同学考到90分以上,他们都在我们班,他们都是当年小记者团的主要采访记者。

——南通中学教师 许薇

记得第一次见到杨乐院士,还是在2000年的6月。经过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由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少年数学爱好者夏令营活动正在积极的筹备之中。为满足广大青少年的要求,让他们能有机会和数学大师面对面,我们专程赶到北京邀请杨乐院士。当时,杨院士身体不好,正在住院治疗,但是,听说全国各地将有很多少年数学爱好者参与数学文化传播活动,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邀请。

营队活动期间,杨乐爷爷成了小营员们追捧的科学大明星,他的慈祥、和蔼、睿智、博学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杨院士还给小营员们题词:希望小朋友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打好基础,全面发展。

2008年11月,杨乐院士在南京讲学期间,接受了《小学生数学报》记者的采访,并欣然为《小学生数学报》小读者题词:“打好基础,培养兴趣,长期努力,成为高水平人才”。

从杨乐院士相隔八年的两次题词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青少年怎样学好数学、将来怎样成长为有用人才提出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学好数学,首先要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其次就是要打好基础。我们还发现,杨院士一直强调,学好数学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正是胸怀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远大理想,持之以恒,不怕困难,敢于创新,杨院士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科学成就。

亲爱的同学们,我相信,从现在开始,从基础抓起,培养兴趣,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把所有学科学好,进而发展好自己的全面素质,将来也一定能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篇5:天才在于勤奋励志作文

勤奋能磨练意志,使人意志更坚定。古有祖狄闻鸡起舞;今有鲁迅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煮书;中国有徐悲鸿不懈临摹骏马图;外国有车尔尼雪夫斯基勤奋读书误将墨汁作珍馐。这些人都没有天资过人,但勤奋使他们的意志力惊人,在不同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勤奋是一把利刃,它不仅能锻造人的体格,还能磨练人的精神,使他们在人格上也同样强大。

勤奋能收获不同于别人的启迪,有助于成功。勤奋如在沙漠中前行。只有坚定不移地向前行进,不为沿途的海市蜃楼所迷惑,不因劳累而放弃,才会看到太阳升起在大漠边缘。那时你将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胜利曙光,顿悟别人不会感受到的启迪。这些启迪比你获得眼前的成功更重要,因为它们足以支持你取得更多成功、得到更多。它们将永远不会失去,它们会永远挂在你人生的天空里,熠熠生辉、永不褪色。而这些启迪必将永远激励着你不放弃拼搏,勤奋如初,不忘本心。

勤奋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的标志。大多数人都愿意自己能以勤奋的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坚韧品格和强大意志力。谈到勤奋的榜样,会很自然地想到鲁迅。他说过:“我哪里是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学习上。”他付出的实际行动全都浓缩在这句话里了。我们对于他的尊重,多半集中于他的勤奋。勤奋是一切事情良好的开端、必要的条件,我们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学习名人勤奋精神的要点,取其精华。

空谈勤奋是毫无意义的,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还会给思想束缚使其混沌杂乱。只有付诸行动,才能体会到勤奋的诸多好处。“天才在于勤奋。”是不错的,勤奋铸就天才,天才是勤奋的累积。在人生前行的路上,只有勤奋才是照亮黑暗的唯一灯塔;只有勤奋才是走出泥泞的坚定信念;只有勤奋才是驱散阴云的美丽虹光。

天才在于勤奋,愿人生长如是。

篇6:天才在于努力作文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这是华罗庚的一句名言,是现代著名数学家。这句话充分的体现了要想聪明,就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勤奋地学习;要想变成天才,就要看书,并一点一点地把看过的东西记下来,积累下来,不断地进步。在书的世界中,我们要一本一本的阅读,直到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才能有很多的知识,才能出人头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是这样。我们要多向何润晨、蔡雨晨、李远海等同学学习,多读书多积累,也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我有一个哥哥,以前很不爱读书写字,一天到晚只知道玩,作业也不写,成绩很差。

有一年过节,我问哥哥:“你的期末考试成绩多少?作业写完了没?”他感到非常尴尬,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不在为自己丢脸。他爸爸知道后对他说:“你能这么想真是太好了,只要你好好学习,大家一定会很高兴的!” 所以说,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哦!

上一篇: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机构设置下一篇:河南省重点公益林护林员管理办法专题